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分析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对湖南城市化进程推动的分析

2023-12-19 15:47: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区域发展分析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对湖南城市化进程推动的分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区域发展分析论文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的城市化水平也会随之提高,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对湖南地区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了二者之间相关关系。以此为线索,对湖南未来的城市化趋势进行预测分析,并提出相关的促进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城市化; 增长极; 两型社会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the regional urbanization level is also met subsequently raise, there is a closed relationship between of them. According to compared the urbanization of Hunan province with the situa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by this article, I get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m. For clues to the relationship, forecasting and analysis the trend of urbanization of Hunan. Then put forward efficient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unan province.

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y; Urbanization; Pole; Two type society

目录

绪论…………………………………………………………………………………1

一、湖南经济发展及城市化的整体情况及特点………………………………… 6

(一)经济快速发展………………………………………………………………6

(二)城市化发展水平提高………………………………………………………7

二、当前湖南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8

(一)主要问题……………………………………………………………………8

(二)问题的原因…………………………………………………………………13

三、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和启示………………………………………13

(一)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13

(二)研究结果的启示……………………………………………………………15

四、湖南区域经济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趋势……………………………………15

五、政策建议………………………………………………………………………17

(一)重视增长极的作用…………………………………………………………17

(二)强化长株潭经济增长极……………………………………………………17

(三)推动产业升级………………………………………………………………19

(四)促进两型社会的建设………………………………………………………19

(五)积极打造长株潭城市群……………………………………………………19

结论…………………………………………………………………………………21

参考文献……………………………………………………………………………22

致谢…………………………………………………………………………………24

区域经济发展对湖南城市化进程推动的分析

绪论

选题背景及意义 湖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经济社会的各项建设都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进入新世纪以来,湖南的经济发展可以说进入了起飞阶段,平均经济增长率稳步提升,已经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国家的经济地位也日趋重要。与此同时,湖南省的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但是,与湖南省的区域经济整体快速发展的状况不同,湖南省的城市化水平并没有以同样的步调往上推进,当前的总体城市化水平仍然处于全国相对较低的水平,尚未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这样的现象应该说是不正常的。城市化是经济发展过程的一个必然现象,可以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反应,城市化的推进是以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根本动力的,高速的经济发展应该可以推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但现实的情况并没有完全体现出这种关系。因此要从中寻找问题,把湖南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紧密的联系起来,推动湖南地区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另一方面,城市化的进程又反过来密切的影响到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为城市总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同时,因为城市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可以带动周边相关地域的共同发展,使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保证经济发展过程的适度的均衡。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城市化可以产生综合效益:1.为更多的社会公众提供更为舒适和便捷的生活方式,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现代化的成果,提高整个社会的发展质量;2.城市可以提供更多更稳定的就业岗位,可以吸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相对稳定且可观的收入,有利于改善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改善其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平的进步。在这样的背景下,很有必要研究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研究如何更好的发展区域经济,并进而研究如何更好的推动城市化进程[1]。

本文通过分析区域经济对城市化的影响,得出要提高城市化的水平根本的还在于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然后在深入探讨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如何更好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提供更强劲的动力源泉。

