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为题的议论文(应试议论文写作经验)

2023-12-15 19:43: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以真为题的议论文(应试议论文写作经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以真为题的议论文

本文是我在2018年高考后长假里的无聊之作,今年1月稍作修改,预计将分为4节发布。

文/Exista

近年高考“得语文者得天下”的趋势愈发显著,而又有人进一步发挥为“得作文者得语文”。诚然:大作文是高考里分数最多、耗时最长的一道题目。最近几年北京卷作文的命题形式均为议论文和记叙文二选一,而高中阶段主要练习的文体写作为议论文,高考中议论文也成为大多数考生的选择。笔者也不例外,在高考复习前期,议论文写作成了笔者的重点攻关对象。功不唐捐,在几次大考中,笔者的大作文均在一类中上,也曾成为一类上的区范文。对于一个上高中以来就没怎么认真学过语文的同学来说,可以说是相当满意了(笑)。本文就来介绍自己写应试议论文的经验,期待对后来者有些许参考价值。

本文目标读者:语文成绩平平的高三同学。由于笔者于京高考,本文侧重于北京卷的命题风格,但相信对其他地区同学亦有帮助。

什么是议论文

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议论文?废话一样的回答是,议论文是一种作者通过“议论”以向读者推销自己主张的文体。但由此可见,我们写议论文的核心目的在于推销自己的观点。而议论,则是我们推销自己观点的办法。也因此,判断一篇议论文是否成功的标准就在于它能否成功使读者信服文中或明或暗提出的观点

高考的议论文有其特殊之处:其一在于文章的观点或多或少受制于题目所给的材料;其二在于上文判断标准里的读者成为唯一的对象——阅卷者;其三在于由于阅卷时间的紧张,信服与否并非完全取决于文章的水平,而相当大程度上受到其行文结构和议论方式的影响。因此在高考里,议论文应当说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论证以证明自己根据材料光明正大地提出的观点的一种文章。

上述论证形式主要有二:一是说理,一是举例。有理则使人信,有据则使人服。在高考里,阅卷者通过说理和举例的质量判断文章作者的逻辑能力和知识积累,同时在字里行间了解作者的生平为人、价值取向。因此,议论文的写作需要的不仅仅是对文字的把控力,也同样需要广博的积累、深刻的思考和厚重的情怀

本文将介绍写规范的应试议论文的经验。规范,代表着一种成熟的思维流程,也因此代表着一个稳定的作文时间(视个人情况30~50分钟)和一个稳定但难以突破的分数(一类中);应试,意味着本文对非功利的语文学习没有什么价值。

审题与立意

审题

高考作文首先是一道题,审题自然是第一位的。较之于其它学科或语文的其它题型,议论文写作甚至更加重视审题,原因正在于其主观性。在“主观试题客观化”的命题和阅卷需求下,作文几乎成为语文试卷通篇唯一的开放性试题。越是开放就越是危险,首要的危险就是跑题。跑题的文章几乎不可能上二类,也就是31分及以下,如果以一类中上作为我们的目标,这几乎意味着一场考试的局部崩盘。因此,审题能力可以说是议论文写作最基础的能力

审题就是分析题目。议论文试题有以下几种形式:给材料也给标题(全命题或半命题);给材料不给标题;不给材料只给标题。无论如何,材料和标题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信息。

标题。有标题对我们来说其实是一件好事,议论文题目里直接给的标题一般而言简洁易懂,它直接指向文章的话题和观点。如果给了标题,它当然是最重要的,但也不能因此忽视了材料给我们的提示与引导。

材料。更多情况下,审题指的还是审材料。材料的作用是“引发学生的联想与思考”,也就是对学生写作内容和方向的引导。分析材料,首先需要弄清材料写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其次需要在略读材料的基础上,寻找材料中以副词或形容词形式给出的价值判断,即对主体的评价;同时关注材料所给的对主体的思考角度,这些角度某种程度上也应成为我们立意的方向。此外,材料有以下两种常见类型:一是事件型,即材料是与现实相关联的事件或事物;二是概念型,即材料是对一个道理或概念的阐释。这两种类型的区别在于,前者“实”,后者“虚”;前者“小”,后者“大”。读明白材料,才能在立意时有的放矢。不过,最近几年北京卷的作文都不在理解材料上设置难点,因此对审题不必过于担心。

立意

立意是在审题的基础上确定自己文章核心观点的过程。议论文中,观点往往就是价值判断,本质上都是“xxx是好的(坏的)”,这里的xxx是材料的叙述对象。

但立意远非如此简单。原因有几点,其一,xxx可能是一个过大(如“责任”)或过小(如“手机”)的东西,简单填充难以行文;其二,即使把xxx看作是一个恰到好处的议论对象,它在材料中被给出的特征也不一定能为我们所完全了解;其三,xxx可能有多面性,可能又“好”又“坏”,就是“好”也有不同的好法,究竟好在哪?我们也需要在立意的过程中深思。那么下面便具体说一说立意的过程。

首先,分析材料确定议论对象和议论角度,即“题目想让你写什么”、“题目想让你怎么写”。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其实绝大多数的跑题偏题都发生于此,时事型作文题目尤为严重。因为时事的材料所给的是一个格局较小的议论对象,而我们的立意一般而言会对其进行扩展。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丢失了时事的本质特征,就会产生偏题跑题的现象。因此在读材料的时候,要格外关注材料对议论对象的限定。

其次,根据材料给出判断。这个判断看似千篇一律,实则是我们思维水平的展现。如果说上一段强调的是立意要“对”,那这一段说的是立意怎样才能“好”。价值判断做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行文能否流畅展开,也决定了我们的文章能否做到丰富或者深刻。具体怎样才能给出“好”的立意呢?创知路教材中说得好:“主体是民族和国家,角度是社会和环境,方向是文化和时事”。将议论对象与文化、社会、民族这些宏大叙事关联起来,在价值判断中体现自己的认知高度、责任意识和文化情怀,如此方能在千篇一律的“社会需要担当”“纽带在生活中有重要意义”中脱颖而出。

最后,立足材料和自身所学对议论对象加以变化。如上所述,时事型的材料往往偏“小”,而概念型的材料往往偏“大”,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利于我们行文的。因此,在立意的过程中应适当地对议论对象加以扩展或界定,即所谓“以小见大”与“化大为小”。“以小见大”体现的是学生的思维品质(或者说是否训练有素(笑)),即能否有意识地思考材料话题的内涵和外延;而“化大为小”的极致就是所谓的专题文,即依材料要求在文章中就某一特定领域甚至是特定人物展开论述,专题文写好了是较有可能得到46分以上的分数的。话说回来,无论是否写专题文,在这一过程中都要注意上文所说的材料本身的限定。

顺便,立意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拟题。拟题的过程涉及到文学化表述的问题,下文再谈。这里想强调的是,至少要在确定立意的时候想一想标题取什么。

上文介绍了立意的思维步骤,这些步骤不一定是顺承关系,还是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粗给出立意后在这几方面加以思考就好。近年北京卷在立意上出新也是颇有难度的,有逐渐变成八股文的趋势。对此,我们至少要做到不跑题(其实,除了对限定的分析失误,其它时候跑题大多是我们自己作死,去挑战一些明知写不出来或写出来也不受阅卷者欢迎的观点)。

(未完待续)

(学数学去了)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