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运维培训心得体会十篇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变电运维培训心得体会十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变电运维培训心得体会篇1
根据“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中“大检修”的要求,运行及检修专业的工作模式将发生较大改变。由于电网整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力资源成本的显著提高,电网检修模式将转变到以状态检修为基础,以设备全寿命全周期管理为抓手的动态检修模式,这就要求员工不但要懂得变电设备的维护检修,还要求员工能够进行倒闸操作以及做好相关安全措施。创立新型培训模式,培养运维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建立基于运维一体化的大检修模式势在必行。
运维一体化培训模式的提出
运维一体化培训“234”模式的概念
为更好开展运维一体化培训创新工作,特提出“234”模式,其中:“2”是指部门培训管理一体化、班组培训管理一体化的“两化”管理;“3”是指培训的三个阶段,分别为岗前培训、试点研究、岗位技能提升;“4”是指培训的四个步骤,分别为跟班学习、业务帮带、班组实践和试点带动、学习团队提升弱项业务。
运维一体化培训的策略
分析现有体制下运行、检修人员的知识结构,优化培训管理模式,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以技能实训基地为依托,分阶段开展运维及检修人员技能培训;通过运维人员跟班学习、业务帮带、班组实践等步骤,提高运维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建立试点,以点带面,稳步推进“运维一体化”体系建设。
运维一体化培训的范围和目标
以变电运行及检修人员为培养对象,强化运维、检修人员的理论知识以及实际技能操作培训,改变运行、检修专业人员的传统工作模式,通过两化三阶段四步骤的“234”培训模式,培养具有运行和维护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全面推进“大检修”的落地,为“三集五大”体系的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资源和智力保障。
运维一体化培训的指标体系
建立两化三阶段四步骤的“234”培训创新模式,培养运维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构建运维人员现场培训考核体系,切实提高人员知识和技能水平;制定现场培训的评估反馈体系,确保培训取得成效。
运维一体化培训模式的具体实施
工作流程
具体培训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培训模式的实施
(1)优化培训组织模式,实现“两化”管理。部门培训管理一体化:将变电运行、维护性检修培训业务统一纳入变电运维中心,在部门管理层面实施运维一体化培训的统一组织。班组培训管理一体化:在变电运维站内将运行和维护的培训职能归属同一班组,实现班组层面运维一体化培训的统一实施。
通过部门和班组两个管理层面分别统一和实施运维一体化培训,让员工有序进行现场实践培训,达到快速培养既熟悉变电运行业务又掌握C、D类检修维护的技能人才。
(2)创新技能培训三阶段四步骤的过程管理,快速培养运维人才。
①第一阶段:运维人员岗前培训――对运维人员开展以检修基本技能、安全知识、操作规程为主要内容的岗前培训。
第1步:分批次开展运维人员跟班学习,每批次分别从各变电运维站安排1-2人到检修班组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跟班学习。采用“师带徒”的“一对一”帮带、组建学习型技能攻关团队等形式,检修部门为跟班学习人员制定“培训计划安排表”,详细安排每个培训阶段的学习安排,并为每位跟班人员安排一位师傅,签订师徒协议,师傅负责每个培训项目作业卡编制以及作业卡内容理论讲解培训、现场实际技能操作培训,在每个培训项目完成后对所带徒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个培训项目的学习。每个检修班组的师带徒成绩纳入班组月度培训统计。修试中心负责提取每对帮带人员技能难点,由本批次人员组成学习型团队,对技能难点进行技术攻关,由运检部相应专责组织对学习型团队进行技能考问或考核,实行逐个过关考试。
第2步:以业务帮带为手段,开展全体检修人员和运维人员培训。在跟班学习的基础上建立运维人员C、D类检修单元制、模块化培训课程。参加检修班组跟班学习的两名变电运维人员,培训结束后,负责对本运维站其余人员C、D类检修维护项目110个单元制、模块化课程的培训,通过单元制、模块化培训后,开展每个项目考核,直到使每位变电运维人员均能掌握C、D类检修维护工作内容。
变电运维中心组织对从检修试验中心抽调至变电维护班的人员进行变电运行业务的现场培训,现场培训内容包括各级调度规程、安规、两票实施细则、变电站运行基本知识、倒闸操作技能等,并指定正值以上人员与变电维护班人员签订师徒培训协议,并严格按照明细表的培训内容及完成时限进行培训,使检修人员逐步掌握变电设备巡视、倒闸操作技能。达到变电站副值班员水平后,由变电运维中心组织考试,并经人资部确认相应任职资格。同时,变电维护班人员对运维人员进行维护性检修业务培训,包括理论知识、现场技能等。
②第二阶段:建立试点研究,以点带面。
第3步:以班组为单位,通过试点带动,开展技能实践。国网泉州供电公司以清运维站为现场培训的试点,从检修试验中心抽调6名检修工作负责人(一次专业2人、二次专业2人、试验专业2人),加上清运维站原值班人员24人,共30人成立变电维护班,与清运维站合署办公,归属变电运维中心管辖;变电维护班人员会同清运维站运维人员,共同开展清运维站所管辖10个变电站(5个220kV站、5个110kV站)的110项单元制运维一体化维护性检修项目等业务。变电维护班开展维护性检修工作时,由检修人员担任工作负责人,由运维站人员担任工作班成员,开展倒闸操作时,由变电人员担任工作监护人,检修人员担任操作人员,通过交叉实践培训,以工作带培训,促进检修及运行专业相互融合。
其余各运维站同其组建帮带关系,由清运维站带动其它运维站人员的110项检修维护项目的单元制培训,通过以点带面的帮带培训,全面促成运维业务的开展。
③第三阶段:岗位技能提升――重点攻克运维、检修人员知识及技能的薄弱环节。
第4步:建立帮带团队,开展业务能力提升培训。根据清运维站的实际运行情况,梳理运维、检修人员在运维体系工作中的业务薄弱项目,建立“专责(运检)+专业人员(检修)+运维人员”分专业团队帮带队伍,对变电维护班人员开展业务能力提升培训。
集中授课:采取“每周、每月”集中授课的方式,由专责和专业人员每月汇编典型运维消缺项目案例库,对团队内运维人员开展理论和业务技能培训提升专项活动。利用变电检修实训基地,各专业团队分批次到检修基地开展部分维护性检修项目的实战演练。结合现场缺陷处理,开展省公司2013年82项运维一体化维护性检修项目实战演练。
专项培训后通过组织各运维人员对移交业务逐项进行业务技能考核和资格考试,同时将考核情况列入运维人员晋升和岗位级别薪金上调的主要依据。按计划,周期性调整各变电运维站人员到运维站,继续深入学习掌握110项运维一体化维护性检修项目内容。
构建现场培训考核体系
(1)现场培训激励政策。现场培训过程中,以“月”为单位,由各供电公司专业部室组成考核小组,对培训学员进行月度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月度培训计划中所列的理论知识及实际技能操作,对于连续3个月考核优秀者,按个人年度绩效+1分嘉奖;2次优秀,1次良好者,按个人年度绩效加0.5分嘉奖;考核1次不合格年度绩效扣0.5分。对每一位参与现场培训授课的人员,根据国网公司、国网福建电力等有关教育培训经费管理规定,发放授课津贴。
(2)优秀“师带徒”团队评选。成立评选小组:现场培训结束后,各供电公司人力资源部牵头,运维检修部主要领导共同组成评选小组,负责运维一体化现场培训优秀“师带徒”团队的评选工作。
评选方式:由评选小组根据培训学员的月度考核成绩,以及班组、部门评价意见,选出培训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师带徒”帮带团队,各供电公司人力资源部颁发“优秀师带徒”证书。结果应用:获得优秀“师带徒”的帮带团队,优先推荐参与部门年度评先评优,且“师傅”在兼职教师选聘上享有优先权。
制定现场培训的评估反馈体系
(1)成立培训沟通反馈小组。各变电运维中心、检修试验中心以及人力资源部共同组成培训沟通反馈小组,负责制定现场培训方案、政策,组织、协调现场培训事宜。
(2)评估反馈方式。现场培训过程中,“师傅”负责以“月”为单位,填写《师徒协议跟踪监督卡》,每月反馈上个月的培训情况至沟通反馈小组处;
培训沟通反馈小组根据每月帮带团队反馈的月度培训及考核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形成月度培训报告,根据报告分析结果,调整下一个月的培训计划。
运维一体化培训的评估与改进
运维一体化培训的评估方法
在“两化三阶段四步”的培训过程中,定期对每个培训阶段成果进行总结分析,检查参培人员的知识及技能提升情况,由专业部室领导对培训人员及参培人员分别进行访谈,了解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难点,总结出经验,用于下一阶段的培训。
在试点实践过程中,每月定期评估生产运行各项指标,评估运维一体化建设对生产运行的改善成果。
运维一体化培训的改进
针对运维一体化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利用变电检修实训基地,对运维人员开展设备结构、原理、检修工艺培训,同时将运维人员送到厂家,开展厂家带客户培训,全面提升运维人员技术水平。
组织调度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运维人员开展不同负荷潮流、运行方式下电网运行的特点,同时开展操作票填写,促进操作票填写的正确性。
开展技术规程、技术标准专场培训,由省公司相关专家担任讲师,开展技术规程和标准培训与讨论,推动规程标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运维一体化培训的开展成效
精简人员及用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变电运维一体化的工作模式使变电运行人员从所辖变电站的运行维护、倒闸操作、事故及异常处理、设备巡视、设备定期试验轮换等运行管理工作,转变为变电站的运行维护、倒闸操作、事故及异常处理、设备巡视、设备定期试验轮换、一次设备维护性检修、二次设备维护性检修等工作。检修人员从过去的只管检修、消缺,转变为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掌握运行维护、倒闸操作、设备巡视等,使运维人员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极大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以一个常规缺陷的处理为例,需经过:在巡视、试验、检查中发现设备缺陷进行记录(分析、分类后)审核(批)汇报2名运行人员进行设备停电操作2-3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电保护或一次设备消缺处理运行人员验收”等最少6个流程步骤,实行运维一体后,变电运维人员仅需经过“在巡视、试验、检查中发现缺陷进行记录(分析、分类后)审核(批)汇报进行现场处理”4个工作流程即可完成整个缺陷处理工作,极大地提高了人员的工作效率,实施专业管理前后流程的优化对比如图2所示。
缩短停电时间,提升生产效率
变电运维培训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运维一体化;分析;培训;实践;发展
作者简介:罗艳娟(1972-),女,云南大理人,湖南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副教授;周宏宇(1981-),男,湖南长沙人,湖南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工程师。(湖南 长沙 410004)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162-02
