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感官教学(蒙台梭利感官教育范文第6篇)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蒙台梭利感官教学(蒙台梭利感官教育范文第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蒙台梭利感官教育范文第1篇
第一盒:蓝色
尺寸与圆柱A相同,
第一盒:红色
尺寸与圆柱体B相同.
第三盒:黄色
尺寸与圆柱体C相同.
第四盒:绿色
尺寸与圆柱体C’相同,
适合年龄
大约3.5岁.5岁
基本提示
(1)(G).复习水平,垂直的序列练习
(几乎不须要示范提示)
l、引导小朋友,介绍彩色圆柱体准备桌子或地毯.
2、从教具架上慢慢地搬法.
3、老师坐在小朋友右侧.
4、询问小朋友:_这个盖子是什么颜色?”打开盖了再问里面的圆柱是什么颜色.然
后说:"盒子里放的圆柱和盖子的颜色是一样的."
5、将10个圆柱一一取出,不按顺序放置,盖子上后将盒子放在桌子的右上角.
6、埘小朋友说:“请把里面最大的圆柱拿出来放在这里.”或者说:"请把所有圆柱按
粗细排排看.”
7、让小朋友试试排列的方式,也许会像圆柱体一样水平地排列,或是像粉红塔似的垂
直排列.也让他们试试还没有遇过的排列方式.
8、等全部排好后,问小朋友:_还要不要试试看?"
9、将圆柱一个个慢慢地整理好放回木盒中,放同原处.
·让小朋友练习其余的3盒彩色圆柱.
★闭上眼睛进行触觉的序列排列练习亦可. 提示的变化
.P与G的变化一两盒以上圆柱同时做垂直的水平的序列练习.
1、让小朋友(完成基本提示)选取两盒彩色圆柱,每次一盒搬到桌子上,慢慢地取出
圆柱,不依顺序放置.
2、对小朋友说:"把这两盒圆柱按照顺序排排看,”然后老师示范几种排法,如各彩色
圆柱的垂直积高、同粗细圆柱的重叠(两种颜色)、同高圆柱的并排.
3、让小朋友自己练习各种排法.
4、整理时,必须把同色的圆柱放在同颜色盒盖的盒子里,再收回原处.
.P的特殊变化-G的变化之后,找出同次元、同样尺寸的圆柱配对练习,
和插座圆柱体组的P的变化4相同,
对小朋友说:“在这些圆柱当中.有些虽然颜色相异,但是大小完全相同.请把他们找
出来,”(有5组)
. MG练习
以插座圆柱体提示为准.(参照插座圆柱体的MG变化)
.G的变化
以插座圆柱体为准.(参照插座圆柱G 的变化) 名称练习
名称练习中所使用的词汇与圆柱体相同,不须要特别提示,但必须确认已学过的. 错误的订正
圆柱规则的渐次性, 直接目的
培养视觉上对大小识别概念的再认识. 间接目的
手眼动作的协调,手臂肌肉控制力,敏锐的观察及注意力.
备注:在进行彩色圆柱练习之前,必须先进行插座圆柱体,粉红塔、棕色梯、长棒、
蒙台梭利感官教育范文第2篇
在她看来,生命力的冲动是通过儿童的自发活动表现出来的。通过活动,儿童的生命力和个性得到了表现和满足;通过活动,儿童的生命力和个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基于这种儿童观,蒙台基于这种儿童观,蒙台梭利课程由一系列操作活动来实现,这些操作活动按其目的与所发展的儿童能力,分为不同的领域,主要有日常生活、感官、数学、语言、历史地理、文化科学、艺术表现7个领域,强调儿童主动学习和自我纠正,顺应儿童生命力发展的内在需要,促进其自我发展。 儿童发展存在敏感期
(一)语言敏感期(0-6岁)
(二)秩序敏感期(2-4岁)
(三)感官敏感期(0-6岁)
(四)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五)动作敏感期(0-6岁)
(六)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七)书写敏感期(3.5-4.5岁)
(八)阅读敏感期(4.5-5.5岁)
(九)文化敏感期(6-9岁)
蒙台梭利认为要根据研究的九个敏感期的划分,把握儿童的敏感期,进行适当的教育,在适当的敏感期内给与幼儿相应的适当的刺激,才能为儿童将来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基础。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通过幼儿与外界世界的接触和探索,从而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利于发挥幼儿敏感力的环境。 正是这些思想的指导下,才有了蒙台梭利的教学和教具。
(二)特别重视教育环境的设置与运用。
蒙台梭利非常强调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儿童的发展是有机体与“有准备的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有准备的环境”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和精髓。 “有准备的环境”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物质环境,二是人文环境。物质环境主要是指蒙台梭利教具、各种符合儿童体形尺寸的室内设施以及教师自制的各种教学材料;人文环境则主要是指各种有价值的人类文化遗产。
三、蒙台梭利教学与教具 1.蒙台梭利教学法
蒙台梭利教学法的主要内容。在她的教学法的内容里,有五个教育法则:
第一个法则是秩序法则。秩序法要求孩子的物品摆放要规范、要有秩序。,这种规范要及早建立,应该满足儿童对秩序的追求,促进儿童秩序的完善,实施这一法则,教师应该首先做到,维护和制造这种环境有秩序感。
第二个是独立法则。蒙台梭利认为,教育者少帮助孩子,应让孩子独立的做事情。所以,蒙台梭利在她创造的教具里,就训练孩子独立,如生活教育部分,孩子自己会脱衣服,会扣扣子,系带子,在生活教具中,如味觉筒,拧瓶盖,拧螺丝钉,这些教具都是让孩子学会动手后独立。孩子一般拒绝成人帮助,喜欢自己探索。
第三个法则是自由法则。蒙台梭利认为应让儿童自由的选择工作,不要老师或成人去选派,自由选择可以增加自信心,可以导致自我控制,应提倡孩子学会自我控制,不是你硬压制他,给他种种限制,蒙台梭利认为要改变他律为自律,让孩子学会自律。
第四个法则是专心的法则。由于儿童选择了自己喜爱的工作,所以就导致了专心的法则。蒙台梭利在儿童之家里做了一个实验,当一个孩子在玩插座圆柱体时,当他在专心工作时,蒙台梭利用一种声音干扰他,但这孩子没有受到干扰,因为是他喜欢的,他非常专注。蒙台梭利又换一种方法,拿走他的地毯,这个孩子看老师拿走自己的地毯,抬头望着老师微微一笑,跟着老师走,老师拿到那,他就跟到那,坐下来继续他的工作。
第五个法则是重复练习法则。孩子干什么事情都喜欢重复,如果是他喜欢的,他就重复,这主要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的。孩子对自己喜欢的工作,就反复去做,在不断的重复工作中得到发展。
2.蒙氏教育的教具
蒙氏教育不是辅助上课的物品,它是儿童成长工作的材料,她设计的这些教具都是供单个儿童操作的,因此,具有鲜明的特点。她的教具的特点是:
(1)具有孤立的特性。如温觉板,让孩子体验温度。
(2)容易搬动。
(3)教具美丽。
(4)每一种教具的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这些教具在工作时有其顺序和步骤。如果没有按照她设计的步骤走的话,就会出现错误,出现错误就有一个自我控制的方法,所以在设计上或使用方法上,都由简单到复杂,培养孩子了解步骤,重视秩序,养成内在的纪律,她有规律的。
(5)在设计上具有控制和纠正错误的特性。可使儿童自行发现错误,自行改正错误。比如插座圆柱体,再如粉红塔,每一块相差1cm。
(6)具有数学的属性。由步骤和秩序当中培养孩子逻辑习性和推理能力。每一种教具都有它等差的数学关系。如长棒,每一长棒之间都相差10公分,有等量的、等差的关系,有数学属性。
(7)间接的预备性。每种教具都具有直接与间接的教育目的,帮助孩子准备,适应未来的生活,如在教具的形体变化上,象几何图形在操作上让孩子掌握,而且拿着几何图形还可以变化。用纸画各种形状,为将来学习做准备。有间接的预备性。 感官教育教具:
1.视觉教育教具。通过视觉练习,使孩子掌握形状、面积、体积。
视觉教具里有:
(1)插座圆柱体(高低粗细大小的比较组合)
(2)粉红塔(认识大小等差)
(3)棕色梯(认识宽窄)
(4)长棒(认识长短、数量的等差)
(5)彩色圆柱体(颜色识别、高低粗细组合)
(6)色板(颜色的种类、色调的明暗度、颜色搭配)
(7)几何图形相嵌板(三角形的种类、组合)
(8)构成三角形(三角形的种类、组合)
(9)几何立体组
(10)几何嵌板
2.触觉教具
(1)触觉板(体验物体表面的粗糙与光滑)
(2)温觉板(触模温度的感觉)
