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检查 微生物学诊断方法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微生物学检查 微生物学诊断方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微生物学诊断方法范文第1篇
临床微生物检验可为医生准确诊断及治疗疾病提供可靠依据,其检验质量则直接影响检验结果,发生误诊、漏诊等情况,贻误患者治疗时机造成严重后果。本文将对我院自201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前来就诊并给予微生物检验的患者给予临床分析,从而探讨临床微生物检验分析后实验室质量管理措施,提高检验结果准确性,降低误诊、漏诊几率,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2012年前来我院就诊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共有患者7231例,其中男性3907例、女性3324例,年龄18~92岁,平均年龄(47.86±2.95)岁。按照时间不同将其分为2012组(3451例)及2013组(378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临床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 2011年我院采用传统临床微生物检验后实验室质量管理措施;2012年,我院总结以往工作经验,对现有质量控制模式进行改进及完善。记录两组由于微生物检验后实验室质量所致误诊、漏诊情况,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
1.2.2临床微生物检验分析后实验室质量控制 ①检验报告:问题:检验报告是医生诊治患者病情的有效凭,若检验人员出具报告出现质量问题(书写、表达等)将直接影响医生临床诊治效果;对策:定期对检验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使其掌握检验报告规范书写模式,不定期抽查检验报告,对检验报告评价优秀及较差人员进行相应奖惩;②相互沟通:问题:检验人员出具报告后,均由护士或专职人员领取并告知医生,检验人员与医生相互交流较少,无法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并判断检验结果正确性;对策:临床微生物检验完成后,应及时将结果告知主治医生,若临床医师对检验结果表示异议,临床微生物检验人员应及时分析检验过程中是否出现质量问题,如操作人员失误、仪器精密度等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若经复查后检验结果仍不符合患者临床体征,则应进一步将分析范围扩大,如患者治疗用药、样品采集过程、报告单是否填写正确等,从而及时纠正问题,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性;③样本处理:问题:样本检验完成后,部分工作人员将其随意放置,未根据相关规定进行规范处理,易对实验室环境造成污染,导致新进样本检测结果异常甚至威胁检验人员人身安全;对策:制定完善的实验室样本处理方案,样本检测完成后应将其回收至专用容器中集中销毁处理,并做好详细记录,指定专职人员检查监督实验室中样本回收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做法,保障检验结果准确性及工作人员人身安全。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011组、2012组由于微生物检验后实验室质量所致检验结果不合格,最终造成误诊、漏诊情况对比分析,见表1。
由表1可知,2011组我院由于微生物检验后实验室质量所致误诊、漏诊率高达3.51%,显著高于2012组0.45%,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水平不断发展,微生物检验技术显著提高,已在临床诊断、治疗疾病及判断疗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微生物检验质量是保障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因素。
研究表明[1],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管理主要分为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三个阶段,其中检验前质量控制主要包括样本采集、培养基制备等;检验中主要对工作人员操作过程及实验室环境进行质量控制;检验后质量控制主要涉及检验报告规范性、与临床医生进行有效沟通等。
有研究显示[2],目前临床检验人员对检验前及检验中质量控制较为重视,因此该阶段检验质量可有效保障。有研究显示,由于部分临床检验工作者认为只有检验前及检验中工作任务与自身相关,检验后不属于本职工作范畴,往往忽略检验后质量控制,造成严重后果。本文研究可知,2011年我院仅根据以往工作经验实施微生物检验后实验室质量管理,由此引发误诊、漏诊率较高(3.51%);2012年我院改进现有工作内容,提高微生物检验后实验室质量,该年度由于微生物检验后实验室质量导致误诊、漏诊率仅为0.45%,较2011年显著减少,质量控制效果较为满意。
综上所述,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检验人员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重视微生物检验后质量控制工作,从而提高临床诊治正确率,值得今后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3]。
参考文献:
[1]谢达禄.实验室管理与质量控制要点[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1,23(4A): 223-224.
