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合作研讨(小学语文教学研讨)

2024-02-25 05:58: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合作研讨(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合作研讨

小学语文教学研讨范文第1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早上好!我很荣幸地能执教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第一时间地站在新课程改革的最前沿,全面地提高自己。今天,我更荣幸地能向各位专家同仁学习请教,聆听各位的专家同仁的教诲指导。来出席这次研讨会之前,我们阳埠中原创作品心小学的郭校长叮嘱我,一定虚心学习,乘兴而来,满载而归,把兄弟学校的宝贵经验带回去,不虚此一行;并让我代表他预祝我们这次教学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执教的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已将近两年,今天我是带着困惑来的。接下来,我就说一说我的一些困惑吧。

一、新课程标准对农村小学生的语言积累要求太高。

新课程改革一个最基本的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强调语言素材的积累,积累好词佳句,古诗词的千古绝唱,现代名篇名段,名言警句等等,让学生有深厚的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积淀。我觉得这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字学习的一次历史回归,看看今天我们很多人的文化功底的浅薄,再想想我们古人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深厚,多年来,我们的语文界走过了太多的曲折。今天,我们能够再次回归语文学习的真谛,不能说不是迎来了语文教学的新生!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言的积累既归定了量的要求,同时也归定了质的要求。这个要求对于绝大多数的城市小学生来说,由于自身语言的优势和周围大量的语言环境,可能不是难事。然而,对于广大农村小学生来说,特别是广大地处偏远、教学资源严重匮乏的村一级小学生,那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了。语言学习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没有语言实践是学不好的语文的。广大农村小学生他们学习语言的机会主要来自课堂,来自课本,来自教师,偶尔也来自电视(现在不负责任的娱乐频道,更多地让小学生迷上了《还珠格格》、《春光灿烂猪八戒》,学会了更多的娇气和任性。)。他们太缺少母语学习的机会和环境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太难走入农村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家里,父母除了买一些学习资料外,很少购买适合孩子阅读的文学书籍;就是有,父母可能也会认为学好这几本课本就足够了,哪还用花心思去看这些破闲书。学校里呢,由于教育经费紧张的缘故,图书室已经多年没有再添置图书了,加上管理不当,就只剩下一些早就被孩子读烂了的《格林童话》一类童话寓言故事书。订阅儿童学习报刊对于广大农村孩子来说那更是奢侈的事。单单靠一星期的才七八节课时的语文课堂,没有大量的语文自主阅读,没有大量的语文实践,要学好语文无异于缘木求鱼啊!

二、现在的语文教学成绩太难提高了。

小学语文教学研讨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讨论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61-02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学中的主客体颠倒,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够,没有自觉地去阅读、去思考、去感悟,只是听老师的解析,背诵课文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和古文的译文,没有投入自己的情感和智慧,失去了培养阅读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好机会,处于被动的从属地位。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听、读、写、说的能力退化,逐渐地发展成不依靠老师就不能读懂文章,试想这样的学生离开学校后,如何去读懂书报杂志,读懂各种文献资料。所以,如何阅读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在新课程实施之后,讨论式教学在语文课堂中得到运用,讨论式教学能解决什么问题,目前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如何有效发挥小组讨论式教学的作用,笔者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一、引入小组讨论式教学的意义

1.讨论式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讲授法,也就是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只是,而不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体验情感、获取知识。老师不断地灌输知识,讲的津津有味,学生不断地记笔记,背诵,看似挺努力,但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培养起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如果将讨论法引入教学,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被激发,在讨论中,学生充分动脑、动手,积极思考,积极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的大脑高速运转,踊跃发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讨论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维能力

培根有句名言“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在讨论中,大脑会快速运转,伴随着强烈的思维活动,必须要做到敏捷、迅速的思考问题,就是在这样千百次的讨论和争论中,锻炼了学生的敏捷、活跃的思维能力。语文课堂的讨论,不仅是学生之间的各抒己见,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还会要求学生能够快速、敏捷地理清自己的思路,逻辑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一是思维要快,才能有话可说,而是思维要深入,才能组织好语言。经常地进行这样的锻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坚持下去,思维就会越来越活跃,越来越敏捷。另外,讨论还能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3.讨论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语文运用的综合能力

语文运用能力有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等。在课堂上,学生之间进行思想和语言交流,学生必须要语言流利,表达清晰,言之有物,思维明确才能进行更好地交流,这些素质的培养就需要教师为他们创造表达和表现的机会,在兴趣的激发下,学生会自我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主动去揣摩语言的运用,词语的搭配,理清自己思维的方向,争取做到言辞达意,讨论式教学最突出的作用是可以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立足别人的独特见解,查找自身的不足,从而取长补短,见贤思齐,共同进步。

