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工程毕业总结报告存在问题及建议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铁道工程毕业总结报告存在问题及建议,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铁道工程毕业总结范文第1篇
交通土建工程专业群是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下设铁道工程、智能交通、道路与桥梁、隧道与地下工程、城市轨道交通技术铁道电气化、铁道通讯、工程测量、工程造价、智能建筑、工业与民用建筑、建筑设备等符合交通土建一线需要的多种学科。多年来,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交通土建专业群通过“人才质量求高,教育模式求新,打造品牌求优,专业文化求实”的“四求”战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打造出了交通土建专业的精品。
人才质量――求高
专业发展走势
自上世纪90年代后,国内高校交通土建专业的发展有两个走势:一种是保持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一种是走“大交通、大土建”的路子,与国际接轨。作为铁路运输工科高等职业院校,何去何从?通过几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学校得出这样一些结论:
一是专业定位应审视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国际化的发展形势。专科学校交通土建专业在地位上处于本科与中专学校相关专业之间,发展服务空间亦受到两者的夹挤。随着高校扩招及中国加入WTO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交通土建专业人才市场的供求形势及竞争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来金字塔人才结构(塔顶为重点院校本科尖子,塔底为中等专业人才)逐步被腰鼓形人才结构(两头分别为重点院校和中等学校人才)所代替;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品牌、师资、设备、资金等优势,通过“商业存在”和“境外消费”等形式,将相对过剩的交通土建工程教育力量向刚入世的我国转移,与我国高等学校争夺招生和就业市场。在这种形势下,一般专科职业院校交通土建工程专业所面临的教育竞争与日俱增。
二是基层单位交通土建工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短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及各地方的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急需大量的交通土建工程专业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原有的以培养尖子和骨干为主的交通土建工程精英教育,向以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为目的的大众化教育转变,原来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岗位将由接受了高等交通土建工程教育并具备相应素质和能力的高等交通土建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来承担。
三是专业建设适应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交通体系方面,根据交通部制定的交通三阶段发展战略目标,今后30年我国的交通建设目标是公路总里程超过300万公里,高速公路8万公里;国家铁路体系方面,铁道部提出至2020年路网总规模达到10万公里,在现有7万多公里的基础上,新增客运专线1.2万公里,其他新线1.6万公里。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大量的交通土建专业人才。
四是专业建设离不开学校自身的实际,应重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在专业定位过程中,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紧紧抓住“交通、地方、基层、应用技能型”等要点,进一步确立了“立足河北、依托行业,服务河北、服务铁路,为基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技能型高等交通土建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人才质量标准
人才定位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交通土建专业群将人才定位在基层一线。科学的质量观应该根据基层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来定义和确定其质量。对于培养面向基层的交通土建应用技能型人才来说,应该在具有较宽知识面(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有突出的工程实践能力及与基层单位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英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有一技或几技之长,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创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综合素质高。
培养计划
对交通土建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应进行动态优化。
一是专业口径扁平化。按交通土建大类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统一基础课程的教学,在专业教学上设置教学模块,实行主辅修制度,鼓励学生选修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专业或专业模块课程。
二是课程体系优质化。通过“整合、精简、增加”,使课程体系更好地符合知识结构的要求及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要求。如已将“理论力学”与“材料力学”课整合为“工程力学”;将“公路勘测设计”、“城市道路设计”、“高速公路”合并为“道路勘测设计”;将“土力学”、“基础工程”和“桥梁”聚合为“桥梁工程”;将“弹性力学”和“路面力学”课由原来的必修课“精简”为任选课;增加了工程经济、管理、法律等课程的教学内容。
三是实践能力技能化。从1998年开始,在实习内容中增加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训;在实训课内容中增加了综合型实训、设计型实训和创新型实训。目前,基础课和专业课都安排了实训课或计算机应用实践课,集中性实践教学时间占教学总时间的40%。实践教学考核方式也进行了改革与理论教学平等对待,单独考核,成绩单独进档登记,作为学生毕业评级的依据和指标。
技能训练
2000年12月,由河北省劳动厅批准,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建所五年来,在河北省劳动厅及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指导下,先后开展了工程测量工、建材实验工、电气设备安装工、电脑操作工及电工、仪器仪表装配工等工种的鉴定工作。其中,铁道工程技术、智能建筑和现代测绘技术三个专业被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教育厅批准为职业技能鉴定“直通车”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满成绩合格,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可直接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近几年,有5000多名学生获得了中级或高级技能证书,毕业中高级工占60%,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培养模式――求新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高专教育的首要任务,只有模式新,才能不断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几年来,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学院进行了四种人才培养模式和两种管理方式的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
