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沦赏析论文(论《沉沦》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2024-01-21 08:40: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沉沦赏析论文(论《沉沦》的思想和艺术特色),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沉沦赏析论文

本论文在其他论文<%a%a%>,更多论文,请点论文格式范文查看

论《沉沦》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引言:《沉沦》是郁达夫早期小说的代表作品,它的出版在社会 引起了强烈反响。这篇小说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有其独到的特色,表现了当时的那个时代的一种精神。《沉沦》这篇小说着重写了青年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其苦闷的中心是围绕着性压迫和物质贫困两个方面展开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性格具有时代特征;文章围绕一个主人公展开,集中写一个人的故事而且侧重描写这一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思想状况,而不是外在言行。

郁达夫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坛上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他的作品带有自己强烈个性的符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情调、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无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在此我想就他的短篇小说集《沉沦》论述其思想和艺术方面的特色。

一、思想

《沉沦》这篇小说着重写青年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并且苦闷的中心是围绕性压抑和物质贫困两个方面展开的。

1、青年知识分子性苦闷的原因。

对于性压抑,我们是应该比较容易就能够理解的。郁达夫小说中所描写的留日学生都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年,他们正处于一个特定的生理阶段,自然有对爱情的渴望和对性的要求,对此我们应视为正常的生命现象予以肯定。关于爱情题材的小说,在古代许多作品中就有所描写,像《牡丹亭》、《红楼梦》等,但是像郁达夫写得这么直接、这么大胆,对爱情这么渴望,追求得如此客观激烈的作品却史无前例。这显然体现了“五四”时期要求突出“自我”的新特点。性爱在郁达夫的笔下,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的、幽深的、充满痛苦的生命世界。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很少尝到过爱的甜美,大都是身心备受种种折磨。性的痛苦,爱的痛苦,生的痛苦,一重又一重地压在他们的心头,使这些刚刚从爱的蒙昧状态中醒来的年轻人,不可能发出陶醉于爱情的欢歌,只能发出想求爱而得不到的凄楚的呻吟。《沉沦》中的“他”对红裙子女学生,对旅店主人女儿的怯懦态度,更突出地表现了主人公无法解脱的性的苦闷。

或许我们可以试着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一下小说中的人物。我们可以把这些青年的生活环境假设在国内,那么可能出现的情况也许就会截然不同了。他们有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并且具有这一愿望得以实现的环境,因此他们找到爱情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但是在郁达夫的笔下,这些青年是留日学生。众所周知,自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后,中国人长期受到日本人的欺凌,这些留日学生是弱国子民在异国遭受歧视,自然日本的姑娘也不会爱上他们,他们追求的爱情也就无从实现了。因此,在他们的精神上就体现为异常的苦闷。郁达夫的小说不止一次地向我们展示了社会压抑与人的这种生命现象的冲突,促使主人公由人变成“狂犬”,变成“走兽”的过程。于是,本能的倒错的窒重感,形成了郁达夫小说无法解脱的人生苦闷,痛苦的生命不停地审视自我和沉沦而发出绝望的呻吟。在《沉沦》的篇末主人公就喊出了“祖国啊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的呐喊。

我想《沉沦》刚一发表之所以很快就能引起轰动的原因,不单纯地是因为它其中的爱情故事,更多地是因为它蕴寓了更深刻的内涵,它充分表达了郁达夫鲜明的反帝爱国思想,具有积极地思想意义。正因为这样它才能深深地震撼了广大读者的心灵。

2、物质贫困的苦闷。青年知识分子留日是学生身份,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是来自家庭,再加之在国外其它方面都不像国内,因而经济上是受到限制的。

对于物质上的贫困,作家有自己的独特体验,他说:“我的经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在紧逼着我。”这种贫困所带来的生存困境笼罩了郁达夫的一生,所带来的后果也是十分惨重的。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生活经历都时时显露出来。作品中的青年知识分子在经济上是比较清贫的,主要是因为他们仍然是作为留日学生而存在的,他们自己没有独立经济来源,平时的开消费用都是由家庭来支付的。因此,他们除去用来支付日常生活的费用以外,基本上就没有多余的钱用在别的方面,再加之他们生活在日本,有许多方面都会受到经济上的限制。因而在精神上形成了一种压力和苦闷,也就显得很自然了。

总之,郁达夫的小说创作所表现出来的主人公的苦闷,是人生理上的正常要求和非正常表现之间的苦闷,是性的非人性状态的苦闷。在当时那一特定的历史时代,我们看到了活生生的生命的躁动和不安,看到了被扭曲了的生命真切的痛苦和不满。可以说,《沉沦》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主人公在多重压抑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以此映现出巨大的社会压抑及其在主人公心理上的投影,它的导向引起了人们对道德和社会的思考,是郁达夫小说的一个显著特色。