4.讨论式教学可以促进师生间相互交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是简单的传授知识的一个工具,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积,一个不断地灌,一个不断地接,师生之间关系淡漠。开展小组讨论式教学,可以避免教师重复、单调地讲解知识,给学生搭建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这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进行情感的沟通和信息的交换,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思想交流,培养平等交流、互相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围绕着一个话题,进行评论和分析时,常常会流露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有利于学生树立和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小组讨论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师积极探索讨论式教学的新模式,语文课堂也生动活泼起来。同时应该看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小组讨论式学习,形式较为单一,没有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自主讨论,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比如说在讨论式教学中,一些教师的做法是过犹不及,过于注重学生兴趣,力图使课堂自主,对于小组讨论式学习,不进行详细的讨论指导和引领,一些活跃的学生有可能发言无序、重点不突出,教师难以控制,一些不爱发言的学生不参与讨论,教师也不能很好地引导,这就导致学生获得了形式上的自由而非学习上的自主。教师在讨论中起不到指导作用,使小组讨论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在传统教学中,语文是“满堂灌”,一些老师在实施讨论式教学后,将语文课堂变成了“满堂论”,不仅没有使小组讨论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

三、改进小组讨论式教学的有效策略

1.设置课堂格局,提高讨论兴趣

有数据研究证明,12-16岁的青少年的高度集中平均时间为16分钟,又由于传统语文课堂比较死板,学生容易疲倦走神。所以应打破常规的课堂格局,营造更宽松的学习氛围,从而刺激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可以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小组成员的观点不同,可以再次进行分类,把全班同学中相近观点的分为一个派别,分别进行讨论,这样形式多样,课堂更加生动化。

2.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放手组织讨论

在合理的教学模式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学习,进行辩论。另外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当少讲,不宜给学生标准答案,对于学生的讨论结果应先给予肯定,再委婉提出更好的建议,起到画龙点睛或推波助澜的作用,把课堂让给学生,自己退居幕后,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目的。

3.合理把握进度,充分发挥讨论效果

学生的讨论,首先要根据课本获取信息,然后进行知识的整合,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再进行表述,这个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写作的能力。这个过程既收到良好效果,又锻炼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但缺点也是明显的,就是耗时过多,所以教师应适度地“放任自流”,对讨论进度要进行安排,对耗时要有个充分的预期。讨论式的教学进度比较慢,教学任务看似没有按时完成,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一是学生的感知和领悟能力有了提高,二是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三是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所以说讨论是成功的。

4.尊重学生的劳动,采用激励评价

讨论式的教学不同于传统式的教学,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这个评价是很重要的,既要能够引导学生,又不能扼杀学生的讨论和学习激情。所以教师在评价时,多持肯定态度,多鼓励学生,语言要富有感情,这样学生才能建立自信,才会产生求知欲望,把学习当作乐趣,更积极地思考,更踊跃地发言,提出更有见地的见解,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错误,老师应以宽容的心去接纳,分析学生观点的合理性。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暂时先搁置下来,等问题讨论结束后,老师再进行解释。通过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取进步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陆为俊.初中语文合作性学习的特点及实施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小学语文教学研讨范文第3篇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体能动性、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语文作为小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其内容的丰富性和想象力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时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国家的繁荣富强在于青年一代的培养,教师肩负着培育祖国未来一代的使命。创新思维就是指对已知的知识和领域进行求索,追求独特性的思考活动。它是现代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创造性和民族性的人才。在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体现在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最大限度发挥潜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等方面。语文创新思维是学生形成理性思维的基础。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主动和多样的学习条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灌输式教育

在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灌输式教育普遍存在。这主要是指教师不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不区分情况把书本知识强势灌输给学生。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理解能力还处在较低水平,脱离这一实际情况,盲目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创新能力是注定要失败的。教师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要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实施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追求进步和创新的环境,营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解放学生的思维,尊重和鼓励学生的差异性。

2.应试化教育

目前一些学校教育以追求升学率为唯一目标,广泛推行应试化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点而忽视教学实践性的重要性。小学语文知识的知识点相对来说还是较为抽象和枯燥的,以成绩的高低来绝对评价一个学生优劣是不正确的。语文知识是生活经验的积累,要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分析实际情况的能力,还原教育的本质。这要求教师要改变唯书本至上的观念,学生改变唯书本、唯教师的依赖,善于将生活中的难题引入课堂,积极求索,实现自主思考和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三、小学语文创新思维培养路径

1.营造民主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兴趣是学习的导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于未知事物的求知欲,充分发掘教材本身的魅力,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规律引导学生自我理解和消化课程内容。通过实践得来的知识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情境,能引领学生的创新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同学建立平等的朋友关系,让学生以一个发现者的身份投入语文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使学生能够大胆地充分想象并提出独特的见解。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心,巧设悬念引导学生学习兴趣。

