民族文化的论文2000字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民族文化的论文20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1篇:民族文化论文范文
中国是多民族聚集的国家,得益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滋养,各民族、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别具特色,地域性构成民族区域的文化标志,塑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性格,代表着人们的生活习尚,体现出浓郁的民俗色彩和地域风情。如陕北剪纸,东北皮影、蛋雕,徽州三雕,河南的年画,西藏唐卡等,④透过不同形式的民间美术,人们可以窥探到不同民族、区域的民间礼仪、民俗风情、审美情趣。内容丰满形式多样,原汁原味的自然流露,随性而质朴的表现风格,具有感人的力量,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和乡土情结。在海纳百川中汇入华夏文明的源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北方的画家,应着眼于北方的人文景观地域特色,在我国北方,流人文化、鹤文化、冰雪文化、工业文化包含着东北特有的生态文化资源,是历史发展的人文印记,“鹤”被誉为神鸟,生态鸟、吉祥鸟,它以形态之美、色彩之美、声韵之美而著称。它的姿态优雅、本色天然,在芦荻雁荡生生不息,群鹤翔舞蔚为壮观。鹤已成为北方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养分。白山黑水的冰雪世界孕育了北大荒版画,冰雪文化构成东北最具品牌的旅游产业,演绎为城市的文化气质。纪念册、旅游工艺品、摄影、雕塑、浮雕、壁画等,作为公共空间艺术从题材到形式是城市文化的标志和符号。北方的画家应更加关注北方的地域民俗中典型化的原始生态,地域性的民族、民间艺术独有的人文风情。北方,沼泽湖泊、沃野千里,南方多石林舟桥,湖畔观荷柳暗花明,北方多森林平原,白山黑水冬花雪韵。北方的桦树皮制作的工艺品以天然本色、自然肌理与精美手工艺巧妙结合,尽显天然气象,北方的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的田园渔猎生活,体现了人与自然天地和谐共生。驯鹿、帐篷、雪橇,不惧寒酷的生活,就是他们与世相处的存在方式。他们使用的弓箭,取自天然,造型精美,手工技艺精湛,以兽皮自作服饰,传统饰品、一派天然本色。达斡尔人的服饰图案精美、巧夺天工,刺绣结合装饰工艺,装饰纹样体现了民族的传统寓意。这些都是历史和文化的宝藏,也是创作的重要素材,各种精湛的技艺和他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创意在民间散发出异样的光彩,作为艺术家要看到生活的地方,那些即将被人淡忘的地方,那些渐行渐远的风景。自然本身并非艺术,但真正的艺术来自于生命体验,离不开我们的精神家园。在我国南方,民间工艺特色浓郁,例如石雕、砖雕、浮雕,其根基发源于民间,虽然形式朴素却极富创造智慧和工艺之美。徽州文化沧桑的历史风貌,在寻常巷陌中所散发出的人文气息,蕴藏在雕梁画栋之间,引发无限的思古幽情。木雕、石雕、砖雕堪称三绝,徽州三雕早已名扬天下。传统的建筑雕刻装饰,从结构上重视牢固与美学协调统一,饰以雕刻的地方极为讲究,形象与色彩皆自然得体入理入微,常以材料本色别具匠心。木雕上的松石、云泉与奇花异草、来自民间的传统,就是徽州典型地域形象。徽州文化具有程式化、符号化的美学特征。浓郁的徽派建筑在造型上别具特色,融化在整体环境之中,白墙青瓦、古朴淡雅,特别是木雕艺术,历经工匠打磨雕琢更为华美典雅,身临其境,令人留连忘返。三分精美,七分儒雅的古旧浮雕,构筑成立体的景观空间,令人感叹!徽州民居依山傍水,风水布局、修竹茂林、相互掩映,从自然天成的环境到人工配置的山水林木,总是和建筑雕刻浑然一体自成格调,民居的前庭后院饰以庭园植物、花草,粉墙以砖雕,石雕、花窗为装饰,石砖铺地,曲径通幽。