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公司财务管理论文

2024-05-09 04:30: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某公司财务管理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某公司财务管理论文

公司财务管理论文范文1

(一)财务管理概念

简言之,财务管理就是对企业资金的管理过程,也就是对企业资本筹集、资产购置、利润分配及运营成本等与资金有关的管理。财务管理制度不论对企业还是对国家而言,都是极其根本的制度,都必须不断加强和完善。

(二)财务集中管理的模式

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以共享服务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一是以会计核算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两种财务管理模式各有各的优点和缺陷,对电力公司而言,选择何种管理模式必须以自身特点和性质相关联。

(三)电力公司财务集中管理的原则

本文所述的原则以遵循权力、权益和责任相结合为主要原则。针对这一原则,电力公司必须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运用有效的控制方法和强大的约束力,建立健全公司激励制度、监督制度、收益分配制度以及决策制度,有效实现三者相结合。另外电力公司财务集中管理还需遵循整体性原则,也就是要求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根据企业整体规划和企业战略,制定符合公司发展的财务管理制度。

二、财务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分析

(一)财务管理权限划分不科学

财务管理制度与企业其他管理制度相辅相成,也应随着企业总体管理体制的改革而做出相应的调整。清晰、规范、高效、有序的财务管理体制应包括财务管理权限、财务管理组织机构、财务管理制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必须进行进行科学有效的划分,必须明确公司决策时战略性的还是经营性的。从规范化角度讲,决策性的权限属于公司总部,经营性的权限属于下属部门。然而在现实执行过程中,公司总部往往直接参与到下属部门的权限上,削弱了下属部门的职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的办事效率。

(二)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主要是由于会计核算以及会计运作的不统一和不完善造成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会计科目混乱,没有明确使用会计科目的类型;第二,会计核算制度混乱,各部门所用的核算制度不尽相同;第三,会计办公软件混乱,公司没有明确使用何种会计办公软件,致使会计信息汇总时出现较大不对称性,造成企业资金漏洞。另一方面,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是由于财务制度的陈旧,无法适应现代高科技社会,制度已经过时,不再适应企业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防范电力公司财务风险的途径

(一)提高适应和应变能力,应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

电力公司是一个特殊行业,其面临的内外环境都相对比较复杂,所以,电力公司就财务管理方面要提高适应和应变能力,提高对内外环境变化的感知,并能及时有效的做出相关应对策略,以减少突发性财务风险带来的损失。

(二)加强资本结构管理,优化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规划是电力公司资金使用去向的管理,也就是考虑将资金用于扩大市场、加大投资或者是留存库存资金等。电力公司的资本结构是否合理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够正常运作,特别是要考虑企业负债情况,过大过小都会影响企业发展,必须探索出一个最佳平衡点,什么时候该投资,什么时候该还债都要做出明确规定,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三)建立风险预警系统,正确预测财务风险

市场调查和前期市场预测都是企业在制定财务管理模式前必须充分做到的,企业要结合市场需求与市场发展现状,结合电力行业的现状分析经营环境,挖掘特性以及可能的变化方向,借助财务分析方法等手段对企业未来的财务发展方向做出预测,对企业后续的发展提供参考。

(四)完善管理制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准确的会计信息有利于下期会计目标的制定,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细化财务办公流程,明确会计科目、会计核算制度和会计办公软件,将财务管理制度进行透明化管理,将就民主决策,相互监督以减少失误的发生,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五)完善内控制度,强化审计监督

任何一项制度的不断完善都是在监督的促进下进行的,电力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也不例外。一方面,电力公司要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设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对财务管理部门的人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另一方米面,电力公司要配合国家审计人员的监督,不能有包庇的行为出现。

四、结束语

公司财务管理论文范文2

摘要: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集团公司。面对日益复杂的经营环境,集团公司需要深入分析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现状,研究合理可行的财务风险管控办法,提升企业价值的同时,实现做大做强的经营目标。本文从集团公司管理和经营结构特点入手,分析公司现阶段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提出了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集团公司;财务管理;风险管理

1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概述

1.1相关理论概述。1.1.1集团公司。《公司法》中对集团公司定义为:集团公司是为了一定的目的组织起来共同行动的团体公司,是指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以母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的,由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共同组成的企业法人联合体。目前,我国关于集团公司的普遍定义是:集团公司是指以母公司为主体,通过投资及生产经营协作等多种方式,与众多企业单位共同组成形式,集团公司是企业集团的操纵者,一般采取控股型母公司组织体制来逐层控制集团内的其他企业。集团公司目前在我国多数为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多元股份公司。集团公司的兴衰存亡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稳定。集团公司财务风险随着集团公司日常经营行为而随时产生。同时集团公司母子公司及联营企业属于垂直的管理模式,子公司及关联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会加大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1.1.2财务风险。对财务风险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由于借款负债导致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企业存在经营风险,如果企业没有债务,企业的财务状况比较稳定,就不存在此类财务风险。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一段时期内生产运营过程中,由内外部环境和各种无法预计或无法管控的因素影响,产生的实际运营收益与预期偏离,从而可能导致集团公司运营损失,或存在获利的机遇。本文所探讨的财务风险是指广义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作为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衍生出的新的管理学科,对现代集团公司经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财务风险管理的流程包括财务风险识别、财务风险估计、财务风险评价和财务风险防范控制。由于财务风险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损失性、普遍性、可控性和双重性等属性,财务风险管理应该以最小的成本来确保集团公司经营活动目标实现的最大化。1.2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内容。集团公司在外部市场经营环境中,生产运营过程中产生的财务风险主要可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一般为集团公司的外部风险,如资本市场的发达与否、国家的货币和税收政策等引起的经营风险,是集团公司不可控的风险。非系统风险作用于个别企业,是由企业的经营决策带来的资金和经营风险,如运营资金不足、投资决策失误或对子公司管控不力导致的风险,贯穿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可危及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非系统风险给集团公司带来的危险超过了系统风险,公司管理中更应该重视非系统风险。公司管理层应该把非系统风险作为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1.3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意义。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是对整个集团公司所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管理,其中包括子公司财务风险、母公司财务风险以及由于子公司财务风险所引起的集团公司内部连锁反应产生的财务风险,这三大类风险都是集团公司无法规避的财务风险,主要可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运营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财务风险的综合管理能增强公司的决策能力,还能实现全球化经营趋势下的协调与合作,最终实现共赢。集团公司在风险的管理流程中不仅要利用科学的技术手段,更要将公司内部治理、激励与运营管理相结合,以寻求集团公司对财务风险的整体解决方案。