(3)重量板(大小相同及不同、拈重量)
(4)触觉布(棉布、麻沙布、毛料等)
3.听觉教具(训练孩子听力、强弱练习)
(1)发音筒(训练听力强弱)
(2)音感钟(韵律和节奏的训练、)
(3)弦乐器(管乐器、键盘乐器、打击乐器)
4.味觉教具:如味觉瓶(感受酸、甜、苦、辣、咸)
5.嗅觉教具:如嗅觉筒(生活中有味道的食品、香油、醋,感官教育教具在操作中强调分类、配对、秩序)
数学教育教具
蒙氏数学教具的内容,有8个方面:
1.数量概念的基本练习,定位在10以内的量,以10为基础的数,这部分的教具有:
(1)数棒。以长度1—10的量,量对应数名。
(2)砂数字板。掌握1—10的数字,用手摸。
(3)仿锤箱。1—10认识的游戏。
(4)数字与筹码。了解奇数与偶数。
(5)彩色串珠棒。连续数的认识。数量名的结合。
2.十进位法的练习
认识十进位从1变10,从10变100,从100变1000,数具主要有数字卡、串珠。
3.使用数棒的基本计算练习,认识数的合成与分解,初步学习加减法。
教具主要有:金色串珠棒、黑色串珠棒、灰色串珠棒,引导儿童认识算式,利用接龙游戏,认识加减法和十进位的初步运算,加强10的构成和分解练习。
4.连续数的认识,主要让儿童认识连续数
教具主要有塞根板,主要是11到19的数,十位数和个位数的排列,11—19,11—99,1—100的连续数板,主要记1—100的数字排列,100串珠链,认识1—100的数,1000的串珠链
5.导入初步的平方和立方
教具主要有:彩色串珠链。1千立方体,邮票游戏。大串珠组,(包括平方珠链,立方珠链、框架)
6.基本四则运算,主要掌握加减乘除法的原理,主要教具:加法板、乘法板、除法板、减法板
7.分数。教具主要是:分数,了解整体与部分的概念。
8.几何。教具主要有:几何图形卡片(主要认识浅角名称)组成三角形(掌握名称和认识图形的组合与分解)立体几何组,二项式、三项式(发展幼儿三维空间的能力。帮助儿童理解代数概念,引导平方根。
数学教具要求教师在使用中,要求教师要做系统的示范,特别要注意循序渐进,要有一定的流程、顺序。
语文教育教具
孩子的语言发展分三个阶段,听→说→应用三阶段,根据这个特点,蒙氏制作教具有:为学习和书写做准备和教具。
1.砂纸字母板,大写小写各一套,主要练习发音、认写、写是用手触模,做书写的准备。
2.印刷字母板。
3.活动字母箱。
4.双字母沙子字母板。
5.金属嵌板。
四、如何做一个蒙台梭利教师
蒙台梭利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蒙台梭利教师不是传播知识的,主要是心理学家、教育家、是指导员、协助者、管理者,她要求蒙台梭利教师:
1.必须懂得蒙台梭利的教学原理和教学方法。
2.必须懂得如何操作使用教具。教具的介绍必须依靠教师,适当的提示,示范使用的方法,观察儿童的反映和需要。
3.具有为儿童设计适合其成长环境的综合素质。老师为孩子提供环境,对孩子专注的工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老师应观察分析研究儿童的能力,尽心环境的保护,蒙氏要求教具有损坏的马上更换,教具上不能有灰尘,经常保护,老师有设计环境的能力素质。
4.参与和引导。在孩子还没能达到专心操作教具时,教师要参与进去,老师要激发、诱导孩子,激发孩子的活力,所以要参与进去。
5.尊重与服务。尊重孩子的专注力。蒙氏认为孩子在专注工作时,不能干预他,他这种专注力是很弱的,很容易消灭,所以他要求老师认识到,孩子的专注力就象泡沫一样,一碰就消灭。所以要求老师不能赞赏他,干扰他,在他困难的时候,服务于他。先观察孩子,孩子需要时,老师就给予帮助,以爱为出发点,付出爱,蒙氏教育认为不是正面的夸奖而应该用分享的态度。如果他做错了,老师表示也很痛苦,和孩子分享快乐和痛苦。
6.与孩子一起成长。老师了解孩子越深入,就会领悟不同的爱,老师对孩子的爱是真诚的。
蒙台梭利感官教育范文第3篇
——鲁道夫·阿恩海姆
由此可见, 艺术的教育和以艺术为手段对人的培养是如此的重要。不仅仅对于大中专院校的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 对于其他专业和行业来说由艺术教育培养出的创造性思维在各个领域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 艺术教育不仅仅是针对专业艺术类学生的教育, 对于任何专业领域的培养和教育都是必需且必要的。
一、传统观念中音乐的功能
在传统教育观念中, 音乐乃至整个艺术的功能被教育工作者们提及最多的就是它的教化功能。这种教化功能包括陶冶情操、提高欣赏能力和个人修养, 乃至以音乐和艺术的形式激昂斗志、调节心绪等。例如, 我国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年代中就涌现出一大批这样的音乐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鼓舞人民斗志的优秀作品。这些艺术、文学作品在当时的岁月中喊出了人民大众的心声, 给人以斗志。再如, “柏拉图在《共和国》中提及倡导用音乐来培养英雄, 因为音乐能达到感官无法达到的宇宙的数学秩序与和谐”。1这些都是音乐的教化作用。这个作用对于音乐艺术来说显然是重要的。音乐艺术的另外一个功能就是娱乐, 这个比较容易理解。比如节日欢庆中的音乐。另外音乐的功能还有祭祀等等。在这里本文讨论和研究的主要议题并非音乐的功能, 所以音乐的功能在此便不再赘述。笔者在此所做只是对传统教育观念中的音乐功能举一些例子, 如是而已。
二、音乐艺术教育受到忽视的原因
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对社会金融经济的侧重, 音乐艺术的这种功能从人们的注意力中逐渐移出, 音乐艺术教育被人们渐渐忽视了。音乐教育被人们忽视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在传统的哲学和心理学研究中人们习惯把感官知觉和思维分成两个体系领域。认为知觉是低级的、思维是高级的, 知觉与思维是两个范畴的事情。这一点我们在第一章已经有所了解和论述。而艺术的基础被人们认为是感知。正因如此, 艺术才被人们所鄙薄, 作为艺术这巨大冰川中一角的音乐的教育自然而然也就受到了忽视。
此外, 在任何领域中, 无论艺术、科学、还是金融经济, 创造性能力是尤为重要的。因为没有创新就不会有发展, 创新和发展又是以人的创造力为前提和依托的。因此, 没有人的创造力, 创新发展便无从谈起。艺术主要以感官知觉为人的接收和认识形式, 例如音乐中的听觉、美术中的视觉。这样具有思维特性的知觉正是“增强感知力的最强有力有段, 没有这种感知力, 任何一个领域的创造性思维都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 作为艺术中以听觉为媒介的音乐, 其作用也就不言而喻。这便是被人们忽视了的音乐中那个极为重要的作用。
如果教育家和管理者们明白了音乐的这些功能和作用的话, 我想对于音乐乃至对于整个艺术教育领域又会有新的认识和态度。当人们认识到音乐能极大地培养人在各个领域和专业的创造力时, 音乐的地位就会得到人们不止于欣赏层次的认同, 也会得到更广泛范围的重视与承认。
三、音乐艺术教育中的任务
在当代, 音乐艺术教育虽然在高等院校的专业学科中占有一席之地, 但是在基础教育中地位却低的可怜。我们经常看到的是, 一个中学从来没有将音乐课列为主要课程, 甚至当中考、高考在即之时, 音乐课常常被应试科目取而代之。这些教育工作者们对于音乐艺术的忽视是在长期的教育体制转变过程中形成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对音乐艺术的作用没有足够的认识。通过上一节的论述可以看出音乐及其艺术教育受到忽视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传统意识和研究中将感知与思维进行了简单且主观的割裂。因此, 以音乐为对象的听觉只被认为是具有低级感官知觉的认识, 而并没有认识到听觉所具有的思维和审美能力。因而音乐也就被认为是低级或者简易的学科了。第二, 音乐能够很好地增强人所具有的感知力, 而这种感知力对于创造力又是极其重要的。对于这点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根据这两个原因, 在音乐艺术的教育教学中就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采用相关的教学方法。
