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汉字六书 许慎的“六书”

2023-10-03 20:57: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述汉字六书 许慎的“六书”,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述汉字六书

一、六书的由来及其内容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分析了9353个汉字,归纳出540个基础字形(字根),“六书”是对小篆字系构形规则所做的分析和总结。“六书”一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但没说明具体是哪六书。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郑众《周礼解诂》、许慎《说文解字·叙》各提出了自己的解释:

根据师承关系,六书之说可能首先是由刘歆传出来的:

唐代张参在《五经文字·序》中据颜注,取许慎之名称、班固之顺序,列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至此“六书”的名称、顺序遂成定例。

班固认为六书是“造字之本”,后世多不完全认同。明杨慎《六书索隐》明确把六书分为前四后二两类,把假借和转注放在一起。戴震《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提出“四体二用说”,“象形、指事、会意、谐声”是字之体,而“转注、假借”是字之用。王筠《说文释例》也区分了六书的,前四者为造字法,转注和假借为用字法。

蒋善国《说文解字讲稿》统计,《说文》正篆9353字,象形364字,指事125字,会意1167字,形声7697字。

许慎《说文解字·叙》中解释的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二、六书的定义及其应用

(一)象形

1.独体象形

全体象形:描画事物整体轮廓,如“口”“马”“鱼”。

局部象形:画部分来代表全体,如“牛”“羊”只画头部。

2.衬托象形

用附加符号来凸显其特征。比如“瓜”字只有中间一点是瓜,但要画出藤蔓来衬托瓜形。“勺”字用所舀的丸子衬托勺子。(这不同于会意字,后面有辨析)章太炎《文始》把独体象形称为“初文”,把衬托象形和指事称为“准初文”。

(二)指事

用符号指出抽象、概括性的事理。这种需要动脑子想一想。

1.加符指事

一般在独体文的基础上加指示性符号。“木”字下画一横表示“本”,上画一横表示“末”。

2.独符指事

用独体的抽象符号指明事理,这类抽象的事理没有具体的物象作依托,比如一些数字:

(三)会意

比并、会合两个以上事物来显示新的意义。比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

会意与衬托象形、加符指事的区别:

会意必须由两个以上的成字构件来组合成新字,会意字一定是“文+文”的合体之“字”。

衬托象形、加符指事是在独体“文”上附加不成“文”的符号,仍可视之为独体之“文”。

(注: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1.同体会意

叠合同体的“文”构成会意字,有二合、三合、四合的,比如“木-林-森”。

2.异体会意

参与会意的两个或多个“文”的形体不同。比如“解”:以刀判牛角。

3.会意兼形声

上两类会意字的构字部件只表义不表音,而该类会意字的构字部件是兼表意音的。比如“婚”字,黄昏时取妇,昏字又表音。

(四)形声

以表义类的偏旁为形符,以表读音的偏旁为声符,拼合成新字。形声是汉字最优最能产的造字法,已识别的甲骨文2500字中,形声字已占约27%,许慎《说文》9353字中有形声字7697个,占80%以上。

唐代贾公彦《周礼正义》把形声字分六类:

但汉字中还有一些结构特殊的形声字,比如“旗”字声符在右下角。形声字的能产性还表现在其代代传递上,比如“父-甫-尃-溥-薄-礴”五代形声字,前面的字都是后面字的声符。

一般说来,形声字形符表示义类,声符表示读音。然而,声符实际上与其所构的形声字往往是音义同源的,即声符兼表义源。比如,以“工”做声符的形声字有攻、功、贡、巩、红、缸、扛等,都含有“人工”的核心义素。

形声字最多见的结构是形符在左而声符在右,声符多兼表义,故有宋代的“右文说”。

“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以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文。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

——沈括《梦溪笔谈》

段玉裁很重视发掘《说文》形声字声符表义的功能,列《古十七部谐声表》,得出“同谐声者必同部”的著名古韵部论断,“因声求义”,比如凡叚之声多有红义。

“声符有义”和“右文说”基本原理是可行的,但不宜刻板拘守和无限扩大。

章太炎把小篆以前的汉字成为“笔意”,见形可知义;隶书以后的称为“笔势”,失去了笔画构形时的原意。

古代把合体字左边部分称为“偏”,右边部分称为“旁”,合称“偏旁”。因偏旁都是有意义的符号而被称为“义符”。某个偏旁(义符)用去作一个义类字集合的代表字就称为“部首”。

形声字中,表示义类的偏旁叫“形旁”或“形符”,表示读音的偏旁叫“声旁”或“声符”“音符”。

会意字中的偏旁都称“义符”。

(五)转注

许慎《说文解字·叙》:“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转注历来争论不休,有很多观点。主要有“形转”“义转”“音转”三大分支,“音转”又分“声转”“韵转”。

1.形转

唐代裴务齐《切韵序》,两字义同,只是形体稍有转化。比如“考”“老”二字只是字形中老人所拄拐杖的方向不同。

2.音转

宋人张有《复古编》,声音相近转化为其他形而义通。

3.义转

“部首说”,江声《六书说》。

“声义说”,明人赵宦光《说文长笺》,音义可以互通。

“互训说”,戴震《答江慎修论小学书》,认为转注就是互训。

“义转说”,强调义上的通转而连带音、形相近变化。

万献初认为《说文》六书中的“转注”只有“考-老”一例,不能拓展及其他,“考-老”就是“转注”,因为两字同义同音同形,实际上这也只能算用字法而非造字法。

(六)假借

语言中早已存在的某个词有音有义,但无法依义构思出字形,只好借已有的同音(音近)字来表达它的词义,即把已有的表意字借作音标来使用。比如第一人称代词有音有义而不好造字,就借已有的同音字“我”来代替(“我”本指一种兵器)。第二人称代词也无字,借同音的“女”来代替。

假借有三类:

久假不归。指兵器“我”被用来代替第一人称代词,本义不用而死去,代词义完全占用了“我”的字形。

辗转假借。第二人称代词借女人的“女”,但词义易混淆冲突,于是又转借极少用的河流名“汝”。

借后出新。“自”本指鼻子,被借为自指,后又造字“鼻”。

上面是“本无其字”的假借,还有一类是“本有其字”的假借,称为“通假”。比如“蚤”“早”各有其字时,“蚤”就被用来代替“早”。严格上来说“通假”和“假借”是并列的,但宽泛意义上,假借也可包含通假。两者实际都没有造新字,都只是调整字用的一种方法。

三、近代对“六书”的突破

“六书”不够严密,分歧很多,近代一些文字学家尝试突破六书。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首次提出“三书说”:象形、象意、象声。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提出新“三书说”:象形、假借、形声。

刘又新把汉字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阶段:

形意字阶段(象形、指事、会意)

假借字阶段

形声字阶段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表意字、假借字、形声字。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成为一脉相承的文字且未像其他古文字一样走向拼音化,其中形声造字法功不可没,它兼顾了表达率和区别率。

象形字阶段:区别率高,表达率低。

假借字阶段:表达率高,区别率低。

形声字阶段:兼顾区别率和表达率。

————————————————————

《说文解字十二讲》,万献初,2019,中华书局。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信息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