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议论文篇8

2024-07-25 04:17: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诗歌的议论文篇8,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诗歌的议论文篇8

相信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尤其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议论文,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那么你有了解过议论文吗?

诗歌的议论文 篇1

在中国数千年的灿烂辉煌的古典文学长河中,诗歌无疑是最璀璨瑰丽的一颗明珠。其涉及的社会生活之广泛、深入,对国家民族影响之深远、巨大,恐怕是世界其他民族所无法睥睨的。它为后世的我们提供了无比丰富的可资借鉴学习的知识,其中不乏作文之道。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是宋代陆游告诫自己儿子的肺腑之言。无论作诗、写文章,若要笔底生花、文采斐然,没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的社会阅历,是行不通的。他还明确地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这更是对自己文学创作活动的生动总结。想写什么事情,想抒什么情感,想议什么问题,缺乏实践的态度,没有设身处地的思考、研究过程,纸上谈兵,常常只会打擦边球。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做一个见多识广的人!

“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宋朝陈与义的这两句诗,形象反映了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捕捉灵感?著名作家莫言说,我始终保持着一个好习惯,就是随身总带着一个小本和一支笔,随时把想到的、见到的`可写的东西记下来。是呀,常常积累,时时做有准备的头脑,何须等到“安排句法”时的苦思冥想呢?朱熹也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现实生活的积累是灵感不竭的源泉,是创作活动的土壤。要随时积累,做一个勤于观察、善于准备的人!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唐卢延让)有了好的材料、好的题旨,还须有好的语言来表达。炼字的功夫,一向为中国文人注重,更有甚者“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如此煞费苦心,怎不令人感动!那么炼字的标准是什么呢?是不是生僻怪诞的才叫好?元好问说得好:“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最能表达写作意趣的,即是最好的字眼。

但生活语言与写作语言毕竟是两种不同风格的语体,如实辑录生活语言,那只是一种记录而非艺术,对生活语言加以适当的再创作才是艺术。因此写作须讲求炼字,但也须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要善于炼字,做一个对语言精益求精的人!

“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清代的龚自珍不愧是文章大家,他善于从宏观上总结作文之道,明确要求写文章要结构明晰,主线分明,如秋天的乔树,枝是枝叶是叶;文章的主旨要鲜明有个性,充分表现自己的主张,不可穿新鞋走旧路、取新瓶装陈酒,人云亦云。他的文章就很好地反映了他的创作主张,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因此,要讲究谋篇布局表达个性,做一个独立思考、有大写人格的人!

艺术都有其相通之处,古诗中的这些道理,虽多就诗而言,但对于我们的作文同样有启示作用。把每一篇文章都当做诗一样作,那么每一篇文章便都会有一颗诗的灵魂!

诗歌的议论文 篇2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诗词之美本在于此,可随着时间的流淌,科技的发展,“快餐式”阅读渐渐成了主流,而传统诗词却发了酵,蒸了馏,饮了使人醉眼迷离,乱了方寸。

“快餐式”阅读的今天,人们不愿意将时间花费在一字一句品读诗词上,他们刚喜欢通俗的笑话。当今的学生对诗词亦是如此,完成任务者居多,而由衷热爱者廖廖。诗词在网络上被网友肢解,改的面目全非,并带有戏谑的意味,成了彼此逗趣的工具,失去了原本的含义,与古人的初衷背道相驰。

如果继续这么发展,百年之后,怕后人们只能在字典中见到“诗”“词”这类的字眼了吧。缥缈如鸿影,闻其名却不能见其人。

诗词从来不是消遣的`工具,而是一种真实感情的传达。

我的语文老师曾讲过她的一个经历:她的朋友酷爱在秋天摄影,而她对秋天的印象一直是秋风秋景秋煞人。机缘巧合,在一个秋天她的那位朋友邀请她共同登山赏景。路途上她没有多大的兴致,对沿途的光景满脸不屑。当她到达山顶时,便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群所折服。山下的枫树像是拍打海滩一层一层的海浪,一层黄,一层红,颜色由浅而深的递进。她说她当时的脑海里瞬间出现了一个词“层林尽染”。自此,她便对秋景有了别样的感受。

