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作者胡适 胡适是怎么考证《红楼梦》作者的

2023-07-31 22:47: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楼梦作者胡适 胡适是怎么考证《红楼梦》作者的,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红楼梦作者胡适

作者:至真斋主

每一部书都有作者,可是有的作者不愿署真名而是署假名,导致有的书籍对作者问题争论不休。《金瓶梅》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这个“兰陵笑笑生”一看就是假名,作者究竟是谁至今争论不休。而《红楼梦》书中提到一个叫“曹雪芹”的增删者,这个“曹雪芹”因为跟我们平时起名习惯范式相同,于是很多人就把“曹雪芹”当了真名,新红学奠基人胡适就是这么认为的。

胡适红学的基本观点是:《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在清中期,作者是曹寅的孙子曹雪芹。后来胡适的观点成为了官方红学观点。关于《红楼梦》的研究方法,胡适在《红楼梦考证》一书中说:“我们只须根据可靠的版本与可靠的材料,考定这书的著者究竟是谁,著者的事迹家世,著书的时代,这书曾有何种不同的本子,这些本子的来历如何。这些问题乃是《红楼梦》考证的正当范围。”也就是说在胡适看来《红楼梦》这部书都写了哪些内容是不重要的,作者事迹、作者家世、著书时代、著作版本等才是最重要的。这种本末倒置的研究方法直接导致了胡适红学陷入错误的泥潭。那么胡适是怎么确定《红楼梦》作者的呢?

在《红楼梦》楔子文有一段话:“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胡适对这段说明性文字采取随意取舍的态度,认为撰写此书的“石头”、传书的空空道人、题写书名的东鲁孔梅溪等都是“曹雪芹假托的缘起”,意思就是说《石头记》这部书只是曹雪芹一个人写的,他不是什么“增删者”而是唯一的作者。胡适认为后四十回是高鹗续书,可是他又拿后四十回结尾叙述《石头记》来历一段,当做曹雪芹传书的证据。120回通行本出版人程伟元(约1746-1818)、研究者裕瑞(1771-1838)都不敢确定《红楼梦》作者是谁,胡适却说“当时的人多认这书是曹雪芹做的”。

在古代文人的观念中,诗词歌赋才是高大上的文学,而小说是稗官野史供人茶余饭后消遣之用,因此写了小说很少署上自己的大名,《红楼梦》也是如此。书中的“石头”是作者的自譬假托,“空空道人”、“东鲁孔梅溪”,还有甲戌本才有的“吴玉峰”都应该是假名,就连批书人“脂砚斋”、“畸笏叟”、“松斋”、“绮园”等人也都是假名。《红楼梦》楔子文明确说采用“假语存”“真事隐”的写作手法,很明显有不能直说的隐私或干涉朝政的内容,一旦查实治罪不但自己被惩治,还会连累家族成员,因此这个“曹雪芹”也一定是假名,如果是真名一切都暴露无遗还有隐写的必要吗?胡适竟然认为“曹雪芹”是真名,就这样一路追踪蹑迹地“考证”下去了。

(青年胡适)

胡适首先找到的是袁枚(1716年-1797年)的《随园诗话》材料,在《随园诗话》卷二中有一段说:“康熙间,曹练亭(练当作楝)为江宁织造......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书,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袁枚这一段话约写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当时《红楼梦》还没有刊印公开发行,袁枚没有读过《红楼梦》,他这段话是引用富察·明义的《题红楼梦》诗中的“小引”。袁枚想当然地以为曹雪芹为曹寅(号楝亭,1658年—1712年)之子。《随园诗话》卷十六第十七条又记云:“雪芹者,曹楝亭织造之嗣君也,相隔已百年矣。”这一条大约写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或五十三年(1788年),按照袁枚的说法向上推一百年,是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那时曹寅还没有到江宁任织造,他的儿子曹顒、曹都没有出生,更不要说曹雪芹了。从“相隔已百年”这句话可知,袁枚不但不认识曹雪芹,而且他都不认为曹雪芹跟他是同时代人。而根据胡适的考证,曹雪芹生于约1715—1720年,跟袁枚的出生年1716年接近。曹家败家后从江宁搬到北京,曹寅在江宁的园子被隋赫德接收,后来隋赫德被查抄,园子又卖给了袁枚,改为随园。如果《红楼梦》作者是曹寅的孙子曹雪芹,袁枚买了他家的旧时花园,袁枚是有条件调查曹雪芹下落的,可是他却没这么做,并认为雪芹与他“相隔已百年”,由此我们不得不怀疑曹寅根本就没有一个叫曹雪芹的孙子,而且曹家家谱里有曹寅的孙子曹天佑却没有曹雪芹。多种证据表明,《红楼梦》根本就不是曹寅的孙子写的。而胡适不管那么多,继续追寻“曹雪芹”的踪迹。

胡适根据袁枚《随园诗话》关于曹雪芹的说法,归纳了如下几条:(1)我们因此知道乾隆时的文人承认《红楼梦》是曹雪芹做的;(2)此条说曹雪芹是曹楝亭的儿子。(又《随园诗话》卷十六也说“雪芹者,曹楝亭织造之嗣君也”。但此说实是错的,说详后);(3)此条说大观园即是后来的随园。胡适又根据吴修的《昭代名人尺牍小传》、《扬州画舫录》、韩菼的《楝亭记》,研究了曹寅的生平家世。胡适又根据清末藏书家杨钟羲(1865年—1940)《雪桥诗话》的说法,纠正了袁枚认为曹雪芹是曹寅的儿子的观点,认为曹雪芹是曹寅的孙子,并且根据《雪桥诗话》中提到的曹雪芹的朋友敦敏、敦诚,在《八旗人诗抄》(《熙朝雅颂集》)中找到了二敦兄弟写的与曹雪芹有关的诗,确认了曹雪芹名霑,号雪芹。

