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人民日报学写议论文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跟人民日报学写议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当代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在语言表达中,段落是至关重要的。几乎可以断言,能够写好一段,一定能写好一篇。不重视段落的训练,这是不少学生写不好文章的重要原因。”
现实情况正是如此。同学们往往被一种错误的导向所迷惑,那就是高考阅卷时间短而任务重,阅卷老师不可能注意中间部分的问题,只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因此我们同学便以为只要注意开头和结尾的写法即可,中间部分可以敷衍了事,往往将之写成“观点+例子”、“以叙代议”等错误形式。事实是,开头和结尾固然重要,中间部分也很重要甚至更为重要。因为,结构严谨和内容充实乃议论文的基本要求,否则,议论文的逻辑性和说服力从何而来?总不能凭空而来吧?
高考议论文构段的五种形式
议论主体段,应该具备“五有”:语段有观点,例前有导语,叙例有方法,例后有分析,语段有引申。标准语段的构成:“观点+议论+举例+分析+小结”。
分论点句(一句话即可)+阐释句(提出分论点后,最好对分论点再深入阐述一下,对其意义、范围、程度、后果等方面做一下生发,会加深分论点的论证性)+材料句(结合分论点简要引述对论证有用的那部分)+分析句(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分析例子,论证分论点的合理性)+结论句(不是分论点的简单重复,应该在论证的基础上引申一下,或强调其意义,或强调其危害,或挖掘其本质,或扩展其范围,或表明态度,或发出呼吁……对论证的内容总结深化,然后巧妙过渡到下一个分论点)。
当然,也可以适当地变化,生出诸多变式,但基本要素一定要有。从构成的要素来看,主体段有以下常见模式。
1.“观点+例子+分析”式
这种构段方式的思路是:先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叙述事例,最后分析事例。采用的其实是一种“总—分—总”的构段思路。如:
谁的青春不曾迷茫?曾几何时,80后被称为“垮掉的一代”,90后被称为“佛系青年”,我们00后最近突然迷上了“葛优瘫”。然而在一片质疑声中,许多不懈奋斗的80后已然成为栋梁之材。运动员刘春红北京奥运夺金;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授课。清代学者汤斌劝诫学子:“当拔出流俗,不可泛泛与世浮沉。”你的青春里,也必然有许多颓废的声音。请相信我:执着追梦不随波逐流,才能超越惰性,绽放出青春的风采。
(《愿逐明月,待你前来》)
这是一个采用了“观点+例子+分析”的议论文完整段。这段文字先用反问句提出观点,然后举刘春红、王亚平的例子加以证明,最后分析只有不随波逐流、超越惰性,才能绽放出青春的风采。
2.“引言+观点+事例+分析”式
这种构段方式的思路是:先引用名人名言,然后或结合观点对名言进行诠释,或直接提出观点,中间叙述事例,最后进行分析。如:
孟子曾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们的意志凝聚起来,就形成了命运共同体。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我看见中国生产的口罩运往他国,我看见中国的医疗队员驰援国际社会,我看见塞尔维亚总统落泪深情称赞中国医疗队……这些中国在抗疫中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表现,令我动容。
(《一苇以航,通彼远方》)
这是一个采用了“引言+观点+事例+分析”的议论文完整段。先引用材料给定的名言,再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用疫情期间中国对国际社会的援助的具体事例,证明中国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方面的努力,最后加以论证分析,强调了分论点。