我国电力系统安全生产多年来形成了分工明确的发、输、变、配、调五大专业。而变电专业又发展为变电运行与变电检修专业。变电运行是供电企业主要的生产运行单位之一,担负着变电站日常运行管理工作,[1]而变电检修[2]是维持电力系统正常工作运行的重要前提条件,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工作最基本的保证。所谓变电运行人员主要指的是变电站设备的运行巡视、倒闸操作与事故应急处置人员。而变电检修人员是指从事变电设备维护与检修的专业人员。对应着变电运行与检修两个专业,各地有着相应的劳动组织构进行管理,并按照以上两个专业分别从安全工作规程、运行规程、检修规程、调度规程等多方面形成了完整的安全生产制度体系,相互合作、相互监督,为保障快速发展的电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国家电网公司在构建“大运行、大检修”体系中提出在电网变电生产作业中实施“运行维护一体化”(简称运维一体化)。[3]所谓运维一体化,[4]就是改变传统由运行人员进行设备巡视和现场操作、由检修人员进行维护检修的这种专业分工协作的生产组织方式,将设备巡视、现场操作、维护(C、D类检修)业务和运行检修人员进行重组整合,按照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逐步推行运维一体化管理。运维一体化有效整合了倒闸操作、设备巡视、运行类维护及维护类检修工作,成功地提高了效率,增加了效益。[5]
一、国内外变电运行与检修模式分析
发达国家电网企业生产管理方式与我国有着很大的不同,通过对澳大利亚越网公司、英国国家电网公司、新加坡新能源电网公司等国际先进的电网公司调研发现,这些公司普遍建立了扁平化的设备运维组织体系,电网运行实行集中监控,设备运行和维护工作合一,设备专项检修工作实现社会化,电网企业生产核心业务精简而高效。
我国电力系统形成的现有变电运行与检修分开的模式与我国历史发展的国情是相适应的,主要是历史上我国电网基础薄弱,设备落后,自动化程度较低,运行倒闸操作频繁,生产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高技能人员缺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我国电网有了较大的发展,2010年全社会用电量达到4.2万亿千瓦·时,是1980年的14倍。总装机容量达到9.66亿千瓦,是1980年的14.6倍。改革开放以来变电容量的飞速发展带给变电专业的深刻影响令人关注,值得深入研究。
二、我国电力系统运维管理面临的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系统变电专业面临的发展与变化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变电站数量大量增加。据初步估算,近年来我国电力系统35千伏变电站数量达到了25000座以上。二是变电站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有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35千伏及以上具备无人值班条件的综合自动化变电站比率超过80%,而且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建设的推进,这一数字还在迅速提升。三是变电设备的制造运行水平显著提升。主要变电设备的平均使用寿命从过去的不足10年提升到20~30年,变电设备可用系数也达到99.9%以上。四是变电人员文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但技能水平仍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电网需求。近年来新进电力系统的变电人员原始学历都在本科及以上,大学生比例高达70%以上,但由于变电站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变电设备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我国传统的高校教育内容与模式难以适应电力系统对工作技能的需求。五是变电运行人员数量普遍紧张。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变电站人均运行人员数量不足3人,一些企业反馈变电运行人员严重不足的比例高达78%以上。综合以上分析,随着我国电网的快速发展,我国主要电网企业现有的变电运行与检修分开电力运维管理模式从人力资源角度分析,员工的人数与业务素质等方面均不能满足需要,但基本的文化程度是具备各类技能提升的基础,必须通过进一步提高变电站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进运维一体化的管理提高劳动效率,同时借助社会化力量,缓解人力资源矛盾。
三、变电运维一体化的思路、目标与原则
有资料显示,未来20年我国用电需求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研究表明到2015年、2020年和2030年,我国最大用电负荷将达到10亿千瓦、14亿千瓦、19亿千瓦,分别相当于2010年的1.5倍、2.1倍、3倍,期间变电容量将继续大幅度增长,因此变电专业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变电运维一体化的基本思路是改变原先由运行人员进行设备巡视和现场操作、检修人员进行维护检修的传统生产组织方式,对运行、检修人员进行重组整合,用2~3年时间逐步实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司80%的运维单位由变电运维班(站)统一负责实施设备巡视、倒闸操作、带电检测、维护性检修业务,以提升变电运维工作效率。并确立了“确保安全,稳步推进;培训先行,素质提升;合理引导,激励保障”的工作原则。以上变电运维一体化的思路、目标与原则无疑是积极主动的,将有利于国家电网迅速适应快速发展的电网需求,创造先进的变电运维管理模式,大大提升我国电力系统的劳动生产效率,值得相关电力企业借鉴。
四、变电运维一体化培训的主要任务与内容研究
近年来,我国电力系统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主要分为有人值班和无人值班模式。随着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水平及智能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无人值班的比例将高达90%以上。变电运行的模式大部分也已由有人值班变化为一个维操队负责多个无人值班变电站区域集中运维管理模式。实施运维一体化变革的主要内容首先是调整专业管理模式,在现有区域维操队的基础上调整充实现有的检修人员,形成运维一体化的运维班组,按照能力的发展逐步实施运行与维护一体化各项生产任务。而现有的模式是一项生产任务,首先是运行人员完成倒闸操作,然后交由检修人员实施检修工作。因此变电运维一体化培训的主要任务是对原有的运行人员开展变电检修技能培训,对原有的检修人员开展变电运行技能的培训。需要指出的,受制于变电运维人员的基本素质与主要精力限制,所谓变电检修技能的培训主要指维护性检修技能的培训。所谓维护性检修指无需使用大型装备,不涉及复杂停电及安全措施,不涉及设备整体或重要部件更换、设备大范围拆卸及带电作业的C、D类(传统意义上的小修)一次设备检修工作和不涉及二次回路改动、设备功能校验以及专业性较强的故障异常处理等二次设备检修工作。而专业化的检修(大修改造类)则需要通过专业化的检修队伍来完成,专业化的检修队伍来源于电力系统内部专业化的综合检修机构及社会化的各大设备类型厂商。通过以上的变革形成了我国电力系统变电运维一体化、检修专业化的新型劳动组织模式,必将大大提高我国电力安全生产的专业化与精益化管理水平,满足我国电力系统特别是电网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
五、变电运维一体化培训实践经验
变电运维一体化主要思路、目标、原则及任务的提出确定了变电运维一体培训的主体内容。据了解,国家电网公司湖南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主动适应运维一体化发展的需要,从500千伏超高压变电站开始,多年前就开展了无人值班改造、变电运维一体的劳动组织模式创新与主要内容的理论与实训等实质上的探索、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和良好效益,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适应湖南主电网的快速发展。总结运维一体的培训,其主要内容包括四大部分。一是带电检测部分,主要掌握红外测试、主变铁芯接地电流测试、SF6电气设备气体检漏等专业知识与技能。二是一次检修部分。主要掌握断路器、隔离开关、变压器及辅助设备、漏电保安器等一次设备检测与维护知识与技能。三是二次检修部分,主要掌握继电保护基础知识、各类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定值修改、保护装置程序升级与更新、故障录波装置的操作与维护以及二次专业化特巡等专业知识与技能。三是变电运行部分,主要掌握倒闸操作、设备巡视、事故异常及处理等专业知识与技能。
通过几年的实践,总结变电运维一体的推广过程中培训工作所获得的主要经验如下:一是运维一体化的开展可以大大提升企业劳动生产率。二是运维一体化顺利实施的关键是要确定运维一体的主要任务与核心工作内容和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三是进行运检双能的培训。把过去检修专业人员培训成为运维一体化专业人员的难度要比预想得要低。运行人员经过培训也能迅速掌握维护性检修技能。四是经过运检双能培训后将原运行人员和检修人员按适当比例编在同一运维班组工作,通过结对子、互帮互学提高人员技能水平。五是确定运维人员技能等级。在人力资源配置上重新定义岗位工种,综合原变电站值班员、变电检修、继电保护专业岗位技能要求,设立一至六级“运维工”工种,确定能力规范和岗位岗级。六是运维一体化培训的难点是熟悉各类运行与检修的制度要求,并养成很好的工作习惯。七是在一些快速发展地区,因基建投产或设备改造导致倒闸操作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受人员精力影响,继续维持运行与检修专业独立设置的模式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各地区因按照差异化原则推进运维一体化工作。
六、变电运维一体化发展展望
要迅速建立运维一体化的生产组织模式需要从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电网发展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展望变电运维一体化的发展,须着力开展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要快速提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与智能水平,提高调度远方操作能力,大力运用计算机程序化操作、一键式操作等技术手段把运行人员从繁重的倒闸操作任务与高风险的防误操作中解放出来,为快速推进运维一体化提供技术保障;二是要建立运维一体化专业发展规划,确立运维一体化专业技能发展的方向,特别是逐步要将简单的维护检修能力发展为具备有较高级的设备状态诊断与检修消缺能力;三是开展运维一体的专家队伍建设,建立运维一体的多层次技能等级标准,并建立起技能等级标准与不同复杂程度的运维一体任务之间的关系,稳步推进运维一体化向更高技术层面发展;四是修改完善现有变电运行与检修管理规程与制度,从制度层面上支持和规范运维一体化的健康发展;五是开展针对性的运维一体化模块化培训,满足现有转岗人员与新进人员的培训需求,并支撑运维技能等级标准的发展与完善。
七、结束语
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满足电力系统安全生产需要的人力资源将进一步紧张。变电运维作为电力系统核心专业,技术要求高,知识要求广、工作作风要求严,其承担的任务将更加重要,必将成为保障我国电力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宏,张怡.供电企业变电运行专业培训过程中的认识和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15).