二、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性格具有时代特征

1、“五四”那一代的青年知识分子要求个性解放、恋爱自由,并且敢于追求爱情,有对性的渴望。

如果我们把郁达夫的作品置于“五四”这一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我们就会发现他笔下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性格具有强烈的鲜明的时代特征。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为解放危难的中国,寻求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崭新的国家,而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他们的注意力首先集中在对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观念的洗刷和更新上。他们注重阐发人的自我介绍,注重引导人的自我解放和觉醒。他们主张自由、平等、博爱,并且有对性的渴望。郁达夫写的《沉沦》以哀伤幽婉的语音诉尽了当时的青年人对自己人生的苦闷和对青春的悲哀,喊出了他们对个性、对人性的肯定以及解放和发展的时代的要求。这种鲜明强烈的时代品格“投合着那个时代沉醒了的‘现代人’的心,在客观上充当了‘五四’时代精神的典型体现者的角色,应合了这一时期对文学创作主体的时代要求。”《沉沦》小说中的情感病态和“凄切的孤单”之感,甚至暴露出来的对于既成道德秩序抑压不住的超越和反抗,无论是亢奋热烈的还是灰冷感伤的,“都是‘五四’时期这个特定时代氛围下具有敏锐感知的现代人所普遍领受或乐于认同的。”可以说郁达夫的作品“在现代化气息的强烈性和集中性上典型地展现了我国‘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风采。”

2、郁达夫在他的作品里显然夸张了青年知识分子思想的痛苦,目的是为了表现那一代知识分子刚刚从封建文化中走出来,在思想和道德上缺乏一种规范。

郁达夫在少年时代就到日本留学,在异国度过了将近十年的漫长岁月,其间在中国大地上爆发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对远在大海彼岸的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他处在一个新旧时代交替时期,告别传统的艰难,追求未来的迷茫,使他的观念解放、追求个性独立都显得有些骚动而又无绪。面对这样 一种特殊的文化背景,知识分子在思想上所表现出来的对自己人生的苦闷也是一种必然现象。但是在郁达夫笔下所描写的青年知识分子很显然过分夸张了自己的思想痛苦,作者这样写无疑是为了揭示我国“五四”时期那一时代的青年知识分子刚刚从封建文化中走出来,他们面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巨大冲击,从我国的封建文化中感受到了传统习俗道德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郁达夫作品中的人物的灵与肉的冲突,一方面反映着时代的觉悟,同时也沉潜着传统对人的束缚力度,因此才会形成悖反的力量。《沉沦》中的主人公“他”在性本能的冲动下使他“在被窝里犯的罪恶”加多。他“犯了罪 后,每深自痛悔”,对着自家起誓说“我以后决有再犯罪了”。然而一到紧迫的时候,他的誓言又忘了。就这样,他的自责心与恐惧心日益加剧,竟一日也不能使他安闲。通过这些描写,我们不难体会到主人公所面临的精神上的苦闷,不是在于性本能的要求不能通过正当的方式得到疏导、升华,而更重要的,在于主人公所面临的严酷的道德的威压。当主人公体验到自我生命的躁动中强自压抑,却又压抑不住时,便显现了“人欲”是有血有肉的现实人的真实要求,不可抹杀。这正是显现了视本能为原罪的观念在主人公心理上的沉重负担在人物对本能的否定和忏悔中,我们真正看到了封建禁欲主义的浓重缩影。中国长期封建传统文化的性禁忌,使郁达夫自小产生了性压抑和性耻感,而当时西方现代文化的性解放又促使郁达夫产生了性放纵和性快感的观念。这两种中西文化强烈的观念对比,尤其对处于青春期正在日本生活这个深受西方现代文化冲击的郁达夫来说,实在是难以把握尺度的。这也说明在这两种中西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人们在思想观念和道德水准上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因此,在当时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郁达夫的作品也就只能以这样的创造形式而存在。

3、经济上虽然贫困但决到不了饥寒交迫的程度,而从《沉沦》中我们看到青年知识分子由于经济贫困而苦闷,这说明他们思想比较脆弱,没有坚强性。

在前面,我们已经谈到过郁达夫小说中的青年知识分子在经济上的贫困。我们说“贫困”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些青年知识分子作为留日学生。这就足以说明他们的家庭虽说不上很富裕,但还不至于到饥寒交迫的地步,最起码他们的日常生活还是可以得到保障的。但是从作品中我们真实看到了主人公的思想是比较脆弱的,他们厌世、愤世、甚至有很多时候都是以“死”来结束一切,像《沉沦》中的“他”就是这样。《南迁》中的“伊人”“愈想愈怅,差不多想自家寻死了。”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思想上迷茫的,性格上是十分懦弱的,他们在自怜自爱的同时,并没有把眼光投向下层的劳动人民。如果他们能把自己的生活条件和最下层的劳动人民进行比较的话,我们大家不难看出,其实他们的生活条件并不是十分恶劣的,这充分体现了他们作为知识分子的思想局限性。

