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小论文体积 小学生数学与生活论文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小论文体积 小学生数学与生活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生数学与生活论文(通用13篇)
在学习和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
小学生数学与生活论文 篇1
大千世界,数学无处不在。真的,只要你留心观察,善于动脑,你就觉得自己好像置身于数学的海洋。是的,数学无处不在,这个假期,我就深深地感到了这一点。
我的肚子莫名其妙地奏起了狂响曲,“好饿啊!”我呻吟道。“来,吃个苹果吧!”还是妈妈好,“但是……”“但是什么?吃个苹果,哪有什么但是啊?”我笑问道,伸手向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抓去。谁知,妈妈一把抓住苹果,夺了过去,神秘兮兮的。我一脸茫然,妈妈这是卖哪门子的药啊?我不耐烦了“妈,别闹了,还让不让人吃啦?”妈妈还是微笑着,洗起苹果来“吃,谁说不让你吃啦,我这不是洗了吗?”“哦!”我还是一脸疑惑。“但是,我还是有一个要求。”终于说出来了,我就知道不对劲了吗。“什么要求啊?”我有点生气了,不就是吃一个苹果嘛,怎么有那么多要求啊。“你不是学过体积了吗?”“是啊,怎么了?”这根吃苹果有关吗?我心想。“那你能不能把数学知识,带到生活中去,算算这个苹果的体积呢?”妈妈又笑了笑,好像小瞧我似的,我的心里升起了一股力量,恩,我一定要做给你看!一定!
于是,我赶忙把这个令人馋涎欲滴的红苹果,拿在手里,琢磨起怎样算体积来。苹果既不是长方体,也不是正方体,更不是圆柱体,怎么算它的体积呢?我摆来摆去,没有头绪了,此时的肚子还在咕咕作响,我可不能不遵守承诺,就吃了呀,我可不能让妈妈瞧不起我呀,加油,一定还有什么好方法。于是我又鼓起勇气,忍住饥饿,继续埋头考虑起来。
过了一会儿,我终于豁然开朗,我不能用量杯,先在里面装些水,记下水位。随后把那个苹果放入水中,此时的水位上升了不少,再记下上升后的水位。最后用上升后的水位,减去先前的水位,不就算出苹果的体积了吗?我高兴极了,向妈妈汇报了实验结果,妈妈这回是满意的笑了。
我大口地啃着苹果,这正是最甜美的食物!
数学无处不在,你说是吗?
小学生数学与生活论文 篇2
“你碰到问题就不会自己想一想再问吗?”妈妈火冒三丈。哎呀,谁叫我这个头脑不是数学头脑呢?做难一点的题目就开始问这问那,唉,还是自己想想吧!
我呆呆地望着这道数学题:同学们去植树,如果每人栽8棵,则少7棵树;如果每人栽7棵,则多出8棵树,问有多少个学生?他们一共要植树多少棵?讨厌,又是盈亏问题,这奥赛快乐训练就不能出些别的题吗?但是气归气,到头来不还是要做吗?这道题有两种方案,每人栽8棵和每人栽7棵,这样每人少栽1棵,原来的少7棵就变成多8棵两种分配总差额是:7+8=15(棵),诶,这样接下来的步骤不就和前面的例题一样了吗?先根据方案找出个体差,再根据结果找出总差,然后求出总差中包含个体差的个数,最后根据数学公式:总差额÷个体差=个数来求出结果。这道题也可以运用这个公式啊。得到:
学生:(7+8)÷(8-7)=15(个)
树:8×15-7=113(棵)或者15×7+8=113(棵)
答案不就出来了吗?有15个学生,一共要植树113棵。
这认真想,还就有了思路和兴趣了,我便“唰唰唰”地往下做:鼓号队同学排队,如果每行站8人,则多24人;如果每行站9人,则多4人,问一共站多少行?有多少个学生?同样的思路,求出两种分配的总差额为24-4=20(人),再运用公式得到:
行数:(24-4)÷(9-8)=20(行)
学生:20×8+24=184或者20×9+4=184(人)
我越做越高兴,自己能解出这么多难题,并得到一个重要的公式:总差额÷个体差=个数,以后可以更好的运用来解难题。
做着做着,我渐渐悟到:其实做难题并不难。
小学生数学与生活论文 篇3