微生物学诊断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纳米;医药;应用
1.引言
纳米材料(又称为超微颗粒材料)由纳米粒子组成。粒子尺寸范围在1~100 nm之间。由于纳米材料具有量子尺寸效应、小尺寸效应、表面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1],因而在性能上与相同组成的传统概念上的微米材料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表现出许多优异的性能和全新的功能,已在许多领域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引起了世界各国科技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
随着人们研究的深入,纳米材料已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为现代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现代药物的开发与创新提供了崭新的技术手段和工具。例如:Drezek等专门研究用于体内组织病理的光学成像技术,正在开发一种仅在遇到特定分子时发光的成像试剂。通过可降解的多肽交联剂与金纳米粒连接在一起,得到了一种分子成像试剂,在与特定分解酶结合时才改变颜色[2]。此外,纳米雄黄、纳米磁石以及纳米胰岛素口腔喷剂等已相继研制成功,并且显示出良好的药理药效作用,其发展前景十分乐观。如林本兰等人制备磁性纳米粒阿霉素白蛋白微球靶向抗癌药物[3,4]。
2.纳米材料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在医学领域中,纳米材料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肿、瘤、心血管病、传染病等重大疾病的诊治方面显示其重大的意义。
2.1 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5]
2.1.1 影像学诊
通过将纳米大小的成像试剂靶向到肿瘤或身体其他特定部位,可为疾病诊断提供一种更快捷、对人体损伤更小、更精确的手段。
2.1.2 实验室诊断
一种具有超高灵敏性激光单原子分子探测术问世了,它可通过人的唾液、血液、粪便以及呼出的气体,及时发现人体中哪怕只有亿万分之一的各种致病或带病游离分子。
2.1.3 植入传感器诊断
利用纳米级微小探针技术,可向人体内植入传感器,根据不同的诊断和监测目的,可定位于体内的不同部位,也可随血液在体内运行,随时将体内的各种生物信息反馈于体外记录装置。此项技术有可能成为21世纪医学界常用的手段。
2.1.4 细胞分离诊断
目前生物芯片材料已成功运用于单细胞分离、基因突变分析、基因扩增与免疫分析(如在癌症等临床诊断中作为细胞内部信号的传器)。美国等科学家利用纳米磁性粒子成功地分离出人体骨髓中癌细胞,从而达到检查细胞,实现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病理诊断方面,目前肿瘤诊断最可靠的手段是建立在组织细胞水平上的病理学方法,但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可以在纳米水平上揭示肿瘤细胞的形态特点。通过寻找特异性的异常纳米结构改变,以解决现有的良恶性肿瘤及细胞来源判断不准确的难题。
2.1.5 遗传病诊断方面
为判断胎儿是否具有遗传缺陷,以前常采用价格昂贵并对人体有损害的羊水诊断技术。如今应用纳米技术,可简便安全地达到目的。妇女怀孕8周左右,在血液中开始出现非常少量的胎儿细胞,用纳米微粒很容易将这些胎儿细胞分离出来进行诊断。纳米颗粒对关节疾病的诊断[6],利用准弹性激光散射技术所测量的关节液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度数据,可较易分析和判断所检查关节经历的病理生理变化。
2.2 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2.2.1 基因方面[7]
如今纳米材料问世,在纳米尺度上建造的设备已使科学突飞猛进。纳米技术为当前基因疗法中的难题提供一些解决办法,并为癌症和糖尿病等顽症的疗法带来显著的疗效。器官移植方面,纳米科技所要做的是寻找生物兼容物质。纳米无机材料Fe3O4是一种天然无机磁性材料,对细胞毒性小,且容易被代谢。对磁性Fe3O4晶粒表面加以修饰[8],使其包覆一层或多层生物高分子,如多聚糖,蛋白质等而形成核壳式结构,可增加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将使Fe3O4颗粒作为理想的基因载体成为可能。纳米磁粒靶向基因治疗动脉闭塞性疾病实验研究。张铁民等人[9]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纳米级磁粒,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T2PCR)克隆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并构建高拷贝的真核表达质粒,应用乳化复合技术合成磁粒基因复合微球。使用纳米磁粒靶向VEGF基因治疗实验性血管闭塞性病变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创立了一种新的基因治疗闭塞性血管病的方法。
2.2.2 肿瘤研究方面
现在研究成的极其细小的氧化铁纳米颗粒[10],可注入病人的癌瘤中,然后将患者置于可变的磁场中,使病人癌瘤中的氧化铁纳米颗粒升温46 ℃左右,烧毁癌瘤细胞,而其周围的健康组织不会受到伤害。另一种纳米壳,将其金质涂层贴在特定的束缚肿瘤细胞的抗体上,过充分加热纳米壳也能杀死癌细胞。也可把药物与这种氧化铁纳米颗粒结合注入患者体内,在外磁场作用下,使其向病变部位集中,从而达到定向治疗和提高疗效的目的。
我国研发的纳米药物载体治疗恶性肿瘤技术已取得显著成果,最近将转入临床试验阶段。张阳德教授介绍,这种新疗法是把原有的治癌药物稀释分解后的产物吸附在纳米颗粒上,然后再把带药的纳米颗粒利用靶向技术,直接作用于患病细胞,并在患病细胞上缓慢释放和分解药物,可望征服部分恶性肿瘤。
3.纳米科技在医药领域的发展前景
