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演讲稿(哲学演讲稿)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哲学家演讲稿(哲学演讲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哲学演讲稿7篇
演讲稿的写法比较灵活,可以根据会议的内容、一件事事后的感想、需要等情况而有所区别。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我们使用上演讲稿的情况与日俱增,如何写一份恰当的演讲稿呢?
哲学演讲稿1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海德格尔说:“关于哲学家曾经思考了什么,以及如何思的,为此去获得全面的、渊博的知识,这可能是有用的,但惟独对于哲学化而言,却毫无用处。”
对于哲学知识,如果只是停留于了解,而不去体悟,那么,那知识始终不属于我们自己。并且可以说,我们根本就没有真正理解它。尤其是对于哲学化而言,体悟是唯一途径。海德格尔说:“哲学化属于人之生存本身。”对于哲学知识的简单了解,犹如走马观花,看过则过。只有体悟到哲学的本真,才意味着哲学化的开始。但开始并不意味着已然。体悟他人,是渐悟,而哲学化的完成应该是顿悟。所谓顿悟,就是根据自己的生存处境体悟出自己的道。渐悟对于顿悟似乎是没有用的,因为顿悟往往意味着渐悟的舍弃。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渐悟又是顿悟的助推力。没有渐悟,顿悟不可能实现。两者犹如火箭和航天飞机,航天飞机须要利用火箭才能升入太空,火箭又必须被舍弃。
哲学化并不遥远,只是须要我们静心去体悟。现在很多同学对哲学不感兴趣,认为哲学化遥不可及。诚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我要说,兴趣不是人生的灯塔。试问,有谁对上厕所感兴趣?我想没有。但是我们每天总是孜孜不倦不止一次往厕所里跑,这是兴趣使然吗?非也,是生存。只要我们意识到哲学化是一种生存,或者说生存所需,我们就会毫不犹豫与哲学培养起最真挚的感情,并与她相伴余生。
当亲人离我们而去,哲学使他们再生!当朋友疏远了我们,哲学是我们的知心!当爱情欺骗了我们,哲学是我们的伴侣知音!
赫问:海德格尔说人之存在就意味着已然哲学化,为什么从出生到现在,我没有哲学化的感觉?
答:同学问题甚好,这正是我所思考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我们首先要考虑什么是人的生存。在我看来,人真正的生存,不始于出生,而是始于有自己的思想。我生下来的确是一个人,但是我没有自己的思想,我和小猪小狗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我和他们都是小动物。所以这不是真正的人的生存,也就不能意味着哲学化。
哲学演讲稿2
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行为,而是一种工作的智慧。因为感恩实现了工作中的多赢,在你伸手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感恩是多赢的工作哲学,懂得感恩,会让你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成就自己。爱默生曾说:“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就是人们在真诚地帮助别人之后,也帮助了自己。”所以,应该伸出你的手去帮助别人,而不是伸出脚试图伴倒他们。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有这样一种现象:人们很容易因为陌生人的帮助而感动不已,反而对身边许多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的恩德视而不见,他们把这些视为自己应得的。即使有感恩的心,也常常只是记得感谢给我们诚心、帮助、掌声的人,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也会助其一臂之力,却很少有人去感激伤害、欺骗、打击过我们的人,我们常常对他们报以怨恨。
其实,对那些伤害过我们、带给我们疼痛的人,我们也应该感恩,正是他们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我们不仅要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体会真情,更要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驱逐伤害。
曾强毕业于哈佛大学商学院,并就职于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与他相处过的同事对他的微笑、善良和勤劳都留有深刻的印象,大家都成了他的朋友。
有人不解,问曾强有什么与人相处的秘诀。
曾强微笑着说:“一切应该归功于我的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他就教导我,对周围任何人的给予,都应该抱有感恩的心态,而且要永远铭记,要使自己尽快忘记那些不快。
“我幸运地获得了这份工作,有很多友善的同事,虽然上司对我的要求很严格,但在生活方面对我很照顾。所有这一切,我都铭记在心,对他们心存感激。
“我一直怀着这种感激的心态去工作,很快我就发现,一切都美好起来,一些微不足道的不快也能很快过去。我总是工作得很开心,大家也都很乐意帮助我。”
企业也是一样,同事都更愿意帮助那些知恩图报的人,老板也更愿意提拔那些一直对公司抱有感恩心态的员工,因为这些员工更容易相处,对工作更富有热情,对公司更忠诚!
