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言学毕业论文选题 最新汉语言毕业论文选题大全

2023-10-24 05:20: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汉语语言学毕业论文选题 最新汉语言毕业论文选题大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汉语语言学毕业论文选题

汉语言专业选题

中国古代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汉字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

汉语方言的分类与特点

汉语教学法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风格与思想

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特点

中国戏曲的历史演变及其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传统节日的起源与演变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影响

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

中国古代女性形象的演变与社会地位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名人研究

中国现代社会语言变化与发展

汉字在现代信息时代的应用与变革

中国古代科技与发明的贡献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的风格与特点

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与传承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文化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与创作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现代文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古代民俗文化的研究

中国古代社会制度与文化观念的关系

中国古代战争与军事文化的研究

中国古代祭祀仪式的形式与意义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禁忌与礼仪规范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婚姻与家庭观念

中国古代文化与医学知识的交融

中国古代文化与美食文化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影响的研究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理与环境因素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仪式

中国古代文化与民间传说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音乐与舞蹈形式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服饰与美容观念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死亡与丧葬习俗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游戏与娱乐活动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农业与农民生活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商业与贸易活动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法律与社会秩序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教育与学术传统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工艺与雕刻技艺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宫廷与皇权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道德与伦理观念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佛教与道教思想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中医与养生观念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军事与战争思想

下面是一篇近期写的汉语言专业的论文

从沈从文《边城》看其生命哲学思想

目录

摘要

一、引言

二、沈从文哲学思想形成的由来

(一)京派作家——沈从文

(二)边城中地方与人物的原型

(三)沈从文独特的文学观点

三、崇尚自然与生命的原始状态

1、效仿水德,厚德载物

2、天人合一,崇尚自然

四、爱是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

1、青年男女间的情爱

2、祖孙间血脉相连的慈爱

3、邻里间的互助互爱

五、生死相邻,善待生命

(一)生命的庄严性

(二)生命和谐的赞歌

六、总结

文学与哲学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不可割舍的。文学是哲学的一种体现。沈从文是个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家,他的作品单纯朴实,给人一种美感。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边城》这部充满湘西风土人情的七万字长诗。在此,笔者想通过研究《边城》中沈从文所透露的哲学思想。作者一生崇尚自然,敬畏生命。从边城这个桃花源式的社会中,处处透露其生命哲学的观点。本文主要通过儒家,道家,佛家和西方的哲学思想这四个方面来探讨沈从文的人生哲学,让我们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感受宁静、心灵的洗礼的同时对于现代浮躁生活的反思。

一 引言: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之作,沈先生通过描绘边城美好的世界表达内心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但同时也含蓄的透露着理想与现实对比的悲凉。在这理想的世界中,诉说着茶峒小镇故事,像一首优美的抒情诗,风景优美的如一幅美轮美奂的山水画。边城读者最直观的感受是人性之美和风俗之美。边疆人诚实、朴实、热情和团结。

沈从文通过描绘着美丽的乌托邦世界,隐含着中国传统的为人处世的哲学思想,同时也表现着西方对人自身反思的哲学思想。此外,它还体现在《边城》的文字、风情和优美的景色中。这些也不例外,都给了我们美感。本文从多个角度提出论证,使“边城”之美更为直观。许多路要自己走,才能知道迂回曲折,许多故事只有在能感受到人的触摸之前才能被反复阅读。读过多次《边城》,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但最直观和深刻的是故事中发生的小世界向你展示一切美好。,纯粹得背后却给人有种莫名的辛酸感。令人不得反复思考时代在进步,而生命的该如何完整。

在二十一世纪,它是怎样找到的,也找不到这样的纯洁而不染世俗的地方。沈从文是一位著名的现代作家,是北京学派小说的代表人物。这项工作是支撑他建立的湘西世界的坚实支柱。通过对湘西宁静、和平、淳朴、民风民俗的描述,对现实生活中古代美德和价值观的消失表示遗憾,并对现代文明中物质物质的泛滥进行了批判。倡导湘西人民的生活方式,努力重建国民的性格和人格。《边城》这一书籍有很多体现哲学思想的地方,本文就从哲学思想的角度进行一一的总结。从这部作品中探讨沈从文先生如水的人生哲学。

