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流浪老人的文章 内江市救助站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工作纪实

2023-11-18 00:38: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救助流浪老人的文章 内江市救助站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工作纪实,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救助流浪老人的文章

6月19日,第10个全国救助管理和托养机构开放日,今年的主题是“救助,让弱有所扶更温馨”。

记者从内江市救助站了解到,内江历来高度重视救助管理工作,建立完善“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救助管理协同机制,扎实开展寻亲、街面巡查和综合治理、落户安置、源头治理、干部队伍素质提升“六大行动”,走出了一条具有内江特色的救助管理发展新路。

近10年间,内江城区无一例流浪乞讨人员冻死、饿死街头极端事件发生,一个个流离失所者在救助人员的帮助下找到亲人、有了安身之处,一个个反复流浪人员在帮扶中脱困、不再流浪。内江市救助站先后荣获“国家二级救助管理机构”“全国妇女维权先进集体”“四川省文明救助管理单位”等十多项荣誉。

创新巡查模式

不留死角不漏一人

6月17日,几辆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服务车依次从市救助站驶出,集中出发开展街面巡查,标志着今年的“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正式启动。

据内江市救助站办公室主任陆小练介绍,和往年一样,行动期间,市救助站将强化部门协作,加大在高温、暴雨天气下对车站、商业区、交通干道、地下通道、桥梁涵洞、在建工地、拆迁区域、废弃房屋、城乡接合部等重点区域的巡查力度,及时发现并妥善救助流浪乞讨人员。

流浪乞讨人员情况复杂,分散范围广,仅凭各级救助机构,力量有限,很难保障救助工作应救尽救,不漏一人。为此,2015年以来,市救助站通过购买服务,聘请内江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联合建立了街面救助机制,创新运用“职工+社工+义工”“随手拍+机动组”模式,及时发现和引导流浪乞讨人员到站内接受救助。相比以往每天只由站内职工到街面进行巡查,该模式有效扩大了街面巡查范围,做到发现一例、救助一例,实现了“应救尽救”目标。

从“夏季送清凉”到“寒冬送温暖”,市救助站以常态化救助工作结合专项行动,主动为流浪乞讨人员送去清凉物资及御寒物品,把党委、政府的关爱送到他们心坎上。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处于流动状态的流浪乞讨人员,大多自身无防护意识,极易成为疫情防控的一个盲点。为此,内江市救助管理站始终将救助与防控工作相结合,确保做到不留死角,一个不落。

据内江市救助站站长樊驰介绍,站内加大了疫情防控力度和消杀频次,全面实施封闭管理,堵住疫情防控漏洞。“凡进站的流浪乞讨人员,工作人员均将其送往定点医院进行体检和核酸检测,经检测健康后再带回站观察并办理入站手续。对拒绝进站的流浪乞讨人员做好跟踪记录,定期摸排活动轨迹,了解其健康状况,做好源头预防。”

先救治后救助

让流离失所者温暖回家

“幸好遇到你们,她才能得到这样的照顾!”去年12月,内江市民李军在市救助站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与失联多日的姐姐重逢,十分激动,连连向工作人员表示感谢。

当时,李军79岁的姐姐李桂芳不慎走失,年事已高又患有基础疾病。警方将老人送至市救助站后,老人就出现血压偏高的症状。市救助站工作人员立即联系120将老人送到医院,并安排专人照顾其饮食起居,24小时看护在旁,保证其安全。

在尽心救治、照料老人的同时,救助站工作人员也在积极地、多渠道为老人寻亲。内江市救助站先后通过微信公众号、全国救助寻亲网、微信朋友圈等方式发布寻亲公告,并联合公安部门通过人脸识别查询到老人的身份信息及户籍所在地。经过多番努力,工作人员最终联系上李军,姐弟俩在医院团聚。

从被巡警发现送到内江市救助站,到成功与家人团聚,李桂芳的寻亲之旅仅用了一周时间。姐弟俩重逢的温馨场面,也让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动容。

“每年,这样亲人团聚的温馨画面,总会在市救助站不断上演,激励着我们更加坚定履行救助职责的信念。”樊驰介绍,为更好地帮助走失人员寻亲,近年来,内江市救助站不断创新思维,探索出一套“救治+救助”的温情救助模式,“‘先救治’切实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生命权益,‘后救助’多方查询甄别身份,帮助寻找亲人。”

樊驰解释,对患病流浪乞讨人员,内江市救助站坚持“新救助、心服务”的工作理念,遵循“先救治后救助”原则,开辟医疗救助“绿色通道”,先将其送至定点医院救治,确保得到及时、有效、专业的医疗救助服务。

截至目前,市救助站登记寻亲210人,寻亲成功108人,寻亲成功率连续三年超过50%。

年近七旬的重庆荣昌人关金林没有想到,有一天,他还会过上老有所依的日子。

而在一个月前,他还是一名流浪汉,在内江一家菜市场被人发现后报警,被警方送至内江市救助站。为了给关金林一个家,内江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多方查找,并带着关金林到其老家重庆荣昌实地寻亲,最终帮助关金林找回身份信息。如今,关金林被当地安置到敬老院里安享晚年,再也不用四处流浪了。

病有所医,居有其所,老有所养……这些普通人的生活理想,是流浪乞讨人员的痛点,也是市救助站工作的方向。

为了给受助人员一个稳定的“家”,近年来,内江市救助站扎实开展滞站受助人员落户安置专项行动。2017年以来,市救助站35名滞留人员已全部得到妥善安置,实现“应安尽安”。

深入源头治理

破解反复流浪困局

救助,寻亲,回家。

但送回家,并不是救助工作的终点。

资中县孟塘镇村民吴某龙,去年11月底由市救助站从成都市救助管理站接回并护送返家。

吴某龙患有精神障碍多年,发病时还有暴力倾向。市救助站将吴某龙记入返乡台账,通过走访发现,他的父亲在建筑工地打工,微薄的收入要负担全家5口人的生活,而吴某龙的治疗费更是让其父亲苦不堪言。

为此,市救助站联合资中县救助管理站为吴某龙联系了具有精神残疾鉴定资质的资中县第二人民医院,并与村支书取得联系,待吴某龙获得残疾鉴定书后,将立即着手为其申请低保等相关政策。

目前,吴某龙的精神残疾鉴定仍在办理中。

救助人员的倾力帮扶,让吴某龙的父亲感受到党委政府的关爱,也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他表示,将全力配合救治,不再让吴某龙外出流浪。

吴某龙的个案,是内江市救助站着重推进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源头治理工作,破解流浪乞讨人员反复流浪困局的一个缩影。

据悉,市救助站将救助工作延伸到最前端,成立了由专业社工加专项行动小组成员组成的返乡人员入户帮扶小组,对返乡流浪乞讨人员进行一对一实地走访。内容涵盖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信息、身体状况、家庭状况、生产生活状况、医疗状况、邻里关系以及各项帮扶政策的落实情况等,然后按照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三个等级建立流浪乞讨人员返乡台账和易流浪走失人员动态信息台账,形成详细的回访信息材料。同时,建立常态化回访机制,回访频率不低于每月一次,回访期不少于一年。

截至目前,内江市救助站已对135名内江籍返乡人员及易流浪走失乞讨人员进行了实地走访、电话回访,并送去防疫物资270份、生活物资540份及基本医疗药品270份。

通过源头治理,保障了流浪乞讨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实现救助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改善和提升,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救助保障,市救助站这一做法在社会上赢得了广泛好评,相关经验得到民政部机关报《中国社会报》报道。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