国外研究的现状 国外关于区域经济与城市化的相关理论起步较早。西方经济学家都主张通过区域经济的发展来带动城市化,主要的研究成果集中到区域经济方面。西方区域经济学的理论系统的形成与上个世纪50年代,从60年代开始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其相关理论现已被主流经济学收纳。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可以溯源到19世纪初。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创立了农业区位理论,为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韦伯(德国经济学家)提出了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德国地理学家)提出了中心地理论[2]。经过多年的发展,区域经济学现已发展成了多个流派。从总体上讲,早期的区域经济理论可以划分为平衡增长理论和非平衡增长理论。平衡增长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索罗、斯旺和威廉姆森。该理论认为,在生产要素具有完全的流动性前提下,各地区之间不平衡的增长是暂时的,从长期来看是可以达到平衡增长的,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将趋于缩小,直至消失。同时,为了促进平衡的区域经济增长,平衡论者认为,应该平衡的分配经济资源。但随着时间经济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平衡增长理论。未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提出了非平衡增长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缪尔达尔、赫希曼和弗里德曼。理论的具体分支主要包括:增长极理论、点轴开发理论、循环累积因果论、中心—外围论、和倒“U”型经济发展理论。非平衡增长理论认为,由于各种市场条件的限制,区域之间的经济增长出现不均衡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一些地域总会因为某些方面的优势率先成长起来,并领导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政策上,不用可以的强大平衡发展,而是应该积极的促进部分优势区域的优先发展,打造区域经济中心,通过双向的辐射作用让区域经济实现共同的发展。当前,西方区域经济学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是新经济地理学。该种理论的研究方向有两个:运用新方法进行区位选择的在研究;运用新方法,从“空间”的角度分析区际贸易。当前,成果比较突出的经济学家和理论成果主要有:克鲁格曼和他的规模报酬递增理论;瓦尔兹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马丁关于聚集经济条件下的区位竞争的研究;藤田和莫瑞关于制造行业经济体系中运费和规模经济的差异的研究。

国内研究的现状 我国关于区域经济学方面的系统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开始与上个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符合客观市场规律的经济发展也随之拉开序幕,为了适应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要求,众多的学者再结合了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种理论模式,大多都是以非平衡增长理论为基础,强调差异化发展。比如梯度推移模式、点轴开发模式、一个半重点模式、东西结合模式和优区位开发模式等等。在新时期,我国学者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理论:产业集群理论[3]。产业集群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大量同类型和相关性的企业在一个区域内集聚,并据以形成强劲和持续的竞争优势的现象。该理论主要的观点是强调在某些拥有区位优势的地区推动产业集群,以此强有力的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城市化的进程[4]。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笔者在研究时首先对湖南当前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整体状况进行论述,进而寻找出其中的问题和不足,并指明原因。由于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因此二者之间必定存在着内在联系。顺着这样的思路,本文选取了大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然后结合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结果和启发。再从这样的结果出发,预测未来湖南的城市化趋势。最后提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看法和政策建议。关于分析方法,本文从理论是实证方面着手,结合历史分析法、对比分析法进行综合分析。

一、湖南经济发展及城市化的整体情况及特点

(一)经济发展加速。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各项经济指标都有大幅度的增长。尤其是自“十五”计划以来,我省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起飞阶段。如果说十五以前湖南的经济发展平均速度落后于全国的话,那么从十五计划开始,湖南省的经济发展势头就开始逐步的赶超全国的平均水平了。从1978年到2010年,湖南的生产总值按剔除物价指数后计算,增加了4.7倍,而同期全国的水平为5.2倍。而从2011年至2019年,按实际可比价格计算湖南的产值增加了1.45倍,全国则为1.33倍。经济总量已排在了全国第十位。可以看出,在十五计划以来的近十年的时间里湖南的经济发展确实提速了。

(二)城市化发展水平提高。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湖南省的城市化水平也不断提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城镇人口大幅度增加,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

到2019年,湖南地区城镇人口为2980.89万,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43.9%,与2010年的29.75%的水平相比,提高了14.25个百分点。(数据来源:《2010湖南统计年鉴》)

2.城市建设规模扩大,基础建设加强。

据统计,截止到2019年,湖南省的城市建成面积与2010年相比增加了473平方公里,道路通车里程新增加2739公里,家用液化石油气每日平均供应能力增长了366万立方米,日平均污水集中处理能力164万立方米,平均每日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的能力增长2795吨(数据来源:《2010湖南省统计年鉴》)。