感恩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更是一种向上的力量。当你以一种知恩图报的心情去工作时,你会工作得更愉快,更有效率!
文正是美国奥美广告公司的一名设计师,有一次被公司总部安排前往德国工作。与美国轻松、自由的工作氛围相比,德国的工作环境显得紧张、严肃并有紧迫感,这让文正很不适应。
文正向上司抱怨:“这边简直糟透了,我就像一条被放在死海里的鱼,连呼吸都很困难!”上司是一位在德国工作多年的美国人,他完全能理解文正的感受。
“我教你一个简单的方法,每天至少说50遍‘我很感激’或者‘谢谢你’,记住,要面带微笑,要发自内心。”
文正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一开始觉得很别扭,要知道“刻意地发自内心”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可是几天下来,文正觉得周围的同事似乎友善了许多,而且自己在说“谢谢你”的时候也越来越自然,因为感激已经像种子一样在他心里悄悄发芽生根。
渐渐地,文正发现周围的环境并不像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糟糕。
到后来,文正发现在德国工作是一件既能磨炼人又让人感到愉快的事情,是感恩的态度改变了这一切!
学会感恩,不仅仅意味着要拥有宽广的胸襟和高尚的品德,实际上,它更应是一种愉悦自我的智慧。感恩是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的态度,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感恩化作一种充满爱的行动,在生活中实践。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更是一种对工作的责任,一种追求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一个人会因感恩而感到工作顺利,会因感恩而感到心情愉悦!
作为企业的一分子,无论你是才华出众的“领导人物”,还是默默无闻的小职员,如果你始终抱着对工作、对企业、对老板感恩的心,就很容易成为一个受到欢迎的人,会更有亲和力和影响力。就像每一粒种子都不会把春天遗忘一样,每一个员工也不会把自己的公司遗忘。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粒爱的种子,承载着责任,承载着能力,承载着希望和发展。
哲学演讲稿3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尼采说:“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是有充足理由的。”
尼采将人的精神分成三段变化:精神怎样变为骆驼,骆驼怎样变为狮子,最后狮子怎样变为孩子。这实际上是说了人的三种精神境界。在尼采的哲学体系中,骆驼、狮子、孩子毕竟皆有所指,骆驼乃忍辱负重,对道德宗教有着强烈的敬畏之感。服从外在的法则。狮子则是一个开辟自由领地的象征,狮子将巨龙赶下神坛,他不让外在因素来决定其命运,而是以勇力获得属于自己的自由。然而尼采认为狮子虽然勇获了自由,但其并不能创造新的价值。他虽然有着创造新价值的条件,但仅仅停留于此,价值并不会出现。创造新的价值有待于最后一个境界,即孩子的境界。尼采说:“孩子是纯洁,是遗忘,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游戏,一个自转的车轮,一个肇始的运动,一个神圣的肯定。”“是的,为了称作创造的这种游戏,我的弟兄们,需要一个神圣的肯定:这时,精神想要有它自己的意志,丧失世界者会获得它自己的世界。”
尼采将精神这样三段分化,明显地指示出精神的转化与升华的阶梯。在我们看来,从骆驼到孩子的精神转化,正意味着从工作哲学到休闲哲学的精神转化,更意味着人从异化的生存向审美生存的转化。
