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精准教学

2023-10-11 20:29:00 来源 : haohaofanwen.com 投稿人 : admin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精准教学,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16培智学校绘画课程标准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绘画与手工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为指导,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确定的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根据培智学校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而研制。《课程标准》经过研制组多次修改与完善,并经教育部聘请专家数次修改,最终形成正式文本。

一、指导思想与定位

《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首先明确了指导思想与定位,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第一,绘画与手工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一般性课程,《课程标准》的研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的任务要求,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培智学校学生适应生活、融入社会。

第二,《课程标准》以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绘画与手工”课程目标为基础,与教育部制订的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义教课标》)以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接,并学习借鉴、吸收了国内相关或相近学科的发展经验编写而成,既有体现《义教课标》精神的部分,也符合培智学校绘画与手工课程的基本特点和基本要求,以便更好地适应我国各类培智学校中学生的教育需求。

第三,绘画与手工课程通过运用各种工具和材料,采取造型、色彩、构图等艺术手段完成作品的制作,旨在促进学生的手眼协调,培养他们的视觉、观察、绘画与手工制作能力,发展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最终促进学生适应生活、融入社会。

二、结构与内容

(一)前言部分

1.课程性质

依据视觉性、活动性、人文性、愉悦性的要求,《课程标准》的制订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体现绘画与手工课程的基础性

《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都是围绕培智学校绘画与手工教育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目标和评价要点,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绘画与手工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融入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2)把握绘画与手工学习的特殊性

绘画与手工教学是在多数学生视觉感知、辨识能力欠缺、动手操作能力低下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学习绘画与手工是一个相互融合、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绘画与手工既可独立进行又可相互结合。因此《课程标准》的研制充分考虑培智学校学生绘画与手工学习的特殊性,重视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目标的定位合理适度;在相关的实施建议中,要求教师关注学生视觉感受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掌握绘画与手工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利用其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同时,基于培智学校学生的特殊性,实现绘画与手工教学同功能改善、潜能开发的有机结合。

(3)关注教学对象的差异性

培智学校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情感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同时伴有语言、动作、行为等障碍。因此,在《课程标准》的研制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从其现状与需要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实施个别化教学,以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同时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追求达成目标的统一性向尊重个体差异的多样性转变,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美术能力的发展,使他们的功能得到改善,潜能得到开发,有效提高绘画与手工课程的教学效果。

2.课程基本理念

《课程标准》最突出的基本理念就是“育人为本”。具体来说,强调面向全体,关注差异;激发兴趣,重在参与;联系生活,关注文化;激发潜能,改善功能。“面向全体,关注差异”,是为了实现基础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目标,在培智学校,关注差异显得尤为重要,从目标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作业布置、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要有所体现。“激发兴趣,重在参与”,是对培智学校绘画与手工教师的工作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要求教师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尝试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争取让每一位学生参与绘画与手工学习,并对课堂感兴趣。“激发潜能,改善功能”凸显培智教育课程理念,基于培智学校学生的特殊性,要求提升精细动作能力,以满足学生在技能学习活动中控制、移动、握笔涂画、工具操作等方面的需求,既要注重技能学习,又要重视学生的功能改善,但也要注意与康复训练课程的区别。

3.课程设计思路

绘画与手工课程按照九年义务教育进行整体设计,按照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分三个学段设计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内容的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内容的呈现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二)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指出:绘画与手工课程通过“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领域的学习,提高学生视觉、观察、绘画、手工制作能力,初步学会发现美、感受美和表现美,发展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学会调整情绪和行为,促进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在总目标部分,包含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分目标的内容包含四个学习领域,同样也是根据三个维度进行表述的。如在“造型·表现”领域的目标:一是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学习运用对称、重复、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提高想象力与操作能力(“*”为选择性目标,下同);二是尝试使用适合的绘画与手工材料进行涂画和制作,初步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三是参与造型活动,体验活动过程的乐趣,调整情绪和行为。

(三)课程内容

1.内容说明

课程内容是课程标准的主体部分,因而也是最为丰富的部分。《课程标准》说明了各学习领域不分比例,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同时也介绍了内容的呈现方式,即各学习领域在不同学段的内容呈现由目标、内容和评价要点三部分组成。《课程标准》针对目标提出了一些更为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这些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可选择性,从而给予各地教师的教学以更大的自由度和创造性。评价要点显得稍微刚性一点,因为一些教师并不完全适应柔性的表达,他们需要的是明确说明。提出评价要点主要还是帮助教师思考和检测目标的达成度。

同时,《课程标准》还通过领域内涵的界定、学习取向的强调,对绘画与手工四个学习领域分别进行了说明,以便教材的编写者和教师更好地把握不同学习领域的特征,形成正确的教学追求。

