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活动实践与思考 “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的实践与思考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寒假活动实践与思考 “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的实践与思考,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的实践与思考
——读《在教育的空隙开展教育研究》有感(第1稿)
“因为喜欢,所以成全。”自从2017年2月2日,加入“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项目研究至今,一直走在“喜欢”的路上,那么多来自天南海北的志同道合者,在微信平台和论坛活动中交流、切磋、支持、鼓励、启发、帮助,打开了教育领域的新视野,确定了教育研究的新方向,拥有了专业发展的新动力,成全了教育科研的新乐趣。
一、了解“你好,寒假!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项目研究的推进过程
2016年1月,以江苏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小学为基地,以当时的六(8)班同学为领导者,启动了全校性的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变革研究。
2016年9月5日-6日,在江苏常州主办了“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全国现场研讨会。这是以参加“新基础教育”实验的9所学校为主体,在上海、常州、厦门、深圳、青岛等地开展的一次协同研究。该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和相关学术成果,并开始在海峡两岸的比较研究方面起步。
2016年11月-2017年3月,华师大“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和救助儿童会共同发起“你好,寒假!”项目研究活动,聚焦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该项目于2016年11月19日,建立“2017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研究”微信群;2016年12月16日,召开小型启动会。全国陆续加入这一项目组的学校有98所。
2017年3月12日-13日,在华师大召开“你好,寒假!”学生寒假生活和学期初生活重建研究全国论坛。
2018年9月11日,在浙江武义召开2018“你好,暑假!”项目研究成果交流会暨武义精英班主任论坛活动。
2019年3月1日-2日,将在浙江武义举办“学习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寒假学习共生体”研讨会。
短短三年时间,“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研究”在项目发起、理论创造、实践研究和成果交流中,在教育学的知识创生、积淀、传播和转化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与研究学校、研究主体,通过互联网+微信平台互动和参与不同主题的项目研讨会,积极投入其中,为终身教育的微观领域实现这一教育变革的新空间,为“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研究”,做出积极有意义的新贡献。
二、细读《“你好,寒假!”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之《在教育的空隙开展教育研究》的学习与思考
本章聚焦教育研究的对象、过程与结果,针对当前的教育观,探讨回归本源、追求扎根式教育研究的可能,探讨基于实践变革的教育学知识创生、积累、转化与传播的价值与可能。
第一节 教育研究对象选取与对其特殊性的认识
相对于终身教育体系而言,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研究是个微观领域,有着具体的时空边界,有着几乎所有学生、教师、家长的体验,有着之前许多年的习惯做法与内容。
研究对象选取:
1、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寒假生活研究
2、寒假生活中的隔代教育研究
3、寒假中的班级、学校文化发展研究
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研究的意义:
中国的教育研究者,更需要关注中国本土的教育问题,关注具有中国性的教育存在。同样是暑假或寒假,中国学生、家长、教师的参与方式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甚至中国大陆的状态与台湾地区也有较明显的差异。
国外学者提出:我们国家的暑假就是假期,就是学生自由享受假期的时间,你们中国为什么还要布置作业?来自罗马的学者主动提出:西方不是一直在研究暑假中的学生发展倒退或损失吗?
扎根在中国文化与社会情境中的研究,是体现中国个性的研究,是创生具有世界贡献的中国研究成果的研究。教育研究者可以关注政策的导向,但政策问题同样源自教育实践。这就引导着我们扎根在中国教育生活之中,寻找教育研究的选题,确立教育研究的方向。
第二节 教育研究过程回归基于复杂性的方法论
一、教育研究的起点是教育敏感,并在相互唤醒中清晰主题
(一)真正的研究源于敏感:发现问题、发现研究资源、发现研究空间,同时预期其研究结果,透析其研究价值。把研究方案中所针对的问题、追求的理想、开展研究的策略,通过一个合作性的教育研究项目得以持续不断地开展研究。
(二)在相互唤醒中清晰主题:
发起者在项目启动之初,对于寒假与学期初生活的改革研究的理解:
1、寒假生活对于学生、家长与教师而言,是否具有终身教育的内涵?
2、学生原有的寒假生活质量如何?家长和学生的体验与认识是怎样的?
3、中国学生司空见惯的寒假作业,其布置或策划过程是否有学生与家长的参与?
4、学生寒假作业完成过程是否有学生之间的合作、家长的共同学习、社会性与自然性资源的充分开发、人与社区生活的积极互动?
5、“互联网+”是否在寒假生活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6、在新学期之际,教师、家长和学生是否充分重视并开发了假期的宝贵资源、重建了学校的学期初生活?
7、学生的寒假生活及学期初生活,是否在推动学校教育整体节律的形成与优化?
8、学生寒假生活及学期初生活研究,是否促成了学校、家庭、社区的合作,乃至于社会教育力的提升?
9、对学生的寒假生活及学期初生活的敏感、反思、重建,对于教师是否具有充分的专业发展意义?
在项目研究推进的过程中,作为教育主体,对于寒假生活和学期初生活重建的几点思考:
1、推进这项教育变革前后,学生的寒假生活和学期初生活有什么不一样?
2、多主体参与、多时空交织、多力量投入,对于“你好,寒假!”中学生的阶段性成长发展意义何在?
3、教育主体对于寒假生活和学期初生活中的人际互动、资源开发、重建研究,有着怎样的创生、积淀、传播和转化?
4、这一研究项目对于推动学校教育的整体节律,乃至于社会教育力的提升有哪些学术性贡献?
