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自然角方案(红中幼:让自然角回归自然——幼儿园自然角课程化的实践探索)

2023-04-05 01:53: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中班自然角方案(红中幼:让自然角回归自然——幼儿园自然角课程化的实践探索),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园中班自然角方案

浙江省象山县塔山幼儿园 田惠雪

幼儿园自然角是幼儿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窗口,是幼儿进行非正规性科学活动和偶发性科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在“人机”互动频繁,“宅”象丛生的社会背景下,人的自然属性渐渐被边缘化,“让教育回归自然”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那么,自然角的存在能否弥补“人与自然”互动的缺失,满足幼儿探究自然的好奇心呢?我们不妨来看几组镜头:

镜头一:幼儿园接送环节,老师递给家长一张联系单,上面写着:“为了丰富班级的自然角,请您给孩子买些花草或小动物,谢谢您的配合!”于是第二天, 班级自然角就一夜之间百花开。

镜头二:自然角中,当幼儿满怀热情地给花浇水时,老师一句“别浇了,花会死的”,浇灭了幼儿的热情。

镜头三:学期末,自然角的盆栽因为照顾不当, 耷拉着脑袋;金鱼、乌龟也变得病怏怏的了。

种种迹象表明,幼儿园自然角的创建存在以下几个误区:其一,教师对自然角的认识观念不到位,重摆设,轻教育;其二,教师对自然角的指导不到位, 重一时,轻长效;其三,教师自身经验的获得不到位,科学性缺失。创设和管理上的无序、无层次的状态使“看上去很美”的自然角最后往往成为一个无人问津的“死角”,更谈不上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了。那么如何发挥自然角的最大教育效能,让幼儿在富有生命力的环境中获得认知、发展能力、赢得情感呢?我们立足园本资源开展了幼儿园自然角课程化的实践研究。

“自然角课程化”就是化静态自然角为活动性课程的过程。我们是这样定位的:基于主题教学背景的自然角,既是科学区域向户外的延伸,又是引发集体科学探究教学的媒介,能让幼儿园教师不断整合家庭和社区资源,让幼儿通过种植与饲养、观察与记录、操作与实验的手段,达到在自然角中主动探究,学习科学知识的目的,从中获得滋养生命成长的丰富经验。

一、顺应自然,开展适宜的自然角创设

顾名思义,自然角就是大自然的缩影,因此自然角的创设要顺应自然,充分考虑其适宜性。一是合乎时宜。主题背景下的课程内容是依据时空的变化、生活的逻辑,从生命与自我、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三个维度展开的,因此以自然界季节变化为主线设计相应的内容在主题中体现得十分明显。为了帮助幼儿更细致地观察自然,了解周围动植物与自然现象的变化,我们在学期初的集体备课中就充分考虑自然角环境创设的时序性,比如围绕“春天来了”“秋天多美好”我们预设了春季饲养和秋季丰收的内容,跟随季节变迁来创设自然角,不仅能让幼儿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还能从中观察记录自己的发现。二是因地制宜。要让静态的自然角发挥“对话” 的功能,每个班就必须根据自己班级的空间特点因地制宜创设自然角。悬挂或摆放、集中或分散的方式打破了角落化的单一,让自然角更富有生机和活力。随主题变换的自然角更吸引幼儿的眼球,也为有效拓展幼儿主题经验提供了保证。三是发展适宜。幼儿是自然角探究的主体,因此我们在自然角的命名上就充分体现幼儿的年龄特点,如小班年龄段的“金鱼游游”“南瓜屋”,内容描述具体,生动形象;中大班的“探索园”“实验基地”,更强调目的性。

二、融入课程,加强互动的自然角管理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科学教育的关键在于“亲历性”和“探究性”,没有互动就谈不上探究,这也是自然角课程化之旅的重点所在。于是种植饲养、观察记录、实验操作成了我们主要的活动方式。

首先是种植饲养目标的探究性。以自然角中的小乌龟饲养活动为例,原目标的表述是小班对乌龟外形、习性的认识,中班对龟类动物的认识,大班对爬行动物的认识,都指向幼儿的科学认知,缺少操作性。修改后的目标就更关注幼儿的主动探究:根据小班幼儿喜欢给小动物喂食,喜欢数数,但观察不仔细的特点,我们提出让他们探索“乌龟喜欢吃什么” “乌龟前后爪子是否一样多”等问题;中班幼儿观察能力比小班强,他们对乌龟身上的花纹很感兴趣,于是,我们就决定让中班幼儿探索“乌龟长得都一样 吗”、“花纹代表什么”等问题;大班的教学中有关于 纸桥承重问题的探索,为了更好地迁移知识,就确定 了“拱形龟背有什么作用”等问题。有了一系列关键 问题的引导,幼儿的探究重点更为突出。