2.构建开放式课堂,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不能局限于教师问学生答的固定模式,而应充分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果。心理学家吉尔福提出了“思维品质”的概念,这主要指的是个体思维活动过程中智力特长的体现,这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教材为载体、以师生互动为桥梁,发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但又要求不能完全局限于教材,而应立于教材、高于教材,以阅读教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提示性讲解,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对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疑难问题予以解答,以吸收和巩固所学知识,强化学习效果。教师也需要不停地学习专研,吃透教材,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寻常的问题言要善于引导,不能不分缘由的一概否定,这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开放式课堂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师生的思维,充分展示思维过程,使学生主动、有兴趣的学习,逐步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3.利用现代阅读手段,积极评估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研讨范文第4篇

开幕式由赵明先生主持,苏立康、王小飞、王海燕、赵明等专家作了“少教多学”专题报告。会议期间还举行了首届“教育艺术杯”课堂教学大赛和首届“教育艺术家成长论坛”。7月30日下午,大会闭幕,闭幕式上首先为首届“教育艺术杯”课堂教学大赛和首届“教育艺术家成长论坛”优胜奖获得者颁奖,同时举行了“中国·无棣海洋贝瓷杯”征文比赛活动颁奖仪式和首批立项实验学校授牌仪式。

课题组特邀专家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苏立康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研究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管理处副处长王小飞博士、首都师范大学饶杰滕教授、教育部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海燕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法律顾问程振勇律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李春旺先生、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伊道恩先生、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史绍典先生、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张鹏举教授、课题组学术指导、全国中语会创新写作教学课题组组长赵明先生、首都师范大学语文报刊社社长、《中学语文教学》杂志社社长陈鹏博士、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特级教师王文丽老师、福建省宁德市教研员特级教师陈成龙老师及课题组副组长朱芒芒、田万隆、王来平、孙雷、张伟忠、葛宇红、刘华、蒋红森、陈高潮、刘桂英等出席开幕式并在主席台就坐。

开题培训会上,专家们的报告精彩纷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苏立康教授的《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管理处副处长王小飞博士的《教育科研课题的管理规范与研究设计》、教育部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海燕博士的《基于课程实践的教师专业发展》、课题组学术指导、全国中语会创新写作教学课题组组长赵明先生的《“少教多学”课题研究设计的构想与实施》、无棣县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郭云鹰先生的《无棣人文历史与语文教学》,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变革学生学习方式,回归语文教学本真”的主题。与会者通过近距离接触课程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及课题研究的方法策略和最新进展,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鼓舞,感悟到了“少教多学”理念的魅力,激发了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

首届“教育艺术杯”语文课堂教学大赛,分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小组,按照先观摩示范课、后展示参评课的程序进行。高中组的示范课由来自浙江省温州中学的张小珍老师执教《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初中组由福建省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的特级教师陈成龙老师和湖北武汉胡擎老师分别示范《最后一课》和《我知细叶谁裁出》;小学组则由北京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特级教师王文丽上了《迎接绿色》。示范课之后,来自全国18个省市区的18名高中、17名初中、18名小学语文教师同台竞技,展示教学风采。参加大赛的52节展示课,都比较地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改精神,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少教多学”理念,各参赛选手凭借出色的课堂教学艺术,以不同文体不同内容的教学,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少教多学”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魅力,再加上专家视角独特的点评,给与会者耳目一新之感,让与会者受益良多。所有参评课,经专家评委和一线教师评委量化打分,共评选出一等奖24名(高中、初中、小学各8名),二等奖28名(高中8名、初中、小学各10名)。

原定只用一个半小时的首届“教育艺术家”论坛,由于代表们热情高涨,不得不向后延续两小时。来自全国各省市的校长、教研员、教师、名师工作室代表印余人纷纷亮出自己语文教学之剑,踊跃登台演讲,他们就“少教多学”开题研究和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各抒己见,对话交流,同时把自己在教学教研中的独到见解和宝贵经验呈献给全国各地的语文教育同仁,激起了众多与会者共鸣。论坛的举办,成功地为全国各地语文老师合作对话、交流分享搭建了专业平台,充分地展示了全国各地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风采。

小学语文教学研讨范文第5篇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即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而在教育过程中,语文教学在进行审美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就以现行教材来说,文学作品占百分之八十,可以说都是古今中外名作荟萃。从内容看,思想博大精深,情感丰富真切,形象生动多彩,好像生活的百科全书;从形式上看,新颖活泼,小巧玲珑,应有尽有真是一幅“语言的图画”;从风格看,质朴美,华丽美,直露美,含蓄美,形象美,哲理美,丰富多彩,无所不有,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个美的境界。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引入美的迷宫,让他们观察美,感受美,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实在是语文教师的天职,正因为这样,现行教学大纲把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列入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实行。