[2]马野.浅谈变电检修中存在的问题[J].科技与企业,2011,(8).
[3]张彩友,丁一岷,冯华.关于开展变电设备运维一体化的认识与思考[J].浙江电力,2011,(3).
变电运维培训心得体会篇3
论文摘要:阐述了变电仿真培训如何针对不同层次培训对象采用相应的培训方案,指出现有的变电仿真培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论文关键词:变电运行;仿真;培训
随着电网的迅猛发展,迫切要求电力职工具有更高的技能水平和业务素质,职工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电网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而变电运行岗位是供电企业中最重要的生产岗位之一,直接关系到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变电运行人员责任重大,技能水平要求高,培训需求迫切。变电仿真培训是对变电运行人员进行的各类技术培训中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仿真变电站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仿真技术及多媒体技术,根据变电站一、二次设备及接线进行设计,为受培训学员提供一个近似的变电站工作平台。培训学员可以在仿真设备上进行相应的操作,使他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变电运行技术技能得到迅速的提高。因此,目前仿真培训已成为变电运行人员取证、复审、考核、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技能竞赛等首选的手段和工具。
一、变电仿真培训分类
电力培训中心开展多层次的变电仿真培训,提高全体变电运行人员操作技能水平和事故处理能力。根据现有的仿真系统培训目标的定位,培训对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岗位取证培训
岗位取证培训主要分为上岗取证培训和已取到上岗证的员工定期复审轮训两大类。
上岗取证培训的人员,目前主要是新进员工,他们从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学校到实际的工作岗位,其跨度相当大。他们具有一定的电气理论知识,但实践经验缺乏,仿真培训将为这种跨越提供成功的对接。上岗取证培训,主要学习调度规程、倒闸操作规程,编写相对简单的倒闸操作票并根据操作票进行规范化的倒闸操作训练、设备的巡视及进行相对简单的事故分析判断和处理,为他们快速胜任变电运行工作搭建良好的平台。
对于取证员工的培训主要以讲授、示范和操作训练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为主。
2.岗位复审培训
已取到上岗证的员工每三年参加一次复审培训,他们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复审培训则以新版或新修订的与变电运行相关的规程、规定中新修订条款为内容进行宣贯,开展省调年度继电保护整定方案及运行规定要点及反措宣贯、“四新”技术在系统中的应用的介绍和变电运行典型事故案例分析判断和处理、现场运行经验交流研讨。使受训的运行人员不仅温故而知新,而且达到更上一层楼的效果。
对于复审员工的培训主要以讲座、讨论交流、分析判断处理为主并辅以必要的技术讲解。
3.职业技能鉴定前的培训和鉴定
以职业技能鉴定促进运行人员运行技术技能的提升,仿真站为将要参加技能鉴定的人员提供了事故分析判断和处理的训练及技能鉴定的平台。帮助参加技能鉴定的人员较系统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熟悉各种事故和故障的现象、特点、分析判断和处理的方法,快速提高他们的技术技能水平和心理素质。仿真站的应用使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4.班组长及以上人员的培训
随着电网的快速发展,新设备、新技术不断地在变电站中进行推广和运用,新规程规定的不断实施,使变电运行人员,特别是变电运行班组长及以上人员面临着不断进行知识更新的需求。开展事故预想并进行危险点分析和预控,推广执行任务令,二次回路操作规定,典型事故处理,大二次、调控一体化信号的分析处理,智能变电站一、二次设备,安全管理培训,撰写专业技术、管理论文或总结(心得),以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5.技能竞赛前集训和竞赛
为提高变电运行人员学习技术技能的积极性,相关部门会定期地组织各种形式的技术技能竞赛,通过竞赛推动了运行人员技术技能水平的提高,营造出“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而仿真站是选拔参赛选手和赛前集训及竞赛的最好场所。近年来的这类比赛均在仿真站进行,因此以竞赛为目的的仿真训练比以提高运行技术技能水平为目的的仿真培训更具针对性。改变了过去由于变电站操作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技能竞赛考试只能“纸上谈兵”的局面。
二、变电仿真培训存在的问题
1.仿真系统的仿真能力还不尽如人意
(1)硬仿真变电站。采用数学—物理模拟的硬仿真变电站受不可更改的模拟盘结构的限制,只能是一个相对典型的变电站界面,与综合自动化变电站培训软仿真系统比较,主要是直观性好,使用操作方便。但可扩充性差,而且不具备远程培训的功能,目前已经被淘汰了。
(2)综合自动化变电站软仿真系统。可扩充性较好,而且具备远程培训的功能,使用操作方便,系统反应速度较快,分组操作互不影响,但组内操作互相影响。异常情况仿真能力不足。
(3)三维变电站软仿真系统。是集控模式变电站仿真系统,与综合自动化变电站软仿真系统比较,主要是按照设备实物进行三维建模,形象逼真,具有较完善的变电站设备巡视功能。多人同时训练、互不影响。异常情况仿真能力有所提升,但设备异常等仿真方面与现场实际情况相比仍然存在较多的差异。三维操作复杂,系统反应速度慢,对于年龄偏大、计算机“玩得”不是很熟练的学员,在仿真系统使用操作上造成较大的困难。
(4)集控站仿真系统(调控一体化仿真系统)。是在集控模式仿真变电站上发展起来的,是仿真一个地区或省网部分地区的若干个变电站组成假想的电网,潮流和计算精度均存在问题。而且仿真集控站难以跟上电网发展的需求,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仿真系统与变电运行人员真正面对的工作环境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集控站运行人员在监盘、事故处理的训练上针对性虽然有所提升,但还是难以做到尽善尽美。
2.工学矛盾突出
由于电网迅猛发展,变电站也愈来愈多,运行人员总人数却不增反减。由于各供电企业实施少人值班、减人增效、减少培训成本等措施,执行定岗定编,一个萝卜一个坑,因此抽调已经定岗的运行人员脱产学习,有一定的困难,工学矛盾相当突出。
3.对资深学员培训缺乏经验
目前的变电仿真培训主要是取证与复审两大类,对这两类培训无论是培训内容还是培训方法都是比较成熟的。但对资深人员的培训,如:变电运行班组长及以上人员的培训或技师、高级技师鉴定前的培训目前还比较缺乏经验,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
三、对策
我们应客观地对待变电仿真培训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根据培训中心实际情况,扬长避短,突出重点,注重变电运行人员关键技术、关键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并且采取以下的措施。
1.进一步发展与提升仿真变电站功能,确保仿真的正确性、易维护性、易扩充性
仿真系统应具备操作简单、易于修改,便于维护的功能。用户可在使用过程中,按照各自变电站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修改,使其更贴近实际运行中的变电站。同时还应提供与现场正在运行的电力系统相连接的接口,即可获取现场的实时数据,使仿真系统的基础数据更真实可信,尽可能地使仿真系统与现场保持一致性。
2.仿真系统的仿真水平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三维操作的便捷性,提升系统的反应速度
操作的便捷和系统反应快速,可以让培训的学员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提升专业技能上。另外,变电仿真系统不是建得愈多愈好,建得再多,也不能仿真系统内的所有变电站。关键在于能仿真系统内变电站的主要类型,关键在于完善,建一个站是一个站,每个站都能派上一个站的用场。否则,不仅浪费了精力,而且浪费了财富。
3.软仿真变电站完全采用软件的形式实现,具有完善的远程培训功能
