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从弗洛伊德到罗杰斯——论自我理论的发展及自我的统一功能

2023-06-18 07:16: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自我:从弗洛伊德到罗杰斯——论自我理论的发展及自我的统一功能,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强调自我实现和个人成长

自我:从弗洛伊德到罗杰斯——论自我理论的发展及自我的统一功能

自我:从弗洛伊德到罗杰斯:论自我理论的发展及自我的统一功能

作者:卢丽卿

西方人格理论学家们对自我的论述,尤其是精神分析学派和人本主义,有继承、发展,有分歧、论辩,在自我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他们的理论所共同强调的是自我的统一功能。

一、精神分析理论中的自我

1、弗洛伊德眼中的自我

弗洛伊德最早构建了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的人格结构,其中突出了自我与本我、超我和现实的相互作用以及自我防御机制与人格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理过程的连贯组织,我们称之为他的自我。”自我保持着人的心理的完整性,它协调着人格结构中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并且也协调着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自我从本我中发展而来,弗洛伊德曾形象的指出“自我和本我的关系或可比拟为骑马者与马的关系。马供给运动的能力,骑者则操有规定目的地及指导运动以达到目的地的权力。”但他认为自我是软弱的,自我的能量来源于本我。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超我反过来监督自我的活动,观察和评判自我,为自我提供行为规范,如不照做便惩罚自我,使其产生自卑或罪恶之感。自我总是力图与超我合作,靠服从超我的命令获得自尊感和自豪感。弗洛伊德后期曾认为,精神分析的工作就是强化人的自我。虽然弗洛伊德把自我的功能理解为两面不讨好的“受气鬼”,贬低了自我在驾驭人格发展中的主动作用,但是弗洛伊德始终把自我视为联结本我和超我并调节本我和超我内部冲突的中间环节。

2、修正的弗洛伊德主义中的自我

弗洛伊德的大弟子荣格的人格理论则把自我置于人的意识领域(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中心地位来看待,认为自我的表现就是人为了达到人格的统一和整合所做的努力。荣格认为只有达到个性化的人才是心理的健康人,他才有一个充分分化了的平衡和统一人格。实现个性化意味着成为一个单一的、同质的存在。就“个性包含着我们心灵深处的、最终的和无与伦比的独特性而言,它也包含有成为一个人自己的自性(self)这个意思,所以我们可以把个性化理解为达到个性或自性的实现。”可见,实现个性化的第一个要求是把理性的意识与非理性的潜意识整合为一个人格的整体,使之处在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中,而这种整合的力量就是“自性”。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潜藏所有个人成就背后的主要推动力。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与身俱来的追求优越的向上意志。弗洛伊德曾把超我的一个构成部分也称为“自我理想”,但是它与本我是冲突的,阿德勒将这种具体个体的优越目标称为“自我理想指南”,是统一和谐的人格的一部分。他提出的动力等级图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图相似,从而和人本主义接上了。可以说,阿德勒提出了一个创造性自我。

3、社会文化学派中的自我

霍妮反对弗洛伊德对人格结构的垂直划分,认为超我、自我和本我之间的动力交互作用都是在自我的水平上进行的。她进而把自我划分为

三种基本存在形态,即真我、实我和理想我。真我是个体的天赋潜能,是个体真正生命的中心,一切能力、成就等等都是从真我发展而来;实我由真我受环境的熏陶炼铸而成,它所表现的状况是实际的、现实的、它是个体此时此地身心存在的综合;理想我是个体希望自己成为的人物,是他虚构的理想化的自我意象。霍妮指出,对于正常人来说,理想我与真我和实我之间是和谐、一致的,能根据真我、实我的变化而不断作出相应的调整,他的理想既符合实际又具有动力性,有助于他的自我实现;而在神经症患者的身上则是冲突的,他脱离了实际的可能性,以一种全然幻想又固定不变的完美形象去贬斥、憎恨实我,对于神经症患者来说,理想我与其说是真我和实我的现实延伸还不如说是对它们的离弃。

沙利文认为人格就是“作为一个人生活特性的重复的人际情境的相对持久的模式。”他眼中的自我则是源自人际互动。

“我们在重要的他人对我们的反应中得到的所有的经验因素的集合。换句话说,我们的自我是我们的人格的映象的集合,那是我们在与其打交道的人那里得到的映象”。

自我是在原始的经验方式期间开始形成的,以致即使受到了文化因素的影响,也总是保持着某种程度的我向歪曲。其复杂性在于,当我们把自己人格化之后,我们就不会真正的捕捉到实际的自我。

