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论文范文(如何写好一篇史学论文)

2023-04-25 17:34: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史学论文范文(如何写好一篇史学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史学论文范文

韩东育,现任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史学理论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等杂志编委,吉林省历史学会会长。

2020年,社科院近代史所《抗日战争研究》杂志专门邀请了韩东育、吴志军、王笛和桑兵四位专家,特别探讨在现今学术研究中史学论文的文字问题。几位专家分别从作者、编辑以及研究生导师的角度,专门针对史学论文中的文字表达与学术写作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与见解。几位专家对于学术研究者在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和如何不断提升作者素养,提出了宝贵且实用的建议。

其中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韩东育教授所写《作者的学养与编辑的修为》[①]十分精彩。论文针对青年学者的论文发表、文字修改问题进行了着重探究,对论文修改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给予了青年学者、学生们优秀的方法和指导。同时还就论文发表于修改时,论文作者与论文编辑间的调整修改与如何同心协力写好、改好文章进行了分析与建议。不得不说,此文是韩东育老师在自己多年发表与审核论文的经验上,针对青年学者发表修改文章的问题,好好给大家上的一课。

一是理论生硬、概念不清、表述含糊。何谓历史、舶来概念。

近代以来,“中国人的语言系统发生了中西杂糅的现象,也就是说,中式的文言和欧美的西文经混交后形成了第三种表达方式。”因此在写作时,句式杂糅、缺少句子成分就时有发生。传统的史学大家和文学大家,几乎都是以“碎而不散”的写作表达来进行写作,尤其是汪曾祺老先生,那种平易近人、温柔细腻的表达,感人至深。“当然,几乎所有人都会注意到,文言的语句是短的,而西语的表达是长的。”这样的情况,就造成了现在论文写作中,经常会出现中文语法错误。往往在一个句子里面,“主、谓、宾、定、状、补成分的不全甚至丢失,便成为论著写作过程中的习见现象”。

同样,这样的情况不仅造成了在写作中的句子语法错误,更会导致这篇文章不知所云。“理论生硬、概念不清和表述含混,也容易导致洋洋万言不知所云的尴尬。”韩老师在文中提出,“有人甘做隔空对接的理论倒爷且乐此不疲”。“一会儿海德格尔[②],一会儿布罗代尔[③],一会儿拉铁摩尔[④],或忽而存在主义[⑤],忽而年鉴学派[⑥],忽而内亚史观。他们弄了一大堆连其本人都未必弄懂的欧美框架,写文章时也总是设置出无数道概念隔离墙,仿佛不如此便不足以表现作者的‘体大思精’”。“理论倒爷”的出现,或许还包含了另一种意味,那就是“说对说错都不易被察觉,或者察觉了也没有用”。

现今学术研究中,及时与学术界现状对接,不断通国际接轨已成常态。尽管这样,外来理念和“舶来理论”的使用借用,也一定不是随随便便的。在使用外来理论时,最先做的不应当是先了解深入,之后再合理使用。随意的使用外来理论,只会导致自己的论文好似是充满了各色理论引经据典,实则成为了“理论倒爷”,整篇文章不知所云。

二是知识结构、表达风格面对受众与史学基本功

那么,历史学论文究竟应当如何的表达方式来面对读者,就成了必要讨论的问题。由于之前受苏联碎片化学科分类的影响,“中国传统的文史哲一体化格局已被乱刀寸断,轻则一分为三,重则一分为N。于是,文学的想象、哲学的豪迈和史学的干瘪,就成了社会一般对人文学科的基本印象。”刘知几[⑦]有“史家三长”一说,即史才、史学、史识。现在的史学论文,动辄上万字,泼墨挥毫洋洋洒洒,但总是不出读两三行就昏昏欲睡、枯燥乏味,“这除了表明我们自己文笔不够典雅、材料不够结实和结论无所见识外,好像并不能证明历史学本身出了什么问题”。这样来看,证明现在的史学论文,虽然结构严谨、材料充实,但往往存在着文笔不佳,甚至是枯燥无味不忍卒读的情况。“历史研究者若不兼备深厚的文史哲修养和高超的文献文字解读能力,恐怕连严复翻译的《天演论》都读不懂,何况做深入的研究。”枯燥无味的表达风格,生硬的表达和淡漠的文笔,本不应该成为史学论文的特点。不论是史家巨著《史记》,还是近代以来各位史学大家的文章,往往兼具历史性和文学性。太史公所著《史记》,虽然已经具我们有两千年之久,但是读起来依旧觉着栩栩如生,甚至单论文学的角度都可以进行很深入的研究。现在的历史研究者们,都应当具备表达的功力、文学的功力和史学的功力。而不应当出现,“时下不少农民总是笑话那些回家过春节的大学生,当然也包括历史系的学生,说他们大过年的居然不会写春联。”

