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绪论写一部实证性专题苏联史
沈志华/主编
苏联74年兴衰历史,就是体现为斯大林模式的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和发展道路的历史。中国人关注苏联,学习苏联是有理由的。俄国是一个半亚洲,半欧洲国家。列宁认为,中世纪俄国的土地关系与土地制度是部分封建(欧洲中世纪社会经济关系术语)的,部分亚洲式的。列宁、恩格斯都相信俄国可以列入东方社会的范畴。
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资产阶级的种种革命和改良的方式大体完成对传统农业改造而转向工业社会时,众多东方国家也开始主动地、或被动地进入现代世界。由于大多数东方国家不具备“资本主义曙光”的种种条件(地理、金矿、奴隶贸易、殖民地等),普遍受到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压迫、排挤与剥削,更由于东方社会的历史条件,其难以按照西方国家的方式来改造社会与发展经济。
原始社会解体后,由于自然、地理因素,东方社会没有经历西方社会那样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历史发展阶段。当西方海上贸易引发的商品货币关系充分扩展并开始侵蚀欧洲封建庄园制的肌体时,当西方第三等级站起来向封建贵族提出历史性的挑战时,东方世界的大部分地区还停留在未开放状态,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这里不存在土地私有制,国家时真正的占有者,村社制度、宗族结构使社会分成各自独立而闭关自守的组织,这些简单的生产机体的不断再生产,保证了“这种社会的基本经济要素的结构不为政治领域中的风暴所触动”。(《马恩全集》)等等,所有这些东方社会的历史特点,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西方文明从而难以完全融入东方社会。
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种种矛盾使人们去思考和探索未来社会的更替形式与发展方向,最成功的就是马克思主义。许多东方国家,而不是西方国家,接受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既能摆脱落后传统,又能对抗资本入侵的发展道路。首先进行尝试的便是俄国。
本书主要讨论:苏联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怎样的社会主义道路?遇到了什么困难,如何跨越的?在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其如何处理社会、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诸多矛盾与问题?通过苏联这个“红色帝国”的崩溃,历史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苏联亡党亡国,是因为什么?
历史性的转折:1917年俄国革命
姚海
一 俄国革命的根源
二 自发的二月革命
三 布尔什维克革命理论的转变
四 布尔什维克与七月事件
五 走向武装夺权的十月
六 苏维埃政权与立宪会议
一俄国革命的根源
长期因素:俄国现代化的结构性矛盾
18世纪初期,以彼得一世改革为标志,俄罗斯走上了以赶超西方先进国家为主要特点、以追求军事强国为直接目标的现代化之路,由国家政权主导并以强制手段直接推动,以政治生活领域的停滞以及巨大的社会损失为代价。改革使俄国的欧化达到高潮。存在许多矛盾。
首先是有限的西方化目标和普遍的东方化手段之间的矛盾。沙皇政权引入西方文化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俄国的现存社会及其制度,而是为了增强力量。彼得以东方手段推行西化,“用野蛮制服俄国的野蛮”,这是从莫斯科公国时代形成的传统。
其次是表面生活的西方化与内部结构的东方化之间的矛盾。俄国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并没有欧化,反而加强了东方化的趋势。因为使用东方化的手段必须依赖东方化的制度,君主专制制度与农奴制度得到进一步增强。
再次是欧化过程中上层的西方化与下层东方化之间的矛盾。作为受益者,贵族在与国家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改善。而农民,却要承担经济政策上的重要负担,在人身方面更是受到了残酷的奴役。上下层文化差距扩大。
18世纪末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开明专制改革与19世纪亚历山大一世的贵族自由主义改革表明,西方文化对俄国渗透到了意识形态和内部结构的层面。农民获得人身解放,成为公民。地主土地具有了一般资产阶级所有制的特征。但农民的解放是有条件的,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但以行政权力强化了的村社和连环保制度仍把他们束缚在封建宗法关系中。俄国走上了扭曲的发展道路。
改革使俄国旧有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等级关系松动,阶级关系逐渐形成。贵族地主特权受到限制。工业资产阶级成长,工业无产阶级兴起。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重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运动的活跃,必然要求滞后的政治结构进行调整。专制制度从封建农奴制走向资本主义国家后,必须继续按照资产阶级的法制精神,进一步改革。但由于1860~1870年代改革的妥协性,俄国政治制度对不同政见者的压制使革命者采取了极端的方式证明自己的存在。革命激进主义迅速发展,刺杀了亚历山大二世,沙皇政权由政府自由之一转向反动,拒绝任何改革。
到1890年,俄国经济出现“工业高涨”的局面。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国家经济结构变化,社会结构急剧变化。都市化过程加快导致城市人口快速增长,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知识分子人数显著增加。要求废除等级制度、实现平等自由和社会公正的呼声日益强烈。但俄国总体上仍是落后的农业国家。尽管农奴制废除,但农村落后,农民生活贫困。原因首先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缺少土地。其次是宗法制,村社限制了农民自由,抑制了分化。
自由主义激化,马克思主义流派形成,列宁主义诞生,革命民粹主义复活。俄国积累了太多的矛盾,政权调控力削弱,俄国历史上屡试不爽的政治传统—由政府主动进行自由主义性质的改革以缓和矛盾、实现发展—已不再奏效。日俄战争引发了第一次俄国革命。最后沙皇政权让步,君主专制消失,公民自由和政治自由得到承认,杜马成为新的政治舞台。俄国向资产阶级君主制演变方向走出关键一步。
中期因素:第一次革命后的形势变化
旧的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斯托雷平改革的第一个目标是农民土地问题。土地可以私有,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演进,加速对农民的剥削,使村社更快地瓦解,使农民资产阶级更快形成。贵族地主阶级选择的变革方式具有反人民的性质。这是一条以牺牲广大农名群众为代价的农业资本主义道路。村社宗法共同体瓦解,农民分化加剧。商品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俄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受到动摇和瓦解,旧的信仰逐渐丧失,新的观念开始形成。
农民要求把地主土地交给农民,使地产分配符合平均原则和劳动原则。农民代表要求把土地交给个人或自愿结合的协作社使用。民粹主义政党社会革命党提出:党坚持把全部私有占有土地社会化,并过渡到社会占有和在平均使用基础上交给民主地组织起来的公社和地域性公社联盟支配。
......