教育是以育人为主要任务, 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当然音乐艺术教育也不例外。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中, 最省力的方法就是教师把自己对音乐对世界的理解“移交”给学生。但这种方式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 即知识的获得, 并不是把所谓“真理”的“金子”移交给另外个体。并且在得知音乐除了教化作用外还有另外更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培养人的创造力的情况下, 我们对于音乐教育就不能只限于陶冶情操和授人以音乐技能技巧了。进一步需要做的是通过以听觉为途径的音乐艺术对感知力进行培养, 进而提高人的创造力。我想这才是音乐教育更深入并且更加广泛的作用。也是在得知音乐的这项功能情况下音乐教育所需要要肩负起来的社会责任。这样通过音乐而受益的人的范围就可以不仅限于高校里音乐专业的学生, 还可以使更多的人通过音乐获得创造力的提高。如此这般, 音乐及其音乐教育便会被越来越多的人逐渐的接受和重视, 其地位也会得到提高。
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努力弥补知觉和思维的分离。例如, 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 除了向学生介绍乐曲背景、作曲家、曲式结构以及和声特点之外, 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聆听”。用直观的听觉去感受音乐。这其实并不需要什么艰深的理论和复杂繁琐的音乐技能教育, 只要让学生用感官听觉直接去感受, 以其听觉自身具有的能力去认识音乐就足够了。此外, 还需要音乐理论工作者和专家学者们对听觉思维进行深入的研究, 使大众得到关于听觉思维存在的不容争辩的事实。
综上所述, 知觉和思维的分离以及对音乐艺术培养人创造力功能的忽视导致了音乐教育受到忽视的现状。只有当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家们充分认识到音乐是增强创造力不可或缺的感知能力的时候, 才会逐渐地将音乐及艺术教育的地位提升。这也正是我们音乐及其艺术工作者和教育者的重要任务。
摘要:近年来音乐艺术教育在我国高校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但是在基础教育中音乐的地位和功能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受到忽视的原因有很多, 分析的角度也各不相同。本文从感官知觉与思维关系的角度分析并得出结论, 其受到忽视的原因是传统观念中二者的分裂和人们对于音乐启发人创造力的功能认识不足。
关键词:感官知觉,思维,分裂,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德]库尔特·考夫特.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上、下) [M].黎炜译.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9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 朱疆源译.四川人民出版, 1998-03
[3][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腾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
[4][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心理学新论[M].郭小平, 翟灿译.商务印书馆, 1994-5
[5][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走向艺术心理学[M].丁宁等译.黄河文艺出版社, 1990-04
[6][俄]根纳季·齐平.音乐活动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焦东建, 董茉莉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8-2
[7][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8
[8][英]柏西·布克.音乐家心理学[M].金士铭译.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2-3
蒙台梭利感官教育范文第4篇
这些都严重地阻碍着智障儿童的发展,导致他们不能通过数学来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适应环境。所以我们要注重教育过程中系统的数学感知经验的积累,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认知发展规律,注重以感官教育为基础,它能有效帮助智障儿童身心康复。
一、感官教具
然而在感官教学中我们就需要应用到大量的感官教具,但是这些教具不是老师用来授课的物品,是让孩子通过动手操作,自我学习的材料。在我们使用这些教具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教具种类繁多,但每种教具都具有多重功能,每次为他们准备的教具不能太多。
他们在操作感官教具时,会不断的积累感觉经验,并在感觉经验
1 / 6
的基础上,将数值化的量——数量,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逐步形成数概念。感觉教育中的“配对”、“序列”“分类”这三种基本联系可以培养他们明确事物或现象结构的能力。如:“数棒、纺锤棒、数字与筹码”中学习数概念。当幼儿学会点数实物,并能记住总数时,数字卡片便同步出现在实物旁,识实物、数量、数字三者结合起来,最终形成数概念。
二、数学教育教具
蒙台梭利经过几年的数学学习,发现了数学心智,所以她强调培养儿童的数学心智,怎么培养儿童的数学心智呢?也就是培养儿童数学的感受力,而不是技巧。她认为数学心智,可以影响儿童的性格形成,使儿童将来做什么事都会井然有序,按部就班。
蒙台梭利数学教育的特色,是以感官教育教具作为基础的,重视数量、数名、数字之间的关系,重视0的概念,十进位法的重要性,所以,蒙氏教学教具里,将一般的合成分解的操作基础定为10。
蒙氏数学教具的内容,有八个方面:
1.数量概念的基体练习,定位在10以内的量,以10为基础的数,这部分的教具有:
(1)数棒。以长度1—10的量,量对应数名。
(2)沙数字板。掌握1—10的数字,用手摸。
(3)仿锤箱。1—10认识的游戏。
(4)数字与筹码。了解奇数与偶数。
(5)彩色串珠棒。连续数的认识。数量名的结合。
2 / 6
2.十进位法的练习
认识十进位从1变10,从10变100,从100变1000,数具主要有数字卡、串珠。
3.使用数棒的基本计算练习,认识数的合成与分解,初步学习加减法。
教具主要有:金色串珠棒、黑色串珠棒、灰色串珠棒,引导儿童认识算式,利用接龙游戏,认识加减法和十进位的初步运算,加强10的构成和分解练习。
4.连续数的认识,主要让儿童认识连续数
教具主要有塞根板,主要是11到19的数,十位数和个位数的排列,11—19,11—99,1—100的连续数板,主要记1—100的数字排列,100串珠链,认识1—100的数,1000的串珠链
5.导入初步的平方和立方
教具主要有:彩色串珠链。1千立方体,邮票游戏。大串珠组,(包括平方珠链,立方珠链、框架)
6.基本四则运算,主要掌握加减乘除法的原理,主要教具:加法板、乘法板、除法板、减法板
7.分数。教具主要是:分数,了解整体与部分的概念。
8.几何。教具主要有:几何图形卡片(主要认识浅角名称)组成三角形(掌握名称和认识图形的组合与分解)立体几何组,二项式、三项式(发展幼儿三维空间的能力。帮助儿童理解代数概念,引导平方根。
3 / 6
数学教具要求教师在使用中,要求教师要做系统的示范,特别要注意循序渐进,要有一定的流程、顺序。
三、简单应用 ●数前准备
1.配对
配对的过程就是幼儿在观察比较的过程,配对的材料可以来源幼儿喜欢的事物,配对的数量,小班(1—3种)中班(1—10种)大班(1—10种),方式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做。
2.排序——粉红塔 3.比较
可以比较物的大小/多少....但是要出示比较板(如图1) ★ ★ ★ ★ ★ ★ ● ● ● ●
(图1)
说明:●比★少,少2个。
4.分类——形状/属性/颜色/大小......去进行分类(分类是要训练幼儿观察待分类的物体的共性或者异处)
5.形式排列
例如:直线排列、绕中心点排列、连续排列...... ●数棒的运用
活动名称:数棒 教具构成:数棒
