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怎么做成文化产品(中国剪纸艺术:在传承创新中“剪”出文化自信)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剪纸怎么做成文化产品(中国剪纸艺术:在传承创新中“剪”出文化自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首届现代剪纸艺术特邀展在京开幕 展示新剪纸文化
首届现代剪纸艺术展即日起在北京建筑大学艺术馆开幕,展出国内剪纸艺术界11位著名专家创作的70余幅作品,展现了中华剪纸的特色优势和文化潜能。
剪纸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今天,记者从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专业委员会和北京建筑大学联合主办的首届现代剪纸艺术特邀展上了解到,剪纸有民间传统剪纸和现代剪纸之分。民间传统剪纸是指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主要通过口耳相传传承至今。现代剪纸从内容上、形式上更加突出反映现实生活、弘扬时代精神,作者以文人、画家及美术爱好者、艺术学校的美术教师为主。
在展览现场,记者看到,五彩缤纷的现代剪纸让“生活”跃然纸上。《童年的记忆》里身着各色服装的孩子们在嬉戏,猫咪慵懒地躺在藤椅上的《秋日》,极具视觉冲击的《套折白色》……国内剪纸艺术界11位著名专家的70余幅作品,充满着自由的、富于灵性的想象,显现出来的视觉形象艺术,显示着国内剪纸艺术的最高水平。
中华文促会剪纸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张树贤表示,此次展品的作者来自全国各大艺术院校的教授学者和具有深厚美术修养的艺术家,他们的创作思想主张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强调作品的个性化,追求传统艺术的当代性。他们生活在时代巨变的二十一世纪,其作品反映和演绎了历史变革的节点和人文精神,由此这个展览可以看成是一个与时代通行的新剪纸艺术特邀展。
首届现代剪纸艺术特邀展策展人、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赵希岗指出,剪纸艺术走出一条适合国情,同时又符合当代国际艺术潮流的崭新道路,势在必行,时代赋予剪纸艺术家发展剪纸艺术事业的责任和使命。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地发展剪纸艺术,充分展现中华剪纸的特色优势和文化潜能,使之成为极具国家化、时尚化、大众化视觉语言的新兴文化创意设计产业。
据悉,北京建筑大学在2016年与中华文促会剪纸艺术专业委员会签定合作协议,搭建起剪纸艺术的学术研究创作平台、学术交流平台、文化创意平台三大平台。2018年,学校成立北京建筑大学现代剪纸艺术研究院,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国际视野的新剪纸文化方向,为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的剪纸艺术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校长表示,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中国剪纸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认为,海外不同国家的剪纸互动传习实践,一再证明了剪纸与世界关联的可能。剪纸使图形纹饰的原始意义在复活,也为每个普通个体的情感表达提供了可能。“材质的转换与新的使用环境空间,以及时代生活表达的需要,都在创造新的剪纸语言。”
白银市剪纸艺术"诉说"传承小故事 非遗古树长出新枝丫
