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开发与保护论文(古村落保护论文 优选范文6篇)

2023-08-02 21:06: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古村落开发与保护论文(古村落保护论文 优选范文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村落开发与保护论文

古村落真实地记录着传统建筑风貌,优秀建筑艺术,传统民俗民风和原始空间形态,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古村落,不仅仅是文化传承上的意义,科学的保护,合理的开发,更能促进村落的和谐发展,助推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古村落保护论文第一篇:泰国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对我国的借鉴探析

Abstract:Since the promulg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of “One Village, One Product”, Thailand's rural economy has achieved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ailand protects and develops traditional villages mainly by implementing the policy of “One Village, One Product”, increasing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and digging deeply into the connotation of folk culture. As for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China, the author thinks that China can learn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Thailand. Therefore, such as standardizing, guiding and coordin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cultivating the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deep connotation of folk culture. This paper can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formulation of relevant policies o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引言

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载体之一的传统村落,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记忆。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一些传统村落正在消失,部分地方在传统村落的开发过程中疏于保护,使其面临着过度商业化的尴尬。如何保护传统村落,避免其进一步消亡,同时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开发,是我国当前在古村落保护与开发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泰国作为与中国一样的发展中国家,两国的地缘文化相近,发展阶段相似,在本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开放方面,既重视了对村落原真性的保护,又能将文化产品与开发结合起来,特别是其实施的“一乡一品”,以其规模宏大、成效显着以及经验丰富享誉亚洲,能为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提供良好借鉴。

一、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传承困难

首先,在我国一些古村落售卖的纪念品除了传统的手工艺品之外,还掺杂着相当数量的工艺品。大批量生产的工艺品不仅对当地传统手工艺品的唯一性与稀缺性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还使得游客对传统工艺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其次,传统村落还面临着手艺失传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在边远的乡村地区某些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如“手艺要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等。手艺人们都遵守着老一辈人的祖训,不会轻易做出改变,因而导致了一些独门技艺随着少数传承人的离世而消失了;二是民间特有的口口相传的传承模式也使得有些技艺在世代的传承中逐渐流失。最后,随着游客的逐渐增多,为了给旅客带来更好的舒适感,当地居民会模仿外地人的生活方式,照抄照搬外来文化,从而失去了自己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

(二)村落环境恶化

当古村落开发到一定程度,具有市场潜力时,会吸引外来投资者对古村落进行投资和进一步开发。但是投资者除了带来一定的经济增长外,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有些古村落的道路多为小巷,交通要道较为狭窄,当旺季到来,人流量增加时,易导致交通拥堵,影响了车辆的正常驾驶。此外,因为游客增长带来的房价哄抬,停车位不足,村落的路灯、指示牌等基础措施跟不上,车辆的增加使得尾气排放量增加,人流量的增加使得垃圾处理存在难度,从而加重了噪声污染、空气污染、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除此之外,外来投资者更注重自身的利益,从而向村民们大量租地、买地,这种过度利用当地资源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当地的环境破坏。

(三)产品竞争力差

目前,我国不同古村落的特色产品在生产制作方面存在着一些相似的问题,如缺乏原材料或原材料价格较高,缺乏先进的设备工具和良好的生产技能,生产出的产品缺乏个性与特点,创作的品牌较少,产品包装不合格等等,且大多产品为手工产品、食品,没有做到集约化经营,难于形成规模经济。此外,随着市场信息的不断透明化,生产的扎堆现象层出不穷,一些外来的生产者利用资金、劳动力、技术以及消费渠道等优势大肆生产制造仿制品,这对古村落的特色产品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从而阻碍了村落的进一步发展。

(四)村民老龄化

年轻人流失是村落保护与开发中潜在的问题。调查发现,在乡村旅游业中中年人与老年人所占比重较大,虽然乡村旅游总体在快速发展,但会存在旅游淡季,当旅游村寨处于淡季时,产品的销售出现滞后,经济增长缓慢。因此对于青年人而言,乡村旅游不够稳定,吸引力还不够,当地青年人流向大城市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二、泰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的主要成功经验