马头墙绵延起伏,错落有致、形式独特巧夺天工,使建筑、山水、花木相得益彰,宛若诗意的田园,显示出园林化的格调,达到了建筑功能与审美的和谐统一。浓郁的地域的民俗风情,也是木雕中题材内容的来源,即便是人物为主的木雕,其衬景,也是从徽州园林中摄取精华,汲取了山区古老村落独有的灵秀气韵。徽派建筑成就令世人瞩目,雕梁、斗拱、门廊、窗棂、均以平雕、浮雕、镂雕作装饰,恢弘而大气。内容多以花鸟虫鱼为题材,或以戏文故事借物喻人。祥兽蠢蠢欲动,方寸之间寄托着达官仕子踌躇满志的情怀抱负。其中狮子象征飞黄腾达、鱼和莲花寓意连年有余。成串的葡萄代表子孙繁盛。枕和蝙蝠象征着四季吉祥。徽派建筑门楼多以水磨青砖、石雕青瓦装饰,造型别致酷似汉字的商字。民居多以木结构为主,天井书斋、内堂高大,门窗为镂空雕刻,工艺繁复精巧。早年内院串通,据说可以穿堂入户雨不湿杉。小溪沿山脚由东而西、弥漫着青灰色调,红灯高挂、古韵犹存,极为赏心悦目。邻里旅人谈古说今,伴着四溢的茶香、挑夫的木履,置身其中仿佛时光倒流,令人回到历史的深处……流连于古镇西递,可谓移步换景。胡氏宗族营造的邸宅家院、古道民风,虽历经风雨洗尽浮华,却更显历史悠久,古朴典雅。这里曾孕育了无数饱学之士、文人墨客。在茶楼面铺,绵延伸展、高低错落的古老村落中,依稀可见昔日的繁华。明德园、流水人家、胡氏宗祠、应福堂、老屋子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徽派建筑白墙青瓦、檐角飞翘、处处独具匠心。徽派经典结构样式其实都源自于民间艺人的杰出智慧与发明创造。
二、民间艺术的的精神世界
宗教与世俗世界是不可分割的,宗教源自于古老的民间传统和精神信仰。各民族生活习俗与宗教信仰各不相同,但宗教情结,却深入民间,衍生为各种文化形态。以对神灵的尊崇与供奉、祈愿,获得神灵的保佑庇护,在民间建有大量庙宇、传播教义、朝圣祭祀表达民间信仰等。民间艺术中的宗教形式,目的是为宗教服务的。民间艺术并非宗教艺术,但二者又有着内在的联系。民间艺术中有众多的题材内容与宗教有关。佛教故事内容大量留载于世,包括建筑、祠庙、浮雕、宗教题材的民间壁画、建筑墙饰和工艺品,描绘出超脱世俗的天庭境界,反映了民间对宗教的神圣敬畏。自唐宋到明清,敦煌、龙门、永乐宫、法海寺等代表作,都体现出宗教对世俗生活的巨大影响,也寄托着民间文化中的“宗教情结”。中国的传统壁画的宗教内容主要是表现佛祖的修行历程、佛法记述的本生故事,天庭世界的芸芸众生,使人沉迷于想象的世界获得超脱,令信仰者顿生修行信念。风格上往往气势宏大、富丽堂皇、色彩华美、画工精湛。据学者研究考证:敦煌壁画乐舞包括天乐和俗乐。天乐寄托对天国的幻象,展示出佛教世界的繁华,俗乐表现了世俗世界的欢场,具有浓厚的宗教意味。实际上,宗教作为统治者的精神工具有其独特的社会功能,但作为文化传统,在各种形态的民间艺术中也传播“普度众生”的慈悲情怀。因此在世俗社会影响深远。最丰富的想象都来自于民间。历代的工匠、画师以想象和智慧为宗教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早已突破了民间画工与艺术家的界限。建筑是造型与结构的艺术形式,门庭寺院在民间的广泛设立,作为面向社会开放的场所,为信仰者提供了求神纳福的场所,营造出浓厚的宗教气氛。建筑构件的铺排组合、美化装饰,屋檐斗拱、瓦当门楼、匾额砖雕、风水布局、院中其他雕刻装饰等都有特别的讲究。民间艺术的祭祀供奉与民间宗教有关的装饰艺术,如各类神像、祖先像、祭祀物品。它们往往按照传统的规范样式进行创作,在人物的造像、比例设色、装饰配置等方面,都有严格的法度规范。在民间各类神像家喻户晓,民间艺术中的宗教题材,所表现内容除了佛教、道教外,也包含了流传民间的原始宗教、他们或来自于图腾崇拜、祖先信仰,或是历史故事、人物传说、神话名录的经典传奇,又结合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内容极为丰富,天地神灵与人生活有关的神祇在民间广为祭奠。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时民间艺术也出离宗教藩篱、转向世俗化,强调实用功能装饰效果与审美效果。它所呈现的,是一个充满浪漫想象、世俗趣味的文化精神世界。
