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清华演讲内容(俞敏洪清华演讲精选)

2024-05-07 20:40: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俞敏洪清华演讲内容(俞敏洪清华演讲精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俞敏洪清华演讲内容

第1篇:俞敏洪清华演讲范文

接下来,两人聊了不到半小时。三天后,盛希泰投资的钱到了姜华公司账户。14个月后,姜华自由搏击品牌昆仑决引入最新一轮资本融资后,估值1.5亿美元。

“这是我第一次体会到当天使投资人的那种成就感。”事过一年多,2014年11月,面对《财经天下》周刊记者,戴着眼镜、表情严肃的盛希泰说到这里时身体兴奋地从座椅上抬起来,又坐回去。

在此之前,盛希泰是华泰联合证券董事长,从业期间看过2000家公司,为、蓝色光标等几十家公司做过IPO,被称为投行大佬。不过,盛希泰更多地将以往工作看作锦上添花。

第一次实实在在地亲历昆仑决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过程后,盛希泰的方向清晰起来――转身做天使投资人,成批地复制姜华。

做天使的想法在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那里得到了回应。俞敏洪和盛希泰,一个是一线企业家、一个是投行资深从业者,两人在各自行业里积累了丰富经验,具有很强互补性。两者合作,正可以适应国内天使投资出现的新趋势,天使投资将更多和A轮叠加、合并,这意味着以后天使投资中机构投资将是主流,合投时代已来临。

当这两个人决定做天使投资的消息传出后,送钱当LP(有限合伙人,出钱,不参与具体投资)的人不少,华谊王中军、蒙牛创始人牛根生等等都在其列。最终,洪泰基金审慎地将一期规模限定在2亿元,预计可以投2年。

11月26日,北京CBD银泰中心,从俞敏洪和盛希泰名字中各取一个字命名的洪泰基金正式宣告成立。投资界大佬IDG熊晓鸽、软银赛富阎焱都来捧场。走到哪里都能带去欢声笑语的徐小平在这次会上打定主意不抢风头,只配合照相,给足面子。

大佬拥抱年轻人

在新东方董事长位子上,俞敏洪一直保持着和年轻人面对面沟通的习惯,他每年去全国各地高校演讲已经很多年,树立起青年导师的形象。从给年轻人做英语培训起家,俞敏洪对年轻人的心态把握非常准确,他演讲中的高频词是梦想、绝望、希望和人生。11月26日的演讲,俞敏洪以一贯的幽默风格调侃:“将来,我希望来到我墓前看我的人,不是徐小平,而是年轻人。”

年轻人在互联网教育领域的创业项目,确实在不断地挑战新东方树立起来的传统线下英语培训模式。像沪江网、51Talk、100教育和一起作业网等等在线教育机构都由年轻人创立,以自己的方式和传统线下英语培训说再见。更要害的是,其中一些人正是从新东方出来的,比如一起作业网刘畅,创业前是新东方沈阳学校校长。

“如果有一个创业公司具有颠覆新东方的基因,你会投吗?”11月26日新闻会上,俞敏洪听到这个问题后说,“投,一定会投。与其被别人革命,不如自己来革命。”

新东方内部一直在寻找突破自我、迎合互联网潮流的措施,最近发展快速的新东方乐词网让俞敏洪更加坚信年轻人。1992年3月出生、高中肄业的衣鹏飞上任乐词CEO之后,“乐词用户每天涨10万左右。”俞敏洪说,年轻人知道年轻人的用户习惯,这点很重要。

实际上,据一位跟随俞敏洪几次去山东的记者介绍,俞敏洪这两年常给中小企业做演讲和培训,试图搭建一个连接创业者、中小企业主之间的社交网络,而筹备天使基金是这一系列活动的沿续。

用理想激发年轻人,用创业目标指引年轻人,再搭建一个基金平台给些银子帮年轻人上路,没准会发现一个90后俞敏洪、90后马云。做天使充满无限想象空间。

有市值30多亿美元的新东方要管理,俞敏洪很清楚自己在洪泰基金中的优势,“是对年轻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基金日常工作由盛希泰主持。“他(俞敏洪)的时间分三份,一份给新东方,一份做社会活动家,另外一份,留给洪泰基金。”盛希泰说。

昔日投行身份,如今进入天使,需要盛希泰调整的地方很多。前些年,盛希泰听到别人做天使,并递过来名片时,“说实话,我都有点爱理不理。天使太潘苛恕!笔⑾L┧担当时受推崇的是PE和VC,天使基本等于穷投资人,形象低端。

他印象中最早接触的天使投资人是杨宁。杨宁是徐小平带去的中国青年天使会会长。杨宁成立天使投资基金的时候,盛希泰成为其GP(一般合伙人,承担债务责任)中的一个,帮忙找了一些钱。“但那时我对天使没有投资概念,没有太多参与。”盛希泰说。

2011年底,盛希泰逐渐离开华泰联合证券,2012年开始正式将自己放空,“这段时间经历了复杂的心路历程。”盛希泰说,离开华泰,他想尝试一种新活法。在投行业做了20年,他已经有了倦怠感,即便换个大点的证券公司,“对我来说,就是大馒头和小馒头的区别。”

天使+

盛希泰休息的两年多时间里,牛文文创建的黑马营和黑马大赛一年比一年火,天使投资人徐小平越来越忙,李开复的创新工场继续发展,甚至中关村出现了政府专门命名的创业大街,这些无不意味着创业成为当前大热门。创业背后的资本支持形式之一天使投资由边缘完成至主流的转变,越来越火爆。

到9月份,今年投了45家公司的经纬创投合伙人张颖甚至认为创投圈正在变得无比疯狂。融资额屡创新高、公司估值和上市行情节节攀升。尤其是阿里巴巴在美国成功上市后,张颖提醒所司的CEO们注意火热行情背后的另一面,市场正从“贪婪”转向“恐惧”。

据盛希泰获得的数据,平均单个创业项目融资金额提高了三倍,之前只需要30万的,现在提高到100万。天使成本增高,压力更大了。

但是,投行出身、对政策敏感的盛希泰从释放的信号中嗅出做天使还不晚,“一个大国总理在三个月里三次讲到创业,其中一次在天津达沃斯论坛,半小时讲话,提创业达到10次。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盛希泰分析。

美国有25.8万名天使,在中国最多只有几千人。2013年,全中国的天使投资总额是10亿元人民币,投了300多个项目。美国这个数字是200多亿美元,投资项目达6万。

身边所见所闻让盛希泰坚信创业黄金时代正来临。11月,盛希泰在北大光华一个庆典上做有关创业方面的演讲,演讲厅只能容纳400人,结果报名1800人。在首都体育馆旁边附楼里,盛希泰有一个最多可容纳50人的会议室。每周二和周四,南开允能创业商学院在这里探讨创业机会,分享创业经验。11月25日,《财经天下》周刊记者来到这里,看到屋里塞进了近100人,加的椅子排到了门口。

创业浪潮激荡,盛希泰对创业非常热心,看到本刊《财经天下》周刊名字,几次劝本刊改名《创业天下》。

在盛希泰看来,昆仑决短短11个月崛起,成为和老牌格斗节目《武林风》相提并论的赛事,不是偶然。昆仑决项目是盛希泰“对天使项目领悟的开始”。结合昆仑决投资实践,盛希泰提出了天使加(ANGEL PLUS)的方法论,并希望以此构建洪泰的一套投资哲学。

首先是把自己加进去。盛希泰投资姜华后,不是放任不管,也不是全盘接手。他审慎地保持着距离,成为了联合创始人,快速地给姜华的公司提供资源和帮助,从办公场地到对接更多投资,IDG和真格基金相继进入。

更重要的是第二点,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开阔视野,盛希泰帮助昆仑决在定位上提升,使昆仑决成为格斗界的世界杯。全国人民在富裕之后,尚武精神在觉醒。如果定位太低,无法与同类别比赛相区别,办成国际化高端赛事,向美国UFC看齐机会更大。UFC是目前世界上最顶级的职业MMA(综合格斗)赛事,每年举办超过20期按次付费的比赛直播。

创始人姜华估算昆仑决可以做到100亿元人民币市值,盛希泰对此进行了大胆的修正。他算了一笔账,美国3亿人口,UFC可以做到38亿美元,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多,以此对标,昆仑决做好了可以达100亿美元。这个数字是昆仑决运作团队之前想都不敢想的。

目标具体如何达到,昆仑决融资过程遵循的是盛希泰所定的策略,“小步快跑,三个月重估一次”。盛希泰认为创业公司融资时不要太过浮躁,不要指望一步到位,一些创业公司往往易犯这样的错误,以一年甚至几年后可能业绩来谈融资,很多公司没有熬到那个时候就死掉了。

2014年元月,在泰国举行第一场昆仑决比赛。青海卫视周日晚22:30播出后,波澜不惊。第二场比赛,昆仑决通过与武林风合作,扫清落地国内的审批障碍,作为合作条件之一,比赛费用都由昆仑决支付。