(一)深入贯彻“一乡一品”政策

泰国传统手工艺凝聚了鲜明的民族风格以及独特的地方文化。深入贯彻“一乡一品”政策,保持传统手艺的原真性,一是要使手工艺品融入生活,增强实用性,而不仅仅是件艺术品,还要结合现代消费者的文化需求,突出产品内涵与背后的文化底蕴;二是加大培养传统手艺人的力度,其中由政府主导推动“一乡一品”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政策帮扶、经济支持等,促进传统手艺人的发掘和保护,可以通过建立相关培训基地和实施人才引入战略等,努力坚守住传统的手工艺,推动传统手工业的传承与发展;三是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过程中,要寻求不同主体的保护机制和收益兼顾机制,将传统手工艺品分别放在“保护”和“开发”两个不同的平台上运作,做到既要保留传统手工艺品的原真性,也要兼顾一定的经济收益;四是在对传统村落的开发中,依托这一“品”,还应努力拓展延伸其他产业,积极探索“一乡一品”的更广阔的开发领域,最终实现有效的整合资源,做到传统的维持与经济的提高两不误。

(二)发展旅游要提高当地居民的参与度

泰国社区本位式旅游(CBT)是其国内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泰国CBT模式中,社区参与和社区增能是核心,因此居民对旅游行为产生的影响感知在该模式中尤为重要,正面的影响感知能提高居民的参与旅游业的积极性,影响其对旅游业的发展和对游客的态度等;负面的影响感知则相反,影响面包含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以泰国的湄康篷村为例,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普遍感知积极,其发展模式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可和支持,居民旅游参与度高,积极性强,这不仅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提升了当地的经济水平,同时也保留了当地的文化与民俗风情。因此,在中国开发和保护传统古村落过程中,可借鉴泰国CBT模式,在村落开发中将居民的利益与感知情绪放在首位,充分吸收民意、民智,通过齐民心、聚民智,提高居民在旅游业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感知情绪。

(三)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的内涵

在现代化进程中,泰国的宗教与民俗文化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影响着泰国人的信仰文化和生活习惯,泰国人在享受着西方文明的同时仍坚守着传统的民俗文化,其中之一的原因在于泰国社会注重对传统文化进行适当调整,传统民俗文化具有稳定性,但却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使之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就要不断地进行改革。

三、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对策建议

(一)规范地指导和协调传统村落发展

发展和保护传统村落应该进一步研究的传统村庄环境条件,文化遗产特征和文化特征,从自身的基础上的建立和实现传统的村落,历史文化城镇保护村庄规划,实现保护原则合理定位,能够充分考虑村庄情况,例如深厚的文化古老街道,运用古代技术建造的木屋建筑以及其他有着古老建筑的传统村落。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恢复和创新传统村落造血功能下降,标准指导相应的传输系统和历史文化名镇村村庄的建设,而不是破坏或牺牲传统村落,注重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发展,减少砍树、填湖、拆迁行为,改善村民生活条件,提高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的有效性。

(二)培养民众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

对于保护传统村落意识不强的问题,应提高人们对原始村落文化和历史的认识水平,自觉树立保护传统村落意识与传统村落生息攸关的是这些传统村落生活的居民,需要把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与传统村落住民的意识相结合,积极探究传统村落的文化、产品产业对外输出方式,增加传统村落居民相关的就业机会,努力提高传统村落居民的平均收入,振兴当地传统村落经济。探寻适合当地传统村落的经济与文化产品。为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和建筑保护积累精神与物质财富。

(三)注重挖掘民俗文化的深度内涵

对于我国古村落的开发与保护来说,要深入挖掘地区民俗文化的内涵,并通过开发多种形式予以展示,做到保护与传承并举,既要保留地区原汁原味的文化氛围,又要推陈出新,与时代发展兼容,不断地加大对游客的吸引力度,努力探寻合理的发展模式,找到发展旅游所能带来的更多优势。

结语 

城市化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对历史文脉的传承。但在实际的城市化过程中,一些传统村落逐步消失,传统村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如何建造城镇化的同时,又保持传统文脉的延续,在目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这一问题逐步得到解决。通过泰国“一乡一品”政策,借鉴泰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方式,对我国的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放眼世界上的传统村落,我们的立足点应在于更多的保护传统村落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农耕文明的基石尽可能多的存留于人类文明中。

参考文献

[1]刘贵玉泰国村寨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2017.

