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读书论文 读书心得论文

2024-02-28 19:54: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关读书论文 读书心得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读书论文

读书心得论文范文(通用21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读书心得论文 篇1

暑假里,我认真阅读了《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书中说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规定的方式办事,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托马斯先生发现,孩子学习有困难,本质上是他的学习方法压根和你不一样,他具体分析了很多孩子学习不好的原因,最后归结到是现今的学校教育很难适应孩子们多种天赋类型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老师们仅仅重视孩子在有限的几个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得很多孩子天生的才能和潜能被打压了,从而产生了很多不适应学校教育的差生、学业上的残疾人,但这些标签被无情地贴到孩子身上时,孩子们就真正地成了学业上的残疾人了。

其实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

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

古今中外不乏许多大器晚成的伟人,中国就有齐白石,年少时只能以木匠为生,五十岁时开始学习绘画,终成一代国画大师;而外国也有爱因斯坦,年幼时数次不及格甚至零分,也没阻碍他成年以后智力的蓬勃发展,“最伟大的发明家”桂冠无可非议地属于他。

读书心得论文 篇2

假期是一个教师最能入静的时候,所以也是教师最有收获的时候。假期是教师阅读的最佳时期,也是教学反思的最好时机。因为我们不再琐事缠身,不再疲于应对。有的是时间可供我们静心读书,深入思考

教师的成长之旅是一部漫长的心灵之旅。这个旅程是从阅读开始的。读最好的书应当是为人师者身体力行的职责。不在于读很多,而在于读最好的。即使有一些书很难轻易地读进去,但也要设法读进去。

《爱怕什么》是毕淑敏的散文名篇,被现代人称为“心理散文”。在读的过程中,我对文章产生了特有的激动,或许是毕淑敏在字里行间对我的打动,

我在毕淑敏散文中,体味到“爱”的真谛――“爱是神奇的化学试剂能让苦难变得香甜,能让一分钟永驻成永远,能让平凡的容颜貌若天仙,能让喃喃细雨压过雷鸣电闪。”

“爱”是教育者的情怀,“爱”是教师的职业特性,“爱”是灵魂工程师们的之情,“爱”是学生成长的土壤,“爱”是学生快乐的源泉。“爱”是孕育万物的草原。在这里,能长出能力、勇气、智慧、才干、友谊、关怀……所有人间的美德和属于大自然的美丽天分,爱都会赠与你。”

让我们尽情的赋予学生们更多的“爱”,面对鲜活充满童贞的孩子们,让我们释怀人本的真“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见“爱”的种子成长的姹紫嫣红。

其实对孩子的爱也分为很多种,特别是对不同的学生,我们要理智地去爱。什么样的学生适合什么样的爱,你需要去量身定做。对于成绩优异又傲气的孩子,你尽可以严爱;对于成绩较差又自卑的孩子,你尽可以慈爱;对于对什么都无所谓的孩子,你要引导他去爱……

这是我对毕淑敏阿姨《爱怕什么》最认真的理解与诠释了,是内心颤动的结果。

我国伟大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高尔基也说过:“书是人类的进步阶梯。”书,是知识经验的载体,它记载着古今中外的各类知识,它可以对我们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积累、提高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书是无言的诚实者,书籍是智慧的海洋船:从野蛮到文明,从庸俗到崇高。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精益求精。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没错,田要细耕,书要精读,只要这样,你就可以读懂好书里的“救济粮”。啊!对,在此,我想到了名人的一句伟话:“书是精神的粮食。”是的,书可以以粮食的名义替代,生活中的难题可以在书中寻找解决的方法。书就像无声的导师,引导我们走向美好的未来,使我们学识渊博,使我们心胸开阔。

读书心得论文 篇3

“少而读书,如日出之阳;壮而读书,如日出之光;老而读书,如炳烛之明。”读书可以成为每一个孩子积蓄成长的力量,读书可以满足每一个人心灵深处的需要,可以照亮学生前进的道路。因此,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重视读书的重要性。因为书籍不仅能带来知识,还能带给读书者快乐、宁静和收获。

对于读书,我觉得我们老师应该起到好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多读一些励志、科普的优秀名著,是书本真正成为学生的好朋友。

为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生活就,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文化道德素质,激发学生们的阅读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我觉得应该营造良好的班级书香文化。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就是营造书香班级文化的重要途径。

班级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探究知识和发展潜能、拓展技能的场所,还是老师引导学生实现师生互助共赢,展现师生智慧的场所。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兴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把学生的读书兴趣热情推向最高潮。

1开展体现阅读。有了好的读书环境,有了好的书,还要让学生爱上读书,有充足的时间来读书。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份读书计划,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让学生自己制定自己的每月读多少书,一个学期读多少书。读书,但是不能读死书,要与快乐相结合,同学们在读书的时候,教室内播放一些轻音乐,让孩子们一边享受音乐的熏陶,一边在书海里快乐的遨游。下课时,同学们可以边做游戏,边回想一下上课的内容,例如,跳绳时,可以复习一下语文课本的古诗词、优美的句段。游戏、学习两不误。

2积极准备好读书节的各项活动学校设定读书节,让老师和学生在读书实践活动中以师生对话,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以经典为友,为博览同行,为生命添彩。开广阔的视野,体会学习的愉快就,享受生活的快乐。读书节日里,认真组织班级学生积极准备,从而促进学生的读书质量,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3阅读经典篇章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分年级介绍贴近学生生活,益智有趣的读物,帮助挑选浅显易懂的童话、故事、儿歌、优秀小说等。如《十万个为什么》《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加强课内交流,课外延伸阅读,拓展孩子们的知识面,如讲授《卢沟桥的狮子》时,可以让学生先收集卢沟桥的相关图片、资料,再结合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体会文中的情感,使让孩子们的知识面纵横沟通,提高阅读的质量。

4开展同读一本书活动同学之间可以共同读一本书,这样,可以让孩子们交流各自的读书感想,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享受交流的快乐,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接受中华传统的文化熏陶。

5建立图书角在教室的一角让孩子们拿出自己的觉得好的书,愿意与同学们分享的图书贡献到图书角,成立班级俱乐部,让班级中爱读书学生以点带面促进读书活动的开展,丰富学生的知识。

5用好读书笔记在组织阅读的同时,让每一个参加学生都准备一本读书笔记:首页上写上个人资料,扉页里积累好的句子、成语,也可以写自己读某一本书或一句话的读书心得。也就是说,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语、句子、段落、或整篇的文章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部分画上记号,这样,将警句名言摘抄下来,可以为以后的作文积累丰富的素材,也可以将一些报刊上有趣的画面、内容剪下来,粘贴在本子中,让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要学着运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的读书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会变得更精彩,更实效,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动脑能力。

二作为老师的我们在学生读书时我们更应该多读书。

1我们可以利用自习课,语文课,课余时间为孩子们朗读经典作品,讲一些励志,有趣的故事,提高学生的读书兴趣。

2教师之间应该相互交流,使自己能够更好地教导学生。各种主题活动的开展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启迪孩子们的智慧,也可以带动更多的学生加入读书队伍。在书香的浸润下,使学生在读书中不断成长,进步,使校园在朗朗读书声中增加魅力。

通过我们的努力,我校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多彩缤纷,激扬快乐,活力十足的校园。

读书心得论文 篇4

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随处都可以看出。我从不隐讳这点感情。我生长于作品中所写到的那类小乡城,我的祖父,父亲以及兄弟,全列身军籍:死去的莫不在职务上死去,不死的也必然的将在职务上终其一生。就我所接触的世界一面,来叙述他们的爱憎与哀乐,即或这枝笔如何笨拙,或尚不至于离题太远。因为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其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我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的写下去。但因此一来,这作品或者便不免成为一种无益之业了。

