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爱国主义论文目录 论屈原的爱国情怀及其当代价值

2024-01-08 15:44: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屈原爱国主义论文目录 论屈原的爱国情怀及其当代价值,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屈原爱国主义论文目录

论屈原的爱国情怀及其当代价值

龚红林 余三定 锺兴永

屈原的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渊源。从中国文学史看,爱国主义传统从屈原到杜甫到陆游到鲁迅……至今不绝于缕。屈原爱国忠贞精神还远播国外,如屈原作品传播到朝鲜半岛,「高丽文人墨客争先恐后地谈论『诗变为骚』,手口不离楚辞作品。那些为高丽王朝矢志不渝的诸多名人达士,更加尊崇屈原忠贞不贰的精神和独立不迁的人格,把楚辞当作精神支柱」[1]。可见,探讨屈原的爱国情怀及其当代价值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屈原爱国情怀的内涵与外延

屈原爱国情怀或爱国精神的探讨,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在探讨屈原爱国情怀的历程中,学术界关于屈原是否有爱国情怀存在一些不同的理解与争论。争论焦点之一是先秦时期有没有「国家」意识,即屈原是否有主观的爱国意识;争论焦点之二是当时的「国家」不是现代意义的国家,屈原爱国的实质是否仅是忠君思想。由此可见,要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就必须梳理先秦文献中的「国」「国家意识」。

(一)屈原的爱国情怀应是一种主观意识

「国」在文化发展史上字形多变,有「囯、囶、囻、圀、國」[2]等;其字义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有所变化,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又指王都、国都等义。梳理起来,「国」字的常用意义,有国都、邦国、国家等。战国时期较为通行的「国家」概念,常与「天下」并举,「齐家、治国、平天下」就体现了这一层关系。《荀子·荣辱篇》:「政令法,举措时,听断公。上则能顺天子之命,下则能保百姓,是诸侯之所以取国家也。」和《荀子·非十二子篇》「……一天下、建国家……」都是将天下与国家并举,表明天下包括众国家,国家一般指当时相对独立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与夏、商、周天子的关系是一种政治联盟。即使到了汉代大一统时代,这种与「天下」并举的概念内涵仍在使用,刘向《战国策·原序》云:「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

在屈原作品里,「国」字一般有两种内涵,这两种内涵可以说明,屈原的爱国情怀应是一种主观意识。

首先,屈原作品中有部分「国」指国都,即国家的政治中心,都城。如屈原诗歌写道:「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晁吾以行。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远。」(《哀郢》)「轸怀」就是心痛而思,意思是说,离开郢都城门时,不禁一阵心痛。这心痛萦绕在屈原内心,化作屈原的一种强烈的故都情怀:「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哀郢》)眷恋故土的诗句体现了屈原内心的志向,热爱楚国故土很明显是屈原的主观意识。

其次,屈原作品中有部分「国」指封地,诸侯的领地。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都习惯称自己所在封地为「国」或「国家」,称其他国为「诸侯」。《战国策·秦一》记载:「寒泉子曰:『……夫攻城堕邑,请使武安子;善我国家使诸侯,请使客卿张仪。』秦惠王曰:『敬受命。』」(《战国策》卷三)寒泉子建议秦惠王「善我国家使诸侯,请使客卿张仪」,就是秦国出使诸侯的人选首推张仪。可见,当时诸侯争霸天下,已经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维护本国利益的「国家自强」意识。这种强烈的国家自强意识在屈原诗歌中体现明确:「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离骚》)屈原的「美政」即举贤、授能、国富、法立。如其在诗中所言:「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惜往日》)。按,《管子·明法》:「属数虽众,非以尊君也;百官虽具,非以任国也。此之谓国无人。国无人者,非朝臣之衰也,家与家务于相益,不务尊君也。大臣务相贵而不任国,小臣持禄养交,不以官为事,故官失其能。」[3]可见,屈原「国无人」的感叹,受到管子学派的影响;这些幽愤的话语表明屈原主观上有一种强烈的忧国意识,且担忧的不是自己的命运,而是振兴楚国的「美政」理想中没有可以「任国」的大臣。

综上,从屈原生活的时代看,当时天子式微、诸侯竞雄,各国臣民中已经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国家自强」意识。屈原诗歌中强烈的故都情怀和忧国意识,表明屈原的爱国情怀应是一种主观意识。

(二)屈原爱国情怀已超出了狭隘的忠君思想

虽然在屈原的心中,楚怀王或楚顷襄王是国家政治的象征,诗句中也写道:「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离骚》)但屈原对楚国君主的感情是基于理性认识基础之上的,他也曾痛惜感叹楚王是「庸君」:「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庸君之不识。」(《悲回风》)无论是忠于楚王还是批评抱怨,这里面深刻的情感还是对楚国前途的关心。屈原的忠君「主要不是愚忠,而是有原则的,即以实现其『富强』国家的『美政』理想为原则」。[4]

