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核事故应急状态分级
2023-11-09 21:23: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我国核事故应急状态分级,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核事故无国界, 核应急无小事, 核事故应急管理是核电站安全运行的坚实后盾。为确保核安全, 配合做好核应急工作, 对国内关于核事故应急能力及其评价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 在对核事故的概念和定级进行概述的基础上, 分析了我国核事故应急组织体系、核事故应急响应指挥和协调机制等的现状, 探讨了核事故应急组织应急管理能力的构成及其评价方法, 提出了分级探讨核应急能力及其评价方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English
[1] | 刘昊元.中国核应急有能力让公众放心[J].国防科技工业, 2013(7):46, 48. |
[2] | 张建岗, 汤荣耀, 王学新, 等.国家级核应急响应能力的要求与发展[C]//中国核学会.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三卷)——中国核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5册(辐射防护分卷、核化工分卷).北京: 中国核学会, 2013: 5. |
[3] | 国新办.中国的核应急[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6. |
[4] | 康慧.国际核事件分级表及应用实例[J].中国核电, 2011, 4(1):76-81. |
[5] | IAEA.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EB/OL]. (2016-01-23)[2016-09-30]. |
[6] | 环境百科.核事故是怎样分级的[J].环境与生活, 2014(19):42. |
[7] | 高鹏飞, 张英振. IAEA国际核事件分级表(INES)简介[J].辐射防护, 1994(1):77-80. |
[8] | 国务院办公厅.国家核应急预案[EB/OL].(2013-07-09)[2016-09-30]. |
[9] | 田东, 邹树梁.中外核事故应急管理体系比较[J].中国核工业, 2009(11):58-59. |
[10] | 林殿科.核安全与核应急现状及保障建议[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08, 28(4):58-59. doi: 10.3969/j.issn.1674-1021.2008.04.026 |
[11] | 张永领.基于应急管理阶段的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 2010, 36(9):32-34. doi: 10.3969/j.issn.1001-425X.2010.09.014 |
[12] | 吴小海, 赵满运, 屈岩, 等.核事故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J].四川兵工学报, 2012, 33(4):47-49. doi: 10.3969/j.issn.1006-0707.2012.04.016 |
[13] | 张立国, 曲静原, 童节娟, 等.核电厂营运单位应急响应能力评估软件平台[J].科技导报, 2015, 33(4):97-103. doi: 10.3981/j.issn.1000-7857.2015.04.017 |
[14] | 朱卫东.核电厂安全事故应急管理的脆弱性评估研究[D].哈尔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1. |
[15] | 程卫亚, 吴晓飞, 张雪飞, 等.我国核应急能力评估体系建设探讨[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4, 32(5):265-267. |
[16] | 张海波, 童星.应急能力评估的理论框架[J].中国行政管理, 2009(4):33-37. |
[17] | 刘民伟.铁路大型客运枢纽站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价模型与方法的研究[D].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2008. |
[18] | 陈序.铁路应急能力评价及对策研究[D].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2008. |
[19] | 卢文刚, 彭静.广州城市地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 2012, 19(4):118-124. doi: 10.3969/j.issn.1006-3862.2012.04.022 |
[20] | 卢文刚.城市电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 2010, 30(8):50-54. doi: 10.3969/j.issn.1000-7695.2010.08.017 |
[21] | 何沙, 吉安民, 姬荣斌, 等.基于AHP-最小判别的逐级判别模型的石油企业安全应急能力评价[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1, 21(2):41-47. doi: 10.3969/j.issn.1003-3033.2011.02.007 |
[22] | 李笑婷.石化企业生产事故应急能力评价研究[D].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2008. |
[23] | 韦余东, 张人杰, 张新卫, 等.应用德尔菲法构建疾控机构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J].浙江预防医学, 2016, 28(1):32-36. |
[24] | 卢旭东, 张珑, 饶冬冬, 等.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溢油风险评价[J].油气田环境保护, 2016, 26(3):32-36, 61-62. doi: 10.3969/j.issn.1005-3158.2016.03.010 |
[25] | 熊焰, 梁芳, 乔永军, 等.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减灾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J].震灾防御技术, 2015, 9(4):921-931. doi: 10.11899/zzfy20140421 |
[26] | 王晓东, 吴群红, 郝艳华, 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 2013, 32(6):47-50. doi: 10.7664/CHE20130615 |
[27] | 刘德海, 于倩, 马晓南, 等.基于最小偏差组合权重的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价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 2014, 22(11):79-86. http://123.57.62.217/CN/article/advancedSearchResult.do |
[28] | 宋铁, 代吉亚, 吴发好, 等.基于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的疾控机构应急能力评估[J].华南预防医学, 2014, 40(1):1-6. |
[29] | 殷涛.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道路运输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7(11):107-111. doi: 10.3969/j.issn.1000-5471.2012.11.021 |
[30] | 余纳新, 韩传峰.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指标分析[J].灾害学, 2013, 28(3):152-157. CNKI:SUN:ZHXU.0.2013-03-030 |
[31] | 李林浩.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供应链应急能力评价研究[D].济南: 山东财经大学, 2012. |
[32] | 虞晓芬, 傅玳.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综述[J].统计与决策, 2004, 179(11):119-121. doi: 10.3969/j.issn.1002-6487.2004.11.066 |
[33] | 王卫军.主成分分析法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能力评价中的应用[J].实用预防医学, 2015, 22(4):505-507. doi: 10.3969/j.issn.1006-3110.2015.04.043 |
