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公司年终工作总结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农业公司年终工作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农业公司年度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农业上市公司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纽带,它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能否良好平稳地发展。目前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大都期望通过多元化经营不断扩大公司规模,从而提高公司绩效。那么,现有的农业上市公司规模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如何?如何通过规模发展提高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这些问题的研究对农业上市公司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公司规模与公司业绩的关系:简要文献回顾
关于公司规模与公司业绩之间的相关关系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过一些研究。Banz(1981)将1926-1975年在纽约上市的股票按公司的规模大小分成5组,结果发现在美国无论是各资产组合的收益率及其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都呈现出随公司规模的上升而下降的趋势。Fama和French(1992)以1963-1990年纽约证交所、美国证交所上市的股票的收益率与公司规模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美国股票市场中股票收益率随公司规模上升而下降,但Dimson和Marsh(1997)研究发现英国股票市场股票收益率与公司规模呈正相关关系,而非负相关关系。刘志勇(2004)对2000-2002年度我国上市公司负债规模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中国现阶段上市公司适度负债水平应在20%-40%为最好,当资产负债率高于60%时,公司管理者就应该防范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当公司资产负债率高于80%时,公司就可能处在破产的边缘。赖国毅(2005)选用上海证券交易所编制的上证180指数的成分股作为样本股票,研究发现公司规模的扩张与公司经济绩效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但这种相关性是等级相关关系,非线形相关,且二者之间有着显著的不平稳状态,公司出现规模越大,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越低这一不正常现象。魏良益等(2005)以每股收益、总资产收益率、上市期间作为解释变量分析公司绩效对规模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司规模与每股收益显著正相关,与总资产收益率显著负相关。每股收益对规模有正向促进作用并且影响力最大,而资产收益率会抑制规模大增长。高辉、张伟(2005)对2001年的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截面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投资资本规模与绩效呈现负相关。
综上所述,有关公司规模与公司业绩之间的相关关系问题研究出现截然不同的结论。结合行业讨论公司规模与公司绩效关系的文献不多,研究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规模对经营绩效影响的文献就更加少见。
二、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综合评价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的“农业上市公司”包括农、林、牧、渔各业的上市公司,不包括食品、饮料行业上市公司。为了避免偶然性、本文选取了2001年12月31日以前上市的28家只发行A股的农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样本数据均来自于巨潮资讯网和证券之星网。
(二)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由于非财务指标通常很难收集相关数据并难以量化,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在财务指标中,故分析公司经营绩效通常只用财务指标来体现。结合我国现有企业绩效综合评价体系和农业公司特点,本文选取了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润率、销售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和总资产增长率共12个指标建立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三)运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得分值
1、评价指标值的选取
笔者以农业上市公司2004年至2006年3年公布的年报数据为基础,计算出各指标数值3年的平均值作为评价指标数值。
2、综合绩效的计算
(1)标准化处理原始数据。在进行因子分析前,采用SPSS15.0统计分析软件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标准化后变量的方差为1,均值为0。
(2)计算各评价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
(3)计算互相关矩阵的特征值,并计算出各特征值对应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以及累计方差贡献率,具体数值见表1。
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经营绩效评价选择4个公共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已达到78.85%,说明所选的4个公共因子已经能够较好地替代这些指标对经营绩效进行评价。
(4)运用回归方法求得综合因子得分值。其数学表达式为:
Fj=a1j×X1+a2j×X2+……+apj×Xp(j=1,2,3,4;p=1,2,…,12)
F1、F2、F3、F4分别表示4个公共因子的得分值,综合因子F以各因子得分值加权汇总得到:F=0.29267×F1+0.20037×F2+0.19273×F3+0.10252×F4。
计算结果显示农业上市公司绩效综合评价综合因子得分值差别很大。天音控股公司经营绩效得分最高,约为25.14,其次是好当家公司和顺鑫农业公司,综合因子分别约为10.77和9.49;经营绩效最差的是华龙公司,综合因子得分却为-282.09。
三、农业上市公司规模对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公司规模度量指标
从投入的角度看,资产总额是衡量企业规模最主要的指标;从产出的角度看,销售收入是衡量企业规模最主要的指标。Hopkins,H.Donald(1988)认为衡量公司规模的指标最通用的2个指标为企业资产和员工数。Cohen(1996)根据最新的研究文献资料认为衡量企业规模的指标有员工数和销售收入,还包括总资产、净资产、存款以及市场销售数量等。因此,基于大多数学者研究文献,本文选择报告期末员工总数、主营业务收入总额和总资产3个指标作为农业上市公司规模的衡量指标。
(二)研究假设
从理论上讲,企业规模越大,生产设备越优良,研发能力越强,营销管理越科学,企业的经营绩效就越高。根据农业公司的特征和规模衡量指标,本出如下假设:
假设1:农业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与其经营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即主营业务收入越大,其经营绩效越高。
假设2:农业公司的总资产规模与其经营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即总资产越多,其经营绩效越高。
假设3:农业公司的员工人数与其经营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即员工人数越多,其经营绩效越高。
(三)农业上市公司规模统计性描述
衡量农业上市公司的规模的指标值差异比较大。天音控股主营业务收入最高,平均值达到100亿元;香梨股份最低,平均只有4295万元;总资产方面,北大荒最高,平均值达到93亿元;华龙最低,平均只有4.2亿元。员工人数方面,北大荒人数最多,平均达到37659人;禾嘉最低,平均只有44人,具体情况见表2。
(四)资本结构对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本文以经营绩效综合因子得分值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度量上市公司规模的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账面价值和期末员工总数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1、农业上市公司规模对其绩效影响的模型构建
根据类似生产函数模型,构建以下基本线性回归模型:
Y=b0+b1×ln(X1)+b2×ln(X2)+b3×ln(X3)+ε
Y表示经营绩效综合因子得分;X1为主营业务收入;X2为总资产账面价值;X3为期末员工人数;ε为随机误差项;b0为回归常数;b1、b2、b3为回归系数。
2、利用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由表3检验结果可以看出:F检验值达到5.665,所对应的显著性水平为0.004,小于0.01,说明总经营绩效与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账面价值、期末员工人数之间具有可信度很高的线性关系。主营业务收入对总经营绩效有正面影响,且在0.01水平上是显著的;总资产账面价值、员工人数对总经营绩效有负面影响,但在0.1水平上不显著。调整的R2为0.341,表明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账面价值、员工人数可以解释34.1%的经营绩效的变化,经营绩效还与其他因素相关。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与公司规模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线性关系,但不同的规模衡量指标对其经营绩效的显著性不同。农业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对公司绩效呈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总资产账面价值和员工人数与公司绩效负相关,且不显著。
第二,农业上市公司没有注意规模的扩大与经济绩效间的同步协调。在一定范围内,企业的资产规模扩张有利于经营绩效的提高,但规模的投入扩张超出一定范围就会出现规模不经济。农业上市公司目前资产和员工人数规模已饱和,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在实际经营当中增加主营业务收入,提高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
针对目前农业上市公司的规模状况,建议农业上市公司调整生产结构。资产规模只是取得营业收入的手段,要合理地控制企业的资产和员工规模。建议加强农业上市公司资产管理,全面提高资产的运行效率,提高自身资源专业化深度,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设法提高主导产品业务收入,降低公司经营成本。
参考文献:
1、Banz,R.W.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turn and Market Value of Common Stock[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1(9).