曾有一个闷热的下午,我百无聊赖的走在上学的路上,像是一个沙漠中迷失方向的人缓慢的移动着。一阵清风徐来,使我感到了一丝舒爽,而那时我突然想起一首诗“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是多么沉寂。”而那一阵清风打破了沉寂,让我看到了新的生命绿洲。此时,我也终于明白了老师那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教诲。诗词的魅力正是如此,他不在于你生硬的记住了多少,他更是让你在不断历经世事之后产生心与心的共鸣。以至于看到某情某景能脱口而出。

中国的孩子为什么从小就要他们背根本不懂的诗词?初衷本是当他们长大后,面对三千世界无数美景时,脑中出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长天共一色”。面对忧愁难耐时,所想的是:“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面对时间流逝时,所想的是“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面对人生逆境时,所想的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诗词妙不可言的不仅仅是在于诗人的遣词造句,而更在于现实生活中,是不是恰好有那么一刻,看到眼前的景色,眼前的人,突然想起当初背过的诗句,原来千百年前曾有人如此贴切的表达出了自己一样的感受,而诗词之美也正是这心与心的共鸣。诗词可谓中国文化之基本,人不可忘本,诗词值得每个人传承!

诗歌的议论文 篇3

向着苍白的星,冒着漫天浓雾或太空茫茫,我在生活的海中扬帆去航行。――题记

夏日中某个令人困乏的午后,诗集,十字路口以及乞丐。这就是我对那个时刻极少的物质记忆。

这不是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史诗,我也不是什么吉尔伽美什或亚瑟・潘左干。但这段时间里发生的,我思想上的顿悟,正如同遇见恩奇都或拔出石中剑,是我人生中重大的转折点。

彼时的我,或许可用夏尔・波德莱尔的诗句描述:“自爱而不自卑”。我一直喜爱读书,喜爱西方文学,无论是《1984》还是《飞鸟集》,全部略有涉猎,常常出口成章。因此,我作为“博览群书的才女”被同学、家长、老师夸赞着。在赞赏声中,我对读书的热爱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狂热地汲取新的知识与词句,却在学习上慢慢下滑。那个午后我刚自山东书城出来,还在回味博尔赫斯优美而深邃的语言,却被路边半蹲着的乞丐吸引了视线。见我看他,老人慢慢起了身。

他身体已不能说是佝偻,而是折断。如同巴黎街角跟在波德莱尔身后的小老头一样,他的脊梁和大腿形成一个直角--接下来如何形容他呢?――我回忆起书中的句子:“那根拐杖使他步履蹒跚,又使他的相貌像瘸腿的走兽。”于是自然而然地,这位有着明显亚洲面貌的老人竟使我想起《圣经》中一位因不许耶稣坐下而被惩罚永生永世行走的木匠了―――那个可怜的、流浪的犹太人!我的被词句渗透的大脑已经将覆盖现实的本领练得炉火纯青,就算他有着与外表不符的智慧或诗意,我也会认为他是喝下小溪水的.荷马或在某处山洞穴居的尤利西斯――这形象会比一个普通乞丐在我大脑中留下更鲜明的印象,因为我刚刚从这故事中走出书城大门,这归功于博尔赫斯先生――直到那只手伸到我面前。那只乌褐色的、骨节突出的、贫瘠、深沟纵横交错且肮脏的手,指甲灰黑起翘,满是油渍地伸到我面前的手――或许已不能算手。即便是撒旦的诗歌也比这好上太多太多。一只活生生的、无法被任何幻象美化哪怕分毫的手,就这么撕开了虚无的词藻,将现实残忍而又庄重地递送进我的双眼。

