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今社会追星现象的论文 浅析青少年追星现象的思想成因分析

2023-11-28 02:56: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当今社会追星现象的论文 浅析青少年追星现象的思想成因分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当今社会追星现象的论文

追星现象论文第五篇:浅析青少年追星现象的思想成因分析

Abstract:The pursuit of stars has become a common social phenomenon in recent years. The pursuit of stars originates from the fans' need for their emotional attribution and identity. The worship of idols by fans is considered to be an effective way to realize their own value. In the process of star pursuit, through the imitation of idols and psychological worship, we can achieve psychological pleasure and recognition of value, and finally realize the fans' "star dream". According to Masno's hierarchy of needs, fan pursuit is an expression of self-value realization.

一、媒介是粉丝崇拜感产生的载体

现代社会, 大众媒介作为偶像与粉丝之间交流的载体, 在粉丝对偶像崇拜感的变化中起到了宣传、崇拜和模仿的作用。是粉丝对偶像崇拜感形成最有效的形式, 同时, 多元的信息量也是建构粉丝与偶像相互信任的渠道, 粉丝自身的缺陷通过偶像的言行或者作品得到思想上的共鸣。所以, 大众媒介有责任引导粉丝回归一种“偶像即是真正精神支柱而不是娱乐的浮夸的商品”。

1. 粉丝自身的缺陷是偶像崇拜产生的基础

自古以来, 崇拜就是个体追逐和坚持某一行为的内在动力。苏国红认为“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不平衡状态就是崇拜”。[1]崇拜感是粉丝对于偶像的羡慕的一种感觉, 它由粉丝产生, 又反作用于粉丝, 被崇拜的对象肯定是崇拜者在某一方面的理想形象, 偶像崇拜是粉丝自己为了在自我天性中追求完美, 希望有所寄托而产生的情感, 并将这种情感寄托于偶像。据资料显示, 崇拜感对崇拜者具有五大心理作用, 他们分别是宣泄作用、投射作用、认同作用、补偿作用、归属作用。所以, 粉丝自身的缺陷造就了偶像的存在。

粉丝所要表达的崇拜感, 能够补充其自身的心理感受, 并且这种心理感受是自己本身欠缺。崇拜感表达的同时也实现了崇拜者的心理作用, 当某种作用得到发挥, 粉丝得到回馈时, 对偶像的忠诚度也会加稳定。例如, 网络中常见的一种:粉丝群在做以偶像名义的社会公益, 当社会大多数人对这一行为表示认可和赞许地时候, 粉丝们会把这种心理的满足感当成是更多类似行为的动力, 并且认为这是对偶像真实情感的表达。从粉丝心理上来分析, 当粉丝模仿偶像的行为得到认可以后, 对偶像的模仿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存在并加深, 这实质上是粉丝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映射。

所以, 粉丝对偶像的崇拜感来自于从偶像身上寻找到自我的认同感和价值。得到社会某一群体的认可, 能够将自己归属到社会某一群体中, 这是粉丝们内心的需要, 即粉丝自身的心理需要造就了偶像的存在。

2. 媒介引导粉丝崇拜感的维持或断裂

海量的信息和多元文化的选择, 使得偶像和粉丝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随意和不可靠。比如, 当面对偶像丑闻的时候, 有的粉丝会选择愤然背离偶像, 在媒介同样的作用下, 有的粉丝也会选择继续支持自己的偶像,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有其产生的科学依据。

(1) 当偶像在媒介产品中进行输出的时候, 粉丝也是媒介产品的受众。他们对大众媒介传递出来的信息进行自己的理解并作出反应。受众本身的社会文化因素, 心理因素等才是促进他们态度改变的原因:一方面, 受众因个体差异而产生的选择性心理和叛逆心理。另一方面, 是因为受众生活在不同的团体中, 需要与环境保持一致, 得到认可和采纳, 以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心理或者行为。因此, 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地位的粉丝, 面对支持还是背离自己偶像的选择时, 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和应对行为。

(2) 大众媒介在提供不同的偶像的信息时, 会考虑到信息本身带来的利益。吸引眼球的娱乐信息往往是首选。偶像丑闻, 引导崇拜感的断裂, 偶像的正义之举则会引导粉丝们继续追捧。大众媒介在通过其传播信息中的符号、词语和句子不断地引导粉丝们对自己偶像形象的不断修正或者是摧毁。所以, 偶像产生于人们对于美好的向往。在大众媒介的作用下, 偶像成为一种工业, 粉丝是一种经济效益的代名词。大众媒介带领人们进入了消费偶像的时代, 对于偶像是“精神支柱”还是媒介打造的“假象”符号, 粉丝是无法辨别的, 而大众媒介的引导也经常是错位的。对于崇拜感, 大众媒介有责任引导我们回归偶像即是真正“精神支柱”而不是娱乐的浮夸的商品。

二、从“被击中”到“沦陷”源于情感和自我价值的需要

自我价值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 认知和评价作为客体的自我对社会主体, 以及作为主体的自我的正向的自我情感体验。自我价值是自我的一个核心成分, 它会对个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一种迷漫性的影响, 也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在追星过程中, 通过对偶像的身体模仿和心理崇拜, 粉丝逐步到达一种自我价值实现的阶段从而达到心理的愉悦和情感的认同, 通过敬仰和崇拜某个偶像来获取自我满足, 从最初的“被击中”到彻底为偶像所“沦陷”, 最终造就自己的“明星梦”的历程, 是自我价值需要的主要表现, 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1. 模仿性