第二场比赛火爆异常,搏击爱好者一下子知道了昆仑决,很多人成为昆仑决粉丝。昆仑决打开了局面。

“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昆仑决。”无论是姜华,还是昆仑决当家拳王杨建平,都这样评价盛希泰。幸运之处在于,2014年国家体育产业政策的出台和大型赛事的审批放开,昆仑决提前一年卡住位。

11月16日,在全国收视率排名中,昆仑决冲到第二名,仅次于《非诚勿扰》。现在,昆仑决通过连续18场比赛,聚集了上千万粉丝。蒙牛乳业看中其粉丝影响力,与昆仑决合作推出一款高端极致牛奶M-PLUS,顺畅地实现了昆仑决与快消品大公司的首次合作,打开了商业想象空间。

2015年元月,昆仑决将登陆江苏卫视。盛希泰下一步想提升昆仑决的神圣仪式感,从青海昆仑山取火到比赛现场。

搏击爱好者

洪泰基金将聚焦在三个方面:一是跟吃喝玩乐相关的大消费领域;二是大健康和教育相关的项目;三是移动互联网能够颠覆的所有领域。一位要求匿名的洪泰基金LP表示这些领域一直都是天使投资热门领域,无论是做教育的俞敏洪,还是做投行的盛希泰并不具备特别优势。

洪泰基金如何避免滑铁卢?洪泰基金这位LP向《财经天下》记者提出了这个有挑战性的问题。

做天使之前,盛希泰和俞敏洪都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转行做天使,陌生领域里有新玩法,谁也不敢打保票一定可以成功。

很多事情等着盛希泰用成绩去证明。

11月26日洪泰基金会之后,盛希泰的生活节奏更快了。几天时间里,他先后去了天津、武汉、深圳和杭州,演讲、会客、见创业者。12月5日,再次在北京首都体育馆见到盛希泰,他看上去有点疲惫,刚从杭州出差回来,“一天要见十几拨人,看五六家公司。”他说。

作为南开大学校友,盛希泰同时担任了南开允能创业商学院理事长。他还在清华大学水木清华种子基金担任职务。盛希泰正通过这类行动编织洪泰基金抵达最前沿、最优秀创业者的神经网络。他在有意识地布局一个投资生态环境。

具体投资层面上,天使轮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是投人,盛希泰对这点的认识和他的“良师益友”徐小平相同。经历早期摸索之后,徐小平已经不满足于投创始人,他甚至开始有意识地把认为合适的人才整合到合适的创业公司里,实现被动投人到主动投人的转变。比如,他把何搏飞调配到格灵深瞳和创始人赵勇做搭档。

盛希泰做这些事时,闪现出他攻击性那一面。有一家所投的创业公司因为创始人股权均分,互相牵制而不能形成决策,公司发展陷入扯皮阶段。盛希泰采取了“杯水释股权”,重新调整了股权结构。

另外一家深圳做电商地推的创业公司,创始人拿到一轮天使后,关注再融资胜过了关注公司产品和服务,“他一直在不同的投资公司间游走,想寻找一个更高的报价”。盛希泰找到了这个创始人,严肃地提出警告,让他马上回深圳,“三个月内不要让我再看到你乱晃,”盛希泰和对方说。有过去的投行经历作为积累,盛希泰往往能很快发现创业公司中的问题,并给出改变方案,往往,创业者都很服气。

投资昆仑决之后,盛希泰多了一个新爱好。周末有空,他会换上拳手们专用的短袖和短裤,去训练馆里和自由搏击冠军杨建平一起练几下搏击。杨建平像对待一个家族长辈那样尊敬盛希泰,如果发现盛希泰穿的衣服过紧,杨建平会飞快地去取一件合适的衣服,这时候的他完全不像一个世界冠军,倒像一个标准服务生。

盛希泰对杨建平待人接物的分寸感非常赞赏。“未来会培养他成为高管。”盛希泰对《财经天下》周刊记者说。

他觉得杨建平不仅仅是一个反应迅速、力量奇大的武者,而且是一个会用脑子打拳的人。“他要创业,我肯定投。”盛希泰说。

第2篇:俞敏洪清华演讲范文

生涩的恋爱

五年的北大校园生活对俞敏洪只有一个字“背”!1980年,他从江苏老家挑着两麻袋行李到北京大学西语系报到。由于不会说普通话,英语听力又差,俞敏洪便开始了一天十几个小时的狂听狂背,还落下了嗜背英文单词如命的“毛病”。虽然这让他能背下惊人的8万个单词,也让他顺利地留在了北京大学任英语老师,但校园的五年,同学们是爱情之花处处开,而他却是无人问津,以至于他自嘲:“看到女孩子就恨不得扑上去!”

初秋的一天,俞敏洪又郁闷地一个人在校园林荫小道上散步。走着走着,突然,他那嗜背英文单词的老毛病又犯了,嘴痒痒地恨不得立刻找人当“检查官”来考考自己。在顾盼四周后,在路的拐弯处,俞敏洪终于看见一个老外的身影冒了出来。他一个箭步冲过去,像见到多年未曾谋面的老朋友般一把抓住老外的手:“你好!请考考我的英语单词好吗?”

金发碧眼的老外被这突如其来的状况吓了一跳。身后突然传来了“噗嗤”一笑,俞敏洪转过身去,一张清丽的面容出现在他面前。女孩打趣道:“不用找他了,我来考你吧!……”就这样,24年来,“书呆子”俞敏洪第一次和一个女性“亲密接触”了。

可是刚刚开窍的俞敏洪根本不懂得怎么追求异性。一番思来想去后,俞敏洪选择了最老土的方法――每晚装扮成学生跟在女孩后面去图书馆上晚自习。没想到,这一跟就是五个月。阳春三月的一个夜晚,俞敏洪像往常一样陪着女孩上自习。突然,图书馆停电了,四周顿时一片漆黑。一片慌乱中,沉着的俞敏洪点着打火机:“别慌,跟着我,门在左边”这“嗒”的一声不仅照亮了小小的教室,也照亮了俞敏洪与这个德语系系花的姻缘之路。

交往一段时间后,女孩准备带俞敏洪去见父母。这个重要时刻,俞敏洪有些忐忑不安,他扶了扶眼镜对女友说:“你父亲会不会嫌弃我是个农村孩子?他老人家可是个高干呢!”“没什么好担心的,有我呢。是我嫁人,又不是他们!”女孩果断地拉起了俞敏洪的手。

果不其然,虽然女孩的母亲很和善地接纳了俞敏洪,可未来的岳父大人却觉得俞敏洪过于文弱,不太满意。为了让岳父大人早日接受自己,俞敏洪又展开了水磨工夫,拿出了拼命劲。

有一天,俞敏洪又去女友家做客。大家准备吃饭时,却不见了他的身影。这让未来岳父很不快:“饭菜都摆上桌了还不来吃?老四(女孩在家排行老四),去把他给我找来。”正当老人家一脸阴云的时候,俞敏洪出现了。只见他头上、脸上、手上、身上全是煤灰,活脱脱一刚从煤窑里跑出来的“黑人”。看他那狼狈样,大家忍不住哄堂大笑。朴实的俞敏洪也摸着头,红着脸笑:“我刚才看见后院煤池的蜂窝煤放得挺乱的,冬天马上就到了,用起来会很不方便,我想把它们弄整齐点,哪知道工作量还挺大……”“你呀,就是太老实!不会找一个人帮帮忙啊,快去洗洗来吃饭吧!”一向不苟言笑的老人第一次对俞敏洪露出了慈爱的笑容。

酒至半酣,老人家放下酒杯,通红着脸抓住俞敏洪的手:“小俞呀,我们做父母的,都希望女儿能过得舒心一些。你――能理解么?老四是我五个女儿中唯一一个上了大学的,是我的宝中宝呀……”俞敏洪看着面前这位平日不善言辞的老军人泛红的眼圈,重重地点了点头。

新婚之夜,俞敏洪搂住妻子的肩,重复了当日对老岳父的承诺:“为了你,我一定要好好奋斗!”

强悍的婚姻

可惜,恋爱时的幸福感并没能维持多久。八十年代末,看着自己身边的同学和好友纷纷出国,俞夫人也开始蠢蠢欲动:“敏洪,你也去考托福吧!将来我们也当海归,开公司!”“瞎折腾什么呀!我们现在的日子不是挺好的吗?”俞敏洪盯着手里的试卷,眼皮也没抬。他不以为然的态度激怒了妻子,她“腾”地站了起来:“人活着就是要折腾,你看看你,成天就知道窝在三尺讲台上得过且过!”妻子的责骂也激怒了同样倔犟的俞敏洪,他吼了一句:“老子就这样了,你爱跟不跟!”

因为小小的托福,两个人第一次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晚上,躺在床上,看着妻子不时暗暗抽动的后背,俞敏洪开始反省自己:“身为一个男人,自己确实应该更加努力一些,妻子也是为自己好啊!”思绪打开后,俞敏洪诚恳地向妻子道了歉。望着俞敏洪一脸的内疚,俞夫人绽开了笑容:“谁跟你生气了!只要你决心考,就是砸锅卖铁我也支持你!”