我猛然发觉,我读过千万本小说、散文、诗集,记下了千万句优雅、壮丽、深邃的文字,却无法回答一双苍老的手。

是时刻已至么?我从文字的幻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如此空虚,比那只手还要贫瘠――不,无法和那只在现实中翻山越岭、饱含生活沧桑的手比,我还没有真切地体会到生活,便已幻想着驰骋蓝天。多么讽刺啊!自以为才华横溢的我,复述着他人的美好,得意洋洋,却始终没有踏出象牙塔一步。

我不敢再看那只手。恍惚间我身边好像又伸来一只如出一辙的手,接着是第三只、第四只……被现实围住的麦克白,我会安然无恙,去凝视第八个?不!在看见那面镜子之前,我后退一步,逃离了幻觉和那只手。

我回到家中,没有直接看书。坐在椅子上沉思良久后,我把新书锁进了柜子。

我开始合理安排时间,不再到处夸耀自己,我的成绩开始回升,也尝试和同学一起参加室外活动。我意识到,读书不是让自己沉溺在书的环境中,而是通过书,使生活更加美好。

无论多么好的佳作,都是源于生活。面对现实,我不再迷茫,我将用激情与热忱,捧起生活这本诗歌。

诗歌的议论文 篇4

忽然读到:“现代诗好像不让人读不懂不罢休似的。”

想想自己的阅读经历,真是这么回事,于是欣然,释然,心中顿时轻松了许多。

想想,这些所谓的现代诗人应该是这样吧:

写通顺吧,确实难为他们了;说清楚吧,他们还真没有什么可说。

他们的宗旨或者共识是――与读者老死不相往来。

如果有时候透露了一丁点儿的意思,那是他们还没有修炼到家的缘故,还没有参悟到现代诗的高明之处――什么意思也不能有,要言之凿凿地做到什么意思也没有,不能留下丝毫的可以让人读懂的蛛丝马迹,不能留下除了分行和方块字之外的任何把柄。

超一流的现代诗人自然可以高明到无懈可击,次一流的诗人就难免留下一些瑕疵,这些满目创痍和乌烟瘴气的景象让人触目惊心,一地鸡毛,不忍卒读:词句破烂鄙陋,文法颠倒紊乱,心灵枯槁破碎,心智错乱芜杂,颜面荡然无存,内心狼狈不堪,道德沦丧谷底,良知泯灭遐方;自作多情又自我放逐,自娱自乐又自大自足,自掘坟墓自绝于不归路;深陷于迷途丧失自我而不思自拔,洋洋自得;糟蹋自然一样地糟蹋语言,糟蹋青春一样地糟蹋诗歌……

而站在他们后面的那些所谓的文艺理论家们的操作秘籍,不外乎“玄而又玄,众妙之门”――罗列一大通,不知何所云。

另外还有一些好词语,如:“嗦嗦,无病呻吟”、“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天马行空,不着边际”、“故弄玄虚的文字游戏”、“打坐的时候参禅,清晰的处所朦胧”“莫名其妙,不可捉摸”等等,我不愿意用在他们身上,以此来形容他们,好像还差点儿,他们暂时还不能够享用这些词语。

但是,他们写得如此的得心应手,他们评述得如此的理直气壮,他们也许还会更加地努力,更加地一往无前,我想,总得给他们一个理由:

这种文章和文风合意,形式一片大好,而且越来越好,舍此其谁呢。

会写字的人多了去了,会敲打回车键的.人也多,有个比例分摊吧,有个先到为君吧,有个近水楼台吧,有顶帽有身皮吧,有个铜圈儿挂在鼻子上吧……

扯虎皮做大旗,这虎皮比较容易得,那就不管大旗不大旗了;吆喝赚唾沫,这吆喝也许有赏钱,唾沫也就无所谓了。

其实我也无话可说了。

只是,现在的确不是莺歌燕舞的时候,当今也远不是歌舞升平的时代。

我们堕落了,是从所谓的现代诗开始的。

我们从未如此的堕落,之前也从未有过如此这般的现代诗歌。

诗歌的议论文 篇5

漫天飘雪,是谁披蓑戴笠,乘一叶孤舟,在寂寥的江边垂钓,冒着凛冽的寒风,书写着孤独与失意?明月相照,是谁英勇地守卫着边关,忠于国家,视死如归,用自己的鲜血铸就着祖国的未来?春暖花开,是谁窗鸣雀啼,在落红之中,扫开一片凄美,用欣喜迎接春天的归来?重阳之时,又是谁举杯邀明月,情重故乡,让心飞翔遥远的故园,洒下一片温情?