照目前风气说来,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及大多数读者,对于这种作品是极容易引起不愉快的感情的。前者表示“不落伍”,告给人中国不需要这类作品,后者“太担心落伍”,目前也不愿意读这类作品。这自然是真事。“落伍”是什么?一个有点理性的人,也许就永远无法明白,但多数人谁不害怕“落伍”?我有句话想说:“我这本书不是为这种多数人而写的”。念了三五本关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问题的洋装书籍,或同时还念过一大堆古典与近代世界名作的人,他们生活的经验,却常常不许可他们在“博学”之外,还知道一点点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因此这个作品即或与某种文学理论相符合,批评家便加以各种赞美,这种批评其实仍然不免成为作者的侮辱。他们既并不想明白这个民族真正的爱憎与哀乐,便无法说明这个作品的得失,――这本书不是为他们而写的。至于文艺爱好者呢,他们或是大学生,或是中学生,分布于国内人口较密的都市中,常常很诚实天真的把一部分极可宝贵的时间,来阅读国内新近出版的文学书籍。他们为一些理论家,批评家,聪明出版家,以及习惯于说谎造谣的文坛消息家,通力协作造成一种习气所控制所支配,他们的生活,同时又实在与这个作品所提到的世界相去太远了。他们不需要这种作品,这本书也就并不希望得到他们。理论家有各国出版物中的文学理论可以参证,不愁无话可说:批评家有他们欠了点儿小恩小怨的作家与作品,够他们去毁誉一世。大多数的读者,不问趣味如何,信仰如何,皆有作品可读。正因为关心读者大众,不是便有许多人,据说为读者大众,永远如陀螺在那里转变吗?这本书的出版,即或并不为领导多数的理论家与批评家所弃,被领导的多数读者又并不完全放弃它,但本书作者,却早已存心把这个“多数”放弃了。

我这本书只预备给一些“本身已离开了学校,或始终就无从接近学校,还认识些中国文字,置身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说谎造谣消息所达不到的那种职务上,在那个社会里生活,而且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去看。他们真知道当前农村是什么,想知道过去农村是什么,他们必也愿意从这本书上同时还知道点世界一小角隅的农村与军人。我所写到的世界,即或在他们全然是一个陌生的世界,然而他们的宽容,他们向一本书去求取安慰与知识的热忱,却一定使他们能够把这本书很从容读下去的。我并不即此而止,还预备给他们一种对照的机会,将在另外一个作品里,来提到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质朴,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他们受横征暴敛以及鸦片烟的毒害,变成了如何穷困与懒惰!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

读书心得论文 篇5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一本教育杂志,也应当是一所学堂,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切实、具体的可以给读者以启迪的教育教学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务…”而《小学数学教师》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实用,可读性强,内容实在,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小学数学教师》已经伴随我五年了,我和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她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帮忙,《小学数学教师》将怎样处理教材不易解决的地方,怎样预设创造性教学方案等都为我们想到了。她的教学点评中肯,教案预设新颖,教学随记精致。她贴近教改前沿,是小学数学教改的冲锋号。

每当我竭尽所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却看到学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时,我都能从《小学数学教师》中再次找寻到信心的起点;每当碰到教学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识时,《小学数学教师》为我解决了燃眉之急;每当我想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立异时,都是《小学数学教师》为我导航,让我有所创想,寻到教学的“亮点”…...所以我最喜欢《小学数学教师》。

在轰轰烈烈的教改之风中,《小学数学教师》强调对学生做为“人”的尊重;传递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赏识;宣传人格平等基础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们用心灵感受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闲暇时翻看一下里面的内容,总是对自己教学的一个充电。《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愚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

从《小学数学教师》中,我对解决问题的教学和传统的应用题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目标相对单纯;例题与习题条件无多余;问题基本不开放;呈现方式多为纯文字叙述式;题材没有密切联系学生生活;问题现成且多为“人造”,缺乏“提出问题的过程”;仅在解题模式上下功夫,将解应用题套路话等。而解决问题呈现的方式多样话,情境创设紧密联系学生生活,解决问题重视策略思考,培养的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当然,我们也要理直气壮地坚持和继承应用题教学的优势:突出对数量关系的教学(相差关系、份总关系、倍数关系等);掌握有效构建数学模型的一些具体方法:分析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掌握分析与综合的思考方法,必须学会借助画图等辅助手段来帮助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加强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从《小学数学教师》中,我对大约不等于估算,乘法的意义“几个几相加”要表述完整,知晓数学语音一定要准确无误,经得起推敲。《小学数学教师》中所讲的一些案例-《认识11-20的反思之旅》,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出现了或多或少的现象,看了这篇文章后,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思路更清晰。

常读《小学数学教师》,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

总而言之,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读书心得论文 篇6

读书心得体会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孔子首创平民教育,继承、发展和传播了古代文化,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足见孔子对当时教育的贡献。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理论,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学思结合,温故知新。

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特别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新的课改确立了鲜明的课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知道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学生,要发展首要任务是学习,这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学思结合”;二是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温故知新”。只有这样,才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个人认为今天课改新理念其实是对《论语》中有价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弟子们的称赞,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我们通过“校本培训”,已经确立了新的教育观。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教育,让全体学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发展。这里提到的个性化教育是与“因材施教”有着密切联系的。新的教育观还要求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要用优点融化学生的缺点。现在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灵王国,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乐园。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扶持它,呵护它,使它成为学生的成长起点。

(三)善于启发,触类旁通。

孔子特别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实际上“启发”一词就来自《论语》。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只有对求知欲强却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点拨,对竭力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却无从表达的人加以引导,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这一论点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今天新课改的过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知道科学在飞速发展,很多知识都会迅速被淘汰而变得一钱不值。因此,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所以说,现代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学知识。教师“举一隅”是教给学生知识,学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会学生学知识。要想教会学生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学活,就得在举一反三上下功夫,从而收到以一当十、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学相长。

孔子在教学法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读书心得论文 篇7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题记

你是否也曾迷茫,是否也曾困惑,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你会怎样抉择――是跟随自己的真心,还是屈服在现实的重压之下。

《人生》中的男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高考失利而在村里任教的民办教师,同时也是农民的孩子。生活不让他能如此顺利,受全村人尊敬的“大能人”高明楼的二儿子三星――那靠走后门才上了高中的迟笨的人,因为高中毕业没有工作,便把没什么背景的高加林换下来,让高三星去当了教师。高加林不服气的待在乡下,一心想着怎样回到镇上,但村里“二能人”的二女儿刘巧珍又给予他爱情的滋润。过了一段时间,高加林的叔父从远方调回来工作还当了地区的劳动局长,下面的人为讨好他,走后门把高加林带到了县城里工作,高加林还和高中同学黄亚萍擦出了爱情的火花,甩了刘巧珍。可命运弄人,黄亚萍的前男友的母亲对高加林怀恨在心,揭发了他走后门的事,导致他又被迫回到了农村。

高加林是个有血性的青年,他不甘屈服在命运的压迫之下,他有自己的理想,也曾幻想未来美好的生活,可他愤怒、困惑、绝望,这都是人生带给他的教育,他可能在人生的岔道走对了的路,又有可能在他人的推波助澜下走错了路,可谁有说的准呢?是错是对都是相对而言的,高加林总觉得生活不顺,可他也找到了好些快乐幸福不是吗。有好些人在高加林选择了城里姑娘黄亚萍的时候大骂高加林没良心,是个负心汉,但在当时那个时代大背景之下,也许选择了黄亚萍就是多了一份在城里生活的保障,而选择机灵漂亮又朴实可爱但是个文盲的刘巧珍,在日后的生活中两人的分歧可能会越扯越大。高加林不是没有过思想的斗争,他痛苦着在当初第一次与巧珍生出情愫的地方和她说分开,也痛苦着在自己失去工作后主动跟为难的黄亚萍断绝关系,他也还是有着愧疚的心。

在高加林失去工作回到农村时,故事也缓缓落下帷幕。高加林是庄稼人的孩子,他从未鄙视过任何一个农民,可他也从未有过成为农民的觉悟。他的人生如此跌宕起伏,三起两落把他摧残的险些失去生活的希望。可德顺老汉这个和时间做着抗争的老光棍早已悟出了人生的真谛,心性善良的他总会在关键时刻点醒高加林,好让他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走下去。