未来20年纳米与医药学的联系更为紧密,其趋势为:纳米材料将使诊断、检测技术向微观、微量、微型、微创或无创、快速、实时、动态、功能性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应用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分子复合物和分子组装的研究,将在病毒结构、细胞器结构细节和自身装配机理上取得进展;将使药物的作用实现器官和细胞内结构靶向化,这样不但减少了药物在其他健康细胞上的毒副作用,也提高了药物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和疗效,还可降低制药成本。随着世界上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随着人们研究的深入,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环境下,二十一世纪纳米技术将推动信息、医学、自动化及能源科学的迅速发展,给人类带来新的变化,引导21世纪又一次科技产业革命。
参考文献:
[1]王天赤,路嫔,车丕智,等.纳米材料的特性及其在催化领域的应用[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8:501~502.
[2]纳米医药传递系统[英]/shafer c∥Dr.Discov Today.2005,l0(23/24):1581.
[3]张晓琨,于滨.纳米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07,22(7):465~467.
[4]林本兰,沈晓冬,崔升,等.磁性纳米粒阿霉素微球制备的初探[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5,25(5):424~426.
[5]陈伙德,贾振斌,邱敏,等.纳米材料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与展望[J].广东化工,2008,10(35):93~95.
[6]吴昊,屠美,姚平,等.关节液中纳米颗粒的测量对关节疾病诊断的意义[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7,23(1):173~177.
[7]陈伙德,贾振斌,邱敏,等.纳米材料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与展望[J].广东化工,2008,10(35):93~95.
微生物学诊断方法范文第3篇
细菌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首先取决于标本的质量。正确地采集、转送标本,是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和取得准确结果的前提。各种标本(痰液、血液、伤口分泌物和各种感染组织等)采集时应充分考虑到选择恰当合理的时问,考虑到可能存在的病原菌的性质,按要求采集标本,这样可使标本包含细菌,并为后续检验步骤打下良好的基础。合格的痰标本在低倍镜视野里上皮细胞应25个。
涂片染色显微镜检查根据我国结核病防治规划的要求,对咳嗽、咳痰>13周或有咯血或血痰的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应留取3份痰标本(夜间痰、清晨痰和即时痰)进行痰涂片抗酸染色检查。即时痰为病人就诊时咳出的痰液:清晨痰为清晨深咳出的痰液;夜间痰为就诊前1天晚睡前咳出的痰液。留取的痰液标本常规涂片后,进行要尔-尼尔逊氏染色法(ziehl-Neelsen)染色。
分枝杆菌分离培养 结核分枝杆菌是兼性需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pH为6.5~7.2。分枝杆菌分离培养检查法,是结核病确诊最可靠的方法。是获得纯培养物进行菌种鉴定、药物敏感性试验以及其他生物学研究的基础。
当前,我国普遍采用改良L-J(改良罗氏)培养基来分离培养结核分枝杆菌。通常情况下,当每1ml标本中微生物含量达102~3 CFU(菌落形成单位)时,即可培养阳性。分枝杆菌快速培养检查是使用分枝杆菌快速培养仪(MIGT、BacT/A1err、ESP),通过测定细菌生长代谢检测分枝杆菌生长情况的方法。
在进行分枝杆菌快速培养检查时,标本接种前的祛污染处理,必须严格按照系统说明书中给定的方法进行。孵育检测过程中系统报告阳性时,相应标本的培养液必须首先进行抗酸染色镜检,发现抗酸菌后方可发出阳性报告。
分枝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分枝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对于结核病人合理的药物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以及针对耐药病人的预防控制具有积极的作用。结核病耐药性监测可以为评估制定国家结核病控制规划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分枝杆菌菌种鉴定 目前报道的分枝杆菌种类已有100多种。经抗酸染色镜检确定为抗酸菌的培养阳性菌株,应该先接种改良罗氏(L-J)培养基进行增菌传代后进行传统方法的菌种鉴定。
传统方法进行分枝杆菌菌种鉴定,需要经过硝基苯甲酸(PNB)生长试验、28℃生长试验、耐热触酶试验,观察记录细菌的生长速度、菌落形态和菌落颜色确定该菌株属于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还是NTM。
血清学检测
涂片染色显微镜检查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对处于相对进展状态的结核病诊断具有较强的特异性,但其灵敏度在不同实验室间有所差异。另外,涂片染色显微镜检查需要病人重复送3次痰,这导致有些时候病人的依从性不良,并且涂片染色显微镜检查对涂阴病人、儿童以及肺外结核病不能够给予诊断,在涂片染色显微镜检查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也可能导致实验室人员受到感染。
