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美术史的思考 谈《美术史十议》中的“原境”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对中国美术史的思考 谈《美术史十议》中的“原境”,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最近写了点东西,正好朋友在玩公众号,就发出来看看。
摘 要
巫鸿先生作为一位美术史学者和策展人,对近现代美术史的关注有其独特的视角,《美术史十议》这本书就集中体现了他对于美术史的一些思考。这些思考看似杂乱,实际上都以他的一个核心观点——“原境”联系在一起。本文就从“原境”出发,提出一些对《美术史十议》的思考。
《美术史十议》是作为学者和策展人的巫鸿先生对美术史的反思。巫鸿先生希望这十篇短文能“或古或今,或近或远,或宏观或微观,从多钟角度引出对美术史的反思和想象”,而在我看来,这本小册子的脉络以及连贯性,比他本人所称的更为清晰,贯穿这“十议”的,就是先生所主张的,回到“原境”。
这本书整体上来说是由大到小,由宏观到微观的。开篇“美术”小议作为代序,从一个极为宏观的角度讨论了美术以及美术史的边界问题,明确了当下美术史发展的新的方向,即“不再奠基于严格的材料划分和专业分析方法之上,它成为了一个以视觉形象为中心的各种学术兴趣和研究方法的交汇之地和互动场所。”这里的讨论不但为之后所有的讨论划定了范围,且提出了当下美术史发展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大量的美术史研究,仅建立在对历代“美术作品”图像、图片的研究之上。这也就为整本书关于重回“原境”这个观点的确立埋下了伏笔。
对于代序中提出的问题,巫鸿先生在第二议“图像的转译与美术的释读”中做出了正面回答。他在文章末尾“提醒美术史家对自己的工作保持清醒……我们的立论如何被图像的‘转译’所规定和引导。”显然,巫鸿先生对目前建立在图像上的美术史研究颇为不满。在文中,他举出弗洛伊德通过图像阐释《摩西像》的例子,以及通过不同媒介欣赏敦煌壁画的例子来论证他的观点,明确地提出,用图像释读艺术作品,会不自觉地将一种艺术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艺术形式,并且会不自觉地将整体环境压缩为经过选择的图像。
对于这一点,我们在自身的学习及实践中应该也有所体会。我们“学院派”学习美术史,大部分都是通过PPT中的图像来认知,几乎没有机会身临其境地感受。即便到了博物馆,见到原作,也是隔着玻璃观赏。这对于大幅的作品来说尚可,但对于小的卷轴、手卷来说,显然也就不是“原境”下的观赏了。
接下来,第三议与第四议,同样地从比较宏观的角度来阐释“原境”这个观念。第三议讨论的是美术史学者与美术馆之间的关系,并首次提到“原境”这个概念;第四议强调“原物”并非“实物”,回到“原境”并非去博物馆看“原物”那么简单。这两议依旧是从美术史的外部来讨论,依旧是在明确我们的研究对象。上文中我们谈到的关于对博物馆中尺牍、手卷欣赏的例子,同样适用于这里。
从第五议开始,到第八议,实际上都是由宏观走向微观,真正确定了美术史的研究范畴,开始从美术史内部来探讨其中的问题了。第五议讲的是近现代美术史的发展,传统美术史的解构与重构。第六议讨论了巫鸿先生期望的,美术史的研究方法和书写原则,他希望能打破历史分期的约束,用“开”与“合”去对比一些现象,而不仅仅是线性地看待美术史。第七议以“墓葬美术”为例系统地讲解了“原境”的意义。第八议通过版本的比较与变迁讨论了“经典”这个经典的美术史中的问题,看似脱离了我们所谓的“原境”的这条主线,但事实上,正如巫鸿先生自己所说的,这一议体现了我们的美术史“从对名家名作的介绍转向了对多种视觉形式及其社会环境的综述”,这种现象依旧是力求重构“原境”的。
第九议是我感触最深的一篇,先将一段原文引用如下:
人们大可质疑“豪劲”一语是否能够概括唐、辽、北宋的建筑风格,但是梁思成意图表现“豪劲”的建筑设计确实体现了一种真实的艺术追求和实验。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可以把这个追求与以往许许多多类似的追求连在一起,描绘出中国美术史若干“形状”中的一个——一个即非进化也非退化的历史。
我认为这段话可以拿来与白谦慎先生“无古无今”的观点做比较。白谦慎先生在其著作《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中认为,现代的某些书写者,他们没有经过严格的书写训练,却能写出一些具有古帖审美特征的字或点画,这类字或者点画就是无古无今的(图1)。而巫鸿先生在这一议中讨论的“形状”,恰好就类似于某个时代的特征,并提到了这个特征既非进化也非退化。这两者之间有什么深层的联系我目前还说不清楚,但我认为这是值得用来比较思考的。
图片来源于白谦慎先生的讲座
最后,第十议,巫鸿先生自己拟了一个词,“纪念碑性”,尽管他自己并不想这么做。这个词也完整地体现了巫鸿先生对于“原境”的重视程度,并再度强调不要用所谓“纯艺术”的观念看待艺术史。这也是对整个美术史十议的一个总结吧。
结 语
综上所述,这本书由宏观向微观,由大到小地呈现了巫鸿先生对美术史现状的一些思考。这些思考以“原境”为核心,讲的大多是研究方法和思考过程,而非一个个案分析或结论。巫鸿先生以自身多年的美术史研究经验自己策展经验,为我们研究美术史的后来者提供了观念及方法上的便捷,这要比提供结论有趣得多。正如他在最后所说的:“我希望读者们能把这本书看作重构中国古代美术宏观叙述的一种尝试。”
参考文献
[1]巫鸿.美术史十议[M].北京:三联书店,2016.
[2]白谦慎.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