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依托电力系统局域网的技术平台,进行远程培训。目前远程培训主要是针对已取到上岗证的员工定期复审轮训,因为这部分员工的工学矛盾特别突出。
4.在教学内容上,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和适度的超前性原则
培训教师必须深入各供电企业调研培训需求,找出各层次尤其是高层次学员迫切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取最新技术设备信息,分析整理制作成课件后作为培训的内容。例如: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各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的实施,地区调度控制中心监控人员(由原来的运行人员抽调来的)急需进行岗位培训。培训中心主动适应电网发展的需求,通过调研后确定培训的内容为:主要设备典型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的配置、动作条件及配合;地区调度控制中心信号类型、分类原则、分析处理;电网的理论知识;电网的倒闸操作和电网的事故处理等。从去年开始举办了十多期地区调度控制中心监控人员上岗取证培训班,使监控人员技能水平迅速提升,快速适应新岗位的要求。
变电运维培训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综采维修电工;有效;培训
采煤综合机械化程度的迅速提高,机电设备装机容量的不断增大以及新产品、新技术快速广泛的应用,无不推动煤矿机电设备的更新换代。新形势下,加快煤矿职工使用、维护先进综采机电设备的进程,做好综采维修电工的有效培训显得尤为重要。结合笔者近五年来的培训实践,就当前综采维修电工的有效培训,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增强培训认识,提高参训积极性
培训是让员工认识自己、提高自己,挖掘自身潜能,提升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会将培训的客观需求转化为学员的主观意愿。当前参训学员大多渴求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技能,他们对培训有正确的认识,学习积极性较高。
怎样保持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培训教师能否真正满足他们的培训需求是关键。如有学员提问,晶闸管在软启动中有何作用?教师要让职工明白什么是异步电动机的软启动,异步电动机软启动有什么意义,晶闸管有何工作特性,晶闸管怎样实现异步电动机的软启动。只有重视对学员疑问的解答,他们的学习热情才会有增无减。
当然也有个别学员是为获取资格证而被动学习,他们对培训有排斥心理。培训教师不应轻视这些学员,要尊重他们,主动与他们沟通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与需求,同时调整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法,让学员能深刻体会到专业知识在工作领域中的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如有学员一开始就问:“老师,怎样短接甩掉开关保护,以保证生产。”培训教师首先应让职工认识到供电保护在安全用电、预防各类电气事故中的重要性;其次,由于智能型真空开关更新较快,应让职工逐步弄清所使用开关的保护回路、控制回路电气原理及二者间的关系。这样,他们掌握了新技术,甩保护的错误想法会自然消失,同时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结合学员工作实际,优化培训内容
我们的培训对象是矿井生产一线职工。培训是以学员胜任工作,并获得任职资格为目标的综合安全技术培训。由于电工电子新产品、新技术在综采电气设备中应用较快,综采电工知识技能显得较薄弱。对于综采电工的安全技术培训,既要传承基础理论知识,又要介绍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力争让学员短期内学到更多更实用的知识,培训教师必须提前研读教材,精心选排培训内容、培训资料。
例如:对于已有实践经验的综采电工进行培训时,由于他们对通用的安全基础知识比较熟悉,培训应侧重于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对于综采工作面的供电安全、供电保护、电气设备防爆、电缆的使用维护稍作复习强化即可;对于综采工作面常用防爆电气设备,以教材所举典型设备如BGP9L-6型高压防爆配电装置、KBZ-400/1140型防爆真空智能馈电、QJZ-4*315/1140型防爆兼本质安全型真空组合开关、MG400/985-WD采煤机电控系统等为例进行结构原理、操作维护、故障分析的系统学习。其中以电气原理为难点突破,运用原理解析实际接线及故障分析为重点,同时介绍晶闸管调压软启动、逆变、变频调速、PLC可编程控制等新知识、新技术。另外还要结合矿区实际使用综采电气设备如甘肃容和的KBZ-400/1140型、浙江电光的BKD16-400Z/1140型矿用隔爆智能真空馈电、QJR-250/1140型矿用隔爆兼本安型真空交流软启动器、MG2*160/710-AWD型交流电牵引采煤机的电控系统等有针对性地进行电气原理解析。
三、灵活选用培训方法,保证培训效果
考虑职工长期从事实践工作,对理论知识较生疏,而对实践环节感兴趣的认知特点,培训时应灵活选用培训方法,保证培训效果。
1.启发式
成人培训有成功的工作经验和明确的培训目标,希望得到肯定和认同。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培训内容就易于被接受。如电工基础中电路基本定律-欧姆定律的学习,听起来深奥抽象,但如果要问学员“电动机的短路保护动作与什么值有关”,他们就会非常熟悉。因为他们大多都知道电路短路会引起电流的变化,电动机短路即电动机定子绕组部分短接电阻减小而过电流,如果保护失灵,大电流还会烧毁电机绕组。由此可知,电路中的电流与电路电阻成反比,还可启发学员思考漏电保护原理。同样由“井下电动机Y、接线能否互换?”启发学生得出,电路中的电流与电路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的结论。启发式学习可以启发学员的思维,有助于培养学员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2.讨论式
职工带着经验和疑问参加培训,培训教师要把学员的经验能力及实践问题作为培训活动的宝贵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如学习采煤机电控部分,先以教材中MG400/985-WD电牵引采煤机电控系统原理图为例,通过主回路分析泵电机启动即KM3吸合后,牵引变压器TM1有电,牵引电机才能工作;通过控制回路分析泵电机启动KM3-2辅助接点闭合,左右截割电机控制回路才能导通而启动。让学员讨论该泵先启动的作用,接着学员回顾本单位所用采煤机的启动特点。讨论式学习有利于学员对问题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同时又能教学相长,获知行业最新技术动向,了解培训的显现和潜在需求。
3.多媒体CAI教学
多媒体教学突破时空限制、声情并茂进入课堂,以其独有的魅力深受广大师生喜爱,综采电工培训也不例外。
(1)由于综采电工培训有许多电路图,使用常规的教学方法,需要在黑板上画图,耗费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进度,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直接插入显示教学用图,并可随意移动、缩放,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2)对于不能搬到课堂的电气设备,可通过多媒体投影进行实体放映。结构特点一目了然,这是传统课堂培训无可比拟的。
(3)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可实现网络视频培训。培训教师应用互联网,收集、筛选和整理各类教学素材和资料,丰富备课环节中的课件素材,提升教学效果。如讲述变频器的工作原理,可视频播放广州三晶变频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晶体管的工作原理可借助网络实现动画仿真视频教学。
(4)利用多媒体放映事故案例电影录像文件,进行煤矿电气安全教育,视听合一、情景交融,更易引发共鸣,起到良好的教育教化作用。
面对科技知识向煤矿生产力的快速转化,综采电工培训需要培训工作者不断努力创新,相信只要坚持培训服务于企业、知识服务于技能的培训理念,坚持探索研究培训教学的改革创新,培训教学工作会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韩文东.综采电气维修技术[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8.