[34] | 韩传峰, 叶岑.政府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综合评价[J].自然灾害学报, 2007, 16(4):149-153. doi: 10.3969/j.issn.1004-4574.2007.04.026 |
[35] | 代吉亚, 宋铁, 郭汝宁, 等.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在疾控机构应急能力评估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卫生统计, 2014, 31(6):1051-1053. |
[36] | 杨力, 刘程程, 宋利, 等.基于熵权法的煤矿应急救援能力评价[J].中国软科学. 2013(11):185-192. doi: 10.3969/j.issn.1002-9753.2013.11.020 |
[37] | 李树刚, 王璐, 成连华, 等.基于ANP-BP方法的煤矿应急能力评价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 2014, 41(6):115-119. doi: 10.3969/j.issn.1008-4495.2014.06.031 |
[1] | 金珊, 王国强, 罗蔓, 何淑通. 基于协同治理理念的院前急救医疗救治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 .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3, 41(4): 483-488.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4.018 |
[2] | 魏吉利, 邢焕民, 付丽英, 石晓霞, 杜灿灿, 闫凡, 刘纬华, 张红梅, 王梅云. 三级综合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3, 41(4): 489-494.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3.04.019 |
[3] | 蒋琰, 陈婷, 查庆华, 景峰. 急诊护士创伤救治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培训课程设计的研究 .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2, 40(1): 39-45.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2.01.008 |
[4] | 孟依浩, 何继新, 张湛.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2, 40(1): 95-99.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2.01.020 |
[5] | 曹继翔, 张凌寒, 李园, 周向东, 刘常昊, 李旭, 郑万波, 冉啟华, 史耀轩. 基于熵值法和损失函数的煤矿事故数字化应急预案综合评价模型及方法 .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2, 40(6): 715-720.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2.06.018 |
[6] | 陈柏妍, 陈莹, 王红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估方法 .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1, 39(1): 119-122.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1.01.027 |
[7] | 杨益, 朱元萌, 陆愈实, 李婉. 基于脆弱性评价构建高校突发传染病应急救援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0, 38(6): 586-590, 615.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0.06.007 |
[8] | 张晓茹, 童宇平, 刘嘉珍, 杜娟, 王子秀, 张永俊. 急诊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0, 38(1): 20-25, 43.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0.01.005 |
[9] | 黄冰雪, 韦艳, 杨婷, 田莉, 宋金燕. 新疆县级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估体系的构建 .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0, 38(6): 580-585.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0.06.006 |
[10] | 陶瑜, 岳建国, 王铁骊. 省级核事故应急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20, 38(3): 221-227.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20.03.003 |
[11] | 李春霞, 李德新, 栗爱珍, 高江彦, 李亚妹. 突发事件模拟演练在提高机动库护理人员应急能力中的应用 .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9, 37(4): 371-373.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19.04.019 |
[12] | 唐侍豪, 朱少芳, 蔡渊钧, 苏艺伟, 张作鹏, 谢朝军, 王致, 刘移民. 基于卫生应急竞赛评估广州市区应急队员应急能力研究 .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9, 37(2): 170-172.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19.02.017 |
[13] | 刘璐, 章一华, 朱德香, 梁实, 李爱清. 尘肺病患者疾病认知能力测评量表的研制与评价 .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8, 36(2): 101-104, 112.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18.02.003 |
[14] | 古小明, 何林, 周世权, 尹章汉, 刘建平. 深圳市区级疾控机构应急队伍人力素质现状评价 .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7, 35(1): 12-15.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17.01.004 |
[15] | 许培, 金武, 朱维维. 扬州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毒应急能力现况调查 .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7, 35(5): 443-444, 463.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17.05.014 |
[16] | 刘征宇, 惠长野. 突发核事故应急生物检测研究进展 .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7, 35(2): 175-178.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17.02.028 |
[17] | 邓晓东, 杨雨, 钟玮, 樊学军, 刘杨, 张薇薇. 口岸化学恐怖事件现场评估要点分析 .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6, 34(1): 68-69,78. doi: 10.16369/j.oher.issn.1007-1326.2016.01.023 |
[18] | 程卫亚, 吴晓飞, 张雪飞, 张良, 骆志平. 我国核应急能力评估体系建设探讨 .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4, 32(5): 265-267. |
[19] | 王国君, 高栋, 何煦, 田勇泉, 廖力. 区域性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能力问题与对策研究 .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4, 32(1): 11-13,38. |
[20] | 陈晓文, 徐孝华, 杨树强, 龙为红, 赵镁嘉, 秦宏冉, 赵陆芊. 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公众心理恐慌原因及控制措施 .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3, 31(6): 291-293,2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