2、Fama,E.F,French K.R..The Cross-section of Expected Returns[J].Journal of Finance,1992(47).
3、刘志勇.中国上市公司负债规模与经营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4(10).
4、赖国毅.我国上市公司成长中规模与绩效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5(18).
5、魏良益,赵君,肖洪安.企业绩效、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规模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我国部分制造行业上市公司为例[J].软科学,2005(3).
*本文为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09SK433);安徽科技学院引进人才资助项目(SRC200689)。
农业公司年度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自1995年7月日本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和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入股北旅股份,开创外资并购中国上市公司先河以来,上市公司中的外资并购已悄然走过了10年光景。1995~2000年的6年,我国累计发生外资并购上市公司事件27起,而农业领域的外资并购活动处于“冰点”状态。2000年12月6日,法国达能亚洲有限公司出资约1.8亿人民币,正式收购上海梅林饮用水50%股份和正广和网络购物有限公司10%股份,农业领域的外资并购自此拉开序幕。截止2004年底,发生在中国上市公司的外资并购事件有89起,累计交易金额614295.59万美元,其中发生在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的外资并购事件有11起,交易金额为39369.03万美元,占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总交易金额的6.41%。
外资并购农业类上市公司特征分析
目标公司多为行业领先者
外资并购的目标企业锁定在行业地位突出、具有良好经济效益、治理结构优良的上市公司。如海通集团主营果蔬速冻,脱水,保鲜,冷藏,加工,食品饮料的制造,加工,批发,零售,是我国最早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之一,也是一家拥有多家控股子公司的部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公司主要生产七大类二百多个品种的“卡依之”系列食品,产品主要销往日本、美国、西欧等国家和地区。2002年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第一批部级科技创新型星火龙头企业”。海通集团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主营收入利润率、净利润率在同行中最高,其成为外资并购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的“香饽饽”理所当然。青岛啤酒国内市场份额高达13%,公司在规模、产销量、销售收入、出口创汇、实现利润等方面均居于国内啤酒行业之首,且是国内啤酒行业唯一通过质量、环保、安卫和食品安全四套体系国际认证并拥有部级技术研发中心的啤酒企业。
外资钟情于民营农业企业
民营资本、民营企业既是中国市场化改革最早受益群体,又是市场化水平最高的组织载体之一。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其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高于其他任何行业。这使得外资在选择农业领域的并购对象时,更注重目标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和驾御市场的能力。我国民营农业企业无疑是外资并购农业类上市公司的理想目标。据统计,截止2004年底,投向民营农业企业的跨国并购资金占据外资并购农林牧渔类上市公司交易金额的半壁江山,外资并购事件的57.14%也发生在民营农业企业。
食品行业成为跨国资本角逐的热门行业
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恩格尔系数会降到35%左右,消费结构变化加快,由追求数量向营养、多样、便捷、安全转变,行业发展加快,增速将保持在10%以上,并持续20-30年。目前我国正处于该时期,消费增长迅猛。“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相关部门制订了大力开展农产品深加工、加快农产品转化等一系列农业产业化政策,在资金、税收、减负等方面给予了多项扶持。2004年1月1日起,国家质检总局对包括肉制品、奶制品、饮料等食品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随着食品安全措施的不断加强,食品行业众多质次量小的企业面临淘汰的命运,为优势食品企业规模扩张与行业整合提供了良机。2004年,中国上市公司并购总数为160家,年增长率为-6.98%,首次出现了负增长。但是2004年中国十大并购事件中有2起(美国AB集团、南非SAB集团争购哈尔滨啤酒和日本朝日啤酒及伊藤忠商社入股康师傅)发生在食品行业,成为除零售、金融外2004年中国并购业的关注焦点。另据笔者统计,截止2004年底,外资并购我国酿酒食品行业上市公司的交易金额为28344.92万美元,在23个外资并购行业中,排名第6位。
税收最小化是并购的主要动机
以斯莫劳克、贝蒂和梅耶德为代表的并购经济学家认为,并购活动发生的动机在于税收最小化诱惑。不过这种基于税收方面的考虑是否会引起并购活动,取决于是否存在可获得相同税收好处的可替代的方法。税收除影响并购动机外,也影响并购进程。通过并购,目标公司的税收属性可能会转移到并购方,而目标公司股东也有可能延迟支付资本所得税。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净营业亏损和税收抵免的递延;二是逐渐增加资产税基;三是用资本利得来代替一般收入。当然,如果目标公司股东必须支付资本利得税,那么支付给他们的并购价格也必然更昂贵。
目前鼓励外商投资农业的优惠政策主要有:外商投资农业企业所销售的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外商投资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保、农牧保险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家禽、牧畜、水生动物配种和疾病防治项目免征营业税;从事农业、林业、牧业的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在减免期之后10年内可减征15%~30%。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和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构建了九大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在九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上选择了一批加工企业并在税收、信贷和融资方面给予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对从事种植、养殖和农林产品初加工的重点企业,国家暂时免征企业所得税、减轻企业的增值税,将过去增值税进项抵扣率由原来的10%提高到13%。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共计82家,其中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家。外资通过并购农业类上市公司特别是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享受农业产业多重税收优惠政策,在参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获取投资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超额利润。
地区分布不平衡
与外商在华投资的总体布局一样,我国农业利用外资也主要分布在以长江三角洲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外资投资农业数量较少,据统计,农业利用外资的地区分布为:东部地区占91%,中部地区占5%,西部地区占4%。跨国并购作为我国农业利用外资的一种新型方式,在区域间分布也呈现出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截止2004年底,我国累计发生外资农业类上市公司事件11起,其中7起发生在东部,其余4起发生在西部。
外资并购农业类上市公司的发展趋势预测