骆驼遵循的生存法则是一种典型的工作哲学的法则,而且就骆驼的生命境界来说,它的生存还体现为一种受奴役的状态。它认为自己生来就是干活的料,不停拼命地劳动就是它的职责。不仅如此,骆驼对自由毫无所知,它也不需要自由,因为它已经将自己的生命交付给了自己的主子――人。人的意志就是它的意志,人的指令就是它行动的依据。它一生不知疲倦劳累地为主子干活、负重,不仅是为了能换口饭吃,从更深刻的意义上讲,它是出于安全感、依附感的本能需要。我们知道,一只被驯化的骆驼一旦给予其自由,将之放回大自然,不再使唤它,等待它的不是自由的欢快体验,而毋宁说是挨饿、受怕、死亡。因为它已经习惯了被奴役的生活,那广阔的无边无际的沙漠或草原,看似是无边的自由,对于它来说无异于巨大的陷阱、充满了险恶。它想到的不是去拥抱这自由、欢快这自由,而是恨不得马上跑回主人的圈里,重新被主人套上铁镣、栓上缰绳,背负重担,被牵引着在沙漠里劳作。哪怕主人的鞭子不停地甩到它的身上,哪怕主人咒骂它,蔑视它,这些对于它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习惯了被奴役的人,要的就是这些。
由骆驼而为狮子,正是从奴隶向主人的转变。是由奴役向自由的转变。自由是什么?自由其实是人的精神观念。那种在现实生活中随心所欲,无所不为的自由是不现实的,也并将走向不自由。那种被自己的情感欲望所操纵而为所欲为的行为,恰恰是一种奴役的表现。因此,由骆驼走向狮子,不是说奴隶翻身做主人,去奴役原先的主子。就像古代中国农民起义成功之后,农民的领袖重又成为皇帝一样,社会的本质是没有变化的。像骆驼一样的奴隶,只要它内在的精神观念不发生改变,不充满对自由的渴望,而只想着自己翻身做主人,去奴役别人,它就永远是奴隶,无论是变为骆驼,还是狮子。真正的狮子,并非要去统治或消灭其他生灵,而是做自己的主人。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是把自己的生命交给外在的东西支配。黑格尔言真正的自由是自己决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自己成为自己。当一个生命成为实现外在东西的手段时,即我成为实现非我的手段时,这个生命就已经被异化了。生命不可能是手段,无论是人的生命还是动物、植物的生命,一切生命自身就是目的。当你把一个生命看做是工具、手段的时候,这个生命对于你便已经没了自由可言。所以,尼采说狮子与巨龙的区别是,巨龙总是说“我应”,而狮子总是说“我要”。应该说巨龙和狮子都是一种力量的象征,但是巨龙的“我应”是认为“我”要服从一个法则、规范,这个法则规范或者指一种道德伦理,或者是宗教的上帝,或者是金钱物质等等,都是“我”要达到的一个对象、目的。这样,“我”本身便被异化了,成为了手段。因此,巨龙看似力量无敌,其实无论它实现没有实现那个目的,它都停留在被奴役的地位,都不是真正的自由获得。而狮子不然。“我要”意味着我的生命的运动、活动不是为了“应和”一个外在的目的,而是立足于情感的自然需要。生命的运动在于实现自己,表达自己,创造自己。生命作为了目的而非手段,这就是自由。当然,狮子也许最终没能实现自己,也不会充分地表达自己,有时它也太急于展示自己的力量,太急于表达自我了,反而欲速而不达。但是在这一表达的过程中,狮子是自由的。“创造新的价值,――就是狮子也还不能胜任;可是为自己创造自由以便从事新的创造――这是狮子的大力能够做到的。”“给自己创造自由,甚至对应当去做的义务说出神圣的否,我的弟兄们,在这方面就需要狮子”。
哲学演讲稿4
康德的实践观可以说核心就是道德实践,把实践看成是道德范围的,又归属于理性,割裂了现象和本体。他把人类理性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他认为现象关涉到自然的必然性,属于思辨理性、理论哲学或自然则血的范围,在该范围内起立法作用的是知性,而物自体关涉到人的意志和自由,属于实践理性、实践哲学或道德哲学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其立法作用的是理性。在他看来,人作为有理性的存在者,一方面能够通过理性先天地认识到由必然因果性决定的自然规律,还能通过理性先天地认识到普遍的实践法则,同时从中认识到自身的自由。因此康德认为只有对实践概念做出准确的区别和限定才能正确理解实践哲学。在它看来,实践是在理性指导下的活动,实践离不开认识,但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且它具有创造性,实践行动可以把观念转化为现实。康德认为目的、行动和工具是实践活动的三要素。但是这一实践观的缺陷在于康德是从抽象的定义出发,把人的本质定义为理性,将道德实践作为实践概念的核心内容,因此是近代的未达到科学的、合理的形态的实践哲学。
