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焦虑的调查实践报告

2023-08-24 12:48: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大学生焦虑的调查实践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克服焦虑论文

选取陕西省高校16~25岁在校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微信、QQ等网络社交平台在线发放调查问卷开展匿名调查。本次调查对象为62人,其中男性占50%,人数为31人,女性占50%,人数为31人。调查对象涵盖多个学院.专业,在调查对象的选取上本次调查做到了随机、广泛。

调查人群基本概况:本次调查受访的学生有62人,其中女生31人,男生31人,大多数为大学生一年级学生,接近80%的人的专业为理工类。

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与舍友的相处情况、与男女朋友的恋爱情况及与父母的交流沟通情况。

(1)其中六成的大学生与舍友的关系很好,即亲密友爱。与大学舍友的关系就算再差一点,即客客气气,这类大学生也占了此次调查问卷的三成。所以共九成的大学生还是能处理好自己与大学室友的关系的,为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宿舍氛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失恋问题是众多大学生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遇到此问题时,接近半数的大学生能采取正确的方法,即虽然内心很悲伤,但仍然寻求一些保证和寻找一些措施让自己尽快走出悲伤。但其中也有约十分之一的大学生可能由于社会经验较少,没有遇到过较大情感波折,常常会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甚至情到浓处,失去理智而采取一些偏激做法。但总之,大部分大学生还是能处理好自己私人的情感问题的。我想,这也是我们大学生成长的必由之路,我们应该正视这个问题,接受它的挑战,并积极打败它。

(3)大多数大学一年级的我们,身处在刚刚成年的阶段,世界观及价值观正在慢慢形成,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不免有时会和父母有一定的分歧,再加之大多数父母可能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可能会给孩子一些不可避免的压力。根据问卷调查结果,70%多的大学生一定程度上都感受到了这种压力,但这种压力也比较小,还可接受,能正确梳理开来。说明新时代下的父母,尤其是零零后的父母,一定程度上还是很开明的,他们知道如何正确的给孩子施加适当的压力,让孩子努力学习,实现自己的价值。

2.2 大学生的压力状况及解决方法

(1)问卷表明,绝大多数参加此次问卷调查的大学生目前的心里压力还好,极少数的大学生没什么压力,三成办的大学生的压力很大。考虑到参加问卷调查的皆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这一客观因素,及结合大学一年级相对较为轻松的这一现实情况,说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的压力不算太大,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还不错。但三成办的大学生的压力还是很大,这一现象不容忽视,说明在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大学生还是面临着不小的压力状况的。

(2)那当身为大学生的我们面对一定的压力时,通常会寻求何种方式的解决办法呢?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大学生遇到压力时,会表现出情绪上的问题,比如情绪低落、焦虑烦躁。进而他们中的绝大对数人也能采取正确的舒缓压力的方法,比如找父母或朋友倾诉、听音乐等;但其中也不免有一些大学生会将自己所受到的压力憋在心里,或通过暴饮暴食等不好的方式来达到解压的目的。

2.3 单个问题分析

我们此次问卷调查的中有一题为开放型问题“当遇到压力时,想对自己说什么”。此开放型问题的设置,主要想了解一下大学生们对待心里压力的态度是怎样的。调查结果表面,80%的大学生们选择了不断鼓励自己,最想对自己说的话是“加油”,这说明当代大学生还是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的,知道当下的压力只是眼前的苟且,坚持及努力的挺过去,我们还会收获期待已久的诗和远方的。但其中也不免存在比较消极的情绪,比如“大不了就躺”当下,对大学生“躺平”这一行为,社会上的讨论热度还很高。有人认为,大学生不应该躺平,因为他们成长到现在,花费了国家和社会很多资源,他们应该实现自己的价值所在,进而回报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社会;但有些人却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只有做选择的人能为自己所做的选择负责就好,其他人不应该妄自评价他人的选择结果。我想选择“躺平”总比逼疯自己好,就像清华大学校长说的那样“健康比成绩重要”。

