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治疗师进修工作汇报PPT(呼吸中心进修学习总结)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呼吸治疗师进修工作汇报PPT(呼吸中心进修学习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为期半年的进修生活转眼已经结束,期间收获令我受益匪浅。5月12日报到第一天,王一民老师问我一个问题:中日医院有门类齐全的单修课程,比如呼吸介入、呼吸治疗、ECMO、肺功能、呼吸康复等等,别人来中日医院参加这些单修课程,都是想学一门技术回单位开展工作。你作为一个临床大夫,为什么参加微生物与感染专修?你想学些什么?想把什么技术带回单位呢?我当时自己也没考虑清楚。现在,我想了半年,简单做一个总结和汇报。
我的半年进修时间分为两个阶段,从5月12日进入呼吸二部王一民老师组到10月10日,我在呼吸二部临床病房,主要是在attending和fellow的指导下学习实用、循证的临床技能,参加attending和fellow的日常查房,周一的专业课程学习,周三的中心大查房和肺血管组MDT讨论,周四的感染组每周一菌授课,周五的教学查房,观摩了气管镜、肺穿刺、肺功能和睡眠等功能组室的操作流程,收获很大。第二阶段在10月10日轮转微生物实验室后,通过接种、呼吸道病原、无菌、真菌等各个组室的学习,为我打开了一扇门,接触到了全新的微生物理论和观念。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总结我的学习体会:
一、系统的理论复习。这段时间,在上级大夫的指导和督促下,系统地复习了经典的呼吸专业论著,包括实用内科学和协和呼吸病学关于感染性疾病相关章节、Fishman`s肺病学、感染性疾病诊断与治疗、肺部影像学基础、实用间质性肺疾病等等。这次的回炉再造给了我很多新的体会,对于感染性疾病有了系统的、更深刻的认识。
工作中加深了循证医学之于临床的理解。在学习期间,阅读了大量前沿的研究文献,自己很多陈旧过时的临床理念得以更新或者改正。这样大量的最新文献阅读,对于我来说受益匪浅。第一次接触呼吸界、京港感染论坛这样的学习平台,这真的是非常好的学习平台,不仅会推送前沿研究结果,还会分享很多前辈、同仁的体会和经验。包括专业组微信群上的病例讨论都是我珍贵的临床学习机会。
这几个月的学习,对我来说,是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学习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对于循证医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体会。
二、在临床上,接触到的病种非常全面。包括感染性疾病:社区感染、医院感染、免疫受损患者的感染;间质性疾病:结节病、PJP、嗜酸性肺炎;气道疾病:支扩、COPD、哮喘;当然还有PE、CTEPH等等。工作中我们不只管理自己的病人,还要在Fellow的指导下,了解整个医疗组的患者,把每一个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以做科研的态度管理病人,在这个过程中,累积自己的经验,开拓自己的视野。
通过撰写病例报道、组织MDT讨论来开拓思路、加深印象,准备病例的过程也是学习和挑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提高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条理性,学习的能力,人际沟通的能力,临床决策力,还能够培养自己的临床思维。
三、临床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说到临床思维,我以前在单位带轮转医生的时候就讲不清楚什么是临床思维,对我来说临床思维是一个玄学的东西。内科学上对于临床思维的解释是“广泛涉猎天文、地理、气象、社会、历史、哲学、艺术、信息技术等多元化知识,积极参与琴、棋、书、画、体育、舞蹈、音乐等活动,发展形象思维,从而丰富自己的临床思维。”这个需要天赋、积累、还有思维的训练,人跟人真得没法比。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病例,是一个中年大叔,咳嗽、咳大量稀水痰、呼吸困难,症状进行性加重,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无效。CT上表现肺部大量囊肿,手指远端有畸形,我们理所当然地往肺囊性疾病、静脉血管畸形上去考虑了。但曹老师查房,突然问一句:这么多稀水痰怎么解释?一下子就点到我们思维上跨不过去的门槛了。没有思路,怎么苦思冥想也不得法。最终经过查文献、请教专家、经过MDT讨论,终于找到了原因。这是几个月前接触的患者,每每回顾他的诊治过程,总感觉医学真是非常的神奇。
