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畸人》

2023-04-04 04:10: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城畸人》,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城畸人》

成长,孤独,边缘人

——读舍伍德·安德森《小城畸人》

舍伍德·安德森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最主要的作家之一,对后来诸多名家都有较大影响。福克纳说:“安德森是我们这一代美国作家的前辈。”海明威也对安德森推崇备至,他说“现代美国文学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舍伍德·安德森的创新,没有他我们也许现在还在亦步亦趋地模仿欧洲文人别扭的贵族语言风格”。《小城畸人》是安德森的代表作,有着非常独特的文本结构与极为深刻的思想内涵。《小城畸人》是由二十几个短篇组合而成的短篇小说集,作者用一个个生活片段极为巧妙地勾勒出了瓦恩堡镇上二十余个怪异的“畸人”。但这二十几个故事又相互关联,由一个主人公乔治·威拉德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长篇。

经过了一百年的时间考验,《小城畸人》的经典性已不用质疑,但是小说的主题究竟是什么长久以来都颇有争议。或许正是这种主题的不确定性或者说多主题性才使得这部小说成为经典。这本《小城畸人》并不算厚,甚至还有些单薄,但读完以后久久难以释怀。就算是一百年后的今天,作品中的人物与故事依然有极大的启示性,似乎总是能从身边能从自己身上找到那些“畸人”的影子。这或多或少让我想到鲁迅,想到鲁迅笔下那些人物,狂人、阿Q、祥林嫂……

其实我最先在这部作品中看到的是一个成长故事。

乔治·威拉德是贯穿全书的主人公,串联起二十几个短篇,也串联起二十几个“畸人”的生活。但他不仅仅是作者为了故事与人物的关联性创造的一个简单纽带,而是一个真正丰富饱满的主角人物。作者通过他与作品中众多人物间的故事,勾勒出他由一个男孩成长为一个男人并最终得以离开幽闭的小镇走向广阔世界的成长经历。

乔治是瓦恩堡小镇上唯一一家报纸《瓦恩堡之鹰》的记者,是一个怀揣作家梦的敏感青年。他是这个小镇上一群“畸人”中的一股清风,一泓清泉。他善于聆听,是小镇上众多“畸人”的倾诉对象,正是这些倾诉带领他走进小镇最隐秘的世界,他的成长也离不开小镇上众多“畸人”的影响。

乔治的成长深受三方面的影响。

第一,母亲给了他最初的才情与敏感。他的母亲伊丽莎白曾经也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女孩,拥有丰富的想象与惊人的才情,可她与乔治父亲的婚姻淹没了这一切。在这场婚姻中两个人成了彼此的克星,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所有激情与梦想消耗殆尽,只剩下无休止的抱怨与逃避。但她对儿子乔治一直都怀有深切的爱与极大的希冀。她期望乔治能够实现自己曾经的梦想,而不致于深陷生活的灰烬。但是,因为交流的障碍,乔治一直未能明白母亲,直到母亲的死亡,他才懂得母亲身上散发的女性之美,才开始对生命有更深入的认识。母亲的死亡可以说是乔治长大的标志,但还远未成熟。

第二,女老师带领他找到了艺术的真谛。凯特·斯威夫特在别人眼里是一个我行我素言语刻薄的老处女,但实际上她是瓦恩堡镇上“最富激情的人”。正是她敏锐地察觉到了乔治身上的艺术潜力并善加引导。之前,乔治对于作家的认识是肤浅的,以为那是一个只会写字的最容易的行业,是凯特老师告诉他写作的基础是懂得生活,告诉他如果没有准备好就不要写,告诉他当作家不能“做文字游戏”,不能“变成一个文字贩子”。是她让乔治明白了文学艺术的真谛。

