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自我保护的方法(如何帮助孩子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023-12-04 15:05: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学前儿童自我保护的方法(如何帮助孩子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前儿童自我保护的方法

一到假期,带孩子出去玩的频率会比平时多很多,但孩子的安全问题不容小觑。很多家长恨不得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在自己的眼皮底下,为了防止走丢,会把儿童安全绳栓在孩子的书包或者手腕上,领一端连着家长的手腕,但是这么做可能反倒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深圳一对年轻夫妇为了省心,用儿童安全绳将一大一小两个孩子“捆绑”在一起。结果,过地铁闸机时,姐姐先跑过了闸门,弟弟却没来得及进去,姐姐一拖拽绳子,弟弟的头直接撞到了闸机上。

姐姐拉着弟弟想要赶上地铁,姐弟俩连着绳子,被电梯门隔开,好在车站工作人员及时赶来按下“紧急停车”按钮,扯断了安全绳。如果安全绳没有被扯断,如果工作人员没来得及按下按钮,弟弟和姐姐又会怎么样?

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的外在保护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危险还是会在身边。

那么,怎样能让孩子拥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呢?

- 1 –

情绪是孩子的忠实哨兵

恐惧、焦虑的情绪,是人类最忠实的哨兵,一旦发现危险就会立即发出警报,采取保护措施。

恐惧是对当下危险的事物产生的情绪,它很强烈,会驱使人类做出本能的保护行为。

例如:在动物园看到大老虎,孩子会紧紧抓住妈妈的手;站在高处,孩子会自然的向后退,确保自己不会掉下去。

而焦虑是对想象出的危险产生的情绪,它伴随着对可怕结果的担心、忧虑,会在当下做一些行为,避免危险的到来。

这两种感受会让人很不舒服,但是可以帮助我们规避可能带来的风险,保证人身安全。可以说,从原始社会到今天,如果没有这些害怕情绪的保护,人类不知会让自己多少次身陷险境,最终无法生存和繁衍。

那家长要如何利用情绪,帮助孩子建立起自我保护功能呢?

最重要的就是允许和尊重孩子恐惧、焦虑的情绪,有意识地帮助孩子看见情绪,发挥情绪的优势作用。

举个例子,妈妈带着三岁的孩子碰见同事,孩子第一次见这位同时很陌生,就会往妈妈背后躲,哪怕妈妈说:“这是妈妈的同事,妈妈的朋友,不怕,来打个招呼。”孩子还是会紧紧躲在身后,不肯打招呼。

这个孩子在看到陌生人时,恐惧就像一个安全哨兵,判断对方这个陌生人不安全,发出危险示警,躲在妈妈身后,完成一套自我保护机制的完整运作。靠感受对环境做的判断,会本能的生发出自我保护的行为——“战斗”、“逃跑”、“吓呆”等。

如果妈妈这个时候对孩子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怕生呢?赶紧叫阿姨!孩子可能接受到的一种信号是:陌生人没什么好怕的。以后,他再看见陌生人,可能就不会害怕,非常容易信任陌生人。这样,孩子天然的保护屏障就被破坏了,对安全的警觉会放松,等真的危险来临也不懂得害怕,觉得周围都是妈妈的朋友。

正确的做法是,妈妈可以说:“你看到这个不认识的叔叔感到害怕对吗?没关系,如果你感到害怕,可以不打招呼。但你可以记住叔叔的样子,这个叔叔是妈妈的同事,下次再见到就不陌生了。”

通过妈妈的语言,一方面帮助孩子看见自己的情绪、认同自己的情绪,同时还启动理智脑记住叔叔的模样,让孩子的情绪脑、行为脑和理智脑达成协同运作。同时,也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和陌生人慢慢熟悉。这是在保护孩子天然的保护屏障。

- 2 -

有意识的保护自己

如果孩子拥有自我保护意识,即使父母不在身边,自己也能很好地保护自己。但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与情绪的保护机制不同,它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培养。那怎么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呢?

经验的积累和事后的反思复盘很重要。

孩子需要先有触发害怕的经历,然后由成人协助对这次经历复盘、反思、理解情绪、总结经验,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可以问感受。比如,“你刚才做……事情时候是什么感受?”“做之前和做之后感受有什么变化?”