费希特的知识学实践观以其突出自我的生命本能、创造意识为基本特征,试图使传统的认知主体论向生命主体论转变。可以认为,费希特在这个转变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是他揭开了生命哲学的新篇章。同时,由于他的实践观强调人对主体世界的设计和改造,把实践部分看得比理论部分更重要,认为是实践使理论成为可能,也对马克思的实践观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但是费希特则在意识范围内把实践看成是一种主体向外的冲动或意识向外的扩张,是唯心主义的、理想化的,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不完善。但无论如何,他非常强调哲学的实践功能和社会使命,强调哲学对于人生的意义,强调主体对客观世界(非我)的能动改造作用,强调实践是主客体统一的中介,并能从二者的辩证关系中去把握主体的能动意义。
黑格尔揭示了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并分析了实践要素的内容,提出了劳动是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的思想,他认为:实践是一个有目的―手段或“目的的实现”―他物或被“创造出来的现实”三个环节组成的过程。在黑格尔看来,实践活动本身是观念实现自己的活动,客观不过是精神的异化,这一实践现带有浓重的神秘与唯心主义的色彩,这是它的根本缺陷。当然,黑格尔还指出了实践具有目的性、中介性和直接现实性的特征,目的性是说,人的能动性不仅表现在人的认识由现象到本质的转化,而且表现在按照事物本质的认识就行活动去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而中介性则体现在实现目的性所需要的手段。黑格尔在论述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的时候,表述了实践高于理论的思想,提示了时间的现实性品格,他指出:“理智的工作仅在于认识这世界是如此,反之,意志的努力记载于使得在世界成为如此。”在理论和实践的比较中,黑格尔指出了实践的特征: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资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资格。黑格尔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把实践看成是认识的必然环节,并把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他认为,在认识过程的单一活动里,主客观还未实现真正的完全的统一,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应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黑格尔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他看来,不论是理论活动,还是实践活动,就其自身来说,都还是片面的。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观点。但他的实践检验的是客观世界是否和概念相符合,即检验客观是否符合主观,所以归根结底也是唯心主义的。
费尔巴哈所理解的实践就是人的生活。他在论述问题时,往往就是在与实践相同的意义上使用生活这一概念的。费尔巴哈说:“新哲学将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成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所以他认为:“必填从人的本质出发,以人的本质为基础”,必须为争取人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因此,他公开宣称:
他钓“新哲学”是“人的哲学”,“是为人的哲学”。总之,在费尔巴哈看来:哲学必须同人的生活实践相联系,为实现人的幸福而奋斗,他关于哲学要与人的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是极有价值的。但是,他并没有能提出科学的实践观,并没有能做到哲学与实践的真正的统一。他唯物地认为,人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是感性的对象,是需要空气、食物、饮料等等的生。活着的份虽然不能把实践仅仅局限于人的生活活动,然而满足人的衣食需求,维持人的生活却是实践的出发点。这又是他在这个问题上的根本缺陷所在。费尔巴哈哲学只能停留在直观的唯物主义上面,并陷于历史的唯心主义。费尔巴哈肯定人的存在的客观性和人的生活实践活动的客观性。费尔巴哈认为,理性不是人的基础,人的活动也不是纯理性的活动。相反,人才是理性的基础,人首先是一个感性的存在,“我是一个实在的感觉的本质,肉体总体就是我的自我,我的实体本身。”费尔巴哈把实践理解为生活活动的观点无疑是十分肤浅的。但是他立足于生活实践所进行对唯心主义的批判却在很大程度上为科学实践观的创立提供了一定前提。