“3+2”培养模式
近年来,学院与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联合办学,试行“3+2”的“专科+技师”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三年完成预备技师培养要求,在企业二年综合考评达到技师要求。五年培养计划,方案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统一管理。
订单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学院近几年重点探索的培养模式。企业根据自身需要,提前到学院预选人员,提出培养目标;学院按照企业的要求变更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方式,对所选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有些课程学生直接到企业去,边工作边学习。学生的毕业设计,可以在用人单位学习期间,根据实际从事的工作,在教师和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选定题目,“真刀真枪”地做。在考核方式上,学院也改变以前一卷定终身的做法,从多方面、多层次上对学生进行考核,其中用人单位的绩效考核占30的比重。目前与学院签订订单式培养毕业生的单位已有15个之多。
联合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举办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在开设联合新专业上做了积极的尝试。如智能建筑技术,是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在建筑领域的综合应用新技术。学院与沈阳西东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在国内高职院校中较早开设智能建筑专业。该专业于2002年被确定为全国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和精品专业建设项目。由此而开展的《校企联合开设新专业模式的探讨》教改项目已被列为河北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省级立项项目。
“2+1”和“2.5+0.5”培养模式
上世纪90年代,学院就实行了“2.5+0.5”方案,即学生在基层实习半年,结合生产任务,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答辩的教学过程,取得较好效果。2006年,学院还选择了地下工程与隧道专业实行“2+1”模式:前2年在校完成必需专业课的学习,提前预分到工程局结合现场和重点工程实习一年,以熟悉工程,培养能力,最后一年返回学校再予提高,进行针对性毕业设计。
管理模式
“三级教学质量监控模式”
在“政府监督、社会监控、自我监控”的管理体系中,政府监督是导向,社会监控是保障,自我监控是基础。自我监督的作用表现为自律、自省、激励,能够更大限度地弥补不足,更正失误、鼓励创新,最终保证教学质量。多年来,学院和各系都专门制定有教学督导条例,每年组织专家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师备课、教研室业务活动,学生学习风气、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教学管理等进行检查、指导和评估,对教师的教学态度及教学质量等进行监督;与此同时,学院还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委员会”,对学院的教学质量和专业发展方向进行检查和指导;在校外聘请了有名望的资深专家对办学条件、教学投入、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情况及人才培养质量等独立地开展监督和管理工作;每年至少一次向用人单位调查了解毕业生工作情况以及对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建议。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以教学目标管理制为基本,将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寓于教学目标管理工作中,坚持教学目标管理制度不动摇。通过教学目标管理,进行动态教学管理,实现教学目标管理的PDCA循环。在开展教学目标管理活动中,坚持“质量出自计划”的教学管理理念,将教学计划工作放在教学质量管理的首位,通过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管理目标。在实施中及时加强教学检查(特别是期中检查和期末检查)、监控和评价。
打造品牌――求优
任何一项教学改革,其最终目标都是提高教学质量;而影响教学质量诸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师资。专业建设中最应强调的重点是师资建设、以及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
以“双师”为师资建设理念
从“双师”和“名师出高徒”的教育管理理念出发,学院提出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重点,按照“充实数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造就名师”的思路,采取培养、引进、稳定、整合相结合的方式,师资队伍水平大幅度提高。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采用自培、引进等多种方式增加高层次师资规模。截至2006年底,教授达到26名、学科带头人16名,专业带头人30余名。
二是学历结构大大改善。到目前为止,博士后2名,博士8名,博士和在读博士后占教师总数5%,硕士占教师总数的75.6%。
三是双师队伍形成规模。学院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到2006年底,80%的教师达到“双师”要求,60%教师持有工程师、监理师、经济师、会计师、建筑师、物流师等多种证书。
四是教师的科技成果明显增多。近两年,获得各种奖励56项;教师公开发表教学、科研学术论文525篇,其中,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180篇(其中被SCI、EI、ISTR收录论文20篇)。
课程建设力争形成“重点群”
在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中,基本形成“重点群”。具体措施:
一是“测量工程”、“隧道工程”“桥梁工程”等专业课,把课堂搬到施工现场,在理论教学中通过案例法教学和形象教学融思维能力与工程实验能力的培养于一体,在实践教学中结合工程项目加强实验锻炼等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目前,“测量工程”、“隧道工程”已成为部级精品课。
二是对“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等力学系列课,建立“以知识板块为主线,加强工程应用”的教学内容新体系,通过“保、删、增、合”等措施,使教学内容“精、新、强、宽”,改“整齐划一的教学”为“按大类分层次教学”。在教学中探索开设创新性讨论课,探索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开展双语课教学试点等。另外,通过启发式教学和运用多媒体进行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目前,“理论力学”和“土力学”课程被评为部级优秀课程。