3.区域经济增长极初步形成。

长沙作为湖南省的省会,在湖南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居于中心地位是无可争辩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沙虽然在经济总量上一直领先全省,但其并没有明显的表现出一个增长极的特点,因而也没有充分的体现出其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近年来,长沙作为一个经济增长极的特点逐步开始显现出来。2019年,长沙地区的国名生产总值已达3100亿,占全省生产总值的近25%。与此同时,长株潭城市群战略的推进,长株潭地区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三市逐步趋于一体化。三市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5000亿,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7%。可见,以长沙为中心的长株潭地区已经初步成长为湖南省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数据来源《2010湖南省统计年鉴》)

4.长株潭地区形成多个特色分明的产业集群。

所谓产业集群是指以某一特定产业中大量企业及相关产业高度集聚为标志,企业、行业协会、金融机构、职业培训机构和科研机构和地方政府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集合。以长沙为例,根据中国新闻网的报道,长株潭“两型社会”大河西先导区成立两年来,陆续引进各类工业项目670个,投资总额已达500亿元,形成了以机械制造为主导,包含电子信息、新材料与能源、生物医药和综合服务业的几大新兴产业集群。除此之外,名气大、优势明显的还有浏阳的花炮产业集群。(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5.全省范围内形成多个经济开发区。

截止到2019年,全省共有大小74个经济开发区,其中有三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分别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株洲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湖南欧洲工业园)和郴州出口加工区。(信息来源:湖南省政府门户网)

二、当前湖南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主要问题

1.城市化的水平低

尽管近些年来我省的城市化建设速度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从整体的城市化水平来看仍然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如表一所示,到2019年,城市化超过50%的省份有12个,全国的平均城市化率也达到了46.59%,而湖南仅为43.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3.4个百分点。

表1 2019年全国各地区人口结构

地 区 总人口(2019年末) 城镇人口 乡村人口

(万人) 人口数 比重 (%) 人口数 比重 (%)