德顺老汉找到了他,他的话都让高加林和我的心为之一震。他一辈子都打着光棍,旁人看起来可真是寂寞,可他却说“我爱过,也痛苦过;我用着两只手劳动过,种过五谷,栽过数,修过路……遮羞难道不是活得有意思马?――那你们年轻人的词说教幸福。”啊!这就是德顺老汉眼中的幸福。他还觉得“把书上的果子摘了分给村里的娃娃们”就是幸福。高加林听了这番教导,眼里又闪起了希望的火星。这……这才是人生,也许经历过挫折,跌入谷底,坠入深渊,可只要人活着,生活在这土地上,就是人生,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精彩的人生。

我们都在探索着人生,没有人能断言你未来的人生会以怎样的姿态存在,那些有经验者也许能在关键时刻给你指明方向可真当实践起来,又未免是隔靴搔痒。我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找通往正确道路的岔口。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柳青的这段话被路遥先生作为《人生》一书的题记,也被我摘录一段作为题记,是有着他的意义的。在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你没办法做到面面俱到,也可能没办法总是如愿以偿,你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尽量慎重地做选择。

面对人生的岔道,可能会迷茫吧,也可能会困惑,但这就是人生的魅力所在,总是充满思考充满选择,有着无穷无尽,无法用一板一眼的语言来表达的变幻。前进吧,不要害怕,不要抱怨,勇敢的做出选择,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读书心得论文 篇8

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学使人善变。总之,凡有所读,皆成性格。“

《活法》是一本企业管理和励志类的书籍,也可以归纳到伦理学中去。正如培根随笔中说读伦理学使人高尚,在《活法》中蕴含了禅学。”大爱、精进、无私、利他、乐观、谦卑……“等词是稻盛和夫反复提及的,这种佛家思想和日本民族文化融合,构成了他独特的企业管理文化。

做企业到了一定境界就是如何做人,甚至从企业创立一开始就是,商道即做人的道理。做生意不是为了赚取多少利润,最关键的是赚取多少人心。所以,风投的投资主要看人而不是项目,欧美大企业当下流行起以客户为中心的4C理论和客户关系管理CRM,以人为本的口号传遍街头巷尾。

对企业管理没实践的人,我,大多时候把《活法》当做道德伦理书。它确实是本很好的励志书,其中讲的道义也是我认可的,只是我无法想象自己可以达到他的伦理境界。仿佛他给我们描绘了一副人性美丽的图画,但我们觉得它的美丽和现实是如此有差距,以至于不敢相信那是一副人的画像。我们平凡的人是有多么大的差距呢?

罗列一部分书中的小标题:”寻找人生目标、定位、脚踏实地、超越自我、强迫自己优秀、专心致志、爱你的工作、永怀希望、注意细节、追求成功地人情、追求合理的利润、在场中央角力、真诚带来爱与和谐、用勇气来领导、时时创新、保持正面的想法、绝不放弃,比别人更努力、追求完美……

突然想起苏轼名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平庸的人无法想象,所以,成功的企业家多半被人妖魔化。

对于不喜欢这套的东西的人而言,看到以上罗列的短语,真是会从头顶冷到脚底。但它确实是一本畅销全球的书,号称自我人力资源开发的心理学秘密读本。

如果你问我我读懂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我合上书,只能说不知道,或许是更加乐观了,或者少许更加豁达了。我觉得,不管我们做什么事,都是在实践和追寻同一个命题:活着的意义。在书中提出了:人生的意义是磨砺灵魂,人生精进。但我对此怀疑,因为这是佛家的思想,是叫人默默地忍受苦难。难道中国人还不够忍耐吗。我想:活着就是为了快乐的活着,这前提应该就是认可自己的人生态度。

其实,在人心情好时,大可不必读这类书籍;但在人生的低谷,或者迷茫时,还是适合读读《活法》。

人生就是以自己为主角,写一部人生之剧。即将告别大学,独自开始人生之旅。然而,我坦言自己想成为企业家,但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犹如置身于茫茫的大海中,看不清那灯塔。我有的是什么?是无条件的乐观,是无条件地相信:明天比今天会更好!脚踏实地,终会”梦想成真“。

然后,我想和你分享书中看到的一个故事:

稻盛和夫在创业之初,准备去参加一个经营研讨会。研讨会三天两夜,参会费达数万日元,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因为讲师中有本田技研工业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稻盛和夫很想听听本田先生的见解,不顾众人反对去参加了。

当天,参会者进入温泉,换好浴衣,在一个大房间坐下,等候着本田先生到来。不一会儿,本田先生露面了,他从滨松工厂直接赶来,穿着油渍斑斑的工作服,一开口就给众人一个下马威:

”各位,你们究竟是干什么来的?据说是来学企业管理的。这么有闲功夫,不如赶快回公司干活去。泡泡温泉,吃吃喝喝,哪能学什么经营。我这就是证据,我没有向任何人学过经营,我这样的人不也能经营企业吗?所以,你们该做的事只有一件,立刻回公司去!“

本田用他那爽朗的声音把大家训斥了一通,临了又挖苦道:

”花这么高的参加费用,这样的傻瓜哪里去找?“

众人默不作声,因为本田讲得太对了!

看到本田这光景,稻盛和夫更加为他的魅力所倾倒:”好吧!我也快回公司去干活。“

读书心得论文 篇9

拜读了《将才》感触很深,作者的成长经历使之感悟到对员工下属“如何教”的能力。从一开始揣摩各种方法,到逐渐体悟到最有效的辅导,从根源改变员工的认知;当员工具备正确的职场观念与做事方法后,自然而然就能通过任务的赋予与历练的累积稳健成长。

通过观察与思考,每天看着公司的运作,看到人员面对难题时是如何处理、思考、部门间的摩擦如何消除。找到其共通的规律,洞悉其运作原理,就可以事半功倍有效地解决问题。掌握这些对的观念与方法,整个公司的运作效能,就能够成倍提升。开始作者只是单纯的面对面的教导,后来变成通过电子邮件寄给内部员工,转变成通过文章分享给公司以外的人员,使读者更广泛普及到各行各业。

观念普及化所能产生的力量很大,因为观念若能深入多数人的思维,就会形成一种无形的氛围,使身在其中者自然而然地被潜移默化,这是最自然的改变与提升方式。

天底下没有一步登天的美事,所有的成就必然都是一步垫着一步、厚实的积累,才能从组织基层的“兵”、逐渐提升为带兵打仗的“士”、最后茁壮成长为运筹帷幄的“将”。

豆芽现象

豆芽生长的速度之快,令人叹为观止,短短一夜之间,竟能抽长六七厘米,且外表看起来既壮硕又饱满。然而,豆芽的质地却异常脆弱,稍遇外力便应声断裂。现代社会迈入资讯科技时代,事物的变化极为快速,个人与组织为顺应外界环境,追求短期绩效而忽略实质内涵的“豆芽现象”很多。

豆芽现象有两种,第一种,出现在个人能力的培养上。新人初学一项专业,由不会到熟练的阶段,表面上看来学了很多,其实都只学到该行业的“常识”。

第二种出现在主管对部门的管理上。还不够融会贯通,就急着想再往上提升,不再过问基层业务,以分层负责的名义,将大部分的工作交由部属完成,久而久之对基础运作愈发生疏,也无法辅导员工,这同样是犯了豆芽现象的毛病。只有针对事物的细节仔细琢磨,随着经验的积累淬炼火候,且学习到新领域时,仍同步在思索如何以新的、更高的角度改进旧领域。

人要有能力,钱跑得比人快,人追钱很难,但钱追人很容易,人要有能力,钱就会主动追上来!但能力不能停滞等机会,就会导致机会来临没有向对应的能力抓取,应该先提升自己的能力,机会来时就可以抓住。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原本只是认为这句话是指每个人随时都有烦恼,是不可避免的,但本文给了我思考,为什么有近忧,是因为以前没有远虑所造成,单我们随时做到远虑,就可以减少烦恼和忧虑。

简单就是美,复杂的产品功能会让人无所适从,只有简单的贴近人习惯的东西才能远久的存在。

自卑与超越

我一直以为自卑是贬义词,存在是有问题,可实际上自卑也能鼓舞自己,认识的自己的不足,感觉的不满意,就要进取,奋发图强,去超越自己。工作必须打好基础,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成长,使能力与职位有所提升。但优势不等于能力,有些优势是虚假的,是暂时的,只有能力才是自己的,稳定定的。