学习期间参加的大量这种MDT讨论,包括了临床药师、影像、病理、微生物以及相应专科的MDT讨论,对我的帮助很大。对于很多疾病的临床诊断思路,更加清晰,而且有了全新的认识。
四、“科技”创新应用。科技加了影号。因为对我触动比较大的,不是什么肺移植、冷冻肺活检,还有微生物检测的新技术,而是像 “拍背神器”、医患功能二维码之类的小心思。这些新事物、小想法、小创新的使用,能够大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甚至直接影响病人的预后。
五、创建和谐团结的团队。我们感染组是国内呼吸领域顶尖的团队。不夸张地说,我们这批进修大夫很多都是曹老师的fans,半年或者一年之后,还多了很多王老师的fans。很多进修大夫也很优秀,病人也是很好的老师,在这个团队中工作,每天都能获得很好的反馈。这种反馈,不光是指我那些事情做得对,那些事情做得不对。很多时候,这种反馈带有强烈的仪式感。这种仪式感,让平凡的日子拥有不平凡的意义,让我对于工作和生活有更多的惊喜和激情,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在中日学习的责任和荣耀,也促使我思考怎样去做一个合格的、更好的大夫。在这里,我必须要提一下宋晓军宋老师。宋老师是一个非常细心、热情的老师,办公室太热,他拿来了小风扇;粘化验单不方便,他提供裁纸刀;就算护士妹妹们想吃西瓜,他都能变出西瓜刀来,感觉就像小时候动画片里的机器猫,想啥来啥。团队里有这样的老师,心情愉悦。
下面谈一谈我的学习收获:
第一个收获,就是从病例的临床观察出发,发现科学问题,归纳整理出科学规律,指导临床科研。我发现,二部的科研目标基本上都围绕着临床,对于我这种天天琢磨着养细胞、杀老鼠的科研二把刀是很大的鼓励。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用临床研究的态度、思维和方法,去对待每一个病例,这是我最大的收获。工作中,曾经碰到一个飞行员,经过非常曲折的过程,诊断胸内结节病,那是另外的一个故事。确诊之后,开始皮质醇激素治疗,随访3个月以后,病灶没有任何缓解。面对这个临床问题,我们检索相关文献,发现在需要适用皮质类固醇治疗的结节病患者中,不能耐受激素治疗的患者以及治疗无反应或在正规减药过程中出现复发的比例在各个临床研究中差异巨大,这一系列临床病例缺乏总结和描述,因此,通过制作CRF表、搜集随访既往结节病病例,我们描述了激素无反应型结节病的临床特征与转归。这种从临床问题出发,通过临床科研解决临床问题的过程,是我永远要学习和借鉴的。
第二个收获是规范。我对于中日医院呼吸中心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规范。规范的诊断和治疗,规范的科研,规范的文书,规范的管理制度。比如一个CA-AB的老年患者,王一民老师的经验性治疗选择了头孢西丁+米诺环素。这颠覆了我们很多人以往的用药习惯,但是确实规范的结果就是患者受益。
第三个收获是在诊疗中要尽量避免造成损害。曾经接诊过一个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呼吸衰竭的病人,经过多次MDT讨论,明确已经没有治愈的希望,甚至继续延长生命反而可能增加患者的痛苦。但是因为家属期望值很高,要求很多,对于临床决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很头痛。是曹老师一句话点醒了我们:你治不好她,你别给她治坏了。有了这个原则,面对家属的时候就有了依托,方案的制定就有了规范。最后,虽然病人去世了,家属对于我们的治疗方案也很满意。
最后,回到王老师的问题,来到中日医院感染组要要学些什么?我觉得,如果各位进修老师们是带着院领导的任务来到,那就早点定下目标,制定计划,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技术带回去;如果像我一样,并没有背负明确的学习任务,也没有必要刻意去制定“一个亿”的小目标。大家在这半年或者一年的时间里,不妨试一试努努力,看看在中日这个国内最高的呼吸平台上努力半年或者一年,能干些什么,能干到什么程度,看看会发生些什么事情。相信大家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能够获得美好和难忘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