全国 133474 62186 46.59 71288 53.41

上海 1921 1702.006 88.6 218.994 11.4

北京 1755 1491.75 85 263.25 15

天津 1228.16 958.0876 78.01 270.0724 21.99

广东 9638 6110.492 63.4 3527.508 36.6

辽宁 4319 2606.517 60.35 1712.484 39.65

浙江 5180 2999.22 57.9 2180.78 42.1

江苏 7725 4295.1 55.6 3429.9 44.4

黑江 3826 2123.43 55.5 1702.57 44.5

内古 2422.07 1293.385 53.4 1128.685 46.6

吉林 2739.55 1460.728 53.32 1278.822 46.68

重庆 2859 1474.958 51.59 1384.042 48.41

福建 3627 1864.278 51.4 1762.722 48.6

海南 864.07 424 49.13 439.5524 50.87

山东 9470.3 4576.049 48.32 4894.251 51.68

宁夏 625.2 288 46.1 337 53.9

湖北 5720 2631.2 46 3088.8 54

山西 3427.36 1576.243 45.99 1851.117 54.01

陕西 3772 1640.82 43.5 2131.18 56.5

湖南 6406 2767.392 43.2 3638.608 56.8

江西 4432.158 1913.806 43.18 2518.352 56.82

河北 7034.4 3024.792 43 4009 57

安徽 6131 2581.151 42.1 3549.849 57.9

青海 557.3 233 41.9 323.7913 58.1

新疆 2158.63 860.2141 39.85 1299 60.15

广西 4856 1903.552 39.2 2952.448 60.8

四川 8185 3167.595 38.7 5017.405 61.3

河南 9487 3577 37.7 5910 62.3

云南 4571 1554.14 34 3016.86 66

甘肃 2635.46 860.4777 32.65 1774.982 67.35

贵州 3798 1135.222 29.89 2662.778 70.11

西藏 290.03 69.02714 23.8 221.0029 76.2

数据来源《2010中国统计年鉴》

这一指标在全国仅列第二十二位,在中部六省也仅排在第三(落后于湖北的46%和山西的45.99%)。而同期湖南省人口总数排在了全国第七。与东部的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就更大了。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北京和上海,2019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了80%。省份里面,浙江省在2010年的时候城市化就已经达到了49%的水平,2019年更是达到了57.9%。比湖南高出了近十五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省的城市化水平仍然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通过这样的横向比较,可以清晰的看出,现阶段我省的城市化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在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的过程中,有很多积极的因素可以供我们参考学习。将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结合起来,积极主动的吸收和消化其它省区的发展经验,既看到成绩,又看到不足,及时的发现问题,积极的吸取经验教训,有利于把高速的发展速度转变成高水平的建设成果,让我省的城市化过程更好更快的进行,从而达到一个崭新的水平[5]。(数据来源:《2010中国统计年鉴》)

2. 地区发展不平衡。

这种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地区之间的城市化水平差异极大。如表二所示,该表反应了2019年底湖南省各地区的总人口及城乡构成情况。

表2 2019年湖南地区人口结构

市 州 总户数 总人口 城市化水平(%)

万户

总数

城镇人口 乡村人口

全省 2113.88 6845.20 2885.25 3959.95 42.15

长沙市 196.35 645.14 395.15 249.99 61.25

湘潭市 91.46 293.99 145.35 148.64 49.44

株洲市 113.55 381.15 186.12 195.03 48.83

岳阳市 180.57 545.39 248.15 297.24 45.50

衡阳市 206.62 731.14 311.25 419.89 42.57

郴州市 146.25 471.00 194.50 276.50 41.30

益阳市 142.70 467.66 185.89 281.77 39.75

张家界市 55.29 163.95 60.83 103.12 37.10

常德市 221.72 611.51 226.38 385.13 37.02

永州市 171.53 583.22 212.66 370.56 36.46

娄底市 138.53 418.40 146.82 271.58 35.09

怀化市 157.76 504.63 174.70 329.93 34.62

湘西州 80.07 273.93 93.97 179.96 34.30

邵阳市 211.48 754.09 225.10 528.99 29.85

数据来源《2010湖南统计年鉴》

从以上表格中可以看出湖南省的城市化发展呈现梯度发展的特点。城市化水平最高的都是地理位置居东地区,水平最低的大都是西部的市州,中部的地区则处于过度带(从地理位置上来说,长沙、株洲、湘潭和岳阳为东部;常德、益阳、娄底、衡阳和郴州为中部;其余市州则为西部)。东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比较高,都在45%以上,长沙更是达到了61.25%,远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这一方面体现了湖南东部中心区域的建设成就,为让东部地区在区域城市化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的城市化提供了基础保障。但另一方面,在我省整体的城市化水平本来就不高的前提下,这也反映了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更为低下的城市化状况。以西部的邵阳为例,城市化水平仅为29.85%,还不到长沙一半的水平,而整个湖南西部地区的平均城市化水平也还不足35%。客观的说,这种差异在其它省区的城市化过程中也是存在的,但相比之下,湖南的差异更为明显。以浙江省为例,该省的经济发展大体上也分为三个地区:环杭州湾地区、东南部沿海的温台地区和内部的金衢丽地区。2019年,三个地区的平均城市化水平分别为61%、61.5%和49.5%。最低的金衢丽地区也达到了最高的温台地区的75%。由此可见,我省地区之间的城市化差异是很大的。这种状况的长期存在,会使得更多更好的资源向局部地区积聚,让好的地区更好更现代化的同时却会使其它地区相对变得更为落后,最终会让湖南省城市化的整体进程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6]。(数据来源《2010湖南统计年鉴》《2010浙江统计年鉴》)

3.环境问题和能耗问题突出。

表格三显示了2018年和2019年湖南省主生产过程中主要环境指标和能耗指标的总体情况。(数据来源《2010湖南省统计年鉴》)