这个娇弱而坚强的小女子说到做到,为了支持俞敏洪考托福,从前两手不沾阳春水的她包下了所有的家务,一有时间就四处帮俞敏洪找资料查信息。可在努力了三年半后,俞敏洪赴美留学的梦想还是付之东流,一起丢失的还有夫妻俩所有的积蓄。

为了多挣点钱,也为了弥补这几年对妻子的亏欠,俞敏洪瞒着妻子悄悄地在外面的英语培训班做起了兼职。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培训班不仅在广告上打出了“北大教师俞敏洪”的字样,还堂而皇之地把广告宣传单贴到了北京城的各个角落。很快,严禁老师在外兼职的北京大学不仅严重警告了俞敏洪,而且还把公告示众一个月,以做效尤。

俞敏洪有些撑不住了,开始天天缩在屋里借酒浇愁。得知前因后果的俞夫人心疼地摔掉他手中的酒杯,果断做出了决定:“算了,我们自己创业!你一肚子的学识和经验,还怕成不了大事?!”于是,两人推着一辆小平板车穷家当离开了俞敏洪奋斗了10年的北大校园。

1993年,新东方英语培训学校在中关村一间10平方米的违章建筑里开办了。可那时北京的英语培训班早已遍地开花,不起眼的新东方根本无人问津。俞敏洪急得嘴角起泡,开始没日没夜地在大街小巷贴招生广告。看着一天天憔悴的丈夫,俞夫人偷偷地买回一辆二手自行车,跟在了俞敏洪的后面:“我和你一起去贴!”俞敏洪一看急了:“零下十几度的大冬天,你出去干啥?你就在家等着人来报名,我一个人去就行了!”可俞夫人倔犟劲又来了,她顽皮地冲丈夫笑笑:“等贴到一天有一百个人报名了,我就回前台。”

渐渐地,新东方的生源开始有了转机。

在夫妻俩的携手努力下,新东方在北京渐渐站稳了脚,并迅速发展。可一场灾难突然降临,1998年,俞敏洪在家门口被人抢劫,罪犯不仅抢走了俞家200多万元,还给他注入了超大剂量的麻醉剂。这一次,一向不服输的俞敏洪坐不住了,他给加拿大的朋友打电话,联系妻女出国事宜。

可是,当他将机票放在了妻子面前时,俞夫人只扫了一眼就将机票扔到了地上:“不行,要走一起走,要留一起留!”俞敏洪默默地将机票一张一张捡起来,轻轻地放进妻子的手里:“走吧!

你们娘俩走了,我也好安心,你们要是有什么事,叫我怎么办呢?”俞夫人一把抱住丈夫,泣不成声。就这样,俞敏洪忍着骨肉分离的痛苦,将母女俩送到了大洋彼岸。自此,一家人便两地相望。

刚安顿好家,2002年的新东方又是“风雨欲来”,学校内部的矛盾与利益冲突越来越严重。紧急之中,俞敏洪决定清除新东方中所有的裙带关系,其中也包括他自己的小姨子。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得知消息,俞夫人第一时间飞回国,一见面就对俞敏洪挥起了“粉拳”:“你最困难的时候,是谁在帮你。1995年你让我退出新东方,看在孩子需要我照顾的份上,我让步了。现在你又不分功劳苦劳这样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算什么r面对妻子的指责,俞敏洪沉着脸说了一句话:“为了咱们的新东方,我只能这样。”

夫妻间就这样僵持住了。俞夫人气愤难平地回了加拿大,对俞敏洪实施了“冷战”――不闻,不问,不理,不睬。可俞敏洪也不恼,只管一个劲地拿热脸去贴冷屁股,该做的事,一样也不落下。短暂的阵痛之后,新东方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很快便扬名海外――在国外,每两个华人留学生里准有一个出自新东方,另一个则知道俞敏洪的名字。

温柔的家庭

看着新东方不断上升的业绩,俞夫人终于慢慢地“原谅”了丈夫。到暑假回国时,站在新东方的门外,俞夫人挽着丈夫的手臂,第一次作出了自我批评:“幸好当年坚持,没有你当初那几下的话,新东方做不到今天。”

随着新东方的急剧扩张,从2003年开始,俞敏洪发现曾经的“战友”开始为金钱争吵得面红耳赤,这让重情义的他感到非常痛心,整夜整夜地睡不着,整把整把地掉头发。俞敏洪的心结很快被妻子看出了端倪。趁丈夫来加拿大团聚的机会,她温言软语地献计:“要不成立董事会?家族式企业,多半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瞬间的沉静后,俞敏洪一阵大笑:“老婆,咱们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呀!我也是这么想的呢。”这夜,10年前创业的那一幕再次上演,夫妻俩挑灯夜战,连夜商讨具体细节。

2004年,新东方成立董事会,开始以国际标准锻造企业。阵痛之后的新东方,也开始了第二次蓬勃发展。

为了享受美好的家庭生活,俞敏洪每月按时到加拿大与妻子团聚,他还跟朋友打趣自己:“我啊,没出息时给老婆做饭,有出息时给孩子做饭。”2007年圣诞节,俞敏洪决定带全家人到夏威夷度假。他在妻儿飞抵夏威夷之前,早上8点就先行到了夏威夷为妻儿忙碌。到了酒店之后,俞敏洪才发现他早早就预定的海景房居然看不到海!一放下行李,俞敏洪就“蹬蹬蹬”地跑下了楼要求酒店经理换房。

第3篇:俞敏洪清华演讲范文

马云,阿里巴巴集团主席和首席执行官。他称自己的圆梦之旅可谓是“由生到死,再由死到生”。第一次高考马云数学只考了1分,第二次19分,第三次79分,连续的失利并没有让他丧失追逐梦想的信心。现在,他带领他的团队探索中国电子商务发展道路,成为《福布斯》杂志创办50多年来所刊登封面人物中的首位大陆企业家。“天生我材必有用。”马云说,“我不相信有一流的人才,我只相信有一流的努力。”

王小丫,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王小丫当年由于严重偏科,高考两度失利,数学成绩也只考了20分。为此,王小丫的妈妈给她找了不少数学老师进行辅导,但最终还是没能让她顺利考上好的大学。“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历经一番彻骨寒的努力之后,王小丫终于在自己的事业上大放异彩。

汤唯出生于一个艺术家庭。1997年汤唯高考落榜,父母让她进了职业模特队。但他们提出:“要想真正在演艺圈有前途,还得有文化。”在职业模特队,每天训练、表演完毕,别的女孩忙于恋爱、逛街,汤唯却捧起了书。经过三年不懈努力,2000年她终于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

张艺谋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在下乡插队做了三年农民,又在咸阳棉纺织厂当了七年的搬运工之后,1978年,他的机会终于来了:北京电影学院到西安进行全国恢复高考后的首次招生。他趁着去沈阳出差的机会,从自己拍摄的一大堆摄影作品中挑出60幅作品,奔赴北京电影学院招生的考场……无疑,他是优秀的。1982年,他毕业后被分配到广西电影制片厂。

哲学家、作家周国平,从中学开始就有了一个志向——要做一个有学问的人。说起高考的经历,他记忆比较深的是填报志愿,他一口气报了好几所名牌大学的哲学系。可是,那个时候,少年的他哪里知道什么是哲学,只是因为觉得哲学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总结,挺牛的。抱着对知识的野心,周国平考进了北大。

陈丹青,画家,油画《组画》蜚声海内外,是中国油画界的巅峰人物。1982年初他移居纽约,2000年成为清华大学特聘教授。近年来,他对艺术院校有关外语考试的规定和有关教育思想提出了质疑。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陈丹青因为画画得好,就直接跃过高考门槛考中央美院的研究生,此后,他就结束了江湖绘画的生涯。提起这段经历,他说,虽然自己这段时间一直在抨击教育制度中的某些问题,不过那是针对制度的执行者的喊话。对于孩子们,他依然认为,还是要经历一下高考。

王志文从小就喜欢演戏,后来青年宫的老师指点他去考表演。于是,王志文揣着哥哥给的钱,瞒着家人去考试。不过意外的是,在临考前不久他遇到了车祸。“高考时,我被哥哥的一帮朋友用木板做成的担架抬到了考场,整个考试也是在担架上完成的。”1984年,王志文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

现任央视“新闻30分”等栏目主播的柴璐,17岁参加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的面试,第一次知道自己先天斜颈。于是,为坚持梦想“埋单”,她做出了此生一个冒险的选择:进行外科手术纠正斜颈。她用一年时间重新准备高考,最后18岁的她以全国专业最高分90分的成绩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

影视明星陶红学舞蹈出身,自知文化课的功底相对较弱,为了督促自己埋头苦学,闯过高考这道关,复习期间她一狠心,竟然把眉毛剃光了!“女孩不都爱美吗?我把眉毛剃了,还怎么出门啊?只有在家用功读书了呗。”后来她终于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

姚晨对高中时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历史老师。她在微博上描述了这位名唤“大仙”的老师:“他讲课生动有趣,我们特爱听。但他讲课兴奋了就要喝酒,喝完就爱吹牛,唾沫飞溅地吹自己是半仙,掐指一算就能猜中题目。当然,我们谁也没把酒话当真。等到考试的那一刻,我就震惊了,三道大题,他竟猜中两道!当时就想冲他家方向跪拜,高喊一声:‘大仙’显灵啦!”