2集团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分析

集团公司作为一种母子公司体制,是垂直型组织体制。集团公司除母公司外,其子公司也均是独立的法人主体,拥有独立的财务核算机制;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又要服从于母公司的管控,这就导致了集团公司财务决策多层次,如果集团公司对集权和分权的处理不当,就会对瞬息万变的财务风险感知缓慢;集团公司的职能不仅仅局限于自身价值最大化,还要推动其子公司完成经营目标,使整个集团公司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实现运营目标收益。集团公司财务风险总体水平一般由各子公司财务风险状况构成,财务风险无论从破坏性还是影响面都要比单一企业要大,若核心子公司出现财务风险时,集团公司没有及时发现,并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这样就可能导致整个集团公司的资本运营状况急剧恶化。集团公司现阶段主要面临的财务风险问题如下:2.1财务风险预判与防范措施较单一。目前,集团公司从财务管理角度和内控制度方面有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办法,但大都存在局限性,即只有单一财务风险的预判与防范措施,而没有综合考虑集团公司内外部风险因素,没有系统性地研究财务风险的产生与其他风险的关联。战略管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相互独立,不能有机地融合来综合预判与防范财务风险,形成风险内控一体化管理。我国集团公司财务风险预判与防范管理系统多是简单套用西方国家的风险管理工具,缺少中国特色,集团公司内部决策过程中又多以经验性风险管理来补足西方国家风险管理工具在我国集团公司风险管理中的缺失之处,财务风险管理中有过多的人为因素干预的成分。2.2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缺少整体性管理。财务风险管理不能单纯靠财务部门来管理,如果集团公司内部各业务部门不能与财务部门形成有效的业财融合,将导致集团公司在风险管理的决策方面缺乏敏感性和科学性。集团公司内部所谓风险管理和控制脱离日常经营活动,局限于管理流程。这是由于集团公司缺乏全员性的风险管理意识造成的。另外,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仍停留在单一风险的防范,而忽视多种风险之间的关联,以及外部因素导致的风险管理与预期的偏差。集团内部母子公司之间缺乏协调统一的财务管控系统,母公司不能有效地通过子公司的风险预判和管理对策来有效地预测与防范自身财务风险。同时,子公司作为独立经营主体,在风险的决策过程中也难免会以自我利益为前提,而忽略了母公司的全面性布局。2.3对财务风险不能有效利用。某一特定风险也许可以避免,但只要集团公司拥有财产,财务风险就不可避免。集团公司在风险管理决策时,往往习惯于规避风险,而不考虑风险中是否存在自己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财务风险无处不在,财务风险更是会因子公司的其他风险而实时产生。既然风险不可避免,就应该在风险中寻找可能存在的挑战和机遇,集团公司在财务风险的决策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财务风险是否可以带来经济效益。

3加强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3.1充分利用风险管理信息化应用。通过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手段,将财务风险管控的数学模型植入监控预警系统,同时梳理风险管控的历史数据,归集整理,形成完整的风险信息综合平台,设定风险预警的安全防线及风险预警机制和提示方式。通过结合集团公司各业务部门提交的数据,结合相关风险建模,监测集团公司各项经营活动的风险数据。集团公司管理层可根据财务风险监测数据,修正经营活动中由财务风险带来的预期与实际经营结果的偏差。同时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信息数据库,构建数字化内部审计工作系统,解决业财互通的数据交换,这样,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实现从手工控制到自动预警控制,完成对集团公司经营业务过程持续的监控,一旦有财务风险产生,管理系统可以第一时间进行预警,为风险防范提供保障。3.2集团公司整体风险管理。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应与其他管理体系融合,将风险管理融入企业战略管理、内控制度和日常运营行为中,形成集团公司独有的风险文化管控,建立健全全员风险防范意识。注重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人员风险管理培训,提高全员风险预判与管控意识。集团公司母子公司间合理安排集权与分权的管控职能,建立母子公司财务风险全过程管理,即经营活动开始前有分析和预判,整个经营活动过程中有监测和管控,经营活动结束后有财务风险分析和总结,通过对资料的归纳总结来指导未来生产运营中的财务风险管理,将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办法不断完善,深度融于生产经营活动中。3.3利用财务风险获得竞争优势。财务风险管理的目的不是消除风险,而是利用风险为集团公司创造竞争优势。风险的利用主要是针对集团公司内外部环境,形成风险监测。通过有效地分析手段,找到风险中蕴含的机遇,先于竞争对手监测到潜在的风险所带来的财务危机,及时修正经营行为,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利用措施并实施,从而创造业内竞争优势。财务风险的利用还可以通过财务风险监测来降低财务风险管理成本,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活动的收益,即降低风险发生频次,提高集团公司经营决策的科学性,为业务部门提供相对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通过提高企业的社会信用评价等级,从而提升企业社会形象,最终提升企业价值。同时金融机构可以根据集团公司良好的社会形象和较高的企业价值,提高企业信用评价等级,使得集团公司可以比竞争对手更低的筹资成本来筹措资金,提高投资收益,从而增加企业日常的现金流量,这些都是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

公司财务管理论文范文3

一、管理层收购的特点

所谓管理层收购(MBO),是指公司的经理层组建一个规模较小的外部投资人集团,利用借贷所融资本或股权交易收购本公司,使公司的经营者转变为所有者的行为。严格来说,管理层收购是杠杆收购(LBO)的一种。杠杆收购是目标公司的内部人或外部人,利用借债所融资本购买目标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公司出资人结构、相应的控制权格局以及公司资产结构的金融工具。当杠杆收购的收购方是目标公司的经理层时,一般的LBO就变成了特别的MBO.MBO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重新结合。当MBO发生时,目标公司通常完成从一个公众公司向一个私人公司的转变。这与通常所说的“公司上市”正好呈相反的运动方向,即公司私人化或一定程度上的“公司下市”。从这种角度看,MBO似乎是对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反叛,因为其追求的是一种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集中。但是,随着现代企业规模的不断膨胀,现代企业制度中的成本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管理低效问题日益突出。MBO可通过管理层对公司的收购实现经理人对决策控制权、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接管,从而降低成本。

2.收购操作存在信息不对称。在典型的MBO中,公司股东是出售方,而经理层则是购买方。经理层作为公司的实际管理者和内部人,拥有对公司的信息优势,这些信息包括市场情况、产品成本。人事制度、财务状况,甚至公司的真实价值和发展的可持续性等。在MBO中,收购价格的公允性问题是买卖双方博弈的重点,而经理层可以凭借这种信息优势轻而易举地歪曲交易价格,欺骗公司股东。因此,如何防止经理层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而损害股东的利益,成为MBO操作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3.筹集收购资金的主要方式是举债融资。MBO主要依靠举债融资来筹集收购资金。一般而言,目标公司是公众公司,要完成收购需要很大的资金量,因此管理层倾向于采用能带来财务杠杆效应的负债融资方式。例如,美的在实施MBO的过程中,公司经理层用借债方式融资购买股份,以现金方式交纳收购所需资金的10%,其余90%则以美的股权质押取得银行贷款。

4.MBO通常伴随着公司结构的重组。经理层通过融资收购自己所服务的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股权,使其以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一的身份主导公司重组工作,从而产生一个成本更低的新公司,这就是“管理层收购重组”。运用借贷资金完成收购的经理层可以通过出售公司的非核心业务还贷,从而加快还贷的节奏。在转型的公司中应用MBO,重组公司业务和组织结构则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二、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财务风险

国外上市公司一般在分拆业务。剥离资产、反收购、母公司需要筹集现金避免财务危机等情况下实施管理层收购,其完全是一种市场行为,而我国目前上市公司推行管理层收购的目的大多是为了明晰产权,行政性安排的作用举足轻重,因此MBO的财务风险也呈现出自己的特色。根据管理层收购的特点,我们应着重关注以下三种财务风险。