4、自我心理学中的自我

安娜在基本肯定父亲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的基础上,更看重客观环境对自我发展的影响,强调人格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她认为自我在发展的过程中是由弱到强、由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其中固然有本我的影响但环境的影响更大。因此,人在幼儿时期,个体的自我十分软弱,他的行为常常受本我驱使。随着儿童生理和心理的不断发展,在社会现实和教育的影响下,儿童的自我和本我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自我不再是孱弱无助和谦恭温顺地服从本我的需要。它对客观现实的态度逐渐超过了俄底浦斯情结的范围。但安娜的自我也是处于一个冲突的领域中。

“自我心理学之父”哈特曼创立了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它并非指空间的“领域”,而是指“一套心理机能,这些机能在既定的时间内在心理冲突的范围之外发挥作用”,包括自我的起源、自我的自主性发展、能量的中性化和自我的适应过程等。哈特曼认为自我和本我虽是两种同时存在的心理机能,但自我在起源上独立于伊底。自我和本我一样都是先天遗传的,本我不是唯一的遗传禀赋,自我也不是本我的副产品。自我的发展也是独立的,他区分了两种自我自主性;初级自主性,是指那些先天地独立于伊底的没有冲突的自我功能;次级自主性,是指从伊底的冲突中发展起来并成为健康地适应生活的工具的那些自我机能,也就是指最初服务于伊底的防御机制逐渐演变成一种独立的结构,摆脱了冲突的领域。哈特曼认为自我机能一旦从伊底中解脱出来,为它自己服务时,中性化的过程就产生了。此过程也就是自我的适应过程的产生。一旦自我装备与环境取得平衡就产生了适应。哈特曼把适应看作是一种有机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一种不断地与环境相适合的连续运动,而不是一种静态的产品。

后期精神分析学家艾里克森更把自我看成是人格结构形成和发展的源泉,认为人格发展的本质是自我的发展,人格发展的过程就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过程。他把自我看成一种心理过程,它包含着人的意识活动并且能够加以控制。自我是人的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体,并且能够把进化过程中的两种力量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综合起来,引导心理性欲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决定着个人的命运。自我过程已失防御性质的重要性,其所表现的游戏、言语、思想和行动等带有自主性,具有对内外力量的适应性。艾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由一对冲突构成形成一种危机。危机的积极解决,就会增强自我的力量,人格就得到健全发展,利于适应;危机的消极解决,就会消弱自我的力量。他的理论核心是阐述自我如何形成、如何发展、如何发挥作用、如何发生障碍等等。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早期精神分析学特别是弗洛伊德理论中自我的奴隶形象。艾里克森进一步发展了哈特曼所重视的社会环境对自我适应作用的思想。艾里克森把自我放在心理与社会相互作用中,强调社会环境在自我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将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修正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把自我心理学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他把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发展阶段扩展到这个生命周期,突破了其他心理学家仅仅描述幼儿早期人格发展的局限性。

在精神分析学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出,对自我的性质及其功能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寻常的过程。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自我的功能是被动的,处处受着本我和超我的双重制约。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将社会环境和人际对自我的重要作用提了出来。后来安娜、哈特曼等人使自我从本我那里解放出来,认为自我的作用是有它自己的规律的,主要是通过人的意识完成的,由此创立了自我心理学。

再后来艾里克森明确了自我的意识性和自主性,其理论代表了精神分析学派在自我理论方面的重大发展。可以说,一部精神分析发展史,是逐渐抬高自我的地位、不断塑造自我形象的历史。

二、人本主义中的自我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同样视自我为人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是由“在人的内部存在着一种向一定方向成长的趋势或需要”所规定的,这种内部压力的存在及其性质是由不受个人影响的,种族所特有的人性特征所决定的,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中心任务就是帮助人们认识自我的这种人性特征,使人们真正认识自我,并按照自我本性的要求努力使自己成为“自我实现者”。至于认识自我的方法,马斯洛主张通过创造良好的、适合人性要求的外部条件,使人们充分做到“自发释放、自我选择、自我认可,基本需要的满足”,使深层次的人性特征表露出来。马斯洛把个人对“自我实现”的追求看成是人生需要的最高境界,并用极大的热情去探讨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揭示了自我实现与健康人格发展的意义和途径。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则更是把自我看成是人格状态变化的前动力因素,认为自我的现象场是人格的研究重点,并提出自我对世界的独特知觉、体验和赋予意义决定着个体的外显行为。由此,他把个人的自我概念与其经验的相互关系的协调性视为人格发展状态和发展方向的内在动力。他认为人性的核心使机体自己,他是自我保护的和社会化的。个体内部都有一种趋向成熟的倾向和能力,他有能力理解自己的痛苦,有能力探查深层的经验,虽然这种能力被防御机制层层包围,但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在合适的心理气氛中,就会显露出来,变成实际的行动。这也体现在他的“询者中心疗法”。