表3 湖南环境和能耗主要指标

指 标 2018年 2019年

一、废水

废水排放总量 (万吨) 252072.98 250331.59

生活污水的排放量 (万吨) 151960.28 157991.14

化学需氧量(COD)的排放(吨) 903600 884555

生活污水中COD的排放量(吨) 646411 647365

氨氮的排放量 (吨) 91455 84749

生活污水中氨氮的排放量(吨) 60087 59616

工业废水的排放达标量(万吨) 89934 85057

工业废水的排放达标率 (%) 89.8 92.1

二、废气

工业废气的排放总量(万标立方米) 87622011 92486402

其中:燃料燃烧过程中废气的排放量 40456093 41844836

生产工艺过程中废气的排放量 47165908 50641566

二氧化硫(SO2)的排放量 (万吨) 90.43 84.01

烟尘的排放量 (万吨) 44.32 37.78

生活烟尘的排放量 7.04 7.08

工业粉尘的排放量 (万吨) 65.86 55.47

工业SO2的排放达标量 (吨) 646213 591882

工业SO2的排放达标率 (%) 88.4 87.7

工业烟尘的排放达标量 (吨) 324574.0 266139.1

工业烟尘的排放达标率 (%) 86.8 86.7

工业粉尘的排放达标量 (吨) 532223 554732

工业粉尘的排放达标率 (%) 81.6 81.3

三、工业固体废物

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万吨) 4559.73 4216.22

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万吨) 31.81 26.53

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置量(万吨) 421.35 313.47

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置率 (%) 9.2 7.4

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万吨) 3428.27 3392.36

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 73.4 78.8

工业三废的综合利用产品产值 491844.90 596282.30

数据来源《2010湖南省统计年鉴》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相比2018年,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污染源排放和能源消耗方面在总体上还是有进步的,能源的利用效率也有所提升,但是这离两型社会的总体要求还是有差距的。更重要的是,在一些指标的达标率上还有所下降。比如说工业SO2排放达标率、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和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分别比上年下降了0.1、0.1和0.3个百分点。可用说,当前的状况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要求还相距甚远。

(二)问题的原因。

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相关经验,在一个经济体没有完全发育成熟之前,城市化的推进是经济增长的必然产物。可以说,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反映。因而,城市化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根源还在于经济发展自身,即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缺陷直接表现为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还在于在恰当的处理经济发展的各种相关因素。

三、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和启示

(一)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

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市化的核心标准是地区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人口生活水平。而经济发展则是以经济增长为前提,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经济制度、居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改进。

为了从数量关系上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同城市化水平的关系,要对相关变量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本文选取从1990年至2019年20年间湖南省的城镇人口比例(代表城市化水平)和剔除物价上涨指数之后的国内生产总值(代表经济发展水平)(表格4所示)进行相关性分析。

表4 城市化和国内生产总值对照

年份 城镇人口所占比例 湖南省年度GDP总值

1990 0.1755 744.44

1991 0.1861 790.32

1992 0.1962 901.26

1993 0.1931 1077.36

1994 0.2152 1185.09

1995 0.2426 1327.31

1996 0.2500 1406.95

1997 0.2520 1543.42

1998 0.2590 1728.63

1999 0.2640 1901.49

2010 0.2975 2091.64

2011 0.3079 2301.81

2012 0.3210 2530.89

2013 0.3350 2785.97

2014 0.3550 3090.21

2015 0.3700 3461.04

2016 0.3871 3897.05

2017 0.4045 4368.59

2018 0.4215 4849.13

2019 0.4320 5406.78

数据来源《2010湖南统计年鉴》

1.数据的来源以及处理。

本文数据源自《2010年湖南省统计年鉴》,其中国内生产总值,为剔除了物价上涨因素,按可比物价算的实际GDP。

2.模型的构造。

建立一元线性方程:Y=C+βX,其中Y为各年的城镇人口比例,X为各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3.模型的估计结果。