在当今这个资讯爆发的年代,可以接触到大量的资讯,但如何接收,就好似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要先去顶资讯的优先顺序,应优先投入时间去理解、思考核心资讯;其次是辅助资讯,属于有些关联,但并不会出现即刻效应者;不属于这两者的资讯,则归为其他资讯。在没有核心资讯时,才可依序去接收辅助资讯、其他资讯;但一旦接收了辅助资讯或其他资讯,同样须用心思考、理解。但要注意,宁可精,不要多。

知识与常识

要重视知识和常识的区别,当你只知道常识是不够的,只有知道本行业的知识,才能在自己的行业独占鳌头,但现今的社会,发展速度快,知识也会变成常识,只有不断的吸收新知识,不断的更新知识,才能不被社会抛弃,才能走在时代的前端。

读书心得论文 篇10

看这本书之前,我就听到这句名言“城外的人想进来,城内的人想出去”。在我的脑海里,就建立起一道城门一样的墙。我就特别想了解城里城外的区别,想了解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当一页页读下去后,我才发现这“墙”是有寓意的,并不是实物中的墙。这种“墙”的出现,可以存在方方面面。这句话可以很好的表达人的心里状态,而且非常形象,就对钱钟书这位作者产生了敬佩之情。

这本书主要介绍男主人公方鸿渐几段感情经历来阐释这一寓意的。当他还是单身的时候,对爱情非常向往。在爱情方面,他完全不能自拔,做任何事都愿意。心上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他都会烦恼或高兴一整天。当他和孙柔佳结婚以后,他有变得很敏感。俩人老是会为很小的事情发生争执。最后,俩人不欢而散。方鸿渐一个人在冷风中,穿着长袍漫步,看上去特别凄惨。看到这种场面,我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这也促使我不断思考,总想得出点什么结论。可是,在这些方面,我真得稀里糊涂,也想不出其中的真谛。

结合自己的经历,我感受到了这句话在自己身上也适用。我现在呆在安逸的校园里,总觉得这里太平静,根本不是真正发的生活。校园的生活太安静,太不刺激。我们在这根本体验不到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事。这里只会让自己颓废,让自己没有上进心,唯一的好处就是舒服。其实,这其中的舒服真正体验起来是十分心酸的。自己能拥有这么安逸的生活,都是父母给予的。现在,他们担着家里的重担,十分的辛苦。我觉得如果自己要想承担家里的重任,必须进入社会。去体验人世间的酸甜苦辣。自己真正有一定的成长。

社会是什么,是充满着形形色色的人。有着不同档次和不同规模的商店;有着开着不同车和不同身份的人;有着为了生活和生存拼命劳作的场景。这里有着辛酸,有着幸福,有着无耐,有着欣喜,有着迷茫,有着斗劲。这才是真正的生活,真正的人间。当然,这里的环境没有校园优美。这里的人没有校园单纯。这里的压力远没有校园强。

我对自己现在如此安逸的生活,觉得自己太过于颓废。只要想起这一切都是父母为我承担着,我的内心更加不好受。我想进入社会,让自己独挡一面。可看到社会的压力,我觉得那时会想起校园的生活。人就是这样,一点也不安分,老想着自己没有的,而不珍惜自己所拥有的。

不管你怎么想,你都不可能来到你想象的环境。为什么不珍惜当下的美景,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呢?正如今年两会上提出的“中国梦”。我们不管如何规划自己祖国的大好河山,如何整治社会的氛气,都很不会有任何的起色,对国家也根本没有什么好处。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做本职工作。你该学习就学习,你该工作就工作,你该享受就享受。你能为国家做贡献,就切合实际的去做。你没有能力为祖国做贡献的,就安分守己,不要给国家添麻烦。

人这一辈子就应该经历那不同的事情,那才是完整的一生。我觉得那是非常享受的人生。这是我读完《围城》以后的感受。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毁灭,包括人在内,只有人的行动和对行动的记忆是永恒的。为了我们老的时候有值得回忆的事情,我们应该好好地珍惜当下,并且采取行动,从而使自己的生命永恒。

最后,我想对自己说,什么阶段做什么事情,没必要惆怅,没必要伤感。只要你抓住人生的每一阶段,用心地去对待,去享受,你的人生将会是完整的。同学们,朋友们,让我们一起珍惜当下,珍惜着来之不易的瞬间,一起进步,一起奋斗,一起享受!

真的,时间就是生命,最浪费不起的就是时间。我们千万不能浪费金钱,是不容原谅的事情。好好地对待自己,对待自己的人生,对待自己的未来。你需要对爱你的人负责,为整个家庭负责,为自己负责。远方的美景正等待着你,不要放弃,特别是因为害怕或惰性的放弃,这是最不容原谅的。加油!

读书心得论文 篇11

这是一本随手在当当上淘来的书,之前并没有引起我多大的关注,尤其是在看到几个粉墨登台的明星极力推介后,顿时觉得离自己平日的阅读方向相去甚远,但是在一个百无寂寥的午后,随手拿起,读了几章后顿时觉得难以释手,秉烛夜读,一口气读完了它。

读罢《皮囊》,会感觉到生活的无可奈何和内心的苍凉会扑面而来,这是一种少有的书本所能带来的气息,或许平日里我们读惯了度尽劫波后重获新生的励志文章,乍读到这本书不由得会倒吸一口冷气,而后会觉得蔡崇达所带来的不是他的矫揉造作的观点,而是生活的本真,是一种面对生活的态度,没有抗争,没有歇斯底里,也不存在他站在作者的角度对读者指手画脚,传授经验或者生活之道的种种。反倒是,读着读着你会不自觉的对号入座,你会默许点头,因为他的笔锋所到之处,虽似娓娓道来般讲述家庭、父母,以及身边亲友所遭遇的形态各异的人生,可你读着读着就能感觉到一种从心底泛起的悲凉,你会觉得:是啊,这就我们眼前的生活,我们努力奔波在自己以为在不断前进的路上,忍受着孤独寂寞,遭遇世间百态,人世炎凉,可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日常的生活琐碎甚至不知所以,我们越来越迷失在这钢筋水泥的丛林中,越来越迷失在自己脚下所走的道路中,我们甚至为自己设定了一百种成功的假象,可是这本书会让你停下脚步,会让你回望来路,可能我们的父母不再年轻,或者已经远行,也可能我们觉得再熟悉不过的人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人生际遇挥手告别,我们成长的故乡,我们儿时的玩伴都在一点点的从我们的生活里退去,我们有人买房,有人购车,有人在仕途上平步青云,有人赚的钵满盆满,可是,读罢此书,会觉得帐然若失,会觉得眼前所拥有的这一切跟身后失去的那一切来相比,真是太微不足道了。当然,这样来形容,未免有些太过悲观,但是,多少人都在生活里迷失了方向,都在舍本逐末,自欺欺人,或多或少的都有,幸免于此的寥寥无几。

蔡崇达在父亲中风偏瘫的日子里才觉得自己从未如此之近的走近眼前这个奔波了一生,迷失了一生,追逐了一生的父亲,也真是在这段日子里,在家庭举步维艰的境况下才看清了母亲的固执和虚荣实际上是对父亲深深的眷恋和爱意,这种爱从来就没有语言,从来不需要表达。为了给父亲看病,这个乡镇出生的青年,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不断给自己加码,不断鞭策自己,终于得以在城市立足,得以谋生,并在工作后拼命努力,以期能够用自己的努力延续父亲的生命;甚至是这个家庭都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前所未有的一致,这个过程充满心酸,生活的困顿和精神上的迷离不断地颠覆着所有的人,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蔡崇达得以细细品味父亲,理解母亲的执拗,以及自己成长历程中的得失。父亲最终还是走了,没有履行许下的承诺,母亲四处问神,祈求自己的丈夫能够在另外的世界轻松。这段日子,蔡崇达翻覆咀嚼,躺在父亲生前的病榻上感受他用仅能动的右手反复磋磨儿子贴在床头的照片,反复揣摩阿太死后留给他的遗言,反复打量这个家庭在历经困顿后建起的宅院,顿时感到在命运的安排下,人生充满着变数和不确定,在父亲最后的日子里他所期待的并不是儿子拼命赚钱延续自己的生命,他要的是陪伴,这才是他想要要的。书本的开头,阿太已经告诉每一个读者: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浑浊给拖住,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对这本书情有独钟的原因有二:一是,在我读书的时候,我的父亲也曾因为心肌梗塞,差点撂下我;第二是,我目前的生活就是在一些不确定的事物上倾注着自己的热情和心血。当然,我知道读完书,书本归书本,生活归生活,很少有人能够在读完一本书后立马跳出眼前的生活,这也根本不是作者所要传达的意图,只是,每读一本都应该有所感悟,比如读眼前的这本,就会反复盘算究竟我们是越来越成功了还是越来越失败了,究竟是我们得到的多,还是失去的多,再比如,你有多久没回家,多久没有问起你的父母。