一、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塑造美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面镜子,你在这面镜子里可以照见你自己,从而对自己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态度。”良好的品德往往被称为美德,被誉为“心灵美”。品德与审美的密切关系,决定了美育与德育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

语文教材中汇集了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名作,这些作品塑造了许多心灵美的光辉形象。在他们身上有着许多闪光的东西,它们的思想行为,大多是高尚的,进步的,与正义和真理联系在一起的,使人崇敬,使人向往。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就能激发学生的感情和想象,使他们从人物的心灵美中得到陶冶,产生共鸣,能以作品中的光辉形象为榜样,做一个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情操的人。

除了正面人物以外,即使反面人物的身上,也同样能感受到美的教育。葛朗台虚伪,凶狠,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夏洛克极端贪婪、冷酷、残暴的阶级本质;周朴园假仁假义,卑鄙的嘴脸……。在教学中,对这些反面人物形象的分析过程,其本身也就是帮助学生认识和分辨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过程。那些丑恶的东西与美好的东西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对比中,使美者愈美,丑者愈丑。从而使他们产生爱美到憎丑、从善弃恶的心理欲望,培养他们健康美好的感情,陶冶了他们的性情,使他们成为心灵美的人。

二、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培养美的情趣。

叶圣陶先生《〈文章例话〉序》中说道:“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当中的美无处不在,我们只有善于观察,才能发现美,创造美。同时要让学生明确,观察必须融进作者自我内心体验和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它带有鲜明的审美特征。

而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要目的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欣赏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说,就是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课上,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所展示的艺术美及其以艺术形式所再现的社会美、自然美,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进行审美教育的材料,教师要生动地、形象地、创造性地把这些教材中的美传达出来,把学生带入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中去,培养他们美的情趣。

一般来说,不同体裁的课文,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精心设计传达美的方式方法。如抒情散文,宜创造传情的感染气氛陶冶学生;记叙文,可借助光彩照人的形象激励学生;写景文,可借助开阔幽邃的意境开拓学生。教师应抓住这些美的因素,进行审美教育。

如《荷花淀》中有这样一幅画面: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这女人编着席。不多一会,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一片银白的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之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在这里,作者借景以写人,借景以抒情,它形象地写出荷花淀景美,物美,荷花淀的人美,情亦美。这样的描写,使人受到美的感染,美的陶冶。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描绘自然景物的精彩段落,作者总是把自己健康的审美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意志融入景物之中,从而唤起强烈的美感。

鉴赏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课堂教学时间又是极其有限的。要想调和这种矛盾,就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方法,形成一种审美教育的合力。

总之,培养文学鉴赏能力不仅可以使学生具备审美能力,愉悦性情,还可以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思想道德观,形成高尚的思想境界,

三、培养学生想象美的能力

审美局限于感知而没有想象,就不会扩展和深化,就会失去创造性。作家在创造形象时,常常是“用意十分,下语三分”,“言有尽而意无穷”。而要想真正欣赏这个形象,进入审美境界,就必须借助于想象这个心理功能了。根据文章的特色,抓住关键词句,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因为“关键词句一引导,文章的精神全出,就会使情感获得启发,进入文中描述中去。例如在《在七根火柴》中,讲到无名战士最后为革命献身的场景时,提出一个问题:既然卢进勇的眼睛“模糊”了,但怎么看无名战士指正北方向的手又是“清晰”的呢?学生在揭开“模糊”与“清晰”的矛盾的奥秘时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

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创设审美情境,并设计“环链式”小问题。在《最后一课》的最后场景的教学中,当学生读完“……啊!这最后一课,我真忘不了!”这一句时,寂静的课堂里骤然响起了“当、当、当……”的铃声,趁学生惊诧之际,向学生出示韩麦尔先生写完的“法兰西万岁”后的彩色图片,要求学生观察、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课堂上庄严肃穆的场景,描述韩麦尔先生的神情、语言、动作,以及他的内心痛楚和感受,说明这个场景在最后一课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配以三个“描述”、一个“说明”的“环链式”的要求来叩问学生的思维,启迪他们的想象,连点成线,连线成体,使文中的“令人心碎”的场景在学生脑海中“立体化”,真正的“活”了起来,因而与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四、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在陶冶心灵,传授知识以获得审美能力的前提下,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还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创造美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美的语言、形式、技巧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对崇高理想的执着向往等美好的感情,对学生创造美能力的培养,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培养学生对美的观察能力,构思能力和表达能力。

培养美的观察力就是使他们具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培养对美的构思能力,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他们能在想象中把握生动具体的形象并具有重新组合,重新创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不但有助于把阅读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的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想象。在教学中能使学生揷上想象的翅膀,就能浮想联翩,开阔思路。

培养美的表达能力,主要应注重文字技巧、形式、风格的培养。既通过课文讲解,又通过作文评点,在比较中让学生分辨优劣高下,学到表达美的本领。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信息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