[2]陈晨仙清迈与西双版纳地方性旅游商品开发的对比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7.

古村落保护论文第二篇:回归与守望:仫佬族村落文化的保护研究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中国一些少数民族村落的封闭式状态逐渐被现代思想、大众传媒、新型科技、潮流文化等打破,使这些民族村落的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生活在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转变,进而影响他们的社会行为以及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解读。中国一直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在这一阶段,抓紧摸清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情况,加强对传统民族村落文化的保护,才能避免因错误的观念、短期的开发利益等各种原因造成对少数民族村落文化的破坏。仫佬族是广西一个世居少数民族,他们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如今仫佬族村落的文化保护也面临着现代化、城镇化发展的考验,出现许多突出问题。因此,本文对仫佬族传统文化内容和村落保护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政策下民族村落文化的保护基点

文化生态观认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它所处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在少数民族地区,村落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场域。中国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极为重视,很早就开始注意到传统文化与地方社会传承发展之间的关联,命名、入选了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单、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以及开展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出台很多具有针对性的保护政策,其主要目的都是在提升村落居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保护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保持地方文化特色,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一)村落保护发展政策

对于一些村落的保护问题,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开始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2012年,在中国传统村落的调查的基础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进一步推进了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就其出台对“传统村落”[1]“历史文化名镇(村)”[2]“少数民族特色村寨”[3]等概念的界定和相关的评选条件来看,除强调传统村落中古建筑、古民居、文物古迹等物质遗产遗迹的保存情况,也关注优秀文化、艺术、科学等方面的价值延续,鼓励多元化的社会生活生产方式。一些村落中本身也包含许多具有民族特色古村落,传承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关于对这些村落保护工作的指导,建议“整体保护,兼顾发展”[4],强调“活态传承、合理利用”[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等”[3]。可见,在这些相关的保护政策文件中,其基本内容都是强调整体性的活态保护传承,要求处理好保护传统与现代生活的关系,目的是通过保护促进村落的发展来保护文化的多样性。中国当代传统村落保护,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保护,多数是以政府为主导,在政策、财政等方面给予重要保障。在此笔者简单梳理了政府等有关部门在进行传统民族村落保护中关注的重要方面:首先,要有整体性的保护规划。作为具有一定空间场域的传统村落,其生态环境、特色民居、文化艺术、民俗风情、文物古迹等相互关联,制定保护规划要立足民族村落的长远发展,综合考虑历史的遗物遗迹、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在适应当地生态环境和提高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合理编制保护规划和实施计划,有序开展保护工作。其次,原真性保护并突出特色。对民族村落历史文化的保护应坚持因地制宜,防止照搬照抄,每个传统民族村落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及民族特色,深入挖掘,保护优先,并合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民族经济。再次,要注意可持续性。传统民族村落的文化保护要注意其活态性。明确传统村落的保护主体为村民,政府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保障村民的参与及监督权,调动村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入社会力量的参与,并协调好政府、村民和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

(二)广西民族文化整体性保护实践

广西十分重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除了加强各个民族文化项目的保护外,也注重在整体性的空间场域中激发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在动力。广西传统民族村落的保护与利用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其保护的力度和成效还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推动。多年来,广西在进行传统村落保护上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截至2019年,广西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总量达到280个,涵盖全区14个地级市[5],其中不乏少数民族聚居的村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布的第一、二、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挂牌名单中,广西共有137个村落入选。在相关政策文件的指导和推动下,广西在探索地域性和民族性的传统村落及其文化的保护上也做了大量工作,其中包括以民族文化整体性保护为基础建立的文化生态保护区。至2018年底,广西建立有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即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和6个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即壮族文化(百色)生态保护区、侗族文化(三江)生态保护区、苗族文化(融水)生态保护区、瑶族文化(金秀)生态保护区、桂派戏曲曲艺艺术文化(桂林)生态保护实验区、壮族文化(崇左)生态保护区。其中,罗城仫佬族传统文化纳入了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范围内,这对仫佬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积极意义。2018年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6]对自治区内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工作进行指导。传统村落中除建筑艺术、文物古迹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重要的一项内容,而文化生态保护区就是以保护区域内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传统文化及其生态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与传统村落的文化保护目标一致,因此,在对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进行整体性保护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对广西少数民族村落的民居、建筑、文物、文化等方面的保护。