「国」在屈原心中已经不仅是一个贵族的封地,而是代指社稷民生,是德之聚,是精神与物质上的归依。《战国策·楚策一》记载,威王问于莫敖子华曰:「自从先君文王,以至不穀之身,亦有不为爵劝,不为禄勉,以忧社稷乎?」……莫敖子华对曰:「君王将何闻者也?彼有廉其爵,贫其身,以忧社稷者;有崇其爵,丰其禄,以忧社稷者;亦有不为爵劝,不为禄勉,以忧社稷者。」王曰:「大夫此言,将何谓也?」接着莫敖子华便列举了令尹子文、叶公子高、莫敖大心、棼冒勃苏、蒙毂五人为例来说明如上几种忧社稷(爱国)的人物类型。「社稷」本指土神和谷神,常代指国家,《孟子·尽心下》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见,在楚国历史上,屈原之前,「不为爵劝,不为禄勉,以忧社稷」的爱国精神已有深远的历史。

虽然「爱国」一词,魏晋唐宋以后,使用方多[5],但在先秦时期,屈原时代,「爱国之情」早已伴随「国家」(封国、诸侯国)的产生而产生。出现了如许穆夫人、郑弦高、烛之武、申包胥、曹刿、蔺相如……一大批「不为爵劝,不为禄勉,以忧社稷」(《战国策·楚策》)的爱国英雄。蔺相如就曾提出「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诗经·采薇》写战士们忍饥挨饿,戍守边关的情怀:「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诗经·无衣》写秦国士兵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情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些保家卫国的战歌,伴随外族入侵、诸侯争霸出现,充满爱国情怀。在屈原作品中,也有类似战歌。《国殇》是一首为战争中阵亡的楚国将士而作的祭歌,诗歌以「国」命名,将年轻将士的牺牲称为「国之殇」,整首诗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和以身许国、奋勇当先的战斗精神。战争[6]令屈原痛惜那些为国捐躯的年轻将士,讴歌楚国将士的大无畏精神,寄托屈原为国献身的满腔激情:「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九歌·国殇》)所以,屈原内心对楚国的热爱,是可以用「爱国」来界定的。其实,说到底,爱国情怀就是奋力推进自己的国家、民族、社会文化发展的精神支柱,爱国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精神层面。「人类最高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爱国心。」(拿破仑语)[7]屈原曾以赞美橘树生南国而不迁徙的品格,寄托自己不愿离开楚国的情怀:「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橘颂》)受命不迁生南国的志向表明,屈原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其道德修养的必然组成。

综上所述,屈原的爱国情怀应是一种主观意识,且已超出了狭隘的忠君思想,成为其伟大人格之道德要素。楚国是屈原「美政」理想构建的核心地域,也是屈原精神的归依。屈原的爱国情怀,即屈原个人在精神上对楚国的一种自觉担当的责任意识与情感归依,是一种将振兴富强楚国责任置于肩上的精神动力,是一种为楚国社稷奉献一切的献身精神。屈原强烈的爱国情怀在其诗歌中有充分的表达,司马迁曾赞叹:「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关于屈原的爱国情怀界定,学界常参照列宁爱国主义的定义:「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8]梳理了先秦国家意识,我们可以看到屈原对自己的祖国是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学者还细腻地指出:「我国历史上的爱国主义和爱国精神包括三种形态:一、近代历史上中华民族与西方列强侵略者斗争中的爱国精神;二、封建时代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斗争的爱国精神;三、奴隶制时代中华民族各族氏族集团之间斗争的爱国精神。」[9]据此,屈原爱国情怀当属封建时代中华民族各族氏族之间斗争中的一种爱国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历史形态与积累。

屈原爱国情怀的两个层面

「发愤以抒情」(《九章·惜诵》),「道思作颂,聊以自救兮。忧心不遂,斯言谁告兮!」(《抽思》)「介渺志之所惑兮,窃赋诗之所明。」(《悲回风》)从屈原留存诗歌中,我们能明晰地了解其内心的痛苦与信念,感受到其丰富深沉的爱国情怀,这一情怀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忧国忧民于众皆贪婪之时代,好修独醒于溷浊之世道。

(一)忧国忧民于众皆贪婪的时代

「屈原全副精神,总在忧国忧民上。」(林云铭《楚辞灯·离骚》)在持国权者纷纷苟且偷安、耽于享乐时,屈原以秉德无私之心前后奔走,希望君王能醒悟,向有德的先王们学习:「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离骚》)在众人贪婪不满足、不理朝纲时,屈原心急如焚,担心楚国政权因为朝政的荒废、政风的贪婪享乐而最终被颠覆:「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恐皇舆之败绩。」(《离骚》)山河破碎、国土沦丧,百姓流离失所,饥寒交迫,屈原为之哀伤欲绝,痛惜与愤慨:「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九章·哀郢》)

在矛盾日益尖锐,己身遭际不幸时,屈原也想到过离开楚国。《离骚》的后半部分围绕「去楚」问题描述了女媭、灵氛、巫咸的劝告:「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两美其必合兮,孰求美而释女。」但当屈原回头看了一眼楚国就不忍离去了:「陟陞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在《抽思》中屈原亦写道:「数惟荪之多怒兮,伤余心之忧忧。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意思是说:每当想到好发怒的君王,真让我伤心痛苦;本想无所顾忌,一走了之,但看见煎熬中的楚国人民便又止住了。忧国忧民于众皆贪婪的时代,在楚国贵族们自恃强大、贪图享乐之时,屈原头脑清醒,预见到楚国由盛转衰的危险,于是积极主张变法图强,和腐朽的贵族集团抗争,至死也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至死也不愿离开楚国。这是屈原爱国情怀的重要体现,意味着屈原将付出非常之力量,以中流砥柱般的毅力去劝谏楚国国君,以拯救逐渐走向衰落的楚国。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