三是在论文中要注意学术动态回顾。

“一篇有参考价值的文章,还应该内藏有该问题本身的微学术史。于是,对研究动态的回顾,便不再是你想与不想的问题,而是必须如此的问题。”因此,在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对于学术史的回顾和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但是,现在的论文中往往“许多稿件不是把先行成果说得一无是处,借以凸显自己的‘创新’能力,就是把学术史回顾与文章展开内容处理成全无关联的两张皮。”

在回顾学术史时,首要应当是尊重前人的研究基础。无论是否赞同前人观点,皆应当是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或是深入继续研究,或是有其他新提出的观点,都要平等尊重地进行谈论,而非是一定要否定别人来展示自己。尤其是作为刚刚入门的历史研究者,更不应当随意的否定、贬低他人研究。历史研究向来是“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证据不足、观点不力,就更不能随意借由否定其他观点来显示自身。“无端地傲视历史学‘无一字无来历’的基础行规”非常不可取。

“一个好的学术史梳理,应该是在充分吸纳和尊重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再提出自己更深入的思考而不是相反。而行文结构上的环环相扣和逻辑递进,也就自然展开于前期研究之‘必要条件’和自我新论之‘充分条件’之间了。动态中所列举的每个成果都在昭示着自己的来历,而先行者的某些不足,正是新作所赖以展开的前提。”

甚至是已然像韩老师这样德高望重的学者,“实际上,对于上述问题,我实在不敢擅说别人,只敢反省我自己”。更何况还是作为刚刚入门的历史研究者,在还未发表几篇论文,仍未有所建树的领域时,就反对这个、抨击那个,这时最应当做的是,不断提升自己、精进研究。

最后,在历史研究中,何为“历史”,一直是史家不断研究、不断探索的内容。说到底,历史问题研究到最后就变成了哲学问题。历史学研究到最高度,就成为了历史哲学。在东西方,对于历史的解释一直存在,而且不同史学家对于历史的解释也不同。古希腊“历史之父”希罗多德[⑧]就认为,历史就是对过去的研究,开创了西方历史研究的求真态度和严格批判。等到近代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⑨],在《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⑩]中,就提出了那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⑪]。“每一个历史判断的基础都是实践的需要,它赋予一切历史以当代史的性质,因为无论与实践需要有关的那些事实如何年深日久,历史实际上总面向着当时代的需要和实际。” [⑫]

在学习与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总是去追求“放之四海皆准”的经典或是理论,“放弃自主思考的思维惰性,其实还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学术犯罪”。在写作和研究过程中,只是追求权威、不断寻找可使用的理论而放弃了自己的思考,其实是一种学术研究的惰性。在文中,韩老师认为可取的是,追求理论或是权威的研究中,也不应当放弃自己的思考,甚至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才能在研究中有所突破。

韩老师这篇精悍有力的论文,不仅仅是针对论文作者与论文编辑的建议,更是对青年学生的要求。韩老师结合自己多年以来的研究经验,以及工作中的实际经历,用这一篇短文来讲述、教授历史研究者在论文写作中、在实际研究中应当要做些什么、需要注意些什么。在研究中,只是一味的追求理论、寻找权威而放弃自身的思考是不可取的。在论文写作中,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总结前人经验不断深入,更应当不断思考不断学习。

“学术乃天下公器,中国史学的繁荣发展,需要编辑和学人相携而行,愿我们一起努力,共同推动。”

[1] 韩东育.作者的学养与编辑的修为[J].抗日战争研究,2020(02):28-30.

[2]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3] 费尔南·布罗代尔(1902 —1985),法国历史学家,年鉴学派的的第二代代表人物。提出了著名的长时段理论。

[4] 欧文·拉铁摩尔(1900—1989)美国著名汉学家、蒙古学家,蒋介石的政治顾问。

[5]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是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是西方存在主义的创始者。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并把它们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从而拥有意义。

[6] 年鉴学派(Annales School),法国自1929年以来主持、编纂《经济与社会史年鉴》的几代历史学家。这些历史学家反对以兰克为代表的旧的史学传统,主张把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引人历史研究领域。他们的理论不仅震撼了法国的史学界,而且深刻影响了整个现代西方史学的发展。

[7] 刘知几(661-721年),字子玄,徐州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唐朝大臣、史学家。

[8] 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0年─公元前425年),古希腊作家、历史学家。他把旅行中的所闻所见,以及第一波斯帝国的历史记录下来,著成《历史》(Ἱστορίαι)一书,成为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流传下来的散文作品,希罗多德也因此被尊称为“历史之父”。

[9] 克罗齐(1866-1952),意大利籍哲学家、历史学家,新黑格尔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

[10] (意)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2.

[11] (意)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2.

[12] (意)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2.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