三是对“工程制图”、“工程测量”、“钢筋混凝土结构”等专业基础课除通过开发(或利用)CAI课件(或制作电教片)加强形象教学外,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面上还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工程制图”课教学中融计算机绘图、构形设计与传统的工程制图于一体,按知识模块组织教学;“工程测量”课教学中开展经过劳动部认定的测量工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以新结构、新规范为依据拓展教学内容,增加了“钢―混凝土组合构件、双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等新结构的教学。
四是对工程经济、管理及法律知识系列课,以“四新”即新理念、新理论、新方法、新法规(规范)为主线,并结合交通土建工程技术经济特点,对传统经济模式下的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更新。
五是毕业设计教学中结合学校承担的公路、桥梁勘察设计工程测量选题,采取派出去(即派学生到实力雄厚的设计单位,结合对方的设计任务,由对方派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兼职指导教师开展毕业设计)和请进来(即聘请经验丰富的教授、专家来学校指导毕业设计)的方式加强毕业设计指导。在指导过程中,采取答辩检查、毕业答辩、校督导组答辩抽查的室(系)、校三结合的毕业设计检查考核新模式,保证了毕业设计质量。
以“一流”为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建成国内一流、具有先进水平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学院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交通土建专业群的实训基地可以说是独树一帜:有亚洲第二、国内第一的智能建筑实训中心,同类院校中水平最高的无线远程道桥健康检测中心,进口了一大批具有当代最新国际水平的实验仪器与设备(设备总值1000万元),实训中心和建材实训中心也具有先进水平。
校园文化――求实
通过政策导向,合理配置人才
各工程局都承担着繁重的铁路交通建设任务――钻山沟、住帐篷、工作流动性大、工作条件非常艰苦……因此,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的现象十分突出。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培养铁路基建工程技术人才的基地,毕业生基本上面向铁路工程局铁路施工第一线。因此,解决需求与培养输送的矛盾,是学院工作重点之一。
针对这一情况,学院积极推进招生与就业制度改革,通过政策导向,合理地配置铁路基建所需人才。具体措施:
一是建立学院与用人单位联系制度,让工程局直接参与招生就业计划的制订。学院成立了由20个工程局和工厂组成的校企招生就业指导委员会,协调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就业事宜,从而提高了培养针对性和毕业生就业到位率。
二是根据铁路发展与改革需要,根据工程部门担负的任务情况,不断调整各专业的招生数量。长线专业有的暂时停招,有的减少招生数量;短线专业则尽力增加招生数量。
三是为工程局单独建立“人才市场”,每年都专门召开只有铁道工程单位参加的“双向选择”会议,让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早见面,效果非常显著,“成交率”每年稳定在95%。
加强思想教育,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
学院的毕业生能够在铁路施工第一线安家落户,建功立业,主要得益于严格的实践教学和强有力的思想教育。学院平时对学生的管理培养,注重和坚持了课堂教育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所学专业与国家铁路需要紧密结合;科学灌输与自我教学紧密结合;把艰苦创业志在四方教育、热爱铁路建设事业的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社会实践、日常生活的全过程,使其在大学阶段牢固树立为祖国铁路建设刻苦学习、立志成材的思想。每年新生一入学,学院就注意上好“三堂课”:一是铁路行业和所学专业教育;二是严格的新生军事训练;三是艰苦创业,志在四方校风教育。学院还建立了以铁路各工程局为主体的社会实践基地,结合课程进展、毕业设计、毕业实习,适时地组织学生到铁路建设工地同工人、工程技术人员一道钻隧道、架桥梁。
铁道工程毕业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动车组 人才需求 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1-178-02
我院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于2008年成为国家示范性专业建设项目,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都离不开人才需求分析,依据人才需求分析的成果可以更好地进行专业建设,从而对我国同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起到真正的示范作用。
1 对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的思路与方法
(1)依据国家铁路发展规划,以及企业岗位设置和对生产与服务一线高技能人才的要求,结合历届毕业生就业状况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明确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探索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法、途径与教学改革新思路。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区域铁路、地铁行业的发展动态、发展趋势;铁路、地铁行业企业的人才结构及需求状况、各岗位对从业人员知识及能力的要求;同类院校同类或相似专业分布情况;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与就业岗位;毕业生对培养过程意见与要求;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发展。
(2)通过查阅相关的刊物、会议资料及行业企业网站进行文献评阅,收集最新的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人才需求、人才能力与素质要求等方面信息与数据,进行整理、归纳、提炼与专业建设相关内容以及对策建议等,并以此为依据,设计调研内容与相应的调查问卷。
(3)依据不同的调查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调查对象,采用不同的调研方式。如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调研企业人事部门负责人和技术人员,了解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职业能力要求;通过邀请行业企业资深实践专家召开职业能力分析会,了解企业岗位设置和岗位能力要求;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毕业生,了解毕业生就业岗位和职业成长经历。
在确定了调查内容和调查对象的基础上,要求学工处、教务处、专业之间相互协作,制订详细的调研工作计划,确定调研人员、时间安排及经费预算。
(4)对调研数据的分析,不仅对专业建设、学院管理、毕业生质量、人才需求等做出整体分析,而且还对其各项进行细致的分析,如现就业岗位及其与专业相关性、对就业的满意度、职业成长需求、对专业教学的意见等方面就毕业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作为修正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
2 对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地铁行业发展现状与人才需求的分析
2.1 高速铁路发展现状与趋势