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在剪纸传承人灵巧的手中巧妙地修剪着,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动物剪纸作品便呈现在人们的眼前。白银市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过年时贴在窗户上的精美窗花,民间艺人创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图,还有校园里孩子们参与的剪纸艺术培训等,都凝聚成剪纸艺术传承的一个个小故事,让传统非遗文化真正融入百姓生活,也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非遗传承人”的队伍中,人人接力用传统剪纸艺术“诉说”白银新故事。
剪出初心
剪纸传承人醉心艺术传承 吸引年轻力量壮大队伍
在白银市会宁县甘沟驿镇,有两名远近闻名的草根剪纸老艺人,男的叫田俊堂,女的叫曹秀英。虽然两人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他们却痴心民间剪纸数十年,成为了会宁无可非议的省级剪纸艺术传承人。
和大多数会宁农村习俗一样,每逢春节,田俊堂家里的墙面、窗户、炕围、门楣、箱柜、灯笼、盆盆罐罐等,都会被奶奶贴上花花绿绿的剪纸。看着一张张小小的纸片在奶奶的剪刀下变戏法似的变成活灵活现的图案,幼小的田俊堂也迷恋上了剪纸,天天缠着奶奶要学这门手艺。在奶奶手把手悉心的指导下,田俊堂的潜力被发挥出来,剪纸逐渐脱离了样板束缚。
田俊堂的剪纸作品大都取材于农村生活,造型奇特生活气息非常浓厚,人物、动物、花果、草虫,皆能生动地表现出来。近三十年来,他用一张彩纸、一把剪刀,创作了大量反映新生活的优秀作品。其中1989年,他构思创作的大型剪纸作品《松鹤》入选第二届中国艺术节民间美术展览,受到了中外艺术家们的一致赞誉,也受到了文化部群众文化司的奖励。成为会宁剪纸中的省级传承人。
会宁县甘沟驿镇河西坡村的曹秀英从小跟随母亲学习剪纸。农闲时候,曹秀英家里总是围满了前来向她母亲学习剪窗花的大姑娘小媳妇。过年的时候,村子里的社火旱船和秧歌花篮需要大量的剪纸,这些基本上全由曹秀英母女完成的。曹秀英心灵手巧,又在母亲的悉心指导下,逐渐成为了方圆十几里的剪纸能手。
“生活中见过的人和物,拿起剪刀就能剪。”曹秀英说,她想剪的图样都在她心中。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曹秀英就有剪纸作品参加各级剪纸作品及民族民间窗花展览。田俊堂擅长剪的是传统窗花。他的窗花作品形式很样,有装饰窗格四角的角花,有自由的各式适合花样,还有连续成套的戏文或传说故事;而曹秀英则擅长人物和动物类剪纸。她的人物剪纸惟妙惟肖,动物剪纸憨态可掬,花草树木剪纸活灵活现。各类现实生活题材剪纸作品充满时代感。
为了把会宁剪纸这门古老的艺术传承下来,两人不仅鼓励家人加入到剪纸的行列,还义务为村子里愿意学习剪纸的农民传授剪纸技艺。农闲时节,他们家里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现在,已经有不少人拜他们为师,学习剪纸的艺术精髓,传承人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为了使会宁剪纸这一传统的艺术传承并发扬光大,会宁县多次举办培训班,以老带新,一批批新的剪纸艺人已成长起来。
剪出创新
民间艺术融入核心价值观 红色剪纸致敬长征精神
白银市民间艺人张兴龙专注剪纸艺术的精心研究与创作,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和中国书画艺术等内容,先后研究、创作出了融书法、绘画、剪纸于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天下太平”“龙凤呈祥”等百余种传统文化的剪纸作品,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他是从小学艺,热爱生活,热心传承剪纸艺术,以自己的喜好,赋予剪纸独特的表达语言。一张普通的红纸,一把小剪刀,在他的手中经过雕琢,就变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生动有趣的剪纸作品。尤其是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在纸上,受到很多人的称赞!