三、艺术特色。

文章是围绕一个主人公而展开的,集中写这一人物的故事。作品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唯一的是主人公思想的波动,并且以人物的死来结束文章。有大量的景物描写,人物内心情绪化描写,使小说具有很浓的抒情性。

作品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唯一的是主人公思想的波动,并且以人物的死来结束文章。

就作品的思想倾向来看,郁达夫的小说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而就作品的艺术风格来看,郁达夫的小说又有着十分鲜明的个性特征。

在郁达夫早期的小说创作当中大都是围绕着一个主人公而展开的,它集中描写与塑造了这一人物的故事,甚至有时明显存在人物脱离社会关系的思想倾向,作者孤立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状况,而不是写他们的外界言行。在他的作品中没有外在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也没有行动冲突和斗争。郁达夫常常通过人物内心世界的自我告白来抒发自己主观上的感受,他的小说注重对主人公内心的纷争和苦闷的描写,而不是全力倾泻在对外部事变的记述上。当《沉沦》中的“他”在性本能的冲动下“在被窝里犯的罪恶”,他“犯了罪以后,每深自痛悔”,对着自家起誓说“我以后决有再犯罪了”。然而一到紧迫的时候,他的誓言又忘了。就这样,他的自责心与恐惧心日益加剧,竟一日也不能使他安闲。“他”在窥视了旅店主人女儿洗澡之后,“我觉得全身的血液都在往上奔注的样子。心中怕得非常,羞得非常,也喜欢得非常,然而若有人问他,他无论如何,总不肯承认说,这时候他是喜欢的。”另外,当“他”窃听苇草中男女偷情时,发出了“你去死吧!你去死吧,你怎么会下流到这样的地步!”的自责声。类似这样大量内心世界的描写,不具有浓重的抒情性,而是更突出了作者的情感色彩。

2、郁达夫的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不刻意于剪裁,伏笔和悬念,唯一带动故事情节发展的是主人公思想感情的波动,并且文章常常以人物的死来结束全篇。无论是《沉沦》,还是《银灰色的死》和《南迁》等,几乎都没有以完整的故事情节为中心的结构框架,也不讲究谋篇布局,时间跨度一般都不大,常常撷取生活长河中的片断,又若断若连,时有枝蔓,与传统的讲故事式的小说模式大相径庭。换而言之,郁达夫小说的结构不是以情节为中心,而是以人物内心的情绪波动为中轴,依人物感情的波澜起伏杜撰成篇。《沉沦》虽无贯穿前后的情节线索,而主人公“我”的孤独感、苦闷感及感伤情调,却一以贯之,形成作品结构内在的一种凝聚力量。郁达夫似乎不受叙事性文体小说的结构法则的拘事,缺乏剪裁和伏笔,缺乏因果之间的照应,随意着笔,一任感情波澜的起伏而流动,或只是情绪的连缀。正是这样的富有创造性的创作,郁达夫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中一种崭新的体式。

3、郁达夫的作品洋溢着浓厚的抒情气息。他常常将小说当作抒情诗来写,他创作的小说篇篇有内热的、沉郁的、清新的诗味在里面。我们从郁达夫的小说里所感受到的是奔腾流淌的感情洪流,是毫不隐讳的直抒胸臆。郁达夫的叙述语言蕴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这种带着浓厚感情色彩的叙述语言增强了作品的抒情性。在郁达夫的作品里有许多对环境的描写,如他的小说《沉沦》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秋天又到了。浩浩的苍空,一天一天的高起来。他的旅馆旁边的稻田,都带起黄金色来。朝夕的凉风,同刀也似的刺到人的心骨里去,大约秋冬的佳日,来也不远了。”

郁达夫的这里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凄凉的画面,这种环境与当时人物的内心世界是有密切关系的。在紧接着这段环境描写的后面就说:“他的循环性的忧郁症,尚未离他的身边……他近来无论上什么地方去,总觉得坐立难安的样子。”这说明郁达夫作品中的环境描写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色彩,而并非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

自《沉沦》的出版发行,人们就对他褒贬不一。这就要求我们辩证地来把握它,我们在肯定它的积极方面的同时也不能否定它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说作品的语言不够精炼,感情的渲泄也过于直接而没有节制等等。我们勿庸讳言,这些不足所造成的一些负面影响。我们仍然要说它的思想性是很特殊的,它打破了传统的禁锢,尽管如此它还是给了觉醒知识分子的一抹曙光。

参考文献:

1《沉沦》自序  郁达夫

2《痛苦的生命展示》  阎敬山

3《现代小说所经过的路程》  郁达夫

4《中国现代文学史》        吴宏聪  范伯群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信息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