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金情怀全国农信系统精品文学选登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农金情怀全国农信系统精品文学选登,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投稿
简陋的营业厅里摆放的两套破旧的木桌椅,以及略带点锈迹的绿色铁皮柜子,是我儿时对农信社最初的印象。
那时虽年幼,但内心依然笃定:农信社,是我的外公和父母为之前赴后继,奋力拼搏的地方。
1966年,全国经济百废待兴,在农信社发展初期,外公有幸由一名生产队队长成为一名光荣的农信人。身处交通不便、通讯不畅、员工稀少的艰难岁月,农信社成了“一人社”,外公以一己之力承担起出纳、会计、信贷和守库的责任。外公以“三农”为伍,用脚步丈量着每一寸土地,经常到田间地头,向农民朋友宣传农业政策,了解粮食生产情况,办理发放贷款等事宜。无论是田间小道,还是山间小溪,都有他服务三农的身影,朴实的老一辈农信人以最朴素的形式 零距离接触农民朋友,了解农户需求,为他们提供心贴心的服务。农忙的时候外公经常牺牲周末和晚上的时间,骑着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的走村串户。外婆有时候不理解,会抱怨几句,外公笑呵呵的说道:“农忙季也是丰收季,农户口袋有钱了,正是揽储的好时候,要多走动,能帮则帮,以心换心方能赢民心啊!”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老一辈们要比我们承担得更多,付出得更多。外公虽不善言语,却用行动诠释了农信人的奉献和担当,以及服务“三农”的庄严承诺。
1985年,妈妈接过外公手中的接力棒,也成为了农信社的一员。儿时,我经常寻着算盘珠子碰撞的声音踮着脚尖,透过铁栅栏看妈妈办业务。可能我们无法想象在没有电算化的年代,季度结息和年终结算是多么的复杂,但在那个手工记账的年月,一支笔、一个算盘、几本账册几乎就是柜员的全部。30余年的农信之路,妈妈曾担任出纳、会计、信贷员、副主任、主任等职务,变动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她坚守“欲支农,先知农”的服务宗旨的初心。
琴瑟和鸣,农信蓝天比翼飞。我的父亲亦是一名农信人,30年岁月峥嵘,他们坚守初心,扎根基层,心系“三农”;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扶持,以农信人执着的坚守,携手走过了人生中美好而宁静的悠长时光。
2016年,长大后我就成了您,我也是一名农信人。入社初,我有时会忍不住回家跟父母讲上班时在柜台遇到的种种经历,这当中,当然也有些许牢骚。父亲会静静地听我诉说,然后开导我“你刚开始工作,没下乡访户,没看到裤脚裹着泥巴的农户干活回来汗流浃背的情景,难以体会到他们的艰辛与不易,对于他们,你要多些理解和耐心啊!”“年轻人要务实、要严谨,要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父亲说道。我点头不语,心中却满是内疚与惭愧。工作4年以来,我获益良多,领导的殷殷关怀、导师的悉心教导、同事的互相帮助都让我感受到了农信大家庭的温暖。
有一种农信精神,以血脉的形式传承了下来。从1966年到2016年,横跨半个世纪的光辉岁月,是我家祖孙三代与农信结缘的50年,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50年,更是农信社风雨兼程、日新月异的50年。从百废待兴到百花齐放,农信社给我们祖孙三代带来的记忆各呈风采、璀璨夺目。
感恩现在的农信,不再是当初的艰难的“一人社”,也不再用手拨着算盘对着密密麻麻的账册,她已华丽转身,变得愈发信息化、科技化、人性化。任岁月更迭,我们支农惠农的宗旨不变,普惠城乡的使命不变,心系“三农”的情怀不变。
一路走来,农信社每一篇华章的背后,离不开像我的父辈祖辈这样千千万万的农信人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每每想到此,心中总会对他们涌起无限的崇敬之情和感恩之心。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生命范本,到底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农信人,或许,我已经找到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