1.管理层收购引发的“内部人控制”风险。管理层收购完成后,“内部人控制”风险主要来自两方面:①股权集中造成的“一股独大”现象。MBO完成后,上市公司的内部人与第一大股东的利益彻底一体化,公司的管理层集所有权与经营权于一身。而且,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比较集中,容易造成管理层收购后的新的“一股独大”。如果对其不加约束和监督,MBO将背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降低成本的初衷,反而产生新的“内部人控制”,从而使公司大股东侵吞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变得更加便捷。②利用信息不对称逼迫大股东转让股权的行为。由于国有产权与集体产权严重虚置,我国目前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与国有股、集体产权的名义代表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有些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通过调剂或隐藏利润的办法扩大上市公司的账面亏损,然后逼迫地方政府低价转让股权至其持股的公司(有的可能表面上与高级管理人员没有任何关联)。如果地方政府不同意,则继续操纵利润、扩大账面亏损直至上市公司被ST、PT后,再以更低的价格收购。一旦MBO完成,高级管理人员再通过调账等方式使隐藏的利润合法地出现,从而实现年底大量现金分红以缓解管理层融资收购带来的巨大的财务压力。因此,MBO完成后,上市公司应当增设独立董事、独立监事,加强治理结构建设,在高级管理人员、业务等方面与新的大股东保持较强的独立性。

2.收购价格的非公允性风险。从现有的管理层收购案例来看,大部分的收购价格低于公司股票的每股净资产,收购价格的非公允现象较为严重。例如:粤美的MBO中,第一次股权转让价格为每股295元,第二次股权转让价格为每股3元,均低于公司2000年每股净资产4.07元。当然,国有股与法人股是不可流通的股份,不能以二级市场价格对比衡量,但是,MBO中股权的转让价格不能是上级部门硬性规定或是拍拍脑门得到的,它应当有一个合理的波动范围。

针对上述问题,有人提出用现金流量折现法(DCF模型)来判断,有人提出用经济附加值(EVA)指标来衡量,也有专家提出用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来衡量非流通股的价值。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均需要科学地确定模型的指标参数,在目前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与二级市场价格不合理的情况下,利用上述方法确定转让价格得出的结果肯定是不科学的,从而成为低价格转让股权的辩护工具。要保证交易价格的公允性,最好的办法是,打破管理层收购过程中单边交易的局面,增加买方数量,将管理层或内部员工发起的投资公司作为收购公司股权的买方之一参与竞价拍卖。

公司财务管理论文范文4

关键词:预算编制;销售观起点论模式;利润观起点论模式

预算管理是公司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实现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搞好预算管理的关键在于确定预算编制的起点。随着现代公司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上世纪80年代从西方引入并运用的销售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在理论和实务上都表现出很大局限性,应通过利润观(或每股收益)起点论的预算模式加以改进。

一、销售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的局限性

以销售为起点的预算模式是指以销售预算的结果为起点,分别编制销售预算、生产预算、成本预算、利润预算、现金预算等的一种预算编制模式。这种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销售为基点,适应市场状况,得到普遍采用。然而,这种模式在理论和实务上存在以下致命缺陷,不能达到强化公司内部控制效率,提高公司价值的预算管理目标。

(一)销售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所依据的假设不具有现实性

销售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隐含的两个假设是:(1)预算编制者具有强烈追求无限利润的动机———其唯一限制是销售;(2)销售与利润的增减变化具有一致性(于增彪,2002)。现代公司制度下的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委托契约、公司利润内涵都内生地决定了这两个假设都没有存在的现实土壤。

现代公司制的主要特征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双方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所有者关心的是投资的回报,而经营者则关心自身的效用最大化(如报酬、社会薪金、隐利等),一旦两者发生冲突,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理性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就有可能发生。在预算编制上,公司所有者处于直接生产经营之外,经营者编制预算并执行;所有者当然追求利润,而经营者就不一定像所有者那样在任何情况下都去追求利润,他往往从自身当前利益出发进行管理决策。或者不计成本和风险,片面追求销售的增长,不正常扩大市场而导致利润下降,甚至亏本;或者在可以开拓市场增加利润时,极端保守,怕冒风险有损当前稳定报酬而对市场机会视而不见。可见,作为预算编制者的经营者具有强烈追求无限利润的动机的假设是不能成立的。此外,将销售视为利润的唯一限制也不合理,至少利润目标须考虑销售与成本两方面因素。

公司利润的内涵内生地决定了销售与利润增减变化并非简单的一致性关系。从数量上看,利润=(销售)收入-成本,收入的增长并不必然导致利润的增长,须考虑对应的成本变化情况,过分追逐销售,造成对市场的过度开发,忽视对成本的管理,会因经营风险过大而陷入困境。山东秦池酒厂通过夺得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标王,迅速占领国内白酒市场,但2亿元的广告成本却压得它销声匿迹。从质量上看,利润是否会带来净现金流量的流入是关键,否则,利润增加往往成为呆账、坏账,造成虚假繁荣的陷阱。最后,从利润与公司战略关系看,需要考虑不同的战略类型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对利润的影响,如市场竞争程度、规模经济、政府政策等,不仅仅是销售的问题。

(二)销售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所反映的经营观念的落后性

公司经营观念经历了产品经营和市场经营两个阶段,正处于向资产经营转变的时期。资产经营是指把企业拥有的一切有形和无形资产通过流动、裂变、组合、集中等方式进行有效地运转,以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本增值。它强调要考虑资产的机会成本,在社会范围内优化资产产能配置,使各生产要素及其组合市场化,达到整体资产收益最大化。销售量决定生产数量的预算编制思路,使得公司内部在是否生产(或外包,公司产能转移),如何生产,生产多少决策上处于被动地位,不能主动从本部门资产实际产能出发,结合公司目标利润(或每股收益)进行成本效益考核和模拟市场核算,决定本部门资产收益最优化生产预算。

(三)销售观起点论的核算模式可分析的视角具有狭隘性

首先,这种预算模式与公司财务指标体系相分离,仅反映销售及相关的计划的执行情况,不能运用财务指标进行经常的预测、反馈、对比分析,为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提供资产运营、财务状况的及时信息,提高管理、决策质量。其次,这种预算基本上没考虑外部信息使用者,既不能通过预算信号向外部信息使用者发出企业现时和未来价值的信息,又不能通过外部相关市场的对管理者经营的施加约束,缓解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委托治理困境。

二、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的优越性

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就是以目标每股收益或利润水平为起点,分别编制收入预算、成本预算,进行反复平衡,直到实现目标利润为止的预算编制模式。这种预算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所有者和经营者对公司计划和控制能力,改善经营管理来影响公司股价,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而且有利于解决公司委托问题,提高信息披露的有用性。

(一)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将所有者利益与公司的经营活动结合起来,从而将预算与企业的战略衔接起来追求利润是公司经营的基本目的之一,公司战略归根结底是为了保持或增加公司的盈利能力。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所有者的利润追求不一定是管理当局的目的和方向;而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可以在目标一致的最大可能限度内保障管理当局的经营决策、对公司战略的设计和实施符合所有者的利益。

(二)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可以强化公司各个层次的经营管理

按照杜邦分析法的思路,每股收益综合而详细地反映了公司的经营状况。实际上,在杜邦分析法下给出的是投资报酬率,增加负债率就可以得到权益资本报酬率,进而得到每股收益数据;反之,从每股收益推出投资报酬率,该指标经过杜邦分析法的层层分解后,各指标所组成的体系就与公司经营的各方面息息相关,通过控制每股收益就可以控制整个公司的经营活动。通过对财务指标体系经常的预测、反馈对比分析,可及时为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提供资产运营、财务状况的反馈信息。