核酸扩增检测(NAAT)、荧光原位杂交以及荧光高压液相等快速方法,使得诊断结果报告时间缩短至2天。作为因病原微生物感染所导致的结核病,在临床上利用免疫学方法检查宿主对分枝杆菌,特别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造成的免疫反应(抗原或/和抗体),从而帮助临床医师进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但由于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特性及此类病原菌引起的人体免疫反应较为特殊和复杂,因此,目前结核病免疫学的检测结果,在结核病的临床诊治中,只能够作为辅助参考,不能作为结核病诊断和评价治疗效果的指标。临床医师在参考免疫学检查结果的同时,应该同时参照结核分枝杆菌的传统微生物学检查(包括抗酸染色镜检,特别是分枝杆菌培养检查)的结果并参考其他临床检查手段所得到的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微生物学诊断方法范文第4篇
科交叉的边缘科学,它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新材料、新技术、新
仪器设备,用于防病、治病、保护人民健康,提高医学水平的一门新兴学科。
生物医学工程在国际上做为一个学科出现,始于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随着宇
航技术的进步、人类实现了登月计划以来,生物医学工程有了快速的发展。在我
国,生物医学工程做为一个专门学科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医学科学院、中
国协和医科大学原院校长、我国著名的医学家黄家驷院士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
科最早的倡导者。1977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创建、1980年中
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的成立,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目前,我
国许多高校科研单位均设有生物医学工程机构,从事着生物医学的科研教学工作
,在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科学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显微镜的发明 “解剖”一词由希腊语“anatomia”转译而来,其意思是用
刀剖割,肉眼观察研究人体结构。17世纪leewenhock发明了光学显微镜,推动了
解剖学向微观层次发展,使人们不但可以了解人体大体解剖的变化,而且可以进
一步观察研究其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随着光学显微镜的出现,医学领域相继诞
生了细胞学、组织学、细胞病理学,从而将医学研究提高到细胞形态学水平。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能力只能达到微米(μm)级水平,难以分辨病毒及细胞
的超微细结构、核结构、dna等大分子结构。而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电子显微镜,
使人们能观察到纳米(nm)级的微小个体,研究细胞的超微结构。光学显微镜和电
子显微镜的发明都是医学工程研究的成果,它们对推动医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影像学诊断飞跃进步 影像学诊断是20世纪医学诊断最重要发展最快的领域
之一。50年代x光透视和摄片是临床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而今天由于x线ct技
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影像学诊断水平发生了飞跃,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诊断水
平。即计算机体断层摄影(computedtomographyct),即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人
体组织器官的切面显像。x线ct片提供给医生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普通x线照片观
察所得的信息。目前,螺旋ct(spiralct或helicaletct)已经问世,能快速扫描
和重建图像,在临床应用中取代了多数传统的ct,提高了诊断准确率[1]。医学
工程研究利用生物组织中氢、磷等原子的核磁共振(nuclearmagneticresonanc
e)原理。研制成功了核磁共振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mri),它不仅可分辨病理解剖
结构形态的变化,还能做到早期识别组织生化功能变化的信息,显示某些疾病在
早期价段的改变,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可以认为mri工程的进步,促进了医学诊
断学向功能与形态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向超快速成像、准实时动态mri、mra、fm
ri、mrs发展。根据核医学示踪,利用正电子发射核素(18f,11c,13n)的原理,
创造的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是目前最先进的影像诊断技术。美国新闻媒体
把pet列为十大医学生物技术的榜首。pet问世不过30年历史,但它已显示出对肿
瘤学、心脏病学、神经病学、器官移植,新药开发等研究领域的重要价值[2]。
影像学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与20世纪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介入医学问世 介入医学是一种微创伤的诊疗技术。dotter和judkin(1964年