外资并购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将由试探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无论是行业并购活跃度,还是并购交易规模都将急剧膨胀。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 (UNCTAD,2004) 下属的“全球投资前景评估机构”预测,全球外国直接投资 (FDI) 流量的前景无论在短期(2004~2005年)还是中期(2006~2007年)都十分乐观,但投资复苏的程度和速度在行业间存在明显差异。第一产业方面,预计农业吸收FDI的前景比采矿和石油开采业乐观一些。作为农业大国和全球FDI流入最大国,中国农业吸引FDI 的潜力巨大。作为我国农业利用FDI的新型方式,外资并购农业类上市公司已由最初“蜻蜓点水”式的试探型投资活动演变为新时期“义无返顾”的实质性战略并购行为。从并购交易数量看,由2003年的2起增长为2004年7起,成为2004年度外资并购最活跃的行业之一,年增长率达到250%,且在所有行业并购总额中的比重也由仅占8.70%劲升为33.33%;从并购交易金额看,2003年仅为2117.54万美元,2004年则猛增至16877.58万美元,年增长率为697.04%,在所有行业并购交易总金额中所占比重也由2003年的2.99%,上升为17.06%。
外资并购的区域将由长江三角洲,拓展至中西部地区。从目前发生在农业领域的外资并购情况看,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倍受跨国公司青睐。据统计,截止2004年底,我国共有190家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带有17家、珠江三角洲经济带有24家、环渤海经济带有26家、东北经济带有28家、中部经济带有41家、西部经济带有54家,其中中西部地区占据整个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的50%。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中西部地区的空间聚集和该区域相关优惠政策的逐步落实,必将令跨国公司趋之若骛。
并购方式不断创新,以QFII方式收购流通股初见端倪。从外资并购发生看,目前主要有直接收购、定向增发、间接收购和资产收购四种模式。但随着我国并购市场的发展,新的并购模式应运而生。2002年11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联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于2002年12月1日实施。QFII机制的启动,让外资通过合格的外国机构投资者进入中国的资本市场,参与中国A股公司的重组成为可能。截止2004年11月4日,随着巴黎银行获得7500万美元投资额度,27家QFII机构共有30亿美元的投资额度,其参与A股市场的力量得以进一步加强, 根据2004上市公司第三季度报告,有香港上海汇丰、瑞银、摩根士丹利国际、德意志银行、荷兰银行和花旗环球等7家QFII现身31家公司前10大流通股中, 第三季度QFII所投资的38只股票分属19个行业,其中医药、航运业、钢铁等3行业有4家,其次是汽车及配件、纺织服装、电力等3行业的3家,其余行业为1~2家。总体上看,与第二季度相比,QFII增加了对钢铁、食品、农业等15个行业的投资,其中新增加对造纸包装、农业、计算机硬件、机械、化工、供水供气等行业的投资。花旗环球分别新增持农业类上市公司丰原生化169.99万股的流通股、燕京啤酒2178.39万股的流通股以及通威股份260.9万股的流通股。
农业公司年度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2020~2021年湖北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方案
各有关单位:
2020-2021年湖北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方案已经制定,请有关单位严格按照方案要求及时通知有关专家在本网站查询、下载试验方案,准备好试验用种,认真阅读试验方案及记载表格,做好试验地规划等前期准备工作,以保障区试工作顺利进行。
附件1:2020~2021年度湖北省全省组小麦品种区域试验方案
附件2:2020~2021年度湖北省鄂北组小麦品种区域试验方案
湖北省种子管理局
2020年9月30日
附件1
2020~2021年度湖北省全省组小麦品种区域试验方案
湖北省种子管理局
一、试验目的
对申报我省审定的小麦品种进行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病性、真实性和品质鉴定,为全省小麦品种审定和合理布局及向国家区域试验推荐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二、参试品种和选育单位
共设A、B、C三组,33个品种(不含对照),对照品种为郑麦9023。参试品种统一编号为A1~A12,B1~B12,C1~C12,品种名称如下:
品种名称
第一选育单位(供种单位)
1.鄂麦803*
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
2.润麦13-8*
宜城润禾农作物科研所
3.扶麦1911*
湖北扶轮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4.襄麦93*
襄阳农科院
5.龙麦30*
湖北腾龙种业有限公司
6.华1609*
华中农业大学
7.华1598*
华中农业大学
8.蜀鑫麦18*
湖北华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9.襄麦712*
襄阳农科院
10.鄂710818*
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
11.荆麦203*
荆州农科院
12.闳麦779
河南红旗种业有限公司
13.鄂172
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
14.华1702
华中农业大学
15.DH143
襄阳农科院
16.华1802
华中农业大学
17.荆麦205
荆州农科院
18.华麦188
湖北华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9.襄麦90
襄阳农科院
20.科麦999
湖北科利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21.鄂810145
湖北农垦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
22.长辐麦1108
长江大学
23.鄂810148
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
24.鄂810370
湖北农科院粮作所
25.冈麦1602
黄冈市农业科学院
26.襄麦789
襄阳市农业科学院
27.智麦259
湖北楚天智农科技有限公司
28.鄂182
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
29.珍麦168
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河南金粒种业有限公司
30.长麦3号
长江大学
31.187
孝感市农科院
32.扬辐麦8165
中垦锦绣华农武汉科技有限公司
33.扶麦166
湖北扶轮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34.郑麦9023(ck)
湖北扶轮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35.郑麦9023(ck)
湖北扶轮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36.郑麦9023(ck)
湖北扶轮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备注:标“*”品种为区试第二年品种
三、试验承担单位
田间试验承担单位如下: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作所
襄阳市原种场
黄冈市农业科学院
十堰市农科院
荆州农业科学院
随州市农科所
孝感市农科院
宜城市润禾农作物科研所
沙洋监狱管理局农场农科所
钟祥市种子管理局
襄阳市农科院
病害鉴定: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所承担。
DNA指纹测试:由北京市杂交小麦工程技术中心对续试品种进行DNA指纹测试。
品质测试:各参试种统一进行品质分析,样品由区试小区中取样,区试考察后确定供样点,每品种每点取样2公斤。由省种子管理局将各点样品混合后送农业农村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测。
试验资料汇总:襄阳市农科院张道荣,电话:13635798200,邮箱:dongfanghong1998@
四、试验设计及栽培管理
1.试验设计
随机区组排列,三次重复,小区面积13.33平方米(0.02亩),(小区宽度2.4~3.3m之间)。
试验四周设保护行,为了方便出苗后查苗、移苗、补苗,要求将每个参试种剩余的种子种植在邻近的保护区内。