变电运维培训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配电;电气系统;运维一体化;管理措施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1.169
0 引言
随着我国用电总量的不断提升,配电网规模也在持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运用传统的运维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电力企业的发展需求。需要大力促进配电电气系统中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建立,弥补传统管理模式中的缺陷,使各项工作达到高度的协调统一性,促进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1 配电电气系统中运维一体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1.1 主要策略
在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过程中,设备的操作要和维护同步进行,从而使操作和监视形成一体化管理,还能最大程度的降低设备的故障率。除此之外,配电过程中如果出现故障问题,能够及时科学的进行解决。由于操作设备的能力不断加强,停送电的时间也会相应的缩短,提高电网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并极大的提高检修工作的效率。
1.2 管理范围
配电运维一体化的管理范围需要参考相关的电力法律法规,尤其是在一些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要求。同时,还要遵循电气企业规定的安全操作方法和程序,不能够擅自进行改动。进一步加强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大力贯彻并执行安全生产标准。运维一体化管理的参与部门一般包括运检部门、调控中心以及营销部门。
1.3 管理目标
首先,要对各个部门的现有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并优化重组,这样能够提高电力企业整体的人力资源质量和实际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其次,加强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业务物质,加快培养一大批复合型的电力人才,尽可能满足一岗多用的要求,这样可以极大的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投资成本,促进配电电气系统的运维一体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后,实现设备的全寿命周期管理。也就是说从配电设备开始投入运行就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和维护机制,每个设备都要建立运行和维护档案。加强日常的检修工作,及时发现存在的运行故障,能够降低影响范围和经济损失。在配电检修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人力资源和财物资源的综合利用方式,降低成本[1]。
2 配电电气系统中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建立
2.1 制定分期目标
一般来说,运维一体化管理是需要逐步进行的,可以将管理目标分为近期、中期和长期三个。第一,近期目标。主要内容包括:在当前运行维护工作的基础上,将普通带电测试、设备简单维护、易损易耗件更换等专业化程度不高且安全风险较小,经过短期培训就能够掌握该技术的维护性检修工作纳入到运维站的工作职责里面。第二,中期目标。近期目标实现之后,需要进一步拓展配电电气系统运维一体化管理的范围,可以把专业性相对较强的带电测试、专业巡检以及设备消缺等不需要停电进行维护的工作逐渐纳入到运维一体化的管理范围之内。第三,远期目标。远期目标是在前两个目标都已经实现的基础上进行的。一到两年之内,将变电运行和维护实现高度的专业化融合,运维人员要全面掌握运行以及维护等各方面的专业技能,各项装备配置需要到位,最终实现配电电气系统运维管理一体化的目标[2]。
2.2 明确维护职责
根据现有的维护范围,合理划分各个部门的配电运维职责和界限。主要职责包括:相关责任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检修、倒闸操作、工作票签发、故障抢修以及工程管理。采用统一协调的方式加强对操作班组和运行班组的管理,提高对现有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的利用率,优化人员配置,最终的目标是将现有的两个班组合并为运维班组。
2.3 加强对运维人员的培训管理
运维班组建立完成之后,要开始对配电运维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处理相关专业技能的培训,还得注重提供其工作责任性和对自身工作职能的认识程度。建立常态化的培训机制,也就是说培训工作的开展要按期进行,比如以一个月或者一个季度为培训周期,这样可以帮助运维人员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并根据配电系统运行的需要,制定培训内容,提升整体运维班组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业务能力。
2.4 进行反馈分析和相关的完善工作
定期举行运维一体化工作会议,各个部门的人员将配电电气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然后进行讨论分析,每个问题都要有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对于讨论结果进行存档,方面以后随时可以调用,这样能够极大的提升实时问题的解决效率。同时,还要对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和优化,进一步完善运维一体化管理系统[3]。
3 运维一体化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运维一体化管理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是操作班组和运行班组之间的业务具有较大差异性。两者比较起来,操作班组的专业性和技术性都比较强,但相对来说,综合性知识能力就比较弱,相对的,运行班组虽然综合性知识能力强,但是实际的操作能力不足。运维一体化管理的目标是要求大部分工作人员都要具备非常全面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够满足不同的工作需求,这样就大大提升了对运维工作人员培养的时间和精力。首先,要加强对运维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实践,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满足运维一体化管理的需求。其次,制定绩效薪酬管理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性和业务能力,这是实施运维一体化管理的关键。因为采用该制度,能够缓解因为工作量和工作风险增大而给运维人员带来的心理压力。
4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运维一体化管理的实行能够大幅度的提升配电电气系统中的运行检修效率和质量,有利于帮助电力企业节省成本,进一步增加其经济收益,并创造出更大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鲍景宽,毕鹏.输、变、配电运维一体化管理的探究与实践[J].中国科技纵横,2014(09):160.
变电运维培训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发电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
人才的重要性在当今已经成为无可争议的共识,各大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始终将人才作为战略性因素予以重视。在我国随着产业升级与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向前发展,新型人才、全能型人才已经成为了市场上最为稀缺的资源。发电企业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已经成为了影响这个行业能否顺利向前推进的关键因素。加大对优秀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着重提高已有人才的综合素质,通过定期不定期的培训与管理,实现发电企业的安全发展,已成为我国发电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人力资源培训管理的重要性
(一)这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条件下,企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众所周知,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实行了厂网分开,成立五大发电公司,打破了厂网一家的垄断格局,形成了竞争格局。五大发电公司之间为了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获得长远发展,在这样的客观环境下,相互竞争也日益激烈。为此企业必须将改善内部机制,提高员工素质以及工作积极性作为重点。在一系列影响企业总体实力的因素中,人力资源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为了使企业谋得长远的发展机会,必须将提高员工素质和向心力作为重点。加大对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培训和管理,提升员工业务技能的同时,使员工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对企业有着强烈的归属感,使企业能够源源不断的获得发展的动力,因此,人力资源的培训管理必须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二)这是员工能够不断提高技能、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员工在进入企业后,除了赚取一定工资、养家糊口之外,更希望能够在自己的努力下,获得长远的发展,从而达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需求。众所周知,发电企业作为一个技术密集型企业,员工在实际操作一段时间后,技术水平自然会因为熟练而得到一定的提高,基本满足工作的需要,但大部分员工在技能要求高的工作中就束手无策,解决不了问题,此时他们迫切需要加强技能的培训,提高技能水平,解决工作中的复杂问题,成为高技能人才,成为本企业的頂梁柱,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此,就必须通过培训来实现员工的期望,实现企业的发展。
(三)这是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确保完成生产任务的有效手段
电力企业的根本目的就是杜绝人身伤亡事故、重大设备损坏事故,完成发电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首先取决于安全生产,安全生产取决于员工安全知识水平的高低、安全技能掌握的多少及设备的健康水平。特别对于新员工较多的澜沧江公司,要克服新员工考书本知识得高分,实际操作技能低,实际运用水平低的局面,确保安全,确保不发生事故,确保完成生产任务,就必须开展有效的安全知识和设备技能的培训。对于老员工,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学习,有一定的经验,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准,然而,却经常犯“习惯性违章”,在这一时期,如果没有开展必要的培训管理,进行心理疏导工作,那么员工工作中的失误或违章将无法得到避免,严重的情况下,出现人身伤害也是屡见不鲜的。鉴于此,为切实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促进安全生产,使员工能够在短的时间内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完成生产任务,就必须通过人力资源培训来达到此目的。
二、发电企业人在新形势下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培训的特点
(一)对人力资源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人力资源培训只需要使员工掌握基本的技能,满足上岗需求就可以了,可在当今是完全满足不了企业的发展要求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众多发电企业纷纷进行着持续而稳定的改革,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掌握基本技能,而是要求其能够在准确领悟技术、技能的同时,拥有更强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应用新技术能力、不同部门之间协作能力等等。这就对人力资源的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人力资源培训过程中涉及到多方面的工作,工程量大