(三)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顺应资产经营的趋势

以每股利润为预算的起点,内在地强调公司经营结果必须达到资产提供者最低投资报酬率(资本的社会机会成本)的要求,否则,所有者就会采取各种形式撤走资本。

(四)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委托困境

在我国,公司的财务预算由董事会编制,由股东大会批准,由总经理为首的管理当局负责执行。预算管理涉及三方主体,且三方的利益考虑和掌握的信息都不同,管理当局有更大的管理内部信息,董事会次之。如何通过预算管理降低信息不对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提供了通过每股收益借助市场力量的思路。每股收益是证券市场的一个基础性的财务指标,它直接影响到上市公司的股票走势。股票价格的变动直接反映着公司执行预算,加强经营管理的效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管理当局的经营行为,对其造成外在的压力,促使其为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勤勉管理。另一方面,管理当局也有通过每股收益引致股票价格变化表明良好经营的动机,这都有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委托困境。

(五)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有利于与财务报告体系衔接,增强信息有用性

随着所有者对公司经营信息需求的增强,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的规范,财务预算的披露问题就十分突出。在证监会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均做盈利预测披露的情况下,对财务预算的信息需求不迫切;随着监督规范仅要求在配发、增发、发行可转债时强制披露盈利预测信息,财务预算的披露就显得格外突出。因为监管部门要求,凡在股东大会上提及财务预算的,也必须在股东大会决议中披露,这导致只在董事会上讨论财务预算成了普遍做法。我们认为,将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公开披露,可以增强财务信息的前瞻性、及时性和明细化,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为外部决策者提供更有用的会计信息。在期初编制的预算报告中的三张预算报表所提供的信息显然有助于对公司年度经营情况进行预测,从而分析股票价格,决定是否购买或持有。在期中,将定期或适时取得的预算实际进度报告或实际的三张报表与预算比较,确认差异并予以公开披露,为实现预算提供了保障,为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了基于期初预算所做的决策的修正信息,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与此同时,这种预算的数据结构与公司的组织结构是一致的,每一层次的单位或个人都对应着一定的明确数据,与其权利和责任相联系,从而使财务报告明细化。

三、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的可行性

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盛行,它给了决策者更大的决策空间和视角,有助于协调管理层和所有者的利益关系,促使公司经营活动与公司价值最大化相一致。在我国,一般是以销售为预算起点,且大都不太成功。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以利润为起点的预算模式将更有适用性。实际上,邯钢经验就是一种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的成功运用。邯钢经验可概括为“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运用到推法确定目标成本,即单位产品目标成本=(市场价格-目标利润);在市价外在确定前提下,首先确定目标利润才可确定单位目标成本,在预算编制上实际就是一种利润观起点论模式。

利润观起点论的预算模式的基本思路是,预算编制从选择投资报酬率、利润水平或每股收益开始,且这种选择由所有者与经营者分别进行,通过既定的程序协调决定,增强其可执行性。经营者依据协调后的指标计算成本总额和产品数量,拓展为包括成本预算在内的利润预算,与现金预算、资本预算一起构成全面预算。

参考文献:

[1]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14号公告盈利企业分部报告[M].1976.

[2]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131号公告企业分部及相关信息的披露[M].1997.

[3]陈毓圭。财务学术前沿课题[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4]余绪缨等。管理会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苏寿堂。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企业预算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公司财务管理论文范文5

日前,国内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形式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基本模式:集权制财务管理模式、分权制财务管理模式和混合制财务管理模式。企业集团财务关系所涉及的内容与采取的财务管理模式密切相关。

在构建集团公司财务关系时,不能完全采用集权制财务管理模式或分权制财务管理模式。过度集权,由总部掌握着几乎所有的财务管理控制权,把整个集团公司当作一个大企业来管理,过度的插手,一方面使总部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日常事务的控制上,不利于其对集团整体发展战略的把握;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子公司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事事上报,致使其成为母公司的附属,缺少自己要发展的积极性,且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缺乏应对的应变性。子公司同时感觉到处在母公司的掌控下,难以伸展手脚,限制了子公司的生产经营自。相反,分权过多过滥,又容易导致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监管不力或失控,可能造成子公司不从整个集团发展的战略高度统一安排投资或融资活动,仅追求局部最优而损害集团公司的整体利益,从而弱化了集团公司整体优势和综合功能的发挥。

因此,针对集团公司各子公司核心作用与否、与主业配合关系的密切程度、控股程度大小等,财务管理的深度和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

二、集团母子公司之间的财务管理体制框架设计

有效的财务控制框架主要包括:

(1)强有力的母子公司财务控制体系,能够控制和协调所属企业的活动,这是集权与分权问题的直接体现;

(2)设置合理的组织结构,包括有效的相关财务职能的组织结构和其他牵制财务职能的组织结构;

(3)有效的财务监督体制,经验表明,母公司对所属企业的一个最重要的监督手段是财务监督。

根据不同种类的财权,母子公司之间,就公司的财权配置做出如下构思:

1、投资决策权

对外投资权归母公司,子公司不得有对外投资决策权。对内投资决策上可在集权基础上适当的分权,母公司对控股公司的分权程度要大于对全资子公司的分权程度。流动资产投资决策权以及简单再生产范围内的技术改造权利完全授权于子公司;在扩大再生产范围内的固定资产投资,应限额,母公司审批后才能投资超限额的项目,或者根据子公司自身情况、资本多少给予一定的确定性内部投资权;在有效期内,子公司无论投资项目多大或投资额多少,只要投资总计还没超过授权比例,子公司都可以任意投资,在没有经过母公司审批情况下,超过比例无论项目大小都不能再投资。

2、融资决策权

母子公司需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以便更好地控制整个集团的融资风险,杜绝和避免因融资不当而危及集团生存。

以下融资决策权母公司需牢牢把握:

在公司重大投资项目的融资方面,超过资产负债率安全线的举债融资,以及导致母公司股份比例变动的融资,增加子公司注册资本的融资,子公司的并购融资与租赁融资,发行债券、发行股票,以及子公司改制中所涉及的融资等问题。母公司在集中重大融资权的同时,赋予子公司的融资决策权仅限于:在资产负债率安全线内的限额举债、提存的折旧费、税后利润留成、与自行决策的投资相配合的融资,如流动资金借款、技改借款;子公司自行决策的融资项目,则应由母公司审查或备案,以监督为主。

3、资产处置权

子公司的对外长期投资、无形资产、关键设备、成套设备、重要建筑物、资产重组涉及的资产处置必须经母公司审批,流动资产及其余资产的处置可由子公司自主决定,但需报母公司备案。子公司拥有资产的日常管理权。母公司对子公司重要资产的处置拥有监控权。

4、资本运营权

子公司的对外投资、合并、分立、转让、改制等资本运营活动决策权限集中在母公司,各子公司一般没有这一权限。集团公司财务部应该拥有更大的资本运营管理权限,以适应集团发展对财务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5、资金管理权

母公司对内部资金集中统一管理。子公司主要负责资金的日常管理、制定资金内部管理办法、编制资金收支计划、组织资金收支平衡、进行资金收支业务的核算。其它的都有母公司管理,具体来说,就是将集团内部的资金结算、各子公司超过限额的对外资金支付、子公司在银行开设账户、子公司的资金收入以及子公司间的资金调剂等事项由母公司统一办理和审批。为保证子公司经营的灵活性和零星开支需要,母公司应该给予子公司限额以内的资金支付权。

6、成本费用管理权

母公司通过预算控制手段(下达预算——检查进度——考核结果)对各子公司和下属单位的成本费用进行间接管理。从预算执行的正负差异中分析原因。对各子公司的成本费用管理控制情况制定具体的监督检查办法,定期监督检查。

7、收益分配权

在集权方式下,全资子公司的可分配利润应该由母公司统一支配、调度,但从子公司的持续发展角度考虑,有必要给予子公司一定比例的利润留成,全资子公司的收益分配方案由子公司董事会制订,上报母公司审批后执行。而对于控股、参股子公司,其收益分配方案由董事会制定,并经子公司的股东大会或股东会审议通过。