哲学演讲稿5
在你不拥有财力的时候只能靠体力去赚钱,在你财力不足的时候就要靠智力去赚钱,在你财力雄厚的.时候就要靠对时机的把握来赚钱。23http://这句话的精髓在于指出了可以通过钱去赚钱,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投资”。这可说是中国最早的投资哲学之一了。
美国彼得・林奇是一位卓越的股票投资家和证券投资基金经理。他个人认为,哲学、历史学得好的人,比学统计学的人更适合做投资。他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因为哲学是世界观,是方法论,哲学是人类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使人崇高起来的一门学问。学好哲学,等于接受了人类大智慧的熏陶,增加了人的思想底蕴和内涵,这将在根本上有益于投资。
从某种意义上说,“投资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带有哲学意味的东西。”成功的投资者固然离不开统计学和各种经济金融的统计数据,但更重要的是,投资者要能做到不仅仅拘泥于统计数据,应学会从更高的哲学层面来把握投资的风云变幻。这就要求投资者拥有更开阔的胸襟、视野和古今通达的哲学与历史智慧。彼得・林奇能长期战胜华尔街成为投资领域的佼佼者,跟他浓郁的哲学与历史学素养是密不可分的。
“当你投资股票时,你必须对人性,乃至对国家和未来的繁荣要有基本的信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事情让我的信念动摇”,这是彼得・林奇上升到哲学层面的投资经验之谈。
按照彼得・林奇的说法,一个投资者要走向成熟,一定要逐渐树立起一些能经得住漫长岁月考验的哲学信念。一是要对人性保持有基本的信任。作为投资者,你不仅要在市场中看到人性固有的贪婪和恐惧等弱点,更要能看到投资市场其实还更多反映了人性的优点,反映了社会与经济始终向上发展的主基调。这就启发我们即使是在最悲观的时候,也不应放弃对市场未来的希望和信心。二是要对国家和未来的繁荣具有基本的信任。
与现在部分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前景表示担忧不同,巴菲特非常看好中国经济长期前景,他说:“我想中国的经济不会出问题。从现在起十年、二十年后,中国和印度必将快速发展。”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演进的伟大历史,证明了我们发展的坚韧与持久;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更进一步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巨大潜力与强劲爆发力。作为投资者,我们如果对自己国家和未来的繁荣还有种种犹豫乃至怀疑,我们将很难做出真正正确的投资决策。
哲学演讲稿6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讲的题目是《幸福的哲学》。
我一辈子幸福感最强烈的时候,是什么时候?主要是两段时光。一段是谈恋爱的时候。
我在上初中的时候,就暗恋一个女生,她坐在我后面三四排的样子。上课的时候我就老是回头去看她,后来慢慢地我就想让她知道我在看她,老去盯着她看,她也知道了。只要我回头看她,她就脸红了。我现在还记得她的样子,圆脸,经常穿一件绿色的衣服,那时候脑子里面老是在打腹稿,写情书,怎么样给她写情书。初三的时候,她坐在我旁边,那时候我就特别幸福。
然后我十七岁进了XX大学,那个真正是进入了青春期了。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世界上有这么多漂亮的姑娘,顿时觉得这个世界美好极了,人生美好极了。那个时候我写了很多很多诗,都是爱情诗,但是没有对象的。或者说看见一个可爱的女孩,就来写一首,其实我不认识她。她盯我一眼,我心跳半天,回去写一首诗。
