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院建设标准2018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社区医院建设标准2018,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6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安徽铜陵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综合医改试点省份典型经验,会上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少冬介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什么要增挂社区医院的一个牌子”,是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我们从2016年的全国数据来看,接近2亿的出院病人中,不到1/4在基层,其他都是在城市医院,这是很不合理的。我们也看到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薄弱的问题,从2017年9月份开始,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启动社区医院建设工作。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国家卫健委组织制定了《社区医院基本标准(试行)》和《社区医院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试行)》,6月12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社区医院基本标准和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试行)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9〕518号)
姬华奎汇总社区医院建设基本标准七大要点,并预测未来关于社区医院建设工作的三个趋势:一、社区医院数量短暂性井喷,公立医院数量阶段性超越社会办医院数量。二、社区医院建设的主体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社会办医托管或收购原有公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会办医院自建社区医院。三、家庭医生协同社区医院融合,医联体同医协体融合发展,鼓励医生进入社区,促进医疗资源下沉。
七大官方要求标准
一、定位明确,非营利性,提供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社区医院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属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二、增加社区医院数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升级为社区医院社区医院设置应当符合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在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的基础上,医疗服务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加挂社区医院牌子。
三、承担基层分级诊疗功能,发展个性化的签约服务。
(一)具备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门诊、住院诊疗综合服务能力。符合条件的,可提供适宜的手术操作项目。
(二)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承担辖区的公共卫生管理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能够提供健康管理、康复指导等个性化的签约服务。
(三)具备辖区内居民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等分级诊疗功能,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提供部分常见病、慢性病的在线复诊服务。
(四)对周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技术指导和帮扶。
四、床位设置以老年、康复、护理、安宁疗护四大科室为主。
实际开放床位数≥30张,可按照服务人口1.0-1.5张/千人配置。主要以老年、康复、护理、安宁疗护床位为主,鼓励有条件的设置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床位。床位使用率≥75%。
五、科室设置:全科医疗科、康复医学科、中医科、预防接种门诊等11个科(门诊)为标配。
(一)临床科室。至少设置全科医疗科、康复医学科、中医科,应当设置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精神(心理)科、安宁疗护(临终关怀)科、血液净化室等专业科室中的5个科室,有条件的可设置感染性疾病诊室(发热门诊)、老年医学科等科室。
(二)公共卫生科室。至少设置预防保健科、预防接种门诊、妇儿保健门诊、健康教育室、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室。公共卫生科室宜相对集中设置,有条件的可设置“优生优育优教中心(三优指导中心)”、营养科。
(三)医技等科室。至少设置医学检验科(化验室)、医学影像科、心电图室、西(中)药房。有条件的可设置胃镜室等功能检查室。
六、人员配置:医护比达到1:1.5,全科医师不少于3名,每个临床科室至少配备1名具有主治医师
(一)每床至少配备0.7名卫生技术人员。
(二)医护比达到1:1.5,每个临床科室至少配备1名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执业医师。
(三)全科医师不少于3名,公共卫生医师不少于2名,并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
七、完善首诊责任,促进基层分级诊疗,非本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范围内疾病,应当告知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并建议患者前往相应医疗机构就诊。
根据社区医院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首诊医师应当作好医疗记录,保障医疗行为可追溯,非本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范围内疾病,应当告知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并建议患者前往相应医疗机构就诊,完善大医院优先接诊基层转诊病人的机制,将专家号优先提供给基层预约转诊病人。