总体而言,第一次革命后,沙皇政权的被迫改革使俄国政治结构有所调整,经济发展迅速,现代化进程加快。但旧的根本问题得不到解决,现代化进程引发了更加尖锐的矛盾。
短期因素:战争影响下的事态发展
......
二自发的二月革命
1917年2月23日到3月2日,沙皇制度在八天内土崩瓦解。
自发性与革命进程
彼得格勒工人的罢工是革命的开端。工人游行的真实原因是食物供应不足。“饥饿群众的自发暴动将是走向最可怕的无政府主义革命疯狂和无情破坏道路的第一或最后阶段。”罢工过后,并没有马上被赋予政治意义,但人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2月27日,军队由于其内部利益斗争,也加入了游行。各政党采取行动,试图以各自的方式对革命进程施加影响。苏维埃很快成为了最重要的现实政治力量。
君主制问题
政权问题
三布尔什维克革命理论的转变
二月革命发展时,布尔什维克无论在组织上还是思想上都还未为这次革命做好准备。二月革命后的俄国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布尔什维克和其他政治力量一样,都面临历史性的选择。其国内组织依据建党初期就已明确的革命理论,准备走上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框架内的合法反对派之路,而列宁回国后从根本上扭转了这一趋势,把党领导上了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道路。
国内布尔什维克对革命的认识
1905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决议指出,在俄国,无论是为了无产阶级的直接利益还是最终目的,都首先需要用民主共和制来代替专制政体。这个民主革命将不是削弱而是加强资产阶级统治。他们认为虽然临时政府时资产阶级的,本质上反对革命的政府,但绝大多数人认为改变政权不是现在要做的事,“现在强行加速与资产阶级各阶层分离的过程,对我们是不利的。必须赢得时间,以便巩固革命的成果,作好与临时政府斗争的准备”。
孟什维克认为,经济落后的俄国还不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未来的革命应为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开辟道路,资产阶级民主政党应该领导革命并组织政府,而其他社会主义政党将以反对党的资格对政府施加压力,争取实现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经济和政治要求,然后再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条件。他们希望俄国向着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向发展,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都将成为合法的反对党。
但列宁的介入完全改变了局面。
列宁的新思想
二月革命爆发时,列宁作为政治流亡者旅居瑞士的苏黎世。他像所有人一样,根本没有想到彼得格勒会发生革命。革命的事实给列宁带来极大震撼,他的思想发生了剧烈转变。列宁已经定下了原则。列宁的策略是完全不信任新政府,不给新政府任何支持,把无产阶级武装起来—这是唯一的保证。4月4日列宁在两党代表联席会议上作了报告,即《四月提纲》,其核心思想是解决政权问题,以工人代表苏维埃取代临时政府,以苏维埃共和国取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是对布尔什维克理论的根本转变。列宁明确提出,旧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应当抛弃,建立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政党。虽然最初他的纲领遭到了普遍反对,但列宁通过不断斗争,开会,商谈,解释,讨论分歧,首先得到了普通工人党员的支持,基层组织的支持,最终取得了领导层的支持,可以推行新方针。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对俄国社会进行分析,只能得出俄国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尚未成熟的结论,但列宁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阶段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一战创造了改变历史顺序的机会,使俄国物产阶级可以限夺取政权,再解决发展问题。
在1917的革命浪潮中,列宁充满了斗争精神,不愿选择“平稳的航行”和充当“安全的反对派”,而宁愿“首先让无情的斗争来解决选择道路的问题”。对无产阶级来说,“这种斗争至少会使他们有一些机会为进一步发展文明整的并不十分寻常的条件”。
但历史已经证明,在资本主义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政治革命并不等于也不能代替以一定生产力水平为前提的社会革命。为了实现社会主义,胜利的无产阶级首先面临使自己的国家成为文明国家的任务。
7.21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