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议论文题目 高考作文热点:生态文明·环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23-08-06 17:57: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生态环境保护议论文题目 高考作文热点:生态文明·环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生态环境保护议论文题目

理解话题

从“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逐步加深,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的境界。

聚焦现象

1. 2020年,全球多地发生自然灾害,都与气候变化有关。新冠肺炎疫情更是触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全球气候治理的未来更受关注。

2. 面对全球性危机,中国宣布将进一步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彰显。中国方案、中国行动,为全球共谋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复苏注入了新动力。

引用名言

1.林麓川泽以时入而不禁。(按季节入山林打渔、打猎、采摘,就不禁止。)——《礼记·王制》

2.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3.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唐·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

4.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鸣禽歌唱呢。——【美国】梭罗《凡尔登湖》

组织观点

一、青山绿水,关乎民生福祉

1.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是关系百姓基本生存的重大民生问题。“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要把要把美好家园奉献给人民群众,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

2.良好生态环境是关乎每一个人的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水、土、气三大污染防治工作,就是民生优先领域。这些生计问题,这些百姓诉求,就是民心。

3.近年来,国家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人民群众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生态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毛乌素变绿记】我国四大沙地之一毛乌素沙地昔日黄沙漫天。经几代人数十年的治理,沙地腹地已变成绿色,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当地人民幸福感不断提升.

1)浙江湖州余村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从“卖石头”到“卖风景”再到“卖品牌”,走上经济生态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2)浙江建德李家镇李家村废弃矿山经修复,与周边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二、生态文明建设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1.生态文明的核心问题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本质要求是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尊重自然指对自然怀有敬畏、报恩之心;顺应自然指人类活动要符合自然界规律;保护自然指保护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2. 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要协调发展,只有山青水秀的原生态、没有富裕繁荣的现代化,不是生态文明。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尊重客观规律前提下科学合理利用自然,把生产生活控制在自然承载限度内,给自然留下休养生息空间,实现人类对自然获取和给予的平衡。

3. 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人类应具有生态善恶观、良心、责任和正义,把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道德规范提升到生态道德和生态伦理的高度。

中国古典哲学里包涵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智慧 1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思想,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2大儒荀子提出良好的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提出草木生长时不要砍伐,水族孕育时不要围捕。

1)四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森林茂密、水量丰沛、田野肥沃的地区。然而生态环境衰退特别是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加剧了古埃及、古巴比伦的衰落。2) 我国河西走廊、黄土高原都曾水丰草茂,由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环境被严重破坏,从而导致经济衰落的加剧。

美国生态文学经典 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梭罗的《瓦尔登湖》和卡森的《寂静的春天》,都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三、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1.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人类的发展需要资源和能源,离不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必将带动生物、材料、能源等一系列高新科技的发展应用,拓展科技和经济发展空间。

2.人们对生产力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要在保护好生态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把生态效益更好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3.保护生态不是不要大发展,而是以此为前提下,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学会从“绿”中掘金,做好山水资源转化,根据自然资源禀赋确定本地区主体开发方式、开发内容。

2019年1-11月,长江经济带优良水质比例优于全国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同期沿江11省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1%,高于全国增速0.9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44.5%,比重持续提升。

各地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1)湖北神农架林区坚持“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成功实现由“砍树人”向“护林人”的转变,由片面追求物质财富、追求GDP,转向追求以资源和环境永续利用为先导的绿色GDP。2) 河北隆尧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培育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创建16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实现生产生态并举。3)闽北茶乡福建建瓯的小桥镇建万亩茶园郁郁葱葱,引来众多游客前来游览。

四、用最严格的制度来保障生态文明

1.生态文明建设既需要以先进科学的理念为指引,又需要以健全完善的制度作保障,两者相辅相成。没有好的理念,制度的成效则难以保证;没有好的制度,理念就会止于空想。

2.要让制度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刚性约束和高压线。要实行最严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3.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中,法治思维和方式必不可少。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法律与传统法律在主体、价值目标、时空关系、影响因素等诸方面差异。缺乏法治思维与方式,改革就会陷入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缺乏的困境。

