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式教学在课堂上的运用

2023-06-24 11:13: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建构式教学在课堂上的运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与学的变革

要适应教育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方式必须同步优化。当前数字化教学还在发展中,教育工作者对数字化教学模式的提炼具有阶段性,需要进行动态调整,但积极研究探索一些有可能进行大面积推广的新模式还是有益的。上海市闵行区以“课堂教学改进”为抓手,以解决学生问题为主线,构建数字化学习环境,探索开放、互动、共享的智慧教学模式,促进了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上海市闵行区的实践证明,“以解决学生问题为主线”建构智慧教学模式推动教与学方式变革是必要的、可行的。

一、“以解决学生问题为主线”的智慧教学模式

对求学者而言,传道授业解惑体现的是教师教育行为价值;对教学者而言,教育智慧的价值在于帮助学习者消除积存疑惑并有益于教学相长,从而促进学习者形成分析判断、发明创造、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依托信息化教学平台,通过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行为相关的数据分析,形成自觉干预学生学习行为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这是笔者对智慧教学模式的理解。教师永远都不能忘了教育的初心--帮助学生破疑解惑,促进学生成长。上海市闵行区历经6年的实践研究,初步探索出“以解决学生问题为主线”的智慧教学模式,提炼形成了基本教学结构并派生出个性发展的具体样式。

(一)传统的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统意义上,“以解决学生问题为主线”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结构为暴露问题-解决问题-生成新问题。这种相对传统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要求或知识单元顺序,逐个完成学习任务,学习者的学习路径是线性的且趋同;学习方式单一,知识结构缺少灵活性。如此,既不利于学习者在解决问题时有效地迁移所学知识,又不利于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主动地探索、获取新知识。虽然学习者的预备能力、学习风格各异,但是教学是以讲课的速度、传授知识的数量及方式为依据展开的,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二)智慧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及其优势

在数字化背景下,经过实践提炼,研究团队探索出“以解决学生问题为主线”的智慧教学模式,其主要结构为教学迁移-合作探究-后续拓展。

在当前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基于学生固有或生成的问题,课前利用技术手段进行微课导学、前测,智能化地聚焦问题,可实现教学前移;课堂上师生在多元互动中解决问题,有利于开展合作学习;课后检测,微课助学,使得“生成新问题”易于实现。依托信息化教学平台,采用“以解决学生问题为主线”的智慧教学模式教学可以促进教学流程动态再造以及学生思维品质动态提升,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智慧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智慧教学模式建构的本意不是替代,而是激励学校和教师选用、应用最合适的具体教学样式,进而形成适用于本校或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以解决学生问题为主线”是上海市闵行区智慧教学模式建构的宏观导引。在具体实践中,很多学校和教师自觉将宏观目标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教学和生活中,结合实际情况,在基本教学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创新和发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得以融合应用,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或教师个性的教学模式。例如,闵行区罗阳小学提炼的课前导学-课中互学-课后助学的“三学模式”就有很好的代表性和适用性。该模式以解决学生问题为中心,以数字化教学为背景,实现了“教学迁移-合作探究-后续拓展”的有机统一。

(一)课前导学:自主学习,以学定教

课前,通过阅读导学案并观看微视频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明确学习目标。通过问题引导、自我测评、互动交流,让学生在课前就清楚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这样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进课堂。小学生的自制力水平有限,课前导学未必能实现深度学习,但有利于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使教师形成以学定教的意识。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来“以学定教”,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

以“三角形的分类(2) ”为例,具体教学流程如下。第一步:课前,教师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导学案和微视频,让学生阅读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在导学案中教师通过问题引领,指导学生学习,给学生学习的拐杖。第二步:学生观看微视频自主学习,利用微视频可反复观看或及时暂停的功能来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第三步:学生做“前测练习”进行自我测评。用学习反馈平台当场给予反馈,学生可及时了解自学情况。第四步:如学生自学后仍有困惑,可在讨论区发帖提问,互动交流。第四步:教师通过学习反馈平台的讨论区和答题统计功能,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做梳理、分析,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

(二)课中互学:聚焦问题,合作探究

教师通过课前导学,将本节课的一些教学内容前移了,使得讨论时间相对充裕。在师生、生生互动中的多元合作探究中,利用信息化工具,增强学生学习体验,能促进学生认知,帮助学生形成高阶思维,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例如,在“重叠问题”的平板电脑教学中(如图1),教师针对课前学生暴露的问题,设计了互动互学环节,让学生在互动中探究解决问题。互动教学设计聚焦在探究集合圈的生成。课前教师通过投票调查,了解每个学生想要参加跳远和跑步比赛的预报名情况,并根据学生的意愿,确定参加两项比赛的人选。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对参赛选手的姓名拖动分类并加以整理,把本班的报名情况展现出来(共9人,其中报名加入跑步组的有6人,报名加入跳远组的有5人,有两人是两组都参与)。