由于粉丝与社会名人相比, 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方面相差悬殊, 因此, 两者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性。具体来说, 偶像通过其强大的影响力向粉丝传输一种理念, 让粉丝在无形中接受这种理念, 并将此理念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从而无意中形成了粉丝对名人言行的模仿。如好多人都喜欢模仿自己喜欢的明星, 模仿他们的动作, 语言风格, 甚至他们的穿衣打扮等。通过对偶像的模仿, 与自己形成对比, 寻找差异, 纠正自己的不足, 这一过程再追星者看来是付出了情感和达到自己理想价值实现的必由之路, 应该被倡导。而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来分析, 这恰恰是从思想的被击中到行为的沦陷, 是一个循序渐进, 逐步推进的方法论过程。

2. 认同感

传统媒体中, 明星经常以光鲜亮丽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 与受众之间保持着距离。在社交平台上, 偶像的形象与媒体报道大相径庭, 这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粉丝对新身份的认同。虽然这只是以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方式塑造偶像形象的一部分, 但客观上来说, 使得粉丝和明星之间的距离拉的更亲近, 粉丝接受偶像的言行和自身价值。偶像将自己生活中发生的琐碎事情通过社交网络展现给粉丝, 还原了其作为“真实的人”的本色。粉丝通过对偶像这种“回归平凡生活”的解读, 尽力寻找自己与偶像的相似之处, 与自己所关注的偶像之间建立了心理上的“亲密”关系, 并对自己的生活理念、社会行为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认同。[2]

3. 发展性

每个粉丝都有开始做粉的经历, 有的是瞬间“被击中”, 有的是不知不觉的“沦陷”。[3]粉丝作为传播者可将偶像加为关注, 通过媒介第一时间获取他们的信息, 关注他们的动态, 将心目中的偶像完整、清晰地传递给大众。这种以原创或者二次创作的方式, 不断地塑造和强化饱含自我意识的偶像形象。并以贴吧、微博和公众论坛为主要平台、传播偶像的实时信息、制作偶像视频、创作偶像漫画、撰写偶像的同人小说等各式各样的方式在网络空间不断发布信息, 并且力图在整个群体内部甚至是大众中产生巨大的影响。粉丝在崇拜活动的情境中通过激烈和夸张的行为表达被压抑已久的感情, 这样一种发展历程实质也是粉丝实现自我的有效方式。

三、思想愉悦、认同和想象造就“追星梦”

追星不仅激发了无数粉丝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还唤起了他们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思想情感, 提升了追星者的社会体验, 达到了身心的愉悦。他们通过对偶像的感情投入和身份认同, 将自己的某种梦想, 欲望和缺憾投射到偶像身上的倾向, 获得了勇气、信心、快乐和满足。开启自我思想的转变, 被认为是自我思想价值提升的必由之路。

1. 愉悦

粉丝将自己的经历、性格投射到偶像身上, 同时又从偶像身上汲取信心和勇气。粉丝以偶像为中介来应对外部的困难和压力, 并将偶像的成功当作自己取得成功的动力。偶像既是粉丝的理想自我和角色榜样, 又是粉丝的“精神空间”和心灵寄托。因此, 那些最铁杆的粉丝并不期待偶像迅速取得辉煌的成功, 他们更在意帮助偶像实现“梦想”。也就是说, 粉丝与偶像之间多了一层真实情感流露的关爱和期待, 除了包含浪漫主义的寄托和偶像崇拜之外, 有时甚至是亲人、友情的展现。虽然粉丝在现实世界中因种种原因无法成为偶像那样的人, 但可以通过支持偶像的演艺事业来“表明自己与其他人的差异性, 通过追“星”展示自己的梦想和自己向往的生活”。[4]

2. 认同

粉丝群体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 作为最为积极的受众, 仅仅依靠单方面吸收传统媒介的信息已经不满足于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 他们渴望自己能够行动起来, 作为传播者, 将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完整、清晰地传递给大众。这一心理层面的认同是粉丝文化起来的一个关键维度, 其围绕偶像来达到心理认同和追求自己的梦想, 对于偶像的喜爱和迷恋主要是基于对该偶像的认同和想象。这种认同是既是一种情感、态度和信仰, 也是一种实践、仪式和习惯, 不仅是一种个体的、私人的内心体验, 还是一种群体的、政治的公共展演。是粉丝消费和文化参与的基石, 粉丝社群凝聚力的源泉。

3. 想象

心理学家认为, 青少年围绕偶像明星展开的想象, 是构成自己追星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粉丝以偶像为知己, 在心灵深处想象自己有朝一日也也能具备和偶像类似的光环, 抱着这一梦想通过追星这一社会行为表达出来。心理想象是纯粹符号性的, 而非空间性存在。青少年对自己偶像形象的建构使用了与常规心理想象相异的定位, 正常的“看”是具有建构性、任务导向的过程。因此, 追星是一种思想内化的主动过程, 通过想象达到行动中的升级。

四、结语

追星, 这种粉丝的自我投注行为, 有其产生的思想文化基础。偶像通过媒体将自我形象展现出来, 在粉丝心理层面和身体层面形成映射,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偶像崇拜被粉丝认为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依靠, 通过对偶像的个人认知行为将自己要表达的情感表露出来, 从偶像身上寻找自己的发光点;另一方面, 偶像对粉丝的信任是自己发展社会行为的基础, 是一个从心理变化到行动取向的社会发展过程。因此。这种追星的过程不仅是实现粉丝的“追星梦”, 同时也是衡量粉丝自己社会存在价值的标杆。

参考文献

[1]苏国红.嫉妒及负作用的抑制与转化[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3) :253.

[2]李明.微博粉丝的形成、特点及其传播意义[J].编辑之友, 2014 (4) :70-72.

[3]张文微信电商这么做最赚钱[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5 (8) .20.

[4]杨玲.超女粉丝与当代大众文化消费[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6) :52-56.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