是诗歌,为我们讲述着这些悲欢离合,是它,牵动着我们的情思。细细品味,还真别有一番韵味。它,承载着中华数千年的文化;它,铸就着华夏今日非凡的成就。它,并不比史记逊色,它以它的感情征服了所有世人的心;它,并不比离骚雄浑,它以它的韵律让后人连连称赞;它,并不比名著单调,它以它不同的感情为华人编织着一幅幅生动的篇章;它,更不比宋词乏味,它以它悠久的文化和言简意赅的诗章,为后世的作品奠定了基础……

诗歌,大都比较悲情,但在悲情中也蕴含有爱国的雄浑。当我读到杜甫的《春望》时,我的眼前立即涌现出了残破的国都、荒深的草木。经久不息的战火蔓延了数月,故乡已被侵略者占领,挚爱的土地已被侵略者的铁蹄狠狠的践踏。面对着这番情景,杜甫的眼中只觉得一股酸痛,眼眶中流下滴滴的泪花。故乡,今后难道就要离我远去了吗?难道大丈夫不能以一人之力为祖国报仇吗?他拭去泪水,奋袖出臂,悲伤的离开了。此后,他开始坚持作诗,颂出了国家的赞歌,留下了一篇篇名垂青史的佳作。我,从诗歌的悲情和爱国中,感受到了诗歌独特的美。

诗歌,许多的篇章都含有思乡之情,流露出了淡淡的忧伤。当我读到“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我的眼前也展现出一轮皎洁的明月,透过它,我看到了故乡的风光,大好的山河,雄壮挺拔的山脉,可是却无法回到遥远的家乡,只得借着淡淡的月光,寄托自己“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福,只得抬头仰望明月,来抒发“低头思故乡”无奈与心伤,在远方送上自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思念。我,从诗歌的思乡与忧伤中,品味了诗歌爱与思凝聚而成的.美。

诗歌,也抒发着自己的赞美之情。当我读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时,我被诗人对自古以来人们都异常厌恶的秋天却执着的喜爱中,看出了秋天的美好风光,金黄的落叶纷纷扬扬地在空中旋转、起舞,秋风扫开落叶,叶片又仿佛如仙女一般翩翩起舞,好一幅美丽动人的秋画。我又看到了“晴空一鹤排云上”的场面,便不禁随着作者一同融入了“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意境中去了……我,从诗歌的美好赞颂之中,思出了诗歌的魅力之美。

诗歌,你承载着中华千年的文化,乃是华夏一大罕见的瑰宝!长时间,我与你的亲密接触,我发现了你独特的韵律之美、忧伤的思念之美与赞美的魅力之美,你的魅力,在我的心中久久怒放,蔓延,成长,开花……你,是我心中最馥郁的一朵花。我发现了你的美,你的美丽,就好似天边绵绵的细雨,时时刻刻滋润着我幼小的心灵!

诗歌的议论文 篇6

“诗人还完整的活着,他的诗却烂了”,这是现代诗歌所患下的巨症。面临着诗歌的衰亡,是诗人的神经衰弱了,还是诗人的诗衰弱了呢?