三、解读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象征性、隐喻性、装饰性
在理论总结、梳理后我们发现:民间艺术来源于生活,植根于情感,生长于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观念决定形态,艺术作为精神世界的支撑,在中华民族的文化立场中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伦理观念持续发展,在各种艺术形式中都体现出和谐、圆满、丰收、吉祥的精神气象。深入到汉族吉祥文化印记中。在持续的演绎发展中,编结了文化根脉发育生长的基因。世上没有什么东西凭空而来。民间的各种造型元素都有发源的根脉,可谓意味深远,从普遍意义上,龙被喻为告天命者,成为华夏民族的精神象征,汉文化的精神图腾。龙凤呈祥代表天地之间阴阳调和,每逢年节,舞龙、舞狮成为汉族独特的人文景观。饕餮被喻为神界的主宰,来自于兽首纹样的复合变异,象征统治者的威严,在商代是权贵与身份的象征。这类复合纹样在青铜器上的尊、鼎、爵等器物上绽放异彩,表达了庄严、狞厉之美。石狮被誉为神兽,狮的造型庄重威严且成双成对,作为宫廷宅院的重要装饰,昂然肃立驱邪镇宅。莲花与佛教故事紧密相连,民间信奉佛祖、观音菩萨救苦救难、普度众生,成为民间世俗化的精神信仰。花鸟虫鱼、装饰手法蕴涵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再饰以彩漆做旧更加天然古朴。鸟和鱼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鱼在各种艺术与题材中都是民间热衷的主题,鱼的造型被民间艺人表现得情态跃动、生趣盎然,早已深入人心。这些技艺传承的传奇故事,不断演绎变幻,出现在各种艺术作品中,成为研究民间文化的活化石。来自民间百姓的平实生活图卷,也是历代艺术家们关注的题材,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参照和图式信息。这些元素带有浓郁的神秘色彩和精神象征以及文化符号特有的内涵。这些平淡事物衍生的图示语言,对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带来了无限的灵感和启示,对今天的艺术创造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民间艺术蕴涵文化思想,代表了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普世价值观,充满人文关怀,是一部图像学的百科全书。
四、保护与发掘———关于复兴民族、民间文化的思考
第2篇:民族文化论文范文
笔者在综合考察内蒙古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将阻碍其发展的问题归结如下。
1.1从民族文化产业的规模上看
从业人员少、资金短缺、生产规模小是基本问题。从全区范围来看,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这同样成为该地区民族文化产业贡献率低的最根本原因。
1.2从民族文化产业的项目开发上看
“零、散、乱、小”是主要问题。民族文化产业中重复开发现象屡见不鲜,在众多文化产业中真正具有竞争实力的、集约化的大型文化产业的运营企业只有极少数的几家。多数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流于形式,并没有创造出民族文化应有的社会价值与经济利益。在文化旅游方面,尽管景点大量涌现,但景点开发过于简单,文化元素不够突出。
1.3从民族文化产业体系上看
产业体系不完整,行业发展不协调,科技开发力度薄弱是内在问题。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并没有与餐饮等其他服务业实现对接,这就使得民族文化产业的开发缺乏持续性,试问谁肯去一个吃饭睡觉不便利的旅游景点度假观光呢?