蒋雯丽因《牵手》《中国式离婚》而大红大紫,但是当年心怀梦想的她在高考落榜后,被分配到安徽蚌埠的自来水厂当工人。蒋雯丽后来回忆道:“我是一个很不认命的人。”当时,蒋雯丽在厂里组织文艺演出,一个舞台总监对她说,我看你表现力不错,可以去考电影学院。这是蒋雯丽第一次听说电影学院,她也真的“自以为是”地跑去考试,没想到竟然考上了。

演员、歌手陈好,是中央戏剧学院硕士生。陈好透露自己备战高考的诀窍是:从宏观把握,整体进行复习,不要只专注于这一个或那一个“点”。陈好还告诫广大考生,高考的时候不要吃得太饱,否则容易犯困。上午考完,中午可以适当睡半个小时。高考的那几天,要让自己的生活有规律,不要再熬夜,也不要尽情地放松,保持住兴奋的考试状态,考前一个小时可以吃一块糖或者巧克力,调动大脑的兴奋点。

第4篇:俞敏洪清华演讲范文

这一“拼”还有一个可以想见的结果,一路走来,留学咨询师、就业咨询师、人生规划师带给他的青年导师的“尊严感”终于不用断档,再加上“天使投资人”的头衔,就是自己人生中一曲帮助青年人求学、就业、创业的章节完整“青年中国狂想曲”。让人迷惑不解的地方也正在于此,学音乐出身的、好为人师的徐小平何以能为人师?1996年以来,数以千万计的新东方学员和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留学生为什么对他的讲演和书籍如获至宝,超过360万的微博粉丝为什么对他的创业“微语录”转发不停?

发现真实的梦想

与理想的错位是徐小平40岁以前一直的心病。22岁时徐小平被录取到提前招生的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理论系,但就是和谭盾、叶小刚这些当时就崭露头角的音乐才子们“没有化学反应”。上学第一天去图书馆看《小说月报》,他悔恨的是“我怎么没上北大中文系”,所以大三大四期间,自发去北大听了两学期严家炎和钱理群的现代文学,“我毕业后主动要求去了北大,因为我的精神家园在那里”。但这精神家园究竟该怎么表述,徐小平直到1988年离开北京去留学前也没有想清楚。

后来徐小平和妻子辗转到了加拿大拿到硕士学历,又要找工作照顾妻小。从理想的天堂落入凡间,从传统的安贫乐道的知识分子变为端盘子的挣钱艰苦留学生,他突然意识到作为一个真正想要独立的个体,“原来人生需要专门有段时间用来赚钱”。1994年,徐小平曾经向最好的朋友借款20万人民币回国创业做一家唱片公司,唱片录制时他已经在憧憬有钱后的生活。即使极度渴望金钱,这个故事的蓝本仍然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创业尝试。失败后他只好再度回到加拿大。“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是被了商业意识的一群人。任何人都不会拒绝金钱,只是有人拒绝赚钱的过程。”徐小平说。失意的留学生活让他真正认清了自己理想的真面目,真正的人格的独立,首先是经济的独立与自由。

为迷茫的孩子们找到精神上的坐标

就在徐小平日渐成熟的当口,已经把新东方的大旗扯起来的俞敏洪,带着一身锐气来到加拿大寻找盟友,与徐小平一拍即合。“96年回来的时候,一开始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赚钱谋生。做着做着,和俞敏洪、王强他们一起,从中国青年人身上看到了那种时代的脉搏、时代的洪流,裹挟着我们往前走。这时候,新东方对我来说,成为我想去为它服务一生、贡献一生的事业。”徐小平就用俞敏洪借给他的4500块钱,买了两个办公桌,开始他的咨询事业,“签证、留学、移民各种讲座我一个星期做十几次,一天约谈几十名万般迷惑的学生”……但当时还住在俞敏洪家里的他却乐此不疲,把白天吃饭的剩菜当夜宵,吃完回办公室加班,困了就直接睡在地板上。而俞敏洪介绍徐小平的开场白是“这是徐小平,新东方最有思想的人”。这句话一下子击中了徐小平的心。“在新东方,我不是一个最会讲课的人,不是一个最懂英语的人,我要做新东方最有思想的人。”传统的统教统分的教育,让孩子们在现实的留学、就业甚至是婚恋问题前手足无措,成百上千万的学生要通过新东方走向外面的世界,徐小平要为他们和校园外更多迷茫却力争向上的孩子们,在精神上也找到坐标。于是在后来的15年中,他始终紧贴着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他提出或参会策划的许多口号,如让学生预支自信的“中国机会论”,鼓励留学生回国的“彩虹计划”,提倡理性留学的“反对留学无意识”,反对学历崇拜的“就业中心论”……最终新东方成了中国教育与世界接轨的大讲堂,徐小平的一系列著作成了中国几代大学生眺望海外教育的最佳跳板,同时,也奠定了中国第一所在海外上市的民办教育机构所需要的文化内涵――“新东方精神”。

走在北京的许多场所,常常有人对他说:“我读过你的书”、“你的观点改变了我的人生”……这让他备感欣慰:“留学、教育、就业这些事情,是人生的重大问题,虽然我在这些问题上发表了诸多见解,后来再看,这些观点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对得起相信我的青年人。”

新东方十年,徐小平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通过咨询为学员提供免费增值服务。这种工作在2006年新东方上市前达到巅峰,书都出了好多本,包括《美国签证哲学》、《美国留学天问》、《黄金是怎样炼成的》、《邮箱里的灯光》、《图穷对话录》等等。终于有一天,老生常谈让徐小平开始厌恶自己。

徐小平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2006年以前,自己接触和提供咨询帮助的年轻人多是“有理想、有才华,但非常迷茫”,以后来找他的年轻人,突然多数变成了“有才华有追求,但他们不迷茫,他们有非常清晰的目标,他们想创业”。是时代变了,还是自己要变了?习惯于主动出击的徐小平感觉自己必须要找到新的方向了。

让梦想在创业的时代延伸

想创业的年青人越来越多地进入了徐小平的视野,持有新东方10%股份的徐小平在新东方上市后已经颇有余财。年青人“来一个我就喜欢一个,来一个我就兴奋一个,来一个我就投资一个”。最终,徐小平完全摆脱了事业“巅峰”后遗症,“我还是为自己骄傲――我没有被成功淹没,没有被金钱迷失方向。我以一个失败者的心态,以一个失业汉的饥饿,以一颗失落的心灵,在50岁的‘高龄’重新开始了人生的奋斗,并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

因为自身多思考少管理的“成功经验”,徐小平在投资中往往更看中年轻人的信念而不是技巧。他不感兴趣的人,“我还没听半小时,脑袋就冰凉,”而感兴趣的,徐小平会主动教这个创业者如何回答问题,如何把自己的商业战略讲清楚,甚至还答应对方帮助引荐其他投资人,谈话可能从白天一直持续到凌晨。“管的少,投的快,投的松”是徐小平自我总结的投资三大特点。只要谈的徐小平头脑发热,很多项目都会立刻拍板。头脑发热是他的投资圣条。“徐小平的大脑是什么?是非凡的大脑。我就是能感染别人的人,如果别人能让我头晕,在精神层面都打动我,他的思维、语言肯定不可多得。是个人才,值得投。”

另辟蹊径一定要经历痛苦。再有“非凡大脑”的徐小平,也有经历投资学徒期。在开始的几年中,他投了大小四十多个项目,成功率并不高,自己也血汗钱就这样流失,也非常心痛。常常是每到春节,立誓不再做投资也成了他的保留节目。但过完春节,他又耐不住寂寞偷偷试水。毕竟没有一个成功项目,他也不好对外宣称是个天使投资人,但他一直在坚持。2010年8月至今,徐小平都异常忙碌,他赴美国名校进行巡回创业演讲,每到一地,甚至会慷慨地邀请留学生吃一顿价值上千美元的海鲜大餐。2011年5月,他还邀请100多位留学生回国参加创业论坛,全程负担他们的五星级酒店食宿和往返美国的双飞机票。“中国最精英的一群孩子成了我的客人,真让我激动,让我感动。”徐小平说,自己就是要让这些创业者提前先感受一下什么是成功的幸福感。

局势很快明朗,2011年1月,他创立了真格基金,正式成为一名职业天使投资人,现在他的投资名单上有兰亭集势、世纪佳缘、聚美优品、深圳赛龙……

他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海外招揽人才了,无论是八所常春藤盟校的巡回创业演讲,在哈佛举办创业大赛,还是作为麻省理工中国创业与创新论坛的嘉宾,在2011年11月近半个月的时间,徐小平走遍了美国东部各大高校。然而这一次,面对众多从新东方教室里走出的留学生精英,徐小平的身份是真格基金(Zhen Fund)的创始人。