公司财务管理论文范文6

跨国公司在市场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是随之承担的风险却是其他经济公司的百倍甚至千倍。如何使得跨国公司在市场上长久生存,一个制胜关键就是有效管理财务风险。下文就介绍了集中管理财务风险的办法。

(一)减少财务风险跨国公司减少财务风险就是一个将公司不愿意转移和抛弃的财务风险,竭尽全力的减少风险损失程度和风险发生概率,最终达到经济利益损失最小甚至为零的过程。跨国公司如果想沿袭原来的投资政策,就要吸取原来经验教训,力争不犯同样错误,促使当前跨国公司取得长远效益。

(二)转移财务风险一般来说,转移风险就是将跨国公司的一部分风险损失转移给对公司有直接经济利益管理的一方。转移风险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转移已发生风险和财务机构,避免造成公司更大损失。这里所说的损失并不是指财务本身,而是指因风险引起的公司财务系统。另一部分风险是指转移未发生或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换句话说就是转移跨国公司未发生的经济损失或财务活动。

(三)自留或自保财务风险一个跨国公司只有具有足够资源,才能承受财务风险带来的巨大损失。因此,跨国公司采取自留或自保财务风险的办法就能有效消除经济损失。风险自留与风险减少不同,风险减少一般指风险发生之前,而风险自留指风险发生后采取的措施。风险自留就是指公司在遇到风险时,将风险造成的损失分配到成本和费用中,或者直接冲销在经济利润中去。风险自保就是公司增设风险基金以保证公司生产正常运行的一个过程。但是,风险自保只适合一些小型财务风险,承担较小的风险损失。

二、跨国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目标

跨国公司财务分析控制目标主要分为显性控制目标和隐形控制目标。下文就针对这两个控制目标进行了细致研究。

(一)显性财务控制目标跨国公司控制风险的目标分为两个:一个是在损失前,应用集成方法来识别目标是显性还是隐性,进而找出预防隐性风险和阻止显性风险的办法;另外一个是在损失后,企业控制风险的目标是尽量减少经济损失、正在进行的风险危害,保持经营有效性和收入稳定性,最终实现经营任务和利润。与此同时,跨国公司财务风险的控制目标也有三个层面。第一,目标是一个公司企业为之奋斗的前进动力。企业通过目标来实现经营战略的逐步执行,稳固公司经济发展;第二,事业部门、财务部门、会计管理部门等要互相协调配合工作,保证公司财务目标的尽快实现,为公司立足市场贡献一份力。第三,以风险控制为前提,保障跨国公司职能层财务目标实现。从以上可以看出,风险的控制目标在每一层次表现都是不同的,有些在风险发生后,有些在风险发生前。因此,跨国公司要仔细分析风险,制定出有效合理目标来阻止或规避风险,防止出现盲目控制风险的现象。

(二)隐性财务控制目标跨国公司战略的强大与否是很难评估的,只靠分析财务情况是很难摸透公司整个战略层潜在危机的。也许表明上是可观的财务成果,实地里确是战略的严重不足。所以,隐性财务控制目标一般主要表现在风险发生前或发生时。一旦战略危机到了最后阶段才采取挽救措施,那就实在太晚了。然而隐性风险控制目标又分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只有财务因素才适合在事前或事中控制。因此,跨国公司要根据自身组织系统、人力系统、资源系统,充分感受外部环境,进行战略和细节调整,预防财务因素风险的发生。另外,隐性风险不像显性风险浮于表面,是公司内部深层次的战略脆弱,需要各单位管理者互相协调共同找出,并制定出预防和阻止风险发生的方针,最大限度减少公司经济效益。

三、结束语

公司财务管理论文范文7

一、通过资金计划进行有效监督控制

成员单位通过SAP系统填报并提交本单位的资金计划(月)到资金结算系统,资金结算系统接收已提交的资金计划,并自动将此资金计划(月)整合成资金计划(周)的形式;当成员单位的资金计划在SAP审批完成时,提交到财务公司的资金计划会手动覆盖之前提交的资金计划。从SAP传到资金结算系统的资金计划,财务公司可以再做计划调整,但可以汇总和审批。成员单位通过SAP调整后的资金计划也能传到资金计划,会手动覆盖之前提交的资金计划。资金计划业务通过用款单位和财务公司一起共同协作,对未来短期(月/周)的资金流做一个预算管理,并依此为依据来进行实际业务的控制,从而对资金进行有效监督控制,事后多维分析,提高整体资金运作效率。对于资金计划的接口需求:(1)原始计划提交———成员单位通过集团SAP系统填报并提交本单位的资金计划(月计划)到资金系统,资金系统接收已提交的资金计划,并自动将此月度资金计划整合成资金计划的周报形式,从SAP传到资金系统的资金计划,财务公司可以做计划调整、汇总和内部审批动作;(2)审批计划提交———当成员单位的资金计划在SAP审批完成时,提交到财务公司的资金计划可以覆盖之前提交的原始资金计划此时资金计划不能调整;(3)成员单位每月有一次在SAP调整资金计划的机会,调整后的资金计划也能传到财务公司资金系统,并覆盖之前的资金计划。京能集团通过编制月度资金收支预算,有计划、合理地调配资金,实现资金的统一筹划、总体平衡、全面监控的流程,通过资金支付计划的编制充分发挥了资金的整体运作优势,降低资金成本,控制资金风险。建立集团统一的资金预算控制和支付管理平台,从资金预算经审批通过为起点,对资金支付业务各环节进行定义和规范,确保每笔通过网银系统支付的款项均在预算内且经过支付环节的审批,最后通过SAP与财务公司支付系统、电厂、其他下属单位及控股公司本地网银的连接,实现实时网上支付。

二、从支付结算系统入手提高服务能力

由于财务软件的更换,所以需要将有关财务接口迁移到SAP系统上。资金系统向SAP系统发起科目体系,科目发生额,凭证导入请求,需要与SAP系统进行连接,从而对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提高整体资金运作的规范。对财务接口的需求:由于核算软件改用SAP,所以需要将财务公司资金系统财务接口迁移到SAP系统上。资金系统向SAP系统发起科目体系,科目发生额,凭证导入请求。包括(1)资金系统向SAP发起科目体系的请求,对科目体系进行更新;(2)资金系统在更新科目余额功能中向SAP发起科目余额导入的请求,SAP系统提供科目余额以及发生额,同时更新资金系统的每日科目余额;(3)资金系统在关机的时候发起凭证导入的请求,将当天生成的会计分录导入至SAP系统中。整体流程如下:1、资金系统手动向SAP发起科目体系的请求,对科目体系进行更新;2、资金系统在更新科目余额功能中手动向SAP发起科目余额导入的请求,SAP系统提供科目余额以及发生额,同时更新资金系统的每日科目余额;3、资金系统在关机的时候发起凭证导入的请求,将当天生成的会计分录导入至SAP系统中。这样既可以省去成员单位财务人员网银操作与账务处理的重复操作,为操作人员提供便利,也可以通过系统降低操作风险,保证资金安全。支付结算业务是财务公司主营业务的一部分,也是财务公司盈利的重要来源。但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市场竞争的加剧导致了传统存贷利差下降,通过改善支付服务提高支付预测与监控将辅助财务公司提高资金归集率,将会给财务公司带来收益的上涨。

作者:陈静心 单位:京能集团财务有限公司

公司财务管理论文范文8

Abstract: Finance and accounting risk management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company's core competitiveness. With the constant improvement of China's market economy, competition between companies has intensified, and to strengthen the financial accounting risk manage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roblem facing many companies. Security company is no exception. China's securities market is becoming mature with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to study and discuss the security company's financial and accounting risk management can help us to review the company's internal potential risk, and the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company's financial management from the angle of risk control and management. From the security company's financial and accounting form of risk, and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e financial and accounting risk,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trengthen securities financial and accounting risk management control.

