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童星林妙可艺考失利议论文 昔日童星林妙可艺考失利却再次被推媒体浪头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昔日童星林妙可艺考失利议论文 昔日童星林妙可艺考失利却再次被推媒体浪头,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林妙可,1999年生于北京,曾参与多部商业广告、电视剧拍摄。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参与奥运会宣传片、开幕式演出。 舆情要点 艺考失利引来点赞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走红的童星林妙可,2017年参加北
林妙可,1999年生于北京,曾参与多部商业广告、电视剧拍摄。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参与奥运会宣传片、开幕式演出。
舆情要点
艺考失利引来“点赞”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走红的童星林妙可,2017年参加北京艺考,成绩备受关注。2月16日,她发博称“无缘北电”,证实自己在北京电影学院初试中落榜。2月20日至21日,中央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复试名单发布,她的名字均未出现其中。中央戏剧学院和南京艺术学院则进入二试。
林妙可报考了5所院校,已确认有3所落榜,招来网民“八方点赞”,目前她已经关闭了评论功能。事实上,林妙可在成长过程中遭遇了不少“过熟”“穿衣老成”等苛评。有网民认为,林妙可早早地被父母拉着去拍广告,成名后依旧沉浸在娱乐圈名利场,在没有选择意识和能力的时候父母替她接工作,让她失去了一个孩子该有的童年。甚至有标题称,“林妙可落榜事件告诉你,请别再这样教育孩子了。”
“假唱”阴影挥之不去
2008年奥运会开幕演出,9岁的她以一首《歌唱祖国》走红,很多人都夸她长得可爱,声音清亮,似乎一夜之间她变成家喻户晓的童星。
没想到事情很快转折。开幕式的音乐总监陈其钢随后对媒体表示,《歌唱祖国》的歌声其实出自另一个女孩杨沛宜,林妙可只是台前表演。于是,外界赞誉变成了批评。
到现在过去这么多年,这似乎成了她洗刷不了的“污点”,人们总是习惯性拿这一点去抨击她。但有人指出,当年的林妙可只是被选择的人,然后被动地执行了大人的意志,“她何错之有”?
不仅对“假唱”的各种指责和讽刺绵绵不绝,大家还嘲笑林妙可的扭捏作态。就在参加北京电影学院初试之前,她接受了某平台的直播采访,她回答问题特别简短,但展现出摇头晃脑的状态,网民嘲笑她“故意卖萌”,甚至有网友奉劝她:“请把你舌头捋直了再说话。”也有人分析说,这是林妙可在长期受到网络舆论压力之后,试图讨好公众、保护自己的一种表现。
不应过度炒作
但也有人认为,过去的事情不能没完没了,尤其是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对于林妙可落榜一事,我们应该多一点善意,多一份理解。其实她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都被父母长辈给予期望,都要经历成绩的起起伏伏,一两次失败并不代表什么。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失败的时候,没有引起全民关注。再者,批评的出发点应是善意的,对于孩子而言,纠正错误更应该循循善诱。毫无疑问,林妙可具备辨识好坏的能力,懂得分辨哪些是善意的劝解,哪些是恶意的炒作。但是对于青春期的年轻人,容易冲动,更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如果网络上一直充斥着对她的嘲讽与质疑之声,难免不会对她造成长期阴影与打击。
面对网络指责,2月20日晚,《华西都市报》记者电话联系上了林妙可的妈妈刘女士,刘女士独家回应说,请大家把女儿当成普通考生来看,不要过分指责和谩骂。女儿参加艺考有通过有不通过,很正常,过度炒作却不正常了。
《南方日报》:奚落林妙可就是在奚落我们自己
两次艺考落榜,充其量只是林妙可生命中微不足道的小风波,区别仅在于,我们每个人都在亲友充满善意的目光中走出了焦虑和自责,她却遭受不尽的冷嘲热讽。谁不曾为自己的社交感到不安呢?不知如何与人交往,对陌生人怀抱恐惧,却又渴望进入陌生人构建的新世界。她对同学的无所适从,是人之个性养成过程中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区别仅在于,绝大多数人很快就能摆脱这种无所适从的状态,林妙可却由于诸多原因被长期困在这一阶段。除却童星的光环,她经受着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的烦恼、困难,她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嘲讽、挖苦她不啻是嘲笑我们自己。
《广州日报》:跟风“黑”林妙可,是否欠缺教养和尊重?