教育目的:直接目的:学习1-10连续的数量、学习数数。
4 / 6
间接目的:a.导入数的根念。b.为学习十进位法打基础。 操作方法: 数棒的命名:
(1) 铺开工作毯,邀请孩子一起来工作,介绍要做数棒的工作。 (2)握数棒两端对齐,由短至长一一取出并散放到工作地毯上。 (3)数棒左端对齐,按照由长至短的顺序排列在工作毯上方。 (4)取出数棒1,指着它说“1,这是1。”
(5)取出数棒2,拿着数棒1比着2数“
1、2这是2”,将数棒1放回原位。
(6)依此类推,数完后按照由长至短的顺序将数棒送回去。注意:数棒是孩子第一次接触数量的工作,每次只要认识3-4根就可。
变化与延伸:(1)为数棒配上1-100的数字卡片。
(2)按照一定顺序摆出不同的图形,亦可和粉红塔、棕色梯搭配。
(3)与砂数字板结合。(例如:左边放数棒,右边摆相对应的数字)
适用年龄:3岁或3岁以上。 注意事项:数棒红色在左端。 ●十进位法认识
活动名称:十进位法练习
教具构成:黄色一个1珠,1个10珠,1个100珠,1个1000珠
5 / 6
教育目的:直接目的:认识数量
1、
10、100、1000
间接目的:为做大八量的四则运算打基础 操作方法:
1.用一块工作毯,邀请孩子一起来工作,介绍要做十进位的工作 2.取来教具放在地毯的右下,右手两指捏出黄色串珠1珠放在工作毯中央偏右,告诉孩子“1”
3.取出黄色串珠10,放在1珠的左边,然后拿起1珠,由上往下一粒一粒对应数十下,“一个1,两个1……十个1,十个1是10,”拿起10珠说:“这是10”
4. 取出黄色串珠100,放在10珠的左边,然后拿起10珠,由上往下一行一行对应数十下,“一个10,两个10……十个10,十个10是100”,拿起100珠说:“这是100”
5.取出黄色串珠1000,放在100珠的左边,然后拿起100珠,由上往下一行一行对应数十下,“一个100,两个100……十个100,十个100是1000”,拿起1000珠说:“这是1000”
6.进行三阶段教学法,加深孩子记忆 7.请孩子自己尝试计数 8.依次收回1-1000,教具归位
适用年龄:4岁以上或对10以内数量非常熟悉的孩子 错误控制:教具本身
注意事项:摆串珠时个位在右,千位在左,符合数学中位数规律。
蒙台梭利感官教育范文第5篇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最初研究智力缺陷儿童的心理和教育问题,后来致力于正常儿童的教育实验,创办了举世闻名的“儿童之家”。她撰写幼儿教育理论著作,开设国际训练班,对现代儿童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 儿童观
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是一个发育这的机体和发展着的心灵;儿童发展的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幼儿处在不断生长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而且主要是内部的自然发展。在这个连续的自然发展过程中,幼儿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在蒙台梭利看来,幼儿身体内含有生气勃勃的冲动力。正是这种本能的自发冲动,赋予他积极的生命力,促使他不断发展。一是主导本能,这种本能对于处在生命初创时期的婴儿提供指导和保护,甚至决定物种的生存。二是工作本能,这是人的基本特征。幼儿正是通过不断的工作在进行创造,使他自己得到充分的满足,并形成自己的人格。它既能使人类更新,又能完善人类的环境。
在心理方面,幼儿心理发展既有一定的进程,又有隐藏的特点。蒙台梭利认为,幼儿是一个“精神(心理)的胚胎”。因为每一婴儿都有一种创制本能,一种积极的潜力,能依靠他的环境,构筑一个精神世界,所以,幼儿不仅作为一种肉体的存在,更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每个幼儿的精神也各不相同没,各有自己的创造性的精神。
在蒙台梭利看来,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会出现各种“敏感期”。她说:“正是这种敏感期,使儿童用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去接触外部世界。在这时期,他们对每样事情都易学会,对一切充满了活力和激情。”而人的智力发展正是建立在幼儿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上的。
1.秩序的敏感期 从出生的第一年就出现一直持续到第二年。这是幼儿的一种内部的感觉,以区别各种物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物体的本身。
2.细节的敏感期 幼儿在1—2岁时会表现出对细节的敏感,他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最小的细节上。这表明幼儿的精神生活的存在,以及幼儿和成人具有两种不同的智力视野。 3.行走的敏感期 这是在幼儿发展中最易观察到的一个敏感期。幼儿通过个人的努力学会走路,并逐渐取得平衡和获得稳健的步伐。
4.手的敏感期 幼儿会朝着外界的物体伸出小手。这个动作的最初推力代表幼儿自我进入外部世界之中。这正是通过手的活动,幼儿才能发展自我,发展自己的心灵。
5.语言的敏感期 幼儿开始学说话,他所获得的语言是他从周围环境中听到的。当他说第一句话时,并不需要为他准备任何特殊的东西。在蒙台梭利看来,语言能力的获得和运用,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外部表现之一。
蒙台梭利强调指出,应该注意幼儿的心理发展和生理的发展之间的密切的关系。她说:“如果心理的压抑会影响新陈代谢,并因此降低了一个人的活力的话,那可以肯定,相反的情况也会发生,富有刺激的一种心理体验能够增加新陈代谢的速度,并因而促进一个人的身体健康。”
(二) 幼儿教育的原则及环境
在蒙台梭利看来,幼儿教育是人类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它的目的是两重性的:生理的和社会的。从生理方面看来,是帮助个人的自然发展;从社会方面看来,是使个人为适应环境作好准备。在幼儿的教育中,要注意两条原则: 1. 自由的原则
根据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幼儿的内在冲动是通过自由活动表现出来的,他能根据自己的特殊爱好选择物体进行活动。“科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将是学生的自由,允许个体的发展和儿童天性的自由表现。”
幼儿有充分活动的自由并不意味着他可以为所欲为。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必须在自由的基础上培养纪律性。自由和纪律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自由活动是形成真正的纪律的重要方式,而真正的纪律也必须建立在自由活动的基础上。 2. 工作的原则
蒙台梭利认为,使幼儿身心协调发展的活动就是“工作”。如果儿童能全神贯注的工作,正说明这种工作能满足他内在的需要。这个过程也就是幼儿生理和心理实体化的过程。这不仅使幼儿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而且也使得他获得了独立的能力。总之,工作对于幼儿来说是极有帮助的,能有助于他的肌肉协调和控制,能使他发现自己的潜力,能有助于他培养独立性和意志力,能使他在生命力不断展现的神秘世界中练习自己并进一步完善自我。
蒙台梭利学校的课堂使一个“有准备的环境”。 1. 为幼儿创设有规律、有秩序的生活环境。他们喜欢有条理、有秩序的生活,因此东西必须放在固定的位置。
2. 提供有吸引力的、美观的、实用的设备和用具,适合儿童的身材、体力,同时方便儿童使用。 3.允许儿童独立的活动和自我选择活动。
4.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为幼儿提供感官训练的教材。 5.培养儿童的社会行为,各种教具的取放和使用方法都依照一定的规则,并且考虑对他人是否方便。
(三)幼儿教育内容和方法
蒙台梭利指出在“儿童之家”中对幼儿的教育应该包括以下四方面: 1. 肌肉训练
肌肉训练不仅有助于幼儿的身体发育和健康,而且有助于幼儿动作的灵活、协调和正确,还有助于锻炼幼儿的意志和发展幼儿之间的合作关系。 2. 感官训练
蒙台梭利认为,必须对幼儿进行系统的和多方面的感官训练,使他们通过对外部世界的直接接触,发展敏锐的感觉和观察力。这是幼儿高级的智力活动和思维发展的基础。 3. 实际生活练习
