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理论宣讲更接地气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让理论宣讲更接地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打竹板,精神爽,今天我们齐聚一堂,歌颂党的十九大,全国人民喜洋洋。党为人民谋幸福,发展成果人民享,十九大精神放光芒,百姓心里亮堂堂,亮---堂---堂!……”近日,在某街社区,党的十九大精神变成了朗朗上口的快板书,群众的文艺演出舞台,也成了宣讲平台。这种把“大道理”转化为“大白话”的接地气宣讲方式,受到当地党员群众的一致好评。
党的十九大闭幕后,全国上下持续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热潮。把党的理论宣讲好,使之武装全体党员干部,从而带领广大群众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党的事业不断制胜的“法宝”。然而,在理论宣讲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地区习惯于将理论宣讲当做“硬任务”,不顾宣讲对象的实际情况;有的宣讲形式单一,照本宣科地读文件、念报告,一味进行理论灌输;有的宣讲内容“晦涩”“高深”,与群众的生活实际严重脱节,入耳难入心。
这些问题的出现,反映出一些地方在基层理论宣讲中存在着一定的形式主义。基层理论宣讲直接面对群众,要使所讲内容被群众所接受,必须少一些形式主义的“高深”,多一些贴近基层的“土气”。只有接地气、有生气,才能拥有持久的生命力,达到最佳宣传效果。
着手大主题,让群众“坐得住”。党的理论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将理论讲深讲透,确保宣讲内容具有规范性、科学性和一定的权威性,才能以说服力让群众“坐得住”。因此,提高自身理论素质,做好宣讲前的理论准备工作,是宣讲员的“基本功”。一方面,要深刻理解党的理论,在掌握多学科的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通俗简单的道理把创新理论讲清楚、讲透彻。另一方面,还要将理论与当地实际和受众群体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既深入浅出,又紧贴群众需求,使他们在听的时候不“开小差”,才能记得住、记得牢。
善用大白话,让群众“听得进”。理论宣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讲解,使党的理论入耳入心。因此,用听众听得懂的故事和语言来宣讲,拉近与听众的距离,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贴近听众,才能抓住听众、打动听众、感染听众。这就要求宣讲者在练好理论基本功的同时,还要深入社会实践、做好调查研究,掌握社情民意。要根据村、社区、企业、学校的不同情况,以“小切口”入手,选择受众喜爱的语言风格,活泼生动的话语进行宣讲。同时,要避免长时间生硬尴尬的理论灌输,适时进行有趣味的互动交流,让严肃的理论宣讲变得轻松活泼。
发掘新形式,让群众“记得牢”。时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多种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为理论宣讲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宣讲形式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将理论融入老百姓最喜欢的小品、歌舞、相声等文艺形式之中,寓教于乐,以“身边事”来宣讲“大政策”,让群众在欢乐中接受教育,接受新思想、了解新形势。同时,要致力于将“互联网+”打造为理论宣讲的新兴阵地,通过播放微视频、组建微信群等方式,将理论宣讲由“一时一地”拓展为“随时随地”,便利宣讲者与受众、受众与受众间的交流沟通。这既能够满足党员干部群众自主化、差异化学习的需要,也能使群众在随时随地的学习中将理论“记得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