在某种意义上说,林妙可只是一个普通人,她稀里糊涂、没有自我意识地背负着父母的期待和愿望,随后被推入一个陌生的世界,于是,该有的无拘无束的青春期都被省略掉了。其实和她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曾被父母长辈寄予期许,只是我们在经历所谓“失败”的时候,幸运地没有得到过全民关注。
所以,我们应该更理解和宽容林妙可,而不是跟风去“黑”她。艺术院校不是按照名气来确定入选资格的,考上了并非意味着成名成家,没考上也不意味着有多糟糕,她只不过是暂时缺少一点好运气。未来的路还很长,衷心希望她能屏蔽掉外界不友好的目光,静下心来,认真打磨自己的实力,在全民唱衰中,上演一场逆袭大戏。
《钱江晚报》:对林妙可落榜,能否多点善意
批评应该立足于善意,尤其是对一个孩子,更需要怀着善意。我想一些业内前辈所谓的对林妙可的寄语也正是出于这种心理,这不是批评指责,而是一个长辈对后辈的期望;一个经历过人生起起伏伏,听到过赞美也听到过责难的人对年轻人的几句箴言。这种善意的劝解和怀着恶意的炒作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林妙可自然分辨得出其中的好与坏。当感受到恶意时,她自然会封闭自己,选择一种对自己伤害最小的方式来面对外界的质疑。她超越年龄的打扮是打错了牌,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伪装,对自己的保护。
如果说林妙可由一个清纯的孩子变成了今天大家不怎么喜欢的样子,一半的错误得由社会来背,是社会将她置于一个尴尬的处境之中,却没有给足她成长的空间。过去是林妙可不能选择的,让她来承受这一切不公平。选择一个孩子来吐口水,倒脏水,更是不光彩的事。社会应该反思,但任何时候都别忘了她还是个十七八岁的孩子,她也有伤心落泪的时候,她也想听到安慰,也想得到社会的认同,她一个人无法承受这么大的压力。
每个人都有追逐梦想的权利,林妙可奔走在艺术院校的赶考路上,本质跟大多数同龄人的高考没有区别。她选择这样的人生本身也没有错。这种对梦想的追求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失败了请鼓励,成功的要祝福。
@月下洞庭秋:林妙可的现状是她的父母造成的,不是公众跟一个孩子过不去,而是大家眼睛都雪亮,跟这种急功近利的风气过不去。再说了,进入演艺圈本来就要承受比旁人大得多的压力,如果真的只是普通的孩子,还是回家洗洗睡吧。
@nole乐乐:其实不关注就是了,落井下石是有些过分。
@我是江直树:没考上已经够难过了,别总在人家伤口上撒盐。“作”是一回事,网络暴力又是一回事。
@新宿优等生bunnie:关于林妙可落选的前后新闻,只看了她考前采访和落榜的消息。我觉得民众和媒体简直莫名其妙。什么时候起媒体必须代表某一种三观了,不合你意的报道就是三观不正?我对艺考毫无了解,但是林妙可考前采访时态度轻浮随便,且不说作为公众人物,普通人上镜都会正经回答记者提问吧?更何况是搞艺术的人。媒体通过她的态度以及她之前的从艺过往,得出“落榜并不稀奇”的结论,这是三观不正?这撑死了可以说是“因果分析得稍微有点武断”吧。
舆情点评
在搜索林妙可资料的时候,搜索引擎给出了不少“不可描述”的关键词。或许有人会说,林妙可在曾经获得了各种机会并因此受益,对她身后的那个“声音”显得不公平,就应当承担相应的后果。但不难看出,这些所谓“机会”,从某种程度上看已经成为伤害,“出名要趁早”容易承受更多压力,更不必说一直遭受舆论质疑。
林妙可的遭遇有一定的主客观因素,这都不是可以恶意诋毁她的理由。她成为公众人物之后,仍有未成年人的权利。一些过激的评论,不该是成年人对待未成年人的态度。成年人的行为影响的不仅是一个未成年人,据悉她在学校遭同学孤立,这些同学的行为,很难说不是效仿自成年人。
借此机会,社会和家庭也当有所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