高速动车组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我国自2004年以来,实现了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的国产化,形成了集高速动车组制造、检修、运营的配套能力。到2010年,我国运营的高速动车组将达到1000列,到2020年,将达到2400列。我国已经建成北京、上海、武汉、广州四大动车组基地和21个动车组运用所,其中武汉动车组基地占地2130亩,是世界规模最大、技术一流的动车组基地,届时将承担我国40%动车组的检修任务。
2.2 城际铁路发展现状与趋势
2009年5月24日,湖北城际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在武汉正式揭牌成立。公司由武汉铁路局和省联合铁路投资有限公司分别代表铁道部、省政府出资设立。公司注册资本暂定240亿元,双方各占50%,首期各出资5亿元。公司负责管辖湖北城际铁路及相关的专用线,经营范围为铁路工程建设和客货运输,以及物资供应、服务、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等。
建设大容量、高密度、高效率、快速便捷、安全环保的城际轨道交通系统,是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一体化的基础性工程,对于构筑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优化城际运输结构,引导圈内城市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实现武汉城市圈同城效应。
湖北城际铁路以武汉为核心,呈放射型加环状构架,由东南西北4个方向的6条放射状骨干线网、8条延伸线及环线组成,总规模约1190公里。全部采用时速200公里以上的动车组列车,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直达周边城市的“半小时至一小时交通圈”。
2.3 地铁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以武汉地铁为例,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1号线一期工程于2000年12月23日开工建设,2004年7月28日开通运营。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线网由7条线组成,总长220公里,全面连接武汉三镇,构成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其他交通形式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公司现有总人数1498人,其士10人;硕士65人;本科474人,大专949人。高级职称49人;中级职称89人;初级职称62人。具有一支高素质的综合管理团队。2012年完成72公里建设时,公司总人数将达到3500余人。
因此,高速动车组的检修体制、检修设备和技术要求对检修技术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快速发展的高速铁路、城际快速轨道交通和城市轨道交通需要成千上万的高速动车组高技能检修人才。
2.4 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行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目前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的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来自于我国的铁路部门,他们中既有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高职高专、中专、技校等毕业的学生,也有从军队转业的复转军人,但他们在铁路部门经过长期的锻炼和短期的培训;还有一部分是这几年的应届毕业生和少量的路外人员,其中路外人员主要是从事事务管理,而不是技术服务。
2.4.1 企业检修人才现状分析
表1 是本次被调查企业的动车组检修技术人才现状统计表(%)
调研数据表明,动车组检修技术人才大专以下学历平均占16.7%,大专学历占42.2%,本科学历占18.8%,本科以上学历仅占0.7%。可以看出,大专学历人才是动车组检修的主力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动车组检修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大有可为。
2.4.2 动车组检修技术人才的来源渠道
调研数据表明,企业现有动车组检修技术人才中,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培养提高的占63.3%,而直接从学校招收的学生占19.3%。这说明:
(1)为了保证既有铁路的运营,铁路企业从自身挖掘人才的力度不会增加,动车组检修企业会转向高校招纳毕业生补充人才需要。本科学校学历教育培养的动车组检修人才还不能满足动车组企业的全部需要。前些年由于铁路行业人员的相对饱和以及既有车辆检修技术的成熟,企业需要的铁道车辆专业毕业生减少,许多高校取消了铁道车辆专业,除了北京交通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外,其他铁道本科高校也欠缺动车专业的师资力量,短时间内难以建立动车专业师资队伍。因而近几年动车专业本科毕业生数量有限,很难满足动车组发展迅猛的需要,为我们高职动车专业学生就业留下了极大的空间,从最近三年进入动车组检修企业的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可以看出。
(2)动车组检修人才年龄集中在40岁以下年轻人,这说明由于动车组检修作业方式(夜间作业多)和检修技能的高要求,年龄大的人员不太适应,动车组检修人才更新快。这就为职业院校根据动车组检修企业用人“订单”培养人才创造了条件。
2.4.3 动车组检修技术人才需求量大
随着四大动车基地的建成和动车组定检工作的展开,将有大量的检修岗位等待动车组检修技术人才的填补。由于动车组的高技术含量,必须有高技能的检修人才去维修,而中职学生和复退军人中能满足动车组检修岗位的比例极低,在一段时期内必定形成岗位空缺无人就岗的现象。为高职学校动车组检修专业培养动车组检修人才提供了源动力。
2.5 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人才招聘渠道
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主要是向各铁路局机务段运用车间、车辆段动车组运用所、动车组检修基地、城际铁路投资有限公司、城市轨道交通公司等提供人才。这些组织机构主要是通过校内专场招聘、网上招聘、校外毕业生招聘会招聘、与铁路部门之间的人才交流、接收军队的复转军人,其中效果明显的是校内专场招聘和与铁路部门之间的人才交流,学生在其中占的比重是较大的。
3 对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现状与人才培养情况的分析
3.1 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点分布情况
目前设置有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的学校就我校一家,但设置有相近专业的学校不少,而且这些毕业生的去向大致相同,就是搞机车检修、车辆检修、动车组检修,所以对我校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来讲就存在着竞争关系,这将促使我们尽力办好该专业。
3.2 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招生与就业岗位分布情况
以我校为例,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近三年来在校人数525人,2009年招生数为220人,在这些人数中包括组合班。我校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为高速动车组检修基地、动车组运用所、城际轨道交通车辆段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段,涉及的岗位有动车组地勤机械师、动车组随车技师、动车组专项机械师、质检员等。
