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论文(农村养老文献综述)

2023-11-22 03:26: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论文(农村养老文献综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论文

(一)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牛文涛、姜润鸽(2020)分析发现,70年来,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主要经历了“传统家庭养老—集体养老—新型家庭养老—社会化养老”等四个阶段的演化过程。尽管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二元”架构具备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农村养老保障产品长期供给不足,引致养老保障体系的运行成本持续增长,进行城乡统筹的所谓“转轨”成本较高。市场化参与力量相对缺失,农村养老保障的多元主体供给体系难以构建。由于可能存在的“小农意识”和短视行为以及关于养老保险产品的悲观预期,农民群体的主动参与意愿相对不足,引致这一群体广泛参与的可持续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并未有效构建。

常振、张士昌(2012)认为,当前农村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具体表现为家庭养老功能弱与社会化养老层次低并存、养老服务种类单一与老年人消费能力低并存、政府资金跟不上与民间资本难引进并存、专业认识缺乏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留不住并存、养老机构入住率与老人入住难并存等问题,并提出构建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构建以县为中心的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建立老年信息服务平台。戴稳胜(2015)指出,当前我国农村老龄人口养老保障事业中的困境可以总结为几点:第一,无论是从居住环境与经济来源角度,还是从生活方式与精神慰藉角度看,农村养老仍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方式,社会化养老保障程度极低。但是随着家庭结构、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子女不稳定的经济来源使老龄人口养老的风险抵御能力较差,且家庭养老方式对农村年龄劳动力的压力越来越大,现行家庭养老模式难以长期持续。第二,农村老龄人口受传统观念约束较大,依靠子女养老的理念难以转变,未能形成主动养老的预期,因此基本不能主动形成养老保障的基础。第三,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老龄人口及其家庭对社会养老机构如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较为排斥,认为老人入住社会化养老机构违背了传统的孝道要求。这也导致社会化养老机构的经费来源过于单一,约束了社会养老机构的发展,形成了“客源少经费不足,经费不足则条件难以改善,条件较差则愿意入住的人更少”的恶性循环。第四,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实践与理论探索不足,从而使养老服务供给不能跟上养老需求的增长,养老供需难以均衡。第五,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仍然存在若干问题,如制度设计存在缺陷,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不足,社会养老保障虽然覆盖面越来越广,但保障水平很低,社会养老服务多渠道供给的法律依据不足等。建议城镇化进程中要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应注意结合家庭、社区、社会三要素,融合多方力量,构建居家养老、社区与社会力量养老多种模式结合,个人奉养、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多种经济来源为支撑的综合养老服务体系。王世平(2019)提出,农村养老保障仍是我国社会保障的一个薄弱环节,存在诸如农村养老院数量少、基础设施差,从业人员专业性不强和待遇低,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养老失业的积极性不高、农民收入水平低、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等问题,并建议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拓宽农村养老渠道;健全土地承包流转制度,给予农民自主选择权利;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农民养老保障水平。王瑶瑶(2019)基于在天津市北辰区部分农村的实地调研,提出了农村养老保障面临的个人养老与家庭养老的内在矛盾、空巢老人的养老困境以及土地保障功能弱化、老年人再就业阻力大等问题,并提出强化家庭养老,发展新型养老;缩小城乡差距,加强人文关怀;增加土地收益,拓宽就业渠道等建议。黄靖尧(2020)从国家、家庭、个人三个层面挖掘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总结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单一、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尚未达到百分比、农村养老金保障水平低、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农村老人传统观念固化、教育程度低和经济水平等,由此提出以减少国家财政负担压力为目标、以养老群体的意愿为导向的农村养老半自助模式,以解决和弥补农村养老模式现存的不足。陈建兰(2008)以2008年苏州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老年空巢家庭养老现状的调查资料为基础的研究表明,苏州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状况总体较好,大部分空巢老人每月可以拿到固定的养老金或养老补贴,生活能够自理,生活充实没有孤独感,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苏州农村空巢老人的收入水平总体偏低,老人们的躯体健康状况并不非常理想,对社区照顾的广泛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农村空巢老人闲暇活动的场所较为缺乏,社区在丰富农村老人精神生活方面几乎没有任何作为。陈芳、方长春(2014)通过对苏北某县的调查,分析欠发达崎岖农村养老模式的特点。分析发现,调查地的农村自我养老的比重已经超过家庭养老,农村养老从传统得家庭成员经济供养、生活照料、情感慰藉为主转变为老年人的经济自给、生活自理和情感自抚。农村养老模式的这种变化源于一方面人口流动严重削弱了传统家庭养老,另一方面,社会养老又尚未建立,因而是现阶段的一种被动无奈的选择,是一种过渡性模式。舒奋(2019)对新中国70年来的农村养老方式变迁的四个阶段进行了历史回顾和简要分析,认为农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程度、农村社会体制、社会政策取向和家庭人口结构等要素在养老方式的形成、发展与转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城乡一体的社会养老制度建立和社会养老服务的快速发展,从家庭养老走向社会养老将是中国农村养老方式发展的必然选择。贺雪峰(2019)认为,老龄化问题并非是年龄问题而是制度问题。当前中国应对农村老龄化有两个优势:一是农村集体土地制度,二是村庄熟人社会。依托农村集体土地制度,让农村老年人可以与土地结合起来,形成老人农业,同时借助村庄熟人社会的条件建立老年人互助养老,国家给予必要的补助,就可能有效应对农村老龄化问题。