二、沈从文哲学思想形成的由来

(一)京派作家——沈从文

京派作家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五四”运动后的狭缝中诞生,京派作家是一批学着型文人。他们向往自由,崇尚自然,支持文学的纯粹性,反对文学政治化和商业化。其作品主要描写真、善、美,追求古朴,纯真与人性的善良。沈从文先生是京派作家第一代表人物,同时《边城》也是京派文学的代表之作。其文风淳朴,反映中国乡村底层人民生活的原始风貌。

虽然充满乡土气息的京派文学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情况的发展格格不入,受到不少的批评与讽刺。但是回归到文学本身,《边城》这部田园式牧歌却犹显珍贵,绽放异彩。《边城》是沈从文湘西系列的代表之作,其中蕴含着作者浓浓的乡土情结。然而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经历,茶峒山城这个地方无疑是作者幻想而出的乌托邦世界。那里的山民有着纯真的热情和粗犷的性格,主人公翠翠和外公过着宁静的摆渡人的生活,山水优美,给人一种岁月悠长的感觉。

京派文学是相对海派文学而言。京派文学于北京、天津等历史文化深厚的城市中发展。而海派文学则是当时盛行针砭时弊,致力于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代表人物有鲁迅、钱钟书等名家。海派作家对于京派文学也曾有意无意的讽刺其逃避现实,回避社会。可是回到沈从文先生的作品中可以发现,京派文学透露出对现代性的追求但同时又对现代化转变前途未知的一种忧虑,映射当时人性的丑陋与社会的不安。所以,京派文学同时也是当时许多人的内心写照。

(一)边城中地方与人物的原型

沈从文先生是湖南凤凰人,很多读者误以为他笔下的边城是凤凰古城。其实不然,沈先生在故事的开头明确交代了地点。“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条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的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茶峒山城的原型实际是如今的湖南省花垣县。

茶峒小镇位于湖南,贵州,重庆的交界处,沈从文先生也生长于川鄂湘黔的交界之地。湘西独特的秀丽风光闪耀着灵性。正如沈从文的自述一样湘西的柔软却坚韧的水文化对他日后的为人处事和创作风格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边城依山傍水,丰富着他的情感,陶冶着他的情操。而另一方面,楚地文化虽然融于传统文化之中,但也作为一个断裂的文化形态与湘西文化相互交融。湘西这片土地给我们保留了活生生的文化原始形态。

故事中清澈如水的女主人公翠翠,是沈从文先生虚构的美好少女的形象。我们不难发现,沈从文先生的其他的多数作品中也描写了好多这类型单纯的少女,塑造了一个个质朴的少女形象。沈先生在《水云》中提到,而翠翠这一形象灵感来源于三个女人,一个是沈从文先生的妻子张兆和,另一个是一次在线铺偶遇的劳动少女和青岛崂山的“一个乡村女子”。作者对于翠翠这一形象倾注了许多的美好情感,她活泼好动,单纯如莲。是作者“爱”与“美”的理想化身。

为什么沈从文先生热衷于在作品中塑造一系列如翠翠一类的少女呢?按照原型批评论学家弗莱的理论:“原型即典型反复出现的有约定意义的意象。”故事中的茶峒山城依山伴水,悠闲宁静的自然环境实则是个世外桃源。而故事中的人物纯真善良,充满着原始淳朴的乡土气息。沈从文先生着墨于描写边城中美好的一切,他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更为突出。塑造的故事越纯洁美好,越与现实的残酷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表达出沈从文对边城生活的渴望之情。

沈从文在水云一文中提到,他写边城的初衷就是想写一点不现实的东西,不需要符合大众口味的作品。他所塑造的桃源世界边城,从中折射出湘西原始的生态美,更突出了充满生命力的完美世界。