爱情确实是人生幸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两个人相爱,不管爱了多久,可能后来分手了,但是你们在一起相爱的那段时间,都是美好的。如果说最后分手了,你们不要互相埋怨,都要感恩,感谢对方给了你一段美好的日子。现在很多人往往是怨,互相埋怨,我觉得没有必要。那有的人就说了,他说当然爱是美好的,但是他对我不是爱,他是骗了我。那我说,你也不要埋怨,你应该怎么样?你应该蔑视他,他不值得你爱,也不值得你怨。怨也是一种很重的感情,你要节省感情,不要浪费在他身上。
什么是爱?爱就是在人世间寻找一个最亲的亲人。一个好的婚姻能够经受住漫长岁月的考验,那就不但是美好的幸运的,而且是伟大的,这是人生的伟大成就,能够得到这么伟大成就的人是很少的。
这是一段时间。那么还有一段时光就是养孩子,自己当了父亲。有时候她妈妈看见我拿着奶瓶在那里给孩子喂奶,非常陶醉的样子,她就说:“你不要以为你在给孩子喂奶,这个奶水就是从你身上出来的。”我当时就回了她一句:“我说我真的感觉我整个变成了一个大奶瓶了。”但是毕竟不一样,她是真正用自己的身体在那里给孩子哺乳,我看的真是羡慕得不得了。
其实人生中的幸福,那些最本质的幸福是很简单、很平凡的。我们总是想去到远处寻找幸福,你可以去创造不平凡的事业,可以去创造卓越,去创造辉煌。但是,如果说你事业上非常风光,可是你的家庭生活一团糟,你根本没有时间跟自己的家人在一起,我觉得你的人生是有重大缺陷的。
无论你多么忙,都要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吃晚饭,餐桌上一定要有笑声欢语,这个比有车有房有钱重要得多。一个人钱再多,他的车、他的房再豪华,如果没有这些,我说他是很可怜的,他在这个世界上是个孤魂野鬼。所以这是我讲的第一个观点,要珍惜平凡的生活。
你要享受生命,享受生命单纯的快乐。你要享受你的智力,享受老天给人的这些得天独厚的禀赋,这是做人的幸福。
我认为最重要的智力品质是什么?一个就是好奇心,对事物、对世界、对知识充满了兴趣。其实我在我女儿身上就看得很清楚,她小时候好奇心非常强烈。我的女儿啾啾,她四岁五岁的时候,她问她妈妈,她说:“妈妈,云的上面是什么?”妈妈说:“云的上面是星星。”她问:“星星的上面是什么?”妈妈说:“星星的上面还是星星吧。”她说:“我问的是最后的最后是什么?”妈妈说:“没有最后吧。”她奇怪了,她回过头来就问我,她说:“爸爸,这怎么会呢?”她指指我们家的天花板,她的意思说天也应该有个天花板吧?也应该有个最后吧?这个问的是什么问题?就是世界在空间上是有限还是无限的。
她又问她妈妈,她说:“妈妈,有一个问题你肯定回答不了。”妈妈说:“什么问题?”她说:“你告诉我世界的一辈子有多长?”这是世界在时间上有限和无限的问题。她又问,她说:“妈妈,世界上第一个人是从哪儿来的?”妈妈说:“中国神话里面说是女娲造的。”她马上问:“女娲是谁造的?”对生命、对人类的起源追根究底,这是典型的哲学性的追问。
那么又过了几天,她问我一个问题,她说:“爸爸,在世界的另一个地方,会不会还有另一个我?”我一听这个问题,我汗毛竖起来了。我说:“可能吧,说不定你还会遇到她呢。”她马上非常生气地打断我,她说:“不会的。”然后转过头去跟她妈妈说:“妈妈,有一天当你老了的时候。”实际上她是委婉地说,当你死了的时候。她说:“当你老了的时候,在世界的另一个地方,又会生存一个人来,那个人长得跟你完全不一样,但她就是你。”老天,她讲的是轮回,我的汗毛又竖起来了。
真的,孩子真不能小看,你们小时候一定也想过这种问题,提过这个问题,可能当时家长叫你不要胡思乱想。这哪是胡思乱想,这是最重要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想把人生的大问题弄清楚,要不生活得不踏实。有这种感觉的人,你就是有哲学天分的,看来我的女儿是有哲学天分的。但是自从进了小学以后,这样的问题就越来越少了,问的都是作业怎么做的问题了,一个哲学家就这样被扼杀了。
那么我们怎么样让孩子的聪明保持下来?教育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现在的教育,它的目标太狭隘了,太可怜了。
英国有个哲学家叫怀特海,他说过一句话,他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等你把你在课堂上学的东西都忘记了,把你为考试而背诵的东西都忘记了,那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