感觉没有写好这篇读后感,也写不好。

读书心得论文 篇12

此刻的社会是个信仰缺失、盲目跟风、大众浮躁的社会,说其病态也不为过。如何在迷茫中持续清醒、摆脱迷茫,《活法》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活法》一书是一位成功企业家的生活感悟,我觉得作者并没有讲述其成功哲学的意思,而是讲述他对生活本源的认识和感悟。对于我们普通读者来说,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好处在于两点:

一、让处于迷茫中的人找到活着的好处;

二、认识到自身潜在的伟大力量。

如何实现这两点重大改变呢我觉得这本书的核心在于强调转变思维方式,建立自己的人生哲学。

第一、如何认识每一天的生活和工作

完美的愿望每个人都有,但实现愿望的过程往往是更多的是平凡、单调,甚至是烦恼、挫折。如何客观认识现实和愿望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有一个正确的视角,那就是理解并坚持每一天的平淡与平凡,完美的愿望是平淡累积到必须量时的华丽转身。

要相信坚持的力量,因为坚持的力量是呈几何数级增加的。

第二、建立个人人生哲学的重要性

要成为一个独立思考、有决定力的人,需要建立自己的正确价值观,做好一个社会人和个性自我。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决定力、不盲从的人。

看《人与自然》节目,角马成群结队行进中,当有一只角马遇险受惊奔跑时,其他动物本能地开始奔跑,队伍顿成汪洋之势。尽管这个比喻不甚恰当,但盲从之景以此形容恰如其分。

第三、活着的好处在哪里

我认为:人活着的好处能够从两方面理解:

1.作为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很是不易,要不枉来一世,需要我们活出自己的精彩,我的理解就是最大化实现自己的价值,最大化挖掘自己的潜力,更多地领略和感受这个世界,如果能为自己所处的时代记住,那当然是最最成功之人。

2.作为社会人,我们有父母、亲戚、朋友、同事,我们的喜怒哀乐、成功失败影响着周围的人,因此,能成为一个能带给别人用心影响的人,比给社会、他人造成消极影响的人更有好处。作为一名企业员工,我们的工作业绩给企业带来更好发展,企业的发展会给所有员工带来更多的福祉。

每一个人都潜藏着伟大的力量,这一点毋庸置疑,能否把自身潜在的潜力挖掘出来,是人与人活的精彩与否的差异所在。如何实现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改变自我,改变自我首先在于改变自己的心态,建立一种用心、正确的心态必须会为你的人生之路助力许多。

读书心得论文 篇13

新世纪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对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读教育专著读后感。教育新形势下,对加强教师的自身学习,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非常必要。古诗有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活动中,本人也受益多多。

一、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有思想的教育刊物,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这些教师应该有自己明确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

一句话,没有了思想,人就只是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没有了思想,教育者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他注定了会一事无成、枉度此生。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它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武装我们的行为,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命运的改变,远远不只是个人命运的改变,也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改变。二是用思想陶养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思想的创生,是一种精神的历险,需要胆识,需要勇气,也需要宽松、宽容的氛围。让我们共同去营造,让我们用心去呵护生长思想的土壤,让阳光洒满大地,让美好永驻人间,让我们的.心灵沐浴在思想圣洁的光辉中,自由地舞蹈。

二、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篇报告中指出:“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考、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读后感《读教育专著读后感》。”

与“自由”相对的是压抑、禁锢、灌输、奴役、摧残、践踏、束缚、钳制……这是两种向度的力量。教育保证自由,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

把人从相互敌视、相互防范中解放出来,从狭隘的功利和世俗的羁绊中解放出来,把人从依附、盲从和定势中解放出来,把人从习俗、传统、群体压力以及本能欲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就是教育的使命。

任何教育无论它处于什么层次,以哪一方面为侧重点,致力于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都应是其安身立命之所,都是其根系所在,人的自由、解放、超越、完善都应是其根本性内涵。舍此,教育就不成其为教育。

三、学习,学习,再学习

“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学生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学习是人深层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学习是辛苦的,但更是快乐的,是一种用努力酿造的快乐。

学习是一种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与自察。伴随着感悟和体会,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浮荡的灵魂也渐渐归于平静,让自己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不失信心地契入现实,介入生活,创造生活。

学习能够拯救我们自己。我们通过学习,让知识活化成了诸多良好的品质:个性、修养、风度、气质、幽默感,对人尊重的态度,以及对真理的追求与敬畏。这就是教者的魅力所在。最终,因为学习,我们胜任着我们的工作,我们将学习与工作合为一体,我们实现了我们美好的生活。

读书心得论文 篇14

《课堂密码》是一本很不错的书,里面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学科深度上,当学科还没有分化的时候,教师普遍看重育人,这就是韩愈所讲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当学科分化之后,教师普遍看重教授知识。至今,我们评价一位教师有没有教育智慧时,虽然也看这位教师对教育的理解,但更重要的却是看学生的学科成绩。在课堂教学中,学科知识有两个来源:一是教材,一是教师。教材上的学科知识是以一次性的、平面化的形式呈现的。之所以说它一次性,是因为它不会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解释;之所以说它平面化,是因为它不会根据学习情境的变化进行演绎。但也正因为如此,教材较教师提供的学科知识更有权威性,也更有逻辑性。于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科知识,并不重在学科知识本身的权威性与深刻性,而是对教材弱点的补充,也就是: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对教材提供的学科知识进行多重解释,根据学习环境的变化对教材提供的知识进行多样演绎。因此,教师在学科知识上的深度,并不是让教师在学科知识内容上更精尖,而是要求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更深刻。在内容上越是精尖的教师,学生学起来就越艰难,能够掌握学科知识的学生人数也越少。在内容理解上越是深刻的教师,越是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学得更有趣,也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掌握学科知识。

其次在教育广度上,教师教学生,是专业教练教业余选手而非专业选手。当专业教练教专业选手时,可以把专业选手描述成是“一个学习学科知识的人”。可是,对于学生来说,尽管学习是他们的专职工作,但在众多学科中喜欢上哪门学科,致力于哪门学科,并没有强制性的限制,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把学生称为业余选手,把他们描述成是“一个人在学习学科知识”。而专业教练教业余选手,第一步是如何吸引这些业余选手,以便让他们在专业学习这条路上更愿意走下去。只有他们愿意走下去了,才有机会发挥专业教练的专业价值。两相对比,专业教练教专业选手,走的是专业深度的道路,教学广度对他们的要求并不太高;专业教练教业余选手,就得先走教学广度的道路,因为教学广度是教师推进专业深度的前提与手段。

从“一个人在学习学科知识”的立场出发,就意味着必须把学生当作是一个整体的人来对待,这样可以在以下3个方面来加强学科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第一,学科教师要全面爱护与关心学生。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科成绩,还要关心学生的总成绩;不仅要关心学生的总成绩,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状况。师生关系的前提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师生关系缺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与爱护,师生关系本身也就不复存在。如果连师生关系都不复存在,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活动也就无从谈起。“亲其师信其道”讲的也就是这个道理。第二,教师要力求让“书面化的学科知识”生活化。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对书面语言的理解与使用还需要锻炼,他对文字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很薄弱,而书面化学科知识的最大弱项在于,它的表达方式是书面语言而非口头语言,使用的是抽象思维而非具象思维。因此,学科知识生活化的过程,就是教师把学科知识从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从抽象逻辑转化为具象逻辑的过程。第三,要从学生的知识原点出发,引导学生走到学科知识的终点。教材所呈现的学科知识并不是对学生的初始要求,而是对学生学完教材后的最终目的。如果我们用最终目的去要求初始学习的学生,往往会吓跑了学生。