)是最早使用介入技术治疗疾病的创始人,他们用导管对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进行
扩张治疗取得成功。1967年margulis首先使用过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ra
diology),这是医学文献出现“介入”一词的最早记载。1977年gruenzing成功
地进行了首例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获得成功以后,介入性诊疗技术由于其创伤小
、患者痛苦少,安全有效而倍受临床欢迎。20世纪80年代随着生物医学工程的发
展,高精度计算机化影像诊查仪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射频消融技术以及
高分子(high-polymer)新材料制成的介入技术用的各种导管相继问世,使介入性
诊疗技术发生了飞速进步,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从心血管、脑血管、非血管
管腔器官到某些恶性肿瘤等都具有使用介入诊疗的适应证,并使诊疗效果明显提高
,患者可减免许多大手术之苦。有人把介入诊疗技术视为与药物诊疗、手术诊疗
并列的临床三大诊疗技术之一,也有人把介入诊疗技术称之为20世纪发展起来的
临床医学新领域--介入医学[3,4]。
人工器官的应用 当人体器官因病伤已不能用常规方法救治时,现代临床医
疗技术有可能使用一种人工制造的装置来替代病损器官或补偿其生理功能,人们
称这种装置为人工器官(artificialorgan)。如20世纪50年代以前,风湿性心脏
瓣膜病的治疗,除了应用抗风湿药物、强心药物对症治疗外,对病损的瓣膜很难
修复改善,不少患者因心功能衰竭死亡。而今天可以应用人工心肺机体外循环技
术,在心脏停跳状态下切开心脏,进行更换人工瓣膜或进行房、室间隔缺损的修
补,使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恢复健康。心外科之所以能达到今天这样
的水平,主要是由于人工心肺机的问世和使用了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等新材
料、新技术的结果[5]。
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愈后不良,而人工肾血液透析技术已挽救了大量肾病
晚期患者的生命,肾病治疗学也因此有了很大进步。
现代生物医学工程中人工器官的发展也非常迅速,除上述人工器官外,人工关
节、人工心脏起搏器、人工心脏、人工肝、人工肺等在临床都得到应用,使千千
万万的患者恢复了健康。可以说,人体各种器官除大脑不能用人工器官代替外,
其余各器官都存在用人工器官替代的可能性。
此外,放射医学、超声医学、激光医学、核医学、医用电子技术、计算机远程
医疗技术等先进的医疗技术和仪器设备都是现代医学工程研究开发的成果,综上
可见,20世纪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医学诊断和治疗水平,有力地推
动着医学科学的进步。
21世纪生物医学工程展望 纵观医学新技术诞生和发展的历史,从伦琴发现
x线到今天x射线诊疗技术的发展,从朗兹万发现超声波到今天b超诊断的广泛应用
,从布洛赫和伯塞尔发现核磁共振到今天mri的问世,从赫斯费尔德发明ct到今天
ct成像系统的应用,都是以物理学工程技术为基础、医学需求为前提发展起来的
医学新技术。循着20世纪医学发展的轨迹,我们有理由预测21世纪新的医学诊疗
技术可能在以下10个方面有重大突破和创新:
(1)各种诊疗仪器、实验装置趋向计算机化、智能化,远程医疗信息网络化,
诊疗用机器人将被广泛应用。[6]
(2)介入性微创,无创诊疗技术在临床医疗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激光技
术,纳米技术和植入型超微机器人将在医疗各领域里发挥重要作用。
(3)医疗实践发现单一形态影像诊查仪器不能满足疾病早期诊断的需要。随着
pet的问世和应用,形态和功能相结合的新型检测系统将有大发展。非影像增显剂
型心血管、脑血管影像诊查系统将在21世纪问世。
(4)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将有较大发展,生物机械结合型、生物型人工器官将
有新突破,人工器官将在临床医疗中广泛应用。
(5)材料和药物相结合的新型给药技术和装置将有很大发展,植入型药物长效
缓释材料,药物贴覆透入材料,促上皮、组织生长可降解材料,可逆抗生育绝育
材料、生物止血材料将有新突破。
(6)未来医疗将由治疗型为主向预防保健型医疗模式转变。为此,用于社区、
家庭、个人医疗保健诊疗仪器,康复保健装置,以及微型健康自我监测医疗器械
和用品将有广泛需求和应用。
(7)除继续努力加强生物源性疾病防治外,对精神、心理、社会源性疾病的防
治诊疗技术和相应仪器设备的研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开发,研制精神分析、
心理安抚、生物反馈型诊疗技术和设备将是生物医学工程的新起点。
(8)创伤是造成青年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研制新型创伤防护装置、生命急救
系统是未来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课题。
(9)即将迎来的21世纪是分子生物学时代,有关分子生物学的诊疗新技术将快
速发展,遗传、疾病基因诊疗技术,生物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相结合的dna芯片、雪
白芯片和诊疗系统将被广泛应用。
(10)空气污染、环境污染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研究和开发劳动保护、家庭保
健、个人防护用的人工气候微环境是未来不能忽视的问题。
1997年我国了关于卫生工作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奋斗目标:“到2
000年,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到2010年国民健康的主要指标在经济