三 崇尚自然与生命的思想

1.效法水德,厚德载物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与世无争是道家思想主要内容。水无所不容,顺势而流。《边城》以湘西的自然景观为背景,在一个美丽的故事的开场白中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湘西画卷:“从四川到湖南,有一条东方之路。”。那一条涓涓流淌的碧绿江水承载着这里的风土人情。水承载万物的自然品性体现着道家“以柔克刚”,至柔至善的哲学思想。沈从文的作品处处体现着波澜不惊而水润万物,施不求报的优良品德。在风景秀丽的湘西,一个偏僻的小镇,生活在渡船上两人:爷爷和孙女翠翠,年龄超过七十岁的爷爷,身体还是很健康的,孙女翠翠是一个聪明机灵,天真而不精致的乡村姑娘,是小河边上一个绿色的芽,白色的羊,跟在爷爷后边可爱的人,健康和美丽,性格单纯活泼,纯洁的一尘不染,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祖孙二人以摆渡为业,在水面上过着宁静安详的日子。整天与青山绿水相伴,相依为命,他们乐于助人,安贫乐道,诚实和善良。

绕着山涧,鞠流,大概三百年就要汇入茶河河,如果有人走过山溪,就是一英里到了城市边缘的溶洞。至于小溪的背面,差别不大。二十英尺宽,一张纸做的大床。静静的水或深埋的艾草到达底部,但仍然清澈的河水,你可以数着游在那里的鱼儿。小说中的清澈的河流,水镇的一座山,踩高跷的河街,攀登引缆渡船,故事中的人物与事物与水联合在一起,自然的向前细流。

《边城》中体现了湘西水乡的风土人情,放到现在,《边城》仍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现代这个喧闹的社会里,或许湘西人的风土人情才是我们需要去借鉴的,内心如水般的平和,少一分浮躁,人与人之间要多一些信任,少一些无畏的争执,面对爱情,我们要去追求那份纯真,保留那份美好。莫有“一时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的遗憾。

2.天人合一,崇尚自然

《边城》的世界,一切都被宁静、祥和的氛围所笼罩。小说中对这种自在自为人生形式的展现可以称得上俯拾皆是。无论是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还是从老船夫等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上;抑或从傩送、翠翠、大佬之间的三角恋爱上,都能闪耀出顺其自然的光芒。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观点的提出并不仅限于《边城》这一部作品,在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作品中,作者都花费了大量笔墨来描写自然景物、风貌。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中的景物、风俗人情的出现并不是作为背景或陪衬,而是前景、主题,是作者在反复地向读者灌输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道家崇尚自然,主张无为而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边城》以其独到的思想认识和艺术表现方式,绘制了一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恢宏画卷。没有欺压,没有鄙俗,没有地位、权势的区别,没有都市小市民的铜臭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爱”。道家的理想中的社会就如这样,人民自由自在的活动,社会自然和谐安稳。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按着自然规律发展的和谐社会。

青山绿水旁,与世隔绝,有着古老而简单的感觉,诗意显得有些神秘。这种气氛的人朴实善良,这里的任何人都很快乐。沈从文成功的展示了一种“美丽、健康、不违背人类生命的形式”。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而人是居其一焉,清楚地说明了人与万物是平等的。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依山傍水而居,“有一个简单而清新的世界”在一个边陲小镇,靠近“乡村社会的田园诗之美”;但是,在这个奇幻的村庄里展现了朴实的泥土乡风。中秋节的时候,青年男女用对歌的形式他在月光下的爱情;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到河边,门是锁着的,吊角楼看龙舟比赛,在河里捉鸭子,"任何人谁抓住了鸭。谁将是鸭子的主人;十五;舞龙、舞狮、焰火、鞭炮等;小镇的所有人沉浸在欢乐之中。这里的村民们没有勾心斗角,每逢时节家家户户其乐融融。

四、爱是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

(1)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

沈从文笔下的翠翠是一个像百合花一样纯洁的女孩,她像山泉一样透明、纯净。她聪明伶俐而且没有心机,翠翠象征着天真和善良。而她在谈恋爱时所表现出的那种情感更是情真意切。船总的两个儿子有这边城人共同的特征:真诚而善良。后来,翠翠邂逅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低了第一名的傩送,两个年轻人的心碰撞到了一起,埋下了爱情的种子。面对爱情的竞争,他们没有大打出手,没有相互憎恨,而是选择了一种很公平的竞争方式,通过原始的唱情歌的方式让翠翠选择。翠翠与傩送这对彼此有着深深情谊的年轻人,既没有山无陵天地合,才敢与君绝的誓言,也没有什么让人震惊的出格行为,更没有肮脏不堪的的裙带交易,有的只是乡村那种特有的淳朴,有的只是浓浓的人性,有的只是浓浓的传统的我国流传已久的美德。作者正是通过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反映了人性美。