教师只有从对学科知识的过度关注中走出来,才可能以“人”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而不是以“学科知识”或者教材代言人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学生更愿意向一个“人”学习,而不愿意向死板的、平面化的、抽象的教材学习。如果教师以“学科知识”或者教材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中,那么他也势必会获得死板、平面化与抽象的形象。

对教师个人而言,这本书可以改变学科教师只对学科知识负责的意识,使得课堂教学中学科深度不再越来越深,而教育广度越来越广。

读书心得论文 篇15

从书中,我闻到了花般磬香;受到了阳光的滋润;触到了高不可攀的天际。――题记

书籍是人类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在浩如烟海的书海中遨游,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伴我走过春夏秋冬,带给我无限的乐趣,使我受益无穷。从小学开始,我就沉浸在书的馨香中,沉浸在书的带给我的乐趣中,沉浸在书的巨大魅力中。书是伟大的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它满腹经纶,在我遇到困难时,它总是如约前来指教。

多读书,读好书,我置身书海中不可自拔。《水浒传》使我眼前展现了一百零八个形象鲜明的梁山好汉,他们正直、仁义、豁达、勇敢,他们劫贫济富,除暴安良,他们身怀绝技,他们是我心中的英雄。《西游记》把我带到了一个腾云驾雾,变幻多端的奇妙境界,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扣人心弦;《爱的教育》中那纯真的同学之情,温馨的亲子之情,浓浓的师生之情,对祖国诚挚的爱,令人感动。一个个故事都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当你读一本名人传记时,可以从别人经历的挫折和打击中,汲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寻找到一种精神上的动力和执著追求的勇气。回想自己所经历的挫折简直微不足道,自己那么一点点成绩何足挂齿,自己所受的那一点点伤痛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读一本历史著作就像穿梭在时光隧道,像是回眸一卷壮阔浩大的人类画卷。探寻古今中外成功者的奋斗足迹,在无数闪烁着勤劳、勇敢、智慧的星座中游来游去,常常会感觉自己很渺小,甚至觉得现在的社会都很渺小,但是又会从中悟出许多道理,明白许多事情,增长许多见识。

读一些游记随笔时,可以让你放松自己紧张的神经,理清烦恼的思绪,跳出固有的生活圈子,让书作导游,跟它到广阔无垠的世界,去开阔人的视野,增长你的见识,陶冶你的情操。

书使我居高临下。在书中我目睹了钱塘江水势的汹涌澎湃,欣赏了北京颐和园风光的秀丽宜人,见证了秦兵马俑的雄伟气势,领略了金字塔的庄严神秘,在书中,一切都一览无余。

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童年》这本书。《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再现了高尔基的童年生活,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形象逼真,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高尔基五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又过了几年,母亲也不幸染病身亡,可想而知,高尔基的童年是多么悲惨啊!相比之下,我们又是何等的幸福?高尔基有捡破烂的钱换来了学费,班里的有钱人都嘲笑他,但他却化嘲笑为动力。他酷爱读书,在书中如饥似渴的汲取营养,在学习上如虎添翼。

这几天,我又喜欢上了《儿童文学选粹》这本书,那一个个短小精辟的故事,那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情节,哪一首首令人陶醉的诗歌,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在“典藏书屋”中,有一个《回来吧!伙伴的故事》,真的很感人,一个叫全子的人,他和他的同伴明生被困在了森林里要知道,那山中长满了一米多高的臻树丛遍布在莽莽森林里,那是何等的危险!全子一路上一直照顾着他的同伴,直到有一天,黑熊发现了这两个孩子,想吃了他们,全子看也不看的就把同伴推上了树,而自己却多么好的一个孩子啊!我佩服他。在《长筒雨靴》这个家庭虽然很贫穷,但母女俩互相关爱,却成了这个家的巨大财富。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如《兔子吃了窝边草》、《没有痛苦哪来自由》等。一个个故事都使我唏嘘不已。

列宁说:“书籍是巨大的力量。”我们在书中汲取营养,从而走上成功之路。生活中没有书,就像植物没有太阳;学习中没有书,就像人没有眼睛;社会上没有书,就像人类没有文明。我们因书而聪明,社会因书而进步,书是何等的重要啊!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我们是在阳光下成长的下一代,我们应多阅读书籍来充实自己的知识,丰富我们的生活。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同学们。让我们以书为友,以书为伴,以书为鉴,让那淡淡的书香伴我们一路前行吧!

读书心得论文 篇16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老师在第一节课的时候就给我们介绍了几本关于生物学方面的书,作为一个生物专业的师范生,经常阅读有关生物学科的书籍是十分必要的,除了专业书籍外,看一些杂志报刊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些报刊会有关于生物学科方面的最新成果,或是其他一些老师专家对于生物教学方面的一些新的见解,这对于我们专业知识的积累,以及以后出去的教学工作等都是很重要的。在老师介绍的书中,《中学生物学》是其中的一本。最近,我在图书馆翻阅了《中学生物学》第29卷第10期,其中介绍了许多关于生物学方面的知识,看完之后我有很大的收获。在这一期报刊中有几篇文章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第一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文章是《高中生物学科易混淆名词之辨析》。文章作者陆新华辨析了高中生物学科中几个比较容易混淆的名词,如:蛋白质与蛋白,着丝点与着丝粒,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逆转录和反转录等,看完这些名词辨析,我们会发现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也经常会忽略对那些概念比较接近的名词的辨析,有些名词虽然我们知道两者之间有所不同,但要我们仔细辨析我们一时之间会说不出来,甚至有时会把两者混为一谈。

在看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认为着丝点和着丝粒是同一个概念。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讲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均用“着丝点”,而在细胞生物学教材中讲解染色体结构或细胞分裂时,又常出现“着丝粒”,我一直以为两者为同一结构,之前也没有仔细去探究两者是否不同,但看了这篇文章后才分辨清了两者之间的区别。染色体主缢痕处的特殊分化区域由富含重复碱基序列的DNA异染色质区组成,称为着丝粒,将染色体分成二臂。在细胞分裂前期和中期,把两个姐妹染色单体连在一起,到后期两个染色单体的着丝粒分开。着丝粒是一种高度有序的整合结构,在结构和组成上都是非均一的,包括三种不同的结构域。着丝点就位于着丝粒的其中一个结构域―着丝点结构域中,是着丝粒两侧各有一个蛋白质构成的三层的盘状或球状结构。着丝点与染色体的移动有关,在细胞分裂的前、中、后期,纺锤体忽的纺锤丝(或星射线)直接附着在着丝点上而不是附着在染色体的着丝粒上,没有着丝点,染色体不能由纺锤丝牵引移动。因此,着丝点和着丝粒并非同一结构,它们的动能也不同,但它们的位置关系是固定。由于着丝点与着丝粒联系密切,结构成分互穿插,功能方面联系紧密,两者常合称为着丝粒-动粒复合体。

生物学科是一门科学、严谨的学科,专有名词很多都有其特定的涵义及范围。但在平时我们常把相近的名词混为一谈,甚至有人完全分辨不清,曲解其意,如果教师的教学中出现这些问题将会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成会带来相当大的阻碍。这篇文章也给我们敲了个警钟,作为一个生物专业的师范生,不能很好的分辨这些名词,甚至有时把两个名词混为一谈,说明我们的专业知识学得不扎实,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时候就多注意这些意思相近的名词之间的辨析,只有我们把专业知识学扎实,注意把我们学过的知识中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分辨清,在以后的教学中才不会误导学生,才能更好的为学生讲解,而且我们应注意在以后为学生讲解到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时我们应特别强调。对自己的学生负责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另外一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文章是《让前概念为生物教学服务―“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一节教学的思考》。该文章中提到一个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有些知识明明在课堂上已经强调多次了,可是还是有部分学生记不清楚,经常弄错。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原因往往会被教师忽略的,就是学生的前概念在作祟。文章结合《细胞的能量“通货”―ATP》这节课的教学从前概念的产生,如何发现学生的前概念及如何正确处理学生的前概念等方面讲述如何让前概念为生物教学服务。