3.“观点+诠注+事例+分析”式
这种构段方式的思路是:先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举例,最后分析事例。如:
着眼当下,有德有识之人在劳动中定义人生。改革开放四十一年,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飞跃。中国人民能从温饱不足到富裕小康,正是千千万万劳动者以汗水换取的骄人成果。袁隆平手中饱满的杂交水稻,让饥荒与贫困离我们越来越远;景海鹏乘坐的载人航天飞船,在浩瀚的宇宙中留下了中国人的身影……他们在劳动中编织人生的辉煌。“天眼之父”南仁东二十年扎根大山深处,为国造望远镜;科学家林俊德在生命最后一天仍坚持工作;还有“三十二年驻守,三代人无言付出”的守岛英雄王继才,他们用自己的人生对劳动精神做了最美的诠释。
(《让劳动精神照亮逐梦征程》)
这段文字采用了“观点+诠注+事例+分析”的构段技巧。先亮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对观点做简要的分析,再举袁隆平、景海鹏、南仁东、林俊德等人的例子印证观点,最后加以分析总结。
4.“事例+分析+观点”式
这种构段方式的思路是:先叙述事例,然后对事例进行分析,最后在分析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如:
苏轼在扶风,看到甘霖普降,高兴地作《喜雨亭记》。在杭州和广州,他兴办水利、赈灾、治病……他以一己之力对抗着王安石新法留下的恶果遗患,关注着千里荒旱,流离饿殍。针对逃兵变为盗匪的现状,他发现问题症结在于低级军士出差官家不发旅费的荒谬法令,从源头上治理。有些小事,不是难做,而是没人去做。苏东坡纵使受人陷害,于宦海沉浮,也坚持做对的事,他虽遭贬谪,却为百姓奔波,使百姓免于受到新法带来的伤害。苏东坡用他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不论身处怎样的境地,保持从容豁达,是大器的君子。
(《君子大器》)
这是一个采用了“事例+分析+观点”的议论文完整段。文段先举苏轼做出的一系列成绩,再分析做出这些成绩时苏轼的处境,最后亮明观点:“不论身处怎样的境地,保持从容豁达,是大器的君子。”
5.“观点+事例”式(重复中心词,夹叙夹议)
敢于正视,方能砥砺自我。卡夫卡在《变形记》中以格里高尔之眼,正视了金钱社会中亲情的不堪一击。东野圭吾在《白夜行》中以唐泽雪穗之眼,正视了人性的险恶与卑劣。吕克·贝松在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中以马蒂尔德之眼,正视了青春的艰辛与迷茫。伟大的艺术家敢于正视灵魂世界的精神难题,直面自我软弱的本能,审视人生,砥砺自我。
(《敢于正视,方得重塑》)
这是一个采用了“观点+事例+总结”的议论文完整段。先提出分论点,然后以卡夫卡、东野圭吾、吕克·贝松作品中的人物如何“审视自我”为例,并用“以某某之眼”的句式,整齐的排比论证,最后总结,照应分论点。
事例论证段
从运用事例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例证段分为详例主体论证段、略例主体论证段和正反主体论证段等。
(一)详例主体论证段
例一:
心中有梦,我们走得更远;敢于尝试,精彩就从这里开始!
被称作“猪肉大王”的陈生,当年怀惴着北大经济学学士和清华工商管理硕士双料证书进入政府机关,因与机关氛围格格不入,毅然选择下海摆地摊,尝试经商。他不顾周围人的嘲笑与反对,凭借自己对市场的独特认识和大胆尝试,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拥有了广东最大的猪肉连锁店,不仅把猪肉卖出了北大水平,也改变了人们对这个行业的认识。试想,如果陈生对自己北大清华的名校身份顾虑重重而不敢选择“卖猪肉”这个行业,如果他在众人的嘲笑声中退缩,那么他还能成功吗?正是因为他心中有梦,尝试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在一片反对声中中坚定信念,敢于走真正属于自己的路,才摘取了成功的花朵,证明了自己,实现了梦想!