其次是观察记录过程的有效性。自然角内容的丰富性往往会导致观察的盲目性,久而久之,幼儿就会降低对自然角的观察热情,因此我们就牢牢把握好观察的三个阶段,以提高观察记录的有效性。在观察前要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我们可以通过呈现对比性很强的材料来突出观察重点,如不同生存条件下的种子发芽对比观察,不同萝卜的横切面观察等。观察中要给予材料支持,比如教师可以在自然角提供放大镜,让幼儿更细致地观察,也可以提供吸管、自制尺子等非正规的工具引导幼儿测量,习得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此同时在自然角探究的不同阶段,我们还根据探究的目的、观察的重点或实验验证的需要,灵活采用不同的记录方式,如小班幼儿采用家庭记录的方式进行, 中大班则以小组记录和个人记录为主,尽量让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进行个性化的表达,从而提高自然角探究的质量。观察后,幼儿就拿着自己富有个性的记录表或根据自己的操作体验在集体面前进行分享和交流。通过三阶段有目的地观察记录,幼儿较易习得探究的基本方法。

最后是实验操作结果的展示性。科学小实验能很好地弥补自然条件下观察的局限性,能有效激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使幼儿在看看、动动、玩玩、想想的过程中愉快地学习。这类活动一般在中大班进行。教师按照一月一实验的要求,把实验内容呈现在亲子互动墙上,家长和孩子就可以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在家里完成实验,并及时把实验过程和感悟上传到班级空间或幼儿园网站进行交流。实验过程的新奇体验转化为强烈的交流愿望,又促进了幼儿表达能力的发展,借助亲子间亲历探究的实验互动,不仅使亲子情感更加融洽,也丰富了幼儿的科学认知。

三、回归生活,展现多元的自然角价值

陈鹤琴说过“生活即教育”。开展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自然主题探究活动才是自然角课程化的最高境界。我们以探究为核心,充分尊重自然角中生命成长的规律,在饲养蝌蚪变成青蛙后会有放生环节,种子发芽后会移植到种植园,放假后会有人认养植物,一点一滴用心培养幼儿“热爱动植物”的情感。把自然角的科学探究活动拓展到家庭,延伸到大自然,与生活有机融合起来,让自然角的价值更为多元。具体的做法有:

一是关注活动的生成价值。俗话说:“失败之时,就是生成之机。”教师如果能敏锐捕捉到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也能成为有效的探究主题。比如豆浆、豆制品是幼儿园经常要吃的食品,但我们时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些不喜欢喝豆浆的幼儿,往往会趁老师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将豆浆倒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生成了“黄豆宝宝变魔术”这个教学活动,运用拟人化的口吻,用变魔术的方法,来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爱上豆制品。再如教师还会关注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及时生成探究内容,如在小班“拔萝卜”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幼儿对不同萝卜的吸水性以及不同的生存环境产生了兴趣,教师就及时在自然角呈现,以满足幼儿的探究需要。

二是发挥内容的整合价值。自然角课程化就是要给幼儿更多直接感知的机会,引导幼儿把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触摸到的、品尝到的综合起来,对事物形成立体完整的印象。自然角课程化以幼儿探究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最终还要兼顾幼儿的全面发展。比如为了让幼儿积累从认识蔬菜种子到食用的完整经验,我们将自然角的种植活动与炊事活动结合起来,不仅丰富了活动环节,还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培养了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促进了幼儿身心发展。还记得小一班有许多孩子特别讨厌吃葱,吃葱卷时皱眉头,吃葱炒蛋时摇摇头,孩子的挑食问题家长虽然着急但很无奈。于是我们别出心裁,在自然角中设计了“宝宝种葱记”活动,老师引导家长和孩子们一起种葱,开展亲子养护,孩子们每天给葱浇水、晒太阳,期待着葱快快长大。当保育老师去割葱的时候,孩子们是那么不舍,但意想不到的是,当孩子们品尝到自己亲手种的葱做成的饺子馅时,完全没有挑剔、厌恶的神情。我想这就是爱的力量,我们在种葱的过程中培植了爱的情感,也培养了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如小班的幼儿在剥蚕豆活动中发展了精细动作,培养了劳动技能;中大班的幼儿会根据天气变化给植物宝宝晒太阳,培养了责任感。

三是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人是自然之子。幼儿以独特的方式投入自然的怀抱才能更好地体验探索自然的乐趣。一日生活皆课程,不管是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还是家庭生活中,多一些自然气息、多一点亲近自然的机会,幼儿会更加自由自在地成长。瞧,树丛、花园、菜园都变成了幼儿感受自然环境的乐园:他们捡起落叶,制作富有创意的粘贴画;播种种子,感受培土、施肥、浇水的辛苦与乐趣;与教师一起观察向日葵的花苞,感受它们向着太阳走的奇妙。他们在园内畅快地实施“写生计划”,走进郊外采摘野菊花,开展插花活动;和妈妈一起参与植树节植树认养活动,大自然成了最好的课堂。

让自然角回归自然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设计自然角,关注幼儿发展需求管理自然角,拓展生活视角挖掘自然角的价值,给予幼儿充满情感、富有思考、感受多重的真实体验,促进幼儿对自我、对自然以及自我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亲近、热爱自然,拥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智慧。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