(二)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陈建兰(2008)以2008年苏州农村老年空巢家庭养老现状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剖析了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老年空巢家庭的形成原因,同时详细分析了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现状。研究发现,苏州农村地区的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农村老年空巢家庭产生的宏观因素,而自愿空巢和被迫空巢则是导致农村老年空巢家庭产生的两个微观因素。黄俊辉等(2014)从服务类型、服务内容、支付水平等方面评估了江苏省1051名农村老人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结果表明:有22.2%的农村老人对社会养老服务存有需求意愿,并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农村老人对社会养老服务内容存有不同偏好,主要集中在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医疗护理、文化娱乐四项;农村老人对社会养老服务的支付水平不高,其潜在需求尚未转化为有效需求;年龄、个人年收入对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健康状况和儿子数对养老服务需求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贾亚娟(2020)根据2016年陕西省农村地区微观调查数据,运用Nested Logit模型分析事实养老(儿女亲属养老、自我养老、社会保障养老以及社区机构养老)、养老成本对农村老人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事实养老对农村老人养老模式选择意愿存在显著正影响,老人倾向于选择事实分布比例高的家庭养老;养老成本对其存在显著负影响,老人愿意选择成本较低的养老模式;年龄和性别对老人养老模式选择意愿存在显著正影响。

(三)“新农保”对农村养老的影响

程令国等(2013)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08—2011年两期面板数据,使用倾向分值匹配基础上的差分内差分方法(PSMDD),评估了新农保对农村居民养老模式的影响。结果发现,新农保提高了参保老人的经济独立性,降低了老人在经济来源和照料方面对子女的依赖,参保老人对社会正式照料的需求有所增加;同时,提高了参保老人在居住意愿和实际居住安排上与子女分开居住的可能性。因此尽管新农保的实施期限不长,但已对我国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张川川、陈斌开(2014)基于CAHRLS2011-2012年全国基线调查数据,研究以“新农保”为基础的农村“社会养老”模式对“家庭养老”的替代性。结果显示,获得新农保养老金收入的农村老年人,其获得私人转移支付的概率下降了大约32-56个百分点,然而,对于已经获得转移支付的老年人,并未发现新农保养老金收入对他们获得的转移支付数额存在显著影响。结论表明,“社会养老”对传统“家庭养老”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性,但当前效果有限,完善中国农村的“社会养老”模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刘佩、张鑫(2019)基于2008年、2011年以及2014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社区数据,分析社会养老保险对代际转移支付的影响。分析发现:第一,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会显著降低老年人收到子女代际转移的概率,但对老年人收到子女代际转移总额不会产生显著影响。第二,对于未缴费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老年人而言,如果已经获得代际转移,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会提高其获得代际转移的金额。第三,对于已缴费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老年人而言,参加社会养老保险降低了其收到的代际转移净额。

黄宏伟,胡浩钰(2019)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年和2013年的微观数据,采用双重差分(DID)方法从家庭土地经营面积变化的视角评估了“新农保”对农村居民自我养老保障的替代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新农保”对自我养老保障具有显著的替代作用,参加新农保可以使农村家庭的土地经营面积减少14%。新农保对自我养老保障的替代效应主要体现在家庭养老保障能力较弱的居民中,新农保对家庭养老保障能力较强的居民影响不显著。建议政府在缴费与基础养老金发放两个环节共同发力,持续扩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效应。张川川等(2015)研究结果显示,“新农保”养老金收入显著提高了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减少了贫困的发生、提高了其主观福利,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家庭消费和减少了老年人劳动供给。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人受到的政策影响更大更显著,表明“新农保”的政策影响存在异质性。

参考文献:

[1] 常振,张士昌.我国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业的缺失与补位[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1):44-48.

[2] 陈芳,方长春.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与出路:欠发达地区农村养老模式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4,20(01):99-106.

[3] 陈建兰.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实证研究——以苏州农村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09(04):47-56+73+96-97.

[4] 程令国,张晔,刘志彪.“新农保”改变了中国农村居民的养老模式吗?[J].经济研究,2013,48(08):42-54.

[5] 戴稳胜.农村城镇化进程中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研究[J].管理世界,2015(09):174-175.

[6] 贺雪峰.如何应对农村老龄化——关于建立农村互助养老的设想[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03):58-65.

[7] 黄宏伟,胡浩钰.新农保对农村居民自我养老保障的替代效应——基于家庭土地经营面积变化视角的分析[J].社会保障研究,2019(06):65-72.

[8] 黄靖尧.论农村养老的问题与对策[J].市场周刊,2020(02):182-184.

[9] 黄俊辉,李放,赵光.农村社会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基于江苏1051名农村老人的问卷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14(04):29-41+51.

[10]贾亚娟.事实养老、养老成本对老人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影响——来自陕西省农村915位老人的证据[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0,39(01):152-156.

[11]刘佩,张鑫.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代际转移的影响——基于CLHLS数据的研究[J].南方金融,2019(12):33-42.

[12]牛文涛,姜润鸽.新中国70年的农村养老保障:历史演进与现实困境[J].农业经济问题,2020(02):54-64.

[13]舒奋.从家庭养老到社会养老:新中国70年农村养老方式变迁[J].浙江社会科学,2019(06):83-91+157-158.

[14]王世平. 关于农村养老保障的几点思考[N]. 山西党校报,2019-09-15(003).

[15]王瑶瑶.新形势下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基于对天津市北辰区的调查[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26):103-104.

[16]张川川,陈斌开.“社会养老”能否替代“家庭养老”?——来自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证据[J].经济研究,2014,49(11):102-115.

[17]张川川,John Giles,赵耀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效果评估——收入、贫困、消费、主观福利和劳动供给[J].经济学(季刊),2015,14(01):203-230.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