图1 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开展学习

在反馈的过程中,依次对生成资源进行调取、投影、分析。无论学生是否想到用集合圈来表示,他们只要有了分类的思想,教师就给予鼓励和肯定。能力稍弱的学生只想到了分类的层次,能力稍强的学生能够想到用集合圈来化解重复参赛选手的摆放位置矛盾。

在对集合圈各部分含义的认知教学中,“教师逐一单项追问,学生统一回答”这些以往传统教学的局面已经改变。教师把生成的集合圈资源推送给学生,让每个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发挥自身的能力“边点边说”,自主学习。在后续的反馈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挑选自己能力范围内已经知晓的集合圈含义来做解说,其他学生可以对遗漏的部分做补充,使教学重心下移。这样开展数字化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思维发展。

此环节中的“互学”都是在由浅入深的资源呈现过程中展开,教师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学生间的认知差异,互听互学,主要通过生生互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三)课后助学:分层检测,个性发展

课后,通过达标检测、反馈质疑、跟进知道、课后延伸,实现了分层个性化的教与学。同时,教师通过星级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帮助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例如,在“轴对称图形”一课的教学后,教师设计系列课后分层测试题目:一星题--拖一拖(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二星题--拼一拼(找到图形的另一半);三星题--设计班徽(绘画、拍照、上传、投票)。课后助学帮助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了不同层次的发展,实现了分层个性化学习,通过星级题训练也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道相同,术有异。基本教学规律是不变的,但各校教师的具体创新则是差异化的。除了罗阳小学提炼的“课前导学-课中互学-课后助学”的“三学模式”之外,诸如古美高中基于“白板+平板翻转课堂模式”、金汇实验学校“爱特课堂八步作文教学法”、田园外国语实验小学“三步四式五性教学模式”、江川路小学“基于Moodle的导问导学导思三螺旋学习模式”等,都是在“以解决学生问题为主线”智慧教学模式基本结构下,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的具体教学方式。

三、智慧教学模式是怎样建构的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轻而易举地实现,对于一个地区或一所学校而言,如何推进教学改革,建构有效的模式?上海市闵行区的思路和做法是在建构数字化智慧教学模式过程中,解决好教师积极性的激发、改革的校本化推进、课堂“真问题”的发现与突破等关键问题,使模式建构水到渠成。

(一)建构平台助力教师发现教学的问题原点和改进的支点

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借助数字化平台,教师能将“基于问题的改进、基于发展的改进”等思想和要求落实于“日常”每次教学实践中,让其课堂教学改进从“被动”变为“主动”,从而逐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闵行区从2011年便在原有信息化平台基础上,以教师为中心,重构“学业质量分析系统”,建设云录播系统和教师研修系统,将各个平台串联贯通,形成合力,搭建了相对完整的智慧教学服务平台。

学业质量分析系统的设计及功能是从学生发展视角,设置问卷调查子系统,评估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心理等;优化命题子系统,实现多维目标评价;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寻找更多学业关联。在对学业质量分析系统进行升级和优化后,能支持区域内学校开展基于证据的学生需求判别和教学问题诊断,能帮助研究人员找到教和学的“共性问题”和“个性区间”,使教学改进工作变得“有据可依”。云录播课堂评价系统由基于网络的直播系统、基于LICC的课堂评价系统、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反馈系统等几个子系统构成,可以支持常态化录课、远程评教、教研活动。应用云录播系统,教师的心门被打开,有价值的教学经验和存在的问题都得以暴露,这样有利于教师通过与同行交流(评估和对话),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改进。教师网络研修系统是为了支持教师无处不在的研修而建立的。教师可以自主发起研修话题,邀请研修伙伴,协同解决问题;学校的专业领导者(教研员、教研组长)也可以建立研修小组,共同研究典型问题或难点问题。教师应用网络研修系统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改变被动式研修的模式,能基于实践在网络社区里找到课堂教学改进的技术、技巧和方向。

三大系统聚焦教师个体和群体,共同服务和支持区域学校课堂教学改进行动,让每位教师借助信息化支持系统找到课堂教学的问题原点,找到课堂教学改革的行动支点。

(二)整合资源,让课堂教学改进行动多元开放、真实有效

改进课堂教学不是短期行动,是一种策略、一种文化。闵行区教育部门通过价值引领、整合资源等让学科课堂教学改进真实而有效地发生,同时引导学校做校本改进、常态改进、持续改进,促进多元开放的课堂教学文化的形成。