关键词: 财务与会计处理;证券公司;风险管理

Key words: financial and accounting treatment;security company;risk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9-0066-03

0 引言

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是指公司在财务活动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账务管理出现偏差,致使公司存在遭受经济损失的风险[1]。自深圳特区证券公司开始试办以来,我国证券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金融市场上一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证券行业加大力度进行业务创新及转型,在监管层放松管制和鼓励创新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证券行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活力,证券市场获得了迅速发展。证券行业业务范围不断扩宽,产品类型日益丰富,资产规模持续提升,盈利能力和资本实力不断增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证券公司面临着巨大的观念冲击、市场冲击、业务冲击、人才冲击和技术冲击,证券公司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整个证券市场能否健康快速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证券公司面临着诸多财务风险,比如净资本规模较小,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收入结构不均衡,业务同质化严重,公司业绩很容易受股市行情影响等等。如果公司没有有效的识别财务风险并且采取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那么将极其不利于证券公司的健康规范发展。随着市场的透明化、信息化、监管手段的完善化及法规化、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证券公司必须积极应对证券行业的发展要求,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以面对来自各方的危机。财务风险是一种很重要的不容忽视的风险,而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是财务风险管理基础,因此,如何规避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成为公司加强管理核心问题之一。

1 研究综述

在发达资本市场,在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已趋于成熟。我国作为新兴的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的发育还不是很成熟,在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相对较晚,尚处在理论探讨与经验借鉴的阶段。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研究开始重点关注于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刘恩禄、汤谷良(1989)第一次系统论述了财务风险的概念、特征及原因,探讨了企业该如何管理财务风险[2]。

一些学者对证券公司的风险来源、表现形式和特征等进行了相关研究。毕秋香等(2002)按照证券公司的风险来源以及风险的特征,将证券公司所面临的全部风险划分为五大类,即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并且针对每一个风险的具体成因进行了归纳[3]。曾嵘(2006)根据证券公司的不同业务类型将风险主要分为四大类,分别是证券经纪业务风险、承销业务风险、自营业务风险和其他业务风险,同时具体研究了每项业务具体面临的各种风险,例如对于证券经纪业务风险而言,又可将其分为经营风险、操作风险、业务拓展风险和IT技术风险等[4]。

部分研究主要从证券公司内部控制的角度研究其风险控制。陈共炎(2005)从会计控制的角度研究了证券公司内部控制问题。他首先分析了我国证券公司会计制度演进的状况,然后总结了影响我国证券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并结合一些证券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提出应当通过建立集中管理的财务制度提升证券公司会计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以充分发挥会计在风险控制中的作用[5]。冯玉明(2006)通过对上市公司2008年财务数据的实证分析,认为加强内部控制可以有效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6]。王学峰(2007)结合内部控制的国际惯例和中国证券公司的实际情况,从证券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必要性、证券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构成要素及控制目标、控制主体及层级、控制客体与范围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我国证券公司构建了较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7]。张玺(2013)针对我国证券公司存在的风险管理问题,提出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以净资本为核心的监管体系、加强行业信用评级制度管理、建立健全证券从业人员的监督机制[8]。段丽巧(2013)分析了金融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从财务内部控制环境、财务管理职务配置的优化等方面提出加强内部控制的对策[9]。

一些学者重点关注了证券公司财务风险,并对其特征进行研究,提出了切实可用的风险管理办法。许明波(2005)通过分析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和财务风险,设计了全面、系统、逻辑一致的风险识别和评估的指标框架及风险动态监测框架[10]。孟祥霞(2007)从理论研究角度出发,认为应注重基础理论,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研究,强化财务风险文化、风险管理教育和财务风险管理责任观[11]。俞邵峰(2013)对证券企业财务风险的界定与特征以及证券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展开分析与探讨,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加强证券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管理的有效举措与建议[12]。

但是,相对于其他大多数企业而言,证券公司的数据很难获取,尤其是财务方面的数据,更是缺乏,这给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带来较大困难。证券公司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较少,而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是财务管理风险的基础,决定了证券公司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尤其是一些证券公司希望通过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方式进行融资,更是要保证财务与会计处理的真实行与合规性。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结果可以为我国证券公司的财务与会计处理的风险管理提供借鉴。

2 我国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现状

国内关于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研究比较细致,涵盖了财务印鉴管理、发票管理、银行存款管理、涉税、会计档案管理和实物资产管理七个方面,落实到了实务中可能出现的具体问题上面,并给出了较为详细的解决方案,这对于证券公司日常账务处理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但是国内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风险研究缺乏理论指导。研究内容都是从微观层面着手,以上研究问题虽然较为全面,但是并不能涵盖财务与会计账务处理的方方面面,并且多从实际问题出发, 并不能对整个证券行业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其次,研究缺乏普遍性。国内的研究多从某一个证券公司的角度出发,分析该公司存在的问题,所以研究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这样虽然各个公司能够处理好自身问题,但是该公司的经验不能对其他公司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研究缺乏共性。

再次,缺乏全面的风险控制体系。研究内容较为分散,多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风险并没有一个全面的控制体系,导致在财务与会计的日常处理中通常是出现了问题才能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样将会把证券公司置于一个风险较大的环境中,风险控制十分被动。

3 我国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识别和应对

3.1 我国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识别和应对思路

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只有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才是管理层决策的有力支持和有效依据,才能够满足外部客户的需求。针对上述研究不足,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研究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的理论基础。应当跳出微观层面的研究,从宏观角度出发,深入了解证券行业的财务风险,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支撑,对于现有问题及未知问题都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

第二,总结研究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问题的共性。公司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财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未严格执行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公司内部财务监督缺位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原因具有普遍性,研究应当针对整个证券行业,并非某个证券公司的某些财务与会计风险问题。因此,应当总结风险问题的共性,结合理论基础,形成一些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风险控制对策。

3.2 风险识别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并对我国几个规模和市场影响力较大的证券公司及其营业部进行走访调查,总结出证券公司财务与会计日常处理主要风险如表1所示。

4 结论及建议

4.1 结论

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只有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才是管理层决策的有力支持和有效依据,才能够满足外部客户的需求。拥有完善的内部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控制机制是保证证券公司成长的关键。

本文通过总结分析国内证券公司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控制的研究成果,发现证券公司财务与会计处理普遍存在七种一级风险:财务印鉴管理风险、发票管理风险、银行存款风险、涉税风险、会计档案管理风险、实物资产管理风险和经纪人账务处理风险。上述风险分别对应若干个二级风险,并针对各个风险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4.2 建议

应当建立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将对于风险的把控时间提前,提高应对风险的主动性。

具体来说首先应该建立风险预警系统。通过风险预警可以尽早发现并识别公司面临的各种财务与会计处理风险,并对风险程度进行大致的评价,为中期的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做铺垫。其次应当严格公司财务规章制度,明确职权分工,明确财务责任,对财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财务人员风险意识及控制风险的能力。最后,应当强化内部控制与监督,完善风险的控制及规避,总结风险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案的经验教训,为以后处理由此类风险带来的问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孙晓明.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及控制研究[J].财会研究,2011(22):43-56.