随着电力系统设备自动化的提高,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运用,发电企业的运行管理模式也随着发展变化,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已在绝大多数电厂实现,少部分电厂为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实行了运维合一的管理模式,这对运维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懂运行,又要懂维护,既要懂电气知识,又要懂机械知识,懂二次知识等,而且新技术、新工艺成出不穷,也必须学习。要让一个人掌握这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非常困难的,这就需要加大人力资源的培训管理,在培训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工种,请不同的专家老师进行授课,而且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时间和人员参加。此外,还需要注重对其的管理、协调能力方面的培训,工程量可谓很大。
(三)人力资源培训难以满足发电企业实际用人的需求
当今发电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培训时,所涉及到的内容多、范围广已经成为了公认的特点,在实际运行中,发电企业为提高设备的健康水平和自动化程度,不断地进行设备更新换代,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设备的可靠性,目的就是在竞争激烈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培训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有针对性,由于发电企业涉及到的专业众多,技术先进,所需要的人才也必须是技术型和综合型人才,必须能够达到相对熟练的技术水平后才能够上岗,然而,由于目前水电开发速度极快,投产的电站一个接一个,为了接管新机组,人员还没有培训到位,还没有掌握相关技术知识和安全知识,就必须上岗,这就导致人力资源培训管理无法满足企业大量需要用人的客观现实。
三、发电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建立培训激励运行机制,确保完成生产任务
激励指通过激发人的动机,增强人的内在动力,促使个体有效地达到目标的心理过程,即通常所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从培训这个范畴上讲,激励则是通过刺激激发受训者的学习冲动和学习欲望而采取行为的一种手段。所以激励能够使员工产生积极性并利用这种激将法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最终收到培训的预期效果;激励也有利于培训的持续开展,促使员工不停地追求知识,不断地学习, 充分激发员工潜在的学习和适应能力,以适应岗位发展、知识技术更新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当前,澜沧江公司随着电厂的不断投产,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的员工需求很多,但也有大部分员工还是只认准管理岗位,不太注重一线岗位的技能学习培训,认为学技术没有多大出息,只要有机会就往管理岗位上挤,导致高技能人才不多,甚至影响安全生产。众所周知,电厂的主要任务是安全生产,把机组运行维护好,完成发电任务,如果没有鼓励高技能人才的激励机制,让大多数员工安心钻研技术,电厂的安全生产就会受到影响。故必须建立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的激励运行机制,让搞技术的员工安心搞技术,积极参加技术培训,成为高技能人才,解决疑难问题,确保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明确培训目标和导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创建一流企业,必须进一步明确培训目标,优化培训导向,发挥主观能动性。随着电力企业改革的深化,企业管理的内涵外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员工素质的更新和各种复合型人才、高精尖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电力企业以往定位于电能相关的技术技能培训的目标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新需要。为此教育培训部门必须调整目标强化培训工作的组织和策划,坚持管理知识和技术培训并重,促进队伍思想观念由封闭型向开创型转变,知识结构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优化培训导向,强化学习内容的引导,明确不同岗位职工在不同阶段应该“学什么”,“怎样学”,为年轻的大学生创造业务学习的机会和努力方向,充分体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其主观能动性能充分发挥。
(三)培训方式多样化,效果最大化。
人才的开发、管理和培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培训也应该是系统性和长期性的。对不同岗位的员工、不同需求的员工采用不同的方法。一般员工及新员工以现场技术技能培训为主,重点是培养其掌握机电设备的维护技能和运行技术;中青年干部和专业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选送到国内外知名企业或大学进行学习培训和考察,目的是通过培训让其能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为此可以根据公司改革发展的需要,明确各岗位当前和今后对职工素质的要求,使职工能够动态地、长远地从更高的层次上审视自身的知识结构与企业发展需求的差距,强化“学习是第一需要”的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的文化,以适应电力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培训领域的应用正变得越来越广泛和便捷。从现代培训技术的特点分析,积极采用多媒体技术远程教学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职工培训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是积极采用模拟仿真技术进行培训,因为仿真可以使现场情境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为培训职工的实际操作技术提供了一个经济安全的环境,可以创造身临其境的逼真模拟效果等融于培训之中,使培训的效果更加明显、培训的效率更高。
变电运维培训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核电厂;技能培训;必要性
0 前言
为了全方位地提升海南核电生产人员的综合性操作技能,在海南核电运行、检修工作中持续改进工作绩效,使海南核电实现更安全、更高效的发电运行。在海南核电厂区内建设一个综合技能培训设施,该培训设施应包括机械、电气、辐射防护、消防、急救、防人因等实验室,结合部分重要的单体设备培训模拟体,以实现在一个模拟仿真的环境中,对运行、检修、辐射防护人员(包括本公司人员和主要承包商人员)进行综合性的技能培训,以使生产人员掌握和了解在辐射、高温、噪音、狭窄等不利环境下如何按照核安全的高要求来进行规范性的操作。
1 技能培训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1.1 满足核电站日常维修与换料大修技能培训需要
核电站日常维修与换料大修人员必须开展并加强维修技能培训,以保障核电安全、可靠运行。
日常维修的工作量很大,涵盖电站所有的维修专业。只有开展了较好的日常维修,才保证电站可用因子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维修各专业部门进行各自负责的系统和设备维修巡视和缺陷初步分析及处理,在设备出现意外故障时,实行应急抢修,保证电站生产活动正常进行。日常维修一般分为预防性维修和纠正性维修两类,而换料大修活动又是核电站预防性维修和纠正性维修的重要的环节。预防性维修,预先发现系统和设备存在状况偏离、异常或缺陷,在系统和设备丧失其功能之前采取措施,使系统和设备快速恢复正常状态,消除异常或缺陷,防止故障发生。预防性维修对设备维修巡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高,不仅有高度责任心、还要有丰富的经验和熟练的技能,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并正确采取措施,因此,必须对此类人员进行系统和设备结构工作原理、常见故障的发现及处理(包括曾出现过和未出现过)进行培训。纠正性维修都是事后性的,即故障出现后进行的维修,这类维修的时效性要求很高(即使有备用设备也一样),必须尽快修复,此类维修人员必须具备熟练技能,所以开展培训实验室内的技能实际操作训练不仅必需而且极为重要。此外,随着电站运行时间的增长,设备和部件会逐渐老化,其缺陷和故障逐渐并较频繁地显现出来,维修任务将会不断加重,从而对维修技能的培训和技能培训实验室的建设与完善带来更高的要求。
1.2 培训设施短缺,导致维修技能不足
自2008年海南核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HNPC)组建以来,由于HNPC还没有建设技能培训中心,人员技能培训只能外委兄弟核电厂开展,但是存在需要培训的人员多、培训经费紧张、能接收培训单位的资源制约等原因,很难满足HNPC对维修人员技能培训的实际需求,目前在公司内部开展的技能培训多数只能进行原理、结构和功能知识培训,缺少检修人员技能培训的设施和平台。通过参加电站系统设备的调试或大修,虽然也可以达到一定的实际维修操作培训效果,但因培训量大、学员多,在调试或大修期间培训是不现实的。在平时加强培训,提高技能,在调试或大修中运用这些技能,缩短大修时间,才是合理正确的方法。2013年核能行业协会评估专家就已提出HNPC核电维修技能培训资源匮乏,不能保证维修人员、技术支持人员有效地接受培训并可靠地开展工作,这一状况只有建设自己的技能培训中心,有系统的开展实际操作技能培训,才能得到彻底的改变,从而保证HNPC机组安全、经济稳定运行。
1.3 人员培训考核与授权需要
由于缺少技能培训考核设备,目前,HNPC人员及承包商人员基本安全培训考核和授权只能进行基础理论培训和笔试,大部分科目无法开展实操培训考核,只有辐射防护和急救可实现实操,特别是对于技术岗位人员岗位技能培训无法开展,急需建立一套基本上能够覆盖各专业人员实际操作培训平台,以满足人员上岗考核授权要求。
1.4 人因事件反映维修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在核电站发生的运行事件中,设备原因和人为原因是引发事件的两大因素,而人因事件的数量和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电站人员的维修技术水平、维修质量水平、接口管理水平、安全文化水平和风险意识的高低。培训不足、工作实践不足反映出人员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综合素质亟待提高。正是维修人员技能的不足,才会发生重复性维修。有关资料将“人员培训不足”(包括技能培训和其它培训)放在人因事件原因的首位。“工作实践不足”则更进一步表明,有经验的维修技术骨干稀释和缺乏经验及技能的新员工比例增大(不能及时实施技能提高培训),对电站安全运行带来较大风险。人因事件比例高、重复性维修率高,这些都反映了维修人员在技能方面的能力不足。建设维修技能培训实验室、全面提高维修人员的技术和维修能力,也是HNPC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结语
随着核电事业的发展,新的维修技术在不停地开发并得到应用,为此,需要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以提高维修技能,缩短维修时间,提高电站的营运效益,延长电站运行寿命。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型设备及工具的开发,需要对员工和承包商增加培训内容,并进行不断的培训。通过培训,新员工学习和掌握相关技能,老员工则随时保持知识和技能的更新,适应核电发展的需要。
变电运维培训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变电站;安全教育培训;低效原因;解决措施
1值班员安全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在供电企业的日常工作中,安全生产是一个首要任务,而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的中间部分和重要节点,俨然已经变成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的两大主战场之一,变电站各项工作的安全稳定进行,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安全生产工作。对变电站的值班人员来说,其主要任务是确保其系统安全和设备安全,同时保证设备能够完成经济运行,确保设备和系统从不安全、不稳定的状态渐渐进入更安全、更稳定的状态。这也是值班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对变电站各种设备和系统来说,值班人员是安全屏障的负责人,值班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水平或低或高,将直接影响设备安全和电网的安全以及所有变电站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对于供电企业而言,想要保证安全生产,最重要的是加强对变电站值班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有效提高值班员的安全意识,提高其安全防范能力,这也是一个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造成安全教育培训成效低的具体原因
