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文物修复者的一封信 一封写给全国16万文物工作者的信

2023-12-27 21:35: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给文物修复者的一封信 一封写给全国16万文物工作者的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给文物修复者的一封信

这是一期特别的文化新观察——一封写给全国16万文物工作者的信。

让我从一档热播综艺开始谈起吧。当下,很多人都在热议《国家宝藏》,这部已持续3季的文博探索节目,以文物为主角,讲述文明故事,豆瓣评分堪称“逆天”,3季评分均突破9。

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让明星演绎文物故事。

许多“吃瓜群众”看了这档节目,对与国宝朝夕相伴的你们产生了强(八)烈(卦)兴(需)趣(求)。

跑文物口数年,恰好对你们有一些了解。就拿魔幻的2020年来说,我眼中的你们是这样的——

你们是一种平凡而沉默的力量,让人相信即使疫情重塑了生活的点点滴滴,却也有它无法笼罩的辽阔田野。

这一年,我看到“风暴眼”中方勤馆长和湖北省博物馆的非常战“疫”,我看到各大博物馆在线“接力”为宅在家中的观众提供精神食粮,我看到各地考古队顶住疫情压力复工……坚守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牺牲。无法尽孝双亲,年幼的孩子拦住妈妈、恳求她少去几天考古工地……在我的采访本中,这样的故事反复上演,令人动容。

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湖北省博物馆开启“休眠”模式,但馆长方勤和75位博物馆工作人员仍然坚守岗位。他们克服各种困难,尽心守护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等馆藏“国宝”安全。(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你们是一束照进人心底的光,这种由热爱而生发的光芒与温暖,真的可抵岁月漫长。

这一年,我看到一批批流散的国宝如愿“回家”,沉积物DNA分析技术探知到青藏高原上远古的生命,中华文明的起源版图中存在海洋的身影,大大小小或有名、或无名的石窟寺迎来考古调查人员……也许你们并不知道,动人的是这些故事背后的曲曲折折,更是你们讲述时眼中闪亮的光。它让人相信,即使道阻且长,因为热爱便会有希望在前方。

2020年12月,历经160年漂泊的马首铜像回归圆明园,引发观展热潮。(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2020年,你们频频登上“热搜”榜。是坚守与热爱让你们“红”,更是因为身处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你们“捧红”。

一个典型的案例便是马首铜像回归圆明园。所有人都预判这条新闻会成为“热搜”,但是没人想到会“热”到如此地步。新华社在第一时间发出系列海报、观察文章,当我还没离开新闻现场,其浏览量便已达到了令人诧异的数值。

从没有一个瞬间,让站在新闻现场的我这样强烈地感到,自己正置身于一种变革:文物的力量早已超越“物”的界限,民族精神正渴望一种更加坚实的支撑。当温饱不再是普遍难题,一个矢志复兴的民族,必然将关注的目光从他人转向自身,从外部转向内心,从物质转向精神。

正是这样的转变,中国文物事业,不再是世间的一泓静水。

只是这样的转变,会带给崇尚低调的你们更大压力——以往不会争议的引起争议,以往不会烦恼的成为烦恼。而那些多年未决的难题,可能依然横亘在面前,比如考古津贴到底能不能发,又比如基层编制、人才流失。“考古女孩”钟芳蓉的选择之所以引发热议,在我看来正是这略为魔幻的现状缩影。

2020年夏天,追逐“敦煌的女儿”樊锦诗脚步,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填报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引发热议。(新华社发)

然而漫漫征途,只能迎难而上。一个大步向前的国家如此,为民族提供“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的你们更是如此。让你我将视野放得更宽广一些:面向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中,你们的身影注定不能缺席。在这张蓝图上,你们将镌刻怎样的印记?

我深信,在迈向文化强国的路上,更多尘封的辉煌需要你们发掘,更多精彩的文明故事留待你们讲述,更深沉的文化自信有赖你们传扬。公众期待的,是不再隐藏于公文背后、不满足于象牙塔之中的你们,是更加自信、更加善于表达的你们,是在世界舞台上创新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你们。

我深信,你们心中,有着千千万万的精彩故事。你们必将成为真正的“国家宝藏”。

出品人:赵承

监制:邬焕庆

统筹:吴晶、王敏

记者:施雨岑

编辑:廖翊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