徐小平的演讲对海外留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除了新东方人缘好,国内有无穷无尽的机会是主要因素。徐小平觉得,中国的环境已经足够好,好到其他的一切不利因素都可以忽略不计。他对创业者的要求是:“必须要有一种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心理。”绝非试一试的心态。看到昔日接受咨询的学生们已经成长、成熟,徐小平倍感兴奋:“从没有比创造财富,创造事业更刺激的事情了。”“所以天使投资成了我的事业:它能唤醒我被成功神经,被财富窒息的热情。”谈起投资,徐小平整个人都充满了活力。

去年年底,徐小平又为自己的基金完成了3000万美元的二次融资,徐小平说,“这些钱投资完我们会再考虑融资。但我会一直做‘天使’绝不改变方向。”也许对他而言,广泛的栽种梦想比什么都重要。对于自己“只种不收,只投不管”、倍受创业者欢迎的风格,徐小平的解释是“硅谷流行一句话,创业者第一笔资 金,即天使资金,来源一般是三个F:Family、Friends and Fools。家人、友人和傻人。Fools,并非是真正的‘傻’,而是指那些傻乐观和傻信赖的人。”他的这种观点,更多也来自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当年他在加拿大留学毕业后,靠着朋友吴妙林和姜毅军资助的十万和三万人民币,完成了生平第一次独立创业,这次创业以完败告终,但徐小平终身难忘,形容为“他们傻和爱”。

新的舞台有新朋友,当下中国,投资界名人有熊晓鸽、沈南鹏,企业界精英有马云、李彦宏,自己的领域也是薛蛮子、雷军等资深人士,徐小平对自己的定位是:“我是带着资本的观念提供商。假如说我过去曾以我的观念参与创建了新东方,今后我的观念,加上一点投资资本,将在创业领域继续推动中国的青年事业”,“我搭上了青年人的高速超音飞机,或者说我跟青年人一起做梦。即使老了,我投一点资,我分享了青年人的青春。”

第5篇:俞敏洪清华演讲范文

成立于1993年的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以下简称新东方),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民营教育机构,至今已累计培训了300多万名学生。2006年9月7日,新东方成功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成为了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中国教育培训公司,同时也是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以消费经济为驱动的传统企业。总裁俞敏洪也因此多了一个“中国教师首富”的荣誉称号,但是与此同时,网络上也有不少负面消息传来,比如明星教师罗永浩在新东方正在如火如荼的筹备上市的时候,在他自己的博客上发表声明说因为个人原因已从新东方辞职,并且还说“教师首富”的说法并不准确,因为“俞敏洪从来都不是一个英语教师,他只是一个商人”,言语之间显露出诸多对曾经总裁和公司的不满。时间再往前推,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出走的现象在新东方是时有发生的:2001年,新东方另外两个创始人王强和徐小平离开了管理层;2002年,IT培训创始人周怀军和新东方分道扬镳,并且创办北京新科海学校;2003年,新东方学校主管国际合作的副校长杜子华出走,后成为华诚研修学院院长;2004年,公司集团总裁、北京新东方学校校长胡敏和学校常务副校长江博先后出走,之后胡敏创办新航道学校与新东方分庭抗礼,江博担任北京巨人教育集团首席执行官兼北京巨人学校校长,同一时间出走的还有优秀青年教师徐卡嘉等四人。

二、危机管理,势在必行

企业危机管理,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针对可能面临的或正在面临的危机所进行的危机预防、危机识别、危机处理和企业形象恢复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危机管理学近些年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很多管理者都认识到,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中,每个公司都应该制定出一套应对危机的计划,以备急用。像新东方这样一个成功的组织,在发展过程中自然会遇到几次大大小小的危机,但是显然这些危机都没能阻止新东方前进的脚步,这说明公司在危机处理方面做的还是不错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繁荣背后潜藏的问题,回顾新东方的历史,会发现新东方有一点“被危机推着走”的感觉,公司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危机管理战略,上市之前这样的做法还勉强可以应急,上市之后这样不系统的管理是会给公司的稳定发展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的。危机管理理论反复强调两点:其一是组织危机管理预防,因为预防可以将危机扼杀在摇篮之中,可以减少已发生危机的损失;其二是应对已发生的危机时要以人为本,也就是我们常讲的急他人之所急,想他人之所想,及时沟通有关信息,关爱危机中的受伤群体。本文试图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借教师出走事件剖析新东方的危机管理现状,并提出建议。

(一)积极预防,科学管理

在我看来,教师出走事件足以给新东方敲响警钟。如果说在上市之前公司出台的“竞业限制”可以缓解一定问题,那在上市之后这一限制是根本没什么意义的,因为上市之后公司的一举一动都在公众的密切注意之中,一旦有消息声称公司有麻烦,紧张的个体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就很有可能会统一行动,通过大量抛售公司的股票将股价压低,最后公司本身的价值就会大为缩水。所以我认为,已经走向国际化的新东方应该预测到这一可能发生的危机,并且做好积极预防的工作,而这也是危机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实新东方早期在面对“家族问题”时候的所作所为就有一点危机预防的意思。新东方刚成立的时候只有俞敏洪和妻子两个人,是个“家族企业”,后来学校越做越火就不断的有自家亲戚进来谋职,但是俞敏洪发现,公司其他的管理人员和教师纷纷对这样混乱的人事管理大加议论,他逐渐认识到,长此以往,公司是根本没有办法管理的,更谈不上步入正轨,为了预防公司陷入混乱,他在经过了反复的思索之后发了一个“家属回避”文件,将公司所有人员的直系亲属都请出新东方。很显然,如果没有当初这几下大刀阔斧的改革及时制止了危机的出现,新东方早是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的。但是毕竟上市后的新东方今时不比往日,而且这一次的小危机只是导致了一些不满的情绪并没有导致大量人员的离开,所以解决起来相对比较容易,可是如果现在还是被动地等待,侥幸的希望在危机明显出现的时候才解决问题,那么新东方恐怕就会遇到大麻烦了。

劳伦斯?巴顿博士在他的《组织危机管理》一书中指出,每一次危机中,管理者都应该问自己三个问题:发生了什么?事情是怎样发生的?为了确保类似事件永不发生,你将采取什么措施?[1]如果在“家族问题”解决之后,俞敏洪问过了自己这三个问题,尤其是第三个问题,我想面对今天教师出走的危机,他应该可以想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发生了什么?公司管理无力和内部人员不和。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管理者都将家属无原则的招进公司。为了确保类似事件永不发生,你将采取什么措施?在我看来,应该建立产权明晰的科学管理体制,将所有权与经营权严格分离开,避免权利过于集中,尽量做到利益均分。很明显,在这一次的危机中,之所以大家会对随意的人事制度反应如此强烈,说白了就是权利集中和利益不均引发的问题。尽管新东方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完整的,但是“战略与经营分开”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一句空话,以俞敏洪为中心的几位公司“元老”既是决策制定者又是执行者。这样的权利集中很显然是要出问题的,所以新东方现在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实行“职业化”,公司高层只要制定战略就好了,管理的事情就交给职业化的管理者,以便充分保证中小股东和广大教师还有如今上市之后广大投资者的利益。看清楚了这一问题就不难发现,其实现在的教师出走问题可能引发的危机是可以预防的。新东方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解决这个早就应该解决的问题:建立产权明晰的科学管理体制,将所有权与经营权严格分离开。否则,当“出走事件”愈演愈烈,又或者出走的人联合起来时,这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中国教育培训公司也许只能面对一个惨淡收场的结局也说不定。

(二)有效沟通,面面俱到

第6篇:俞敏洪清华演讲范文

【关键词】电视访谈 咏乐汇 价值

“《咏乐汇》是央视经济频道集中优势资源,由《非常6+1》制作团队为李咏量身打造的互动(闲谈秀)节目。在这档节目中,‘饭局’是最为独特的形式之一。每一位嘉宾都将享受到由‘主人公’李咏专门准备的‘精品佳肴’。通过一道道与嘉宾极具关联的菜品,引出嘉宾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同时配角演员‘真人VCR(视频片段)’,进行现场演绎,侃谈嘉宾的人生智慧,向观众传达一种积极进取、笑对人生的生活态度。”①《咏乐汇》充分发挥李咏的个性魅力――“咏”;并借助这种独特的访谈形式――“乐”;轻松幽默中探讨人生智慧――“汇”,是“咏”“乐”“汇”三者的完美结合。

一、《咏乐汇》之“咏”

(一)“咏”式幽默,别具特色

李咏的主持,区别于杨澜的稳健大方、鲁豫的平和温婉、朱军的伤感煽情,他以其幽默的语言和夸张的表情营造了幽默、轻松、欢快的氛围。

在《咏乐汇》节目中,李咏依旧是时不时带着一脸坏笑,当要讲述嘉宾的人生转折时,音乐适时而起,李咏装严肃、慢起身、掏卡片,然后配合着表情和肢体动作,悬念式地讲述起卡片上的故事,时而贫嘴、尖酸、挖苦,但总不失幽默。如在第1期节目中,李咏用日式英语对嘉宾俞敏洪说:“I Today――Happy大大的”;又如李咏歪着脑袋问张朝阳:“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不穿袜子呢?”;采访徐静蕾那期,说到电影《我和爸爸》,李咏一本正经、动情地说“我带我女儿看了三遍,我女儿哭了三遍。”徐静蕾和观众的意外劲还没过呢,李咏话锋一转,“当时我女儿一岁。”依然保持了他的幽默特色。即便是节目中聊到尴尬场景,李咏也以其“咏”式幽默,营造一种轻松、欢快的氛围。

