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科学的文章 人文科学研究全文

2024-02-11 18:15: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文科学的文章 人文科学研究全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文科学的文章

第1篇:人文科学研究范文

科学技术不包含价值标准,其作用效果取决于由谁掌握科学技术并服务于谁。“科学只能断言是‘什么’,而不能断言‘应当是什么’”。由于科学技术的工具性质,不可避免地使它产生双重效应:既可能为人类造福也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既可用于为善的目的,也可成为作恶的手段。这种性质相反的双重性所起到的作用,取决于它掌握在什么人手里,以及他们如何和为什么要应用它。的确,从科技发展史可以看出,科技进步在给人类带来新的知识和新的实践手段,提高人们物质水平的同时,新的危机和不幸随之而来或加重,如环境恶化、暴力恐怖、掠夺战争等。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灾难空前的世纪。世纪初爆发了有史以来规模空前的世界大战,大量科技的化身———武器、弹药被毫不犹豫地用于灭绝种族的战争实践,其负面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充分暴露出非人性科技的反人类性。科学技术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安全最危险的敌人,美国的两颗原子弹为二战画上了令人震惊的句号,至今使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世界的末日随时降临的恐怖。人类挑战自然与未来的科技陷入沉重的危机之中,人们有更多的理由怀疑其对人类的意义。一位德国科学家曾说过:“科学本身并不值得我们害怕,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运用科学”,这一点很重要。科技危机的根源在于科技丧失了人的意义,本身成了一切的目的,导致人的价值被遗忘直至被否定,造成科技非人格化和反人性的滥用。通过高校人文科学教育提升人的道德,有助于确立正确的科技价值观、生命观和存在观,它与科技教育相结合,为科技摆脱非人格化提供思想基础,使之人格化、人性化,能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中始终指向美好与至善,从根本上避免科技的异化。另一方面,高校人文科学教育能够为科技的发展、创新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科技发展只具有工具合理性,而不一定具有价值合理性。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更需人文的论证与指引。人类文明的极限———“克隆”技术一开始便引起各国政要的关注,提出诸多需论证的问题,就证明了这一点。科技创新没有人文的规范终将葬送科技本身,科技对人文的超越必将毁灭人类文明。

二、科技认识活动需要人文科学的支持

高校人文科学教育为科技成果的整理和交流提供语言基础。一个科学工作者,如果没有很好的文字表达能力,是不利于科学成果整理与交流的,这势必影响科学的发展。在历史上,因为文字表述不清而使自己的科学成果不被人承认,或者有成就而没有给后人留下文字东西的科学家是不乏实例的。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1831年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从而确定了电磁感应定律。但是由于他文字表述不清,当时便没有被承认和应用,直到1873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在《电学和磁学论》一书中,将有磁理论表述清楚之后,这个理论才被承认和应用。麦克斯韦正是凭其特有的形象思维能力,明确简洁的文字表述,表达了电磁场理论,而在此领域超越了法拉第。特别是在今天,科技的多样性和广延性要求人们赋予它们文学魅力。否则,科学原理将是令人厌恶的。用清晰简洁的文笔、令人愉悦的形象和独具匠心的技巧把真理介绍给人们,会使之更容易被理解接受和传播。高校人文科学教育培养的形象思维、艺术思维是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手段。想象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导航作用和催化作用。列宁说:“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象,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对我国地质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想象,他能看到远古的恐龙、剑齿象,凭借形象思维他遍游千古、万仞,窥探地壳演变的奥秘。想象引入的外来新形象,启迪了达尔文对生物的本质规律的理解,他以树的形象去把握生物演化的谱系,进而用科学思维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不仅如此,借助形象提升而成的抽象思维也仍然时时需要形象思维。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而领悟到引力,昭示了形象思维对科学思维的激活作用。当然,抽象理论思维的内容更需借助形象思维表达。爱因斯坦在解释狭义相对论的“钟慢”效应时,用坐在火炉上和坐在恋人旁的形象比喻,来说明时间流逝的不均匀性。科技活动决不局限于抽象思维的归纳推理,即所谓“科学方法”,而必须兼用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甚至要得助于灵感或顿悟思维。爱因斯坦甚至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科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1995年11月,钱学森对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思维过程,作了具体而精彩的分析,从思维科学角度看,科学工作总是从一个猜想开始的,然后才是科学论证;换言之,科学工作源于形象思维,终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源于艺术,所以科学工作者是先艺术,后才是科学。高校人文科学教育(特别是文学艺术教育)与科技教育相结合,发挥它们各自的思维优势,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极其有利于创造更多更好的科学成果。高校人文科学教育特别是哲学教育为科技认识活动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恩格斯说,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任何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不管在何时何地,不管他们是否愿意,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处在一定哲学观点的支配之下并实践相应的方法论。正确的哲学观给科技工作者开拓探索真理的道路,推动科学前进,而错误的哲学观则堵塞探索真理的道路,阻碍科学的发展或将科学引入歧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最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根本的科学方法。高校人文科学教育应着重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充分实现其科技价值。