发达地区达到或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欠发达地区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
进水平。1999年国家科技部召开了“发展生物医学工程技术战略研讨会”,国家
工程院开展了有关发展我国医疗器械工业战略研究等,对推动生物医学工程产业
发展、落实创新工程战略布置起着重要作用。20世纪人类与疾病做斗争,在医学
诊疗技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面向21世纪的巨大挑战,我们要动员起来,调整
政策,制定规划,改革医学研究教学的旧模式,发挥现代科学多学科交叉合作的优
势,创建全新的生物医学,为人民造福。
参考文献
[1]gewangmichealwv.preliminarystudyonhelicalctalgorithmsfor
patientmotionestimationandcompensation.ieeetrans.medicalimagi
ng,1995,14(2):205
[2]minnh,lapelam,klemipjetal.predicationofsurvivalwithfl
uorin-18-fluorodeoxyglucoseandpetinheadandneckcaner.jnuclme
d,1997,38:1907
[3]scheinmanmm.catheterablation.circulation,1991,83:1489-1498
[4]杨于彬,生物医学工程与介入性诊疗技术,世界医疗器械,1997,3(9):5
0-52
[5]katirciogluf,yamakb,battaloglab,etal.longtermresultsof
mitralvalvereplacementwithpreservationoftheposteriorleaflet.j
heartvalvedis,1996,5(3):302
微生物学诊断方法范文第5篇
evaluation of fhit gene detection for early diagnosis lung cancer in sputum specimen
zhuang penghui, jiang xiaogang, pan chengen, shang dong
1. department of thoracic surger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medical schoo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2. department of genetics and molecular biology, medical schoo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3. department of geratic surger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medical schoo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4. department of respiration,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medical schoo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6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by detecting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 and loss of heterozygosity (loh) in fhit gene in sputum specimen, we intended to evaluate the sensitivity of fhit gene detection to early diagnosis of lung cancer and explore effective method to screen lung cancer. methods based on liquidbased cytology, we collected and isolated sputum specimens in high risk group, abstracted dna, and detected msi and loh in fhit gene. 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 of msi or loh at single locus was between 41.6% and 49.5%; the site d3s1300 was the highest and it was 49.5%. at least 1 site out of 3 sites that had abnormal microsatellite accounted for 72.3% in lung cancer patients, two sites that appeared to change accounted for 45.5%,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compared to nonlung cancer patients (p<0.05). conclusion based on liquidbased cytology, detection of msi and loh in fhit gene in sputum specimen may be a means of screening lung cancer. different loci may have different abnormal appearance; combination detection in multilocus might raise sensitivity, which could provide new means for lung cancer screening.