正如沈从文本人所说,“边城”的创作主题是“人性”;我想证明这是一种生活形式,一种“美丽、健康、自然”,而不是与人类的生活形式相悖。通过这一形象,讴歌象征着真诚的爱和“人性”和“生命”。

(2)祖孙之间血脉相连的慈爱

老船夫是作者在小说中除了翠翠之外努力刻画的另一个人物,是隐藏在故事背后的主角,是“善良”的化身,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的一个典型代表,有着善良勤劳朴实的特点。非常疼爱自己的女儿和孙女,无偿的为他们默默的付出,在她们身上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他的独生女也就是翠翠的母亲在十七年前和一个驻扎在此地的士兵谈恋爱没结婚生下了翠翠,他没有说一句难听的话对自己的女儿。后来,翠翠的父亲去世了,女儿也跟着自杀身亡,他又把抚养孙女的责任扛在了自己的肩上。翠翠与爷爷一起生活在一起,爷孙两个一起靠渡船为生。爷爷在载人过河的时候,翠翠在旁边吹奏优美的曲子,爷爷跟着高兴的唱。爷爷载人过河,翠翠在家里准备饭菜;或爷爷给翠翠讲故事,讲边城的风气在周边几个省份的名气有多大。翠翠的父亲和母亲都爱唱歌,就这样和翠翠的父亲认识了,彼此相互爱慕,后来就有了翠翠。其乐融融的一家人,没有人会认为翠翠是一个孤儿,所有人都羡慕她,因为她还有一个爱她疼她的爷爷!翠翠的爷爷虽然没有钱,日子清贫,但却过的很快活,唯一牵挂的就是自己那无父无母的孙女翠翠,他怕自己有一天突然走了,没有人照顾自己的孙女,他不会安心。在知道了翠翠喜欢傩送时,又开始为自己孙女的终身大事而忙前忙后,船总对他一点也不热情,他不讲实情,怕翠翠生气受到伤害。导致心中忧愁,在一个下雨的夜晚悄悄的离开了人世间。从一个普通的老人充满人性的旷达的美学特点,良好的道德品质,诚实,善良,爱他所有的一切,但内心的平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他对女儿、孙女的无私的爱,就像我们的祖先,炎黄子孙生生息息重现从他的身体血缘关系的孩子,我们也看到,原始和古代朴素人性的中华民族。小说通过描写老船夫的典型特征,表现出对父母的爱,人性之美,老船夫和孩子之间的爱,和对当时社会的尔虞我诈相反,表明作者向往自然的生活,同时也重现了中国的美好传统。

从不去想自己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而且还对乡亲们非常好。老船夫是一个善良纯粹的中国乡下人。只要有一个人喊一嗓子要过渡,不管是早还是晚,不论自己的身体累还是不累,不论心里的情绪好还是不好,他便毫无怨言地跑去渡船,方便他人。

(3)兄弟间的手足情

在故事中,傩送和天保兄弟二人同时爱上了活泼美丽的少女翠翠。兄弟二人都彼此了解对方的性格,使他们陷入了两难的抉择。当得知翠翠对傩送有情意的时候,两兄弟不但没有因为此而反目成仇,而是选择了一种公平竞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按照地方习俗,唱山歌是示男女之间的爱意的。于是就通过唱山歌比赛这个方法来决定谁和翠翠在一起。天保让弟弟先唱,他觉得自己提了亲,占得了先机;谁知道弟弟一开始唱歌,他明白了自己根本不是弟弟的对手,就很大方的把翠翠让给了弟弟,可是哥哥遭遇意外死亡,也是所有人都未曾料到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哥哥为了亲情失去了生命,同时也是为了爱情。傩送觉得哥哥的死,他要负有主要责任,心中充满了自责,便无心和翠翠享受恋爱的美好时光了。