二、仫佬族村落的文化传承

仫佬族有20多万人口,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东门镇、四把镇、小长安乡、下里乡、龙岸镇等是仫佬族的主要聚居区。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中,仫佬族人建村立寨,聚族而居。仫佬族以耕种畜牧为传统经济生活基础,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据调查,在罗城仫佬族的传统村落中,至今仍保留有许多文化生活习俗。

仫佬族村寨一般依山傍水而建,就笔者调查走访的石围屯、大勒洞屯、大梧村、铜匠屯等仫佬族村寨现存的传统民居来看,一般都为砖瓦建筑,人畜分开,虽然独门独院,但每户院围墙相连在一起,据说这样可以便于走亲访友,以前有山匪时还便于逃走避难。正屋为三间两层,前厅两侧房间为长辈房,后厅一间则为晚辈房,阁楼间一般堆放谷物、农具等,也有些用作住房。在前厅正中央设有神龛,逢年过节都要祭拜供奉祖先和神灵。此外,在正屋进门右侧还建有仫佬族的传统地炉,但现已基本不使用。

在仫佬族人口中,罗姓、银姓、吴姓、梁姓、潘姓、谢姓等人数较多。就笔者在仫佬族村寨收集到的族谱资料来看,他们大多以“冬”及其分支为单位来进行族群世系和村史整编,可见仫佬族的“冬”是有一定血缘关系的群体,而同一姓氏的“冬”及其支系大都会聚居在一个村落内。仫佬族各“冬”一般都会建有自己的祠堂,也有居住在同一个村落的几个同姓“冬”支系联合建一个祠堂。例如,东门镇石围屯居住的主要是仫佬族银氏四冬的族人(仫佬族银氏有八个支系,即八个“冬”,现存四冬、五冬和八冬,其他各冬或后继无人,或并入其他支系中)。小长安乡大勒洞屯为吴姓二冬的后代。目前,仫佬族“冬”的社会组织仍然是祭祖、聚会、节庆活动等的组织单位之一。

仫佬族保留有很多传统节日,如一月春节、二月祭春社、三月三祭婆王、四月初八“牛生日”、六月初六“驱虫保苗节”、七月中元节、八月中秋、九月重阳节等都是民族传统节日。其中,依饭节是仫佬族中最隆重的民族节日之一,多以各姓氏“冬”(或其支系)或村落为单位组织祭祀活动,届时会有仫佬族师公举办隆重的仪式道场,祭神祭祖,祈福还愿。节日期间,还有聚餐访友,十分热闹。仫佬族人信奉多神,有玉皇大帝、土地、灶君等道教神灵,有观音、如来佛祖、二郎神等佛教神灵,也有白马娘娘、梁九官等民间神灵。其多元文化信仰包含了仫佬族的自然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巫术崇拜等习俗。在仫佬族村落中常建有神庙,如在石围屯、大勒洞屯建有的土地庙、社王庙、婆王庙、圣母宫、土主庙等。一般的节日多是在家屋神龛上简单供奉祖先和神灵。一些特定的节日,还会到村庙中进行供奉。仫佬族人认为每个村寨或地域都有地方神灵的保佑,社王和土地管村落人丁和平安,婆王管生育和子嗣,牛王管牲口等,因此,仫佬族人逢年过节及特定节点都会到神庙中供奉。此外,清明节除家庭各自拜山外,联宗祭祖则以房族或“冬”为单位进行祭拜。可见,这些传统节日和信仰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仫佬族村落中的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不仅如此,在一些仫佬族村落中还保留着刺绣、草编等手工艺,还能看到村落榕树下的唱山歌,戏台上的彩调表演等。可以说,仫佬族村寨仍是其民族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场域。