(1)因为变电站值班轮班方式和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以至于对变电站值班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常常只是走个形式。由于变电站面广且点多的特点,又多分布在偏僻的边远地区,因此,使运维值班人员都是采用24h多支轮倒的方式进行值班工作,也就造成对其集中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活动是非常困难的。除此之外,因为值班工作人员都要上夜班,员工们都感到很疲惫,因此,工作人员往往也是比较集中的休息,也就造成一旦在工作人员下班后,他们不愿意一起参加安全教育培训活动。而且管理人员也不想过多的占用员工的休息时间,所以变电站值班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大多是员工自学的。虽然管理人员会在一段时间内寻找一种方法尽可能的让工作人员参与到培训活动中来,采取分阶段进行培训或是分批次集中培训,但是因为变电站设备和操作方式的不同,造成培训效果并不理想。(2)缺乏长期、系统的安全教育工作规划:在供电企业的实际管理中,虽然变电站管理人员和变电站值班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必要性和安全生产的重要性都有很好的理解,但是在实际操作当中,因为缺乏长期的培训计划和系统的教育,造成培训活动的效果并不是理想的;再加上培训工作短期性和阶段性的特点,造成工作方式过于盲目性,最终导致无法落实培训工作,使其总是处于零散的状态。随着生产工作中一些具体情况不断的发生变化,值班人员往往是无助的,顾首不顾尾,因此,往往会出现在这方面的培训活动刚刚开始,但是教育培训的重点又发生了偏差。此外,也有一些企业,希望通过一次培训就能大幅度的提高职工的安全工作能力,但是实际情况确是,成年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思想观念,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改变它的。(3)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过于形式主义:经研究,供电企业值班队伍职业缺乏一定吸引力,此外变电站人员流动性相对较大,基于这种情况下,变电站人员数量难以饱和,据此供电企业必须加大人才招聘力度,选择具备工作经验的专业性人才,招聘后应组织培训活动,对人才专业技术加以巩固,并实施考核,对于考核通过的人才准予上岗。现阶段,一些企业因为长期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对值班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流于形式化,仅仅是走过场,最终导致人才素质低下,难以参与到变电站运行工作中来。(4)对于安全教育培训来说,安全教育培训的内容、形式和生产实践出现严重脱节,为了获得更好的培训效果,就应该同时加以应用所学习的知识,把它用到该用的地方去。然而,目前我国有许多的供电企业的教育培训工作的主要内容仍然还是老旧的书面培训。这种训练已经变得苍白无力,在实际工作中几乎没有效果,最终导致安全教育培训活动和实际的生产实践间出现严重的脱节现象。除此之外,对于此类的安全教育培训方式,值班人员感到极其无聊和枯燥,进而导致安全教育培训活动无法得到更好的教育警示作用。
3安全教育培训低效的对策
3.1制定出更加符合变电站运维人员的安全教育方式
因为变电站值班人员的轮班方式和工作性质于其他的行业有所不同,所以,想要有效地提高安全教育培训的效果,首先先要寻找一种适合变电站值班人员的教育培训形式。可以在传统意义上的集中培训方法,有效转变成为培训讲师走进变电站进行培训的方式,对各个变电站的运维人员进行集中培训的方式,有利于结合每个变电站的实际情况再进行备课培训,如此一来设计的安全教育内容也比较接近实际情况,与此同时,运维值班人员也将更容易接受。另外,还可以基于有效的使用先进网络技术,不断加强力度,对各变电站运维值班人员进行培训,这样既不会影响运维值班人员的正常休息时间,同时,又可以对所有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活动。
3.2制定出更加长期和系统的培训计划
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更好的教育培训体系。针对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普遍性和长期的特点,应从变电站自身实际出发,制定更适合自己、系统、有效的培训计划。这个培训项目不仅要有一个整体的目标,而且要有每一个阶段的目标。在实践中,每个阶段的培训应与总体目标相结合。
3.3逐步建立健全安全教育考核约束机制
像其他工作一样,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也需要建立完善一个严格的考核约束体系。在系统的建立和执行中,必须严格按规定执行。同时,也要注重过程,注意实际效果。一旦发现出现形式主义,及时进行批判教育,并让它尽快纠正错误。
3.4更新教育内容与更新传播手段
(1)在教育形式上尽可能灵活。不仅要使安全教育工作顺利地得到有效保障,也要极大地调动了变电站工作人员参与培训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应实现培训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注重培训形式的多样性和新颖性。(2)全面开发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通过逼真的形式,使教学效果更好,还可以防止事故发生和有效提高值班员处理事故的能力。
3.5逐渐建立健全教育反馈作用机制
经过对变电站值班员进行集中培训以后,其结果往往不同。想要建立健全教育反馈机制,就是要让工作者及时反馈教育活动的具体影响,并巩固过去的教学成果。纠正教育培训中的错误和偏差。此外,根据反馈的信息对教育计划进行修复和完善。不同的教育培训对象应该采用不同的教育主题和培训形式,做到因材施教。
4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供电企业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案,在适当时间内开展模拟训练,确保变电站相关人员应急处理能力的有效提升,对其业务能力不断强化。供电企业还应定期组织技术比赛,提高相关人员设备操作熟练程度,通过这两种方式的有机结合,使得变电运行人员面对事故的时候心态更加冷静,并沉着地应对,尽可能降低供电企业自身的经济损失。另外,值班人员应开展事故预想,事故预想其实就是依照设备一次接线方式,对可能会出现的事故及处理方法进行预想;不过反事故演习不仅有事故预想的特点,还需要进行模拟操作。依照具体事故认真的分析解决方案,以此思考出最适合的方案措施,有效隔离故障设备、及时恢复停电,避免因为操作失误而引发更大事故出现,并对其事故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有效避免事故出现的意见。而事故预想可以由一个人预想,同时也可以由很多人进行预想,并随时随地的展开事故预想,此方式的灵活性非常好,在日常教育培训工作中也能进行教学。
5结束语
总而言之,提高变电站管理工作效率的关键是加强对运维值班人员安全教育培训的力度。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企业内部培训和发展活动,才能提高工作人员生产安全意识与技能水平,切实保障安全生产和工作计划、行为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杨文举.变电站值班员应对紧急事故处理能力提高策略[J].低碳世界,2016(18).
变电运维培训心得体会篇9
摘 要 随着国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深入,新管理理念的不断导入,对于新管理模式、新机制、新理念的应用要求越来越高。进行员工外出培训的需求逐渐加大,新知识、新技术、新管理理念的培训必要性不断增强。同时对企业精细化管理、追求成本最低化、效益最大化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员工业务技能水平的要求更是越来越高。但每年的相关知识培训机会却因名额限制、培训经费政策性缩减、工学矛盾的原因不能有效提升企业员工的培训效果,为了利用有限的培训经费实现培训效果的最佳,提出了外出培训后的二次培训方式。本课题通过研究并实施对企业外派参加相关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的员工提出要求,带着代表本专业所有人去参加培训的任务进行相应学习。待完成培训学习后将所学的知识转化成培训教案,在人力资源部督导下进行本专业范围内讲授,视培训效果的良好程度决定培训费用的报销额。该方式的运用有效降低培训成本,使培训学习成果得到专业内全覆盖性转化。针对培训费用的政策性缩减的问题,合理摊销培训成本,达到节约培训经费的作用;通过对外出参培人员提出培训后的本专业二次培训要求,有效提高了外出参培人员的学习质量;有效解决了因名额限制、工学矛盾造成的培训覆盖面窄的问题,使相应专业的新知识培训成果转化效应最大化。实行外出培训后的二次培训已经在本年度陆续进行了实践,从二次培训效果和参加二次培训的员工意见反馈来看效果良好,达到了实行该培训方式的预期。随着新知识、新管理理念、新管理模式的运用,各层面的外出培训逐年增多,二次培训在有效降低企业培训成本、节约培训经费方面;提高外出参培人员的学习效果、使培训成果在一定范围内有效转化,提高企业整体员工素质和技术水平方面的潜力巨大。
关键词 内训模式 创新 实施 研究
一、前言
国网甘肃刘家峡水电厂作为甘肃电网中唯一一家发电企业,更是一家老企业。在电网系统中的员工培训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特殊性,特别是在生产技能员工培训方面显得专业培训少,专业培训受众面非常窄,根据统计除了与电网有关的智能电网、变电检修运维方面的统一培训有受培机会以外,像水轮发电机组运维、检修、水电厂泄水建筑物维护检修、大坝运维、保养等水电厂主专业的培训考虑几乎没有,也就谈不上这些专业生产技能人员的外出受训和提高。为此,要求在水电厂主专业技能上开阔视野、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学习运用的外出培训的技术需求和心理需求都很大。再者,企业可支配教育培训费用的政策性缩减,使得在培训需求的满足和教育经费的合理花费方面的矛盾很是突出,有效开展技能人员业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的难度和压力很大。基于上述原因,刘家峡水电厂经过深度调研分析后在员工培训中提出导入“二次培训”的培训方式,该培训方式自2013年底开始尝试到2014年全面开始运用,应该说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达到了水电厂主专业技能人员受众面有效拓宽,培训经费得到合理摊销和高效使用。通过对外出参培人员提出培训后的本专业“二次培训”要求,有效提高了外出参培人员的学习质量;较好的解决了因名额限制、工学矛盾造成的培训覆盖面窄的问题,使相应专业的新知识培训成果转化效应最大化。实行外出培训达到了合理摊销培训成本,有效节约培训经费的作用;从“二次培训”效果和参加“二次培训”的员工意见反馈来看效果良好,达到了实施该培训方式的预期。
随着新知识、新管理理念、新管理模式的运用,各层面的外出培训逐年增多,“二次培训”在有效降低企业培训成本、节约培训经费方面;提高外出参培人员的学习效果、使培训成果在一定范围内有效转化,提高企业整体员工素质和技术水平方面的潜力巨大。
二、实施背景
随着国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深入,新管理理念的不断导入,对于新管理模式、新机制、新理念的应用要求越来越高。进行员工外出培训的需求逐渐加大,新知识、新技术、新管理理念的培训必要性不断增强。同时对企业精细化管理、追求成本最低化、效益最大化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员工业务
技能水平的要求更是越来越高。但每年的相关知识培训机会却因名额限制、培训经费政策性缩减、工学矛盾的原因不能有效提升企业员工的培训效果。为了利用有限的培训经费实现培训效果的最佳,解决电网中唯一发电老企业的员工技能有效提升问题,刘家峡水电厂提出了外出培训后的“二次培训”方式,并在员工培训中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运用。
三、内涵和主要做法
(一)群策群力,广泛调研、听取意见,形成基层基础很强的培训需求
结合刘家峡水电厂人员年龄老化、结构性缺员和总量逐年递减的现状,人力资源部组织进行了生产单位生产力需求和培训工作如何开展情况的深度调研。特别是在班组调研的基础上组织了有副厂长、总工程师共同参加的前方生产分场培训工作座谈会,使前方各分场分管培训工作的领导、培训专责、班组长、技术专责、职工代表对强化培训工作和通过培训有效提升员工技能水平方面形成了很好的共识。同时也汇总形成了培训特色和优势、存在的问题的针对性强的培训需求材料。
培训特色:青工大讲堂活动形式好,培训成效显著;切合业务工作实际的技术比武,有效提高了技能人员的制作能力;现场消缺后分析式的培训;一对一师带徒模式成熟有效;新设备投运前的操作能力提升的现场培训;无脚本多单位联动提升事故处置能力的反事故演习;缩小范围、加大频次的模块化培训考试;班组培训教案审核后下发执行,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过程管控;利用厂家消缺时段邀请厂家技术人员进行针对性讲课,提高新设备应用和维护水平;针对故障实例进行的全员讲课和通讯设备反事故演习对提高异常处理和技能提升效果明显;全员参与的轮流讲课和角色转换的互动是讲课;以全员普考为平台进行强制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取证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跨分场、跨专业、跨班组、跨岗位的培训效果很好,值得推广。
存在问题:管控和考核力度不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强化岗位动态管理机制的运用和学员学习方法的优化不够;新设备、新技术培训人员缺乏,外出培训的专业需求大;本企业特色专业的新知识培训需求大;通用工种的技能鉴定工作通道不畅通;班组培训工作执行较差,存在“老同志不带,年轻人不学”现象;二级单位对培训工作督导检查不力,考核机制介入不够。
