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3大活动 幼儿园“大社会”主题活动的实践探索
下面是好好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3大活动 幼儿园“大社会”主题活动的实践探索,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作为朝阳区一所规模较大的市级示范园,北京市朝阳区惠新里幼儿园一园两址,共有教职工一百多人,在园幼儿六百多人,对孩子们而言,可谓是一个大社会。幼儿园多年来秉持以尊重为核心的幼儿园文化,立足“儿童是具有先天遗传特点和无限发展可能的未来社会人”的儿童观,坚持“培养独立善思、乐观实践、有爱国情怀的儿童”的育人目标。
为此,我们筛选与整合对幼儿具有特殊意义和教育价值的节日、纪念日以及幼儿园重要活动的时间节点,以孩子在园生活的时间为明线,以节日与活动间的联系为暗线,在全园孩子、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参与中呈现真实的社会学习环境,让孩子在主动探究中丰富经验、发展各方面能力,在切身感受中内化情感、养成习惯。这种全园参与的系列主题活动,我们称之为“大社会”主题活动。
在活动园历中整合课程资源
特殊的节日、纪念日和幼儿园重要活动的时间节点,对幼儿而言都具有特殊意义,是他们进行社会学习的重要机会。幼儿园的生活也需要仪式感,孩子们可以通过特殊节点的仪式和活动,与身边的环境真实互动,在互动中感受、体验、思考和成长。这些特殊的日期既是全园幼儿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能将全园幼儿凝聚于一个大主题之下的重要条件。因此,每年我们都会在新年伊始将标注了与幼儿密切相关的重要节点和时段的日历——“惠新历”送到每个班级,指导班级教师规划主题活动、整合课程资源。
课程来源于生活,但又不能仅仅是活动和经验的无序累积,更需要按照幼儿学习发展规律和社会文化线索加以组织,不断螺旋上升。因此,从妇女节到母亲节到父亲节,每一个特殊日期之间应该如何联系;从小班到中班到大班,幼儿在上一年学习基础上又有什么新的发展,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以主题内核串联系列活动
虞永平教授认为,每一个主题都有内核,也称组织中心。主题的特质往往蕴含在内核之中,主题内核具有组织力、生活性、开放性等特点。在实践中,我们进一步发现,虽然主题名称、目标、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等都有差异,但相关的主题内核,不仅可以串联起各个活动,更能促进幼儿经验的不断提升。“大社会”主题活动是结合《指南》领域目标开展的,主要包含三条由相关主题内核所串联的线索。
第一,在节日系列活动中贯穿爱与责任感的主线。比如,三八妇女节的“妈妈最美”、以父亲节为切入点的“爸爸最棒”、重阳节前的“敬老”等一系列活动中,孩子们通过与家人、长辈的互动,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亲人,感受发现爱,也努力付出爱。
第二,在幼儿园常规活动中贯穿儿童自主活动的主线。幼儿园新学年的升班与迎新、春秋季的运动会、庆祝六一、幼小衔接等,都是幼儿园约定俗成的重要活动,有其自有的内在规律和逻辑,开展的时间与学制、季节、节日等紧密相关。这些常规性活动也是幼儿在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孩子,支持孩子们自主探索、讨论、设计、筹备活动,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
第三,在幼儿园的阅读文化节中贯穿爱阅读、愿分享的主线。每年4 月由“世界读书日”而来的“读书月”活动、12 月以阅读分享周形式开展的新年活动等,是幼儿园早期阅读园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也已经成为幼儿园的传统特色活动。我们以文化节的形式开展,成为孩子们分享好书,交流感受的重要机会。
在“惠新历”的整合下,相关的主题内核串联起系列主题活动,促进了幼儿的不断发展。
(二)以年级互动促进经验积累提升
除了由主题内核串联起的系列活动,还有在小班、中班和大班同时进行的同一主题活动,即通过全园幼儿的充分互动,尤其是大带小的活动开展,促进幼儿的经验积累与分享。以筛选出的特殊日期为切入点,通过“惠新历”建立各项活动间的联系;通过课程资源的整合,使活动与活动间的联系更加清晰,教育目标在活动中实现螺旋上升,使课程具有了不断生长的生命力。
以阅读分享周活动为例。在共同的主题内核下,我们明确不同年龄段的目标关键词——小班“体验”、中班“互动”、大班“表达”。考虑到小班孩子是第一次参与,我们往往通过与其他年级组互动来引入活动,在倾听哥哥姐姐的好书分享、交换图书推荐卡等活动中形成初步的感受和经验。考虑到经历过一年的学习,中班孩子对于阅读分享周已经具有一定经验,我们强调让孩子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分享自己喜欢的图书,参与和阅读有关的互动游戏,感受自己在活动中发挥的作用。