蒙台梭利十分重视幼儿的实际生活练习。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儿童自己有关的,另一类是与环境有关的。通过实际生活练习,幼儿可以培养独立生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4. 初步知识教育
3—6岁幼儿天生具有学习出初步知识的能力,完全可以教他们学习阅读、书写和计算。初步知识教育与感官训练是相联系的,正确的感官训练有助于初步知识的教育。
蒙台梭利教育法大致包括:日常生活教育,感觉教育,数学教育,文化教育等几部分。蒙台梭利教育法最为精彩、最为科学和适合儿童发展的部分,则是成人对待儿童的态度和教育观念。成人通过观察,了解到儿童发展需要,从而为幼儿准备一个适宜发展的环境,协助儿童自然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不仅发展了认知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习得了主动学习的方法,培养了独立、进取、坚持、自信、有条理的良好习惯。
蒙台梭利的教育观及其教学特点
蒙台梭利透过在“儿童之家”的观察与发现,提出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她说:“在探索儿童心灵世界的这件事上,成人切记不要用自己的角度,或以自我为中心。如果成人以自我为中心,去观察与儿童心灵有关的所有因素,只会增加对儿童的误解。” 蒙台梭利强调儿童是和成人截然不同的独立个体。成人必须重新看待孩子,发现孩子存在的价值,而不是任意将自我意识强加在孩子身上,而抹灭了儿童的人格意识。
蒙台梭利以科学观察、验证的精神,发现了儿童成长的自然法则--儿童具有自我学习,使自己趋于完善的潜能,也就是说孩子致力改善他自己。然而由于成人不适当的引导或环境的影响,孩子会出现偏差行为,如不整洁、不顺从、怠惰、贪婪、自我中心等等,因此蒙台梭利强调环境和成人的重要性,如果我们不能看见孩子的本来面目,将无法协助孩子正常地发展。
蒙台梭利说:“我们的学校一开始可比拟为疗养院,儿童在这儿发生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复心智健康。”蒙台梭利认为惟有透过工作的治疗方式,才能治疗孩子的偏差行为,因为孩子会经由工作来建构他自己。因此蒙氏科学幼教虽有丰富的教具,但其最大的目的并不是教会孩子如何使用教具,而是籍由教具的操作,协助孩子建构完善的人格。而专注则是孩子打开内心宝藏的一把钥匙,孩子必须在自由选择与专注的气氛下,才能增强他的能量与心智能力,进而达到自制的境界
基于上述的观点,蒙台梭利幼教有别于传统幼教十大教学特点:
1、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为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2、不教的教育 蒙台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教学,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性地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O至六岁的幼儿,会出现特定的喜好倾向,若顺着敏感期学习该特征,即可得到最大的学习效果。
4、教师扮演协助者的角色 一般称蒙氏教师为启导员,他必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于孩子发展的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孩子适性、适时的协助与指导。
5、完全人格的培养 蒙氏科学幼教的最大目的就是协助孩子正常化。透过环境的设计、教具的操作,使孩子一步步建构完善的人格。
6、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蒙氏科学幼教没有课表,不划分上下课时间,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够专注地发展内在的需 要。
7、混龄教学不同年龄的孩子会相互模仿、学习,可养成儿童兄友弟恭、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行为。
8、丰富的教材与教具 蒙台梭利教具繁多,这些教具并非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透过这些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9、屏除奖惩制度 蒙台梭利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儿童对奖惩毫不在乎,因此,蒙氏科学采取尊重孩子的方式,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
10、爆发的教学成果 蒙氏科学幼教采取尊重孩子内在需求的方式,让孩子适时、适性地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力量彰显出孩子内在的心智在成长。
蒙氏教育法的五个步骤
1.预备环境
我们不止一次强调,一个适合生命发展的环境对儿童的重要性,所以在蒙氏的教学中,如何为孩子准备一个适合他们生命发展的环境,被列为首要的条件。
2.发现意愿
儿童表现在外的行为,往往是内在需求的反应,尤其是幼儿时期会在某一阶段对某种需求有特别的“敏感期”。如果能掌握这一时期的需要而予以教育,对孩子的启发效果将是事半功倍的。 3.协调意愿
蒙特梭利老师与传统教师最大的差别,在于蒙特梭利老师所扮演的角色不在“教”学生,而是教具、儿童及学习意愿的协调者。她必须依孩子的需要而整理环境,并且观察孩子的需要和意愿,提出适当的教具来让孩子“工作”
4.延长工作周期
如果孩子已经专心进入“工作”情境,启导员就该鼓励他继续操作,以“延长他的工作周期”,让孩子酌情的反复操作。蒙特梭利说:“延长工作周期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专心和耐力。”我更认为一个儿童未来生命发展的“精度”与其“专心和耐力”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因此,蒙特梭利特别重视并且告诉教师,需要“等待”孩子反复练习的行为发生,而予以鼓励,使孩子乐意“再来一遍”,甚至几十遍。因为儿童知道如何使用教具,只不过是教具的功能开始显现的阶段而已。孩子能对教具产生尽情的反复操作,才会使儿童发生“真正的成长”,我称之为:“心智的任性发展”。这种尽情“反复”操作的情况,只有当儿童感到“工作”的乐趣,且能够符合他的“内在需要”时才会发生。
5.观察—实施—记录—研究—发现—重新针对他们的需要进步而对教育计划的再设计”的循环施为。
由于孩子的不断成长和他们之间的个别差异,以及敏感期各有不同,使老师的教育规划需要不断改进。惟有透过实际的观察、记录、研究,才能深入切实的发现儿童内在的需要,而给予适当的教育和引导,使其生命更美好的成长。
自由与独立。
此外,在蒙氏教育的施行上,有两点事项,是大人必须时时警惕在心的: (1)给孩子自由
“自由”是蒙氏“科学教育学”的基本原则。
蒙氏认为强制的“教”法,对儿童——特别是学龄前的幼儿,有害无益,除非把孩子的头脑解放出来,否则这些民族幼苗的发展不会健全。
蒙特梭利认为“自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基本人权。但是,蒙氏教育的自由却不是放任或为所欲为。在蒙氏教室中,孩子并没有被允许去做“任何他喜欢的事”。他只能自由的选择有益与有用的工作。换言之,“自由并非做你想做的事,而是要做正确的事。”
(2)让幼儿自己做
蒙特梭利每次在演讲时,总会提出这么一句话:“Help me to do it by myself” (幼儿在呐喊: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一般父母对子女呵护的很仔细,什么都帮他们做得好好的,看起来是父母的爱心实际上却抹煞了许多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其实,孩子在学习走路时,就是尝试“独立”的开始。
关于蒙氏教育中的纪律与自由 只有当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规则时,他才能成为管住自己的行为,我们才认为他是一个守纪律的人!