1.4从民族文化产业的管理上看
粗放式经营管理是基本问题。在管理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缺乏标准意识,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缺乏专利保护,政府政策无法和民族文化产业市场同步更新,这就使得民族文化产业的管理得不到制度、机制的保障。而制度的缺席又难免造成民族文化资源的浪费,使民族文化产业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更不必说长足发展。
1.5从民族文化产业的外部支持上看
民族文化产品缺乏展示平台,宣传力度欠缺,市场狭窄是关键问题。我们对以上所揭露的问题加以分析便会发现,内蒙古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与政府配套政策、机制的落后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因为没有相应的扶持、管理政策与机制,使得内蒙古地区民族文化产业缺乏产业引导和支持,并且无法形成分工协作、配套发展的产业格局,从而导致了自治区丰富雄厚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最终没有转化为相应产业优势的问题。
2以机制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针对以上所分析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切入点应该放在政府完善与落实配套的政策和机制上,并且,在实施过程中要更加“接地气”。由此,推动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
2.1激励机制带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要想使内蒙古地区的民族文化产业形成产业优势,就需要将其做大做精。然而,做大做精就离不开资金与人才。民族文化产业的规模壮大需要资金为其资源开发提供可能性。民族文化产业的“精”,需要加强民族文化产业的创新,这种创新必然离不开相关的专业人才资源。所以,由人才资源匮乏与资金短缺造成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应“对症下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1增加对民族文化产业的财政开支。这一举措不仅能够促进民族文化产业规模的扩大,同样会带来一些无形的社会效益,如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意识的增强等等。
2.1.2拓宽民族文化产业的融资渠道。政府必须为民族文化产业拓宽融资渠道,以此来保证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远离资金匮乏的问题。
2.1.3实现资金与人才的交接。政府应该充分地意识到,仅依赖资金是无法彻底解决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的,还要从根本上解决人才资源问题,人才资源的短缺不仅会造成资金的浪费,同样会造成民族文化资源的浪费。实现资金与人才的交接,要求政府着力吸引专业人才,聘请、“引进”外来人才。另外一方面,要创造人才成长环境,为专业管理人才提供更多更宽广的发展空间,让专业管理人才在本地区有施展才华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培养出专业管理人才,同样可以有效防止人才资源外流。
2.2监督机制保障民族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保障民族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做好以下2方面的工作。
2.2.1政府把好“质量关”。政府的监督机制不仅应包括对于民族文化产业的市场监管,即实现特色文化资源的产权化,同时还应包括对民族文化产品的准入门槛的把握,为本地区民族文化产品的质量把关。
2.2.2政府需以“有形的”手净化市场环境。对于已经进入市场的歪曲和庸俗化“文化产品”严格处理,恢复因此而受到影响的本地区的民族文化产业的国内与国际声誉,尽快扭转和改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开拓更为宽广的市场。
2.3管理机制促进民族文化产业持续发展
有学者指出,政府应该尽快为民族文化产业制定中长期规划,但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不仅忽视了民族文化产业的主动创造性,同时也没有考虑到政府所制定的中长期规划是否适于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笔者认为,政府在完善管理方面应做到以下几点。
2.3.1加强建设民族文化产业园区。政府对民族文化产业的管理离不开加强建设民族文化产业园区这一重要举措,政府通过这一举措实现对民族文化产业的空间管理。以民族文化产业园区为孵化基地,完善基础设施、增强集聚效应、促进各民族文化企业之间良性竞争,同时也有利于解决民族文化产业人才匮乏问题。
2.3.2促进区域合作。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带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地区可以通过合作,实现双赢效果。政府在此过程应发挥搭建平台的作用,创造区域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的条件,以此实现区域民族文化的交流。
2.3.3加强民族文化产业的开发管理。政府一方面要树立有效开发的意识,即保证本地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防止重复开发,另一方面加强宣传力度,真正实现民族文化产业的“走出去”。