三、仫佬族特色村寨文化的保护模式

2014年,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中石村石围屯入选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单。2017年,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小长安镇龙腾村大勒洞屯入选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单。这两个仫佬族传统村落各有特色,经过发展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形成了自身的保护发展模式。

(一)石围屯:以旅游发展带动传统文化的保护

仫佬族村寨石围屯位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的西北部,距离县城约4千米,是一座具有六百多年历史的仫佬族古村落,主要居住的是仫佬族银氏四冬族人1。据调查,村落内的古民居多为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建筑,虽然几经翻修,但都较完整地保留了仫佬族传统民居风格,目前遗留下来的有70多个古民居。这些古民居多为砖瓦式建筑,屋檐下常绘制丰富的图画,少数窗户还保留有雕工精致的木雕窗花。村落内的仫佬族风俗浓厚,周围山清水秀,适于耕种,整个村落的文化生态环境较为和谐。

从2012年石围屯被列为省级的“特色村寨保护发展”试点村落开始,政府部门开始投入资金对古村落进行了全面的保护和修复,至今在村落建设和文化传承上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已成为展示仫佬族民俗文化和发展仫佬族旅游文化产业的新农村。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基础设施逐渐完善。2011年石围屯依托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项目修建了通往村落的水泥路,道路总长0.8千米,路基宽6.5米。现今,在国家多项政策扶持下,逐渐建起了文化娱乐中心楼、灯光球场、蓄水池、休闲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并投入使用。同时,为了发展古村落文化,还修建了仿古的仫佬族门楼、文化长廊、凉亭等建筑。

二是注重对传统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县政府实施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工程,对传统仫佬族民居进行保护性修复。还对村落中的两处文物古迹进行保护,包括村边70多米长的防御石墙和溪边一座2.4米高的永安桥功德碑。2009年,永安桥功德碑列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县人民政府在其原址上新建了一个碑刻保护亭,命名为“民族团结古碑亭”2。此外,村中还建立了两层楼的“石围屯仫佬族民俗博物馆”,收集整理了400多件仫佬族民俗文物,包括有仫佬族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服饰饮食,以及神龛祭祖、地炉场景等,成为集中展示仫佬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

三是以公司形式带动旅游产业发展。石围屯村民组织成立了广西石围古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的旅游项目主要有古民居游览、民俗博物馆参观、仫佬族特色饮食、仫佬族歌舞表演等。在发展民族旅游业、宣传仫佬族优秀民族文化的同时,公司还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方面,由于部分古民居已无人居住,损坏比较快,公司有部分资金用于对古民居的维护;另一方面,公司积极利用村落资源组建了石围屯文艺队,排演了山歌、舞蹈、游戏竞技等以仫佬族民俗文化为基础的旅游节目;还开发了仫佬族土酒、刺绣等民族产品,增加了部分村民的收入。

(二)大勒洞屯:以政府为主导的村落维护与文化建设

大勒洞屯距离罗城县城10千米,位于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小长安乡龙腾村。它是仫佬族保存有古民居最多的特色村落,内有80多个具有二三百年历史的古民居,连片分布,基本框架保存完好,建筑风格民族特色较为浓郁。村落形成于明末清初,当地主要居住着仫佬族吴氏族人,据村民描述,他们祖先是从罗城四把镇大梧村中迁移到此处,见这里风景秀丽,有山有水,易于耕种,于是世代在此定居生活下来。现今,虽然大勒洞屯的民族建筑特色保存较为完整,但是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村民思想观念保守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村落文化的保护与长期发展。

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中,大勒洞的仫佬族民居群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但是由于村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主动性不高,其村落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建设起步较晚。目前,在以政府为主导的村落环境维护和文化保护下,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方面,古村落民居保护与现代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进行。2014年,县政府设立了古村落古民居保护工程对大勒洞屯进行保护和开发。保护村内的百年古榕树、对古民居群进行了修缮、整理铺设古石板路、吴姓古祠堂也得到了保护性修复等,基本保存了古村落的原貌。同时,大勒洞的基础公共文化设施已基本建成,有文化服务中心楼、篮球场、广场娱乐设施、凉亭等。其中,修建了“大勒峒仫佬族古民居生态博物馆”,收集了村落民族生活用品等进行陈列展示。此外,在村落建设上,成立了村庄规划建立理事会,积极发挥村民的自主性。