3.3 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教学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比重大,实际操作的比重小。校内实训设备非常缺乏,而校外实训基地虽然能够满足学生的实训需要,但是一方面现场单位工作任务重、运营设备紧张,不可能大量接待学生实习,另一方面学校实习经费较少,教师缺乏,也不可能长期大量的去现场实习,从而导致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现阶段高速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数是自编教材,特别对基于工作过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来讲,还不完善和成熟,需要学校组织人力去编写一套完整的工学结合的教材。
铁道工程毕业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 教学实践
一、前言
根据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表明,要把提高质量作为职业教育重点。同时也指出,应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科、教、文、卫、体事业也相应快速发展,同时加速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也得到迅速发展。为了完成我国教育改革规划目标,高职院校逐渐将相应的改革措施落实到教学和技能实践当中,以强化专业技能教学,提高学生的技能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出符合社会人才型需求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因此,如何以专业技能实训和技能鉴定为突破点,成为当前高职院校的重点关注问题。本文结合高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探索技能教学实践,以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进而促进高职教育快速发展。
二、设置鉴定科目与技能实训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因此,设置鉴定科目和技能实训时应以为培养学生提高综合职业能力服务,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通常包括技能知识、技能的运用与创新、专业知识、相关岗位法律法规运用等;方法能力一般包括自我控制与管理、关于计划、时间、决定等管理、再学习能力等;社会能力涵盖人际交流、法律意识、社会责任心、团队协助、职业道德及自信心等方面内容。根据高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毕业后跟踪调研结果,可以将其专业岗位群分为:(1)以个人素质和工作需要为依据,分为技术管理、经营管理、生产管理及工程组织等各种各样技术管理人才;(2)从事地下铁道桥隧、铁路轨道施工的施工员、从事铁路工务设备的维护工作养护员等现场施工与养护管理人才;(3)从事资料员、后勤技术员、设计员等从事小型工程项目人才。此外,又可以根据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各个岗位群需求的综合职业能力,可以将技能实训和鉴定科目类型设置为:(1)综合专业技能的实训与鉴定。通常包括顶岗实习、综合试验强化训练、毕业设计及毕业实习等内容;(2)基础技能的实训与鉴定。主要内容有基础写作技能、计算机基本技能及外语基本技能等;(3)单项专业技能的实训与鉴定,一般有课程设计实训、专业课实训、课内实训等。
三、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技能实训方法
1.合理安排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实验实训教学
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实验实训课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可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应合理安排实验实训教学,重视实验实训课的教学质量。具体安排如下:(1)针对新生的教学安排。应设工程制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等基础课程,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为今后学习专业技能奠定一定的基础。并根据各门基础课程的特点配套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可以配套辩论赛环节,提高学生的口才与应变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和道德观;又如工程制图可以设置CAD制图实训,计算机网络基础可以设置计算机操作实训等。(2)对于大二学生,应侧重安排本专业专业课程,并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穿插相应的实验实训课程,例如,在施工测量课程中穿插安排测量实习;在工程力学应用课程中穿插工程力学试验环节;在地基基础施工与检测一课中安排土工试验课程。以学年结束前3周为施工实习周,在现场技术人员的带领下,由实习教师组织学生深入施工企业一线进行实践教学。
2.实现实验实训课与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有机结合
通过职业技能的培训与鉴定,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高职院校不仅要抓紧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实验实训课的教学环节,还应结合职业技能的培训与鉴定,使其与相应课程的实验实训课程有机结合,这样还有利于职业素质教育在日常教学环节中渗透,在课程考核和职业技能鉴定中落实。此外,还应多鼓励学生参与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提高自身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同时,还可以定期开展技能大赛,让学生在大赛中提升自我,取长补短,培养团队精神。
3.加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实训
综合应用能力实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还为学生今后参加实际工作奠定扎实基础。综合应用能力实训内容包括综合试验强化、顶岗实习等内容,通常安排在毕业学年最后一个学期,以交叉进行的形式开展。顶岗实习是组织学生到实际施工企业一线亲身参与现场施工,让学生通过发挥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自身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试验强化训练可以加强学生对相关专业试验知识的掌握,包括试验原理、操作步骤、数据资料收集与处理等,使学生获取从事铁路工程施工所需的试验职业技能;毕业实习是由教师和现场技术人员带领学生深入施工现场,认识和掌握专业技术施工环节,为设计毕业论文收集相关资料做准备;毕业设计环节的设立可以让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所学知识和毕业实习所学到的内容,经过整理与分析,进而深化专业知识的掌握,提高自身职业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小结
总而言之,通过专业技能实训与技能鉴定,可以提高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而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促进高职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庞旭卿,张碧,孙立功.高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研究[J].甘肃科技,2014,30(07):81.