兄弟之间没有互相猜疑,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是公平竞争。彼此都希望对方幸福,愿意自己忍受割爱的痛苦。沈从文要表现的是湘西边顺应自然,没有唯利是图的庸俗观念下的正直善良的人性之美。在这片充满原始生命力的土地上人们之间淳朴的风情,没有争斗,没有庸俗,一切都是大自然恩赐。正如作者本人所描述,他只是想为“爱"字做一个恰如其分的说明。这是沈从文写作《边城》的真正意图所在。

沈从文是属于抒情小说家。他打破以往叙事文学情节的结构方式, 以情绪的自然流动来结构他的传奇故事, 从而使他的小说具有了内在的抒情节奏。同时他善于描画自然, 善用象征的手法, 语言也具有诗化的特征。在《边城》里, 沈从文以他那富有诗意的笔触, 为他的生命哲学作了一次完美的诗意的阐释

(4)邻里之间的互助互爱

沈从文在《边城》中通过对邻居之间的和睦的生动、细致的描绘,集中体现了详细人民良好质朴的人性美,也集中体现了他对质朴、自然的人性美的热烈追求。船总顺顺是人性爱与人情美的总代表,他性格大方豁达,为人慷慨,对邻居从来不吝啬。破产的船家、过路的退伍兵士、游学文墨人,在他们落魄的时候,都受过船总热心的帮助。为人既明事理,正直和平,也不爱惜钱财。“祖父一到河街上,且一定有许多铺子上商人送他粽子与其他东西,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划船人的一点敬意。”乡邻之间相处得是那么的真诚没有欺骗。而更让人感动的是,老船夫死了,全茶峒城里外都知道了消息,河街船总顺顺尽释前嫌,派人找了一只空船,带了副白木匣子,即刻向碧溪山撑去。中午,船总顺顺派人扛了一口袋米,一坛酒,一大腿肥肉,并跟翠翠说:“你不用发愁,一切有我!”真好像他就是翠翠的至亲。城中杨马兵也来了,看看摸摸老友的尸体,又忙着做些应做的事情。其他的人也都来帮忙,埋了老船夫。杨马兵留在碧溪山毅然承担起抚育翠翠的责任。时间一点点的过去,但翠翠在邻居的关系帮助下并未感到孤独无助。真个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茶峒地方乡邻之间这种和睦互助的关系,是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言论的有力回击。邻里之间没有明争暗斗,有的只是相互帮助,共同构建了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温馨的爱的世界。和世外桃源仙境相比没什么不同,这里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都有古代君子之风,“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边城人的性情、行为本身就表现了茶峒子民之间的互敬互爱,相互理解与尊重。像老船夫拒收过渡人塞来的钱;到集市买肉时卖肉的老板给他多称一些;还有船总顺顺也总是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老船夫过世时,面对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翠翠,顺顺不计前嫌帮助翠翠,这就是湘西的情感,这就是质朴的边城人民之间浓浓的一份真情。良好的民风世代相传,不会斤斤计较,民风淳朴,造就了边城的山水情。

还有一个十六岁的小儿子傩送,性格接近于他自己的母亲,性格有点内向。不仅身体非常强壮,性格也很大方。然而天保、傩送却陷入了一个困境,他们两个几乎同时爱上了美丽清纯的翠翠,而翠翠却对傩送有情意,两兄弟并没有因为此事而变成仇人,但同时他们也没有很大方的相互谦让,他们采用公平的方式,那就是唱山歌来决定谁和翠翠在一起,天保让弟弟先唱,他觉得自己提了亲,占得了先机;谁知道弟弟一开始唱歌,他明白了自己根本不是弟弟的对手,就很大方的把翠翠让给了弟弟,可是哥哥遭遇意外死亡,也是所有人都未曾料到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哥哥为了亲情失去了生命,同时也是为了爱情。傩送觉得哥哥的死,他要负有主要责任,心中充满了自责,便无心和翠翠享受恋爱的美好时光了