3结束语
第3篇:民族文化论文范文
1.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修养
我国传统美术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形式丰富多彩,不同地域有自己的特色文化风格。传统民族美术文化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流传于民间的美术文化有:民间印染艺术、民间剪纸艺术、民间刺绣艺术等,这些美术艺术都创造于劳动活动中,有着土生土长的乡土文化色彩的烙印,经过世代相传,制作工艺不断精益求精,不仅丰富了生活的文化内涵,也表现了人民的思想品德、人生信仰等。民族美术透过民俗活动展现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节假日、婚丧嫁娶活动中春花灯、年画、泥塑等美术形式会隆重登场。可以说,民族文化融合了生活实用价值与人文审美价值为一体,体现了一定的艺术水准,是人民精神生活一个侧面的写照。
2.扩宽民族文化的教学应用
高校美术教学方式应该大胆创新,可以因物设景,根据高校的人文环境特点,利用本地乡土文化书籍作为教学教材,重新梳理美术知识课堂教学主线,设计和优化美术教学知识授课体系,有计划、分步骤地在美术教学中贯穿进民族文化教育。我国高校美术关于民族文化方面的内容还是以鉴赏性教学为主,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不够。民间美术能够跨越悠久的历史也证明了其生命力的顽强,主要原因还是其与人民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劳动生活中产生和不断创新。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民族美术的根文化,美术教师可以带领大家走访一些有特色美术文化的地区进行实地调研,还可以定期开展一些民间美术弘扬活动,比如“年画你我他比赛”“剪纸现场学活动”“泥塑最漂亮”等活动,不仅扩大了美术专业学生以外的群体,还培养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3.更深层体会民族文化内涵
民族美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很多民间美术艺术品都有着相似的特点,它们是劳动过程的产物,由劳动者亲手制作,制作材料取材简单,制作手艺精湛,构思设计巧妙,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不同的民族保留着自己特有的文化特点,美术教师可以利用多种途径还原民族文化的立体形象,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认识民族文化在空间和时间坐标上的印迹。比如系统讲解民族文化知识体系,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馆、博物馆等。还可以通过对比不同民族艺术的产生背景、工艺特点、艺术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美术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提高对本民族文化产生真挚的热爱,提升美术的鉴赏力、审美品位,从内在改造学生物化的价值观念。
二、高校美术教学中传承民族文化的途径
随着高校美术教学方式的现代化改革,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很普遍,美术课堂上通过与音乐作品、影视作品等融合,生动地展示了美术作品的特点,延伸了美术作品的教学范围,但是有些美术课堂过分依赖和重视现代教学手段,使得教学内容与形式无法做到有效统一和结合,片面注重美术知识灌输,没有回归到美术教学的深层次的人文素养、文化内涵、艺术鉴赏场面的培养上。有些高校美术课堂为了丰富美术教学内容,扩大与其他领域知识的融合性、关联性,安排了大量与美术不相关的内容,这些知识太零散、太庞杂,导致学生们无法理清不同领域的知识与美术之间的关系,无法真正消化和吸收。有些美术教师急功近利,很看重美术技能性、专业知识等方面的教学,对美术的人文价值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联系并不关心,这也弱化了美术的美学观、文化观的教学目的。
1.高校方面:提升民族文化教学地位
高校美术教学应该将民族文化教育重视起来,将民族文化作为教学资源利用起来,提高民族美术教学的课时和学分。高校组织美术教师创立自己的民族美术资源信息库,以当地民族文化为主,以其他地区、其他民族文化为辅,对民族文化资料进行系统整理,提高民族文化信息库的文化的多样性,为民族美术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来源渠道,也加强了美术教师对当地民族文化的研究能力。其次,相关教育部门组织民族文化专家、美术专家等共同编写教材,该教材要兼容时代特点和传统文化内涵,通过与其他课程、其他活动的结合,对学生做好民族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为学生创设一个可以耳濡目染学习民族文化的氛围。再次,高校美术教学应该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美术的知识体系,提高美术的专业技能,加强创新能力意识。合理调节及平衡好传统民族文化与新技术、新知识、新理念之间的关系,相互汲取两者的特长,互相弥补两者的不足。美术专业学生既要学习经典的、传统的美术作品、美学理论和文化,又要学习现代美术发展的新思想、新技能。
2.授课方面:不断改善课堂教学方式