——玛利亚·蒙特梭利
谈到蒙氏教育,最初我的感觉是蒙氏教具主导一切。那个时候的我欠缺学习,只是一味的给孩子灌输一些“知识”。其实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种“灌输”,而是需要条件准备,儿童会自己吸收。遵循这个发展规律。儿童会发展的很完善。所以,蒙氏教具只不过是一种有准备的环境之一,是对孩子进行感觉训练的材料。让孩子自己探索,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自行更正错误。蒙氏教育的理念是“爱和自由,平等和规则”蒙特梭利说:我们不认为一个人只有当他像哑巴一样默不出声和像瘫痪病人一样不动弹才是守纪律,此时,他只是一个失去自我的人,而不是一个守纪律的人。
有一次,我去我们市里的一家幼儿园。当我们刚走进大班的时候,一大群孩子看到我们后,听说我这个叔叔要讲蒙氏课时,高兴的手舞足蹈,都跑到我们的面前。可是就在这个时候,他们的老师走到钢琴前,速度很快的在弹几个音节。孩子们听到这个速度很快的节奏时,马上回到自己的座位,两手高举并不停的抖动。我当时的感觉就是:孩子们像被掌控的木偶一样。这样是阻碍孩子自由发展的,其实孩子们走到我们的面前是在观察我们,为什么要剥夺孩子观察的权利呢?前几天抱孩子回家,经过一家的门口时,听到孩子再哭,随后就听到妈妈说“你掐孩子做什么”?爸爸说“不掐她,她记不住,只有这样才可以叫她记住”(教育其实和大禹治水一样,在输不在堵)。我认识一位家长,她是某学校的音乐教师。她有个很可爱的儿子。她对我说:孩子小时候很喜欢听妈妈弹琴,也喜欢摸妈妈的琴。可是有一次,孩子在幼儿园的教室里也有一架钢琴,孩子很好奇,走过去想摸一下(可能是想看看和妈妈的琴一样吗)当他走到钢琴前,想伸手触摸时,一个“可怕”的声音传来“不要乱动,要守纪律,不可以乱摸钢琴”一个孩子的探索心,好奇心,就这样被所谓的“不许摸,不许动”的规则扼杀了。从此孩子再也不摸妈妈的琴,不听妈妈弹琴。儿童不是被动的接受别人传授给他的东西,而是充满了主动性和积极性。教育的整个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孩子自身的潜力和帮助生命成长,儿童是依据内在的理性独自发展的,通过不断地活动把“精神胚胎实体话”。蒙特梭利说“幼儿期是感觉经验开创期,创造感觉期,感觉知识敏感期,儿童保留他所得到的清晰印象是绝对必要的。因为只有当这些印象清晰,并且对它们进行区分之后,他才能形成自己的智力” 传统的教育往往混淆纪律与自由的概念和联系。蒙氏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建立一个积极的纪律,工作的纪律,有益的纪律,而不是一个不动的,被动的和顺从的纪律。由于孩子生来具有的不能自立的特性以及他作为社会个体个性质,他总是被镣铐限制自己的活动。所以必须采用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方法,来帮助孩子克服这些各式各样的束缚。换句话说,对孩子的训练应该用合理的方式帮助他减轻约束他活动的社会镣铐!
蒙台梭利幼儿园行为规则 (请家长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您的孩子)
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可以。
哪些行为是粗野的:棒子和石头不能拿;大孩子不能强制小孩子;要学会尊重、宽容有问题的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在任何地方不可以搞破坏(教具、学校财产,同学的东西,家里的东西);不可以打人、骂人、推别人;不可以在走道里奔跑、不可以在楼梯上相互挤、推;纸屑不可以扔在地上;不可以抠人(抠人的孩子需要常剪指甲);不可以挖鼻孔。
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归孩子自己所有,孩子有权力自由支配(不是你的东西就都是别人的东西)。
3、从哪里拿的东西就归位到哪里。(“请归位”)
4、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请等待”)
5、不可以打扰别人。
包括在公共场所(请给孩子解释公共场所的概念)高声说话、哭闹、奔跑、嬉闹就是打扰别人;在学校里,不可以踩别人的工作毯、在别人工作时不可以打扰别人,但可以保持沉默在一旁观察。
6、做错事要道歉。成人做错事也要道歉。 (小资料)蒙台棱利的感觉教育
蒙台梭利认为,真正能自由行动的儿童是有智慧的。智能是内部建构的关键,智能的培养首先依靠感觉。感觉教育主要通过感官的训练(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觉的训练),尤其注重触觉训练,以达到感觉与动作练习相结合的目的。她说:“幼小儿童常常以触觉代替视觉或听觉,触觉对于他们如同稍大些儿童的想象。”
蒙氏设计了一系列教具材料(相当于教学玩具),用这种“有准备的环境”引起儿童的自然反应,使儿童在对实物的操作和摆弄的过程中发展智力。成人可以通过观察儿童活动的表现,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她认为重要的不是物体本身,而是物体的属性,她的教具都是代表物体的特征(如大小、长短、轻重、颜色),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
1.蒙氏的感觉训练教具有以下特点:
(1)按物体的属性(特征)排列成严格的等级顺序。 (2)每种教具训练三种特殊的感官。
(3)体现儿童的自动教育,儿童直接接触教具,按自己的进展进行自我教育。 (4)激发儿童重复练习的兴趣
(5)由感觉教育导致文化的学习(包括听、说、写、读)。 2.蒙氏的感觉动作训练有一套严格而机械的方法。 (1)材料的出现有一定的顺序(但使用的时间长短不限),从少量的、对比大的刺激到多而差别细小的刺激。
(2)练习有一定的步骤:①认识物体的相同属性;②认识物体的相反属性;③识别差距较小的物体的不同点。
(3)教师只向儿童提供教具材料,教会使用方法(话语简短、明确、客观),然后注意观察儿童的表现,不干涉或不妨碍儿童的自由行动,也不纠正错误。儿童自己依靠教具本身的规则和要求进行练习并改正错误。
3.感觉训练的效果
蒙氏认为儿童经过一系列的感觉动作训练,获得了辨认物体的能力,掌握了有关物体的分类和特征,便可能进一步观察生活中其他的物体,辨别它们的相同、类似和不同点。将有共同属性的物体联合起来,产生联想和识别的兴趣,开始对事物敏感并获得明确而有顺序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就有可能自然过渡到对掌握文化知识的要求,学习读、写、算,达到更高的抽象思维水平,也就是进入小学学习阶段的准备 评福禄倍尔和蒙台梭利的幼儿园“作业”观
在幼儿教育的发展史上,"作业"曾被许多教育家所重视。例如19世纪的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和20世纪意大利著名的女教育家蒙台梭利都把"作业"单独提出来,作为学前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予以论述。在幼儿教育史上的"作业"一般是指对儿童进行感觉和知觉的训练,尤其指手工作业,而在现代幼儿园教育中,一般把幼儿园的一切活动都称之为"作业",是广义的,包括上课、游戏等等。
福禄倍尔把幼儿园的"作业"视为幼儿教育体系的一大支柱。他认为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儿童身心正从盲目的、无意识的活动状态,过渡到自发的、积极的活动状态,儿童身心各方面的活动,构成了儿童发展的基本途径,而且儿童期活动的自发性、自主性也显得更为突出,因此要使幼儿园的教育真正达到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目的,就必须通过儿童的"自动"进行教育,教育内容应该是活动性的,而不应以书本知识为主。他明确指出:"幼儿园应成为一种为了人的自我教学,自我教育,自我培养的机构;同样也成为一种通过游戏,创造性自动和自发的自我教育进行全面的也是广泛的教养机构"。