2.试验地必须安排在中上肥力的田块,要求前茬一致,肥力均匀,地势平坦,四周无荫蔽,且能代表该试点所在地区小麦的生产和生态条件。
3.试验同一项田间管理措施必须在同一天内完成,特殊情况至少同一重复必须在同一天完成。试验田治虫不治病,其它田间管理措施与当地大田生产相同。
4.试验要求每亩基本苗15万左右(15-17万为宜),同一试点同一试验内小区间基本苗相差不得超过2万。播种前应根据发芽率、千粒重和田间出苗率确定播量;分行称重,条播;按当地适宜播种期播种。
五、试验管理要求
1.供种:如有品种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试点反映田间出苗率确实低,影响了区域试验的正常进行,则取消该品种当年在各试点的参试资格。
2.对供种中弄虚作假的单位,其参试品种的试验结果作报废处理。
3.试验的观察记载必须按统一的项目标准对照执行,记载项目及标准见附件。
4.试验小区收获的种子不得混装,保留至当年7月15日,以备抽查。
5.试验进行期间,在成熟期组织一次区试考察,检查试验方案的执行情况、试验质量和各参试种的田间表现等,对试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
6.试验进行中,执行人应随时对照本方案进行检查,以免失误。未按方案执行或有违方案的参试种和试点,其试验结果不纳入汇总。如出现意外情况,应及时用数码相机拍照,并向汇总人和湖北省种子管理局王桂娟同志报告。
六、 试验总结
1.苗期小结:内容包括试验落实情况、品种出苗情况、苗期长势、田间排列图、存在的问题等,于1月10日前发电子邮件到襄阳市农科院张道荣(13635798200,dongfanghong1998@)。
2.试验总结:各试点务必于6月25日前将试验总结发电子邮件分别发给王桂娟(hbpzglk@qq.com)和张道荣(dongfanghong1998@)收,以免延误汇总工作,纸质版总结盖章后寄给王桂娟。
3.试验结束后将召开总结会议,对本年度试验情况进行总结、交流,并安排下年度试验计划。
七、其他注意事项
生产试验:我省主要农作物受试验容量限制,生产试验由申请单位参照《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的有关规定自行组织实施,在申报品种审定时,育种单位需提供生产试验总结报告,否则作为品种试验未完成、品种审定申报材料不齐全处理。
DUS测试:申请单位请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工作的通知》要求,品种DUS测试可以与品种区域试验同步进行,申请者可以自主开展DUS测试或委托农业农村部授权的DUS测试机构开展DUS测试。
2020年9月
附件2
2020~2021年度湖北省鄂北组小麦品种区域试验方案
湖北省种子管理局
一、试验目的
对申请我省审定的小麦品种进行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病性、真实性和品质鉴定,为审定适宜鄂北麦区的小麦品种和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二、参试品种和选育单位
共设D、E、F三组,33个品种(不含对照),对照品种为郑麦9023。参试品种统一编号为D1-D12 ,E1-E12,F1-F12品种名称如下:
品种名称
第一选育单位(供种单位)
1.鄂810416*
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
2.鄂T81855*
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
3.襄原20*
襄阳市绿泽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4.鄂麦805*
湖北鄂科华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5.扶麦1901*
湖北扶轮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6.鄂180*
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
7.龙麦68*
湖北腾龙种业有限公司
8.豫农803
河南农业大学
9.中科119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10.郑麦162
河南省许科种业有限公司
11.西农1088
襄阳市原种繁殖场
12.驻麦305
河南驻研种业有限公司
13.中科118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14.西农51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15.中麦255
延津县帝益麦种业有限公司
16.华兰01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
17.DH021
襄阳农科院
18.润麦202
湖北撼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19.尊农19
襄阳尊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20.矮壮414
柏林森
21.冈麦1607
黄冈市农业科学院
22.冈麦1609
黄冈市农业科学院
23.襄麦1916
襄阳农科院
24.伟隆325
湖北腾龙种业有限公司
25.KNM025
襄阳春宇种业有限公司
26.兴麦658
湖北京谷农业有限公司
27.鄂麦189
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
28.扶麦138
湖北扶轮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29.楚玉麦505
湖北楚玉种业有限公司
30.鄂911278
湖北农垦联丰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
31.华1820
华中农业大学
32.龙麦10
湖北腾龙种业有限公司
33.鄂810619
湖北鄂科华泰种业有限公司
34.郑麦9023(CK)
湖北扶轮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35.郑麦9023(CK)
湖北扶轮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36.郑麦9023(CK)
湖北扶轮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备注:标“*”品种为区试第二年品种
三、试验承担单位
田间试验承担单位如下:
襄阳市原种场
随县农科所
湖北腾龙种业有限公司
随县唐镇农技中心
谷城县农科所
曾都区何店镇农技中心
宜城市润禾农作物科研所
湖北农垦联丰张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郧县种子管理局
湖北扶轮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钟祥市种子管理局
竹山县种子管理局
病害鉴定: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所承担。
DNA指纹测试:由北京市杂交小麦工程技术中心对续试品种进行DNA指纹测试。
品质测试:各参试种统一进行品质分析,样品由区试小区中取样,区试考察后确定供样点,每品种每点取样2公斤。由省种子管理局将各点样品混合后送农业农村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测。
资料汇总:湖北扶轮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孟俊峰,电话:13227522729,邮箱:mengjf119@
四、试验设计及栽培管理
1.试验设计
随机区组排列,三次重复,小区面积13.33平方米(0.02亩),(小区宽度2.4~3.3m之间)。
试验四周设保护行,为了方便出苗后查苗、移苗、补苗,要求将每个参试种剩余的种子种植在邻近的保护区内。
2.试验地必须安排在中上肥力的田块,要求前茬一致,肥力均匀,地势平坦,四周无荫蔽,且能代表该试点所在地区小麦的生产和生态条件。
3.试验同一项田间管理措施必须在同一天内完成,特殊情况至少同一重复必须在同一天完成。试验田治虫不治病,其它田间管理措施与当地大田生产相同。
4.试验要求每亩基本苗18万左右,同一试点同一试验内小区间基本苗相差不得超过2万。播种前应根据发芽率、千粒重和田间出苗率确定播量;分行称重,条播;按当地适宜播种期播种。
五、试验管理要求
1.供种:如有品种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试点反映田间出苗率确实低,影响了区域试验的正常进行,则取消该品种当年在各试点的参试资格。
2.对供种中弄虚作假的单位,其参试品种的试验结果作报废处理。
3.试验的观察记载必须按统一的项目标准对照执行,记载项目及标准见附件。
4.试验小区收获的种子不得混装,保留至当年7月15日,以备抽查。
5.试验进行期间,在成熟期组织一次区试考察,检查试验方案的执行情况、试验质量和各参试种的田间表现等,对试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