铁道工程毕业总结范文第4篇
一、专用铁路人力资源状况
(一)企业接受人员渠道比较简单,与传统铁路院校缺乏联系从近几年铁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去向来看,到专用铁路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还不到5%。专用铁路所在企业人员补充主要是通过非铁路的生产车间富余人员转岗而来的,这些人员未经过系统的铁路专业技术教育,整体素质较差,技能水平低。专用铁路所在企业与铁路类高职院校联系很少,与铁路院校几乎无业务往来,人才供需信息缺乏。专用铁路从业人员的招聘有些是通过社会招聘的方式进行的,但事实上社会人才市场中铁路专业人员特别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极少。专用铁路数量虽多、但个体规模较小,单个企业需求人数较少,对专用铁路所在企业的宣传也不够。而铁路类高职院校考虑成本问题,也没有主动去开拓单个企业市场,所以造成专用铁路所在企业只能聘用交通相关专业的人员到专用铁路工作。由于校企双方都未主动出击,造成了企业铁路专业良才难得与铁路高职院校部分学生不能对口就业的矛盾。
(二)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分析所调研的专用铁路人力资源数据整体情况,专用铁路处于铁路人才匮乏的窘境,总体上目前专用铁路技术职工队伍呈现出“四多四少”的“金字塔”状况:即文化程度低的多,高的少;技术等级低的多,高的少;高等级技术工人年龄大的多,年轻的少;职工以前学“杂牌”专业的多,铁路科班出身的人少。远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只会使专用铁路越来越落后于现代铁路的发展步伐。专用铁路所在企业要想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改变目前整体素质偏低、平均年龄偏高的人力资源整体状况。里程长、设备多、运量大的专用铁路必然存在大量的铁路专业毕业生需求,而铁路高职院校均把就业目光主要放在国有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而对专用铁路就业市场较少涉入。铁路高职院校在向合资铁路、地方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的同时,也要向专用铁路输送毕业生,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对口就业。专用铁路存在大量的铁路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对高职院校来说也是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专用铁路技术设备和运输组织的特点
分析专用铁路的技术设备与运输组织特点,与国有铁路比较具有以下不同点。
(一)运输对象不同国有铁路的运输对象有货物、旅客、行李、包裹、邮件,而专用铁路的运输对象以货物为主,旅客运输只在极少的专用铁路存在。
(二)技术设备不同国有铁路的技术设备总体水平比较高,运输组织水平先进,作业效率高。而专用铁路的技术设备情况差别很大,有些技术设备甚至还处于国有铁路上世纪60-70年代的水平。因其运输速度低,机车车辆技术标准要求相对国有铁路较低,而且特种车辆较多,线路、信号、联锁、闭塞等设备状况也参差不齐[4]。
(三)技术作业的主要内容及规章不同国有铁路涉及铁路技术的各个方面,而专用铁路以货物运输为主,行车作业以调车作业和与国有铁路接轨站办理区间运行为主。专用铁路除参考铁路部门制定的铁路行业技术文件进行运输组织外,还有本企业所在行业制定的铁路运输的技术规范文件。
(四)铁路运输的地位不同铁路运输是国有铁路的主业,一切工作都是围绕如何搞好铁路运输、保证运输安全畅通服务。而专用铁路运输是所在企业的辅业,其主要任务是保证企业与国有铁路间及企业内部的运输畅通,以支持主业生产的正常运行。基于以上几点不同,如果铁路高职院校仍按只针对国有铁路的培养模式培养毕业生,势必造成毕业生不适应专用铁路的生产需求,不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所培养的毕业生就不会被专用铁路认可和欢迎。
三、人才培养建议
通过对专用铁路主要岗位的能力和知识要求进行初步分析,下面以专用铁路运营管理人才培养为例,就高职院校针对专用铁路如何培养合格人才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一)应作为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大专业的一个方向进行设置专用铁路虽然在运输对象、技术设备、技术作业的主要内容及规章、运输的地位方面与国有铁路有诸多不同。但从历史上说,专用铁路很多运输组织管理方法是在引进、吸收国有铁路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专用铁路本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舍取和重新架构而来的,与国有铁路有很大的继承性和相似性。传统的面向国有铁路的课程体系设置,大部分仍然对专用铁路运营管理是适用的,只是在教学内容上要进行调整。因此,笔者认为把专用铁路运营管理独立作为一个专业开设是不妥的,而应该作为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一个方向进行开设。
(二)应增加物流管理方面的课程及技能训练随着现代物流管理理念不断深入专用铁路所在公司领导层的意识,部分公司把原来的物资管理部门与运输部门进行重新整合,按照现代企业的运作方式,成立新的物流中心,使公司物资产、供、销、运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即使有些公司未对其进行整合,但由于专用铁路所在公司的特点,铁路运输部门与物资供应部门的联系也是相当紧密的。因此,面向专用铁路的高职学生要掌握一些现代物流管理方面的知识及技能,以适应专用铁路的特点和专用铁路所在公司的发展要求。