所以,我经常也跟家长们谈,今天在坐的可能也有家长。做家长的应该怎么办?一条就是为素质教育加分,家庭里面最重要的教育就是熏陶。家长自己是一个爱生活的人,爱读书,爱思考问题,然后经常和孩子交流,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面,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往那个方向发展,他的素质就会提高。
还有一点就是给应试教育减负,我的女儿啾啾,因为她在小学的时候基本上在班上都是第一第二,然后到了初中,排名就往下了一点,基本上是第四第五吧。我就说第四第五非常好,比第一第二好多了。我说:“你就保持这个,很好,爸爸非常满意。”然后有一次期末考试,不小心考了一个全年级第一,我就批评她了,我说:“你怎么考的?我们不是已经约定好了吗?你怎么就考了个第一,下不为例。”我是不想让她因为考了第一,然后就有压力了,以后还要争这个第一。
其实所有的家长都是爱孩子的,但是我觉得有些家长爱的方法不对,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直至以后那个工作,恨不得给他全部都安排好,他以为他这样做,就给了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我告诉你才不是呢!孩子的未来绝对不掌握在你的手里面,掌握在谁的手里面?掌握在孩子自己的手里。你要把孩子培养出一个好的素质、好的心态,让他既能自己去追求幸福、创造幸福,又能承受人生必不可免的苦难,这样你的教育就成功了。
这个时代我们谈幸福谈的很多,但是为什么感到自己幸福的人其实不多?你没有弄清楚人生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最宝贵的,往往把那些次要的不太宝贵的东西看得太重要了,把你的全部力量都使在那里,结果呢?得不到,你痛苦;得到了,你也并不幸福。
老天给了我们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这条命照看好,把这颗心安顿好,人生就是圆满的,就是幸福的,我讲完了。
当我们面对苍茫的大海,静静倾听拍岸的潮声,并有幸沐浴如轻纱的月华,我为自己的生存而感到欣喜;只是那飞溅的转瞬即逝的泡沫,让我在对生命的美的朝拜中尚保留一点自 省:在历史的轮回里,我和我的同类,都不过是如此渺小的个体。好在我们这些个体不能 够永恒的生命划过黑暗的蒙昧的夜空时,是可以点燃属于我们这个群体的不灭的灯火的。 人类的文明似乎已经长成了一株郁郁葱葱的苍松,可是困惑没有一刻离开过我们;我们总 是在一种未知的状态里追寻,在一种未知的状态里等待,当我们所期盼的如期到来,或如 想象中那样幻灭,我们就从世界中独立出来了。――独立出来,继而面对新的困惑。在这 里写下的文字并不打算从本原上解决它,只是从一个侧面看一看我所钟爱的,或许,我能 借助一面我所钟爱的镜子。
艺术正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一面镜子。文学艺术则是其中特别的一种。她是如此的忠实, 对我们的生命;却又并非把生活简单的浓缩在镜面中的文字里。她只是勾勒,而在那生活 的轮廓里,美被凸现――让美显现于我们面前的手法是多样的,而我们关心的只是,对于 我们的存在和我们的本性给予最大关怀的――美。美的涵义是广博的。直到今天,没有察 觉美其实是个形而上的存在的人们仍占据着更普遍的领地。
在生命之初,我们对于艺术和美是没有鉴赏力的,对于美的评判和追求,并由此而理解和欣赏艺术,实质上是一个人的本质开始回到本真状态的过程。――在这个我们通常所说 的成长的历程中,我们对世界的观察开始在时代为我们营造的文化氛围中生成我们各自的 审美观,并在继续的观察里为审美观所映现的美得到显现,并为我们捕捉,而衍展我们对 美的理解和评判。于是,生命的善与恶,好与坏,荣与辱,丑与美,成与败等精神层面以 及它们所必然引发的喜怒哀乐,就被由文化底蕴萌发的审美观完全界定了。生命的审美观 并不依赖于艺术(狭义的)才得以存在,这就好比一个终生没有与艺术结缘的凡夫俗子也 有对于世界的美丑善恶的判断力。但是,确实是艺术把美衍展到一个生命的极至,使美从 形而上到形而下的转变中可以有更多的载体,给人们以更多更丰富的精神感受,并且艺术 能够突破生活经历的有限性砌就的屏障,以蕴涵着真实的美的生活的幻象来铺展我们的精 神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的美创造了真正的生存,使人性得以在人的丰富的审美体 验中解放和显现。