数学俗称“开发脑子的工具”,它无处不在,比方说在学习上,在生活中……
――题记
一次,爸爸妈妈外出买衣服,我一个人在家,这可了坏了我这个“滑头”。我蹑手蹑脚的走到电脑旁,开启电脑,本想在“网”里“畅游”一番,可我这个聪明老爸早就知道我这招,便在电脑上设了密码!唉!怎么办呢?只能碰碰运气是一下啦。可我左试右试,每次都不行。
正想关电脑时,突然看到屏幕上有一个“提示”,我一看是一道算式“2005÷2006分之2005等于多少”我蒙了,可为了打电脑,只能拿起演算纸,动起脑筋:
如果把它化成假分数,那就太麻烦了……突然,我想起奥数老师曾说过:“一个分数除法算式中,除数是带分数时是不能拆开的,但可以化成假分数,在化成假分数时如果数字大,分子可以不算出来,用两个数相乘的算式表示!”那不就成了,直接:
=2005÷2006分之2005×2006+2005
=2005÷2006分之2005×2007
=2005×2005×2007分之6
=2007分之2006
啊!终于算出来了!在我伸懒腰时,脑子里又有一个“亮点”,也可以反过来用2005又2006分之2005:
=1÷(2005又2006分之2005÷2005)
=1÷(2005÷2005+2006分之2005÷2005)
=1÷1又2006分之1
=2007分之2006
哈!我用两种方法算了出来,正想把正确答案输上去,可门去却开了!唉……
可这一次虽没有玩的着电脑,但却也让我在无意中锻炼了自己,也想告诉大家: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自己沉下心来,静静思考,不放过任何一个线索,每一道难题也会迎刃而解。不要说自己智商差,不要畏惧难题,只要仔细读题,认真思考,你也可以是100分!
小学生数学与生活论文 篇4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如果你做一个有心人,并且善于总结,总能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互规律。这不,今天,我在做课外习题时,就有了下面一个小发现。
最近,老师刚给我们讲解了有关等差数列的计算方法,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为:1+2+3+4+5……+97+98+99+100=?老师讲解的算法为: 1+2+3+4+5……+97+98+99+100=(1+100)*100/2=5050,当时,我觉得自己已经听懂了,心想以后碰到这类题目我也可以做了。
但是,在做到具体习题时,事情的发展并不如我想象的那么简单。今天,我在做习题时就遇到了一只“拦路虎”:1-3+5-7+9……-1999+2001=?
咋一看到这道题目,我首先就懵住了,后来,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认真思考,终于理出了一点头绪:这是等差数列,要求出答案,只要把加的部分和减的部分求出,再求差就行了,即,1-3+5-7+9……-1999+2001
=(1+5+9+……+2001)-(3+7+……+1999)
但是,在计算1+5+9+……+2001,以及3+7+……+1999时我犯了难,因为它与老师的例题不相同,此时,我才感觉自己没有真正理解老师讲授的方法,于是我不得不重新学习老师的例题,并竭力回忆老师讲解的过程:1+2+3+4+5……+97+98+99+100=(1+100)*100/2=5050中,该公式的基本算法应该为:(首项+末项)*数列个数/2;对于从1开始的并且数列之间的差为1的数列而言,其数列个数为最大的数,那么,对于不是从1开始,并且数列之间的差不是1的数列如何计算数列的个数呢? 我陷入了迷茫之中。
这时,爸爸进来了,见我在思考问题,便也加入进来。爸爸循序渐进的启发我:
1)1、2、3、4……8、9、10总共有几个数?
2)2、3、4……8、9、10总共有几个数?
3)0、1、2、3、4……8、9、10总共有几个数?
4)2、4、6、8、10总共有几个数?
5)6、8、10总共有几个数?