key words: liquidbased cytology; sputum specimen;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loss of heterozygosity; lung cancer diagnosis
fhit基因异常是肺癌演变中的一个早期、频发事件大多数学者认为肺癌发生的基因变化顺序首先是3p等位基因(fhit)缺失或微卫星改变,随后依次为9p21杂合性缺失、myc基因过表达,8p2123、13q等位基因(rb)和17p杂合性缺失等。以上基因异常均发生在原位癌之前,之后才是5q21(apcmcc)杂合性缺失及kras癌基因突变[1]。因此,对fhit基因异常的检测可能对早期发现癌前病变、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检测微卫星异常的标本除了传统的肿瘤组织外,还有支气管灌洗液分离得到的细胞和痰液等。由于支气管镜检费用较高、痛苦较大、并发症较多,很难开展早期诊断的筛查。液基细胞学处理的痰液标本,可得到脱落细胞并去掉杂质。在我们先前的研究中,液基细胞学处理明显提高了痰液标本的诊断准确率和敏感性[2],因此液基细胞学标本是很好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平台,适合进行免疫组化和rtpcr分析等多种实验性研究。液基细胞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结合将为临床肺癌筛查提供更客观、更早期的检查手段,对于提高肺癌早期诊断的检出率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收集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6年2月至2006年9月临床送检的肺癌高危人群痰液标本287例。嘱患者在早晨排痰以后,留取上午8~9时的新鲜痰并及时送检。痰量很少或没有自然排痰者,可采用雾化吸入法促进排痰。每例患者连续送检3d。在287例痰液标本中,最终经纤维支气管镜活检或手术治疗得出病理诊断为肺癌的是101例。
1.2 标本处理
收集痰液于已消毒的50ml试管中,加入等体积标准固定液,双层消毒纱布过滤滤液,4℃ 2500r/min离心5min,沉淀物用pbs、ddh2o 2ml分别洗涤各2次(2500r/min离心5min),沉淀物(即脱落细胞)冻存于-20℃冰箱或直接用于dna提取。
1.3 dna提取
脱落细胞按dna抽提试剂盒(wizardtm genomic dnapurification kit)说明书进行:取冻存的细胞置于37℃水浴中解冻5min;加入600μl核裂解液至细胞混悬液中,吹打至无细胞结块;加入3μl rna酶溶液至溶液中;加200μl蛋白沉淀液至上述溶液中;小心将上清液移至另一装有600μl室温异丙醇的离心管中,轻柔晃动试管,只至线状dna形成团线状;加600μl室温700ml/l乙醇至离心管中,轻柔颠倒几次以洗涤dna;加100μl dna再水合液溶解dna,4℃过夜溶解dna并保存备用。
1.4 微卫星引物
msi分析选用的3个微卫星位点及引物序列见表1。引物序列来自genbank,由上海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合成。表1 3个微卫星位点及引物序列(略)
1.5 聚合酶链式反应
单链长度多态性(pcrsslp)分析 pcr反应体系体积为25μl。反应结束后,pcr产物部分进行15~20g/l琼脂糖凝胶电泳,以观察括增效果,之后进行80g/l变形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色和终止等步骤后封片。pcr试剂和变形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所需试剂由上海生物工程技术服务公司。
1.6 msi和loh的判定
与marker比较,若某一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条带增多或位置发生改变,则记为msi;若某一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条带消失或相对密度减少50%以上记为loh。
1.7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均使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msl和loh诊断肺癌的灵敏度和假阳性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d3s1234位点的dna分析
在101例确诊肺癌患者中,出现msi有27例,占26.7%,出现loh的有18例,占17.8%,两者总和为45例,占44.6%;其他186例非肺癌患者中,出现msi有37例,占19.9%,出现loh的有8例,占4.3%,两者总和为44例,占24.2%。统计学分析表明,fhit基因出现msi或loh在肺癌组织和非肺癌组织中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 d3s1300位点的dna分析
在101例确诊肺癌患者中,出现msi有30例,占29.7%,出现loh的有20例,占19.8%,两者总和为50例,占49.5%;其他186例非肺癌患者中,出现msi有39例,占21.0%,出现loh的有10例,占5.4%,两者总和为49例,占26.3%。统计学分析表明fhit基因出现msi或loh在肺癌组织和非肺癌组织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2.3 d3s1481位点的dna分析
在101例确诊肺癌患者中,出现msi有25例,占24.8%,出现loh的有17例,占16.8%,两者总和为42例,占41.6%;其他186例非肺癌患者中,出现msi有35例,占18.8%,出现loh的有7例,占3.8%,两者总和为42例,占22.6%。统计学分析表明,fhit基因出现msi或loh在肺癌组织和非肺癌组织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2.4 两组患者3个位点msi、loh的比较
在101例确诊肺癌患者中出现msi或loh异常的阳性率在41.6%~49.5%之间,以d3s1300最高,达到49.5%;3个位点中至少1个位点出现微卫星异常为72.3%(n=73),其中有45.5%(n=46)呈多位点的改变。在186例非肺癌患者中出现msi或loh异常的阳性率在22.6%~26.3%之间,以d3s1300最高,达到26.3%;3个位点中至少1个位点出现微卫星异常为30.6%(n=57),其中至少2个位点出现微卫星异常为12.4%(n=23)。统计学分析表明fhit基因出现msi或loh在肺癌和非肺癌患者中有显著差异(p<0.05,图1)。