读书心得论文 篇17

工匠精神,是一份专注,一份坚持,一份严谨,一份细致,一份诚信,一份执着,是一种品质。

工匠精神,是一个方向,一种积累,一种个性,一种修行,一种价值,一种商业,一种财富,一个帝国。

工匠精神,这本书,教给了我们:

1.如何树立正确的工作观;

2.工作中的先后心态和多少心态;

3.工作方法,人生目标,人生价值;

4.工作中各种人际关系的处理和维护;

5.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如何树立正确的工作观?首先我们得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工作不仅仅是我们赚钱谋生之道,更应该是我们追求目标,梦想,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工作中生活中我们是演员,演员如果仅仅是为了金钱,那他绝对不是一个好演员。我们应该做金钱的主人,而不是金钱的仆人。哪个职务薪资高就想方设法的调职调岗,哪方待遇好,就不顾承诺,不顾感情的辞退离职。我们需要拥有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精神。放下功利心、浮躁心、投机心。拾起公德心、钻研心,恒久心。弥补信仰的缺失,诚信的缺失,感恩的缺失。在工作中去提升自己的人格,修炼自己的心性。每天踏实,用心,精细,严谨的将工作做到极致,每天反思反省,实务精进,磨炼灵魂,修炼心智,修正内心的误差,改变行为的偏颇。做一个快乐的工匠师。

工作中的先后心态和多少心态。还是和金钱有关的话题。薪资是工作取得一定成绩,有了一定的积极表现,或者是取得了一定的结果后得到的回报。所以说我们需要先努力的工作,积极的进取,得到一定的认可和赏识,薪资自然是不用愁了。这个便是先工作,后金钱的心态。如果抱着先金钱,后工作,给多钱,干多少活的心态去工作,那你永远是一个不入流的打工者,而不是工作者。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工匠者,首先你必须是一名合格的工作者。多一份专注的心,少一份功利的心;多一份精进心,少一份浮躁心;多一份感恩心,少一份利己心。

“明确目标,把梦想当做信仰。”这句话很对,我们需要拥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目标。明确这个目标以后,我们就需要寻找方法,达成目标,实现梦想。梦想,目标千差万别,各有不同,在这里不多说,大家需要想想自己有没有梦想,梦想是什么?自己是不是正在梦途中铿锵有力的信心百倍的行走?在这里重点讲述我们在达成目标,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即现实工作中的一些好方法,大家共享之:一,结果导向,凡事以结果为导向,没有结果,一切都是空谈。二,提前量,让工作中没有重要紧急的事情。这样或许你的工作才能更加有质有量,因为你有充裕的时间去完成它。三,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做完美,避免返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作为一个合格的工作者,进而上升为工匠者。

工作中各种人际关系的处理和维护。带着爱去工作,带着爱去处理人际关系,带着爱去处理工作事务。让工作在爱中,让爱在工作。这是我们应该靠拢的方向。减少自己偏见的心,利己的心,不公的心。增强自己利他,助他,成他之心。让爱的力量深入工作,深入人心。

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很坦白的告诉各位,没有平衡点。我们需要的是好好工作,好好享受生活。不要因为工作影响生活(老婆不高兴),更不要因为生活影响工作(老板不高兴)。领导不希望看见因为工作和生活失衡影响工作效率的员工。父母也不希望看见因为工作和生活失衡影响儿女感情。解决这个问题的人就是你,只有你能平衡工作和生活。不要找任何理由。只有你才能确定自己的价值观和优先顺序,只有你才能从中取舍,只有你才能弄清选择的后果,只有你才能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日程表和生活,安排工作和家庭,然后执行自己的选择。享受属于自己的生活。

一个人对她所选择的事业,爱之至深,干之极致。带着“工作是一种修行”的工作观,每天享受通过努力获得的成长,取得的成绩,达成的结果。也正是带着修行的心去工作,我们的心灵财富,精神财富,物质财富也的到了成长。这不正是我们的所求吗?

读书心得论文 篇18

之前听语文老师说过,我们的文笔还太过嫩,像初历尘世的无知小儿,当时不太肯承认。直到读完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那一刻才明白,什么叫沧桑,什么叫苍老,才懂得,文化的那一份厚重感。

回过头来看自己以前认为很成熟的文章,才发现竟显得如此苍白。的确,是苍白,而且是苍白得无处可躲。曾以为可以意气风发谈苏东坡,可以大恣赞扬都江堰,可以怒斥清代文字狱。但余秋雨一篇《黄州突围》,便是所有对苏东坡的言谈批判黯然失色,《山庄背影》《宁古塔》将知识分子的灾难与艰苦写的一览无遗。文化苦旅阐述的是一种平实,却将文化的那种厚重感一一还原。捧着这本书,心里还有着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一开始读,有点读不下去,因为读得不是很懂。开篇的两篇是《牌坊》《寺庙》,讲了尼姑庵与吴山庙的故事,故事我看懂了,但老觉得有一种隐含的、难懂的在里面,我可能还不懂。让我突然喜欢上这本书的开始,是读到《信客》这一篇。信客带给我一种震撼,人性的感悟。简简单单的俩字,联系着一边是没了家的男人,一边是没了男人的家。他们承担着艰辛,生命危险、怀疑、猜忌、污蔑,他们本可以不必承受这些,但,为了他人,为了远行者与远行者的家,他们义无反顾的当起了信客,接受着多少难以承受的痛苦,但,他们不会后悔。这种人性的无私付出,剧烈的撞击着我的心灵,我感受到一种厚重,做人的厚重。

慢慢改变着我的思想的是第二部分《中国之旅》。“没有两者。路,就是书。”秋雨的话一直回荡在脑海,读完《中国之旅》才品味出这句话的精辟。文化,是都江堰中拜水与问道的互相融合;是王圆,蒋孝琬使文化毁灭或归于他国的那种惋惜;是陈万里及时救下一些莫高窟文物的那种保卫意识;这是一种思想上的文化,让我渐渐了解。把一切都看倦了的千年冷眼饱含着多少对毁灭的文明的痛惜,杭州的美丽是苏东坡是钱缪对生态的一种敬重,希望这种敬重,能带给每个人。“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流放,是一种灾难,文人的灾难。顾贞观“季子平安否?”“我亦飘零久”是对不公的流放的无声诉讼,更是一种沉重的友谊,重得压人心。宁古塔,展现了远年灵魂在苦难中的高贵,但也在告诉我们“文明可能产生于野蛮,但绝不喜欢野蛮!”

《中国之旅》写了很多古代的中国文明,但我读到的,却是痛惜,对不懂文化,嫉妒文化,摧残文化的痛惜。我感受到,一种厚重,一种该省视,该尊重文化的厚重。

带给我最大感触的是第四部分《人生之旅》,谢晋,巴金,黄佐临,余秋雨,这些支撑着文化的高贵生命,在承受着创造之苦,文化之苦,他们,使我深深折服。他们,都各自经历着折磨人的文革,又恰都是最深的受害者,却又无怨无悔的将文化创造着,为了文明,也为了文化。巴金在文革灾难中受尽屈辱,在造谣者奉迎者中孤影难支,但,他无畏折磨,不惧伤害,一人领头“斥棍子,讲真话”这精神,震动着山河大地。秋雨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寻访着中华文明被埋没的遗址。在铺天盖地的诽谤中,那么多人连续收到伤害他二十几年,秋雨却从未回击一句,他不忍伤害石一歌年迈的成员,也不忍伤害一些无知的群众,于是,一人默默承受着痛。秋雨默默阐释着:“大智不群,大善无帮,何惧孤步,何惧诽谤”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人生之旅》写的是令人钦佩的文化名人,但我看到的,是灵魂,是文化是人性是那高贵的灵魂。这种厚重,精神的厚重,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继承与体现,是一种压人心扉的厚重。