为了提高民族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入程度,需要制定教学计划,完善教学方案,改革教学方式。由美术教师对我国浩瀚的民族美术作品进行系统整理和归纳,从中筛选出适合该阶段教学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播放民间美术杰作,告诉学生这些美术作品的来源、产生的文化意义、历史的发展变化等,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艺术的鉴赏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审美观。为了提高美术专业学生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在课程设置环节可以大胆创新。美术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自主性的、探究性的作业,比如请同学们利用互联网搜索工具对某个民族美术作品的发展脉络、表现特点、文化起源等做专题分析。请同学实地去调研当地的某个民族文化美术作品的生存及发展现状。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的形成,通过组员互助完成一些较难的学习任务,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实际体会,还会提高对民族文化的深层次理解。
3.教师方面: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建设
高校应该提高民族美术的重要性,而美术教师是其中的重要参与者,其自身的专业素质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效果。高校应该注重美术教师的队伍建设与业务考核,由学校出面成立美术作品研讨会、民族文化交流会、原创民族美术作品欣赏大会等,鼓励艺术院系教师相互之间公开或私下交流,互相汲取经验,加强对民间美术深厚文化内涵的理解。学校还应该鼓励美术教师自己主动去学习,建立起持之以恒的终身学习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任务中,为学生起示范作用。此外,学校还应该加强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方面的考核。为了提高美术课堂民族文化教学的地位,可以提高该项的考核分值,以督促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上课的责任心。
4.实践方面: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及调研
第4篇:民族文化论文范文
中国传统文化一向主张“和为贵”“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处世哲学。不同国家的文化是不相同的,中西体育文化都是宝贵精神财富,为人类所共有,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石和基础。西方竞技体育侧重于竞争,这同市场竞争理念十分相似,同样与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相兼容,并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体现出来,例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鼓励竞争。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中,关于对生命的理解、健康的感悟以及养生保健体育的阐述,都包含了深厚的人文科学精神和内容,它强调身心合一、内外兼修、动静结合的辩证思想,对现代体育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体育人。中国与美国具有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因此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出现分歧是正常的,只要重视双方的核心价值和利益,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和交流,尊重对方的文化理念和发展观念,强化共识、加强沟通与合作,就能够和谐共存。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不能凭一己之力来完成。总之,要了解世界,就要先了解自己,只有加强了解,才能够建立互信合作关系,实现共赢。
二、目前体育文化的现实境况
1.传播媒介的“失语”引发的正向偏离行为
竞技比赛的比赛千变万化,任何水平的运动员都可能在比赛中面临困难,因此培养运动员的顽强拼搏心理有着更重要的作用。这是运动员发挥身体能力和运动精神的重要标志,媒体也对这种精神加以积极的赞扬。那些带着重伤参与比赛的运动员,尤其是他们获得优异成绩时会赢得多媒体广泛的宣传,对那些在重大手术后重返赛场的运动员树立为英雄模范。这种价值取向是大多数人接受了这种运动伦理,民众也对这种观念直接支持态度,如为了获得体育竞技的优胜而不惜生命的价值伦理观念得到普遍支持和无条件地服从,表明经济体育面临一个危险的发展趋势。为理想积极拼搏是包括运动员在内的所有社会大众都应该鼓励的精神,但是这种拼搏也要以尊重生命为前提。如果媒体不能对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进行积极的引导,正向价值偏离行为将会伤害运动员身体健康为代价。许多优秀运动员因为带伤坚持比赛中而提前告别了赛场,而在其他社会领域中为了实现目标而不计代价的教训也是屡见不鲜。如果媒体能够对拼搏精神进行正确的引导,这些人的运动生命会得到有效的延长,也会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对他们自身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2.种族主义的“歧视”引发的身体暴力对抗