3 讨 论
肺癌是目前全世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3],其总体五年存活率仅13.9%。但是不同阶段的肺癌生存率差别很大,如晚期肺癌不能手术的5年生存率仅仅2%~3%;而早期肺癌,尤其是2cm以下的肺癌,5年存活率可达90%~100%[4]。至今肺癌尚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80%的患者确诊时已经是中晚期[5]。因此,早发现、早诊断已成为肺癌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早期诊断的关键是能否找到一种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非创伤性诊断方法。
痰液细胞学的先行者geno saccomanno的研究表明,在肺癌高危人群得到临床诊断之前,痰液中就可以检测到恶变的细胞,但是对这些脱落细胞的监测,需要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对其细胞核的变化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这种方法无法在临床开展筛查。而液基细胞学的出现却为这一古老却行之有效的方法带来转机。
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在1996年认证通过的新柏氏thinlayer gynecologic cytology test,可替代传统涂片,在检测鳞状上皮内瘤变方面,通过分割实验标本使其检出率比传统方法有极大的提高。我们对此已经做了初步的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已经发表[2]。之后的研究表明,在这个平台上继续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将会取得更大的成果[6]。
微卫星异常在不同的染色体上发生的频率不同。有研究者对已知的13个肿瘤抑制基因(fhit、vhl、apc、prlts、p16、ifna、pten、p57、atm、p53、brca1、dpc4和dcc)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fhit、p16、p53、ifna、vhl的loh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均高度频发,而其他基因的微卫星异常发生频率很低。肺癌在发生过程中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包括良性增生、癌前病变、原位癌、侵润癌、转移癌。近年研究认为,在癌前病变阶段,先出现3p部分某些等位基因丢失,其中3p14.2(fhit基因)等位基因缺失常见[7]。研究表明,fhit的3个位点d3s1234、d3s1300、d3s1481在异型性增生中广泛存在[89],而在良性增生中微乎其微(p<0.01),体现出良恶性病变的区别,同时也说明fhit基因的微卫星异常是肺癌发展的早期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对这3个位点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确诊的肺癌患者中出现msi或loh异常的阳性率在41.6%~49.5%之间,以d3s1300最高,达到49.5%;3个位点中至少1个位点出现微卫星异常为72.3%(n=73),其中至少两个位点出现微卫星异常为45.5%(n=46)。统计学分析表明,fhit基因出现msi或loh在肺癌和非肺癌患者中有显著差异(p<0.05)。因此,以液基细胞学为基础,检测痰液脱落细胞fhit基因的msi和loh可以作为肺癌早期诊断的新途径;不同微卫星位点出现异常表现的具体形式有所不同,多位点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本研究为开展肺癌筛查提供了新的方法。
【参考文献】
[1]campioni m, ambrogi v, pompeo e,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genes downregulated during lung cancer progression: a cdna array study [j]. j exp clin cancer res, 2008, 15:27(1):38.
[2]庄鹏晖,矦惠莲,张学斌,等. 液基细胞学和传统涂片法在痰液标本诊断肺癌中的价值比较 [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28(2):164165.
[3]pirozynski m. 100 years of lung cancer [j]. respir med, 2006, 100(12):20732084.
[4]joshi va, kucherlapati r. lung cancer genetics and pharmacogenomics [j]. cytogenet genome res, 2006, 115(34):298302.
[5]brantleysieders dm, fang wb, hwang y, et al. ephrina1 facilitates mammary tumor metastasis through an angiogenesisdependent mechanism mediated by epha receptor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 mice [j]. cancer res, 2006, 66(21):1031510324.
[6]castagnaro a, marangio e, verduri a, et al. microsatellite analysis of induced sputum dna in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in heavy smokers and in healthy subjects [j]. exp lung res, 2007, 33(6):289301.
[7]lea ia, jackson ma, li x, et al. genetic pathways and mutation profiles of human cancers: siteand exposurespecific patterns [j]. carcinogenesis, 2007, 28(9):18511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