以上这个语段共300多字,其中叙陈生之例部分为154字,但仅举陈生为例,可谓详例的典型。
例二:但纪念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它就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60年前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刽子手,日本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还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拜鬼”……日本这种偏离理性范畴的“纪念”活动,自然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
详例的要求:
典型(说服力强)、新颖(读者不一定深入了解或较为陌生)。对读者耳熟能详的例子不宜作为详例。详例也要求叙例简洁,一般叙例部分不超过150字。
(二)略例主体论证段
例一:
①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论点)②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很多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过渡)③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④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⑤华罗庚曾“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天在做好营业工作后,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昼夜不停,寒暑不辨,刻苦自学,潜心钻研数学,终成著名的数学家。(论据)⑥为什么他们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有建树?⑦因为他们不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运;不管在怎样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坚信: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马,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分析)⑧因此,他们在“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出。(结论)
这个语段共300多字,列举了受因斯坦和华罗庚这两个事例。但真正叙例的文字只有130多个,故可称之为略例完全段。这个语段运用因果分析法,一层深一层地提示了他们冲破“埋没”的原因:不甘被埋没,坚信能冲破埋没,努力拼搏奋斗。从而使事例很好地论证了论点。
略例的要求:
①以量多取胜,至少两个事例,一般要有三至四个事例为宜。
②运用排比或整句叙例,文字简约,句式整齐,气势磅礴,文采斐然。
③常用归纳、因果和假设分析法。
④在排列上要求按一定的顺序,比如,从古到今,从中到外。
⑤兼顾不同的领域。比如,政治、经济、军事、科学、体育、文学艺术等。
另外,略例排比还有一个好处,即读者比较熟悉的陈旧例子,也可采用。
例二:只有付出,才有收获
左思为写《三都赋》,闭门谢客,数载耕耘。“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三都赋》轰动全城,一时洛阳纸贵。李时珍为完成《本草纲目》这一鸿篇巨制,历时27年,三易其稿,才成就了这部享誉世界的“中国古代百科全书”。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为了揭示电和磁的奥秘整整奋斗了10年。10年之后,他成为揭示电磁奥秘的第一人。
左思、李时珍和法拉第,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不同的研究领域,而他们成功的道路却是相同的——付出,执着地付出。付出心血和汗水,付出精力和智慧。当这种付出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一定能浇开成功的花朵。
上面这个语段所列举的事例比较全面,注意了时间、空间、领域的组合,而且紧扣论点对论据进行探因究果的归纳分析。
例三:徒有万般“羡鱼”心,而无一丝“结网”意,结果定会一事无成。这道理虽然浅显,但实际上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清楚认识到的。有的人希望成为爱迪生式的“发明大王”,可是却畏于钻研科学知识之难;有的人想继莫泊桑之后,再夺“短篇小说之王”的桂冠,但又慑于常年练笔之艰辛;有的人想一鸣惊人成为“音乐巨匠”,却惰于在五线谱的田地上埋首耕耘;有的人愿自己有一副郎平的“铁榔头”,却怠于无数次的扣杀训练。如此心怀鸿鹄之志,而身属燕雀之行,连一条小小的鱼都会捉不到,更何况要实现那恢宏的大志呢!
本语段三个事例构成略例排比,句式整齐,读来颇具气势。
(三)正反对比主体论证段。
例一:
诗意地生活,源自人们内心的和谐。季羡林曾说过:“真正的和谐是人内心的和谐。”试想,一个内心浑浊不堪的人如何能够让生活充满诗意呢?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往往是其内心的真实反映。(正例)故如水般澄澈的林妹妹幽居在潇湘馆,在那一丛青翠的绿竹下迎风洒泪,对月抒怀,吟出一句句清巧奇谲的诗。(反例)而浑身散发着酒肉臭的薛蟠却只懂得猜拳行令,信口开河胡诌些“一个蚊子哼哼哼”的荤段子。内心和谐,充溢着对万物的爱的人才可以诗意地生活。
在这段中,论据选用了文学作品《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与薛蟠进行对比,一个是心“如水般澄澈”,一个是“浑身散发着酒肉臭”。两个人内质不同,生活品位自然迥异。这样一对比,观点鲜明,令人信服。
例二:沉稳在磨难中造就。(观点)一个没有经历过很多挫折与磨难的人,若身陷困境,很容易不知所措,心浮气躁,岂能成大事哉?(过渡)君不见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没有经历磨难,便很难形成沉稳的性格,更不用说取得辉煌的成就了。(正面叙例,例后评点)秦王朝初定,秦二世不是居安思危,而是身陷声色犬马之中。最终,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倘若秦二世不念纷奢,励精图治,以求沉稳,则可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反面叙例,假设分析)
(四)复杂的主体论证段
例一:
①脚踏实地是个人奋斗成功的阶梯。②达芬奇年轻时,本在绘画方面成绩平平,但他脚踏实地,异常刻苦,审视不足,勇于改进,苦练基本功,从画蛋开始,经过无数次的练习,终于找到了绘画的诀窍,最终成为赫赫有名的大画家。③可见,每一次的成功都与脚踏实地的不懈努力分不开,一味空想只能浪费生命。④如果达芬奇只是躺在沙发上,喝着咖啡做白日梦,蒙娜丽莎就微笑不起来了。⑤再如孔子韦编三绝,祖逖闻鸡起舞,王羲之退笔成山,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脚踏实地确实是个人成功的不二法门。⑥哲人尼采说:“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磨炼的人才拥有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鲜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⑦诚哉斯言!