五、生死相邻,善待生命

(一)生命的庄严性

沈从文曾说“我是个对一切无信仰的人,却只信仰生命”。他是忠诚的生命信仰者,主张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在其散文《水云》中明确的写到生命的庄严:“对于一切自然景物, 到我单独默会它们本身的存在和宇宙微妙关系时, 也无一不感觉到生命的庄严”。然而用他自己的标尺来衡量,生命显得神圣而又复杂。<br>童年时期的沈从文亲眼目睹腐败的清政府对被压迫的起义者的残酷屠杀,少年时期的军旅生活目睹在争权夺利下生命如蝼蚁,使得沈从文对生命有了一种独特的理解。辛亥革命爆发后, 起义的风暴很快就波及了湘西,。但在清政府的镇压下无奈以失败告终。 清朝统治者对苗民的血腥的屠杀,给当时才刚开始懂事的沈从文留下了发怵的阴影。“我就在道尹衙门门口平地上看到了一大堆肮脏血污人头, 还有衙门口鹿角上, 辕门上, 也无处不是人头。从城边取回的几架云梯, 全用新毛竹作成 (就是把这新从山中砍来的竹子, 横横的贯了许多木棍) , 云梯木棍上也悬挂许多人头。”一个个血淋淋的杀戮场面, 给幼年的沈从文留下心灵以巨大的震荡。

沈从文在湘西地方部队服役时期亲眼目睹了为权利和利益而发生的杀戮场面。在《怀化镇》中, 对怀化清乡的残酷杀戮有过详细的记载:“前面几个士兵, 中间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孩子, 挑了两个人头, 这人头便常常是这小孩子的父亲或叔伯。后面又是几个兵, 或押解一两个双手反缚的人, 或押解一担衣箱, 一匹耕牛。”充满鲜血与愤懑的回忆, 这使他后来感到生命的脆弱与珍贵,从而非常敬重生命。对于统治者和军阀为维护自身利益而残害无辜生命,这是沈从文对政治和战争都非常痛恨, 他在此以后里对政治都是冷眼旁观的态度的主要原因。

沈从文在《边城》里也隐藏了对农民与士兵的一种不可言说的温情。故事通过描绘了他们的生活和单纯的情感,进而歌颂那自然雄强的生命力, 表现了湘西人们自然而又自主自为的生命形式。

边城人们尊重生命, 维护生命的尊严。年迈的老船夫仍坚持抚养女儿留下的孤儿,翠翠便得以奇迹般的成长成为活蹦乱跳的少女。为了保护生命尊严, 他们勇于以生命去反抗。“遇不得已必须动手, 便霍的把刀抽出, 站到空阔处去, 等候对面的一个, 继边着就同这个人用肉搏来解决”, “用刀保护身体同名誉”。

沈从文在文中描写了三次死亡的意象, 暗示了自己对生与死的看法。即翠翠父母相继殉情而亡,天保因意外而死和老船夫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抑郁而亡。

生与死常常相伴,而死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 也是生的必然发展趋势。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人类深知无能为力。生命是庄严的,每个生命都应有尊严的生存。珍惜生命的来之不易的同时,更要保护生命,捍卫生命的尊严。当生命受到屈辱时,不惜以死来捍卫生命的尊严。只有被尊重的生命方能寻找价值与意义。所以, 我们应该尊重一切生命。生命是美好的,美丽而伟大,对于生命应敬畏,崇尚,虔诚和感恩。这是沈从文关于生与死的哲学所给我们的启示。

(二)生命和谐的赞歌

故事中老人、女孩、黄狗组成了一个静谧和谐的生活氛围。两岸青山,绿水环绕,宁静而致远。沈从文于1934年完成边城的创作,他表示想在繁杂的世界中用“温柔的笔调”写一些纯粹的,与现实生活不沾边的故事,以作为心灵的蔚籍。。沈从文一生“信仰生命”,在作品中通过对向西人原始的自然的生命形式中赞美人性、赞美生命的活力。与此同时,也表现出生命的的悲凉与坚忍。例如故事中的女主人公翠翠的父母双双离世,剩下幼小的翠翠在人世间。翠翠仍然在慈悲但年迈的祖父养育之下健康顽强的成长起来。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翠翠没有因为父母的缺失而堕落,反而是在邻居和祖父的照料下茁壮成长。故事中的翠翠皮肤黝黑,身手敏捷,勤劳乖巧,为人天真活泼,是大自然培育出来的灵秀女子,散发着生命的活力。