6.试验进行中,执行人应随时对照本方案进行检查,以免失误。未按方案执行或有违方案的参试种和试点,其试验结果不纳入汇总。如出现意外情况,应及时用数码相机拍照,并向汇总人和湖北省种子管理局顾见勋同志报告。
六、 试验总结
1.苗期小结:内容包括试验落实情况、天气特点、品种出苗情况、苗期长势、田间排列图、存在的问题等,于1月10日前发电子邮件到湖北扶轮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孟俊峰(13227522729,mengjf119@)。
2.试验总结:各试点务必于6月25日前将试验总结发电子邮件分别发给王桂娟(hbpzglk@)和孟俊峰(mengjf119@)收,以免延误汇总工作,纸质版总结盖章后寄给王桂娟。
3.试验结束后将召开总结会议,对本年度试验情况进行总结、交流,并安排下年度试验计划。
七、其他注意事项
生产试验:我省主要农作物受试验容量限制,生产试验由申请单位参照《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的有关规定自行组织实施,在申报品种审定时,育种单位需提供生产试验总结报告,否则作为品种试验未完成、品种审定申报材料不齐全处理。
农业公司年度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一、城乡统筹发展视角下发展我国农业保险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农业保险对于实现城乡保险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保险业发展存在着严重的结构失衡,城市保险发展较为迅速,农业保险却逐年萎缩。2004年全年保费收入4318.1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37.74亿元,增长11.28%;同年农业险保费收入累计只有3.77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0.88亿元,增长-18.86%。[1]2005年全年保费收入4927.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09.17亿元,增长14.11%。自2004年起,农业保险虽然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各地也纷纷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地方政府加大了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2005年农业险保费收入达到7.29亿元,结束了1994年以来农业保险逐步萎缩的局面。然而,由于农业保险底子弱,基础薄,2005年我国保险全年增长总量超过600亿元,农业保险的增长只有不到4亿元,[2]农业保险增长总量远远小于城市保险,我国保险呈现出重城市、轻农村的局面,保险发展存在着严重的结构失衡,农业保险的发展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的需要。为此,需要大力发展农业保险,缩小城乡保险差距,实现我国保险业的协调发展。
(二)发展农业保险对于实现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城乡二元结构十分突出,城市经济发展快速增长,农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城市经济总体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农村经济,出现了城乡经济割裂的状况。农业又属于弱质性产业,很容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个体又属于分散经营,对抗自然灾害的力量非常微薄。因此,充分发挥保险的防灾减损功能和风险补偿功能,推动保险公司按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开发与之适应的保险产品,如提供小额贷款保险、农业设施保险、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险、农村机动车辆保险、巨灾风险等,才能增强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和应对意外事故的能力,确保农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经济统筹发展。
(三)发展农业保险对于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城市商业保险也比较发达,这些都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地方还不完善。突出的表现就是城镇社会保险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各个种类,而农村社会保险仅仅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其余种类都没有,从种类的数量上存在差距;其次是城乡社会保障参保人数也存在很大差距。据2005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我国享受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为21734万人,城镇享受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6352万人,农村享受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只有5382万人,而城镇人口为54283万人,农村人口为75705万人,城镇人口享受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为40%,农村人口享受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为7.1%,城乡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的差距约为6倍。[3]同时,近年来我国农村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一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农村剩下老弱病残。二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一些农村土地被征用,出现了很多失地农民。这就使得农民在养老、生病以及遭受意外事故时严重缺乏保障。农民通过购买保险可以有效化解各种可能面临的风险。因此,发展农业保险,能够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缩小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差距,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全面健康发展。
二、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保险经历了上世纪20年代试办、50年代兴起和停办、80年代恢复试办等阶段,迄今为止已有大约80年的发展历史。按照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要求,1994年,保险公司由国有公司向商业公司转轨,国家减少对公司的支持力度。公司经营必须以赢利为目的,农业保险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转轨后的保险公司纷纷收缩调整农险业务。农业保险陷入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和工作人员数量过少
1994年保险公司转轨以后,农业保险在财产保险公司的地位不断下降,各公司大幅度削减农业保险业务。如当时经营农业保险最主要的公司中国人保就先后撤并了该公司原有的省、地、县三级农业保险经营部门,大量缩减农业保险工作人员。尤其是实行产险和寿险分开经营以后,更是将公司中代办农业保险的农村乡镇机构和网点划归寿险公司,进一步裁减了农业保险经营机构和业务人员。
(二)农业险种结构不合理,险种数量减少过半
保险公司向市场化转轨后,为了追求公司利润最大化,不断调整农业险种结构,放弃了一些赔付率较高的险种,保留了一些赔付率低的险种,有效地降低了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风险。然而由于保险公司不愿意为农业保险的亏损买单,容易亏损的险种几乎全被削减,农业险种结构极不合理,农业保险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的风险责任大幅度减少。如山东农业保险的保险责任范围就由原来的洪涝、干旱、风灾、雹灾、霜冻、疫情、火灾等多种风险缩减到仅剩火灾、雹灾两种风险。这样的农业保险显然不能为多种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提供充分的补偿,不能有效降低农民的经济损失。此外,农业保险的种类也不断减少,就全国范围来看,农业险种1992年达到最多,有60个,以后逐年下降,到目前为止只剩下30个,山东农业险种更是由原来的50个萎缩到只剩下6个。[4]
