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投毒案的犯罪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精选】

2023-03-08 00:38: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复旦投毒案的犯罪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精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如何评价林森浩

“复旦投毒案”已经过去良久,但是林森浩给人留下的思考却远远没有结束。有人说,他是天使,曾经带头去看望老师,把仅有的生活费拿出来捐赠,作为实习医生面对红包诱惑坚决抵制并安抚病人家属,所以作为医学院学生的他理应是“白衣天使”。但也有人说,他是冷血的,性格怪癖、不通人情世故,甚至是魔鬼,将同自己的一起生活室友投毒致死。那么,在林森浩的性格中,真的是魔鬼和天使并存,呈现出人格分裂的状态吗?在笔者看来,正如心理学家所言,理解林森浩的心理有一条路径,极容易成立,那就是关于善的异化理解、社会化不够以及生命底线教育的缺失。

林森浩的接受教育决定了他秉持“对待世界要善良”的信条。林森浩一直以来都是学习上的天之骄子,从小接受的教育也是:这个世界是充满美好的,要善良地对待这个世界。所以,在如此信条教育之下的林森浩,作为家中长子,体贴父母、努力学习、勤工俭学,并且力所能及地帮助那些不幸的人:无论是病人还是大地震的受难者。老实本分的林森浩一直以来都生活在这种环境之中,尽管沉默、不善社交,但是凭借着学习成绩带给自己的光环,与同学相安无大事。

林身处的环境变化导致遇到人际不顺之事,观点变成了:对恶人不要善良,有恶要偿还。林慢慢等其进入大学、研究生阶段,其发现周围同学和环境都发生了诸多的变化。因为家庭背景而带来的自卑感时不时裹挟着他,所以他极度自尊、不允许同学对其的轻薄。以至于在大学时候,就因为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在社交网站上破口大骂,“说话极其难听”。演变到黄洋这里,就是黄洋经常开一些玩笑,让林觉得不舒服,甚至在他看来受到的侮辱,就像他说的“不爽”(当然背后更有一些其因为学业、前途方面而产生的嫉妒心理在作祟,因为同宿舍的葛某是上海本地人,几乎不用操心工作、户口等等问题,而与林森浩几乎相同背景出身的黄洋则性格开朗、社交能力较强,更重要的是黄洋拿到了考博的第一名,而且专业远远优于林的影像科,这就好比一个医生只会借助机器来察看病人的病情,但是却不能去治疗病人,但是黄洋却是后者,于是激发了林的嫉妒心理)。所以在这一时期,林的心理就转变为:黄洋不善,黄洋经常调侃自己,而对黄未来前途的嫉妒更加放大了黄的不善,就像黄在调侃的语气里,还有黄考博成功的洋洋得意。

而当这种情绪极度放大的时候,林的头脑里有的只是黄的不善——恶,而同窗之情、同寝之系都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伤害了我,却一笑而过。当这种情绪积累到一定的点的时候,再有任何一件事情的波动都是对林黄关系的摧毁性作用,所以最终的导火索就是黄洋预期的愚人节玩笑。所以林对于这种善的“正义”对抗就是:先下手为强,结果就是其率先启动了所谓的“整人计划”。

问题最终演变成:偿恶的界限在哪里,显然林轻视了生命的价值。如果说是简单的恶作剧则罢了,那就是不是林森浩了。如前所述,林森浩对黄洋的情绪积累到一定临界点的时候,疯狂的举动在林看来都是可以容忍的了。因为在意志充当头脑的指挥员的时候,理性的声音就会在头脑中沉默,所以此刻林森浩的心理就只有复仇,让黄洋饱受自己曾经受到的那种苦楚(尽管在他偏执的理解里,黄洋的玩笑就是对自己心灵的极大伤害,给自己带来了痛苦)。所以,他要让黄洋偿恶,最终选择投毒。作为一个医学院的高材生,曾经用此毒物做过研究,并发表论文,可见对毒性的掌握应该相当的深入。如果仅仅意在调侃,那么林就不会选择将剩下的二甲基亚硝胺全部投到水桶中,如果其仅仅是为了让黄洋难受,那黄洋住院就应该是投毒事件的终点。可是案件已经无法收场,在自己恐惧、羞愧情绪的阻挡之下,林选择了沉默,所以在他的意识里生命的价值与自己的恐惧、罪责相比,他放弃了救助黄洋的最终机会。所以林定义错了偿恶的底线,即任何的事情在生命价值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在案发之后,被警察拘留之后,其还想的是要回到学校、继续学业等事,丝毫没有理解到人死的代价,而这种观点到后来就是放弃自己的生命,愿意以死偿命,放弃辩护的机会。

所以,林森浩是天使还是魔鬼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对问题简化的界定。林森浩本质上天使,但是当天使的道德信条受到社会环境的挤压,而天使本身的心理调解、社会适应能力有限的时候,天使罪恶的那一面就会展现出来。妈妈说不要和坏人说话,坏人就一定要偿恶,这个道理没有错。问题在于,黄洋的举动是不是恶,这种恶究竟达没达到罪恶的程度,在林森浩的认知世界里是被扭曲为罪恶的。最后一个问题变成,如果这真的是一种罪恶,那么对待罪恶的惩罚手段是否要以生命作为代价,在基于案发的恐惧、罪责的追究压力之下,是否黄的生命就不那么重要,这是林最需要深入理解的一点。所以才可以解释为何其在看守所期间自己补充生命教育、人文教育的这一课。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看,教育的成功并不能仅从成绩定一切,而是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缺失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在其未来成长道路上以加倍的方式去补上这一课,甚至是自由和生命的代价。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信息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