[2]冯辞.浅析证券公词树务风险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2005(4):42-43.

[3]毕秋香,何荣天.证券公司风险评估及指标预警系统设计[J].证券市场导报,2002(10):7-8.

[4]曾嵘.试论我国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J].贵州社会科学,2006(5):29-31.

[5]陈共炎.证券公司会计制度与风险控制问题探讨[J].证券市场导报,2005(1):43-47.

[6]冯玉巧.刘娟娟.证券公司有效风险管理体系探讨[J].证券市场导报,2006.

[7]王学峰.中国证券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10):38-42,48.

[8]张玺.浅析证券公司风险管理[J].中国证券期货,2013(3):45.

[9]段丽巧.对加强金融企业倒务风险内部控制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3(16):235-236.

[10]许明波.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5(1):48-54.

公司财务管理论文范文9

>> 论公司财务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财务目标修正 上市公司财务绩效与社会责任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绩效与社会责任关系实证分析 论公司财务视野中的技术与知识 嵌入社会责任的公司财务目标研究(下) 嵌入社会责任的公司财务目标研究(上) 履行社会责任对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 公司财务管理与审计融合下的优化模式构建 公司财务管理与审计融合下的模式构建 上市公司财务绩效与设会责任的关系研究 论公司财务治理与财务管理异同 论公司的社会责任 论公司财务控制 论公司社会责任的内涵界定与实现方式 论财务管理目标与社会责任的协调 公司治理与公司财务绩效的关系研究 论防范公司财务欺诈的制度构建 论公司财务监控机制的构建 论公司财务主管(CFO)职能的转变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张兆国,刘晓霞,张庆.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管理变革――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9(3):54-61.

[3] 高汉祥.融合企业社会责任的公司治理研究[D].南京大学博士论文,2012:90-94.

[4] 莫磊.论公司财务责任――基于公司财务治理体系制衡的视角[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4(5):57-64.

[5] 王竹泉,逄咏梅,马广林.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价值增值创造与分享[J].中国会计研究与教育,2006(1):59-69.

[6] 张灵.试论企业财务的社会责任[J]. 会计之友,2013(9):73-79.

[7] 财政部.企业财务通则2006(财政部令第41号)[S].2006.

[8]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1999主席令第19号)[S]. http:///ziliao/flfg/2005-10/01/content_74087.htm.

[9]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EB/OL]. http: // / gzdt /

2011-07/15/content_1907330.htm.

[10] 刘彦华,孟晚舟.撩起华为的面纱[J].小康・财智,2013(3):53.

[11] Michael E.Porter Mark R. Kram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Corporate Philanthrop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2, 80(12):56-68.

[12] 黄辉.现代公司法比较研究――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5-20.

[13] 邓学衷,刘超洁.社会责任嵌入公司治理的模式及财务价值分析[J].会计之友,2014(27):31-34.

公司财务管理论文范文10

Abstract:Constructing financial crisis pre-warning system is the necess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 market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ossibility of constructing financial crisis pre-warning system of the listed companies from three aspects , theory,economics and technology, and works out the new thought and basic framework of constructing financial crisis pre-warning system so as to prevent and resolve the financial crisis of  the listed companies.

关键词:上市公司  财务危机  预警系统 

Key Word:Listed company  Financial crisis  Pre-warning system

随着经济一体化,经营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着很大的风险性和复杂性。作为企业改革先锋的上市公司,同样存在着潜在的危机。一旦财务危机无法化解,就会被戴上“ST”的帽子,以失败告终。为了有效化解财务危机,亟待建立适合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1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财务危机是企业丧失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正是为化解上市公司财务危机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机制,财务危机预警系统还没有公认的定义,笔者在分析预警系统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将其定义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企业专门组织根据财务管理学、风险管理和统计学的相关理论,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相关经营资料以及所收集的外部资料为依据,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建立预警分析机制,将企业所面临的经营波动情况和危险情况预先告知企业经营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并分析企业发生经营非正常波动或财务危机的原因,挖掘企业财务运营体系中所隐藏的问题,以督促企业管理部门提前采取防范或预防措施,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和风险控制依据的组织手段和分析系统。简单的说,它是企业专门组织预警-报警-排警的有机管理过程体系。

2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重要性

从理论上看,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是我国企业管理与控制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本文所构建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相关理论和经济技术特点上的,为上市公司财务危机警兆的理论研究提供新思路,从而建立一套发现警兆-确认警情-排警对策(预警-报警-排警)的逻辑机理,为我国上市公司提供一种危机预警管理新模式,在预防和化解危机,提高企业危机预警管理水平方面发挥作用。

从实践上看,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借助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公司管理层能够及时发现公司财务状况的恶化,以及造成公司财务状况恶化的原因,从而能够及时地、有针对性的调整公司的经营策略,扭转公司经营状况恶化的势头,以避免沦为“ST”“PT”的行列。另外公司越早获得危机信号,越可以减少其在会计、审计、律师等方面所支付的费用。同时,有利于证监部门加强财务监督管理,以提高上市公司的经济效益。

3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可行性

3.1理论依据

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有了经济预警的概念,承认经济的波动性和周期性。企业预警理论主要包括危机管理理论、策略震撼理论、企业逆境管理理论以及企业诊断理论。这就为财务预警理论的发展和成熟提供了理论基础。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基于上市公司财务运作的全过程,不断成熟的财务管理学理论则成为其基础;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预警分析是对大量原始信息和数据的处理,日益发展完善的信息传递理论和统计学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中的危机管理不仅是对危机全过程的监测和控制,而且是对风险的处理,那么现代经济周期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则为其提供了依据。另外,证监部门于2001年11月《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修订)》,表明我国证券市场退市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证券市场的退市机制是实现上市公司优胜劣汰的重要途径,增强上市公司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引导证券市场朝良性方向发展。

3.2经济基础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在危机前建立的,这个时候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良好,财力雄厚,完全可以满足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所有资金需求。同时,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建立起来以后,为公司解决财务危机提供了有效分析手段和控制对策,使上市公司不至于破产,更甚是能及时发现风险,保证了公司经济效益的实现,可以弥补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全部支出,实现风险收益,即危机管理支出小于危机管理所带来的收益。

3.3技术支撑

上市公司的财务资料相对容易搜集,财务数据趋于规范财务预警系统以财务报表及其他相关的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为依据,在建立财务预警模型和进行预警分析时,要运用大量的财务资料。大部分上市公司已经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进入市场,完成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产权明晰,管理规范、科学,财务披露制度较为健全。同时,又处于公开的市场监管之下,各种操作行为较为规范。同时,监管部门监管力度的加大,将进一步抑制会计造假者的造假动机,提高财务数据质量,从而更加有利于财务预警系统的顺利运行。

4构建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新思路

财务危机有潜伏、发作、恶化三个阶段,在各个阶段应该有相应的管理对策,这一系列的对策就构成了本文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基本框架。

公司财务管理论文范文11

1.理论依据

本项目在研究A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时,主要依据了COSO、国资委、财政部五部委等部门关于风险管理的重要理论政策COSO风险管理框架:COSO于1985年在美国成立,其全称为反欺诈财务报告全国委员会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相继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成为内部控制体系中的权威文献,在国际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国资委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和国家五部委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6年,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该指引在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基础上,对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以及风险管理工作的实施进行了相应的细化。2008年,国家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该基本规范成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石,有着重要的意义。