第2篇:人文科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人文素养;就业创业服务

对于中职学校数学课堂教学而言,人文素养教育的渗透不但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也能为中职数学教学增加活力,为专业课、就业创业服务,进一步发挥中职数学这门学科的作用[1]。因此,对广大中职数学教师来说,应当意识到人文素养教育在中职数学教学重要作用,充分结合中职数学教学要求、学生认知能力,致力于探索人文素养教育的渗透方式,使得人文素养教育能够融入中职数学教学,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综合素质发展,为学生未来学习、就业奠定基础。

一、言传身教,加强教师师德修养

师生关系密切,教师个人修养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巨大,包括教师的言行举止、思想品德,均直接关系到人文素养教育的效果。要想培养出能力出众的学生,教师自身就需要具备渊博的学识、出色的能力。要想培养品格高尚的学生,教师必然要具备高尚的人格。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不但需要教授学生数学知识,还应当通过言行举止、人格魅力感染学生,通过以身作则,推进人文素养教育有效落实。所以,中职数学课堂渗透人文素养教育,数学教师应当意识到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师德修养的塑造,包括流利的普通话、渊博的知识、优美的板书、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同时不断强化业务能力,针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优化调整,还需要在生活、教学中注重言行举止,使得谈吐、风度、举止等都能够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循循善诱,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不断提高人文素养。

二、和谐共处,建立民主师生关系

罗杰斯提出,成功的教育建立在真诚的尊重与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同时也建立在安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新课程改革也明确提倡教师应当营造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师生平等对话、多元互动奠定基础。对于中职数学课堂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渗透来说,同样离不开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中职数学教师来说,应当意识到自身扮演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引导者的角色,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导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朋友,师生之间只有知识多与少、先知和后知的差别,在人格方面是完全平等的,教师必然需要给予学生人格足够的尊重。因此,中职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当大力倡导民主、平等,允许学生向教师提出意见,允许学生对教材提出问题,建立宽容、民主、接纳的中职数学课堂。与学生之间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能够与学生一起评论、表达。如此,才能为人文素养教育渗透奠定基础,培养学生自由、独立的精神,全面调动学生探究、创新的能动性。

三、适时渗透,基于人文传授知识

人文素养教育背景下,中职数学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培养数学知识的数学活动,即中职数学教学并非单纯让学生学习某些数学知识、认知数学规律,而是需要帮助学生养成坚忍的意志、高尚的道德、积极的态度、强烈的责任感等等,让学生转变为具有人文素养的人才,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对于中职数学教师来说,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利用各种机会,适时渗透人文素养知识,进行人文素养教育。

四、动手实践,引导领悟数学精神

纸上得来终觉浅,教育目标必然在于实践,实践不但是针对理论进行检验的重要途径,也是巩固知识、更新知识的重要方法。众所周知,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极为密切,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合作解惑的过程中领悟数学精神,在巩固课堂学习成果的同时,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比如,教师可以布置小组合作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选择理财产品最佳方案,即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银行开展实地调研,主动与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沟通,利用课堂知识进行计算,得出最佳的理财产品购买方案。如此,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锻炼学生合作能力、自主解决问题能力,而上述能力显然是学生今后进入社会必备能力。又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物理原理、三角函数知识点进行旗杆高度的测量。学生通过上述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进一步检验课堂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协作能力也能够得以巩固,养成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习惯。更为关键的内容在于,基于上述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深入领悟数学精神,对学生数学能力、人文素养产生积极的影响[2]。