于是当我们面对眼前这个世界时,审美观就通过决定审美体验掌握了我们生存的价值。 当文学在我们眼前展现我们的世界和我们自身时,对世界与我们自身的思考,尤其是在本 原层面上的思考,就变的举足轻重了。这一点,中西方的文学发展史都展现的非常突出和 生动。在我们慨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恢弘的文学殿堂的时候,翻开那个时代形而上 学的记载,就会发现,在哲学界开始认同人的经验,承认人的真实存在以及存在的价值和 意义的时候,文学也开始脱离神的阴影,把人作为展现的唯一主体来加以刻画,加以描述 ,就好象文学正是在此刻,才回归到自己的轨道上来――她本来是诞生于人类的精神世界 ,是人对自身的关怀的一种高级方式;而文学的回归与哲学革命的同步是偶然的吗,并不 是的;恰恰在于哲学已经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的新的眼光和途径,人们得以重新审 视自己的生命,得以走出诸神的阴影,去获得崭新的审美体验――这是对人的自我充分肯 定的基础上的对生命的美的肯定和追求;在这个时代的文学里闪现的时代的精神,就是人 生与人性成为我们的世界的真正的主体,而向诸神之美的顶礼膜拜开始转向对生命之美的 顶礼膜拜。在一个多世纪之前的那位才华横溢的哲学家尼采,以及上世纪的存在主义大师 萨特,他们作为哲学家兼文学家的代表,向我们清晰的展示了哲学和文学是怎样在人类的 心灵中实现了高度的统一的。对于美这样一种文化形态,这样一个形而上的存在,哲学家 有着自己深刻的见解,当他们把形而下的美的载体用文字呈现于我们面前的时候,也就把
一个完整的形而上的审美观摆置在那里了,我们用各自的心灵去解读,美就源源不断的流 入了我们的心底。
我个人的见解,哲学和文学在人性中统一的最完美的境界,得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里 寻找。鲁迅先生曾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最深的当属道家。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深 刻的洞见了天下之道作为美的本原,在道之为中实现了美之载体之为;道之无为,决定了 生命之无为,决定了生命之美之无为。所以,庄子在那些美妙的哲性散文中的文学技巧和 手法上也同样是无为的,然而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已经使他的文风具备了道之无为的飘逸 、自然、旷达和无拘无碍――庄子的哲学不仅决定了其文学作品的内容,还直接影响了它 们的风格。
顺便提及的是,哲学对文学的影响并不仅仅通过文学创作者,事实上,对文学审美体系的三者都有直接影响:作者,读者,和作品。其中对作品的直接影响,意即哲学通过塑造了作品所要描述的对象的精神世界,而将作品框定在一个时代的气息里。另外,哲学对审美的影响并不总是正面的,文学创作和审美需要常有反抗传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冲动,譬如历史上一些特定的文本空间的出现。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宋明理学发展到朱子时,“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成为社会主体意识,统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而恰恰是此时,香艳小说文本空间诞生了,并且达到空前的规模,还产生了象《金瓶梅》这样不朽的著作。纵观中华文学史,在儒家文化占据统治地位的两千年里,旨在对处在不合理的伦理规则中的人性的被摧残和蹂躏的控诉,对在那样的社会法则中任人宰割的小人物给予同情和关怀的文学作品,源源不断的在涌现。
美,是这样一种文化,它运动着,它将继承它的过去,开拓自己的未来;不变的是,它 将始终依偎在时代的文化氛围的怀抱里,始终展现在时代对世界的阐释里。在将来的属于 我们人类的哲学里,会诞生新的审美世界;新的文学将应运而生,营造我们的精神家园。 在海涛拍岸的彼刻,但愿没有此刻的彷徨。而我依旧静静伫立,沐浴如水月华,倾听属于 自己的心之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