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文论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文论)

2023-12-27 23:03: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汉代文论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文论),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汉代文论的基本特征

序论

一、中国古代文论所探讨的几个时代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金、元、明、清

如何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代文论):

它是历史地生存着的中国人民对历史地发展着的中国文学的理性认识;或者说,它是历史地发展着的中国文学,在历史地生存着的中国人的理性思维中的具体显现。

中国古代文论与中国古代文学既有本质联系与一致的一面,也有相对独立彼此不同的一面。

二、中国文学理论产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1.政治因素:社会形态。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近三千年历史(相始终)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衰亡史包含了:不同阶层的政治理想、审美趣味、中国社会形态自身的历史演进。

2.哲学社会学说因素:儒、释、道

一是三教的彼此冲突与融合对社会思潮、时代文化、文人品格造成直接间接影响。二是三教的美学思潮对文学造成影响;三是除三教以外的九流十家对文学理论思想的影响。

3.文学因素:文学发展

中国语言文学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影响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形式论——声律、对偶、练字、事类等;

审美观——古雅美、简洁美、繁富美、雕饰美等;

师古复古说——明道、宗经、征圣等主张;

三、中国文学理论的民族特征

1.中国文学理论是以杂文学观念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范畴体系,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周秦两汉

第二阶段:从魏晋到唐初

第三阶段:从盛唐到两宋金元

第四阶段:明清两代

2.中国文学理论是运用朴素辩证的思维方法及其逻辑手段建立起来的范畴体系;中国文学的基本原理,较充分地体现了文学现象自身的根本矛盾和普遍联系;中国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极少抽象、固定、绝对,而是具体、变化、灵活,甚至是模糊的特点;

3.中国文学理论是与实用与功利的结合

王充:“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世用者,一章无补。”(《论衡》)

4.中国文学理论的最高境界

【大象无形】4.中国文学理论的最高境界:

“无声之乐”

“大音希声”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禅道惟在妙悟,诗道惟在妙悟”

5.中国文学理论的基本原则:形神兼备

“意得神传,笔精形似”“传神写照”“气韵生动”

6.中国文学理论在艺术表现上的美学特征无法之法

“随物赋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法极无迹”

7.中国文学理论的艺术鉴赏与审美标准:味外之味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四、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基本命题

1.诗言志

2.诗缘情

3.诗可以观

4.比兴

5.诗无达诂

6.美刺

7.温柔敦厚

8.知人论世

9.文以载道

10.文质

11.文气

12.风骨

13.意境

14.妙悟

15.诗言志

1.诗言志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

史记·五帝本纪》:“诗言意。”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2.诗缘情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志”——“情” (二者存在差异)

3.诗可以观

《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 比兴《毛诗序》

“《诗》有六艺,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比”:比喻;“兴”:起兴,“托事于物”;

5. 诗无达诂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西汉刘向《说苑·奉使》:“《诗》无通诂,《易》无通占,《春秋》无通义。”

五、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

1.以意逆志论

2.推源溯流论

3.意象批评论

4.选本论

5.摘句论

6.诗格论

7.论诗诗论

8.诗话论

9.评点论

(据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研究方法》)

先秦两汉篇

先秦两汉文学理论与思想发展脉络综论

礼乐制度,是中国奴隶制时代一项极其重要的政治制度。周代的制度,“在三礼”中有详尽的记述;“乐”,并非单指音乐,而是当时各艺术门类的总称;与礼乐制度密切相关的,还有六艺、六经;墨家、道家、法家,在不同立场、不同程度上否定了诗书礼乐;

两汉文学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西汉前期,崇尚黄老、文学思想自由;

第二:西汉中期至东汉前期,儒学独尊,文学思想受到约束;

第三:东汉后期,儒学衰落,文学思想渐趋活跃;

两汉文学理论,除儒家礼乐论外,中心论题另有三个:

第一:《诗经》;

第二:《楚辞》;

第三:辞赋。

评论先秦两汉文学理论需格外注意的三个问题:

第一:此期文学理论并未从哲学与史学中分离,并无单纯的文学理论著作;

第二:明确的文学观念并未建立,“文章”仍然是杂文学的概念;

第三: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质,要求将乐论纳入文论中进行考察。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信息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