一幅幅喜庆的剪纸,一个个生动的人物造型,在张老的家中,摆满了他利用闲暇时间创作的诸多作品。纯熟的手法,令人啧啧称奇。他创作的作品大而求精,寓意丰富,用灵巧的手赋予了纸张生命,每幅作品都凝聚着他对生活的憧憬和无限热爱,更寄托了他对民间传统艺术的坚守与传承。核心价值观剪纸一出就赢得周围居民们的热捧,纷纷向他学习请教剪纸的技巧,这种传统文化融合核心价值观的方式也更好更广泛地传播了核心价值观精神,也让剪纸艺术的精髓得到赓续。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提及剪纸就会和心灵手巧的农家妇女联系起来,殊不知,在白银会宁有这么一位退伍军人曹尔瑚也玩起剪纸来,而且玩出了名堂。他将会宁最具特色的红色元素进行开发创作,用剪纸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色剪纸”。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之际,他用自己的作品来纪念这伟大的日子。
走进曹尔瑚的办公室,墙上一幅幅红色的剪纸让人仿佛步入了一个红色展厅:会师楼、会师塔、红军会师联欢会会址、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作品上的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这些精美的“红色剪纸”,都出自这位农家汉子曹尔瑚之手。
在红军长征胜利伟大时刻,曹尔瑚以“红色题材”作为剪纸的信心与灵感。将长征历史和现代生活为题材,创作风格独特、技艺精湛的“红色题材”剪纸作品。
剪出传承
剪纸艺术进校园 非遗传承长新枝
为弘扬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宁剪纸”,让学生们参与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中来,近日,白银市会宁县组织部分民间艺人来到会宁校园,为学校热爱剪纸艺术的同学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剪纸课。
民间艺人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片刻,教室里就挤满了热爱剪纸的同学们,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向艺人们请教平时剪纸中遇到的问题,艺术老师一边耐心地回答,一边在多媒体屏幕中展示剪纸技巧细节。他们交流着,欢笑着,进步着……经过艺术老师的指导,学生们的剪纸技巧又有了新的提高,大家纷纷剪出了
令人欣喜的作品,有人物的,动物的,风景的……一幅幅剪纸映着一张张笑脸,他们必然是一支传承会宁剪纸的生力军。
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活动已经接近尾声,学生们拿着自己的满意的作品与他们的老师一一道别,那炙热的眼神仿佛在说:欢迎你们下次再来!此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既让师生们开拓了思维,提高了自己剪纸技艺,也推进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使更多的同学了解、学习、传承和保护会宁剪纸。让会宁剪纸这颗古树,长出新枝。
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娃娃抓起,弘扬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由白银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白银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白银市第十一中学承办的“白银市民间剪纸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市第十一中学举行。白银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栗治平出席活动并讲话。白银市第十一中学百余名师生参加了活动。
白银市民协组织白银市优秀剪纸艺术家张蔚、曾琳茗、梁维珍等深入校园,用简单易懂的操作技法,对学生进行手把手的辅导,使学生们近距离感受到了民间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活动中市民协还向市第十一中学赠送了百余册专业书籍和部分艺术家的剪纸作品,受到了校方和同学们的欢迎。
活动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艺术家们一边与学生互动,一边讲解民间艺术的起源发展,学生们在互动中学到了剪纸艺术知识,在学习中提高了动手能力。别开生面的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们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热情和浓厚兴趣,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拉近了青少年与民间传统艺术的距离,还为学生与民间艺术家搭建了一个沟通的桥梁,让学生们从小就认识和接触白银本土民间艺术,为白银民间艺术的繁荣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方正剪纸:在传承创新中“剪”出文化自信