五、美育渗透,提高学生审美认知

审美能力是人文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职数学教学渗透人文素养,自然也需要注重提高学生审美认知。从中职数学教材来看,蕴藏着丰富的美育资源,作为教师,需要针对这些资源进行深入挖掘。通过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美育渗透,促进学生审美认知的发展[3]。比如,黄金分割0.618在社会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表演者站在舞台当中的位置需要进行优化设计,才能为观众创造良好的审美体验,通常选择在舞台宽度0.618比例的位置。大部分学生觉得夏天太热、冬天太冷,最喜欢的季节为春秋两季,也能够采用黄金分割进行解释,即人类最喜欢的温度大致在人体正常温度的0.618,即23℃往往是最佳的体验[4]。教师通过巧妙的设计,将中职数学教材中的美育资源充分利用,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中的美、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美,无疑能够有效加强学生审美体验,不断提高学生审美认知。综上所述,人文素养教育作为当前教育界大力提倡的教学理念,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巨大。对于中职数学教学来说,应当积极贯彻人文素养教育理念,充分结合中职数学教学实际、学生能力发展,将人文素养教育渗透到中职数学课堂,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人文素养有效强化。

【参考文献】

[1]郑顶初.浅谈数学学习与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J].教育现代化,2018,5(52).

[2]陈伟方.基于“做学教合一”理念构建中职数学活力课堂[J].江苏教育研究,2018(Z3).

[3]顾军民.职业学校数学教学融入数学文化的价值研究[J].职业,2018(08).

第3篇:人文科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作用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概念

人文,即人类的文化,是指由人类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它是人类经过长期实践产生的人类所特有的各种理性觉识、理论阐述和实践规范,既能体现在物质方面,也体现在制度和精神方面。人文包括文学历史、社会科学、艺术哲学等多方面内容,所谓人文素质教育,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方面的教育,来提升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品位,从而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人。儒家经典《大学》中,孔曰:“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智善。”强调“大学之道”在于显明的德性,摒除旧习,从而达到善的境界。那么,在大学思政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意识,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就变得意义重大。

二、大学思政课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

1.灌输式教育模式及错误的教育观念

受教育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许多高校都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大学思政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育模式仍然是知识的灌输,对学生的培养计划缺乏长远的规划,忽略了教育的根本目的,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素质。大学思政课中包含了伟大中国人民的智慧、丰富的艺术哲学、当前的社会形势等多方面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意义重大。在思政课教育过程中,错误的教育观念导致教师只注重知识的应用,而忽略了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还有些教师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学,不能正确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2.教育主体能动性缺失

大学思政教育在大学教育中不再作为主修课程,因此受大了广大大学生的忽视。然而,教育体系下,教育的对象和主体是学生。在市场经济席卷社会的浪潮下,大学生不能把封闭自己在象牙塔中,而应接受艰难的商业考验和功利化的价值取向。社会风气的不断变化,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深深的冲击着广大莘莘学子,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学生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充满了矛盾和困惑。这样的境遇导致很多大学生产生错误的学习动机,人生目标也出现偏差,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就会产生只注重实用教学内容,轻视人文素质精神;只注重眼前利益,而轻视长远目标。他们认为,人文素质教学没有量化的、可见的物质内容,对前途的发展没有实际的意义。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及不被关注,使之成为不为人们所关注的边缘性话题,这种缺失使得人文素质教育在思政课教学中受到极大的挑战,人文素质教育变得无足轻重。

三、在大学思政课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

大学思政课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充分开发利用大学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使人文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大学作为知识的集聚地,具有良好而充足的人文资源,包括语言文字、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科学技术等。在大学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若要实行人文素质教育,就必须重视人文资源的利用。大学教师担负着塑造大学生理想人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心智的重要使命。教师在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自修的方式,结合本专业的具体问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究,从而带动学生要发展个性以塑造全新的自己,培养自己独立健全的人格,从而更好的适应不断发展前进的社会。

2.能够促使大学生形成先进思想

大学思政课教学课本中,教材取材大多是经典之作,内容丰富多彩,涉猎广泛,包括历史、文化、习俗、民族、宗教、经济、家庭、社会、人际关系、思想道德、世界观及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人文知识。语言舒畅优美,突出了人和人、自然、社会之间的紧密关系,体现了人在自然、社会中的感受,富有人文精神,是生动的人文教材,对大学生有深刻的启迪和教益。教材中很多篇章的内容都展示了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大学生在思政课堂上通过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的熏陶,可以明白自己在社会上处于怎样的地位,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从而积极的对待人生,养成先进的意识形态。