(三)应加强调车作业方面的核心技能训练调车作业占专用铁路行车工作的绝大部分。据了解,专用铁路调车作业以平面调车为主,因此要加强面向专用铁路的高职学生对编组调车、解体调车和取送调车的作业技能训练,特别要加强学生上下车技能、手信号、对货位等调车作业技能训练。接发列车工作只占专用铁路行车工作很小部分,只是与国有铁路接轨车站办理列车到达、出发作业,每日接发列车作业量也是有限的,相对国有铁路车站而言作业简单得多。因此,企业对面向专用铁路培养的高职学生接发列车技能要求相对较低,只要掌握在正常情况下接发列车的程序即可适应专用铁路的需要。专用铁路只是国有铁路的货物集散点,全国专用铁路没有成网,是零星的,所以传统面向国有铁路培养学生列车运行调度指挥技能方面的课程或教学内容可以减少,或者作为选修课开设,只要求他们了解国家铁路运输组织流程即可。
(四)应加强货运组织方面的核心技能训练专用铁路的运输对象主要是货物运输,而不是旅客运输,毫无疑问必须强化货运组织方面的课程和技能训练,而淡化客运组织方面的技能培养。货运组织的核心技能包括货物运输的发送作业、到达作业、装载加固技术、货物装载技术检查等。要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了解主要货物装卸机械、器具的作业原理及方法,了解装卸场站的生产组织要求,掌握阔大货物、危险货物、集装箱货物的运输条件及装卸方法。
(五)应增加运输对象工艺流程方面的课程专用铁路与所在企业的生产联系相当紧密,主要为所在企业的生产服务。因此,专用铁路运输组织人员必须了解所在企业的生产流程、工艺、技术及作业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所在企业生产提供安全、迅速、经济、便利地运输服务。因专用铁路所在企业所涉及的行业较多,有煤炭、石油、冶金、森林等,而且现在大部分专用铁路开展专用线共用,因此可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这方面的介绍性课程,使学生对专用铁路所在行业的生产有初步的了解,以使学生毕业后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所在企业的生产工艺及流程,从而很快适应公司的生产环境。
四、结论
铁道工程毕业总结范文第5篇
1912年,在德国工商界人士的倡导以及中德两国政府和我国工商界人士的支持下,同济大学的工科教育由德国工程师中国联合会主席、特许工程师贝伦哈尔德 贝伦子(Bernhard Berrens)始创。1912年6月,同济工科历史上的第一次开学典型举行,当时仅有机电科一个班级,黄伯樵、刘荫、舒震东、曹省之、王道周、朱家骅六名学生,一名教师,一名工厂实习老师,他们怀着“科学救国”的梦想,开始了同济工程教育的百年树人之路。1914年,日本打败德国占领青岛,20世纪初德国和中国合办的德华特别高等专门学堂被迫停办,30名土木科学生被转至同济,学校专门增设了土木科。1916年首届工科学生毕业,其中土木科有武培明、韩嘉椹、钱廷、胡振声、谭文庆等5名,机电科为黄伯樵、刘荫、舒震东、曹省之乐宝琳、沈观宜等8名,共计13名。
一、中国现代化先驱朱家骅
朱家骅生于1893年,在清末动荡的政治时局中接受了传统和新式两种启蒙教育,启发了他的现代政治理念和国家民族意识。他少有主见,14岁时剪去象征“满人之奴”的长辫,被称为“小革命党”。1908年,15岁的朱家骅在同济德文医学堂的招生考试中被录取,进校学习德语,受到严格的德国式教育。1911年,19岁的朱家骅跟同学邵骥等人组织了反清革命的秘密行动团体“中国敢死团”,在民立报、申报等刊物刊登“中国敢死团”广告,广招团员,以实际行动支持革命。辛亥革命结束后,朱家骅返回同济校园继续学业,1912年工学堂创建后,朱家骅由德文科转入工科,是首届六名学生之一。
就读两年后,受工科教务长贝伦子先生的影响,朱家骅对采矿工程产生了浓厚兴趣,经贝伦子介绍,1914年3月赴德自费留学,先到盖尔森教堂城的荷兰矿场实习半年,同年10月入柏林矿科大学采矿工程学系攻读。1917年初回国任职于北京大学,是北大最早的德语教授,也是中国第一代德语教授,被称为北大最年轻的教授,以学者身份参加。1918年公费留学,赴瑞士伯尔尼大学地质系、瑞士沮利克大学地质系、柏林工科大学地质系学习研究,1922年获柏林大学地质学博士学位,1923年在瑞士苏黎世大学学习英文和经济学研究。1924年朱家骅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于1925年6月3日领导北京学生为上海“五卅惨案”罢课游行,受到北洋政府的通缉后南下,先后任中山大学、中央大学校长,为这两所大学学术地位的奠定打下了基础;1932年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注重教育改革,努力促进中国教育制度的现代化;1933年任交通部长,锐意革新,全力发展邮政、电政与航政,对于抗日战争军事做出了重要贡献;后任浙江省主席,“躬行新政”,发展地方经济;1940年继蔡元培之后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直接负责中央研究院十八年之久,对中国现代学术研究事业的振兴,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1944年再任教育部长,1948年任“行政院副院长”。
朱家骅被誉为中国教育界、学术界的泰斗、外交界的耆宿,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与中华民国政局的演变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影响现代中国甚巨,他也是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德关系的重要人物。
二、舒震东与“舒式打印机”
192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上,商务印书馆选送的中文打字机获得乙等荣誉奖章,此台获奖的中文打字机的发明者便是同济首届工科毕业生舒震东。舒震东1912至1916年就读于同济工科,毕业后就职于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之一的商务印书馆,在前人周厚坤的基础上发明了被称之为“舒式打印机”的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中文打字机。1922年,舒式中文打字机申请了专利,经农商部批准,特许专卖。此后,商务印书馆一直以商务品牌生产制造发售舒震东发明的中文打字机。可以说,这款中文打字机的技术原理,拥有完全独立的中国人自主知识产权。