①他主张把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教育形式,是"自动"性教育原则的突出体现。做为教育形式的游戏活动,绝不能流于随意和盲目,而要有一定的选择和带有目的性的设计。反对教育中的绝对自由放任,主张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必须有一定的规则.他根据自己的见解,为幼儿园设计了三类游戏活动,也可称为"作业"活动,认为这是最理想的。这三类活动中,第一类为"恩物(Gms)"。这是他为儿童游戏制做的一套玩具材料。因为在他看来,当儿童要求发展的自动本能一经觉醒,就渴望寻找某种实物,借以表现自己的内部存在,借助恩物可以让儿童把它当做一面镜子,了解自我,感知自我,体现自我.他指出:"为了符合发展的法则和生命的法则,儿童的训练课程和作业,要求有一个物体的形式作为媒介,来恰当地表现儿童的作业和游戏"。 ②第二类为活动游戏,是以儿童四肢活动为主要外部特征的游戏.他认为当恩物引起了儿童内部的活动愿望和自我揭示,自我发展的冲动以后,儿童就渴望通过独立的活动,或行走,或奔跑,或跳跃,来充分表达内心的愿望,展示自己的力量。因此,要求教育者给儿童提供纯活动的游戏的机会,并把它作为幼儿园的最重要的形式之二。第三类"作业"也被称做一种游戏,这种作业是指儿童利用作业材料在桌上进行的手工和构造活动,其中最主要的是折纸和放置木棍两种。此外还有串珠、刺绣、绘画等,作业材料通常是纸片、木棍、厚纸板、细绳、小圆珠粒等等,儿童使用这些东西,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构建或剪叠成一定的形状,其作用与恩物游戏相同。
蒙台梭利认为,3岁至6岁的儿童处于感觉、秩序的敏感期。这个时期教育是通过作业使儿童身心得到完善的发展,蒙台梭利说:"儿童有意识征服环境,就进入自身的建设性……其经验不是单纯的游戏,也不是荒唐的行动,而是成长过程中的作业,是手在智慧的引导下完成了人生第一次作业"。
③她认为"作业就是自由活动","这工作不能是外界武断地提供……它必须是本能想的,在这工作中,生命的潜能将自然地出现"。即作业应是儿童自愿的,符合儿童兴趣的.她所设计的教具包括:三组固体嵌入物,各种几何固体物、粉红色的立方体、综色四边形小木板、红蓝相间棒、光滑、粗糙相间棒,各种不同的毛线,重量不等的小木板,两种各装有64块彩色板的盒子、发声筒、音乐钟.这些教具具有三方面的功能,训练儿童的感觉器官,包括触、视、听、味、嗅觉,培养儿童思维、分辨,归纳和组织的功能,为儿童学习写字和阅读敏感期的到来做准备。这些教具还具有以下特点:容易控制错误的出现,儿童在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发现自己错在什么地方,并能及时地改正过采,能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能够使儿童积极地投入和参与,儿童都能够动手操作,而不是被动地站在旁边观看,他们之所以能够全身心摆弄自己手中的教具,就是因为这些教具适合他们的发展需要吸引人,儿童尤其是对教具的颜色和大小比例十分满意。由于儿童对作业的选择是依照自己的意愿、兴趣也就是说作业的,内涵的主要特征是儿童自发的需要,是由其内在潜能的驱使,不是外在压力,其外延包括儿童的自由活动,如进行感官练习,摆弄字母。儿童全神贯注于他所选择的活动,就形成了良好的纪律,这样作业就成为自由与纪律之间的链条,即自由-作业一纪律是蒙台梭利的"儿童大厦"的三根支柱。她认为通过作业有助于肌肉的协调和控制,可以培养儿童的独立性,生活自理能力,锻炼儿童的意志.作业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个别作业,作业是由儿童自己选择的,他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独立完成,一种是反复练习,他在作业的操作中尝试性错误,最后得以完成,达到内心满足。可见蒙台梭利的作业是强调儿童的自发活动,而不是教师强加的。
福禄倍尔和蒙台梭利关于幼儿园"作业"的主张,对各国幼儿教育都有一定的影响,如英国19世纪早期的幼儿学校深受欧文幼儿学校思想的影响:一方面继承了传统幼儿学校注重德育,体育及游戏等特色,另一方面却又十分注重书本学习及教具的使用,在教学中重视记忆而忽略了儿童的理解能力,把教授和教育混为一谈,加重了儿童的负担。到了19世纪中期,福禄倍尔的幼儿园"作业"主张开始传入英国,使幼儿教育排除了一切形式的正规教学,积极鼓励户外活动和自由游戏,通过福禄倍尔的"恩物"和教具,让儿童们进行作业,唱歌、跳舞和讲故事等活动.1911年保育学校在英国出现,到20世纪20年代,蒙台梭利教育法传入英国。使这一时期英国的保育学校利用蒙台梭利法,提出了在对幼儿进行集体教育的同时,也必须充分注意到每个儿童的个性发展,即保育学校为幼儿提供进行无拘无束学习的良好条件,坚持对儿童进行感觉训练,运动神经的训练,以及在蒙台梭利"实践生活训练"启发下的家政活动训练。在1933年的《哈多报告》中,认为不应在6岁以下的儿童中进行读、写、算的教育,应让儿童通过各种自由活动学习知识,其教学计划由"包括体育、野外活动、舞蹈、唱歌、手工与图画在内的表现形式"构成。
现在英国的学前教育主要设施有两种:一种是保育学校和保育班,在这里没有任何形式的课程,以自由活动为主,鼓励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内容,教师根据情况,适当地给予一些帮助,但不干涉幼儿的活动,另一种是游戏班,是作为正规学前教育的过渡性辅助设施,主要目的在于向儿童提供丰富的有促进作用的游戏活动,使儿童得到健康发展,在幼儿学校没有正规的教学大纲,儿童的作业略趋向于组织性和系统性,有的幼儿学校实行开放教育制度,将5-7岁幼儿混编在一个班里,儿童在不同的活动角,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活动和学习,教师酌情予以指导。又如在日本幼儿园建立初期的19世纪中叶,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首先是受福禄倍尔的影响,明治十二年(1879年)关信三编篡了《幼儿园法20游戏》,对20种"恩物"做了图解说明,该书与他译的英文版《幼儿园记》一起,成为明治时期幼儿园教育指南,到了1889年制定的《幼儿园保育及设备规程》中,"恩物"作为"手技"之一部分。④其次,是蒙台梭利教育法的传入,引起了幼儿教育界的极大兴趣,并且逐步在日本推广,但福禄倍尔的主张仍占日本幼儿园教育的主流。据1921年日本文部省调查,在幼儿园的实际教育中,采用福禄倍尔教育方法仍是第一位。
从历史的回顾来看,福禄倍尔和蒙台梭利关于"作业"的主张,与现代幼儿园的"作业"既有联系,但也有明显的差异。首先从思想理论基础比较,福禄倍尔等教育家所谈到的"作业",因神秘主义、象征主义以及世界观和科学发展的局限,没有按儿童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做恰当的论述,福禄倍尔重视儿童的自动活动,通过儿童自己活动在"作业"中得到发展,重视手工技能训练,是为了让儿童更好地认识上帝,而仿制大自然创制了恩物以及建立了作业体系,而蒙台梭利是为了使儿童的内在生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和充分的显现,主张幼儿的自我教育,其思想中具有唯心主义因素。现代的"作业"是建立在医学,儿童生理、心理的科学基础上,认为幼儿期是儿童感官、思维等迅速发展的时期,应给予儿童以足够的作业刺激促进其发展.儿童身体发育未完全,特别是小肌肉未充分发展,通过橡皮泥、剪纸,贴纸,绘画等练习,可活动幼儿小手肌肉的协调控制,以发展感官,手眼协调,如现在对蒙台梭利教具的使用就是通过填充、穿孔等来训练手眼协调,以及大脑的反应能力.由此可见,现代的"作业"是建立在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上的,是适应儿童身心特点的.