(三)农业保险发展速度与农业、保险业发展速度不成正比
1992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到81690万元,达到我国农业保险历史最高水平。1993年由于公司转轨,保费收入便大幅缩水,降到56130万元,1994年更是只有27272万元,成为历史最低水平,随后才逐年缓慢上升到1997年的71250万元,以后又逐年缓慢下降,到2001年为39800万元, 2002年继续下降,达到30000万元。2003年和2004年处于徘徊状态,2005年由于三农问题引起高度关注,农业保费才迅速上升到75000万元。 2006年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达到83000万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保险复业的23年里,我国保险业保费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0%以上,保险公司总资产年均增长率达40%以上,农业总产出也增长了10倍。[5]
三、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保险公司转轨后,确定了“不赔不赚,收支平衡,略有节余,以备大灾之年”的战略目标,大量削减农业险种的数量,尽量选择不会亏损的险种。从1996年开始,保险公司经营农险的赔付率逐年下降,如:1982―1993年,我国农业保险的平均赔付率高达107.88%, 1996年赔付率已经降低到68.74%,1997年为70%。[6]这虽然提高了保险公司的竞争能力和市场存活力,却违背了保险的基本宗旨,不能有效降低农业风险,为农民提供保障,我国农业保险陷入困境。具体来讲,农业保险陷入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自然灾害严重导致农业保险赔付率居高不下
我国农村覆盖面积极为广阔,地形十分复杂,自然灾害容易发生。我国的自然灾害具有频率高、种类多、涉及范围广、损失严重等特点。据统计,1982―1993年,平均每年遭受自然灾害的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27%,受灾农业面积的损失率达到40.3%。由于自然灾害严重,农业保险赔付率高达107.88%。如果把大约20%的经营成本计算在内,农业保险的实际赔付率高达125%。[6]赔付率居高不下,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保险公司被迫不断削减农险种类,保险规模越来越小。
(二)农业保险的准公共物品性质限制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农业保险是介于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之间的准公共物品,具有外部经济性和非排他性。就外部经济性来说,农业保险具有很强的社会管理功能,如参与农业生产风险管理、建立农村灾害保障体系、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等功能。因此,农业保险能够充分发挥经济补偿功能,为受灾的农民提供赔付,迅速恢复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社会和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很大。同时,农业保险又具有非排他性。在农业保险防灾防损实施过程中,“搭便车”的行为往往存在。如山东德州保险公司为了预防雹灾,特意为购买保险的农民添置了防雹高射炮,如果发现会引起冰雹的乌云,就发射高射炮驱散,有效地减少了雹灾的发生。然而,该地区没有花钱买保险的农民同样因为高射炮的使用减少了雹灾,他们未曾支付费用却享受着农业保险防灾防损带来的灾害次数减少、灾害程度下降等利益。此外,全体社会成员没有支付农业保险费用也享受着农产品价格低廉和经济稳定发展等利益。但是对于购买保险的农民来说,由于农业保险具有经济外部性,购买农业保险得到的部分收益会外溢成为社会收益,个人实际收益小于购买农业保险的总收益,即“个人收益+社会收益=总收益”。农民购买保险的积极性受到打击。最终导致了农业保险社会需求和农民理论需求较大,农民实际购买较少的失衡状态。
(三)政府对农业保险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
以前我国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亏损部分由政府承担,如中国人保经营的农业保险亏损部分一直由国家提供政策性的补助。1996年以后,政府基本上对农业保险停止补助,我国农业保险业务大幅度滑坡。失去了政府支持的农险保费完全由农民承担,这对于收入低的农民来说负担过于沉重,打击了农民投保的积极性。失去了政府支持,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保险公司不愿独自承担经营农业保险带来的亏损,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也没有了,对农业险种进行压缩,由最多时的60余个降到30个,削减过半,容易亏损的险种几乎全被削减。没有政府支持以后,保险公司不愿意继续经营农业保险,农民参保也不积极,农险业务一落千丈,农业保险陷入困境。
(四)农业保险缺乏法律制度作为保障
我国虽然早在1995年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并于2002年重新修订了《保险法》。但迄今为止,国内没有制定一部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农业属于低收入行业,农业保险自然也成为保险业的弱势行业,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制定保护和扶持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我国没有制定农业保险的有关法律,只是在《农业法》里规定“农业保险必须自愿加入,任何人不得强制”,《保险法》也只简单地提到“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近年来,每年都有人大、政协委员呼吁出台农业保险法规,但未见成形。虽然近几年,有的试点地方政府制定了发展农业保险的文件,如四川省政府2006年5月22日就发了题为《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积极发展“三农”保险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意见》的文件,[7]该文件对“三农”保险包括农业保险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作了阐述,也介绍了该省试点地方发展农业保险的经验,对进一步发展四川农业保险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然而,该文件对于政府应该给农业保险提供的支持力度和支持方式,经营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投保农民的权利和义务等实质性问题均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支持是不明朗的,含糊的,小范围的,没有形成法律条文,不利于农业保险长期稳定的发展。
四、继续加强农业保险,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一)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保险得不到政府、保险公司和农民的足够重视。国内经营农业保险的公司数量较少,农民投保积极性不高,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也不高,政府没有提供政策和财政扶持等问题的存在,致使农业保险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缺乏完善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体系作为制度保障。
发达国家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体系非常完善。美国经过14年的充分论证才于1938年制定了《联邦农作物保险法》,以后根据时代的变化对该法进行了多次修订和完善,1980年该法被修改后更名为《农作物保险法》。日本农业保险法更是在农业保险开展以前就已经制定了。日本于1929年颁布了《牲畜保险法》,1938年颁布了《农业保险法》,而日本的农业保险在1939年4月才正式开展。《牲畜保险法》和《农业保险法》于1947年修改合并为《农业灾害补偿法》。[8]