另一方面,以村貌改造和古民居修护为基础发展民族旅游。2016年,借助大型古装历史正剧《于成龙》在大勒洞屯取景拍摄的契机,通过政府协调,在其村落旁仿村落古民居搭建了罗城古城门、县衙、关帝庙、春晓学堂、酒肆、铁匠铺、竹器铺等27个场景,成为县城内较有特色的旅游点,进一步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四、结语

近些年来,一些少数民族村落在这种社会聚变中发生转变,如钢筋水泥的房子代替了适应生态环境的干栏式建筑,水泥路代替了石板路,进入了生产机械化等。不可否认,这些转变使少数民族的生活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原生态的村落空间、建筑艺术、民族文化等逐渐消失,加上目前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出现了空心村的现象,村落的人文景象更显凋敝,同时,这些无序的新建筑与原有的自然生态、乡俗风貌极不协调,在一定程度上也破坏了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的传承与发展。再者,由于过度或无序的开发旅游,一些少数民族村落盲目拆旧建新,也给民族文化整体性保护带来了破坏。可见,这些少数民族村落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在还没有得到深入挖掘的情况下,它们的旅游开发出现了商品化、模式化的现象,也使得原有的村落文化、民族文化被曲解利用,如果不对此进行监督管理,大批少数民族村落的保护都会面临开发即被破坏的新问题。因此,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村民的生活期望都至关重要,因而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对少数民族村落发展的科学规划,都迫切且重要。

得益于以上国家和广西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支持和重视,仫佬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古村落历史的延续有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仫佬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是村落整体性保护中的重要一环,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使石围屯、大勒洞屯的仫佬族传统文化保护也得到了政府的重视、政策的指导及财政的支持。但是,在村落文化保护的实Z践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一方面,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劳动力流动频繁,民族文化的传承缺乏人才。农村普遍兴起了修建现代楼房的风气,给传统民居的整体性保护增加了难度,特别是在大勒洞屯,村民在村边连片建起了现代楼房,而原有的古民居基本废弃不用,缺乏“人气”,使得传统民居的修复赶不上自然损坏的程度。另一方面,民族旅游产业的发展缺乏动力。在石围屯,旅游公司的运作模式较为单一,游客数量较少且消费不高,其旅游公司的收入很难维持对旅游产品项目提升的开支。在调查中发现,政府、村民、企业等群体在村落保护和发展中时常因不同的利益诉求而产生矛盾,使得一些好的政策方案、文化保护内容、产业发展项目等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或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仫佬族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应该在把握国家相关政策方向的前提下调适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以激发村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调动村民保护古村落文化、民族文化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回归生活,才能真正守望并延续仫佬族村落的文化之根。

参考文献

s .cn/zwgk/wjz/t3920614 shtml.

注释

0石围屯的最早无史料记载,有文献资料记载推测有六百多年历史。“今东门镇中石村大银屯银氏四冬、五冬族谱......明洪武戊申年(1368).分徒而及新林里(今东

门镇中石村一带.....”见1993年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仫佬族的历史与文化》第20页。

②永安功德碑石上所刻文字- 部分已难以辨认,据石碑旁整理的文字描述:”永安桥功德碑刻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 碑正面刻序文,一 为记录中石银氏始祖历史及迁居历

史,二是反映永安桥兴建事由及募捐情况。其他方面则具体刻建桥倡导首士及工程捐款人名。永安桥功德碑记载的银氏始祖及徒迁历史事件清楚,时间准确是罗城反映

村史、族史的珍贵历史碑刻。现桥虽已毁,但碑刻尚存,碑中记载了建桥时有银、潘、谢、罗、梁、吴、张、李等20多种姓氏的人捐款建桥,可以想象当时建桥情景是多

么和谐友好。因此它是古代仫佬族地区民族团结协作的历史见证是名副其实的民族团结古碑是广西着名的历史碑刻。2013年, 县人民政府在原址恢复建设碑刻保护

亭。“资料为笔者于2018年10月30日在石围屯调查采访所收集。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