三 对焦虑的概念的认识及其分类

基于不同教育群体视角的“教育焦虑”辨析与思考

3.1 词源学含义

《辞源》对“焦”有九种解释,烦忧、烦燥是一种引申含义来描述人的情绪。《现代汉语词典》中“焦”字有五种解释,其中有着急的意思,描述人的心像在被火烤一样。“虑” 有两重意思,思考和担忧,因此“焦虑”的含义则为“着急忧虑”,表现的是一种情绪、心情状态。 在《新华词典》中对“焦虑”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传统含义“焦急忧虑”,另一种为“身心病的一种表现,困惑和不安的神情烦躁,言行激动。 与‘抑郁’相对”。可见对焦虑的解释进一步外延,把焦虑当作一种病症,不再仅仅是一种心情状态。“焦虑”英文 为“anxiety ” ,而“焦虑”的 德 文 为 “ angst ”,“angst”的英译是“anxiety”,牛津词典中对“ angst”译为“对形势、事态、生活的忧虑或焦虑”,来源于德国人的“fear”;在英译中比较统一,在不同的中译里却有不同译法。 在不同外文著作和不同背景下有不一样的翻译,如基尔克郭尔的《概念恐惧·致死的病症》中“angst” 被译成“恐惧”,在《存在与时间》中“angst”被译成“畏”,“ angst”的浅近意思就是害怕,但在害怕的成分中又特别突出焦虑的意思。相比之下,汉语中的“焦虑”更着重表达一种忧心、思虑的内在状态。从词源学上综合来看,焦虑指个体在心理上痛苦的情绪和心境以及思想上忧虑、困惑状态。而在人们日常思维理解中,常常把焦虑与恐惧、担心、害怕等情绪混为一体。焦虑是复杂的多学科词汇,在不同学科领域具有不同的界定与用法。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焦虑更为宽泛,当个体或群体对某一对象或领域出现焦虑情绪时,在“焦虑”一词前加上不同词汇表达,如“容貌焦虑”“身份焦虑” “社交焦虑”,亦如“信息焦虑” “算法焦虑”“人工智能焦虑”等等。[1]

3.2 对焦虑的定义

焦虑是人对现实或未来事物的价值特性出现严重恶化趋势所产生的情感反映。与之相反的情感形式是企盼,即企盼是人对现实或未来事物的价值特性出现明显利好趋势所产生的情感反映。

焦虑(Anxiety)是指个人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的危险或威胁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2]

3.3 焦虑的分类

(一)现实性焦虑

与病理性焦虑不同,现实性焦虑所表现的是对现实的潜在挑战或威胁的一种情绪反应,而且这种情绪反应是与现实威胁的事实相适应的,是一个人在面临其不能控制的事件或情景时的一般反应。特点是焦虑的强度与现实的威胁的程度相一致,并随现实威胁的消失而消失,因而具有适应性意义。它有利于个体动员身体的潜能和资源来应对现实的威胁,逐渐达到应对挑战所需要的控制感及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措施,直到这种现实的威胁得到控制或消除。因此,现实性焦虑是人类适应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情绪反应。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和应对环境的一种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

(二)病理性焦虑

病理性焦虑是指持续的无具体原因的感到紧张不安,或无现实依据的预感到灾难、威胁或大祸临头感,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运动性不安,常常伴随主观痛苦感或社会功能受损。

以上概念包括了以下基本特点:①焦虑情绪的强度并无现实的基础或与现实的威胁明显不相称;②焦虑导致精神痛苦和自我效能的下降,因此是一种非适应性的;③焦虑是相对持久的,并不随客观问题的解决而消失,常常与人格特征有关;④表现自主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的紧张的情绪状态,包括胸部不适、心悸、气短等;⑤预感到灾难或不幸的痛苦体验;⑥对预感到的威胁异常的痛苦和害怕并感到缺乏应对的能力,甚至现实的适应因此而受影响。[3]

四.大学生焦虑情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其解决措施

问卷调查是数据收集的一种手段。通过公平的发放问卷,通过调查,看数据背后反映出来的问题。大学生的对焦虑的认识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所以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的对焦虑的认识和心理健康状况非常重要。现在将问卷回收,我们对全部问卷汇总,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学习方面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学业成就问题,而环境与地位的改变、错位,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少的心理负担,高中时期的佼佼者,进入大学生活后,环境改变了,相当一部分同学发现自己在高中时期的那份优势已不存在,面临的是一种重新分化组合的严峻局面,尤其是对于中学时的那些尖子学生其反差更加明显,进入大学后,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失宠感,部分同学为了保持自己在中学时的优势,废寝忘食,除了学习自己的专业课,还学习一些社会上急需的课程,再加上辅修专业的学习,计算机、英语过级的重压,他们处于高负荷运转中,长期处于紧张的临战状态,压力很大,学习效果不佳,长此下去,神经紧张、失眠、等焦虑并发症就相继出现了。而调查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感觉考到大学“如释重负”,认为船已靠近码头,因而即使感受到竞争的危机、就业的压力,也提不起真正努力学习的尽头。

4.2 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障碍问题

一部分学生反映,由于环境的改变,自己出现了一些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中学时教师为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总爱把大学描绘成一个“人间天堂”,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在高中埋首苦读。但我们跨入大学校园接近一年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在大学,依然要学习许多课程,一部分课程也相当有难度,并不是想象中的轻松,因此也产生了一些烦躁心理,出现了各种不健康的心态,如无奈、失意、混文凭向父母交差等等,这些心态的存在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另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学习方式的困惑心理。与中学相比,大学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进大学后,他们一时无所适从。