1920年,商务印书馆为了推销中文打字机,让美工人员万籁鸣兄弟为其制作能活动播放的广告片。万氏兄弟反复摸索,制作出了电影广告《舒震东华文打字机》,供电影院于放映正片前播放,成了中国第一部广告动画片。同时,随着批量生产运用,商务中文打字机成为中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主要的打字设备,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能在出版社找到它的身影。
发明中文打字机后,舒震东任商务印书馆总工程师,不久到德国、法国、美国考察。在美国期间和回国之后,又对中文打字机做了多次改进。当时的商务印书馆掌门人张元济很重视世博会,精心挑选展品、培养人才,希望在世博会中展示自己,改变西方人认为中国落后的印象。
三、中国铁路事业的先驱黄伯樵
黄伯樵生于1890年生于江苏太仓,13岁时父母双亡,随兄长迁居上海,后入读江苏陆军小学德文班,获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端方选派,进入同济德文医学堂预科学习。辛亥革命时,和同学朱家骅一起参加青年敢死团,支援革命。辛亥革命后,返校继续学业,转入工科学习,是同济电工机械科第一届优等毕业生。
黄伯樵毕业后,最初任职于上海商务印书馆,接手完成未编完的《德华字典》,任中华职业学校铁工科主任兼附属铁工场工程师。1920年赴德国柏林工科大学深造,专攻工业管理。1922年,33岁的黄伯樵在德国获工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担任中华铁工厂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总经理,兼任中华职业学校校长。后升任陇海铁路汴洛局总务处长、交通部路政司总务科长、汉口市工务局长、汉口市政委员会委员、上海电报传习所监督、杭州市工务局局长、京沪、沪杭两路铁路局局长、行政院驻沪办事处主任。他曾发起“中国经济建设协会”、“中国国家铁路公司”等是中国铁路事业的先驱之一。1927年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任首任市公用局局长。1936年任中国工程师学会总会会长。
黄伯樵任职于铁道部时,实行提存营业进款以备还本利息,使得铁道债券在伦敦股票市场上股价剧增,不仅将沪杭铁路借款还清,还筹集资金,主持完成衔接宁波与杭州的曹甬段铁路的建设,兴造钱塘江大桥,计划兴建京沪铁路双轨,整顿吴淞机厂,加强机车能力,提高行车速度,开办上海与南京之间的快速列车。
1937年抗战爆发后,京沪、沪杭甬、苏嘉铁路先后沦陷,黄伯樵因病移居香港,受命为经济部资源委员会国外贸易事务所所长、交通部驻港航空货运稽核处总稽核、资源委员会“中央钢铁厂”筹备委员,发起组织“中国经济建设协会”,研究并计划战后经济各部门的建设,对战后全国铁路提出设立“中国国家铁路公司”集中分区管理的计划。 香港沦陷后, 回上海主持编译“德华标准大字典”。
黄伯樵在抗战胜利后帮助上海市政府接管上海公用事业各行业,任“长春铁路公司”理事、“中国纺织机器制造公司”总经理,经营中国纺织机器制造公司两年,开办三厂,为战后中国的经济的复苏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48年因病逝世,享年59岁。
四、中国铁合金先驱杜殿英
杜殿英出身于山东省潍县进步家庭,自幼秉承家学,受父辈进步思想熏陶,勤奋好学,立志工业救国, 1912年考入清政府与德国合办的国内第一所合资学校青岛德华特别高等专门学堂,1914年一战爆发,学校被迫关闭,杜殿英与其他同学全部并入上海同济德文医工学堂。
1916年,杜殿英大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机械系。德国的机械工业以精密著称于世,杜殿英经刻苦学习攻得博士学位,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学成回到祖国。归国后首任胶济铁路工程司司长,对该路的机务工作进行了多项改造,后任北宁铁路皇姑屯机厂厂长兼唐山材料厂厂长,对当时的东北铁路交通发展贡献颇大。随后在铁道部门工作,对我国铁路网总体筹划尤著劳绩。
1935年,杜殿英回母校同济大学任教务长。随后,江西钨铁厂筹建在即,当时全面掌握国有工矿企业枢纽的“国家资源委员会”物色厂长人选,因钨铁是战略物资,设备为德国进口,杜殿英又曾在德国修习机械专业,被选为厂长的最佳人选。后因抗战延及江西,杜殿英负责全力筹建的江西钨铁厂于即将建成时被迫停止,设备拆卸后运至香港暂存。
抗战期间,杜殿英先后任“国家工业处”处长、“全国高普考试”典试委员。抗战胜利后,日本作为战败国须赔偿我国战争损失,当时的政府成立了“日本赔偿物资委员会”,派出一批国内高级技术人员到日本考察技术设备,杜殿英即其中一员。当时中国方面开出的第一批拆迁日本赔偿物资清单总计48万吨机械设备,由于美国处心积虑要恢复日本军工企业,用各种方式阻挠设备拆迁,导致一场空欢喜,最终仅仅运回2000台机器,与应赔的数目相差甚巨。
杜殿英一生克勤克俭,公正无私,专注于民族工业建设。
五、第一代留学博士经济学家沈观宜
同济工科第一届毕业生里,还有一位来自首任船政大臣、“中国海军之父” 沈葆桢家族的沈观宜。沈观宜1895年出生在福州市,受家族的正直、清廉、安贫乐道的家风影响,他从小树立了“工业救国”的理想,他认为要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战胜列强的侵略,非要发展工业不可,这也是他选择同济工科的原因。在同济机械专业毕业后,沈观宜考取官费留学德国,并获得了福州船政局的留学生资助。在德国,他先在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学习,准备攻读机械学博士,由于他亲眼目睹西欧各国经济发展的状况,萌发了从宏观上研究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状况及其发展规律,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想法,于是转而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转学到西方研究经济的中心、闻名世界的法兰克福大学经济系就读。1924年完成博士学位论文,获得“最优秀博士论文”,是我国第一代留德博士。
此后,沈观宜一直投身于研究中国工业化的问题,抗战时期,在著名的《东方杂志》等刊物上发表有关中国战时经济问题,以及如何战胜德意日法西斯的战略策略问题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