考虑到有了前两年的活动经验,大班幼儿能够借助“惠新历”和教师的提示,自主筹备活动 ——不论是以讲述、表演、海报等多样方式分享好书及自己的阅读感受,还是设计并邀请弟弟妹妹参与阅读类游戏。活动中,他们将自己之前参与活动的经验充分调动、转化,在倾听、表达和交流中取得新的发展。
在真实活动中赋权赋能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但在过去的活动中,幼儿的学习多是被动式的,往往成为被灌输知识技能的“受体”,在活动中他们可能会机械记忆、浅层理解、简单应用,但却没有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经验,更难以主动解决问题。这种不重视幼儿兴趣和个体经验,忽视自我学习能力的教育方式在社会性活动中尤为突出。如何真正让孩子“独立善思、乐观实践”?我们坚持“走在前面,藏在里面”,把真实的社会情境和活动还给孩子,把活动的发起、设计和组织权利还给孩子,让孩子在与自然、社会环境的互动中感受、体验、思考和成长。
(一)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归还活动发起权
“走在前面”是指活动开展前,教师通过专题研讨明确活动的理念与目标,但在活动中把教育的策略、方法“藏在里面”,寻求儿童意愿和教育目标的统一,让儿童成为活动的真正发起者。
首先,通过环境材料的变化,让孩子们自主发现问题、发起活动。如在9 月的升班活动中,我们不再特意打造班级活动区,而是保留交接班时的原貌。空置的玩具架和玩具筐自然激发了孩子们“老师,这里为什么没有玩具”的困惑。在老师“我不知道你们想玩什么游戏,所以不知道准备什么材料”的反馈下,孩子们自己开始思考“我们想玩什么游戏”“玩这些游戏需要什么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怎么获得”等一系列问题,发起了创设班级活动区的活动。他们通过讨论达成关于班级活动区创设方案的共识,并采用了“幼儿园玩具库自主寻找”“分头回家收集”等方式自主打造了活动区。对于实在难以找到的榨汁机,他们更是自发地给保教主任写信,用图画阐述了自己的申请购置理由和使用计划,最终成功获得了想要的材料。
其次,利用班级“惠新历”进行提示。即将到来的特殊日期,以及由特殊日期本身引发的氛围,本身就是一种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尤其是对中大班幼儿而言,在既往的节日、纪念日及其他特殊时间节点已经积累了相应的经验,他们对照“惠新历”能发现明确的时间线,再通过对原有活动的照片、视频等资料的回顾,调动起已有经验,随着特殊日期的一天天临近,孩子们自己就能安排活动日程。
(二)在真实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归还活动设计与决策权
活动不仅由孩子发起,还由孩子设计与决策。“大社会”系列主题活动,将真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呈现于儿童面前,通过提出关键问题、激发原有经验等方式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师运用“示弱装傻”“找一找,问一问”“全园大PK ”等方式激发孩子们自己收集整理相关信息,从而制定方案并做出决策。
比如,5 月,幼儿园要就要召开全园的运动会了。大班组老师们肩负设计全园运动会方案的责任,在策划户外体育活动的时候“犯起了愁”:“这次运动会选择什么主题?我真没有想法。”“我们要设计小、中、大班这么多运动游戏,这可怎么办啊?”
教师们后退一步,孩子们自然就往前多走一步。从激发幼儿意图到形成具体方案,教师通过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引领。“关于运动会,你找到了哪些资料?”“看看这些照片,你还记得之前运动会时,大班的哥哥姐姐们来我们班做什么了?”“除了问中小班的老师和小朋友,我们还可以问问谁?”“游戏设计好了,怎么知道这个游戏是不是适合小班小朋友?”在找一找、问一问的过程中,孩子们整合各方面信息和资源,不断修订和完善着方案。
而其他年龄班的幼儿,同样也是活动的设计与决策者,参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他们不仅在与大班幼儿的互动中表达自己的想法,为活动提出建议,更是活动决策的重要一员。在运动会主题的讨论中,三个大班在班级投票的基础上,分别形成了“彩虹运动会”“虫虫运动会”“奥特曼运动会”等主题,意见相持不下。这时候,中、小班孩子们的意见就极为重要。为了在全园大PK 中投下自己的神圣一票,他们需要认真聆听哥哥姐姐对于主题的阐述,选出自己支持的方案,并参与监票和唱票过程,最终“彩虹运动会”获得了最多的票数。而自己提出的主题落选,对孩子们而言也是一种真实的社会体验。我们支持孩子们面对现实,积极调适。孩子们提出,虽然他们的主题没入选,但他们可以在班牌、游戏地设计中融入昆虫、奥特曼等元素。