(二)“幽”而雅致,松弛有度

从《梦想中国》到《幸运52》以及《非常6+1》,娱乐、幽默一直是李咏的主持风格。但是,《咏乐汇》却成为李咏的一次尝试性改变和突破。虽然仍保持了原来的幽默风趣,时而戏谑调侃,时而故作深沉;但又优雅转型,吃饭、喝酒、品茶;忆苦、思甜、聊人生。在嘉宾们的人生奋斗历程中,即便谈到的是苦难和泪水,屈辱和不公,他们也仍旧是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微笑面对。幽默而雅致,轻松中透着智慧。让观众也在轻松中领悟成功的艰辛和人生的意义。访谈节目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大众化的平台,借助娱乐的方式,向观众传递有价值的信息和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大受众。

(三)由动变静,内在调整

《咏乐汇》节目基调是轻松中探讨人生智慧。从节目表象上看,主持人李咏仍然会时不时站起来,配合节目特意摆造型或者出招牌动作,此为“动”;但是大部分时间他还是相对沉稳安静地坐在餐桌边,和嘉宾一同品着具有人生转折意味的食物并交谈,而且在节目的结尾,常会有一个用概括的语言做简短而精炼的总结,引人深思,此为“静”。

李咏曾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过去比较闹,又蹦又跳,现在我比较静。原来主持节目的语言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现在想让自己去学习,想多与人沟通,让自己更了解别人。”②李咏以前的节目给观众的感觉是“娱乐的、夸张的、张扬的”,而借助《咏乐汇》,不仅让我们发现了他稳重、内敛的另一面,而且他的节目也有了新的内涵和张力。由动变静也成为了节目的一大亮点。

(四)咏式互动,多向调动

《咏乐汇》独具创意地把演播室设计成了一个舒适而温馨的餐厅,餐桌前坐的是主持人李咏――主人和嘉宾――客人,并且还有服务生和厨师(偶尔也会在虚拟情境表演中出现其他配角)。

在节目形式上,《咏乐汇》采用了让嘉宾“边吃边聊”等让人感到亲近、放松的形式,嘉宾和主持人举杯停箸,侃侃而谈,偶尔还伴着互相讥讽甚至是唇枪舌剑,却能让观众在轻松中感受到他们的思想碰撞。

在内容上,《咏乐汇》一改诸多访谈节目的高端和严肃,显得轻松和宽泛。通过李咏的调动,我们看到了用韭菜表演插秧的俞敏洪、深情演唱《兄弟》的李永波、跳热辣拉丁舞的张朝阳、走时尚模特步的汪明荃等等,让观众大饱眼福。

《咏乐汇》把单向交流变为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互动。以嘉宾与主持人的互动为主,以嘉宾与现场观众、嘉宾与电视观众互动为辅,并且配上嘉宾与节目“厨师”、“小二儿”的互动,构成了一个相对完美的互动链接。

二、《咏乐汇》之“乐”

(一)真动情而非煽情

近几年,访谈类节目层出不穷,在激烈的竞争中,“赚取嘉宾眼泪”的例子数不胜数。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部分观众的审美疲劳甚至是逆反心理。弃“眼泪路线”而走幽默路线,“绝对不让嘉宾哭”,成为《咏乐汇》的一大闪光点。节目中,李咏会不断地提及嘉宾的一个个人生重要转折点,但不同的是,目的不是想趁机赚取嘉宾和观众的眼泪,而是用小品演绎、真人VCR等形式轻松、幽默地表现这些“点”,动情而非煽情。为表现“中国第一打工皇帝”唐骏的执着和坚毅,用场景模拟表现了他蹲守教育司司长求得出国公派名额的经历;提到“童话大王”郑渊洁小学被开除的前因后果时,也是通过小品演绎的方式幽默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颇有创意。

(二)串故事而述人生

谈话节目忌讳宽泛而冗杂。《咏乐汇》独出心裁,以一个个经典故事串起了嘉宾的人生,形象而生动,明白而透彻,更重要的是,从中“提炼人生”,给人以启迪。潘石屹那期节目,用“两年穿一条裤子”形象地概括了潘石屹的“穷学生时代”,接着用“海南开砖场”展示了他的“手腕”――他在广告上打着“送货上门”,然后又用“海南第一桶金”(100多万元),让人领教了他的精明和智慧。采访音乐天才郎朗时,用动画片年代――郎朗最初对音乐的兴趣起源;颓废消极期――郎朗被打击后试图放弃;命运式样的转机――卖西瓜的大叔“奇遇”以及格拉夫曼高招指点,串起了他曲折的成才之路。

(三)挖内情而不八卦

现在一些电视台的访谈秀为了吸引观众眼球真是煞费苦心。穷挖隐私,往往成为惯用手段。而《咏乐汇》则更侧重于嘉宾的人生旅程中那些难忘的经历,有曲折,有泪水,有磨难,可以让观众领略成功人士的风采和睿智。重要的是虽探内情而不八卦。李咏在接受《今晚报》采访时也曾解释说:“我们希望大家不要太凝重地谈话,而是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去展现名人的故事,节目要传达的是梦想就是力量。”比如,俞敏洪在北大受处分的事情,曾经被多次报道过,但《咏乐汇》另辟蹊径,采用情景再现的方式,换一个角度让他重温当年;采访徐静蕾时,对之前她和姜文在拍摄电影《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传出不和的新闻,换了一个角度问:“我好奇的是为什么你就能把姜文给捋顺了?”徐静蕾做出了澄清,其实那是个误会。既满足了观众的求知欲,又使访谈轻松而人性化。

(四)出配角并现情景

配角――优化调节:服务员大勺和小二是主要的配角演员,在海岩的那期节目中,他们抢着央求海岩老师写写他们俩,而且还谋划着要跳槽到海岩的餐饮公司;在采访高圆圆的节目中,大勺眉飞色舞跟美女套近乎等等,起到了对节目的调节作用。

VCR――形象呈现:在恰当的时机,借助VCR来“笑谈人生”,也是节目一个重要的“乐”。视频片断提供给受众的不仅仅是有关嘉宾的故事,同时带给观众的还有感官和精神上的享受。

虚拟情境――生动表演:虚拟情景表演,再现嘉宾人生中的精彩片段。如再现了郑渊洁当年写作《早起的虫子被鸟吃》被开除的经过;俞敏洪当年创业贴广告时的那段艰辛经历;张纪中拍摄武侠剧中的“神雕侠侣”酷造型等等,旧材料新表演,生动有趣。

三、《咏乐汇》之“汇”

(一)形式多样,交汇融合

一方面,《咏乐汇》的形式多样,上菜,卡片故事,VCR,虚拟情景再现等等,另一方面,《咏乐汇》前来做客的嘉宾有文人学者,有财经大师,有科技人才,有明星大腕……各行各业的精英,可谓“汇集”了天下英豪。

(二)光环苦难,全面展现

歌功颂德,夸大其词,成为当今一些节目的误区。但是,在《咏乐汇》里,呈现给观众的,不仅有成功的光环,更有对苦难的回忆。嘉宾身着休闲装束,以一个平常人的姿态,吃饭品茶中聊人生、谈过往,极具亲和力和感染力。奋斗中,不屈不挠、坚强忍耐;成功后,乐善好施、淡泊名利,既表现嘉宾的特征和个性,又贴近并感染了受众。自如、轻松的展示中透露出“成功”的真谛――执着追求不放弃、快乐从容惜人生!