可以问想法。比如,“你刚才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分析的?”“这次你有什么经验或者教训吗?”“下次……还有什么要注意的?

可以问行为。比如,“你刚才是怎么做的?”“你是用什么方法保护自己的?”“有了这次的经验,下次你会怎么做?”

通过提问让孩子不断反思的过程,也是在训练孩子将无意识变成有意识,提高意识的敏感度。

其实,每一次的复盘都是在提升孩子的安全意识。

我家孩子第一次自己过马路的时候,他回来告诉我之后,我就会问她的感受。

她说:“过马路的时候,很激动,也很紧张,走过去之后感到很自豪、骄傲!”

我继续问她的想法:“你当时想到什么感到很紧张呢?”她说:“我担心被车撞了,小命就不保了。”

“你当时又是想到什么感到很激动呢?”她说:“第一次过马路很新鲜、很好奇。”

我继续问她的做法:“你是怎么过来的呢?你是怎么保护自己的呢?”

她说:“我先走到斑马线中间,然后,左右看看,看到没有车就跟着其他人一起走。”

“下次其他地方过马路还有什么要注意的吗?”

她说:“如果有红绿灯,要等绿灯亮了才能走,如果有人行天桥或者地下安全通道,要走安全的地方。”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孩子进一步思考安全问题,提起意识。

最后,可别忘了还要给孩子一个鼓励,既给孩子赋予了能力感,也让孩子意识到每一次的经历,每一个经验都会变成自己的能力。

不仅仅是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看的安全方面的书、热点新闻,或者小视频都可以成为训练孩子意识化的机会,家长在放手之前,尤其在安全方面,该说得说、该教得教,最好陪孩子多做几次。孩子做的时候管住嘴,只要不涉及安全底线,让孩自己子去体验,然后反思、复盘、总结经验。

- 3 -

拓展方法的多样化

现在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家长也越来越焦虑。例如:有的家长会限制孩子跟异性交往,有的家长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呆在自认为安全的环境里,有的家长告诉孩子,有人欺负你就要打回去保护自己,尽量避开危险等等。

但总感觉,即使教了那么多方法,遇到新的危险还是不够用。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关键在于孩子只学了单一的方法,却没有结合实际问题自主想办法的能力。

有位家长曾经问我,她的儿子到了10岁还怕黑,连住的小区黑路都不敢一个人走,该怎么办?

首先,要允许和接纳孩子害怕的感觉

我们可以问问孩子:“害怕的时候,身体有哪里不舒服吗?”,也可以对孩子说:“每个人都有害怕的东西。害怕的情绪来了,谁也赶不走的。”

然后,帮助孩子用语言描述或用画画的方式表达出害怕

可以说:“你要不要把这种害怕画下来,咱们看看它长什么样子?”

这个过程越具体越好,当孩子能看到害怕的样子,就会获得掌控感和安全感。

最后,还要和孩子讨论他觉得有效的方式应对害怕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不是把自己的经验直接给到孩子。而是要让孩子用自己想到的办法克服害怕,这样才更有利于建立自信。

可以说:“你现在这么害怕,咱们头脑风暴一下,看看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你感受好一点?”,“什么办法可以帮你自己?”

先让孩子体会自己的情绪,再在情绪的基础上从自己、他人和环境三个维度或者自己的经历进行分析判断,再做出相应的行动。这就是在训练孩子多元化的思维,事后进行一次次的复盘,就能帮助孩子拓展更多的方法,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

其实,孩子有健康的人格状态,才是最好的自我保护!通过觉察情绪,调节情绪,冷静分析判断,灵活运用各种资源解决问题……这就是人格健全和独立的表现,也会大大降低安全隐患。

我们可以从孩子小时候开始,从小事开始,把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都当作“资源“去利用,等未来遇到“大事”,家长也可以放心让孩子自己处理了。

如何拥有自我保护能力?

1、情绪是孩子的忠实哨兵

2、有意识的保护自己

3、拓展方法的多样化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