三、自我的统一功能

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对自我有着不同的表述,虽然在自我功能的看法上存有分歧,我们仍然能够看出,他们所共同强调的是自我对人格结构的统一性功能。即个人人格的形成是一个不断趋于整合、完善的过程,而自我是实现这一整合和完善的主宰。几乎所有的人格理论家都以“统一”假设看待自我的功能,即假定个人已经形成的自我能够保持人格结构和功能的协调、一致、整合和完整。

虽然人们认为弗洛伊德贬低了自我的功能,但是正是弗洛伊德通过强调自我的协调作用而解决了本我和超我的内在冲突。本我追求快乐,超我追求完美,而自我追求现实,它代表的是人格结构中的理性力量,这种力量既使得本在一定范围内寻求自身的快乐,又能够得到超我的认可,从而调和了两者的冲突。通过自我功能的发挥,自我既承认了个人本能的合理性,又承认了社会规则的必要性,既满足了个人的合理欲望,又维护了道德的权威,从而保持了人格结构的内在完整性和统一性。

后来荣格认为自我的表现就是人为了达到人格的统一和整合所做的努力。实现个性化的第一个要求是把理性的意识与非理性的潜意识整合为一个人格的整体,使之处在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中。霍妮指出,对于正常人来说,理想我与真我和实我之间是和谐、一致的,能根据真我、实我的变化而不断作出相应的调整,他的理想既符合实际又具有动力性,有助于他的自我实现。他们的自我理论都体现了自我的统一性。

哈特曼虽然认为自我是一种独立的结构,但他强调适应,一旦自我装备与环境取得平衡就产生了适应。哈特曼把适应看作是一种有机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一种不断地与环境相适合的连续运动,而不是一种静态的产品。其实也是一种自我的统一。

后期精神分析学家艾里克森更把自我看成是人格结构形成和发展的源泉,认为人格发展的本质是自我的发展,人格发展的过程就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过程。他提出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也就是自我发展的八个阶段,而自我发展的理想目标就是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关于自我同一性的含义,艾里克森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解释,概括起来有四个含义:1,在意识层面,是指个人对自身在时间上的一致性的知觉以及别人对自己的一致性认可的知觉。2,在潜意识层面,是指对个人性格发展连续性的自我整合过程。3,在与集体同一性的关系方面,是指个人的特征与其民族、政治、宗教等意识形态特征的一支行动维持。4,在个人的成长方面,是指个人在青年晚期出现的自我对经验的综合能力。不论是哪种含义上讲,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强调的都是自我的统一功能和整合作用。正是由于自我的同一性功能才使人格保持各方面的整合特征,才使人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

马斯洛用“自我实现”的概念来表达他的自我统一体的观念,认为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是内心世界高度统一和整合的人。他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概括了自我实现者的15个方面的特征,体现在其中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特别强调自我实现者人格结构的整合程度达到高度完善的水平。

罗杰斯把自我视为人格结构的核心概念,认为个人的自我概念代表一种有组织的、一致的概念整体,一个人对自己特征的一套相关达到知觉型态。虽然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自我概念是流动变化的,但却始终保持一种连贯和统合的性质。自我概念的作用在于维持各种自我知觉成分的一致性以及自我与经验的一致性。

从以上这些人格理论家对自我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其中的共同因素,即自我的统一功能。

四、结论

纵观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对自我的不同表述,虽然在自我功能的看法上存有分歧,我们仍然能够看出,他们所共同强调的是自我对人格结构的统一性功能。即个人人格的形成是一个不断趋于整合、完善的过程,而自我是实现这一整合和完善的主宰。几乎所有的人格理论家都以“统一”假设看待自我的功能,即假定个人已经形成的自我能够保持人格结构和功能的协调、一致、整合和完整。

参考文献:

1〕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主义论评,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

2〕王小章 郭本禹 ,潜意识的诠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2月。

3〕邓成琼,张锋,论自我的统一功能与健康人格的形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2(1):4-9

4〕吴倬,人本主义自我实现观的基本理论特征,教学与研究,1997年6期:57-59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