此段①为观点,②为举例(较详),③④为分析议论,⑤前半句为列举略例,后半句至语段结束为分析议论。尼采的名言可视为引用论证,亦可视为作者借尼采之言来分析议论。
文无定法。以上所举只是议论文主体段构成的几种常见形式,写作时大可不必拘泥。至于我们在写作时采用什么方式,要根据文章题目,根据自己对材料的把握,根据文章整体需要而定。
高考议论文文段“五句构段”法
一个标准的议论段——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那种,应该依次包含如下五种功能不同的句子: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一定要回扣材料)。
1、观点句:
(2)句式:简洁的陈述句
(3)数量:一句
(4)句末标点:句号
2、阐释句:紧跟观点句,力求清晰简洁易懂。
3、材料句:举事实论证,叙述讲究简明扼要,选材角度准确。要求只写人物、事件、结果;不要细节描写,删除无关情节,紧扣观点句,最好点出关键词。
4、分析句:紧扣主题,结合选材,对事实进行切中肯綮的剖析。
5、结论句:联系实际,适当延伸,回应段首观点句。
例如:知识就是力量。(观点句)它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阐释句)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以坐知天下之事。(材料句)凭什么?知识,以及知识带来的预见性。(分析句)史蒂芬·霍金,被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轮椅上20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一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能够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材料句)靠什么?知识——关于宇宙奥秘:天体物理、时空本质的最新知识,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智慧。(分析句)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知识能够决定命运,知识能够给人自由。(结论句)
当然,主体段有时是由若干个自然段构成的语段,是主体部分的一个层次,不一定只有一个自然段。
材料+观点。
有的一味堆砌素材,材料之间缺少联系;有的直说结果,缺少分析;有的语焉不详,不够准确。
高考议论文文段“五句构段”法,至少也是:
材料+分析+观点。
例一: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是故,善假于物者胜。(“论据+观点”,没有自己的议论)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假”者,借也。人虽然自封为万物之灵,但有很多事欲做不能。不借助于车马,不能到达千里之外;不借助于船只,不能横渡江河湖海;但正是这一“借”,使人类可以将世界控于手掌之中,这一“借”,使人类成为万物之灵。是故,善假于物者胜。
例二:
贫困也是一笔财富。“自古才子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互相脱离,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的桥梁,论点还是论点,论据还是论据;论据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论点孤立无援,也就失去了立足的依据。这种“不讲道理”的议论文,论点无论怎样正确,也不足以服人;论据无论怎样充足,也不过是一堆零碎的材料。
修改建议:补充内容,规范成段
贫困也是一笔财富。(观点句)自古“寒门出贵子,白屋出公卿”,贫困让人学会努力、学会思考、学会成长。(阐释句)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材料句)他们因为贫穷,才更知道珍惜,知道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摆脱。因为贫穷,才会在黑暗中长途跋涉,在逆境中执着前行。(分析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结论句)
《人民日报》段落结构欣赏
分论点+阐释 + 具体例子+分析 + 总结
《美育是一种刚需》
(分论点)美育使人向内发现自身的心灵之美,塑造个人品行认识了美的判断准则,享受美好后,人的心灵也会因受到美的熏陶变得纯净而真挚。(具体例子 点出要素)梅兰芳在学习戏曲之美后,面对日军带来的国仇家恨,蓄须明志不为日军唱戏。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以墨为心,梅为骨,在书画之美的感染下,于笔墨中书写着自己高尚的风骨;国学大师叶嘉莹在诗词美的熏陶下,垂暮之年裸捐百万个人财产给慈善机构,叙说着自己为人的情操美的熏陶和美好事物的感染下,升华着自己人格的美好。他们在美好事物的影响下,转化为打磨自身品德的方式,使美外化于心却最终内化于行。(总结)由此可见,学“美”育“美”,可以使人在美的浸润下,上升到更高层次的精神品质的美好与璀璨。内化为人的高尚品质与社会发展的源源动力。美育于人尤其重要,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我们尊重原创,好的资料也值得我们推荐。出于学生学习与同行交流,我们采用了部分微信公众号、QQ语文群及其他免费网络资源。若因第三方原因,无意中侵犯了您原创版权,请联系处理,谢谢!发布文章只是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