19世纪的英国在世界各地如果他们的殖民地,而英国男性普遍有一种恐惧,认为女性抚养的孩子不具备坚强的性格,不能胜任战争和资本主义扩张的需求,也无法对殖民地进行强力的通知。对于女性化的恐惧心理刺激了英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他因此传递男性价值观的需求成为为经济体育发展的原动力,竞技活动的初衷是培养男性更加坚强,展示身体生理方面的优越性而开展的体育运动展现出性别差异而带来的暴力观念,这种观念一直在欧美男性占据主导地位。足球、橄榄球和拳击以及其他对抗激烈的运动作为男性优于女性证明,这些运动也在军事训练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表明男性在武力、权力和侵略性方面的能力是独有的。如果某一队员在训练中不够硬朗则会被教练和队友嘲笑为娘娘腔。侵略性在竞技体育中表现出极强的性别差异,竞技体育在这种性别逻辑的推动下形成身体暴力哲学。调查结果显示,在连续观看拳击比赛之后,观众在一定程度上有暴力倾向。有学者针对拳击后三天内的犯罪率进行调查,样本数据来源于1973—1978年18次重量级拳王争霸赛,研究结果表明在拳击比赛之后的三天内犯罪率上升了12%(在宣传力度最大的拳王阿里比赛后凶杀增加26起)。
3.泛政治化的“驱使”引发的金牌主义泛滥
泛政治化是政治化有过度倾向,即将非政治领域问题上升到政治层面的一种行为。而竞技体育泛政治化则是有大型国际比赛开展方式的特殊性所造成的。比如在国际比赛中的入场仪式和颁奖仪式中,运动员可以举着国旗出厂或者在颁奖时升国旗奏国歌,这是泛政治化的体现。此外,在集体项目中国家的归属也会吸引观众的注意。运动员在比赛中不仅代表个人,同时也承担了国家荣誉。全国民众无论其宗族、宗教信仰、职业、教育背景和社会地位都会共同为本国运动员加油助威。民众国家归属感在竞技比赛的欣赏过程中达到了高度的统一,甚至有很多人认为奥运会的成绩关乎未来的国际地位。如果能在竞技体育中战胜未来的竞争对手会觉得扬眉吐气,觉得综合国力强大。因此,泛政治化使竞技体育表现出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本位主义。此外,由泛政治化引发的金牌主义思想也极为盛行。这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金牌主义思想的泛滥,如在重大体育赛事中兴奋剂问题屡禁不止、为了争夺“冠军”不惜采用暴力手段等。总之,如何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推向世界,如何向各国人民展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如何在国际体育节奠定中华武术的地位,这是我们今后要努力的方向。当前,我国武术比赛严重缺乏公平的比赛规则,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脱节的地方。
三、新时期构建我国体育文化价值体系的途径
1.强化思想认识,建立传统体育文化价值体系
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遵循“全球体育与中国体育和谐共存发展”的价值理念。在日益强大的西方体育面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一方面要树立忧患意识,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国人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树立一套能够包容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价值体系。既要看到体育文化的差异点,也要从不同民族文化中寻找到体育文化的共同处,还要结合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需要,打造一个多功能的发展平台,明确中国体育未来发展道路和方向。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剧,不同国家文化交流和碰撞的频率不断增大。首先,要充分认识传统文化的精华之处。如儒家文化坚持和谐、慈善、希望,即使在新世纪同样具有道德建设指引作用。其次,中庸态度,“和为贵”为解决各种争端和纠纷提供了正确的思路。中国人的自我牺牲精神堪称世界之最。只有坚守民族文化的阵地,才能够不断增强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中华文化辐射到更多的国家和人们。
2.立足国际视野,审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地位
当人们将注意力全部放在金牌榜上时,大家往往容易忽视体育精神。例如我国传统的舞龙舞狮、赛龙舟这种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它们都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其娱乐性、参与性都是其他竞技体育项目难以企及的。因此,要立足于人民群众的休闲生活来推广和普及传统体育。
(1)开发与大众体育联系密切的传统体育项目。围绕“满足民族休闲娱乐需求”为出发点,让它们成为人们群众喜爱的休闲娱乐项目。例如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赛龙舟、拔河,这些体育项目都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每年都会隆重举行,吸引了大量海外人士参与。奥运不能单重视竞技体育,只有全民都能参与的体育才是体育的全部。
(2)传统是现代化的力量源泉,提高传统体育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将宣传传统文化、保护民族非物质遗产作为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融合点。美国社会和学校都比较重视向青少年灌输本国价值观和文化理念,让其从小形成与本国文化一直的世界观。中国应该学习这种做法,从小培养青少年的传统文化观念和意识,不断拓宽传统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发展途径,增强其的国际存在感。