初夏的午后,窗外稻苗摇曳,蛙声阵阵。在哈尔滨市方正县剪纸艺术展览馆里,今年40岁的曲英红端坐桌前,一手持着精巧的剪刀,一手持着鲜红的宣纸,以剪代笔,动作娴熟流畅。片刻之间,一幅长鬃飞扬的马踏飞燕便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曲英红是这座展览馆的馆长,也是剪纸这项古老技艺的传承人。方正剪纸历史悠久,自清末从中原地区传入东北后,便落入寻常百姓家,既保留了原有的细致流畅,又增添了些豪放气质。2008年,方正剪纸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曲英红回忆,从五六岁时起,她就和姥姥、妈妈一起坐在炕头上剪窗花。那时用的是旧烟盒、五彩锡纸,受原料限制,剪出来的作品不仅篇幅小,还容易掉色。如今剪纸用的都是上等宣纸,走剪流畅,适合珍藏。
在展览馆一角,一幅墨蓝色的山水剪纸构思巧妙,大气磅礴,令人耳目一新。曲英红说,这是结合水墨画对剪纸工艺进行的创新升级,多种艺术类别交叉相融,给剪纸这门传统工艺注入了新活力。
从窗花小品、地方民俗,到山水人文、时代故事……随着时间推移,剪纸还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馆内一侧,正在展出的党风廉政建设主题剪纸,不同姿态、不同风格的莲花为“廉”字增添了新的艺术注脚。
在曲英红看来,剪纸的材质变了、技艺变了,但不变的是那份坚守和匠心。方正县曾涌现出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项“山花奖”得主倪秀梅、陈洪霞及郭艳萍等多名国家级、省级民间剪纸艺术家。“用剪纸记录时代,用艺术拥抱生活,这就是最美的传承。”
记者采访期间,方正县一所中学的老师杜银来此选购剪纸作品,作为不久后赴外省学校交流时的馈赠礼物。“这幅《高山流水》寓意两校之间友谊长存。”杜银说。
在哈尔滨市多所小学,随着一本本剪纸教材进入校园,剪纸成为颇受孩子们喜欢的手工课。曲英红还定期为当地美术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艺术理念,培养更多热爱创作、善于创作的剪纸人才。
让曲英红感到高兴的是,日前文化和旅游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方正剪纸名列其中。作为方正县剪纸艺术研究开发中心的负责人,她正打算继续借助电商平台,进一步探索剪纸艺术的产业化之路。
曲英红说,目前剪纸作品的价格从每幅200元到数千元不等,中心还推出了剪纸画框、卷轴、绢扇、布包等文创作品,受到不少顾客的喜爱。
放下手里的剪刀,曲英红打开电脑,开始仔细核对自己的作品目录。
“剪纸不仅是一项技艺,更蕴含着一种土生土长的文化自信。”在她看来,手中的剪纸红就是最亮丽的、令人骄傲的“中国红”。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绚烂多样的中华文化之林中的奇葩。民间剪纸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的,是经过世世代代传承和不断创造的智慧结晶,中国的民间剪纸以其丰富的形象语言反映了中国深邃的传统思想、古老文化,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它不单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艺术瑰宝。
民间剪纸是我国民俗文化的载体随着民俗活动不断发展,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民间剪纸艺术之所以具有强盛的生命力,首先在于它深深扎根在群众的沃土之中,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如果离开了群众这个基础,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根本谈不上还有什么生命力。其次,民间剪纸艺术生动地反映时代生活,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不管承认不承认,民间剪纸艺术始终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带着时代的烙印。其三,形式灵活、取材简使、易于掌握也是剪纸艺术具有经久不衰生命力的重要原因。其四,民间剪纸表现形式依附于民俗生活,是伴随着古老的民俗活动而发展的。
但是如今,民间剪纸艺术也遭遇到了市场经济和文化多样性发展需求的深刻矛盾。文化生态恶化、文化渊源断裂、文化传承方式和传承内容简化、工艺技法趋向速成、创作意识受市场影响、优秀人才断层、艺术精品匮乏、绝活技艺临失传已久传承人队伍不尽合理等问题,这直接影响了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那么,如何创新与发展剪纸艺术呢?
第一,必须在继承中发展。对待民族文化遗产,我们党的一贯方针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也是我们在传承民间剪纸艺术时应该贯彻的方针,应采取的正确方法。学习传统,首先要尊重传统。
第二,在内容、形式和应用上创新。任何艺术品都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内容、形式和应用等各方面进行创新,要把时代元素融入到传统剪纸文化中,结合现代装饰艺术,才能使剪纸艺术不断推陈出新,顺应时代潮流。
第三,开展各种活动,进行宣传和扶持。有关部门可以每年组织几次剪纸作品的征集评选展览活动;利用节假日举办个展、联展和其他作品展,通过各种活动让大众更加了解剪纸艺术,为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剪纸艺术作为我国各族人民在劳动中创造并经过世世代代传承和发展的智慧结晶,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因此,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民间剪纸艺术,让中国传统文化充满旺盛的生命力,让这朵民族之花绽放异彩,成为我们民族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