看完这本书,文化被摧毁的心酸,文人被压迫的凄楚,让我不禁沉思:“怎样做人,怎样传承和重建这厚重的文化?”这句话,一直锁在我的心里,时时拷问着我的灵魂。这一刻起,兴许我也不会再肤浅地乱谈文化了,因为文化的厚重感,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变得厚重起来……

读书心得论文 篇19

暑假里,我认真阅读了《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书中说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规定的方式办事,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托马斯先生发现,孩子学习有困难,本质上是他的学习方法压根和你不一样,他具体分析了很多孩子学习不好的原因,最后归结到是现今的学校教育很难适应孩子们多种天赋类型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老师们仅仅重视孩子在有限的几个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得很多孩子天生的才能和潜能被打压了,从而产生了很多不适应学校教育的差生、学业上的残疾人,但这些标签被无情地贴到孩子身上时,孩子们就真正地成了学业上的残疾人了。

其实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

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

古今中外不乏许多大器晚成的伟人,中国就有齐白石,年少时只能以木匠为生,五十岁时开始学习绘画,终成一代国画大师;而外国也有爱因斯坦,年幼时数次不及格甚至零分,也没阻碍他成年以后智力的蓬勃发展,“最伟大的发明家”桂冠无可非议地属于他。

读书心得论文 篇20

我本期读了《课堂密码》一书,深有感触,它为我们的教学方法改革指明了方向,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有趣教学”、“有效教学”。本人教学几十年,一直教数学,深知数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具有工具性、思维性、知识性和逻辑性,如何培养学生实际运用逻辑思维的能力、教育探究能力等,如何在课堂上完成上述的教学任务,采用“有趣教学”的方法最有效。

“有趣教学”,顾名思义,那就是在教师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教育家鸟中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的被迫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愿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以学生心理活动、年龄段和科目等特征为依据,发掘数学教材中激趣、引趣的知识,运用多种、多变、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刺激、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堂密码》一书中讲到:“要让学生对学习趣味较浓,需要教师采用一些外在于学科知识的方法,姑且称之为外包装与广告效应。教师既要向学生说明这些学科知识的未来价值,又要将这些学科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激发他们对学科知识的外在兴趣。在每堂的课堂切入时,对学科知识的包装都特别重要,因为这决定着学生能否将之集中到课堂上。”《课堂密码》中的这些话谈到了教师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着重要作用,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采取这样一些措施:用生活实例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利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可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身临其境。如概率一节中用掷硬币来探究频率、频数,让学生亲自参与,从中获得快乐。同时,利用参观、实地考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拓展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的见多识广知识。

总之,激发学生兴趣,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的是让学生对学科知识有持久的兴趣,那就必须用学科知识的逻辑思维来锻炼学生,让他们在对学科知识的整合来提高自己的能力,真正体会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价值。在实现了课堂的有趣之后,我们又谈如何实现“有效”呢?如何仅仅停留在“有趣”这一层面上,学生课堂上很高兴,但却毫无收获,这样的兴趣是难以持久的,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持久的兴趣,就得让他们在课后有真正的收获,而且觉得有趣之外,觉得这种可持续的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趣的同时掌握了多少学科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总会发现,在些学生的理解能力很好,但对一些实际应用,其探索的题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分析问题也比较深刻。但有些学生理解能力就要差一些,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总是模糊不清,逻辑思维较乱。但他这一次做得不好,可下一次或许就能够做好些,这说明他正在努力追求进步,对学科学习有兴趣,和积极赶上。因此我们不能把他和优秀的学生进行比较,而去批评他,应该看到他的点滴进步,保有他有了些收获,就会有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是持续性的,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通过不断的努力,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会逐步提高,这样他们就会越来越爱学习。

要真正地促使课堂有趣和知识有效的互换与互助,需要为两者的转换预留足够的时间,教师在学科知识结构的整合中,学科逻辑与思维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如中考数学的总复习,教师就得进行对每个知识面点系统复习,进行归类,知识点的整合,各知识点的展示,并进行解题的方法指导,学生方面要善于反思总结,一堂课学生究竟有没有兴趣,有没有知识上的收获,最佳的决定者是学生本人,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和参与和体验是其产生与维持兴趣的决定要素,因学生要能够同想,自己去适应、反思、总结。

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与学生进行思想的交流与沟通,多引导他们,明确学习学科知识的目的,端正态度,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心理世界,了解他们的想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这样他们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科知识,这样才能实现“有趣”与“有效”之间的转换。

伊索寓言,来自民间,所以社会低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得到了较突出的反映。如对富人贪婪自私的揭露;对恶人残忍本性的鞭鞑;对劳动创造财富的肯定;对社会不平等的抨击;对懦弱、懒惰的讽刺;对勇敢斗争的赞美。还有许多寓言,教人如何处世,如何做人,怎样辨别是非好坏,怎样变得聪明、智慧。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人生活和斗争的概况、提炼和总结,是古希腊人留给后人的一笔精神遗产。

《伊索寓言》,文字凝练,故事生动,想象丰富,饱含哲理,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其中《农夫和蛇》《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龟兔赛跑》《牧童和狼》《农夫和他的孩子们》等已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故事。

这是世界上拥有读者最多的一本书,它对西方伦理道德、政治思想影响最大。东西方民间文学的精华,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影响人类文化的100本书之一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

《伊索寓言》这本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篇幅短小,形式不拘,浅显的小故事中常常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爆发出机智的火花,一号着深刻的寓意。它不仅是向少年儿童灌输善恶美丑观念的启蒙教材,而且是一本生活的教科书,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欧洲文学史上,它为寓言创作奠定了基础。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甚至政治著作中,也常常引用《伊索寓言》,或作为说理论证时的比喻,或作为抨击与讽刺的武器。此书中的精华部分,至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欧洲寓言发展史上,古希腊寓言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开创了欧洲寓言发展的先河,并且影响到其后欧洲寓言发展的全过程,寓言本是一种民间口头创作,反映的主要是人们的生活智慧,包括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现传的《伊索寓言》根据各种传世抄本编集而成,包括寓言300多则,其中有些寓言脍炙人口。《伊索寓言》中的动物除了有些动物外,一般尚无固定的性格特征,例如狐狸、狼等,有时被赋予反面性格,有时则受到肯定,通过把动物拟人化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这些动物故事无疑是虚构的,然而又很自然、逼真。这与后代寓言形成的基本定型的性格特征是不一样的。

《伊索寓言》曾对其后的欧洲寓言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公元1世纪的古罗马寓言作家费德鲁斯直接继承了伊索寓言传统,借用了《伊索寓言》中的许多故事,并称自己的寓言是"伊索式寓言"。公元2世纪的希腊寓言作家巴布里乌斯则更多地采用了伊索的寓言故事。这种传统为晚期古希腊罗马寓言创作所继承。文艺复兴以后,对伊索寓言抄稿的重新整理和印行极大地促进了欧洲寓言创作的发展,先后出现了不少出色的寓言作家,如法国的拉封丹、德国的莱辛、俄国的克雷洛夫等。

随着"西学东渐",《伊索寓言》在明朝传入我国。第一个来我国的西方传教士利马窦在中国生活期间撰《畸人十篇》,其中便介绍过伊索,对《伊索寓言》做过称引。他之后的传教士庞迪我也在《七克》中介绍、引用过《伊索寓言》。我国第一个《伊索寓言》译本是1625年西安刊印的《况义》。清代之后,出现了许多种《伊索寓言》译本。上述情况表明《伊索寓言》在我国流传之久,它至今仍令人喜闻乐见,爱不释手。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籍。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后代影响很大。

《伊索寓言》共收集了三四百个小故事,与抒情诗主要反映贵族奴隶主的思想感情不同,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与生活教训的总结。寓言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寓言作者谴责当时社会上人压迫人的现象,号召受欺凌的人团结起来与恶人进行斗争。例如,《农夫和蛇》的故事劝告人们不要对敌人仁慈;《狗和公鸡与狐狸》告诉人们要善于运用智慧,战胜敌人;在《狮子与鹿》、《捕鸟人与冠雀》、《两个锅》等故事里,作者揭露出当政权掌握在贪婪残暴的统治者手中时,贫苦的人是不可能平安地生活下去的。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信息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