(三)公益元素,社会效益

“咏乐汇”在节目的最后有个礼品和信物交换环节,李咏代表节目组送给嘉宾一个信物,每期到场的嘉宾都会把一份极具纪念意义和重要作用的礼物赠送给节目组,拍卖后的所得将以嘉宾的个人名义捐出去,以帮助那些需要救助的人。以节目的名义从事爱心事业,以及“爱心特别制作”的理念,体现了节目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性,提高了节目本身的美誉度。

(四)隐形升华,汇中之“慧”

1、内容上:汇中现慧

“浓缩人生百味,笑谈人生智慧”是《咏乐汇》的宣传语之一。嘉宾和主持人边吃边聊,看似轻松,却处处彰显着经营人生的智慧。即便有时嘉宾是艺人,但是访谈的角度也基本定在“慧”上。比如采访艺人费翔,不当名医当演员,以及在《西贡小姐》中跑龙套的执着和坚毅;采访汪明荃,挑战癌症,自信乐观不放弃等。

2、节目上:主题升华

从某种程度上说,《咏乐汇》是带有演绎的闲谈秀。主持人作为主人,请嘉宾吃饭喝酒品甜点,和观众朋友一起来分享他的故事和人生。虽然《咏乐汇》的嘉宾来自各个不同的领域,而且谈话内容比较宽泛并有跳跃性。但是,节目有着比较明确的价值观,普通素材但深刻提炼,这也是一个访谈节目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姜昆感谢恩师又培养新人的志向,郑渊洁的特殊教育方式,唐骏的性格决定命运,刘晓庆的自信和坦然,邓亚萍的执着永不言弃等等,引导并启迪了大众,画龙点睛,升华了访谈主题,提升了节目的品位。■

参考文献

①李茂桃,《试析〈咏乐汇〉的创新之道》,《中国电视》,2009年08期

②《常州晚报》,文化娱乐影视B2版,2008年11月6日

第7篇:俞敏洪清华演讲范文

温州市2015年演讲大赛优秀奖获得者 温州大学 王文怡

亲爱的同学、敬爱的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坚持是什么》,从小学起,有一件事情我就一直坚持了13年,这件事情很普通,有的人看不起它,甚至唾弃它,而我却如视珍宝一样对它,我珍视它,珍爱它,它就是我的学习。

尽管曾经有无数的同学嘲笑我的努力:"你将来又考不上清华北大,那么努力干什么,简直就是白费功夫!"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我只是笑笑,没有理会。因为坚持学习对我而言从来不是为了考上名牌大学,而是为了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眨眼间,十几年过去了,那些当初嘲笑你讥讽过你的人,他们现在很羡慕你,他们为自己当初的不努力而感到后悔不已,而我,现在可以自信地站在他们面前,自信地告诉他们,"我为我一直的坚持而感到骄傲。"

坚持是什么,坚持是成功的另一代名词。我承认每天的奋斗就像对参天大树的一次砍击,头几刀可能了无痕迹,每一击看似微不足道,然而累积起来,巨树终将会倒下。这恰如我今天的努力,就像冲洗高山的雨滴,吞噬猛虎的蚂蚁,照亮大地的星辰,我们也要一砖一瓦的建立起自己的堡垒。

有一个人,他高考历经2次失败,第一次英语只得了33分,第二次英语只得了55分,他以为自己没有希望了,可是他终将以英语著称中国。在他的大学生活里,他的恋爱历经25次失败,最终连他的大学都不要他的时候,他自述:"生命和前途都到了暗无天日的地步。"但他终于成功了,他振臂高呼:"新东方成功了。"他就是俞敏洪。他成了集团老总,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他开始在全国各大高校开始巡回演讲。他的故事为人们熟知,他的精神为人们称道,他要告诉我们坚持的重要性,他要告诉我们不放弃就是成功的前提。

想说一次放弃真的很容易,简简单单,可是如果当你想着再挖一次便是水了,你又为何不肯再向前方迈出那重要的一步。

第8篇:俞敏洪清华演讲范文

事实上,在中国民企发展的30多年中,志同道合的公司合伙人不在少数。现在,这些当年的好朋友有的各奔前程,例如万通六君子都有了各自很好的发展;有的仍然共同奋斗在同一战线,如跟着梁稳根一起贩羊的兄弟唐修国、毛中吾、袁金华仍然在三一效力。

新东方三剑客

电影《中国合伙人》部分地再现了新东方三剑客俞敏洪、徐小平、王强创建新东方的故事,虽然对此俞敏洪一再否定。但是只要是对新东方的故事稍有了解的人,便能轻易将电影中黄晓明扮演的成冬青与俞敏洪对号入座:考了三次才考上大学;大学期间因结核病休学一年;身为“移动英语词典”,发音却无人听懂;离开学校,开民办英语培训班;到处贴小广告做宣传。不过,另外两位主演的原型似乎存在争议。

徐小平,新东方创始人之一,著名留学、签证、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咨询专家,现创“真格”天使投资基金。

王强,1996年10月回国,加入北京新东方学校创业团队,先后设计并启动了新东方学校的英语基础培训课程、实用英语学院课程以及计算机培训课程。

万通六君子

1991年6月,“万通六君子”在海南成立了海南农业高科技投资联合开发总公司(万通前身)。成立之初,王功权是法人代表、总经理,冯仑和刘军是副董事长,王启富是办公室主任,易小迪则是总经理助理,潘石屹主管财务中心。

在第一次界定合伙人利益关系时,冯仑等人采用的是水泊梁山的模式――“座有序,利无别”。大家虽然职务有差别,但利益是平均分配的。在当时,董事长的位置并不重要,大家关注的焦点是法人代表和总经理。大家一致认为,王功权当法人代表和总经理比较合适,于是,法人代表和总经理就由王功权担任。冯仑则担任副董事长(当时董事长职务必须由投资主管单位的人担任),王启富、易小迪和刘军担任副总。1992年初,潘石屹加入了公司,最初担任总经理助理兼财务部经理,后来也变成副总。

虽然都是副总,但权力并没有办法详细规定,所有事情都要六个人在场讨论。冯仑曾回忆:“这时情况变得比较微妙,最后谁说了算呢?名片、职务不同,但心理是平等的。后来功权说他是法人代表,要承担责任,得他定,但如果大家不开心,以后可能就没责任负了,所以多数时候他会妥协。”

1992年,通过运作海口“九都别墅”项目,“农高投”赚得了“第一桶金”。此后,“农高投”用这笔钱去操作“莲怡庐”等项目,不断在海口、三亚炒房炒地。公司经济条件宽裕后,很多老员工都拥有了“四个一”,即一套房子、一万块钱存款、一部电话和一部摩托车。

在“农高投”成立之初,人员并不多,除去王功权、冯仑等六个“高层”,只有两个员工,一个是王功权的老婆,一个是王启富的哥哥,大家一起干活、一起吃饭,谁也没把自己当“干部”。完成原始积累后,公司开始招聘新人,这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上下级关系。由于王功权、冯仑等人的座次排得很模糊,导致六人权力均等,因而产生了一个问题:下面的员工自觉不自觉地会“站队”,形成各式各样的派系,导致组织运行效率低下。

1993年1月18日,“农高投”增资扩股,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的企业集团,即万通集团,主要股东除冯仑、王功权、刘军、王启富、易小迪还有后来加入的潘石屹以及中国华诚财务公司、海南省证券公司等法人股东,由冯仑担任董事长和法人代表。

在之前,冯仑等人的合伙人关系是虚拟的,没有股权基础。通过这次改制,冯仑等人开始建立了财产基础上的合伙人关系。冯仑提出一个观点:按照历史的过程来看,缺了谁都不行,每个人的作用都是百分之百―他在,就是百分之百;不在,就是零。

从这个角度出发,万通六君子在确定股权时采取了平均分配的办法。由于是平均分配,大家说话的权利是一样的,万通成立了一个常务董事会,重大的决策都是六个人来定。

1993年6月,由万通集团投资并以定向募集方式发起组建了北京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实收资本金8亿元人民币,成为北京最早成立的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大型股份制企业。 同年,万通在北京开发了“新世界广场”项目。通过和香港利达行主席邓智仁的合作,万通新世界广场大获成功,卖到了当时市价的三倍。万通新世界广场的成功,让大众和业界开始关注万通,同时,也奠定了两个地产大佬冯仑和潘石屹的“江湖地位”。

1995年3月,六兄弟进行了第一次分手,王启富、潘石屹和易小迪选择离开;1998年,刘军选择离开;2003年,王功权选择离开,至此,万通完成了从六个人到一个人(冯仑)的转变。

从第一次分手到最后王功权离开,冯仑等人也越来越接受和认可了这种退出机制。冯仑回忆道:“最早潘石屹发给我们律师函,指出不同意就时,我和功权特别别扭,像传统中国人一样认为那叫‘忒不给面子’。但越往后越成熟,最后我和功权分开时只请了田宇一个人,连律师费都省了,一手交支票,一手签字。”

分手后,万通六君子都实现了各自的精彩。冯仑、潘石屹和易小迪成为了地产界的大鳄,王功权成为了知名的风险投资家,王启富和刘军也在其他领域开创了一番事业。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商业史上,万通六君子“以江湖方式进入,以商人方式退出”的事件则成为了一段佳话。

阿里巴巴十八罗汉再聚首

1999年2月21日,杭州湖畔花园马云家。摄像机在进行全程录像。马云妻子、同事、学生、朋友,18个人或坐或站,围绕着马云。

马云将手一挥:“从现在起,我们要做一件伟大的事情。我们的B2B将为互联网服务模式带来一次革命!因为失败可能性极大。我们必须准备好接受‘最倒霉的事情’。但是,即使是泰森把我打倒,只要我不死,我就会跳起来继续战斗!至于将来具体要做什么,我自己还不知道,我只知道我要做一个全世界最大的商人网站。”

后来被称为“十八罗汉”的创业者们凑了50万元本金。办公室设在马云家里,最多挤过35个人。工资大家都一样,每月500元,10个月内没假期。马云要求员工每天工作16到18小时,困了就席地而卧。阿里巴巴十八罗汉为今日的“阿里帝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一重工四大天王