上海市实验学校西校围绕校本化做文章,确立“成长课堂”实践目标,倡导教师“针对某个教学环节或者内容等教学细节上的技巧和方法”提炼“教学微技术”,路径非常清晰:①盯准课堂教学--教师个人(或群体)发现问题;②分析问题原因--教师个人(或群体)提出改进办法;③回归课堂教学--教师个人(或群体)改进完善办法;④转化实践经验--教师个人(或群体)提炼改进技术并编写微技术操作指南;⑤全校推广应用,学术化呈现“教学微技术”。教师以数字化平台做支撑融合应用信息技术,基于“微”点评、“微”建议,发现“微”问题、分析“微”原因、提炼“微”办法,“不用伤筋动骨”自然形成“串联式课堂问答”“阶梯式朗读”等大量具有学术推广价值的教学智慧,为落地推进课堂教学改进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经验借鉴。闵行区中心小学通过开放(课程的开放、思维的开放、教学设计的开放)、多元(合作的多元、练习的多元、评价的多元)、自主(自主学习、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文化等探索,实现了课堂教学转型,也促进了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闵行区浦江第三中学尝试“后‘茶馆式’”教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们特别善于暴露、解决学习者的“相异构想”问题。通过数字化学习,个人学习轨迹会“暴露”相异构想问题,小组合作中也会“暴露”。在数字化学习平台上,“个人晒、大家议”解决相异构想问题。浦江第三中学推行的“暴露·解决·提升模式”教学的重心在于“聚焦问题”与“合作学习”,使教师“组织与引导”和学生“找米与卖菜”的角色更加清晰。

针对共性问题,闵行区积极发挥信息技术的促进作用,形成了行政决策、业务引领、学校行动、督导监控的推进模式;关注学校、教师和学科差异,形成了尊重差异、关注变化、合作研究的发展策略,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发展。借助信息技术,解决课堂教学“真问题”,突破了传统教学的范式,让课堂教学发生深度变革,呈现“现代”魅力,彰显“育人”实效。

(三)优化数字化学习途径,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闵行区搭建了基础支撑体系和数据汇聚平台,形成了基于“云计算”架构的教学服务支撑体系,主要包括数字学习门户、学习管理系统、学习内容管理系统、个性化测评系统、导学本系统等。学校可以应用区域平台也可以应用自有平台,在遵循教育管理部门制定的规范与标准的前提下,走特色与创新发展之路。

上海市闵行第二中学选择了一款知识管理工具(“互动维基”的开源软件)作为基础资源平台,师生共同开发出“闵二维基”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与传统的资源建设相比,“闵二维基”呈现开放、协作的特点。该平台具有足够的开放性,用户可以随时贡献自己的知识,随时修改或创设新知识。资源建设不再是教师的专利。知识管理突出的是知识的结构性和组织性。教师可以围绕某一主题来构建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学习。由于是共建共享,平等参与,所以一个知识体系的构建需要团队成员协作。同时由于它的开放性,也需要每个成员具有较高的网络伦理道德水准等信息素养。经过几年的实践,“闵二维基”目前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学习资源;在整体性建设资源库的同时,还专门建设了微课程平台,利用体系完善、内容相对丰富的课程资源在微课程平台上建构主题知识网站,目前有四大类25门课程上线。此外,学校还开发了APP以满足学生随时随地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四)建立共建共享机制,促进教学资源建设良性循环发展

资源的建设、应用、分享必须成系统、成体系。通过对参与者进行有效激励,可以使资源建设获得良性循环。闵行区坚持开展以应用需求为导向的资源建设供给侧改革,坚持“有买有建,以建为主”的原则,全力推进数字化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目前,通过政府采购、教师自建、教学生成等多种形式开展数字化资源建设,基本完成了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试点年级的导学本、教学资源素材和题库建设,基本满足师生在数字化应用中的基础性需求;以教学进度和学科知识点为标尺,结合日常课堂教学,绝大部分学科开发出系列化的微课资源,为实现教学内容数字化、交互功能智能化和学校课程特色化,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同时,设计了数字化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方案,根据闵行区数字化资源建设标准,构建了云平台、制定了上传下载及应用分享的激励机制。每学期根据平台数据实施激励,对项目实施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学校给予表彰。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各司其职、分项负责的组织和保障体系。闵行区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相关项目决策、经费保障等。闵行区教育学院成立数字化项目专家组和工作组,各实验学校成立由校长为组长的项目组,分别负责区校两级层面的项目组织、协调、指导、监控与评估工作。闵行区教育学院以教研室为核心力量研究各个学科的教学模式;借助教育内、外部力量解决技术及软硬件体系的开发应用问题。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上海闵行正在全面推进“教学改进计划”,特别强调“充分挖掘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方式和途径,让信息技术成为活化师生关系、提升交互方式、延长学习进程、优化学习载体的依托”。实践证明,在信息技术支撑下,推行“以解决学生问题为主线”的智慧教学模式,释放了教师教学个性,更好地发挥了课堂教学育人功能。

(作者系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副院长)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信息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