第三,三位女性带他跨越情欲走向成熟。一个男孩走向一个男人的成熟过程是离不开女性的。只有跨越了荷尔蒙主导的情欲而转向爱与理解的情感,他才能成熟。首先他遇到了乡村女孩路易斯·特鲁年。她也和小镇上其他人一样承受着巨大的孤独,并企图打破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壁垒。可当一切努力都失败以后,她便转求于性。她约了乔治并主动示爱,成功打开了一个男孩的情欲,但乔治沉浸于征服的快感,并没有从情欲走向情感。再后来他遇到了贝尔·卡彭特,在《醒悟》中他们一起走路、拥抱、接吻,然后被追来的贝尔·卡彭特的男友推倒在地。正是这一场不成功的情事让乔治完成了从情欲到情感的转变。而最后让他真正成熟的,是海伦·怀特。海伦·怀特其实是与乔治一起成长的,当乔治感受到那些身体与情感的变化时,她也感受到了,当乔治完成了由男孩到男人的转变,她也完成了由女孩到女人的转变。《走向成熟》中乔治与海伦·怀特的幽会非常克制,好几次用情感压制住情欲的泛滥。他们之间越来越浓的是爱与被爱,以及被尊重。懂得爱与尊重才是一个人真正成熟的表现。

其次,我在这部作品中读到的是孤独与压抑。

这种孤独与压抑是作品中每一个“畸人”所经历与承受的,也是阅读过程中作品灌注到我内心的,甚至形成一种强烈的窒息感。

在这部作品中,所有人如老鼠蜷缩在洞穴里一般蜷缩在一个边缘化的小镇上,几乎与世隔绝,就算在小镇内部也是人人冷漠彼此隔绝,家庭里也是一样,夫妻之间相互逃避,父子之间形同陌路。不会有人天生如此,他们也曾有过激情与梦想,只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里,最终都被逼到这个小镇里,交流的功能逐渐丧失,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最终导致人与人之间如隔着荒漠,人心被巨大的孤独笼罩。

比如主人公乔治·威拉德的母亲,她对乔治其实有着浓烈的感情,她跪在儿子门口听儿子的动静,期望他能找到自我,可她就是无法将这份情感表达出来,当母子二人同时待在房间,就只剩下尴尬的沉默。再比如《孤独》一文中的伊洛克·鲁滨逊,他去过大城市,但无法与那里的人交流,最后来到这个封闭的小镇,靠臆想出的一群人与他谈笑来抵抗孤独的侵蚀。他也努力找寻过与现实世界交流的入口,企图向乔治诉说自己的过往,但这最后的尝试依然是失败的。

在一个封闭的失去交流能力的小镇上,人们能感到的除了孤独就只剩下压抑了。在这弥漫整个小镇的孤独与压抑下,小镇上人的行为被异化到两个极致。一个极端是由语言到行为的极力隐忍与躲避。比如《手》中的比德尔鲍姆,本来用自己灵巧的双手表达对世界的爱,可当世人以此来攻击他致使他最终躲避蜷缩到瓦恩堡镇,他便时时感到恐惧,竭尽所能掩藏起自己的双手。而另一个极端则是将语言的缺失通过行为过分补偿,出现各种疯狂的难以理解的极端行为。比如《未曾说出的谎言》中的雷·皮尔逊竟然对着迎面而来的火车发出阵阵咒骂,并驱赶马车狂奔着径直撞向火车。

我觉得面对这部作品最值得讨论的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小镇上的这样一群“畸人”,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一个小镇和这样一群“畸人”的出现?

其实作者是以小见大,通过这些畸形的渺小个体来展现社会的异化。19世纪末工业化狂潮席卷美国,机械化的冷酷代替了人与人相互协作的手工业经济,火车、汽车打破了之前田园牧歌的乡村生活,欲望充斥,精神荒芜。

《上帝的力量》中哈特曼牧师作为一位虔诚的宗教信徒,恪守教规,可当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女教师雪白的肌肤之后,一切都改变了,燃烧的情欲与自己恪守多年的教规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冲突,最后变得疯狂、奔溃。其实哈特曼牧师的精神变化就是当时整个美国的隐喻,那些坚守多年的精神支柱被声色欲望冲击,人性开始扭曲、异变。

所以,这是一部关于成长与孤独的书,也是一部关于工业化浪潮中边缘人的作品,不同时间不同阶段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作品。

2020年9月27日夜

曹文学于潍水之滨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信息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