(3)要避免急功近利、浅尝辄止的心态。不要生硬地照搬西方国家的经验和做法,要有针对性地吸收和学习。日本将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品牌来推广,采用商业手段来运作,为传统文化赢得了巨大的国际空间。我们要借鉴外域经验,长远规划,科学推广。
3.创新体育项目,丰富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时代内涵
第5篇:民族文化论文范文
(一)民间艺术生存空间急剧萎缩
在科学技术并未如此先进的时代,人们生活的节奏属于一种缓慢悠闲的状态,那个时候人们的娱乐方式大多来自于民间艺术,空闲时候聚众去看剧团演出是很正常很普遍的事情。民间也有大量的以演出来传播文化的民间剧团,但是现今社会生活节奏的转变,使剧团的生存面临强大的压力,几乎很少的现代人愿意浪费工作后难得的闲暇去看剧团演出,剧团失去了观众,甚至连生计的维持都变得尤其困难,更别提其他的了,所以有很多的演员都不愿意继续演出下去,各种民族文化的传承成为难题,甚至有的已经濒临灭绝。
(二)很多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濒临失传
很多的民间艺术都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的结果,凝聚了大多数人的智慧结晶,具有极高的文化研究必要性。但是现实生活中比如吴村鱼灯等民间艺术的继承人已经年过古稀,世代相传的技艺找不到适当的继承人,即将濒临灭绝。与此同时,社会上的民间艺术行业也都萎靡不振停滞不前。
(三)建设和开发新城市,破坏了民间艺术资源
长久流传下来的民间文化除了戏剧等非物质性遗产之外,还有类似于皮影戏,雕塑之类的有形物质性遗产。但是,由于整个社会对这类文化的不重视,在城市的开发建设中不可避免的对一些类似于根雕,石雕等的破坏,另外,不得不说的是,还有部分被利益冲昏头脑的商人利用民间艺术来谋取钱财,破坏了民间艺术的价值。
(四)缺乏对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管理
就目前而言,整个社会对于民间艺术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树立起保护民间艺术、保护文化财产的意识,同时,民间艺术的管理部门也受到经费等客观原因的限制,不能及时有效的对民间艺术实施保护措施,也不能利用现如今社会的现今手段来维护民间艺术,因此,这些部门只能对民间艺术的逐渐消亡束手无策。另一方面,对民间艺术的开发上也存在着各种或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导致民间艺术的后续进步成为难题。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历经时间的洗礼最终形成的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每一种民间艺术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特征,可以说时代的精华在民间艺术的灵魂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这也是为什么一个优秀的时代会孕育出优秀的作品,同时优秀的作品必有一个优秀的时代作为背景的原因。但是,纵观现实,民间文化没落消亡的现状触目惊心,所以,当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号召全社会都形成民间艺术的意识,同时建立起民间艺术会消亡的危机感。
二、民间艺术的发展对策
(一)制订民间艺术保护计划
从现实出发,站在民间艺术的角度,有关的管理部门充分认识到民间艺术的重要性,用专业的方式对民间艺术进行系统全面的档案统计,并研究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各级政府也要给予全面有力的支持,正确的保护民间艺术,使民间艺术得到继承和发扬。
(二)加强民间艺术的传承
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民间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刻意的为民间艺术培养优秀的继承人,另外,针对一些面临灭绝的民间艺术,要实行全面的保护,使他们得到有效的保存,鼓励年轻人从事民族艺术的行业,为民族艺术注入强有力的新鲜的血液,为民族艺术的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保护、改善民间艺术文化的生存环境
对民间艺术实施保护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与此同时,还要培养民间艺术的抗打击能力,即寻找民间艺术在当代社会立稳脚跟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创新,但是,这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创新,在创新的同时,还要保留民间文化的根本。不要单纯的为了创新而创新,只有具有民间艺术最本真意义的创新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只有不断的探索民间艺术的改进方法,才能够使民间艺术得到更加有效的发展。
(四)树立全民保护民间艺术的意识
众所周知,民间艺术是千百年来人们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艺术结晶,所以,号召全民对民间艺术进行保护是十分必要的。以全民为基础,对民族文化进行宣传教育,使全民都充分了解到民间艺术的内涵,认识到民间艺术的重要性,在社会上形成全民学习民间艺术的热潮。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