在我计算出结果后,爸爸又要求我分析它们之间的规律,并用公式来表达计算结果:
经过好一会儿的脑力激荡,我终于理清了头绪,找出了计算数列个数的基本公式:即,
数列个数=(末项-首项+差)/差,
采用该公式,可以验算上面几道题的计算结果:
1)1、2、3、4…・8、9、10的个数=(10-1+1)/1=10
2)2、3、4…・8、9、10的个数=(10-2+1)/1=9
3)0、1、2、3、4…・8、9、10的个数=(10-0+1)/1=11
4)2、4、6、8、10的个数=(10-2+2)/2=5
5)6、8、10的个数=(10-6+2)/2=3
这样等差数列和的计算公式可以改写成:
等差数列的和=(首项+末项)*[(末项-首项+差)/差/2]
于是,习题答案很快就计算出来了:1-3+5-7+9……-1999+2001
=(1+5+9+……+2001)-(3+7+……+1999)
=(1+2001)*[(2001-1+4)/4/2]-(3+1999)*[(1999-3+4)/4/2]
=2002*[2004/8]-2002*[2000/8]
=1001。
做题目时,只要肯思考,任何题目都会迎刃而解。
小学生数学与生活论文 篇5
暑假时,我、彬彬妹妹和许慎哥哥一起去高原旅游。
彬彬妹妹的密码箱打不开了。彬彬爸爸决定试开密码箱的密码。
这一定很有趣!我们三个一听说,就过去凑热闹,想看看彬彬爸爸是怎样像柯南一样试开密码箱的密码。
彬彬爸爸见到我们,出了一道题:“密码有三位,每位是0~9中的任意数,最多有几种可能?”我想也没想,说:“每位十种可能,三位就是30种可能。”“再想想?”彬彬爸爸说。
“哎呦!脑子要爆了!”彬彬说着,挠了挠头。彬彬爸爸说:“想想:最小000,最大999......”“哦!知道了!知道了!是999种”我说。“不对,还有000,是1000种。”听彬彬爸爸那么一说,我不禁挠了挠头。
“可是叔叔,如果密码是999,你从000开始试,要试1000下吗?”许慎哥哥问。
“你这个问题问得好,这是一种新的知识――概率。从最有可能的密码开始试起。彬彬妈妈说密码是彬彬的生日,一定是她设置时不小心弄错一个数,我们从彬彬生日旁边的几个数开始试起就行了。”
用这种方式试,果然没几下就试出来了。
数学在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呀!我们可以用数学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小问题。
小学生数学与生活论文 篇6
数学王国知识多多,我们在学习数学时应该认真仔细,善于思考。
我遇过这样一题:环绕着公园的池塘边栽着柳树和海棠。每相邻两棵柳树之间有2棵海棠,一共有240棵海棠。柳树一共有多少棵?
我开始这样想:柳树之间有2棵海棠,共有240棵海棠。列式应该是:240÷2=120棵。可是妈妈却说还要加上1才对,我似懂非懂,就依了她。第二天老师发下来的作业上却改了是错的,答案是不需要加上1。于是我和妈妈一起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原来“环绕着”的意思也就是说形成的图形是封闭图形,是不用加1的。假如把池塘边看成是一条直的路,那么结果就要加1了。妈妈说,怎样把这两种情况结合起来看呢,我们冥思苦想。突然,我灵机一动,想到了一种方法,我说,一条线段有两个端点,把一条路看成一条线段,结合上面那条题目,结果就要加上1,如果把这条线段弯成封闭图形,也就是说小路变成池塘边的形状了,那么两端的端点合成一个点了,那么另一个端点上的树就多余了,所以就不需要加上1了。妈妈竖起大拇指直夸我聪明。
通过这题的'思考,我明白了:做题一定要懂得方法,要认真审题,仔细推敲,全面懂得题目意思,才能保证做题准确无误。
小学生数学与生活论文 篇7
一年一度的美食节又到了,我拉着爸爸妈妈的手,随着欢乐的人群,来到了美食广场。节日的广场是人的海洋,美食的天地。
可以坐着吃的地方已经没有了,只能一边买一边吃,一边吃一边买。一串鱼丸两块钱,妈妈给了我十块钱,我买了三串,找回了4元。接着我要吃鸡腿,妈妈又拿了100块钱,站在旁边看着我,我胸有成竹地跟湖北的女人买了三只,我想,三乘以五,等于十五,那么,用100减去15,就等于85了,我跟妈妈说,是不是要找回85块钱呢?妈妈笑咪咪地看着我,“为什么呢?”我解释了一下,接着,她果然找回了85块钱给我。我心里乐滋滋地,原来学数学的作用这么大,处处用得着数学呢。吃完了美食,我们又去购物,妈妈一眼相中了一种暖色的被单,各买了大、小一床。大的38元,小的28元,妈妈给了100块。妈妈说:“这下,要找回多少呢?”我歪着头,掰着手指,算了算,低声说:“找回34块。”“妈妈说:“为什么说的这样低声呢?”“因为我不知有没有算对。”“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孩子。
要想学好数学,除了兴趣,还要有信……”我瞥见她给了妈妈35块,正要说多了一块,妈妈已经给了她1块了。我皱起眉头,但仔细想,就想明白了。这,就是生活中的数学。数学,跟生活息息相关。今后,我一定要更加认真地学好数学。
小学生数学与生活论文 篇8
我们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为,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得到数学的原型,我们学生粥时的身边蕴藏着许多熟悉的数学知识,比如说,上街买东西时要用到加减法,装潢新房屋时,总是要画图纸……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这些知识就是从生活中产生的,那些可都是数学的“活“教材呀!