2.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本问查阅分析了大量国内外文献,综合相关统计数据对国内外各种类型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分析,借鉴成功经验,为A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提供参考和指导。访谈法:通过对A公司有关部门负责人、内部员工进行走访问询,针对不同人员特征提出相应问题,全方位、多角度地准确获得所需财务管理信息。鱼骨图分析法:本文应用原因型鱼骨图,根据财务风险点作为问题点,通过头脑风暴及文献查找等方法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全面考察A公司财务风险存在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方案。

二、公司现状研究

1.同行业财务风险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材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近年来,建材行业更是处在一个发展环境复杂,自身发展方式不断转变的阶段。建材企业面临着许多财务风险,如产业政策、供大于求、原材料价格变化、需求减弱、出口市场不景气、行业整合风险、结构性产能过剩等。因此,财务风险管理的实施,有助于集团公司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应对能力,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

2.公司财务风险现状

A公司是以生产销售预拌混凝土为主的企业,依托母公司强大的品牌后盾以及水泥产业的后方支持,始终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势头。长春市建材企业多为民营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不高,不规范经营现象较严重,A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远领先于同行业,但公司风险管理意识薄弱,战略管理等相对不足。例如,财务部门有员工或管理者利用职责之便贪污或挪用公司资金的风险。针对这一财务风险,公司采取了只在公司结算中心开设基础账户和定期检查账务的管理措施。然而,公司目前的管理现状依然存在不足,仍然需要完善。

三、应对方案

针对上文提到A公司的财务风险,我们利用鱼骨图进行因果分析,得出具体应对措施。同时制定相应的制度来保障财务风险的控制。要规范A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就要对投融资等行为作出明确规定,对自身业务活动做出科学、准确定位,对所处环境做出客观判断,合理处理自身与外界的各种关系和矛盾。公司要明确采用的会计核算方法,规范会计核算流程,同时健全财务报告授权批准制度,制定财务分析制度等。但企业的财务风险并不仅仅局限于财务部门,其他部门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财务风险有一定的影响,也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应对风险。

四、结论

公司财务管理论文范文12

关键词:大型集团公司;财务;集中管理

一、前言

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大型集团公司不断崛起,财务管理作为公司管理的核心部分,不断朝着规范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财务集中管理模式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大型集团公司运用财务集中管理的意义

财务集中管理与传统管理方式相比,它通过“统一制度、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等不同程度的集中统一,在确保集团发展目标高度一致的基础上,通过对整个集团有效资源的合理整合,以资金集中管理为核心,充分发挥内部资金聚合优势,增强企业整体信用和营运能力,同时通过绩效管理等监管手段,加强对子公司的有效控制,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财务集中管理以自身的强大优势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

三、目前实行财务集中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大型集团公司财务集中管理模式推广迅速,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分、子公司工作积极性受影响,财务集中管理遇人为阻力

财务集中管理后由于财务人员身份转换,财务监管加强,各分、子公司在经营活动上自由支配空间大幅减少,各分、子公司与集团之间短期利益冲突开始涌现,财务工作得不到分、子公司应有的重视和理解。特别是在集中管理实施的前期,抵触情绪明显,财务集中管理工作的推行难度较大。

(二)预算体制缺乏先进性,财务集中管理有效实行难以确保

很多大型集团公司在运用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过程中,只看到眼前的既得利益,在集团内部的预算体制方面缺乏一定的先进性与科学性,使得财务集中管理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次,集团内部的预算体制相对陈旧,又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时更新,财务集中管理流于形式。最后,部分大型集团公司财务管理集中模式的推行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很难保证实行质量。

(3三)内部财务制度不尽合理,财务管理集中效果不佳

部分已经实行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集团公司由于没有做到在实行先进制度的同时,将与之相配套的财务制度及时更新,使得财务管理集中制度难以发挥其应用效果。财务管理集中模式一旦投入使用,就必将对大型集团公司中原有的财务管理体制彻底破除,并且需要对集团内部人员、信息、资金等要素的管理进行全面改造,以达到适用新型管理模式的目的,但当前很多企业还没能建立起相应的制度。

(四)财务人员素质待提高,财务管理集中遇到软肋

实行财务管理集中模式需要集团内部从事财务工作的工作人员拥有更高的专业技术与综合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技术与实施层面确保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有效实施。然而,当前很多财务集中管理后将原有人员成建制收编,财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理论与实践操作水平相对较低、没有扎实的基础技能与良好的沟通能力、相关的会计与法律知识不完善,影响财务管理集中模式的实施效果。

四、推行财务集中管理的相关措施

(一)把握集权和分权的尺度,做到“集权有道、分权有序”

财务集中管理并不排斥分权,它强调的是在一定监管规则下,在重要财务信息共享,重要经营业务可控的前提下,确保分、子公司的自主经营和决策的权利。因此,集团在相关配套制度修订上,必须注重分子公司自主经营权的保留,实现集权和分权的统一,充分调动分、子公司积极性。这个理念的扎根是确保财务集中管理实施效果的重要基础。

(二)抓住管理的核心,切实强化资金集中管理

要想在集团公司中全面有效实行财务集中管理模式,核心便是强化集团内部的资金管理,只有在资金高度集中的前提下,集团全面把控各分、子公司的资金流向,合理调配资金,才能够使集团内部的资金实现优化配置,降低资金使用风险,提高资金的有效利用率。

(三)完善内部控制,推行预算管理

完善内部控制是财务集中管理正常开展的基础,缺乏合理的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可能走向两种极端:要么走向集权,分、子公司的业务集中于总部集中处理,总部疲于应付急剧翻番的日常业务;要么总部管理完全失控,分、子公司为完成控制指标而应付,使过程流于形式。只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实行预算管理制度,才能保证所有经营行为分、子公司的顺利开展中,以确保财务集中管理的有效实现。

(四)实施绩效管理,全面实现有效管理

由于财务集中管理的实行,公司决策层在第一时间得到了统一标准的真实财务信息,有比较的掌握了各分、子公司的经济活动,在此基础上,有理有据地对分、子公司实施绩效考核,能第一时间确保分、子公司的业绩体现,充分调动其积极性,确保管理的有效实行。

(五)加强集团财务审计与控制

集团内部的审计工作与控制工作对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实施至关重要,强大的内部审计与控制系统更有利于集团公司的统一管理。利用集团内部完善的审计与控制系统们能够使财务信息更加真实有效,还能够及时发现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修正,对财务管理集中模式的实施有重要意义。

(六)实行财务责任人定期轮换制度

在集团化经营模式下,实行财务责任人定期轮换制度,能够使集团中的财产所有权和财产经营权得到有效分离,确保公司财务制度的有效统一和财务信息的真实合理,在最大限度内规避因人为原因而导致的财务漏洞,实现集团内部财务的高效管理。

五、结论

在大型集团公司内部实行财务集中管理模式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必然结果,在实施这一管理模式的过程中,要正视出现的各种问题,找到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寻找解决方法,本文主要提出了合理把控“集、分”尺度,强化集团资金管理、建立完善内控体系、推行绩效管理、加强集团财务审计、定期轮换财务负责人相关制度等六种方法,以期财务集中管理模式能够在大型集团公司内部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张先治.基于价值的企业集团预算控制系统――预算控制变量与预算控制标准确定[J].财经问题研究,2014,06(22):187-188.

[2]范俊铭.企业集团跨国投资的评价主体选择对投资项目评价的影响分析――基于投资案例的数据分析[A].第七届全国财务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