我国古代的虞衡制度、《伐崇令》等是先人用严格制度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早期典范。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宏观改革方案相继出台,着力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提供制度保障。

生态保护立法进行时 12020年12月,全国人大在记者会上介绍了2021年重点立法工作,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生态环保类法律在列。2生态环境部也表示要加快推进野生动物保护法、国家公园法、湿地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的制修订工作,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出台相应的地方性法律法规。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从三江源到祁连山,从神农架到钱江源,从武夷山到普达措……目前,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在深入推进,总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覆盖不同生态环境类型,涉及多个珍稀物种。通过实施一套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制度举措,构筑起锦绣山河的“绿色高地”。

首个国家湿地公园杭州西溪湿地实施整体、系统的保护、修复、治理的制度举措,一改河道淤塞、水质恶化的环境,重现“一曲溪流一曲烟”的诗画美景。

五、生态文明,需要全球共同治理

1.“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荒漠化等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挑战,生态文明建设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2. 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更为紧迫的共同挑战。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需要各国携手、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认真履行《国际环境公约》,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共建绿色发展共同体,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3. 我们必须建设性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2005年,世界95个国家1360位杰出科学家历时4年完成一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显示在过去50年里,人类改变生态系统的规模和速度皆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可比时段。生态系统变化已导致了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巨大丧失,且大部分是不可逆转的。

1992年,包括中国在内的153个国家和欧共体代表在巴西签署了世界上第一个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变暖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国是该公约最早的10个缔约方之一。

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引领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进程,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当前,我国已批准实施30多项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多边公约或议定书。

世界环境日近5年主题 2016年:为生命呐喊;2017年:人与自然,相联相生;2018年:塑战速决;2019年: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2020年:“关爱自然,刻不容缓”/“自然为本”。

六、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每个公民知行合一

1. 改善生态,人人有责。绿色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每个人都应强化意识,提高素养,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从“人人看到问题”迈向“人人都来参与解决问题”,身体力行地节约资源、爱护环境,把建设美丽中国内化为自觉行动,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人人有责、共建共享的工程。

2. 建设政府、企业、公众协同治理的社会体系,需要每一位公民做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参与。每个人都是绿色发展的受益者,更是生态文明建设者,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十三五”时期,政府、企业、个人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改造传统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各地追求高质量的绿色GDP;新能源车、共享单车随处可见,垃圾分类、杜绝浪费蔚然成风,人们将绿色低碳融入生活……以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和自下而上的全民行动,汇聚出最强大的“绿色合力”。

朱显谟院士 为了“黄河清”的梦想扎根黄土高原,毕生致力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为黄河中游泥沙治理做出巨大贡献。

最美环保志愿者 1)“野生动物之友”海南师范大学教师李波十多年来,自费30余万元,救助近3000只(头)野生动物;2)82岁的退休老人雷月琴,风雨无阻,常年奔走于贵阳市各条河流之间,查看是否有排污管道渗漏,水面是否有漂浮物……;3)河北邯郸的孔媛媛带领她的志愿者团队走进大别山、可可西里、青藏高原等地致力环保科普宣传;4)上海某社区环保服务中心主任牛广成带领团队从事垃圾分类宣传、研究,深度开发垃圾分类器具、软件及资源回收利用技术,成为了“环保达人”。

好用表达

1.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基本问题。自然界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生存需要,人类归根结底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我们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不能利令智昏、杀鸡取卵、涸泽而渔、乱砍乱伐,肆意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坏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2.

“詹葡叶分飞鹭羽,荻芦花散钓鱼舟。黄橙红柿紫菱角,不羡人间万户侯”。这是古人笔下描绘出的幽静雅致的湿地风光。如今,漫步湿地,眼前一派水乡泽国的景观,万顷荒野,原生世界,水草相连,白鹭翱翔,不知不觉中你我便走入画中。春日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夏季草木繁盛,绿意盎然;秋日波光粼粼,水草金黄;冬季银装素裹、白雪皑皑。

——人民日报《感受生态文明之美》

3.

中国的古人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共生,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其实就是说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孔子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不用大网打鱼,不射夜宿之鸟。荀子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这些都是讲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遵循规律。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