以前,同学们学数学知识都是生搬硬套,直接把那些知识从书本上搬到脑子里,很少会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可是现在跟以前可大不相同,同学们都学会了把数学运用到生活中。例如,我有一次到同学家去玩,可同学独自一人在家,大清早的,我们都饿了,于是,同学跑进厨房,自己开始做早饭了。一开始,那个同学先把米淘好放进锅里,然后开始煮粥。再利用煮粥的时间来烙三张饼,他先把第一张和第二张饼放进锅内;一分钟后,他取出第二张饼,放入第三张饼,把第一张饼翻过来;再烙一分钟,这样第一张饼就好了,他取出来,把第二张饼的反面放进锅里,同时把第三张饼翻过来,这样,只需要三分钟,三张饼就烙好了,煮粥的剩余时间他就可以做些别的菜了。如果,他在煮不去做别的事,那他不就会浪费很多时间吗?那他不亏大了呀!所以说,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去探索数学中的奥秘,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吧!
小学生数学与生活论文 篇9
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涉及到很多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总结,就可以解决身边的许多问题。
一天,妈妈给我了9个硬币,说:“这儿有9枚硬币,其中有一枚是假的,能不能够将假硬币找出来?”我说:“这还不简单!”,我接受了任务。
我左瞧瞧,右看看,好像没什么不同嘛。我又用东西敲一敲,声音好像也一样!怎么办呢?我想了想,哦!用天平,真硬币和假硬币的重量肯定不一样!妈妈笑了笑,给我了一个没有砝码的天平,说:“嗯,假硬币的质量轻一些,但我只有没有砝码的天平,你想办法把假硬币找出来吧。”
我先把硬币分成了3份,然后天平的两边各放一份。天平没有反映,我想假硬币肯定不在这2份里面。但我不放心,从天平上拿下了左边的一份,把剩下的第三份放了上去,一开始时没什么反映,但左边的这端慢慢的翘起来了,哦,假硬币果然在左边的这3枚硬币里。我又拿出了左边硬币中的2枚称,好像一样重呀!“我知道了,假硬币肯定是那一枚!”我叫了起来。“对,你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出生活中的数学题,真不错!”妈妈说。
其实,我只是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只需称两次,就从9枚硬币里找出了其中一枚假硬币。
所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不但要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要留心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如果你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你就会发现数学――原来是那么有趣。
小学生数学与生活论文 篇10
以前,我一直认为数学是一个枯燥无味的东西,可就是那件事,改变了我对数学的看法。那是今年的夏天,有一天,天气炎热,爸爸下班后,带回来一个滚圆的大西瓜,看着那黑绿相间的美丽条纹,我都快要垂涎三尺,于是我自告奋勇地来切西瓜。
我刚要一刀切下去,“慢……”爸爸说,“我来考考你,有两个方法:第一种,你吃西瓜的四分之一;第二种这个西瓜我吃三分之一,妈妈吃四分之一,给你的小表妹五分之一,剩下的全给你,你选那一种?”听到五分之一,我想都没想,大声说:“我选第二种!”爸爸笑了,说:“你仔细想想看。”我仔细一想,这不就是求最小公约数嘛,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的最小公约数是60,三分之一加四分之一再加五分之一就等于六十分之四十七,也就是我只能吃其余的六十分之十三,而四分之一等于六十分之十五呢,当然应该选第一种啊!
于是我有些难为情的对爸爸说,刚才我没仔细想清楚,现在我知道了应该选第一种。“哈哈,没关系的,想清楚就好,来,你来切西瓜吧,大家公平,每人四分之一!”我喀嚓两刀,大西瓜分成了四瓣,露出红红的瓤,咬一口,这瓜可真甜啊!从这件事后,我越来越明白,数学真的是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息息相关啊!
