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之美论文(浅谈中国服饰中的美学意蕴)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服饰之美论文(浅谈中国服饰中的美学意蕴),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服饰的作用之美学象征
从服饰上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文明发展程度。服饰的审美内涵和精神要素都与当时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相匹配。每一个阶段的社会所体现的历史文明层次、科学技术水平和审美习俗都在不同精神内容的服饰中得到诠释和表达。中国传统服饰制度在文化体系中具有象征作用。古代服饰作为一种彰显的审美文化的工具,有助于各阶层各安其位、有序可循,国家长治久安。他们用不同的色彩及装饰图案来代表官职品级的差别,以服饰的材质及配饰来标识着装者的尊卑,透露出社会审美观念。衣着服饰在现当代美学传播与沟通方面的作用仍有增无减。
二、服饰的审美内涵
服饰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任何服饰都是人类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共同创造出来的,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承载着文化继续前行,它不仅反映穿着者的性别、种族、群体身份,还作为一种展示媒介,传达一定的美学信息。人们运用以往的经验、知识、想象、情感和感受等,分析、判断服饰,然后做出自己的审美评价,通过服饰表现自我、展示喜恶、吸引异性。一个人的衣着打扮不仅体现他的文化修养,还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状态、物质生活水平和社会时代风貌,它不仅反映当时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还体现了人们的审美习惯。从服饰的发展演变来看,服饰的鉴赏和设计相辅相成,促进服饰文化审美素质的提高,中国被冠以"衣冠故国"称号,是因为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服饰的审美文化,历代都将其列为社会生活礼仪规范的重要内容,从百家争鸣时代起,很多文人学士就在自己的著作中谈及服饰,并强烈地表现出对于服饰的审美倾向。
三、中国服饰中的美学意蕴
(一)古代服饰的基本特征
概括来讲,中国古代服饰有几点明显特征。第一,强调服饰与人、与环境相互协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即强调人与环境的统一,着装必须和天地(乾坤)相统一,于是产生了上衣下裳,上衣代表天、下裳代表地。繁杂、严格的冠服制度,规定服饰的选定必须符合人的身份、地位、年龄、职业等。此外,服饰的组合搭配方面也有严格的限定。第二,注重服饰的精神功能并赋予其道德、美学意义。中国服饰在萌芽时期,就被统治者纳入了"礼"的范畴,用服饰制度规范人们的衣着行为,人们各衣其衣、各安其位,服装被作为"严内外、辨亲疏"、增强统治权威的工具。第三,中国历代服饰是多民族相融合而形成的。多民族融合特征体现在战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隋唐的胡服、辽金元清的各民族服饰和近代的改良旗袍上。梳理中国的服装发展史,可以看到,中国的服饰美学不是保守封闭的,我们的祖先曾不断地吸取外来的优秀成分,以充实华夏服饰美学体系。第四,中国服装绵延数千年,服饰文化一脉相承。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无论朝代如何更替,社会如何变迁,服装的样式如何演变,中国服装的内在实质却始终未变,显示出独特的传承性。进入21世纪,中国传统服饰蕴含的精髓仍以崭新面貌大放光彩。
(二)服饰中的美学意蕴
衣服不仅是防寒保暖的工具,而且是一种国家制度,具有彰显个性与审美意识的作用,中国是礼仪之邦,在古人眼里,穿衣其实是一个美学问题。服装作为民族精神、文化和思维想象的一种表现形式,蕴含着一个时期大量的文化审美观方面的信息。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等级森严、皇权至上思想致使皇帝衣冠无人可仿,所用图案、色彩独一无二;而官位等级制度体现在服饰规定上则表现为官服多红色、蓝色且布料上乘,并配有官帽;普通的平民服则多为灰白色,具耐脏特性,布料粗糙,至汉朝冕服上的日月星石图案则象征着自然万物。辛亥革命促使中国社会发生巨大转型,封建传统文化向平等、自由理念过渡,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的服饰改革出现。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民国时期衣食住行的变化是中国审美倾向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直接表征,在清朝和西方现代文明的双重影响下,中国传统服饰款式简化,男子服从长袍马褂逐步过渡到西装,女子服饰以旗袍为主。总体来看,西式服装最先出现在东部沿海港口城市,沿海港口城市较早开放,得风气之先,所以沿海城镇穿着中山装和西服的人多于内地农村,这一现象也表现出了西方审美文化渗透的方向。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文明多样化,国家领导人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根据服饰无需介绍即可知其代表着哪个国家,代表的民族文化、气质和精神,服饰的美学意蕴即显现于此。
参考文献
孙建华、阮广帅2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延安整风运动的历史意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3期。
王立21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耦合机制探究》,《黑龙江高教研究》第5期。
叮徐清218《融贯及其限度太虚唯识思想探微》,《河北学刊》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