的确,诗歌绝对不能把它描摹成石头,沙子,泥土,水,青山,白云,黎明,黄昏……只给予它们优美的形态,给予他们艳丽的色泽,悦耳的声响,苦苦挣扎的呻吟。我们要移木接花,把每一首诗歌赋予我们民族的最强烈的最永恒的灵魂,要把无生命的东西从我们的笔尖走出一种活力,哲思。是的现代诗歌有病,却没有多少人真正的从诗歌的沉睡中醒悟过来。

诗人还是无赖的行者,诗歌却成了他们无赖的选择。我们已无法能感觉到诗歌的鼻息,诗歌跳动的脉搏,大都是漂泊而来的空洞的声声巨响和无所事事的呻吟与呼唤,看到的是文字叠乱的组合,形式各一,手法种种。想到的是些虚浮的,不值得去追忆和珍藏的幻想罢了。从大多数的读者看来,诗歌成了一种流行,却不时尚,写诗歌的人大量的超过了诗,然而诗歌的质量都又成了伪劣品,无法从本质上去读懂,体味到什么。诗歌似乎成了路边的垃圾,臭而难堪,大家只闻而不目睹。

诗人们,自醒吧?

诗人们,为你们的生存活的真实些吧?

我们是我们自己的诗歌病毒,同时我们又是我们诗歌的医生。若要让你自己以及你的诗歌活的有精神,让你的诗歌去伟大,让自己去著名,建议你要时时刻刻的替自己把脉,千万要切记,诗歌不是树叶子,白纸,桌子,椅子……没有固定的位置,也不具有思维的换位能力,它不是我们身上穿着的衣服,配戴的手饰。它的精神核心,以及主导地位,不是去看它的颜色的华丽,样式新颖,而是内在的永恒的.潜力。试想唐诗三百首,能百看不厌,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它的巨大影响也来自什么?是精髓,是诗气质,让诗人们在观代人心中的永恒。

诗,不是刷子,粉料,也不是泪水和呼喊,不要让诗用华丽的词语来装饰它的外表,因为诗人们大多的时候是在抒发个人的思想感受,没有找准高远的立足点,没有把精神幻化注入到诗中,为此,诗变的虚化,无奈,困迫,让自己活着,却让诗去死着。一本本的集子在书架上与尘垢淡它的悲剧,让诗人们吃力的为自己的心血与汗水化为污水,正是由于这样,诗就难以愈治,却越发的根深蒂固,无法从病态中精神起来。

时尚也需要精典,诗歌,也同样的需要。诗人不仅让自己活着,更重要的是要让它的诗活着。诗毕竟是文学引领一种体裁,精髓,要它的信息,浓厚的哲理。

诗人们,读者们我们在发现我们自己是病态,请呼吸新鲜的空气吧,吸收营养,把自己从病态中恢复起来吧,这是诗歌的需要,文学的需要,人类的需要,恳请读者寻医自救吧。

诗歌的议论文 篇7

你不在意名利,不追求荣耀,就只写给自己看,当做日记给自己看,不着重什么文学修养和品味,没那么多精神来写,平凡的人,也只能说淡淡的写。

每次你提笔,就写成白开水一样,记录很重要,把你心里想说的话表达出来,什么都憋在心里不好受,容易得病,反正也没什么人看,你也包装得结实,文字在堆高,没人过来问候一下,这样挺好的,没什么负担,更不用解释。

海子那么年轻就不想做人,是怕人的玷污,还是受不了尘世的思想?而今,你每天都去看海,也奢望能做海的孩子,相信海的博大胸怀能接纳你。很多人说诗歌已死,但是人还活着,活着就要做点什么?更有人说你别爱上什么文学,这意味着你苦逼的日子,将消尽你的时间和机会。

大家都看过《港濉罚徐风求学时才华横溢,出来就不再画画,而为生活忙碌着,干燥又无趣的活着,当见到他的初恋之后,他发现自己的梦,是那么飘渺,妻子记得他的当初,记得他的挚爱。谈到这,你不得不说你的老同学,一个村的好友,那时,你还嘲笑他写什么诗歌,酸得让人受不了,记得,给他送完“情书”,我们几个哥们在长江边看满天的飞雪,就说你写的是什么诗歌?他就此景作了一首,大家仰慕他的才气,同样藐视他的行为,因为是兄弟,就只为兄弟好而已。渐渐地谈多了诗歌,你也喜欢上了,就这样二十多年,你还半死不死的写着文字,他一毕业就“脱离苦海”不再写诗歌,你能说什么呢?他已经买了房子,你没有。那时,他还爱弹吉他,其实你也挺羡慕的,只是你家没钱,你只能看着。