小学生数学与生活论文 篇11
以前,我一直认为数学是一个枯燥无味的东西,可就是那件事,改变了我对数学的看法。
那是今年的夏天,有一天,天气炎热,爸爸下班后,带回来一个滚圆的大西瓜,看着那黑绿相间的美丽条纹,我都快要垂涎三尺,于是我自告奋勇地来切西瓜。
我刚要一刀切下去,“慢……”爸爸说,“我来考考你,有两个方法:第一种,你吃西瓜的四分之一;第二种这个西瓜我吃三分之一,妈妈吃四分之一,给你的小表妹五分之一,剩下的全给你,你选那一种?”
听到五分之一,我想都没想,大声说:“我选第二种!”爸爸笑了,说:“你仔细想想看。”我仔细一想,这不就是求最小公约数嘛,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的最小公约数是60,三分之一加四分之一再加五分之一就等于六十分之四十七,也就是我只能吃其余的六十分之十三,而四分之一等于六十分之十五呢,当然应该选第一种啊!
于是我有些难为情的对爸爸说,刚才我没仔细想清楚,现在我知道了应该选第一种。
“哈哈,没关系的,想清楚就好,来,你来切西瓜吧,大家公平,每人四分之一!”我喀嚓两刀,大西瓜分成了四瓣,露出红红的瓤,咬一口,这瓜可真甜啊!
从这件事后,我越来越明白,数学真的是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息息相关啊!
小学生数学与生活论文 篇12
今年国庆节,爸爸在家休假,他把我叫去说,你们学了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今天爸爸要来考考你。我非常自信地说,考就考呗,谁怕谁啊,请出题。
爸爸想用一块长1.5米,宽0.8米的红布,做一些直角三角形的小旗到工地作标志用,小旗的规格两条直角边都是40厘米,你帮算算这块布总共能做多少面小旗。我一看题,觉得真是“小菜一碟”!在我们班随便挑一个学生都能算出来,还想难倒我!然后就提起了笔“唰,唰,唰”地写了起来。150×80=12000(平方厘米)40×40÷2=800(平方厘米)12000÷800=15(面)。一会儿就做了,我得意洋洋的提给了爸爸。
爸爸看了我的答案,却说我这是错的,并说我没有认真分析。我很纳闷。爸爸看我似乎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就拿来一张纸,试着让我用画图的方法去解答。一画图就发现每一排的三角形都画不到边,这样我不就把剩下的边角料也算进去了吗?肯定算多了面数,不可能有15面。我仔细分析刚才画的图,终于明白了其中道理,只能算一排能裁几个三角形150÷40=3(面)……30(厘米),再算能裁几排80÷40×2=4(排),最后算出共能裁多少面3×4=12(面)。爸爸看了我的答案,满意地向我竖起了大拇指,夸奖我爱动脑筋,不愧是我们家的数学小博士。
通过这次的实验,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当大图形的边和小图形边的长度不成整倍数时,不能用大图形的面积除以小图形的面积来计算。也使我认识到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不能死学习,要将课堂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要学得活,用得灵。
数学王国是丰富多彩的,是神气美妙的,它像无边无际的大海。我们像一只只小蚂蚁,在寻找着食物。哦不,数学在生活中也有很大的帮助。
由于我铅笔用完,准备买十支铅笔。俗话说得好:“货比三家。”我连忙逛了三个书店,先把每个书店的铅笔价钱记下来。回答家,我把价钱报给爸爸听,爸爸没有思索,立刻回答出:“商城书店,最便宜”。我有点半信半疑:是吗?突然脑子一开窍―――我何不用数学来解决这问题?我回到书房,对这项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我思索着:“商城书店”6支3元,还送1支;“新华书店”每支0.7元;“东方书店”每支0.6元,然后用总价便宜1元。我想在学校里做应用时用通分,我何不来试一下,当我把“商城书店”的价钱和支数化成分数后,脑海里冒出来一个大问题――送一支如何算,我绞尽脑汁想不出来,只能放弃着一条路,突然眼前一亮,我何不这样―――买十支"商城书店的价钱:3÷6=0.5元,10―1=9支,0.5×9=4.5,所以在“商城书店”买10支要4.5元:买十支在“新华书店”的钱:0.7×0=7元,所以在“新华书店”买要7元;买10支在“东方书店”的价钱:10×0.6=6元,6―1=5元,所以在:“东方书店”买10支要5元,因为4.5元<5元<7元,所以在“商城书店”买10支铅笔较合算。果真如此,在“商城书店”10支铅笔只需4.5元。
数学在生活中也是节钱的大好方法,所以我们要到“大海”中去寻找更多利于我们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