(三)在真实的经验交流中实现自我评价
儿童经验的提炼和迁移是“大社会”系列主题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不论是在三年中通过同一个主题活动,从参与到互动到表达,实现经验的叠加提升,还是在不同主题活动中迁移已有经验,都离不开对已有经验的梳理和提炼,而这种梳理提炼也是孩子对参与活动的自我评价。
因此,除了通过班级主题墙对“大社会”活动进行过程性记录外,我们特别鼓励孩子通过自制图画书等方式对活动过程和自己的感受进行阶段性、个性化的梳理与呈现。在对某个问题进行了较集中的探讨,或经历活动全程形成了丰富的感受后,孩子们往往以自制图画书的方式对自己的经历进行小结。他们或在教师支持下整理班级主题墙和其他资料,汇聚集体的智慧,形成班级或小组的自制图画书;或在家长的帮助下对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进行回顾和梳理,制作属于自己的图画书。除了绘画,我们还支持孩子通过照片、视频等方式做补充性记录。尤其在外出参观或大型活动时,孩子们也可以带上相机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留住他们认为值得纪念的瞬间。如在参观小学的活动中,他们直接用照片和视频回答了“小学的厕所是什么样的”“小学做什么广播操”等问题,成为活动信息的有效补充。此外,孩子们还可以通过图书推荐卡、海报、借阅手册等方式进行记录。
在这样梳理记录的基础上,我们还会开展不同范围的分享和交流,在表达中进一步提升自身认识与能力,在倾听中吸收借鉴他人智慧,实现孩子与同伴的相互评价。如在全园运动会后,孩子们制作了有关运动主题的图画书,不仅在班内分享,还以串班分享和展板分享的方式实现与园内其他幼儿、教师和家长的交流。
让儿童成为活动的共同记录者,以自己的方式对真实的活动过程、个性化的参与感受进行回顾、梳理、交流和借鉴,才能实现孩子的独立思考和主动发展。
在重构关系中促进幼、师、家多方互动
作为幼儿、教师、家长多方参与的活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是“大社会”主题活动的重要内容。如何让每一个参与者不再是参加活动的“工具人”,而能真正融入活动,有所收获呢?我们认为,关键在于尊重每一个参与者的平等地位,实现了孩子、教师和家长间的同频共振,让各方参与者在平等互动的关系中获得幸福体验。
(一)重新定义亲子关系
比如,在六一嘉年华活动中,孩子们在玩闯关游戏时可综合运用自己的能力,赢得能兑换礼物的小奖章;能够兑换的第一个礼物不是给自己的玩具,而是为陪伴自己过节的家人换来的一瓶矿泉水。孩子凭借自己的力量表达感谢,家长收到水时的激动与鼓励又给了孩子更大的肯定。家长还真正感受到幼儿园的理解、关注和尊重,更认可幼儿园通过活动传递给孩子的价值观。
(二)扩大师幼互动的范围
作为强调真实互动的“大社会”活动,师幼互动的范围不再仅仅局限于班级教师和幼儿之间,而是让幼儿园所有教职工都与全园幼儿进行互动。比如,北苑部的老师来惠新部办事,有可能会被惠新部中一班的孩子们拦住,请她捎一封信给北苑部的中一班;教职工们常常会收到孩子们邀请参加活动的各种信函;资料员、财务人员会结合本岗工作特点接待孩子们的来访,或为他们提供活动所需的材料,或是把自己的期待告诉孩子们,寻求孩子们的帮助。对教职工而言,这些参与不是负担,而是甜蜜的幸福。
(三)以专题方式构建合作型家园关系
我们在常规家园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大社会”主题活动的开展,探索以专题方式推进的家园共育策略。活动前,我们召开专题家长会,与家长就主题活动目标达成共识;活动过程中,我们采用多种方式分享幼儿在园的探究进程,并就该阶段的家庭教育提出针对性建议。此外,我们在亲子开放活动后立即召开由家长、各班班长、主任和园长多方参与的座谈会,搜集家长们鲜活、生动的即时感受,为下一次活动的开展奠定家园共识,促进家园关系的和谐。
在开展“大社会”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提倡以尊重为核心的园所文化,尊重规律、生命和自然,指向教育的本源和儿童一生的发展,立足真实的生活,于平凡每一天中构建平等和谐关系,支持儿童的自主发展。
本文发表在《学前教育》2021年第1期
“小事件”开启“大社会” ——走进北京市朝阳区惠新里幼儿园|云·看见幼儿园
我为弟弟妹妹设计书包|云·看见幼儿园
用自己的成长庆祝自己的节日 |云·看见幼儿园
本文为《学前教育》原创稿件,版权归本刊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微信号联系申请权限,并注明“本文来源《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未经授权转载者,必追究法律责任。