你受尽了冷嘲热讽,你经历了百般无奈,你沉闷在社会变迁,你还活着,活着就要生存,而今,老婆孩子都有了,更要想着带着他们一起生存,你死不了,要活着精彩。

你在记录着生活,更是希望不那么早忘记当初,也是为总结过去,虽说领悟迟了点,但还是有机会的。为了生存,做什么职业都行,让人讥讽也没什么,没脸皮了,不伤天害理,靠自己的双手吃饭不丢人。

小时候,常去舅舅家,上二楼某个角落有很多书,你就常翻着看,却没想过舅舅读了不少书,他一毕业就老实巴交的做了农民,一个你父亲瞧不起的农民,舅舅挺可伶的,遇事老向父亲请教及处理,但是父亲还是期盼孩子不做农民,只可惜种种原因你跳不进龙门,只能和舅舅那样受尽了嘲讽。

可能是一直支离破碎的流离生活,你更要有支撑点来弥补自己的思想,写就写了,没什么好后悔的.,他们有自己选择生活的权力,放弃也好,安心过自己的生活也好,胡思乱想总不好。话又说回来,你够坚强的了,还能坚持,虽这样的坚持,是那么隐藏和幽暗,你还存在着就好。

也许下一代根本不羡慕和关注你做了什么,学了什么,甚至没看过你的生活轨迹和留下的文字,就好似你没关注过你的舅舅一样,但是至少你曾经也疯狂过,直到现在还在发疯。没什么,就当是留给自己一个梦,一个持之以恒的梦。

一个人只拥有现实世界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题记

人生的不同阶段各有其不同的诗意与浪漫:我可以在唐诗中高歌壮志凌云心,挥洒成壮丽山河,亦可在宋词中品味断肠幽怨心,谱写成惆怅离歌;我可以温一壶月光下酒,与青山相拥,云烟氤氲,亦可听云雀叫一整天,慢慢生活,诚诚恳恳;我可以在荒岛上迎接黎明,亦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诗词中,品自然之美,悟人生之道。

与诗歌为伴,走过四季之更迭,伴着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舒展锦绣画卷。你看,春光无限好,惠风和畅,想起“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便被这明净的画面、蓬勃的生机吸引,顿觉万物复苏,心生愉悦。你听,夏夜月清幽,偶有蝉鸣入耳,想起“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沉浸于月明风清的惬意、生物灵动的热闹之中。你嗅,金秋满地叶,桂子飘香,想起“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似乎有一股清香从诗文中飘散出来。你赏,冬日寒雪飘,银装素裹,想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日的早晨,万籁无声,雪厚厚地堆着,雪花无声地飘着,便更觉恬静舒适。

与诗歌为伴,品悟人生之情怀,伴着时代变迁与诗人经历寻找心灵归宿。最喜爱东坡先生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他那潇洒出尘、旷达豪放的气概与人生态度令我向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兴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只管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我也在李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中立下了凌云之志,在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收获了坚定的信念,品味到了昂扬奋进的精神、孤傲高洁的情怀。他们的诗词中,充满着人生哲理与思想引领。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小时候读诗,只倾心于自然之变化无穷。月光皎洁,花影婀娜,虫鸣满耳,微风拂面,我抬头寻找诗的踪迹,没有想到生活本身就是一首诗。长大后读诗,渐渐明白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离别之痛,感慨“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今日春来,明朝花谢,你我皆是人生之旅的赶路人。在诗歌中,我丰富了阅历,体验到了不同的人生。在诗一般的年华里,我习惯了挥手告别,也惊喜于意料之外的遇见;历经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也庆幸有诗情为伴。

我见过大漠黄沙孤烟直上,也见过江南小桥流水人家,我不过是天地逆旅之百代过客,愿吟啸徐行。布衣轻舟,览行路之风景,悟人生之意趣,带着几分豪情、几分坦荡,走向诗的远方。


上一篇:学生课桌椅订购合同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