5、教师在教育空隙中的投入,能否通过教育敏感、反思、重建,继而转化成教师的专业成长智慧?
6、学生、家长、教师、社会人士之间的合作互动,能否转化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力、成长力、发展力?
7、这项全国联盟式的教育变革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怎样的教育波澜,后续的教育变革研究将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
8、“网络时代,不出家门,知晓天下事;现代教育,参与变革,实践中创生。”这项教育变革,对于“第四教育世界”的中国个性和世界贡献,其理论创造和实践研究集中落在哪几个点位上?
二、教育研究需要理性与情感的交融
教育研究是人投入其中的研究,也是针对人的研究。这需要有自觉的伦理关怀,科学的方法和过程。研究中的喜悦,研究者的向往,研究过程的酸甜苦辣等体验,是保障研究进行的基础性力量。如果没有最初对学生发展的向往,对合作研究的好奇,对自己发展的追求,就不会有项目研究过程中真正的投入。在研究过程中,丰富多元的关系,进一步促使更多积极情感的发生。学生和家长的变化,研究共同体内部的强大推动力、互相支持欣赏、好奇追问质疑等,形成了强大的情感磁场,激励和推动着研究的进行。
研究是以理性为核心特征的。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实现诸多方法的使用、认识的清晰、思维的深化。
在策划阶段,为了要促成学生和家长的参与,使用问卷调查、访谈、材料分析等方法。作为教育主体,反思在这次“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研究中的不顺畅、不如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学生处于初中阶段将要面临升学的关键时期,对于学习成绩的追求明显高于对于生活体验的需求;
2、家长的互动参与,因为孩子的升学、自身的工作、生活的琐事造成或多或少的焦虑情绪和压力,所以建议和希望居多,行动和投入偏少。
3、老师在学校工作之余,投入问卷调查、访谈、材料分析的时间和精力偏少,组织学生讨论、反思、策划的环节缺失,导致活动设想与实际行动之间存在断层。
4、“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需要聚焦主题,“天女散花”式的活动设想与学生内在需求、时间分配之间产生冲突,他们只能在学习、生活和活动中做出选择。
5、外在的信息资源补给不足,惯性的常态研究仍在发挥作用,没有充分挖掘学生、家长、教师、社会人士的人力资源,学校、社区、社会、自然的物质与精神资源,在“多力共驱、多环交融、多学共进”方面存在问题。
基于“教育空隙”的新名词,联系项目研究的过程推进,在“教育空隙”中寻求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家校合作互动、社会教育力提升等,其教育变革研究的高度、宽度、深度、难度需要客观审视和积极面对。
三、教育研究的本质是教育创造
首先,是具体的学校、地区和群体的教育创造。
其次,是教育学的知识创生、积淀、传播和转化。
最后,是过程意义上对教育研究的一次实验。
“你好,寒假!”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研究的独特性是什么?
在寒假生活进行过程中,全国各地的教师开展着对话,有关研究中的学生立场或学生驱动,学生生活素养、财经素养培养等价值追求,学生团队合作,家长作为合作者等一系列的思想理念,在不断生成并影响着参与者,促使各主体之间相互启发。发起方也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将相关研究具体化、清晰化、深化、系统化,进而导向项目研究后期的成果汇总与现场研讨会的策划、系列性调研活动的开展。
三、参加“你好,寒假!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项目研究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你好,寒假!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项目研究的进一步推进,本人所体悟到的这一教育变革与教育研究的价值在于:
一、促成学生的素养发展
1、学生自主性、自律意识的提高。
2、学生在群体活动中的合作与组织能力得到改善。
3、学生行走于自然、社会中的发现与体验丰富多彩。
4、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技能与知识提升。
5、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
6、学生领导力的发展、学习力的进步。
7、学生存在感的体悟、成长感的提升。
8、学生生活素养、财经素养的提升。
9、学生社会交往、综合融通能力的提升。
10、学生交流互动性、社会公民意识增强。
11、学生主体意识、思维能力、合作精神明显提高。
12、学生对自然、社会、文化的理解与体悟不断增强。
二、促成家长和教师的发展
1、家长的“成事·成人”教育意识觉醒。
2、家长的家校合作意识提高。
3、家长的资源开发意识增强。
4、家长的引导力、学习力得到有效提升。
5、教师的资源开发和整合意识不断加强。
6、教师的“互联网+”信息技术能力明显提高。
7、教师合作边际不断扩展和延伸。
8、教师新的研究视角不断出现。
9、教师的班级文化引领意识增强。
10、教师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不断改进。
11、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情感性和科学性融合提升。
12、教师扎根教育研究、回归教育本源意识增强。
三、促进教育改革的实现
1、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的调查、策划、组织、实施、评价、反思,呈现出教育过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2、教育过程中的学生立场、动态生成、系统思考、多主体合作等,形成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的教育理念和研究方法。
3、作为推动学校、家庭、社区教育改革的支点,进而促进社会教育力的提升。
4、促进相关主体终身教育意识与能力的发展,促进生命、生存、生活质量的整体提升。
5、体现学生在生命成长中的长程性,教师在实践研究中的情感性和科学性,“第四教育世界”在学期和假期教育衔接上的长效性。
本人参与了其中两年的实践与研究,因此能充分感受到“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群体合作研究的魅力和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所在。在教育变革的新空间中,寻求自我突破的新机会,寻找学生发展的新样态,寻觅教育回归的新途径,寻思教育变革的新意蕴。因为喜欢,所以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