3.能够更好地抓好课堂建设

在大学思政教学中,对人文素质教育有多种形式。比如每个学校都具有独特鲜明的特色,有专属的校徽校训,有标志性的建筑物,有浓郁的人文情怀。这些自然的外化表现形式有利于思政教学过程中对人文教育的深刻理解。除此之外,校园内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大学生的各种社团等,也能帮助教师在思政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对人文历史文化的理解,不仅能使大学生活变得丰富和充实,提高自身修养,实现课堂的时效性。总的来说,通过校园自身的人文文化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能够更好的抓好课堂建设,促进学生有规划的创造自己的人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大学教师,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教授学生基本的课堂知识之外,还应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养成优雅得体的行为规范,培养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修养,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第4篇:人文科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课程整合;临床思维;精准教学;人文医学

自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提出以器官系统为基础(organsystembasedcurriculum,OSBC)的多学科综合课程整合的医学教育模式改革,医学整合课程模式已逐渐成为欧美等国家高等医学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1],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基础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目前,医学教育多重临床实践轻临床思维培养,对于逻辑思维能力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诊断学是理性思维的过程,要求学生理智、冷静、严谨、缜密[2-3]。中国的医学生普遍缺乏专业的逻辑学知识及训练,想要不断地提高临床诊断水平与能力,必须要掌握诊断思维、诊断行为与诊断艺术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4-5]。国内外有部分医学院校开设有逻辑思维课程,但都是单独授课不能与诊断学课程有机结合。人文科学与医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依存。在病史采集、查体及检查治疗时,沟通技巧、人文关怀非常重要。先进国家的许多医学院校和专业评估协会已经将沟通和伦理决策能力培养纳入其教育和认证体系[6-8]。既往的诊断学教学与医学人文教学条块分割,课程整合可以使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中将基础医学与人文医学很好地融合,培育出具备人文素养的卓越医生人才。因此有必要在诊断学课程中增加诊断逻辑教学与训练。

一、充分利用教师资源,优化诊断学与人文科学课程

组建同时具备医学和人文背景的教师队伍是整合诊断学和人文医学的关键,构建的教师队伍中包括具备多年教学管理和指导经验的教授,积极参与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等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9]。同时,教师队伍中还需要长期从事一线教学且具备医学和人文背景的青年教师,优化整合教师优势,发挥教师团队最大潜能,使医学生能够尽早明白学习诊断学和人文医学课程整合的必要性。诊断学课程包括症状学、体格检查、实验诊断课程、病史采集和病例书写、临床思维课程,其中临床思维是医学的核心,是临床诊断的关键,建立良好的临床思维是成为“卓越医生”的关键。人文教学课程庞大,包括医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患沟通、卫生法学等,将人文科学引入诊断学教学,按照本科教学评估要求制定新的诊断学教学指南、教学大纲及课程进度表,为整合课程的实施提供理论教育方案。临床教师在教学中大幅度增加人文关怀、临床思维、法律意识等内容;人文医学教师参加到医学实践中,成为医学专业课的兼职教师,在诊断教学过程中,教授人文课程,教授医学生如何与患者进行有效的医患沟通,理解医患关系的本质,加快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塑造。

二、全面整合改进模块化教学

将人文科学引入诊断学教学,加强人文素养,建立医学生法律意识,养成医学生良好的临床思维,适应现代医学发展模式。设计课程内容从问诊技巧及临床思维开始教学实验,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估,修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而扩大到查体、化验及诊治操作等方面,设计模块化教学[10-11]。首先建立教学模块(模块Ⅰ医患沟通技能,模块Ⅱ问诊的人文及逻辑能力,模块Ⅲ体格检查时的人文关怀,模块Ⅳ病历书写的逻辑能力及法律意识,模块Ⅴ检查项目选择、诊治操作时的人文及逻辑能力,模块Ⅵ临床诊断思维)。除了新增的医学诊断逻辑与法律的课程外,临床教师在医学专业的授课及带教时始终贯彻人文关怀、法律观念、医学伦理,帮助学生建立临床思维,将模块化教学的内容和理念融入到每一位教师的每一次教学过程中,很好地解决了课时严重不足的难题,强化人文医学课程与诊断学关联、渗透和整合,有效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整合,润物细无声地将临床思维、人文关怀等教学理念灌输给学生。见流程图1。如上图,在问诊中贯穿医患沟通技巧和人文关怀,病史采集过程中有诊断逻辑的应用,在临床诊断时同样涉及医患沟通及逻辑思维的应用,在病历书写过程中涉及法律法规、伦理道德及诊断逻辑思维的应用,医患沟通贯穿在诊断的问诊、体格检查、检验检查及临床诊断中,课程整合构建起诊断学和人文科学的桥梁。单纯的讲授课程,学生很难体会到问诊、病史采集及临床思维的重要性,通过诊断学和人文医学课程的整合,使医学生能够在诊断学教学课程中得到最好的临床思维锻炼。