有些学生感觉一下子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了绑”,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学习,以致心中忧郁、焦虑;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过渡到相对自立的大学集体生活,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空洞感。

4.3 自我意识模糊与困惑问题

问卷第六题,‘是否觉得比自己优秀的人太多,自己几乎没有竞争优势,这让你很焦虑’。选择“是”和“偶尔”的比例占到了将近70%。有一部分学生看到班上有些多才多艺、能力较强的同学,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知道自己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己。我们认为大学阶段,大一新生的个体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上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灰心丧气,怯懦自卑。而且新生对于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

4.4 人际交往难的问题

调查中一半以上的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敏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这一切难免引起一部分学生的孤独感,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使得他们害怕与他人沟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这种人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想表达又不敢表达的纠结之中,这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还有些学生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学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的正常交往不够,又容易引起猜疑、嫉妒等,极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调查中显示,在人际交往中,在遇到不被人理解的时候,有愈多学生会感到难受,会产生郁闷心理。一些严重的人际交往问题困扰着少数同学,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长期压抑的积累将会使后果不堪设想。当出现焦虑时,绝大部分人都会影响自己的休息睡眠。这是一个很不好的表现,作为大学生,我们还面临着一定的学业问题,没有良好的休息,势必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习状况。

调查中显示,大学生在某件事上不顺利,就会怀疑自己能力的人数占到了57%。大学生处于心理比较脆弱的时期,对自己有着较高的评价,初生牛犊不怕虎,可谓雄心勃勃,一旦遭遇挫折,往往难以接受。焦虑是一中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它与恐惧十分相似,但恐惧可以知道引起这种体验的对象是什么,而焦虑是我们都难以确切地说出到底是什么使我们不安、担心和害怕。

4.5 解决焦虑问题的一些措施

(一)优化社会文化的导向作用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因此,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心理素质,必须优化社会文化的导向作用。

①加强传媒的正面导向作用,比如近段时间对“雷锋叔叔”的讨论,对普通人民劳动美的宣扬等等,都是对大众有利的舆论导向,而近年来文化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赚取经济效益,在报道中扭曲事实,蓄意炒作,散播低俗丑陋的文化,这些社会文化,会对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产生很大的负作用,国家文化管理部门应在社会文化的散播上加强政府的管理职能。

②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传统美德不应该被抛弃,而应大力发扬,让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的道德建设,担当起对社会的责任。[4]

(二)提升学校的教育能力

①加强生命教育以及生活教育。大学教育更应该教会学生思考生命以及生活的本质,引导学生体会自身的价值,以健康积极的心态,优异的世界观去应对各种问题,解决各种矛盾。

②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重视心理课,教会学生青春期的心理适应技巧,引导学生合理宣泄情绪,提高学生的抗压抗挫折能力。

③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各类文体活动,组织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等等。

④开设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平台。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可以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疏导,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三)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①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以文化充实自身的时候,也要思考生命的价值,要有自己清晰的生活目标。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消极情绪的产生,与人缺乏生活目标有很大关系。确立正确的生活观,明确社会责任感,实现成才目标。

②增加人际交往能力。乐于交往,勤于交流,克服孤独感。

③培养广泛兴趣。

④体验苦难,提高抗压抗挫折能力。正确认识自身的优点以及缺陷,理智分辨社会各种现象,参加挫折教育,提升抗压抗挫折能力。[5]

五 总结

大学校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绚丽多彩而复杂社会的缩影。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坎坷与挫折时不可避免的,只有经过正确的指导和自己的自我调节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方面要加强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形成积极的校园风气。另一方面,学生应正确认识自己的一些心理问题,积极地参与到校园活动中或通过心理咨询来完善自己,减少自己的焦虑情绪,真正展现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文明的精神面貌。[6]

机遇和挑战是把双刃剑,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大学生更应该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对大学生理素质的培养,对综合性高素质全能人才的需求,已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同时,我们也相信,在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下,心理健康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的大学生群体会日益壮大,为社会负担起更多的责任,为祖国作更大的贡献。

[2] 朱婷婷.基于不同教育群体视角的“教育焦虑”辨析与思考[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2,35(04):61-67.

[3] 常建霞,李君轶.新冠肺炎疫情和公众焦虑情绪的时空分异研究——基于微博数据的分析[J].人文地理,2021,36(03)

[4] 汪晶,丁杨,蒋茜璇,廖晨霞,李伦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安徽省高校学生焦虑抑郁水平及应对策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29(02)

[5] 王亚.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焦虑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教师教育学报,2020,7(03)

[6] 王才康,刘勇.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特质焦虑、状态焦虑和考试焦虑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04)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