在沈从文笔下的故事中,人物面对情感的悲欢离合,更多的是体现了一份对感情的忠贞与坚守。边城的世界岁月悠长,但是一生似乎只够爱一个人。正如翠翠的父母得知无法长相思守,宁愿一前一后落河殉情。用结束生命的方式使爱情的以永恒。又如主人公翠翠得知一切的真相后,心甘情愿守候在象牙白塔下痴痴地等候出走的傩送归来,尽管未知他是否会回来。这些离别的情节给故事蒙上了悲凉的色调,有一种孤独的凄清感。但是也体现了沈从文先生那个年代人们对爱情的忠诚,而这些恰恰是生命中所需要绽放的光芒。通过悲壮的牺牲与痴情的等候,同时也诠释了沈从文对生命中“爱”的看法和对“爱”的坚守。

故事中的人物在悲喜交织的人生中,一切都显得如此恬淡自然。仿佛与这灵秀的山水相融合,对生命和谐的礼赞。

《边城》里洋溢着蓬勃的生命意识。日本学者城谷武男曾见解独到地指出:《边城》最本质的主题是“生命的燃烧”。[4]沈从文把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融入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来, 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生命哲学。沈从文的生命哲学, 主要体现在《水云》等散文作品里;而在《边城》里, 沈从文以小说的形式再次阐释了他的生命哲学。

边城的乡村世界是与现代文明对立起来的,《边城》本身这部作品是带有一种孤独凄清感,这是来源于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虚伪于喧闹的一种反思与叩问。茶峒山城中这种清新、宁静而又强悍几乎接近原始文明便是沈先生的文化哲学。沈从文所追求本性的美与爱,与现实的对比,从而引起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曾用猫头鹰黄昏起飞的故事来寓意哲学的反思是深沉并且自甘寂寞的,同时也是冷峻的。沈从文的《边城》中的“边”字就有一种与世隔绝的孤独冷清的感觉。这座宁静的山城处于工业文明的边陲,一面宁静一面喧闹。乡村文明也逐渐的物是人非了,人情渐渐冷淡,沈先生对未来发展的未知而产生忧虑,引发对人生的深沉的哲学反思。

六、总结

《边城》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是沈从文美学思想的体现,文中体现最多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人性美。沈从文是个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家,他的作品融写实与寄梦于一体,《边城》这部笔调流畅,风格清新,语句优美的七万字长诗,体现了原始自然的生命之美与人性之美。但是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所带来的变化,引发了作者对生命哲学的深沉思考。

本文总结了《边城》中体现的湘西山水之美和风情之美,最重要的也是篇幅最长的分析了《边城》体现人性之美。《边城》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值得我们去细细的品读,慢慢的品味。我们当代人为现实生活的压力与繁杂的工作使我们疲于奔命,不停地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追求物质利益和享受生活的时候,我们往往忽视了对自我本身的审视。重新品读《边城》与领略当中的边城之美的同时,我们应该对内心的精神世界与当代浮躁功利情感精神世界的反思,重新对空疏浅薄的内心思考与启示。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文集》[M].第1版,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5

2.李平.《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M].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

3.沈从文.《沈从文自传》[R].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9

4.苏立康.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3

5.赵园.《沈从文名作欣赏》[J].中国平和出版社,1999.3

6.沈从文.《湘西散记》[M].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1982

7.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M].骆驼出版社,1987.8

8.沈从文 边城[M]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

9.龙迎春.寻找翠翠[J].传承,2008(7):30.

10.刘洪涛.牧歌与中国形象[J].文学评论,2002(1):72.

11.沈从文.边城[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3:4.

12.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11.

13.沈从文.边城[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9.

14.沈从文.沈从文全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152.

15.沈从文、边城[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16.沈从文,边城[M]北岳文艺出版社

17.沈从文.边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7

18.沈从文.烛虚[A].沈从文全集:第12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9.沈从文《边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彭涛《边城》—析沈从文的文学思想—爱与美的天国

文章的最后再送同学们一些汉语言方向的本科毕业论文作为参考.看到文章希望大家能留下珍贵的点赞如果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可以关注一下 感谢大家!

(汉语言文学)试论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doc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