三、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研究,创新精准教学法

传统教学以课堂授课为核心,诊断学内容烦琐、枯燥、模式单一,缺乏交流、互动少,学生处于被动接受阶段,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和临床实践联系较少,满堂灌输,短时间内很难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缺乏临床实践来提高诊断能力[12]。学生以书本、考试为主,考试分数是评价的唯一标准。学生只看重考试成绩,而忽视临床实践,教学和临床脱钩,导致学生进入临床后沟通能力、医学逻辑思维能力低,甚至无法从事最基本的临床工作。多元化的诊断教学模式构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结合的桥梁。诊断学与人文医学整合课程中引入三明治教学法、微格教学、微课、情景模拟、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教学法,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learning,TBL)、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learningCBL)等多种先进教学方法[13-14]。根据课程特点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例如症状学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法结合CBL教学法,以临床实际案例切入,学习过程中进行问题讨论。在体格检查教学中运用模拟教具进行学习,在问诊教学应用SP教学法等。SP教学法在问诊教学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在诊断教学改革之前学生所掌握的只是“主诉”、“现病史”等概念,直到临床实习甚至是参加工作后才开始问诊的实践,使得问诊水平参差不齐,没有为良好的沟通打下基础,甚至为“医疗纠纷”埋下隐患。结合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运用临床真实病史编写剧本,进行情景化教学,将人文医学教育渗透于问诊教学的全过程,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对临床的道德规范、医学伦理进行思考,剖析患者心理,在医疗实践过程中准确采集病史信息[15]。该整合课程同时大力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创新、使用“精准教学法”。精准教学依托互联网的教学理念,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多集中在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16]。本次课程整合与互联网公司合作研发了用于精准教学法的软件,精准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按照课前准备、课程进行、课后评价3个流程进行精准化的教学模式。课前以对授课对象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分析结果为基础,教师有针对性地将教学相关学习资料(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测试等)在线上推送给学生。课程中,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有层次有步骤地开展,通过课程中教学数据进行评价。课后,教师进行复习并进行效果评估。通过数据分析,获取学生在教学各环节中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量化数值,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改进SP培训,完善考试方式方法

第5篇:人文科学研究范文

一、理论层面的分析

单纯的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对高职生的身心成长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都是片面的,融合的目的,是让两种教育相互渗透结合,综合施策,从理论和操作层面达成新的共识,形成新的完整的施教体系。在人文教育中,传统的优秀人文思想“格物致知”就是科学精神的明确体现;科学教育中实事求是、大胆质疑、独立思考等因子就是人文精神的具现,每一个科学真理的探索,每一个科学道路的进步,都闪烁着人文的光辉。可以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从来都贯穿在人类的教育史中,相伴相生,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有不同的偏重点。两种教育的融合,首先应该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其次是课程融合、评价模式的融合。

二、对融合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本课题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为研究对象,将全校65个专业分为工科类、管理服务类、师范类三个大类,对2018年各个专业开设课程进行调查,以课程总数、人文教育、科学教育课程开设数为主要调查对象。总计所有专业,专业理论课平均占比49%,专业实践类课程平均占比20%;理论课程中,人文类课程平均占比29%,人文类实践课程平均占比3%。分析表明:三个大类专业的实践类课程与人文实践类课程的比值远高于专业理论课与人文类课程的比值,说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还不理想。

三、融合的路径与策略

四、相关配套措施

(1)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要让教师认识到科学与人文融合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性,同时通过理论进修、企业锻炼等方式拓宽教师的专业视野,丰富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情怀。(2)改善教学环境。整体布局和改善校园环境,建设名人墙、校史馆,文化长廊等,提高校园环境育人氛围。优化教学场所的布置,在理实一体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融合教育的实施。增加与专业相关的文化设置,如建设文化墙,让学生进入教学场所就接受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教育,有条件的可以将专业展示室与教学场所合并建设,最大限度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3)注重活动渗透。加强学生管理,结合“三全育人”要求,各个职能部门、学院都要制定本单位的实施方案,并加强考核。把学生社团活动和志愿者服务、假期社会实践作为两种教育融合的重要阵地,加强校、院两级统筹,派出专业教师,指导各项活动的开展,确保融合教育达到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文波,耿聪.高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22):191-192.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