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我国开展农业保险,必须制定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法律体系。完善的农业保险法律体系主要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明确政府在农业保险管理中的职能;二是明确保险费率的形成机制;三是明确政府对参保农民和保险经营机构的责任和义务;四是明确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的性质、构建程序、管理权限和职责范围;五是明确农业再保险的经营机制。只有从政府、保险经营机构和农户三方面进行明确的权利和义务划分,才可能有效地扭转我国农业保险从政府到公司到农民都不重视的消极局面。只有通过落实农业保险法律法规,才可能引导政府、保险公司和农民积极参与农业保险,支持农业保险,推动农业保险的新发展。
(二)实行政府主导下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
从发达国家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农业保险经营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政府主导下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一种是互助合作经营模式。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和两种保险运营模式的特点,笔者认为采用政府主导下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较为可行。
实行互助合作模式最典型的是日本,在这种模式,具有共同保险需求的人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自主建立起共担风险的农业保险组织,具体组织形式有:农业保险合作社、相互保险公司、农村统筹保险互助会等。这种保险模式虽然具有产权明晰,组织和管理成本较低,交易成本低,有效降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有利于共同采取防灾减损措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较好地协调了政府、公司和农民之间的关系等优点。但是这种模式有很多地方与我国国情不相适应。首先,我国《保险法》没有对互助合作经营模式进行法律界定,这种模式缺乏理论依据,同时,我国农业保险也缺乏互助合作的实践经验;其次,我国农民缺乏农业保险专业知识和技术,互助合作保险则以农民为主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因此实施难度较大;第三,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地理形态复杂,土地分散不集中,主要采取一家一户独立经营的模式,农民普遍缺乏合作的传统和意识。
政府主导下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主要源自美国,这种模式政府只起宏观调控的作用,主要职能包括:制定农业保险法律法规,提供政府应该承担的保费及管理费用补贴,规定农业险种的费率,规定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条件,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农业保险。这种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农业保险的亏损最终由政府买单,容易产生农户与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与政府之间的双重道德风险,监管成本过高等缺点。但是对于我国来说,这种模式仍然具有很强的优势。首先,能够有效利用商业保险公司既有的机构人员和营销网络等资源。中国人保、中华联合保险等公司经营农业保险多年,不仅累积了丰富的经验,还有不少农险专业人才。第二,政府提供补贴,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政府只需做好宏观调控和监管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农业保险的工作效率。第三,我国长期实行个体农民分散经营的模式,农民普遍缺乏相互信任和相互合作的意识,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时间较长,管理规范,信誉较好,容易取得农民的信任。
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具有以上优点,目前我国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较多的采用了政府主导下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上海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2006年新成立的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共保体等均属于商业保险公司。[9]由此可见,实行政府主导下的保险公司经营模式在我国较为可行。
(三)发展农业保险要与地方政府发展战略紧密结合
四川省的保险试点取得成效的有两个:眉山市奶牛养殖保险试点和资阳市生猪保险试点。总结这两个试点取得成功的经验,主要在于这两个地方农业保险项目的选择适应了当地政府的发展需要,与当地政府的战略紧密结合。
四川保监局结合眉山市政府“建设西部生态奶业大市”的发展战略,和眉山市政府联合在当地开展奶牛保险试点工作。2004年5月到2006年10月底的两年多的时间,眉山市累计承保奶牛10294头,占适龄奶牛的34.4%,向奶农提供了6000多万元的风险保障。在保险责任期间,死亡奶牛503头,保险公司直接赔款207.76万元,[10]减轻了农民的损失,调动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有力地保证了眉山市“以奶牛业带动经济发展”战略决策的实现。现在,眉山市政府又启动了新一轮的奶牛保险试点工作,计划逐步扩大奶牛保险承保面。眉山市奶牛保险试点取得成效,主要是因为奶牛保险项目的选择与当地政府的发展战略相吻合,具有很强的区域优势和时代优势,得到了眉山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农民的积极参与。其中眉山市政府更是参与了奶牛养殖保险的全部过程,并在制定政策、组织协调、领导机构设置和财政支持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确保了奶牛养殖保险的规模。
资阳市生猪保险试点也是在资阳市政府提出“千万山羊生猪外向型产业互动工程”战略的前提下开展起来的。由于生猪保险与政府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资阳市政府在开展生猪保险的试点工作中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在宣传动员、组织协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资阳市政府就农业保险多次召集相关部门进行专题研究,成立发展农业保险的领导机构,与保险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各项制度,实行“一把手”工程,督促各级领导落实各项保证措施。截止2006年7月,全市承保生猪13.2万头,提供风险保障5300万元。2006年9月,资阳市突发生猪传染性疫病,保险公司积极参与疫病控制,加快理赔速度,赔付死亡生猪113头,共计31640元,[11]有效地弥补了养猪农民的经济损失。正是因为保险项目的选择适应了地方政府发展的需要,眉山和资阳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才能够开展起来,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因此,发展农业保险应该考虑要与当地政府的发展战略相结合,选择重点行业的险种经营,以便争取政府的财政支持和优质资源支持。这样做,既可以缓解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的亏损压力,增强其经营农业保险的信心;又能够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参保投保的积极性,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国保监会.中国保险市场2004年经营状况分析[M].北京:中国保险统计年鉴,2005.
[2] 中国经济年鉴编审委员会.保险市场[M].北京:中国经济年鉴,2006.
[3]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编.1-2人口数及构成,11-31历年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基本情况,11-41分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情况[M].北京: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5.