(1)运用Eviews软件进行分析得出了以下回归结果:Y = 80.23954245 + 0.2679574*X

(2)统计检验

①拟合优度r2为0.987686,说明总离差平方和的98.76%以上被样本回归直线解释,因此,样本回归直线对样本点的拟合优度是很高的。

②t检验:在显著性水平下α=0.05,自由度为18的水平下,t值=37.99747,大于2.10,所以t检验为显著。

③F检验:在显著性水平下α=0.01,自由度为18的水平下,F值=1443.808,大于8.29,所以F检验为显著。

④DW检验:在显著性水平下α=0.05,自由度为18的水平下,DW值=1.532877,大于1.41,所以误差项不存在自相关。

由于各种检验均为显著,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城镇人口比例(城市化水平)与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发展水平)二者之间存在着线性相关关系[7]。

通过分析对比可以发现,城市化的水平高低确实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紧密相联。经济发展则是城市化得以快速稳步推进的根本保证。要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根本还在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研究结果的启示。

在湖南省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应该把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二者紧密的结合起来,以经济的发展作为城市化进程的根本推动力,以高质量的城市化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体现[8]。

四、湖南区域经济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趋势

区域经济的发展经济将会带动城市化的进程。因此,与经济发展相关的个因素的走势也会直接的影响到城市化的走势。本文选取1997年到2019年湖南省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如表5)进行分析。分别以湖南省的人均GDP、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重、第二、三产业产值总和所占比重为自变量,以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为因变量,建立行时间序列的相关性分析模型,对未来湖南城市化的趋势进行预测。

表 5 湖南省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 人均生产总值 第二产业总产值 第三产业总产值 二、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1997 2849.27 4420 1041.79 951.73 0.6997 0.2519

1998 3025.53 4667 1123.08 1074.14 0.7262 0.2590

1999 3214.54 4933 1192.99 1243.30 0.7579 0.2640

2010 3551.49 5425 1293.18 1473.39 0.7790 0.2975

2011 3831.90 6120 1412.82 1593.35 0.7845 0.3080

2012 4151.54 6734 1523.50 1780.79 0.7959 0.3201

2013 4659.99 7589 1777.74 1995.78 0.8098 0.3350

2014 5641.94 9165 2190.54 2294.60 0.7950 0.3550

2015 6511.34 10426 2596.71 2659.55 0.8072 0.3700

2016 7568.89 11950 3151.70 3084.96 0.8240 0.3871

2017 9201.00 14492 3916.44 3657.04 0.8232 0.4045

2018 11156.64 17521 4933.08 4216.16 0.8201 0.4215

2019 13059.69 20387 5687.19 5402.81 0.8492 0.4320

数据来源:《2010湖南统计年鉴》

根据上面的数据,分别建立相关的分析模型,模型的名称、意义和相关参数的说明如表6所示。

表 6 经济模型及参数说明

模型名称 相关模型 参数说明

人均GDP与城市化水平的相关关系模型(模型一) Y=㏑X1 Y为城市化水平;X1为人均GDP产值;R2=0.9813,T=22.9625,F=527.2679

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化水平的相关关系模型(模型二) Y=0.02892+0.76157*X2 Y为城市化水平;X2为第二产业占总产值比重;R2=0.169421, T=1.4976,F=2.24

第二、三产业总值比重与城市化水平的相关关系模型(模型三) Y=-0.6947+1.3065*X3 Y为城市化水平;X3为二、三产业占总产值比;R2=0.7958 T=6.242769,F=38.97217

在上述三个模型中,第二个模型即第二产业产值的F值为2.24,小于4.35,意味着该模型呈的检验结果不显著,所以直接舍弃。因此本文选取第一个和第三个模型进行检验。在方程中代入2019年的相关数据,得出以下结果:

表7 理论结果和现实结果对比

模型类型 模型理论的城市化水平(2019)年 实际的城镇化水平(2019年) 误差水平

模型一 45.8% 43.2% 2.6%

模型三 37.1% 43.2% 6.1%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模型一所得出的结果要更切合实际情况。所以本文选取模型一,也就是人均GDP产值与城市化水平的相关关系对未来湖南省城市化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通过计算,从1997年到2019年的13年时间里,湖南省的人均GDP产值平均每年增加27.79%,按照这一增长速度,通过模型可以计算出道2015年,湖南省的城市化水平将增加8.91个百分点,达到52.11%,到2020年将达到61.73%的水平。届时,湖南将步入高城市化的社会水平。

五、政策建议

(一)重视增长极的作用。

增长极的作用是明显的。第一,产生区位经济,也就是通过大量同类和相关企业的集聚产生综合经济效益。第二,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专业分工,产生规模经济。第三,产生外部经济。外部经济效果是增长极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其重要结果[9]。通过这样的综合作用,可以最大限度的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10]。进而推动区域城市化的进程[11]。

(二)强化长株潭经济增长极。

前文已经提到过,当前,长株潭对湖南的经济贡献率为47%,这样的数值并不算低。但是,和我国沿海的发达地区如广东和浙江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广东的经济增长极是珠江口地区。该地区主要涵盖了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和珠海六个城市,该区域各个城市之间联系紧密,产业分工清晰,经济贡献率极高。2019年,该区域六个城市经济总量达到28464亿元,占广东全省经济总量的72%。浙江的经济中心沿杭州湾分布,涵盖杭州、宁波、嘉兴和绍兴四个城市,2019年,该区域经济总量达到13604亿元,占浙江全省经济总量的59%。可见,作为湖南地区经济增长极的长株潭,要使之具有更强的辐射带动作用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要进一步强化长株潭经济增长极的地位,应该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切入[12]。前文已经对产业集群作了解释,简而言之就是一定区域内大量同类和关联企业的集聚。因此,产业集群可以通过大量企业在空间上积聚充分的吸引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和政策向某一区域的集中,并进而形成全方位的区域经济优势,形成并逐步扩大区域经济增长极。例如,广东省的6个省级产业集群中,珠三角占据了其中的五个: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分布于深圳、东莞、惠州和广州)、珠江西岸的家电产业集群(分布于佛山、中山、珠海)、珠三角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分布于广州、深圳、佛山、中山、东莞、江门)、珠三角汽车产业集群(分布于广州、深圳、江门、佛山)、珠三角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分布于深圳、广州、东莞、佛山),大量的产业集群直接促成了珠三角地区的经济优势,让其发展成为了无可争议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13]。在长株潭,整个区域初步形成了长沙以工程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与能源、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和食品为主体,株洲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和有色冶金为支柱,湘潭则以黑色冶金、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为重点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之所以能够强化增长极,促进其效应的发挥,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产业集群有助于区域规模经济的发挥[14]。如图1所示,规模经济的体现就在于企业长生产成本的下降。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产业集群,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充分利用资源,使生产要素达到合理的配置比例。同时,产业集群有“弹性专精”的特点,有利于生产的专业化分工,而根据亚当·斯密的观点,分工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第二,产业集群可以促进外部经济的实现。所谓外部经济,是指由于消费或者其他人和厂商的产出所引起一个人或厂商无法索取的收益。是指当整个产业的产量(因企业数量的增加)扩大时(企业外部的因素),该产业各个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下降,因而有时也称为外部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规模经济阐述的是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厂商生产规模的扩大,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而外部经济描述的是通过外部的影响,厂商即使不扩大生产规模,生产成本也会下降。在图形上表现为产品成本曲线的向下移动(如图2所示)。当前,长株潭地区产业集群特征和优势最为明显是工程机械制造产业。2019年,长株潭的机械工程制造业产值已经突破一千亿元,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和山河智能为代表的机械工程产业集群成为湖南省第一个过千亿的产业集群。这是一个极好的示范效应,用实际论证了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突出作用。同时这也是一个可以充分利用的条件。工程机械产业是一个前后关 联性极强的产业,分别涉及钢铁、材料、技术研发、服务等行业,通过它可以有效的带动区域内其它产业集群的发展[15]。(数据来源:信息来源:湖南省政府门户网)