需要说明的是,各学习领域不分比例,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尤其强调了学习内容和方式所具有的可选择性。

2.课程内容

这一部分是整个《课程标准》最核心的部分,依据四个学习领域和三个学段编制而成,具体以学段为经,以领域为纬,并以“目标、内容和评价要点”的呈现方式使得全部课程内容成为可以在教学情境中操作的学习内容。这一部分是教材编写者编写教材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在表述方面,与以往教学大纲的区别在于:(1)以概略的表述方式强调导向性;(2)在评价要点中采用了量化和具有量化意味的表述方式,如“辨别1—6种基本颜色(黑、白、红、黄、蓝*、绿*);积极参与简单的造型游戏活动”;(3)将静态的知识点与动态的学习过程相结合,比如“通过图片、影像、参观等形式,运用描述、分析、比较和讨论等方法,欣赏中国画、油画、水彩、版画、雕塑、动漫等不同门类的绘画与手工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绘画与手工家”。

(四)实施建议

这一部分关注如何使《课程标准》的目标、理念和内容得到有效实施,主要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四个方面展开。在表述的结构上,都有一个“帽子”,即首先概述每个方面的基本取向和要求,然后再分条目具体展开介绍和说明。

教学建议从五个方面就树立面向全体、关注差异的教学观,营造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多给学生感悟作品的机会,有机融入康复训练等问题作了明确阐述。如建议教师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探索和研究适合各类学生身心特征与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教学时采用多种组织形式,比如个别教学、小组教学、集体教学等;教师应熟悉各种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能力需求与表现,适时调整,灵活运用实物、图片、影像等材料,激发学生对形象的感受与想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示范教学,培养学生基本的绘画与手工技能;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展计算机和网络教学,引导他们检索信息,利用照相机和计算机创作作品,互动交流;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要因地制宜,灵活地选用和创造适合当地条件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在评价的实施层面,《课程标准》就评价标准确定、评价工作实施、评价方式选择、评价结果反馈等四个方面做了具体的说明,提出了可操作性、启发性较强的建议。如,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作业,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评价可以是等级、评语、动作等多种形式;作业的评价可以从画面内容、绘画色彩、造型方式、想象创意、制作能力等方面进行。

另外,《课程标准》还对教材编写、资源开发和利用提出了明确具体的建议,如:教材编写要遵循六个原则;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满足课程学习的基本条件下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学习的多样性和实用性的需求,突出地方特色。

在落实《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各地区要结合本地区的发展情况和条件、学生的实际状况开展教学活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三、与《指南》《义教课标》的关联

培智学校课程标准与《指南》《义教课标》建立有机的联系,是关系到保障培智学校学生教育权利、提升培智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问题。

(一)与《指南》的关系

1.课程起点的参照

对于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内容的起点在何处,《指南》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点。一般性课程的起点,通常是将《指南》作为一个参考点。大约从3岁左右开始,以适应培智学校学生发展相对迟缓的特点。

2.衔接学前融合教育

让本课程标准与《指南》之间建立上述联系,实际上还有一层更重要的意义,就是培智教育与学前融合教育之间有着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标准在学前融合教育与培智学校义务教育之间建立了一种课程通道。

(二)与《义教课标》的关系

本课程标准作为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必要组成,不应该与普通学校义务教育课程割裂,而是有内在的联系。

1.相对性的分科课程建立联系

研制组认真参考了普通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内容与表达方式,对其分科教案模式适当进行了参照与借鉴,并根据培智学校教学实际做了相应调整。

2.为融合教育提供通道

在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的推动下,我国的特殊教育正在快速地转向融合教育。这种转变让我们思考:正在编制中的培智学校课程标准除用于培智学校,是否也可以用于融合教育的资源教室?我们需要在我国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之间,探索建立一个包括特殊教育在内的、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

培智学校课程标准将普通学校课程标准作为参照系统,为融合教育提供了课程的联系通道,为残疾儿童的教育安置提供了多种选择,为他们在“最少限制环境”中接受教育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

四、特点与创新

(一)强调育人为本的课程理念

本次《课程标准》的研制,最突出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育人为本”,即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培智学校学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出发设计和实施绘画与手工课程。不是让学生适应课程,而是课程要适应学生。

(二)强调与生活的结合

《课程标准》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本课程与各门类、其他学科、现实社会之间的连接点,设计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强调在有生活内容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美术素养、技能,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技能,提高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三)强调与康复的结合

在课程内容上,针对学生发展现状以及运动技能障碍、精细动作能力欠缺、言语和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障碍,融入动作发展、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情感、职业技能等相关的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本文刊载于《现代特殊教育》2018年第9期,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特殊教育学校,210036。题图来自网络

zwzgtj xdtsjy

新浪微博

今日头条

一点资讯


相关文章

专题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