什么造就了今天的三一?梁稳根说是人,从三一的核心层来看,除了17年来就一直跟着梁稳根的三位当年一起贩羊的兄弟唐修国、毛中吾、袁金华,还有1991年开始跟着梁稳根打拼江山,如今身为三一重工总经理的向文波以及1994年至1996年间先后跟梁稳根创业的周福贵、易小刚、王佐春。

1983年,梁稳根大学毕业后顺利地分配到位于七星街镇的国营企业洪源机械厂。在当时群山起伏的乡村中,大山深处的这家企业是不多的文明的灯火。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第二轮改革的发轫期,各种思潮正在涌动。新来的大学生梁稳根很快显示了他的与众不同,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毅然辞去了安安稳稳的工作,怀抱做中国经济试验田的理想开始了自己的艰苦创业。

关于最初的下海故事,梁稳根总会提到贩羊。1986年元旦,他得到消息,市场上一头羊可以赚20多元。于是,梁稳根和其他三位伙伴毅然辞去公职,直奔湘西、常德,甚至贵州这些产羊较多的地方,但等买回了一大批羊才得知,看涨的行情是由于外贸部门取消了一个大合同,过了元旦羊价就会跌。于是,他赶紧收兵,创业尝试以失败告终。

随后做酒,也失败了;再做玻璃纤维,还是失败。几次失败的经历并没有改变梁稳根继续创业的梦想。

通过分析,梁稳根决定开发当时市场上一种很缺乏的有色金属焊料。1986年,梁稳根等4人从亲戚朋友那里凑齐6万元钱,成立了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在一个地下室里,他们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实业报国之路。其间,他们通过100多次调整配方,几十次改变工艺,他们的第一个产品――105铜基焊料问世。梁稳根把它寄给辽宁一个工厂,可不久,梁稳根便收到了第一批退货――105铜基焊料的质量不过关。为确保来之不易的创业结出成果,梁稳根回到母校,请恩师翟登科教授来现场指导。1986年9月,他们终于掘到了第一桶金,收到了第一笔货款――8000元。

初次告捷,梁稳根没有就此止步。这时候的他开始思索如何走出去。他注意到当时国家巨大的基础建设投入带来的无限商机――“基础建设我们虽然不懂,但基建行业的设备我们还是懂的。”梁稳根毅然决定冲入这个向来只有国有企业敢做的行业――重工制造领域。1989年,梁稳根和伙伴们创建的小厂即实现收入突破1000万元。从此三一重工走上了正轨。

马化腾及他的四大金刚

1998年马化腾与他的同学张志东“合资”注册了深圳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之后又吸纳了三位股东:曾李青、许晨晔、陈一丹。这5个创始人的QQ号,据说是从10001到10005。为避免彼此争夺权力,马化腾在创立之初就和四个伙伴约定清楚:各展所长,各管一摊。马化腾是 CEO(首席执行官),张志东是CTO(首席技术官),曾李青是COO(首席运营官),许晨晔是CIO(首席信息官),陈一丹是CAO(首席行政官)。

腾讯创业五兄弟很“难得”,因为直到2005年的时候,这五人的创始团队还基本是保持这样的合作阵形,不离不弃。直到做到如今的帝国局面,其中4个还在公司一线,只有COO曾李青挂着终身顾问的虚职而退休。在这个背后,工程师出身的马化腾从一开始对于合作框架的理性设计功不可没。

当时,从股份构成上来看。5个人一共凑了50万元,其中马化腾出了23.75万元,占了47.5%的股份;张志东出了10万元,占20%;曾李青出了6.25万元,占12.5%的股份;其他两人各出5万元,各占10%的股份。

许晨晔和马化腾、张志东同为深圳大学计算机系的同学,他是一个非常随和而有自己的观点,但不轻易表达的人,是有名的“好好先生”。而陈一丹是马化腾在深圳中学时的同学,后来也就读深圳大学,他十分严谨,同时又是一个非常张扬的人,他能在不同的状态下激起大家的激情。

如果说,其他几位合作者都只是“搭档级人物”的话,只有曾李青是5个创始人中最好玩、最开放、最具激情和感召力的一个,与温和的马化腾、爱好技术的张志东相比,是另一个类型。其大开大合的性格,也比马化腾更具备攻击性,更像拿主意的人。不过或许正是这一点,也导致他最早脱离了团队,单独创业。

第9篇:俞敏洪清华演讲范文

著名戏曲史、昆曲史学家,南京大学吴新雷教授,是我父亲的老朋友,也是我家的常客。每次来都是骑着一辆自行车,带着一大包书籍资料。尽管已是79岁高龄,依旧精神矍铄。学术活动频繁,交流思维敏捷,谈吐声音洪亮,上下楼腿脚灵活。言语神态里,透着昆曲的水磨腔韵,尽显儒雅敦厚的学者之风。

作为我国昆曲研究的泰斗,吴教授与一般学者不同之处是,他既深入研究昆曲的理论和发展史,又亲身实践昆曲的演唱和表演。年轻时虚心拜师,学习昆曲,曾得到昆曲大师俞振飞等名家的指点。他的昆曲教学和讲座别具特色,常常是一边讲解理论一边演唱昆曲。评点赏析,融为一体;生动精彩,余味无穷。

吴新雷先生与白先勇先生在美国关于《中国和美国:全球化时代昆曲的发展》的著名对话,从全球化视野谈昆曲艺术,谈昆曲兴亡的文化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提升昆曲的国际影响,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吴教授一生以昆曲为伴,随着年事渐高,对昆曲的养生作用,也逐渐有了深刻的感悟和体会。一次和我娓娓谈起,从听曲养生、看戏养生、唱曲养生到昆曲治病,竟然是理论引领,实践佐证,相互映照,自成体系。让我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1 听曲养生昆曲经典的水磨调,轻柔婉转,细腻绵长。“声则平上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之毕匀,启口轻圆,收音纯细”,被誉为“东方音乐宝藏”。不论你是用心聆听还是无意间入耳,都会被那曲调的柔曼空灵渐渐吸引和沉醉。霎时间沧桑幻化,古今同心。那舒缓轻悠的曲调,仿佛在一点一滴地洗去周遭的浮躁,心中水磨般的涟漪,一痕一波地悠悠漾开,心绪渐渐变得无比宁静。自然起到静养生息、修身养性的功效。

2 看戏养生“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是《牡丹亭》中杜丽娘缱绻春光无限发出的感慨。“不进剧场,怎知幽兰之美?”这是观众在看过昆曲之后,惊其玲珑典雅而发出的赞叹。昆曲的一招一式、一腔一调之中,都是诗、书、琴、画、舞、乐,融成一体而升腾成的舞台景象。昆曲的表演讲究“无声不歌、无动不舞”,舞台表演如诗如画,华美细腻,让观者为之销魂。观赏昆曲,既是一种高雅艺术的陶冶,也是一个修养身心的享受。一些喜剧,如《风筝误》、《三笑缘》、《游殿》、《借靴》等,令人笑逐颜开。至于小丑插科打诨,诙谐风趣,巧笑百端,都是让人在欢笑之中获得身心的愉悦。

3 唱曲养生演唱昆曲,首先要练习运气吐字,学习用横膈膜与腹部肌肉收缩来控制所吐出的气息,调节所发出的声音。就是运用丹田之气来控制发声,相当于做气功的“养气”和“气息的运行”。用科学的原理解释,就是锻炼肺活量,练习腹式呼吸。昆曲的音域极宽,从最低音到最高音共有22个音程。例如小生唱《八阳》倾杯玉芙蓉,要达到高音5。唱曲吐气时,要特别注意缓慢运气,有节奏地吐气,才能将昆曲唱得圆润流畅。同时,昆曲将四拍的曲调放慢成八拍,缠绵婉转,柔曼悠远;行腔优美,声调委婉。演唱昆曲的过程,就是在一边做气功,一边自我陶醉。因此,喜爱唱昆曲的人,一般都比较长寿。著名昆曲人倪传钺享年103岁,上海的昆曲泰斗俞振飞,高寿94岁。

4 昆曲治病吴新雷教授在编写《中国昆曲大辞典》中,特地列上一个词条――昆曲治病。当今医学界通行音乐疗法,科学的实践确认,音乐愉悦的旋律,能治疗机体的疾病,这并非奇谈怪论。早在晚清时期,寓居南京的蔡氏就已经运用昆曲治病了。蔡滋斋(1841~1908),晚清洋务派官员之一。同治十年奉上谕派往江苏,居家南京。他酷爱昆曲,常请苏州昆班伶工来家,为子女拍曲踏戏。他本人专工小生、老生、旦角和丑角的戏码,曾粉墨登场;暇时亲自为夫人和子侄授曲。一门上下以及亲友等均善度曲。每晚均有吹、唱小叙,家中形成了一种浓郁的昆曲氛围,以致于嗜曲成癖,而发展为以曲治病。他平时如卧病在床,一般都不肯延医吃药,而是教子女围坐床前,细吹细唱,病即痊愈。如果这样还不能奏效,便进一步邀请昆曲专业演员来房中演唱,他听得高兴了,病也就好了。他的经验是小病小唱,大病大唱。用现代医学原理解释,就是用乐曲调节情绪,治疗身心疾病。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