从二敦兄弟有关曹雪芹的诗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朋友曹雪芹穷困潦倒,在敦诚的诗《寄怀曹雪芹沾》中,敦诚劝诫曹雪芹:“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扣富儿门。 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着书黄叶村。”这与《红楼梦》作者开篇自云“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确实相似。曹雪芹有诗才,在敦诚的《四松堂集·鹪鹩庵笔麈》中,记载了曹雪芹在世留下的仅有的两句诗:“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从这两句诗的风格来看,敦诚说曹雪芹的诗风与李贺相似是可信的。在敦诚的《寄怀曹雪芹沾》中有诗句:“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在敦诚的《挽曹雪芹》中有诗句:“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李贺诗风以空灵、诡异见长,在内容上主要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描写幻想中的神鬼世界。胡适虽然也认为“敦诚弟兄比他做李贺,大概很有点相像”,但是,胡适却没有看出《红楼梦》中很多诗词的诗风是梅村体、香奁体,与李贺风格相去甚远。

二敦的朋友曹雪芹逝于1764甲申年,年仅四十岁。敦诚的《挽曹雪芹》有诗句:“四十萧然太瘦生,晓风昨日拂铭旌。”又在《挽曹雪芹·甲申》中有诗句:“四十年华付杳冥,哀旌一片阿谁铭?”而胡适却说:“我们可以猜想雪芹的年纪至多不过比他们大十来岁,大约生于康熙未叶(约1715年—1720年);当他死时,约五十岁左右。”敦诚说曹雪芹活了四十岁,而胡适却说曹雪芹活了约五十岁,难道说胡适连最简单的算数都不会了?还是认为曹雪芹的朋友敦诚说的“四十岁”是虚数?按照曹雪芹公元1764甲申年去世,往前推四十年,他应该出生于1725年,不可能出生于1712年稍后一点。胡适之所以要给曹雪芹涨那么多岁数,是因为《红楼梦》中作者自云“半生潦倒”时开始创作本书,如果曹雪芹仅仅活了四十岁,难道说二十来岁就开始创作《红楼梦》?现代人且不说,古人也没有在二三十岁正值青春年少生气勃勃之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年龄说自己“半生潦倒”吧?假如曹雪芹真的活了近五十岁,作为他的好友敦诚会违反社会风俗给减寿数?中国人为了表示对逝者的尊敬历来有“积闰享寿”之说,即不但按照虚岁计算逝者年龄,还要按照闰年累计给逝者加岁数。后来面世的甲戌本,主流红学家认为这个“甲戌”是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甲戌本基本是完善本,根据“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反推,曹雪芹至少要在十年前的1744年开始创作,如果曹雪芹生于1725年,此时他才19岁,哪里来的“半生潦倒”?即便按照胡适说的曹雪芹生于1715年,开始创作时曹雪芹才29岁也不能自称“半生潦倒”。而且二敦的朋友曹雪芹是1764甲申年去世的,这与甲戌本中脂砚斋批语说“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不符。然而,胡适才不管《红楼梦》文本中作者的信息呢,他认定了二敦兄弟的朋友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以后,不管谁质疑他都不改变观点,晚年他还自责没有彻底打败索隐派。

敦诚在《寄怀曹雪芹沾》中有诗句:“少陵昔赠曹将军,曾曰魏武之子孙。君又无乃将军后,于今环堵蓬蒿屯。”敦诚认为他的朋友曹雪芹是曹操的后代,想必他的朋友曹雪芹也是这么认为的。自宋代以来,曹操就被贬为“奸雄”,到了元末明初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贬曹操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红楼梦》也是竭力贬低曹操,作者借贾雨村之口说曹操是应劫而生的大奸大恶之人,贾雨村出场时批书人说他有“莽操遗容”。视曹操为祖先的曹寅在《后琵琶》传奇剧中把曹操塑造为“令诸侯合兵百万,足以寒奸贼之胆,动忠义之心”的正面人物,剧中的曹操是有智谋、有魄力,求贤如渴,爱才如命的英雄形象。如果《红楼梦》的增删者曹雪芹是真名,且是曹寅的孙子,他爷爷为曹操翻案而他却骂曹操,这是怎么回事呢?胡适以及当今追随胡适红学的红学家们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吗?不仅如此,这个“曹雪芹”还在自己写的书中拿“寅”字开玩笑,把薛蟠搞到的春宫画作者“唐寅”说成“”糖银“、“果银”,尤二姐死后发丧安排“寅时入殓大吉”。

胡适曾经提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学术原则,然而胡适以及追随胡适的红学家们只是“大胆的假设”了,并未“小心的求证”。清人资料中的“曹雪芹”只是跟《红楼梦》中的增删者“曹雪芹”同名而已,胡适就不加以“小心求证”把他们当成了同一个人,这不是学术。至于《红楼梦》中的增删者“曹雪芹”到底是谁,需要重新考证研究,但是决不能只在“曹家沟”转悠,还要去“赵家铺”“钱家店”看看,就像考证鲁迅的家世不能去“鲁家庄”,要去“周家村”一个道理。

—————————————————————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