[4]孙继祥,崔庆金.山东农业保险发展的问题与出路[N].中国保险报营销周刊,2007-04-11.
[5]张 咏.论农业保险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保险研究,2006(4).
[6]朱 蓓,张天西.农业保险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纵横,2005(5).
[7]sc.省略/htmlnew/gov files/
[8]曾玉珍.国外农业保险成功经验对构建中国农业保险模式的启示[J].世界农业,2006(1).
[9]仝春建.浙江政策性农险试点正式扩面[N].中国保险报,2007-04-16.
[10]魏 琳.对四川省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调查与思考[J].西南金融,2006(5).
[12]任 丁,左志强.建言四川农业保险[J].四川省情,2005(6).
农业公司年度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8月个人工作总结
八月工作中不尽如人意,在这里既对自己前段时间工作批评,也是反省,总结如何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亡羊补牢争取在日后的工作中能有好的表现。
这个月未完成月初所计划的一万块钱的订单任务,主要原因还在于日常工作中所积累的意向客户不足,数量不够。而造成这个原因的根本问题还是在于我自身对工作的懈怠,缺少敢打敢拼、坚持不懈的精神。记得在学生时代,老师经常会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风雨之后见彩虹。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奇迹总是会留给有准备的人,付出的终究会收获,需要的或许仅仅是一个机会还有一些时间。
我深知电话销售是一个工作非常繁杂、任务比较重的工作。作为电子商务员,不论在工作安排还是在处理问题时,都得慎重考虑,做到能独挡一面,所有这些都是电子商务代表不可推卸的职责。要做一名合格的电话营销员,首先要熟悉业务知识,进入角色。有一定的承受压力能力,勤奋努力,一步一个脚印,注意细节问题。其次是认真对待本职工作和领导交办的每一件事。认真对待,及时办理,不拖延、不误事、不敷衍。
做为一名合格的销售人员首先要对自己所售产品非常熟悉了解,了解自己产品的优点与缺点,适合哪些行业,客户群体是哪些,才能更好的向客户展示自己与产品的专业性,才能迎得客户的关注与信任。所以我必须要大量学习产品的相关知识及销售人员的相关知识,才能在市场的不断发展变化中,不被淘汰,而我们所做的工作也在随时代的不断变化而变化,要适应工作需要,唯一的方式就是加强学习。
希望公司九月份业绩蒸蒸日上,希望我的努力能换来收获,业绩能取得稳定的进步,工资能够不断提高,能够过上更加幸福快乐的生活。
8月个人工作总结
8月7日报到会过去一个多月了,在这一个月里,我主要是学习了党中央关于农村的一些文件,莘县科学发展观网站,争先创优的学习材料,大学生村官报的内容。同时,我还走访了一些在乡镇工作的亲戚朋友,了解了农村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
在这一个月之中,谈不上工作,主要是思想、学习上的一些总结。
在思想上,我对村官这个职业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一是要转换角色,正确定位。离开大学校园进入社会走上新的工作岗位,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角色的转换问题,明白自己已不再是学生,而是走进农村与农民亲密接触,为农业、农民服务的一名村官。首先给自己的工作,所处的环境作出了正确的定位。 二是要深入了解村、社情况。大学生村官是农村最基层的服务者,一定要对农村有较深的了解。三是要不折不扣执行国家惠农政策。党在农村的富民惠民政策体现出对农民的关爱,为让惠农政策在农村实施好,不打折扣,真正做到富农惠农。四是要摆正位置,做好领导的助手。作为大学生村官,要摆正自己在组织中的位置,听从领导的安排。
在学习上,要时刻关注党中央的最新精神,时刻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同时,对最新的科技资讯要有敏锐的嗅觉,因为农村最缺少的就是科技。
8月个人工作总结
准确的统计信息是公司领导正确决策的基础,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就无法准确反映公司经济运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也就无法对经济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不能按照统计部门的要求保质保量按时报送。八月来,公司领导高度重视统计工作,配备得当人员,相关部门配合顺畅有序,公司的统计工作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八月统计工作总结如下:
(一)公司在统计体制改革、人员力量配备、经费保障等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增加了统计工作人员,健全完善了统计工作体系,进一步夯实了统计基础建设,确保统计数据源头的工作质量。指定公司领导主抓统计工作,制定了《财务信息采集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财务报告编制管理办法》等与统计工作有关的规章制度,为做好统计工作保驾护航。
(二)扎实做好统计基层基础工作。
围绕“人员专职化、台账规范化、管理制度化、调查法制化、手段现代化、经费有保障”的“五化一有”目标,夯实统计基础工作。各统计部门均具备独立的办公场所,同时配备了优良的微机、打印机、办公桌椅等,确保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逐步完善统计工作考核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理顺了原始记录和统计台帐、统计报表信息使用、数据审核等流程;建立了统计资料归档及保密措施。
(三)按时完成统计工作。
公司严格执行国家统计报表制度,统计人员认真学习《统计法》和统计报表有关的规章制度,虚心向统计局有关领导专家学习,积极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系统地调查研究,对待每一个统计数字和统计调查分析,严肃认真,确保统计数据的质量,及时收集、掌握重要经济指标,通过静态和动态、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充分反映公司的经济运行态势,提高统计分析的水平,为促进公司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和公司领导经营决策、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公司领导严格要求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核心所在,公司坚持实事求是,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努力提高各部门的数据质量,规范基础工作,确保源头数据真实有效。统计报表有关数据直接从公司原始记录、统计台账、会计报表中取得,报表数据和有关记录项目能够保持一致,保证统计报表资料的真实完整。
(五)公司重视统计资料管理工作,报表档案管理科学化。
公司按照统计信息化的要求,运用计算机处理企业统计数据的采集、汇总、分析和上报工作。每年结合企业的现实情况,完善各项档案管理制度,制定档案管理考核规定,统计台账分门别类地进行登记、整理,年终汇总表册存档,坚持从严规范、从细抓起,狠抓档案的归档率、完整率、准确率,加大考核力度。在档案资料的接收、借阅复制工作中,严格遵守档案的保密制度、交接制度和借阅利用制度,认真做好收存、借阅登记。
(六)加强统计知识学习,全面提升人员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