其次,就"作业"内容而盲,现代的"作业"的内容比过去更丰富更科学.福禄倍尔的"作业"主要是根据他设计的"作业"用具来进行的,重视儿童的自发活动,认为教育过程就是生活过程,但在作业中也并未把生活联系起来,其作业则主要限于手工训练,如纸工,模型等手眼协调动作的训练.蒙台梭利主张通过教具训练感官、智力,以达到自由与纪律的协调一致。其范围比福禄倍尔更广一些,但主要是训练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此外蒙台梭利还重视现实,认为教育是为了现实生活做准备,因而把"作业"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注重日常生活教育。但他却把重视现实与发展想象对立起来,反对游戏,认为游戏只是为儿童提供虚幻的东西。现代幼儿园中作业范围更加广泛,包括了上课的正规教学,也包括游戏,手工劳动,音乐、绘画、舞蹈,只要是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活动均称为"作业"。同时,现代幼儿园中的"作业"已越来越重视与现实生活联系,与儿童对游戏的"自主"活动相联系,同时强调创造性活动,以游戏为主进行各种广泛的"作业"。
其三,教师与儿童在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福禄倍尔虽然认为儿童的自动活动是儿童发展的基础,应以儿童为中心,但在"作业"中却要求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进行,儿童只是摹仿成人,少有创造,强调循序渐进,由简到繁,但过于死板,不利于儿童创造性的发挥。蒙台梭利主张在作业中以儿童为主体,教师仅是从旁观察,指导。指导儿童选择与其成熟程度相匹配的作业来促进其发展,现代幼儿园中的’作业"主张以儿童为主体,教师做适当的指导。但在当前的实际教学中则有许多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给幼儿布置各种内容的"作业",而这些"作业"并不是幼儿自愿的,喜欢做的,而是迫于教师或外界压力不得不去完成,这样"作业"不仅没有成为幼儿喜爱的活动,而且成为他们的一种负担,这对幼儿以后的发展极为不利,现代幼儿园"作业"趋向于正规化,教育成份增多,活动和游戏成份减少,这种以教师指导为主的作业,将会使作业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匹配,引起儿童负担过重,或者作业结构不合理,片面强调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从而导致儿童的片面发展,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改革,应当在现代"作业"体系中注意以下几点:作业的制定应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作业要注意其份量,注意各方面的结合,不能偏重某一样作业,而忽视其他作业类别,教师要注意耐心指导儿童正确完成"作业",同时还应注意教师素质的培养。在作业中要提供给儿童一定的活动场所。让儿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性,启由活动,让儿童接触大自然,把知识教学寓于娱乐之中。这样才能保证儿童和谐而全面的发展。
蒙台梭利感官教育范文第6篇
一、权宜的教育策略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是智慧的,是在顺应人本发展的基础上,使教育活动与个人的自由发展有机而巧妙的结合,使教育活动容易显现出来的枯燥乏味力,必须遵守的一些规则规章制度的痛苦与吃力尽可能的淡化下去,把可能发生的教育活动中的劣势降到最低,而充分发挥教育活动中的优势与积极方面。与此同时,个人的自由发展被充分的重视与强调,最大程度的让个人自由的发展,顺应个人的自由,个人的充分发展,让个人的幸福感与快乐的感觉自觉的向着最大化发展。比如,蒙台梭利批评了在纪律教育中不恰当的强调纪律,贬抑儿童自由,使纪律和自由二者完全对立的做法,在她看来,纪律教育的目的不是限制、惩罚、控制和命令儿童,而是通过激发儿童的“内在纪律”,以给他们带来更大的自由。蒙台梭利认为纪律教育的前提是:一个人能够成为自己的主人,能够根据情境的变化、按照自己的准则调节自身行为[1]。可以说,这种纪律的维持靠的不是由外而内的灌输和压抑,而是基于“内在纪律”之上、由内而外的自然生发。通常的教育很难的把教育与被教育的矛盾如此智慧的淡化,并从同一的方面去机智的结合,充分发挥教育与被教育的优势,并结合起来体现更大的优势,使两方面都向着最大利益化靠近,互相促进,互相支持。这充分体现了教育与被教育的双赢。这种教育思想应用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人性化与智慧的力量,使教育成为一件让儿童感到快乐的事,对当前我们的教育来说应该体会到这一点,并作为教育的基本原则来执行,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中,灵活的处理教育活动中的各种矛盾,实现教育最大利益化。
二、敏锐的观察与适宜的指导
蒙台梭利以女性特有的视角,细致入微的观察、分析来了解儿童,深入幼儿内心去探索儿童的世界,真真切切认真的把儿童当作研究的对象,不把成人的一些看法随便的来看待儿童。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在教育活动中是处于主动地位的,教师则是幼儿活动的观察者、指导者。蒙台梭利说:“应用我的方法教师教得少,而观察得多;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儿童心理活动和他的身体的发展。”[2]。我们实际的教学中应树立这种观点:儿童有自己内心的看法、观点。这种观点是非成人的,有时让人感到费解,为什么儿童会有那样与成人不一样的看法,对于这些教师有必要顺应儿童的观点来从事教育活动,在儿童以有的观点平台上教育与思考。每一位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都要努力扮演好观察者这一角色。因为只有通过观察,才能真正摸清楚每位幼儿的“不同水平”。因此,我们要切实提高观察水平。观察作为一种方法,要求教师既要掌握观察的技术,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和强烈的观察欲望。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去提高自身的观察水平,发挥观察为教育服务的功用,提高教育的质量。教师要学会敏锐地观察幼儿、分析幼儿的行为,还要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灵活地调整教育方法和策略,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不断锤炼与锻造自己的专业素养,学会敏锐捕捉、分析、统整来自各方的信息,充分研读幼儿,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择取适宜有效的教育方式和策略实施教育。
三、适宜的环境创设
蒙台梭利认为“环境”是她的教学法中所必须强调的第一要件,是为了满足儿童的需要及自我建构而设计的。环境材料都是由教师精心筹划和提供的,有儿童按照实际生活的要求和规则操作的真实材料、实验器材和一系列教具[3]。蒙台梭利理论在材料的提法上强调儿童的需要,根据幼儿的不同认知水平投放材料,激发儿童的内在需要,给予儿童独立工作和获取经验的机会。儿童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使用它们,引出自发的能力,使智力、意志力和个性都得到发展我国在环境材料的提供和投放上盲目性、随意性较大,在教具材料使用的永久性上也欠缺,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在这方面我们应以蒙氏理论材料提供的原则和方法丰富我们的环境材料,使幼儿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得以提高,真正发挥环境的积极作用,强调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通过对环境的创设,尤其是活动材料的投放,实现儿童教育的目标。
四、深邃的反思
教师对信息的反思能影响到自身知识结构、教育教学理念的建构,进而影响到教学;教师对技术技能及方法的反思能影响所采用的教育手段;教师对教育活动过程与结果的反思能影响到是否要调整教学行为的判断。反思的基础足自我认知,客观、正确的评价。评价是教师反思是否有成效的前提,教师有意无意地扩大自己的优点或者掩盖和缩小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只会使反思流于形式。教师的评价尤其是教师的自我评价是教师反思的内在动力机制,培养教师的评价能力是培养教师反思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一个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教师,应具有很强的评价调控能力,不仅能对信息、技术、技能、方法的要素进行评价,而且能综合多种评价,对所进的教育活动过程与结果形成客观的认识,并根据评价结论重新反思活动要素,调整和驾驭活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