三个预测
一、社区医院数量短暂性井喷,公立医院数量阶段性超越社会办医院数量。
如果按照《社区医院基本标准(试行)》规定:在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的基础上,医疗服务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加挂社区医院牌子。按照40%的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10%的政府办的乡镇卫生院加挂社区医院,即有10670家社区医院,公立医院的数量将由目前的11960,增加至22630家,目前社会办医院的数量为21165,国家现在在大力发展社区医院服务体制,让小病能够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大大缓解了就医压力和大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社区医院数量会短暂性井喷,在姬华奎看来,三年内,出现公立医院数量阶段性超越社会办医院数量的现象,这是公立医院的成长期出现的暂时性的“黑天鹅现象”,在当今严控公立医院规模的政策形势下具有意外性,在国家鼓励社会办医动作频出的政策环境下,“社会办医”的水平仍然良莠不齐的社会环境下,“公立医院数量暂时超越社会办医院”具有必然性。
二、社区医院建设的主体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社会办医托管或收购原有公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会办医院自建社区医院。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统计信息中心报告,截至2019年2月底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总数35041,社会办17333家社区卫生中心(站),占总数49.46%,从数据上看,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乃至社区医院的建设主体仅一半是由非政府办,即社会资本承担。
儿科、妇产科医协体郑州大桥医院,医院前身为铁道部中铁大桥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职工医院,于2004年响应国企主辅分离政策,改制为非营利性股份制医院,即非公立医院,目前下属有八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中郑州市金水区南阳新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林山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两家被评为全国示范,三家被评为省级示范,公共卫生服务总人口近40万人。
全国多学科医协体医协云京津冀多学科医协体中心河北燕达医院,在星河皓月五期社区建立一座社区医院,为业主提供免费诊治、健康服务,社区医院所需的医护人员,由河北燕达医院派出并相对固定,对业主所患的重病、大病等,因社区医院不具备诊治条件的疾病,可就近到燕达医院治疗。
三、家庭医生协同社区医院融合,医联体同医协体融合发展,鼓励医生进入社区,促进医疗资源下沉
1.患者固有的就医观念需改变,在患者固有的就医观念里,已对大医院形成心理依赖,大家还是一窝蜂地涌向大医院。大医院苦于病人多,社区医院却苦于病人少。据新快报报道,调查结果显示,仅22.5%的人生了病愿意去社区医院就诊;56.6%的人不信任社区医院的诊疗技术。
2.优质的医生医疗资源下沉,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郝德明在接受《中国经营报》采访表示,社会办医最大的特点是自主权大,未来的社会办医应该是两个方向,其中有一条:鼓励医生进入社区,大量开办诊所,促进医疗资源下沉,实现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
3.家庭医生、社区医院融合发展。社区医院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社区居民首先在本人选择的定点社区医疗机构就诊,提高社区医院的首诊率是推进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的首要环节,推动上海家庭医生制度有实质性的发展,上海市卫健委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上海全市家庭医生“1+1+1”医疗机构组合共签约居民666万人,常住居民签约率达到30%。“1+1+1”医疗机构组织签约以自愿为原则。与本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进行签约外,还可按照自身健康需求在普陀区范围选择一家二级医院,在全市范围内选择一家三级医院进行签约。
4.医联体同医协体融合发展。根据《社区医院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试行)》,社区医院实行科主任领导下的1个不同级别的医师查房制度,有条件的社区医院应当实行三级查房制度。鼓励医联体内上级医疗机构医师定期查房指导,与社区医院医生形成三级查房模式。社区医院通过医联体、医协体与大中型医院越倾向于合作态势并建立、落实双向转诊。
早在2011年,北大医院就率先尝试社区——医院双向转诊系统新模式,首个试点社区就是德胜社区。如今北大医院已与德胜、金融街、什刹海、新街口、西长安街、展览路、首师大等7个社区建立起这种双向转诊模式。
为推动诊疗模式创新,北大医院每年都向上述7个社区优先投放大量号源。王平介绍,北大医院出诊大夫,会为合作社区优先预留出一部分号源,提供专属号段,预约周期为7天。
居民如果身体不舒服,可先到社区医院首诊,由社区医生初步诊治,遇到疑难病情,超出基层诊疗能力,社区医生就可登录“社区——医院双向转诊系统”,查看北大医院7天内的专家号、普通号,选择相应的专业医生预约挂号,将患者转到协作医院。在系统里,只需填写转诊详情,如患者病史、初诊结果等,并注明社区转诊事由,如病情复杂、药品不全、病情危重等,进一步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困难与机遇并存,据悉,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将会推进社区医院建设,坚持以“人民健康”、人民的利益为中心,能给他们看病,推动基础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让老百姓更加信任基层,少花钱,看好病,是细化落实医改政策打好医改攻坚最好的战果,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吴文强冯杰社区医院与大中型医院双向转诊的演化博弈分析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2(12),892-895页
[2].裴蓓蔡泳上海社区居民首选社区医院就诊影响因素探讨中华全科医学2013年07期
[3].肖萍李斯璐尹来张英姿吴璇陈起坤调查显示:56.6%的人不信任社区医院的诊疗技术新快报2008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