(三)推动产业升级。

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这种改变一定是向着更高水平均衡、更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方向演进。和其它客观的事物一样,这种变化有自己特定的、客观的规律。只有恰当的把握了这种规律,才可能顺应发展的趋势,稳步的推动产业升级,进而更好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16]。根据相关经验,产业结构会遵循着轻纺工业化、重化工业化、高加工度化、高技术化、和高信息化的路径。当前,湖南省的经济一方面还是处于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又能够充分吸收和利用先进技术和产业,会体现出多层次产业共存的现象[17]。长株潭地区的几大产业集群也从实际方面说明了这点。因此,作为宏观调控主体的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引导产业的变化升级,大力扶持较高级的产业的快速发展,但同时又要兼顾发展的实际情况,促进区内产业的综合发展[18]。

(四)促进两型社会的建设。

作为湖南区域经济增长极的长株潭在2017年底成功的被国务批准为两型社会建设的试点区域。这对于湖南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善城市化发展的质量,促进环境与社会的和谐同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它强调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规律,运用科技创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9]。这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建设两型社会,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城市扩大、人口增长与资源的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其实质就是追求生态文明。因此,在今后经济建设,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两型社会的主题和内涵,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

(五)科学规划,打造长株潭城市群。

在长株潭获批国家两型社会试点区之后,湖南省政府提出了“3+5”的整体发展战略。即以长株潭为中心,涵盖常德、益阳、岳阳、衡阳和娄底五个城市,打造现代化新型城市群。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持打造和强化长株潭经济增长极,同时,必须适度的把握地区平衡发展,带动周边五市的共同发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群[20]。

结论

通过全文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要想推动城市化的稳步推进,就必须要大力的发展区域经济。当前,促进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打造和强化以长株潭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以此为依托,构建“3+5”城市群,带动全省经济快速发展。而要打造和强化长株潭城市群,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走产业集群的发展道路,通过产业集群,将大量相关的企业联系起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和外部经济效应。同时,必须把握好两型社会建设的有利时机,走可持续化发展道路,在强调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推进的速度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质量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徐楠.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经济研究总刊,2010(3);15-19.

[2]栾贵勤.区域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23-106

[3]杨公朴,夏大慰.现代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5);15—42

[4]王志凯.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互动[J].宁波大学学报,2011(2);5-7

[5]唐宇文.湖南区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湖南经济,2012(8);11-13

[6]陈开明.我国城市化阶段性演进特征及省际差异[J].改革,2018;73-76

[7]张晓峒. 计量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27-37

[8]吴顺昌.增长极理论在经济实践中的成功运用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J].中国商界,2010(9);45-51.

[9]甘星. 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探析[A].现代经济信息,2010(9);77-83

[10]魏后凯.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J].理论参考,2016;25-29

[11]王鹏远.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发展新支柱[J].经济论丛,2019;17-19

[12]PANICCIA IVANA. Industrial District: Evolu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in Italy. Cheltenham[J].UK;Edward Elgar,2012.

[13]陈雪梅,陈鹏宇.广东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和升级[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5.15-19

[1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155-180

[15]王红梅. 产业集群_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0;37-39

[16]钱平凡.实施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思路[J].宏观经济管理,2013(11);51-54

[17]秦国文,李斌.经济增长极实现条件分析[J].求索,2017(5);99-107

[18]胡宇辰.产业集群支持体系[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55-60

[19]叶宝忠,李明.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J].工业技术经济,2018(8);37-43

[20]Porter,M.E. The Competitiveness Advantage of Nation[J].New York; Free Pree,1990.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信息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