培训需求梳理:通过上述座谈、班组调研、特色总结和存在问题梳理发现在坚持现有特色培训方式在员工技能提升中的作用外,对新设备、新技术、新技能、新工艺的运用培训需求很大,外出培训的意愿强烈,特别是针对水电厂水轮发电机组检修、水工建筑物运行维护、检修保养方面的需求尤为突出。
结合分析上述需求产生的原因,刘家峡水电厂再次组织各层面员工对原因分析进行了通报和深度沟通,形成了在外出培训工作中实施外出培训后的“二次培训”,将所学知识在本专业员工中进行全覆盖的讲解,达到扩大受众面和合理降低培训成本的作用的共识。人力资源部专门将实施“二次培训”的思路形成职代会提案,通过职代会讨论,该提案作为年度优秀提案进行并要求按计划实施。
2014年刘家峡水电厂共实施员工外出培训后的“二次培训”共开展了水电运维、电气高压、继电保护、变电检修、变电运维、电气自动、电气设备管理、班组建设、水工运维、信息通讯10个专业14项内容的29次培训讲课,接受“二次培训”308人次。其中水电厂运行维护专业培训4次,接受“二次培训”76人次。电气检修维护专业培训23次,接受“二次培训”212人次。水电厂水工运维专业培训1次,接受“二次培训”10人次。信息通讯专业培训1次,接受“二次培训”10人次。
(二)培训管理部门有效督导,确保了“二次培训”的培训效果
为保证实施员工外出培训后的二次培训的效果,使这种方式真正在员工业务技能提升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人力资源部采取了引导式的宣贯、制度流程性的约束、培训实施过程的现场督导、培训后的转化效果测评等做法,实现了“二次培训”实施的全过程管控,确保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显现出了相应的效果和效益。
首先是抓住培训需求调研和座谈会搜集信息反馈的有利时机,在各层面进行“二次培训”培训方式导入的大力宣传,做到了该方式的全员知晓。同时也对为何要大力开展“二次培训”的原因和预期效果进行解释,得到了领导的支持和员工的理解。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对培训工作中新方式的导入和提升培训实效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领导班子成员积极参与基层单位的培训活动,在不同会议上反复强调抓好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为有效实施培训工作做出了强有力的全方位支持。在全厂员工中营造了重培训、重技能提升;倡导学习、提升综合素质的良好氛围,形成了注重培训学习的正风正气,从思想上得到了认可和重视。
其次就是积极做好培训制度流程的建设,使培训工作实施、效果测评、费用报销等实现了有效的闭环管理。规范了外出培训的实施行为,人力资源部在接到上级单位送培通知后,第一时间汇报分管厂领导,协同培训涉及专业单位精选送培人员,确定好送培人员后对其进行外出培训任务、接受培训后的“二次培训”任务两方面作出面对面的说明。要求要树立代表本专业群体去学习的理念,做好受培知识的最大吸收工作,形成较高质量的学习成果。待培训归来后在本专业从业员工中进行学习内容的“二次培训”,要基本做到专业人员全覆盖培训,同时也要接受培训管理部门的“二次培训”完成情况和培训效果的考试测评。在完成了上述规定动作后才能进行培训费用的报销,有效地实现了对送培人员的过程管控,使外出受培人员的学习质量得到提高,同时培训回来后的“二次培训”工作也得到了制度性的开展。
四、实施效果
通过“二次培训”的实施实践,无论是从最大限度的满足各专业培训的需求和培训受众面,还是在有效地摊薄培训成本、提升培训经费使用效益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从效果来讲,本年度共进行了10个专业14项内容的30人次外出培训,在积极实施“二次培训”方式后,就有308人次的外出培训知识受众,是新培训方式实施前的10倍,较好的解决了由于外出培训名额有限造成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培训受众面低的问题。从效益来说,以30名员工外出培训员工的花费完成了308名员工的培训目的,极大的降低了培训成本,此处恰恰又是新培训方式导入前的1/10的培训费用,有效实现了培训经费的使用效益。综合上述理由,企业导入实施的“二次培训”新方式确实实现了预期的效益效果。一种好的做法是要靠参与其中的各层次人员共同努力,发挥好各自的作用,持续的展开协同作战,必将会取的很好的成效。
变电运维培训心得体会篇10
关键词:中职; 电气运行与控制;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0-0049-02
中职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培养目标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全面发展优秀毕业生,他们要求能够从事电气控制设备的安装与调试、运行与维护、生产管理以及供配电系统、电梯控制系统的运行维护等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安全意识,拥有从事电气技术岗位必需的职业能力和理论知识等综合能力,能够胜任企事业从事生产、管理与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本专业是一个复合型专业,就业范围宽,毕业生可以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就业,就业前景良好。我校在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构建过程中,深入“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职业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的分析,根据职业(岗位)面向和我校实际情况,构建了具有我校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相适应。
一、探索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职业能力要求
根据职业(岗位)面向,在行业专家和企业领导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充分吸纳用人单位、毕业生和社会的反馈信息,根据专业岗位和企业的要求,深入探索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职业能力要求如下:
1. 行业通用能力
(1)具有识读一般电气原理图、安装图,绘制一般电气控制图的能力。(2)掌握电子、电工、机械等基本知识在电气设备中的应用,了解常用电气控制元器件和设备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3)具有正确选择和使用常规电工电子仪器、仪表及辅助设备的能力,会使用常用专业工具,具有熟练的专业基本操作技能。(4)具备阅读和理解电气设备的安装、使用、维修与保养相关说明书的能力。(5)具有解决本专业的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6)具备使用常用电气CAD的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辅助操作。
2. 职业特定能力
(1)电气控制系统运行与维修:能识读电气原理图;具有安装、维护低压配电、动力和照明线路及其他电气设备的能力;能进行较复杂机械设备配电板的配线以及电气设备的电气安装工作;能诊断、排除中小型电动机及控制系统的电气故障;会维护保养工具、仪表;能进行电气设备的推广、应用及售后服务。(2)电气设备安装与维护:安装高低压柜等电气设备;安装调整机床装备;能对自动化生产线进行装配、测试、维修等;能组装、拆卸、检修各种控制电器;能安装、调试、维修各种机床控制电路;会维护保养工、夹、量具和仪器仪表,排除使用过程中的故障。(3)供用电系统运行与维护:能进行变配电室(站、所)的安装与调试;会检修送电、配电线路及设备,排除设备故障;能进行高压设备检修及常规试验;能进行10KV以下线路的施工、维护;会排除使用过程中的故障;能完成倒闸作业等变配电室(站、所)常规的值守工作;能正确填写值班日志。
3. 跨行业职业能力
(1)具有适应职业岗位变化的能力。(2)具有企业生产现场管理的基础能力。(3)具有工作创新和创业的基础能力。
二、构建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课程体系
我校通过对电气专业岗位职业标准的分析和技能型人才职业专门化方向分析,构建由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两部分组成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并依据岗位职业道德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实施每个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1. 公共基础课程学习体系建设
通过分析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的现状,结合我校该专业的特点,并借鉴省人才培养指导性方案和兄弟学校的专业建设之长,建立公共基础课程学习领域,包括综合素质拓展课程,如表1所示:
2. 专业技能课程学习体系建设
专业技能课程对该专业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中,我们坚持专业理论“够用”原则,加大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比例,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基本达到2∶3。同时,理论课程设置中注重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的细化;专业技能课程里又有基本技能课程、专项技能课程、综合技能等,在知识结构层次上具有一定的梯度和难度。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积极实施项目组织教学、任务引领驱动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项目实施、任务引领、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程学习领域的设置如表2所示:
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所设实验、实训、实习内容占总学时的60%。专业技能核心课程教学在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聘请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真正实现教学项目化、知识任务化,与企业岗位实现零距离。
三、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中职毕业生,更好地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必须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创设尽量真实的、贴近生产实际的工作环境,除配备电工、电子基础实训室、照明线路实训室、PLC实验室、电机实训实训室外,还需按照专业系统教学模块需要建设仿真教学实训室、供配电实训室、自动化综合实训室作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场所。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实施实习、实训基地的开放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师双元化和课程建设综合化,大大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四、成绩考核机制
根据专业课程建设体系和学生在校的实际周数,有计划地安排好本专业的教学进程,并规定必修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为考试科目,通过书面考试来评定成绩,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按2∶3∶5的比例进行综合评价。对专业技能课程的考核采用行业等级考核与学校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校成绩考核主要由实习教师对学生平时实践过程的表现、学生在完成一个项目的成功率及检测排故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本专业的学生还必须参加行业组织的考核,并获得计算机应用等级证书和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相应专业方向中级工等相关专业的资格(等级)证书。学生必须在必修课程全部考核合格,并通过相关专业中级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前提下,才能取得毕业证书。
五、结束语
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充分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课程改革理念。并突出: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注重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强化校企融合,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为培养与社会相适应的人才提供科学而合理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